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循环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战略性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选择。文章提出了经济转型期的概念(由线形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对线形经济与循环经济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提出了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探索了点、线、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

第一篇: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源于“循环”高于“循环”的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研究

摘要: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源于废弃物循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实行“3R”实践。循环经济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行动方略,实践模式呈现多样化,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阐释了哲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经济学中的循环思想,并对其进行继承与发展,提出促进循环经济深入发展的几个重点是:明确循环经济要解决的问题与日标定位,拓展现代经济学的循环思想,并运用经济学理论阐释经济系统的规模限制。

关键词:循环;循环经济;深入发展

一、国内外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多样化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一)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源于废弃物循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实行“3R”实践

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其具体国情出发,以消费领域的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在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方面开创了许多有益尝试。我国政府把推行循环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并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我国以生产与消费领域的“3R”(Reduce,Reuse,Recycle)实践为循环经济的切入点,结合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技术经济条件、资源环境基础和外部发展环境,不断进行着多样化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践探索。因此,我国与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不同,发展实践方式及内容各异(如图1所示)。

(二)循环经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行动方略,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循环经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行动方略,由最初消费领域的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逐渐发展为以“3R”原则为核心内容,面向从“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的综合性、系统化的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理念及实践活动。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同时,循环经济的“概念炒作”现象也开始滋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主要有两种认识:(1)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2)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这两种错误认识不仅将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更将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复杂性简单化。循环经济的“泛化”将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循环经济,但我国正经历着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同的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尽管表面上都普遍面临资源和环境问题,但问题的根源和性质有着极大的不同,我国只能有选择性地借鉴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经验。

尽管目前国内循环经济的实施原则、实施途径和实施内容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基本有三种模式:(1)将产业共生和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作为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循环经济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永续利用。(2)把“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作为循环经济实施的核心。(3)把循环经济的推广实施分为由低到高三个层面: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层面;以产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园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层面;以推动绿色消费和废旧物品回收循环利用网络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层面。

综上所述,国内外都在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循环经济实现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循环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的泛化与炒作,归根结底是源于对循环经济内涵与理论基础等认识模糊,循环经济实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二、理解循环经济中的“循环”思想

循环经济思想是一个逐渐发展、演变的过程,对“循环”思想的系统梳理是理解循环经济深刻内涵的必要前提,也是循环经济发展实现成效的重要保证。

(一)哲学中的循环思想

从哲学中的循环思想来看,现行的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代,邹衍就提出了“五德终始”的历史演变论。同时代,《吕氏春秋》的“圆道”图式提出循环论的宇宙观,即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循环往复的。《周易》把天地看作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生命的根源,沿着《周易》哲学所开辟的基本精神方向,以儒家和道家为主体的中国哲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以生命典范贯通天地万物的世界图式,形成“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论”。立足于“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的这一世界图式,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表现出了颇为独异的理论特质——和谐性、平衡性、稳态性等,其根本的意旨都是要保持构成文化整体系统的各内外要素(包括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其中稳态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动变化过程的推进,事物必然会最终体现为不断从较低层次发展到更高层次的“进化”,事物的变化是一个从不平衡状态走向新的平衡状态的“类循环”过程。宇宙中“万物同出于道而又归根结底复归于道”就是“平衡之稳态”,而非直线式发展的。中国文化的主流形态以“天人合一”作为自己的理想境界更是自觉保持“平衡之稳态”的表现。

因此,根据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的基本运行机理,现代社会以强调人和自然的二元对立为基本特征的世界图式、以通过对自然的征服和占有而求得人类社会以绝对化地、直线式地不断追求数量的增长再增长,质量的提高再提高为基本理论特质的文化生态模式,就是人类在今天面临环境极大破坏、资源逐渐枯竭之困境的重要原因。

(二)生态学中的循环思想

1869年德国学者E.H.Haeckel提出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中的循环思想体现在生态平衡、循环再生及共生共存等原理中;(1)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使之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组分通过制约、转化、补偿、反馈等作用处于最优化的协调状态,表现为能量和物质输入和输出动态平衡,信息传递畅通和控制自如。生态系统中环境各因子的完善程度决定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环境因子的组合是以物质的循环运动表现出来的。(2)物质循环、再生利用是一个基本生态学原理。在人类大规模改造地球以前,绝大部分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是完全(对称)的,它们具有完整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结构,可以自我完成以“生产-消费-分解-再生产(利用)”为特征的物质循环功能,能量流与信息流通畅,系统对其自身的状态能够有效地进行调

控,生物圈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3)社会一经济一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共生体系。共生是一种普遍的生物学现象,其狭义是指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各方有利(互利共生)或只对其中一方有利(偏利共生);其广义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全球生物地化循环有机地联系起来,在一个需要共同维持的、稳定有利的环境中共同生活。

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1974)从生态学的角度详细地阐述了物质循环对于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任何希望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必须适应这个生物圈,否则就得毁灭。而环境危机的根源就是人类破坏了生命的循环,把它从没有终点的循环过程变成了人为的直线过程。因此,为了保持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以及人类自身持续的生存发展,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生态规律,不要破坏生态圈这一生命之圈的循环过程。

(三)生态经济学中的循环思想

循环经济归属于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经济理论范畴,它以保持经济系统与其所在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包括能量)流动的和谐平衡关系和可持续性为基本目标,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物质循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它不仅包括物质在经济系统内的循环利用,而且还包括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流动关系。

肯尼斯·博尔丁(Kenneth E.Boulding)《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被认为对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且也是循环经济思想的现代起源。在这篇文章中,博尔丁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即建立在开放地球系统上的“牛仔经济”和建立在封闭地球系统上的“宇宙飞船经济”。“宇宙飞船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思想,体现出完全不同于现代经济思想的一些基本理念。例如,从资源到废物这一过程的通量最小化、产量和消费最小化,注重资本存量状态和性质及其维持,而不是流量的大小等。这与目前经济学所追求的产量、消费量的最大化和持续增长是迥异的。而循环经济思想正是针对“宇宙飞船经济”这样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而提出的。

在博尔丁提出“宇宙飞船经济”思想以后,围绕着封闭地球系统下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经济未来发展模式问题,特别是物质循环这一主题,出现了一系列对于生态经济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赫尔曼·戴利(Herman E.Daly,1974)提出的“稳态经济”理论; (2)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NicolasGeorgescu-Rogen,1971)的熵定律和经济过程问题;(3)罗伯特·埃尔斯和埃伦·克尼斯(RobertU,Ares,A.V.Kneese,1969)的经济过程中物质平衡原理; (4)罗伯特·埃尔斯(Robert U.Ares,1988)的产业代谢理论;(5)罗伯特·弗罗什和尼古拉斯·盖洛普(Robert Frosch,Nico-las Gallopoulos,1989)的产业生态系统理论;(6)戴维·皮尔斯和凯利·特纳(David Pearce,KerryTurner,1990)提出的“循环经济模型”。

(四)经济学中的循环思想

从经济理论上来说,循环思想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提出的“经济表”中所体现出的经济循环图式。魁奈的经济表通过对以货币为计量的社会物质财富是如何在一个经济体内的生产阶级(租地农场主)、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的简单再生产过程的描述,采取了一种“环形”(Circle)或者说循环流动的形式来看待经济活动,阐述决定经济活动总水平的基本因素的运作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魁奈的经济表反映的是以货币为表征的价值循环流动,而实际上,货币循环只不过是构成经济再生产过程中单向物质流动的社会动力和媒介。在描述生产和消费是一个生活必需品和原材料从自然到经济系统的单向流动过程的同时,经济表的经济循环是把土地的生产力的恢复和再生作为先决条件的。因此,经济表所表征的不是一个物质财富上的自我再生的循环流动形式。

魁奈的经济表中体现出的“循环”关系对后来的经济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不论是在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还是在以新古典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中,都能看到这种经济循环图式的表现。例如,马克思对再生产过程的表述借鉴和吸收了魁奈的方法,即把资本的全部生产过程当作再生产过程来表现,而把循环当作这个再生产过程的形式,将资本的总循环过程划分为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三个过程。现代经济学的经济循环流向图也继承了魁奈的经济循环方法,但它突破了魁奈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土地等自然力约束,把经济过程看作是一个处于完全封闭系统中,动荡于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循环性的钟摆运动,几乎不考虑经济过程和物质环境之间存在的持续的相互作用,而将经济过程简化为可以自我维持的“永动机”(如图2所示)。

在实践上,有学者把在我国很早就有的“桑基鱼塘”模式,看作是循环经济的早期实践活动。

三、继承与发展“循环”思想,促进循环经济深入发展

(一)首要问题——循环经济要解决的问题与目标定位

1 我国理论研究对循环经济的目标定位。目前国内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其一,把循环经济看作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其二,把循环经济看作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又大致存在着3种不同层次的理解:(1)把循环经济看作是从经济系统内部的线性物质流动模式(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向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转变,即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有学者更是直接把资源循环利用看作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认为循环经济的中心含义是“循环”。有学者还提出传统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结果是产品和废弃物,而循环经济生产中生产的结果只有产品的大胆设想。(2)把循环经济看作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在于通过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调整生产关系,其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3)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物质的循环、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即“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循环经济概念、目标内涵的界定、实施途径、实施模式等方面,除此之外还对发展循环经

济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实施机制和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阻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特别是在循环经济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径选择的论证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对于循环经济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来说,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什么?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将循环经济置于怎样的目标定位上?

2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与实践的目标定位。推行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基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现实问题(如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还是基于目标更远大、时间更长远的问题(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将其定位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将其定位于新的环境管理手段?等等这些问题的不同选择,将会影响到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影响到循环经济实践的方式与内容。

从循环经济发展与实践来看,我国并没有把循环经济作为当前或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是把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只是把循环经济定位于促进资源节约和提高资源综合率。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也都没有把循环经济提升到经济发展模式这样一个战略高度,而仅仅是把它作为解决废物排放造成的环境压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对于资源节约来说只是辅助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盲目地把建立在未来人类经济状态下的理论应用于人类目前的发展阶段,也不能不加区别地把适用于发达国家的目标和行动指导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例如,国内学者普遍把博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作为目前国内外所推行的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化政策和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但“宇宙飞船经济”是未来某一时刻出现的、经济规模在资源约束下保持稳定的、非增长的经济状态。生态经济学家戴利的“稳态经济”思想,也是以这一设想的经济状态为前提,埃尔斯的产业代谢理论更是把物质循环作为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性系统的基本特征。这些理论都是关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推断,而不是关于现今人类发展阶段的指导性理论。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思想应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续和深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即在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制(赫尔曼·戴利称之为“物理意义上的生态环境规模限制”)下,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利用环境资源来优化经济增长,力求环境与经济双赢,其核心是通过调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能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二)继承古典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循环思想,拓展现代经济学的循环思想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思想有其特有的经济目标和评价标准,因此需要一个与之相应的经济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循环经济的经济理论在各方面都是对以前经济学理论的革命,它还有一个继承关系。传统经济学是一个由众多理论分支和方法构成的复杂体系,是人类思想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经济理论也处于不断地发展、丰富和完善之中。如果简单地认为经济形态的变迁转变就是意味着经济学理论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显然是不正确的,至少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些经典性的、普遍被人接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不会容易受到动摇的。正如皮尔斯认为,对于自然价值的忽略不是经济学或经济学家的错,也不是经济学本身固有的,而是存在于个人、组织和社会的目标问题中。

重农学派和古典经济学特别重视影响和限制财富生产的自然生物物理因素,特别是土地供应对经济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前景的制约作用,将最终导致经济不可避免地进入一种稳定状态。那么,如果继承重农学派和古典经济学的这种“自然约束经济发展”的思想,将这个封闭的经济循环系统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则图2中所示的现代经济学的经济循环也将随之而拓展,即:(1)在经济系统的入口,有资源、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2)在经济系统的出口,有废弃物的处理与排放;(3)在经济系统内部,有物质与能量的转化和利用。不仅要实现经济系统内部的顺畅循环,还要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在人口与出口的和谐循环,进而实现整个环境一经济大系统的平衡稳态。

(三)运用经济学理论阐释经济系统的规模限制

哲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中的循环思想都反对经济系统在物理规模上的无限扩张,认为生态系统规模是固定的,因此经济系统相对于生态系统的规模也是有边界的,如戴利的稳态经济。他形象地用“空的世界”描述经济规模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较小的状态,用“满的世界”来描述目前经济规模接近或超过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较大的状态,用低熵资源的绝对稀缺取代了传统经济理论的资源相对稀缺概念(如图3所示)。

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规模下的资源最佳配置;而循环经济不仅要关心最佳配置,而且首先要确定足以保持经济可持续性的一个最佳的经济规模。但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规模如何起到限制作用?经济系统的最佳规模是什么?什么样的经济活动才具有可持续性?生态学或者生态经济学往往是通过界定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来限制经济增长的规模,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通常是未知的与不确定的,而且表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也是不完全可信的。但经济学家往往不喜欢理睬“经济规模”,因为在他们看来,有效的环境资源产权或者价格体系,完全可以解决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但由于生态环境复杂的物理、化学特性,对其进行产权界定并进行产权交易是非常困难的;而即使对环境资源进行定价,现有的市场价格体系也无法反映后代人的偏好,无法评估这种价格机制的运行会对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或弹性造成什么影响?因此,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阐释经济系统的规模限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此外,我们总是说发展循环经济,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那么经济增长方式具体是指什么?按照现代经济理论,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用何种生产要素、利用何种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一种是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资金、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另一种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通过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途径,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前者属于有形资本投入,后者属于无形资本投入,在现实中经济增长往往同时依靠两者相伴作用。因此,循环经济深入发展还需要研究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采用什么方式来实现经济的环境友好型发展,同时也以环境来优化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 朱 蓓

作者:李慧明 左晓利

第二篇:线形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战略性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选择。文章提出了经济转型期的概念(由线形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对线形经济与循环经济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述了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提出了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探索了点、线、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转型期;发展路径;研究与实践

文献标志码:A

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两大发展趋势之一。经济发展模式由线形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推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环保型、友好型、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的必然选择。在经济转型期,对循环经济发展路径与实践进行研究,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科研课题。

一、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基础理论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不断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行经济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就是人与自然构成的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这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主要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是对资源的直接取用,且其影响多在自然界本身恢复、补偿能力之内,这种经济模式属于自然经济,对应的文明就是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的加工来获取生活资料,并且利用原料的方式多是一次性的,物质要素的流动形式具有线形特征,即“资源一产品一废物”,这种经济模式称为线形经济,它对应的文明是工业文明。社会经济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自然生态相对稳定的循环链条被一次次强烈而粗暴地打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也逐步积聚起来。该阶段采取的措施是末端治理。线形经济遇到了环境要素的严重制约,使工业文明陷入窘迫的境地。随着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断反思,人类逐渐认识到,要扬弃18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要尽可能使物质得以循环使用。能量得到尽可能充分利用,替代原料和可再生能源得到充分开发,环境问题通过全过程控制得以解决,物质要素流动形式就应具有网状(立体交叉)特征,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种经济模式称为循环经济,它对应的是生态文明。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决定了经济发展模式可分为自然经济、线形经济、循环经济,对应的文明阶段是农业、工业、生态文明,对污染治理的方式是自然净化、末端治理、全过程治理。

随着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深刻反思。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类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善待自然。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199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标志着生态经济的模式、循环经济理念已逐步被人们接受,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由线形经济转向循环经济,人类社会正处于线形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期,循环经济理念作为社会文观进步的标志,逐渐成为经济转型期的重要理论特征。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6个增加到2006年的180多个。

二、循环经济与线形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组成了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流动过程,最小化地产生污染,最大化地利用资源能源,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线形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特点和优势。

其一,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线形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越来越高地强调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和一次性的。

其二,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遵循生态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物质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据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的《循环经济构想》,到2010年,发展循环经济将使日本新的环境保护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产值,提供1 400万个就业岗位。线形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人体健康造成重大损害。

其三,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化、进化型、复合型产业。线形经济模式是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是一种线形的生产方式。这种循环是环境危机循环,破坏的是环境,危害的是生态,环境危机将造成人类生存危机。

(二)线形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弊端

其一,线形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线形经济模式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主要是依赖资金的高投入、资源的高消耗。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每创造1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它们的4—10倍,33种主要产品的单位资源消耗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46%,这种模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其二,资源缺乏、缺少核心技术。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线形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粗放,技术与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中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商品销往全球。但由于不掌握核心

技术,我们赚的只是简单的加工费。缺少核心技术就要依赖于人,必然也受制于人。

其三,环境支撑难以为继。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能耗、物耗高,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造成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生态建设措施,但由于历史和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家环境安全已经受到威胁。若继续沿袭传统线形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资源和环境都将难以支撑,国家环境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就无法实现。

其四,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危害和灾难。18世纪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序幕,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日益扩大。不同国家经济结构的变迁逐渐呈现出阶段性的演化特征,直接后果就是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虽然这场革命对于人类财富的积累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但对于人类的生态环境而言是一场无法比拟的灾难。很有代表性的日本水俣病、伦敦烟雾事件等八大公害事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人类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当人们为之兴高采烈时,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枯竭、人口膨胀、土地荒漠化、酸雨增多、森林退化、粮食短缺、温室效应、臭氧层耗减、物种灭绝等生态问题接踵而至,自然界已不堪重负,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从比较优势看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最佳发展模式

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关键在于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融为一体,实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它一改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特征。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小康社会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还要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三)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子

必须看到,我们为经济的发展付出了沉重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中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很脆弱,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很惊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导致中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绝大多数都与食品、水质、空气质量的恶化有关。据联合国开发署公布的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中,有超过1亿人口生活在空气污染超标的环境中;全国每年因空气污染造成1500万人患支气管炎,2.3万人死于呼吸道疾病,1.3万人死于心脏病。据《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所公布的情况,近年来国家对生态保护和建设虽然给予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仍在加剧,危害仍在加深。这种状况若得不到持久有效的遏止,将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带来更为严重的威胁,也将给子孙后代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

四、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

(一)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背景

在经历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阶段,日本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然而,作为一个主要资源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国家,日本面临着持续10多年来经济停滞状态,同时,承受着越来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制约。近10年来,日本一般家庭生活排放的垃圾废弃物大约增加了20%,产业废弃物大约增加了30%,因此,降低环境负荷成为日本经济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鉴于此。日本政府于20世纪末提出了“要创造出经济与环境新关系——通过大量消耗资源来支撑的经济增长已结束。今后的增长要靠资源循环利用来支持”。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同时,努力解决废弃物排放问题。建立一个控制天然资源消耗、降低环境负荷的循环型经济社会。1999年日本正式启动了循环型社会建设,并在短短的几年内先后研究提出了战略目标和推进计划,制定了一批法律法规,确定了实施原则,建立了相应机制。

(二)日本建立循环经济社会的主要经验

1.制定循环型社会战略目标和推进计划

2003年日本正式批准并颁布了“日本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计划”,基本框架包括现状与问题,循环型社会的目标和框架,2010年计划指标和措施目标等三个部分。根据基本计划,日本把2000年作为循环型社会建设元年,提出2010年循环型社会建设目标是:资源生产率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从10%提高到14%;废弃物最终填埋处理量降低约50%。如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假设2010年GDP基本不变,资源消耗将由2000年的20亿吨左右降低到14.5亿吨左右。

2.建立和完善循环型社会建设法律体系

2000年6月,日本制定了9项循环型社会建设相关法律,经济产业省、环境省等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基本方针》等一系列推动循环型社会建设实施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形成了以《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法》为框架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各专项子法和政令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制度。涵盖了从生产、消费、使用、回收再生利用到废弃的各个阶段。

3.提出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原则和建立相应的机制

日本提出了推进循环型经济社会发展的“3R”原则:(1)通过实现提高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生命周期,控制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Reduce);(2)促使企业回收产品,实现多次循环利用(Recycle);(3)促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实施废旧回收产品的再利用(Reuse)。为促进回收利用体系的建立。法律中规定了制造商、销售商、消费者都有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义务,从而把消费者责任制

和生产者责任制结合起来。

五、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路径与实践

(一)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日本、美国等国家,在循环经济发展上已经走在了中国前面,它们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2000年开始,日本颁布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制定了如《废弃物处理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建筑资材循环利用法》等一系列配套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了循环经济。在中国,循环经济还处于起始阶段,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加强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科技保障、资金保障等,特别是加强法律保障。因此,要加快制订循环经济法和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由政府的行政环保部门负责,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在政策上鼓励支持上马节能环保型企业,对新建项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切实做到项目建成一个,验收一个,稳定达标排放一个。对不达标企业按照环保要求标准进行改造,无法改造的要坚决关闭。

(二)制定规划,搞好试点,由点到线面,退步推进

近年来,环保、节能、减排等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循环经济的概念倍受关注。实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社会树立强烈的环保生态意识,建设能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的原则,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已经批准了辽宁省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目前山东、陕西等省市也正在进行循环经济规划,通过中长期规划,不断推进循环经济向实践层面拓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生态企业是这个系统的“小循环”,行业是“中循环”,生态城市是“大循环”。始终要把建设生态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工程来抓,一方面,引导现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管理,使污染防治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另一方面,结合培育生态工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建设一批新的生态循环项目。在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围绕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工业园区,在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建设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企业和项目,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废物的零排放,形成比较完整的闭合工业生态系统,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在城市上风向、水源地、旅游风景区和环境脆弱地带,严禁兴建工业项目,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要按照生态学原理,积极应用新的生态技术,发展生态产业,规划建设高科技工业园、大学科技园,将高新技术产业、大学经济、旅游经济作为新兴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在农业发展上,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制定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大力推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要认真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依法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研究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杠杆调节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为前提,以清洁生产为途径,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通过循环经济模式使各企业主体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五)建立绿色消费环境

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引导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消费环境。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积极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六)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技术进步

设立循环经济科技攻关专项资金,加大利用国债或财政预算内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制订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规划,集中解决制约资源节约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工艺流程,加大对相关产品、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特别是加大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再生技术的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高科技资源节约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企业资源节约技术含量和水平,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等成熟技术和工艺,推广废水“零”排放、中水回用等技术,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技术、评价、监督、考核等保障体系。

(七)山东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通过点、线、面层次上进行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的试点,从整体上推动了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以企业为单元。推行清洁生产,建立“点”上的小循环。按照典型示范、扎实推进的办法,在工业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审计,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草浆造纸企业的污染一直是困扰中国造纸行业发展的大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造纸行业的结构性污染问题,山东省制定了引导性逐步加严的《山东省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引导企业主动开展清洁生产,主动进行污染防治,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山东泉林纸业集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走出了“生态造纸之路”。该企业通过制浆技术的革新,提高了麦草浆的质量和黑液提取率,使麦草浆关键指标达到桉木浆水平,吨浆耗水也由160立方米降为40立方米,吨纸耗水控制在25立方米以内。通过木素综合利用技术的进步,把对黑液酸析获得的木质素改性后,生产高效有机肥,产生的废水生产水玻璃,再用水玻璃生产粘结剂;经处理后的废水,一部分回用于生产。一部分用于生态林及芦竹原料的灌溉用水,将—个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改造成了一个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以行业为单元,建立“线”上的中循环。根据行业的特点,在化工、煤炭、电力等行业,组织进行了行业特征的循环经济试点,建立了线上的中循环。潍坊海化集团把具有产业关联性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有机的海洋化工“生物链”,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废料资源化:一是“一水五用”,即用海水放养贝类、混养鱼虾等海洋产品,初级卤水放牧卤虫,中级卤水吹溴,吹溴后的废水送到盐场晒盐。晒盐后的苦卤生产硫酸钾等海洋化工产品,形成了生态海洋化工产业链。二是形成了生态海洋化工“互联网”。围绕溴系列、盐及苦卤化工系列、碱系列、精细化工系列等产业链精深加工、滚动增值,努力实现由初级原料产品向高科技终端产品的转变。产品已由4大系列、20多个品种发展到6大系列、80多个品种,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基本实现了废弃物的全部资源化,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以城市为单元,建立“面”上的大循环。日照市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从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农业发展、科技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建立体系。工业方面,通过建立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围,通过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从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方面。建设果蔬、茶叶、板栗等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在社会上,积极倡导健康环保生活方式,开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危险品分类收集,推广使用太阳能,推动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在整个社会层面上,逐步形成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为循环经济型社会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倡导和扶持。行业、企业和广大公众要积极参与和支持,要始终坚持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一个硬性、约束性指标,贯彻于经济发展全过程,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傅旭东)

作者:王广峰

第三篇: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

摘要:在目前资源稀缺、环境污染的条件下,发展循环农业可以解决一些实质性问题。与此相伴随的循环经济由于起独特的作用成为众多国家经济发展所选择的道路。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广也是必要和可行的。

关键词:循环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关于循环农业,一般理解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依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集约化经营农业的发展模式 [1]。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把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结合统一起来,为了得到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互相综合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连贯为一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在资源的利用和再利用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

循环农业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它的作用发挥的很好 [3] 。第一,充分利用太阳能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不断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加速物流和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第二,开发农村潜在能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要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多种方法,除采用供电、供煤等途径外,还建造沼气池,使用节柴灶,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改变靠砍树来解决烧饭燃料问题的做法。第三,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弃物的循环转化。这里的废弃物主要是指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杂草、菜屑等。对于这些废弃物,以前传统的方法是焚烧或作为肥料肥田,这是一种浪费。如果用作物秸秆等来发展畜牧业,再用牲畜粪便制沼气,这样既为农村提供了饲料和能源,又为农业生产增加了肥源。第四,防治各类污染与杜绝资源浪费,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五,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保护耕地和各种生物。

循环农业有五种发展模式 [4] 。一是“四位一体”型发展模式。此模式是把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结合起来,实现同步产气、积肥,种植、养殖一体,取得物流、能流的综合效益,既可以使食品达到绿色标准,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减少污染,提高环境质量。二是农业副产物再利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通过一些处理方法变为有用的资源,实现农业副产物资源化,消除缓解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的特点,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多层次和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能使处于不同生态层的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既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土地资源和矿物质,又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产业结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农业生态恢复型发展模式。该模式采用了生物方法与工程方法相结合的办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良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五是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利用农村家庭庭院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户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以加工业为辅,通过经营种植业、养殖业和技术密集型加工业,从而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

这些模式在很多地区有所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各地差异较大,地域和资源不同,所以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目前,陕西某些地区探索四种循环农业模式 [5]。“猪—沼—菜”模式。利用猪粪发酵产生的沼气来给大棚加温、增光和做饭烧水,用沼液、沼渣喷洒浇灌蔬菜,大棚菜的内在品质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高。“猪—沼—苕”模式。猪粪经沼气池发酵后产生沼气用于做饭点灯,沼液和沼渣作为红苕等种植业肥料,秸秆作为饲料养猪,形成“种植—养畜—粪便—沼气—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型产业链条。“猪—沼—果”模式。利用桑叶养蚕,之后的蚕渣喂猪,猪粪排入沼气池发酵,沼气用于蚕室的加温、照明或者用于做饭点灯,沼液、沼渣可以喷洒浇灌桑树、果树,生产出无公害产品。“黄姜纤维—食用菌—纤维碳”模式。主要是用黄姜提取皂素后的废弃纤维或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基料,采用大棚技术调控环境条件,培养生产平菇等食用菌,菌渣生产纤维碳或做农田肥料。这些模式在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经济状况方面很有作用。同时也保护了农村的环境,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并且充分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5]。

伴随循环农业的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循环再利用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即“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S原则,把所有物资和能源进行递次和回路循环使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降到最低程度 [2]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其特征是实现农业产业链物质和能量梯次闭路循环利用,使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和环境;二是循环经济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目标纳入一个统一的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三赢”发展;三是循环经济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整体 [3]。

循环经济在国外、尤其是德国、日本和美国实践得很好 [6] 。德国的具体措施是:制定一些法规以规范循环经济的正常运行。设立一些中介组织,发挥其沟通协调能力,使循环经济顺畅进行。同时,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公民对循环经济的认可度参与度。日本的做法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法律体系,为了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基础。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技术系统,保障循环经济的可行性。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并加以引导和规范。公众有强烈的环境理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美国的行动是设立循环经济法来约束各类主体的活动。引导公众循环消费,并有实质性成果。政府在调节经济时注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但是中国仍然是传统农业占据主导的社会,所以循环农业需要我们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从传统农业向循环农业转变需要一些条件,而这些条件在中国不是很具备。首先,发展模式的转变就很困难,很多地区资源贫瘠,人口众多,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而依赖传统农业。另外,循环农业投入资金较大,技术成本较高。对于贫困的农户来说,可达到性较弱。其次,中国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没有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其他的支持措施也不到位,循环农业仅在小范围内开展。最后,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不强,没有很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

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才是我们的选择。循环农业可以使环境、资源、社会得到良性协调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生态、经济、社会三方共赢。在如今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很多的资源、能源问题,可以增加各方主体的经济效益,也可以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魏传超,陈娟娟.当前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7,(2).

[2]张昌蓉,薛惠锋.循环经济动力机制的系统分析[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9).

[3]张翠英.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调研报告[J].滦南县农业服务中心,2006,(8).

[4]史小红.循环农业及发展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循环农业转变农民增收方式——陕西省旬阳县探索四种循环农业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8-09.

[6]刘星.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08,(9).

[7]人民银行邯郸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与对策[J].华北金融,2008,(8).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Circular Economy

YU Zhuan-li

(Tibet College for Nationnalities,Xianyang712100,China)

Key words: circular agriculture;circular economy;eco-economy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于转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畜牧学课程论文范文下一篇:研究生美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