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公文管理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创新公文管理范文

管理创新与创新管理

大胆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改革学生管理方法与思路,在健全学生管理措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尤其在薛国强博士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的领导下,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健全与完善,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思想,以创新学生工作为工作重心,紧紧围绕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独辟创新管理思路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努力强化学生管理创新是我院管理上的一套起色的新思路。在以院长胡列博士的为首的学院领导下,推出一套新的创新理念,独特的教学方针,大胆的求实创业精神,使学校工作全面运转并大度化转色,尤其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明显的提高。1)制度上的完善与全面化创新在薛国强博士的带领下,全院学生管理工作起色很快,形式见好,学风、校风、班风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尤其学院各系别的划分与专业的归纳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管理部门的专业化、细致化,多样化,在坚持学院大方针的基础上,各系不同层次的推出了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学生违纪、查房、学会的量化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的出台,使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全面化,完全拖开了传统管理模式,迈出了新的管理台阶。2)管理模式的创新(下面正在考虑)

二、管理干部建设,加速管理创新学院注重基层干部的阶梯培养,因此干部的管理建设要加速的正规化,在大胆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强干部的素质培养与业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的创新辅导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是我院管理上的大胆的创新,提高辅导员的业务素质的提高也成为我们工作的首要中心任务。继续做好辅导员的选留工作,进一步改善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全院学生中树立并推行实施辅导员“形象工程”,让学生在心目中认识辅导员的所在,积极在干部当中开展“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哪些素质”的研讨活动,双向互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辅导队伍存在的问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考核机制,建立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院领导评价、同事同行评价、职能部门评价相结合的立体评价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辅导员工作积极性。(1)我们始终把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作为前提。要求熟悉辅导员职责深知辅导员工作艰辛的基础上热爱辅导员工作。搞好“四讲”:讲责任,身为一二百学生之师责任重大;讲感情,深受家长重托学生尊重将心比心;讲奉献,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苦中有乐;讲未来,享桃李满天下之芬芳其价难沽。其四是把好培养关。做到“三个结合”:把对辅导员经常性的教育和严格的考核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愿望、目标同实际的政绩结合起来,把对在校学生的管理教育同对毕业后学生的成长调查结合起来。使辅导员爱岗敬业有方向——政绩,有“助燃剂”——学生成长成才反馈信息。让辅导员在自身经历“四步曲”(刚上任时觉得“行”,干一段时间以后觉得“难”,深入反思觉得“浅”,越干越觉得“重”)中懂得自己的任务,懂得自己的责任,懂得自己的奉献,进入越干越有味的状态。(2)把切实培养艰苦深入作风作为保证。做人的工作是实打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掺不得一星点“假”。做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更是如此。我们认为并强调爱岗敬业的突出标志之一就是作风要艰苦深入。艰苦,着重是实事求是,老老实实,扎扎实实。深入,着重是:心入,想同学之所想;身入,生活在同学之中;言入,讲的话同学们愿意接受。为此,我们要求辅导员必须坚持做到“三个一”,即:每天应到宿舍教室“转一转”,每周应主动找几名同学“聊一聊”,每半月至少深入同学中和他们“玩一玩”。在“转”中发现问题,在“聊”中交流思想,在“玩”中加深感情。对新辅导员则加上:第一学年必须住在辅导室,第一学期必须和每个学生谈一次心,第一周内必须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实践证明:艰苦深入不仅仅是辅导员应具备的优良作风,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3)把自觉提高理论修养的水平作为关键。多数辅导员以前学的是工科知识,人文知识面比较窄,在这之前又缺乏思想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训练。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理论修养水平是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的一个关键点。针对辅导员工作的需要和特点,我们专门组织辅导员业务培训,我们认为要解决好三个问题。其一知识面要“宽”。尤其要注意打实哲学功底,要有广博一点的历史知识,要注重对社会现实的研究了解,要懂一点高教发展史和文学艺术等等。其二要“专”。从学科分类上讲,主要应对“管理学”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专。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去学。二是指要结合工作实际去研究,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专才”。

第二篇: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的辨析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的辨析 创新是一个把知识和方法引入生产过程中使企业在市场中能够形成利润的系统过程。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是从新知识与新方法中发现市场盈利机会,并通过建立和组织生产系统,形成和改进技术产品,建构原料、加工、市场与资金的周转,不断获得利润的系统。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而这两个词组成的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却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不同:

1.含义不同。管理创新是指在企业中引入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实现企业资源更有效的配置。而创新管理,也即企业创新,就是企业家对整个创新过程所涉及的创新目标和创新活动方案进行设计、选择并组织实施的行为过程,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创新的最佳效益。

2.范围不同。创新管理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创新,是企业一个概括性的概念,管理创新则是以人、机构、社会关系为核心内容的组织变革,也包括与此相联系的市场、营销、资金、财务制度与体制等等问题,是一个具体的概念。

3.本质不同。创新管理是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新等系统的进行调整,属于战略层次,而管理创新本质是通过内部结构的调整、改变与重新组合使其发生整体功能的转变,属于战术层次。

创新管理与管理创新的联系: 1.管理创新是创新管理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管理创新的有效实施促进企业创新的发展。

2.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创新管理的发展,同时又对创新管理具有反作用。管理创新若实施不好,则影响企业整个的创新管理,同时,与其他创新若不协调,也会产生负效应。只有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调,形成了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企业才能有效的创新。

3.管理创新和创新管理的核心都是创新,具有动态性和变革性。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它从来不是静止的,它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革性指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一般会涉及到企业内权益关系的调整,因此,尤其是程度大的创新管理和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总之,企业创新管理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多项创新,这些创新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构成了一个具有一定功能效应的多层次的关系复杂的企业创新系统,这个企业创新系统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必须综合协调企业创新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之发挥综合的协同作用,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另外,企业创新系统还要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企业创新系统必须提高抗干扰能力。因此,要提高企业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抗干扰能力,就必须研究系统的运行规律,加强对企业创新系统的管理。

第三篇:德阳: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试点一年,德阳已从社区破题,走上了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 德阳,辖6个县(市、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距省会成都41公里,幅员面积59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9.2万人。是成渝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5·12”汶川特大地震使德阳成为唯一一个全境全部为重灾区的地区,位居全省十强县的什邡市、绵竹市成为极重灾区。经济社会遭受重大损失,全市受灾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5%,直接经济损失2500亿元。

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市,德阳以做强城乡社区,夯实社会服务管理基层基础为切入点,“转观念”、“补欠账”、“强机制”、“激活力”,在群众身边创新社会管理,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初步形成了全市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本框架,以城乡社区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从实践来看,众多社会矛盾主要体现在基层,抑制化解此类矛盾的工作也体现在基层。基层日益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众多的“单位人”演变为“社会人”,政府的社会管理难以有效影响到具体社会成员,政府管理职能到基层后或断缺、或重叠、或冲突,降低了管理效率。“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和谐发展要求下,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开创“服务管理下沉落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众参与协调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局面。

德阳市委书记 李向志

德阳以社区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单元和主要场所,重塑社会管理基层体系,就是要通过城市、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的重新构造,将社区打造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的依托、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

德阳市市长 陈新有

破题 围绕“社区人”从“细胞”入手

2010年10月,德阳领受任务,作为全省唯一试点,开始“试炼”社会管理创新。 地处成德绵经济带,产业发展全省前列,正值灾后重建攻坚决胜时期,社会管理工作庞杂纷繁„„诸多的时期特征交织呈现。德阳的创新试点,如何破题?这样的困惑,德阳在“试炼”初期频频叩问。

破题攻坚成为当务之急。德阳认真梳理一个时期以来本地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深入剖析51个城乡社区后发现:社会服务管理包括的人、地、物、组织、网络、事件等基本要素,在一个社区中都能找到,但本应强化的社区建设,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在随着经济发展日渐削弱。

通过一番深入的调研后,德阳决策层认为:当务之急是必须解决以城乡社区为基层基础的社会管理薄弱环节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必须从市情出发。我们要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的和谐发展要求下,积极推进社区(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是要开创‘服务管理下沉落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公众参与协调有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局面。”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的一席话,道出了德阳从城乡社区入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

围绕服务管理 “社区人”,以社区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顶层设计思路在德阳全市上下达成共识。德阳改变过去传统的部门式社会管理,进而转化为社区要素管理的思路,社会管理创新的 “德阳路径”逐渐明晰。

社会管理创新“596”工程次第展开。这个工程包括把握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夯实社区基层基础、推动群众自治自律、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五大关键”;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信息网络服务管理、社会公共安全服务管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诚信、新时期群众社会工作评价、城市服务管理“九大体系”;强化组织领导、职能体制、长效机制、经费投入、考核督导、舆论宣传“六大保障”。

“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当做社会建设的火车头。”德阳市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编制成该市“十二五”专项规划,以项目促试点,以点带面,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十二五”规划,确定建设项目191个,计划投入超过52亿元,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挂帅重点项目,制定建设任务“路径图”、“时间表”和工作指标,从全德阳的发展大局中整体谋划、系统推进。

融冰 “以民为本”重塑基层服务体系

曾经一筹莫展,如今豁然开朗。

着力,首先从社区阵地建设开始。为将人、财、物等社区管理基础资源配置到社区,德阳提出了“四个明确”:明确社区规模,明确建设标准,明确力量配备,明确经费保障。

经过认真梳理,德阳将全市社区划分为七类,即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灾区新型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产业园区社区和企业“家委会”,分类施治,探索加强不同类别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群众的呼声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指针”,也是加强城乡社区管理的“风向标”。在思考与现实的碰撞中,群众的呼声成为德阳市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唯一“标尺”。

在城市社区,重点解决群众文体活动场地不足、形式单一问题;农村社区,重点解决村民民主自治和服务需求问题;移民和征地拆迁安置社区,重点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和家庭“零就业”、融入城镇生活等问题;产业园区,重点解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治安问题;灾区新型社区,重点解决不同社区和行政村区划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相互融合问题;大型企业“家委会”,则重点解决与城市社区平衡发展和助老养老问题。

走进旌阳街道文昌社区,投入130余万元,新建办公用房的规范化、标准化社区面貌崭新,社区综合服务站、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话语室”一应俱全,社区6名工作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过去这里脏、乱、差,现在环境面貌大改观,来社区办个事,几个大学生围到我转。”电缆厂小区居民杨老先生欣喜道出变化。文昌社区仅是一个缩影。一系列的强力举措,真正使基层在社会服务管理中实现了“有人干事、有场地做事、有钱办事”。

展望 实现“善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准化服务,德阳各城乡社区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转变,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

什邡市委托清华同方开发的 “村居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已运行数月,这套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数据、两新组织、法律援助、义务教育等10多个方面内容、涵纳46个市级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功能的平台,让原来被称为“中转站”的便民服务室,真正转变为处理问题的“终点站”,使群众“走进一个门,能办多件事”。

“过去围着老板转,现在围着群众转”。德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提出转变乡镇职能,不考核街道经济指标,使乡镇将工作重心由抓经济转到提供公共管理服务。从而,社区自治功能得到了回归,社区社会服务管理也得到了强化,“事随岗设、费随事转、权随责走、人随事调”机制得以建立。

试点一年,德阳决策层认识到,社会管理创新绝非一日之功。要实现真正“善治”、“长治”,更需完备的制度设计。

为此,德阳市开始拟定新的社会管理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由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会同市统计部门,以信函调查、座谈面访、电话访问、入户调查等多种方式,分别对市级、县(市、区)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管理和服务对象等三大类对象进行调查,收集各方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反映。目前,德阳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已开始着手评价工作的分步实施。

创新试点开展一年来,德阳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创新促进和谐。

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和谐激发活力。1至9月,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上升15.4%;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上升21.1%;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全覆盖,职工居民医保覆盖率达100%,全市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极重灾区什邡市重返全省经济“十强”。

德阳从社区破题,已经走上了基层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之路。探索仍在进行,城乡干部群众同心、同智、同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有效路径。

旌阳区文昌社区:小社区 大服务

从前文昌社区以前有个很不雅的称号“狗屎街”,但如今,文昌社区已成为旌阳街道一道靓丽的风景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场地规范宽敞,社区街道整洁、绿树成荫、文明祥和。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以来,文昌社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市、区要求建设阵地,健身室、图书阅览室、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文昌社区一应俱全;“致社区居民群众的一封信”,编制便民服务手册,开设“互联社区”平台,社区随时接受群众在线提问,居民在“社区论坛”共同讨论社区事宜„„一个个与群众沟通的有效平台搭建起来。

该社区将辖区划分网格,实行三级网格管理,社区书记、主任任第一负责人,工作人员和综合协管员分片包块,分工配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

金山镇家和社区:推进基层民主 建设服务型社区

金山场镇现有居民6237人,其中接近4000人是经济开发区金山工业园“农转非”居民。2010年10月,原场镇居委会撤销,设立“家和社区”,重点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服务型社区。

社区建立了居民代表议事会议制度,支部书记任议事会主席。以家庭为单位,每15至20个家庭民主推选一名议事代表,成立常设的议事代表会议机构,支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代表讨论群众诉求,形成议决事项,组织贯彻执行,并向群众公布。

家和社区民主直选了118名议事代表,召开了居民小组、社区各级议事代表会议30余次,民主决议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50余个,共调节矛盾纠纷84件;引导就业521人;完成了300余户拆迁,3000余人的统建上楼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绵竹年画村社区:把服务与产业结合起来

在绵竹市有个年画村,是“5·12”地震后三村合一的新村,借助“前台受理、后台办理”的公共服务站,老百姓不用出村,社保、计生、民政等事务一站“搞定”。

在这个村的社区,有一个特殊的 “产业发展与安全生产办公室”,结合“后援建时代”的特点,该组织引导村民把年画与苏绣相融合,创造了极大的产业价值。

创新大事记

2010年10月,德阳被确定为全国35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是四川省纳入综合试点的唯一城市,由此拉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帷幕。

2010年12月7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左正赴北京参加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

2011年1月1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有赴北京参加中央政法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2011年1月13日,德阳市社区矫正警察支队挂牌成立。

2011年3月10日,德阳市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指导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2011年3月10日,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关于设立德阳市社会管理创新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

2011年4月2日,德阳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增添措施,落实责任,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综合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2011年4月29日,德阳市委常委(扩大)会暨中心组学习会议在广汉召开。德阳市委决定,将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纳入全市“一城、三区、五基地”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2011年5月10日,省委在成都召开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会议,德阳市委书记李向志作了题为 《创新社会管理,服务跨越发展》的交流发言。

2011年5月31日,德阳市安康医院挂牌成立,在全省率先试行建立收治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工作机制。

2011年7月13日,德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创新全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增强自治功能、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

2011年7月14日,德阳市委召开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暨加强和创新社区建设推进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快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

2011年8月28日,德阳市委、市政府印发《德阳市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建设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方案》,以实施“五九六”工程为载体,全面深化社会管理创新总和试点工作。

2011年9月5—6日,德阳市召开社会管理创新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全市280名乡镇、社区干部参加培训。

2011年11月19日,德阳市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签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书》。

长影社区

李雪收集

2012-2-24

第四篇: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面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只有在科学判断、准确把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国际、国内先进管理思路、方法,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以法治化、多元化、民主化与科学化为途径,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完善社会管理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增强社会活力,才能够实现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战略任务。

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推进社会管理的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理念的创新来带动体制机制、方法措施的创新。

一是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突出社会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自觉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摆上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

二是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突出执政为民。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衡量标准,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而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三是政府主导、多元化参与,突出整体推进。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统筹社会资源,形成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整体合力。

四是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突出科学民主。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正确反映和协调各方面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坚持运用民主方式、群众工作方式、说服教育方式,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从整体上推进社会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

五是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突出源头治理。加强社会管理领域立法、执法工作,依法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各项社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综合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调节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 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化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顺应我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准确界定社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明确各方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定位科学、权责统

一、彼此联系、相互协调的社会管理格局。

首先,党委领导是根本。加强党的领导,应当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前提,既要发挥好党委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要组织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加强党委对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科学领导,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制定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设计。各级政法综治部门作为党委政府管理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部门,应当找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角色和定位,当好党委、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参谋、助手,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承担组织、协调、调研、督导、检查、考评、完善、总结的工作,以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创新和完善。

其次,政府负责是前提。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及各职能部门要科学分工、科学定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通力合作,使管理更加协调有效,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再次,社会协同是依托。发挥好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新兴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形成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补、互动多元化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正确处理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各社会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做好基层群众工作;培育引导新兴组织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促进社会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发展,建立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新关系。

公众参与是基础。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管理的主力军。只有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才能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发挥好社会管理的“主人”职能,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社会管理网络,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深化社会管理法律建设 推动社会管理的法治化

一个国家最有效的社会管理工具就是法律。我国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应当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相结合。

第一,完善社会管理立法。针对我区社会管理立法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地方立法应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亟须的基础性法规、规章,将城市管理、城乡

统筹、生态环境、平安建设、社区建设、民生保障、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作为立法重点,深入开展调研,及时提出立法建议,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同时,迫于新疆严峻而特殊的区情、社情要求,我区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与反分裂斗争相适应的地方法律规范,以打击和遏制暴力恐怖、宗教极端和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加快网络信息管理立法,加强虚拟社会管理,规范网上舆论引导,严惩和打击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实施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第二,社会管理主体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政府以及社会管理的各方参与者都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来管理社会,政府要做到严格依法行政,既要积极服务和管理社会,又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的权限,使行政权力的运行符合法治要求。与此同时,依法促使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和管理并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法治的信仰。

第三,尊重和维护司法权威。司法权的独立行使是维护司法公正的根本前提。审判机关依照法律解决各类纠纷,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机关依照法律履行监督职责。党委政府应带头维护司法权威,促进社会纠纷最有效地化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此外,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使广大群众不断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切实履行公民义务,通过法治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

构建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的体制机制 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当在建立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的基础上,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一套协调、有效的制度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影响新疆和谐稳定的重点问题。

1.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一,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通过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制度,完善公开听证、心理咨询等措施,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第二,建立动态矛盾排查预警机制。针对我区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对重点工程、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企业转制、涉法涉诉、特殊群体的矛盾纠纷监控和排查,加强矛盾纠纷情报信息预警工作。第三,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党政主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工作。第四,严格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意见的精神,尽快形成适用于本部门、本行业内部的工作方案,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项目、出台实施的前置程序和必备条件,建立严格的评估工作组织指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2.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为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提供良好的服务,实现社会关爱,对其中有现实危害倾向的人员实施有效地管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第一,完善当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把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社会城乡一体化管理范围,完善“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工

作模式,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作联动机制。第二,积极推进户籍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推行以居住登记和居住证为核心的“一证通”制度,为流动人口自由迁徙、融入当地社会、同等享受社会福利和保障打通制度通道。配合国家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流动人口动态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各相关部门信息数据联网共享。第三,健全外籍人员服务管理机制。为在疆进行外贸交易、投资的外籍人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和管理,将其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体系的同时也要逐步建立外籍人员动态综合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查处和清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境外人员。第四,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动态管控和分类帮教。定期对特殊群体开展经常性排查行动,及时摸清底数,实施信息动态管控;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作用,针对特殊群体的不同特点,分类落实教育管控措施;特别要针对新疆籍流浪儿童的救助问题,建立起打击、解救、接送、教育、监管、安置等各个环节的长效机制。

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其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的稳定因素;又要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抑制其消极作用:第一,建立完善宗教事务综合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党委直接领导,统战、民宗、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参加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机制。第二,建立健全宗教领域不稳定因素排查管控机制。第三,加强爱国宗教人士队伍建设。落实基层组织推荐宗教人士制度,努力培养爱国宗教人士队伍。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第一,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第二,大力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设。通过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完善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基层平安联合构建的工作格局。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条件,为基层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第一,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完善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依托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和安全分析预警系统,进一步细化自治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细则。第二,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常态化地实施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第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始终保持对“三股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严打高压态势;科学制定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规划,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以专门力量为依托、社会力量为基础,建立完善一体化的基层治安防控网络;加快推进城乡技防建设,构建打防管控为一体的综合动态防控体系。第四,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将自治区的维稳集中整治与社会治安排查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场所、行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动态摸排调查,推进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第五,加强社会管理应急体系建设。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分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和工作细则;加强信息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各级处突指挥综合信息系统;加强全民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传教育。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积极推动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组织监管制度,建立社会组织监管信息平台,把各类社会组织纳入党委、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系。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与检察工作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是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化解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在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的同时,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服务大局、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第一、在2009年12月18日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同志安排部署了全国政法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在“三项重点工作”中,社会矛盾化解是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是动力,公正廉洁执法是根本,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被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政法机关的三大职责任务之一。第

二、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执法办案活动是广义的社会管理活动,是构成管理活动的元素之一,检察机关则属于广义的社会管理主体。因此,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社会功能,就成为检察机关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第

三、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法治建设的加强不可懈怠。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守护者,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居于中心地位。社会管理的创新过程,实质上也是检察机关寻求司法理念转变和执法手段创新的过程。

二、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立足点

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立足法律监督职能,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不断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充分发挥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刑事检察职能作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维护稳定的社会管理秩序;要严肃查办职务犯罪,监督公权力依法行使,促进有关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加强诉讼监督维护司法公平正义,树立良好的法治、道德标准,促进整个社会发展环境得到净化;要充分发挥职务犯罪预防作用,及时发现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积极向发案单位及

1主管部门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制约监督,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同时要坚持以检察执法社会化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通过面对面接触群众,更直接地体察民意、关注民生,为群众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民生诉求,并根据检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拿出方案,协助党委政府把住政策源头,促进完善社会管理。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依法参与。检察机关作为管理主体之一,对通过行政手段、道德手段能够解决的矛盾不宜过多介入,对依靠社会组织和当事人自治能化解的矛盾不宜启动诉讼程序,要注意尊重和培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和机能。在管理、服务的过程中不能大包大揽,自我放大检察职权。采取的方法既要考虑可行性、创新性,也要考虑合法性,决不能突破法定职能包揽检察机关不宜承担的工作,更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乱作为。

2、坚持创新。机制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所在。目前,检察工作正在运行的标准化建设工作,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保障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创新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创新往往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和启动点。要保证既不突破法律框架,又确实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检察工作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3、主动服务。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发现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后,要主动促请有关单位及主管部门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要积极参加由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大排查、大整治,参加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刑释解教等“五种人”的帮教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管控帮教,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4、维护稳定。检察权的社会管理属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服务第一要务,理顺群众情绪。要结合执法办案,建立健全检察环节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执法办案风险评估、检调对接等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新举措。认真抓好涉检信访积案化解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力争尽快消化解决检察环节的信访积案。高度重视敏感案件的办理及“三个效果”的统一,防止激化矛盾或引发新的矛盾。组织检察

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切实把排查化解矛盾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真正践行执法为民。

四、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途径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要抓住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突出重点内容,把握主要工作,实现良好效果。

一是积极推动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公共政策调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行贿档案管理,促进公共政策调整,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确保重大政策有效落实,重大资金安全使用。

二是积极参与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整治监督,着力解决好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的控违拆违、整治开发、服务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定期分析社会治安形势,促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结合办案加强法制宣传,积极预防和减少犯罪。

三是加大查办民生领域职务犯罪力度,净化社会管理环境,把查办涉及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作为服务社会管理、服务大局稳定的中心工作来抓。要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领导干部中以权谋私、失职渎职犯罪案件,发生在基层政权组织和重点岗位中贪污贿赂、滥用职权、坑害民众的犯罪案件,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经济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涉及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通过查办耕地占地补偿、退耕还林、农机补贴、粮食直补、社保等涉及群众生活和商业贿赂容易高发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四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个案预防、重点预防、系统预防为载体,实现由事后预防向事前预防延伸,从个案预防向制度和机制建设延伸。当前,要重点在国家投资建设领域深入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开展摸底调查、预防动员、以案释法、整章建制的预防工作,以此增强国家投资领域干部职工预防犯罪意识,遏制和减少各类犯罪现象,提高建筑行业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积极参与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要配合有关部门净化网络环境,坚决依法打击利用网络实施犯罪活动,维护网上秩序,净化网络环境。高度重视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健全应对、引导等机制。既要把网络舆情作为听民声、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视涉检负面报道,认真评估舆情影响,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网上舆论,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环境。

六是高度重视执法办案中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的现象,着力监督纠正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滥用强制措施和变相体罚等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的问题;受利益驱动违法违规办案,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等侵犯当事人财产权利的问题;对群众漠不关心,作风霸道,特权思想严重的问题;与案件当事人及其亲友、律师串通,收受钱财,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等问题。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执法办案内部监督暂行规定》,认真开展执法监察、案件复查和重点案件回访,加强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执法活动的监督。

五、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探索

(一)探索参与制定公共政策工作机制。公共政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保证公共政策的质量与品质尤为重要。一是及时向党委反映政策主张,积极参与党内政策制定的调查研究过程,形成长效机制。二是参与人大立法过程,通过法定程序,及时将立法主张传递到立法过程。三是与政府共同制定公共政策。检察机关要加强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合作,参与其公共政策制定,有助于提高这些公共政策的品质。四是与审判机关共同制定司法工作政策。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宪法地位类似。虽有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但针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完全可加强配合,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二)探索便民利民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派出检察室、设立检察联络员和聘请检察信息员等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新机制,延伸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参与社会建设的触角,搭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新平台。二是参与大调解工作机制。大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社会矛盾纠纷综合性调解机制。大调解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创新。检察机关应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大调解工作体系,做好与检察机关有关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三是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等活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引导全体公民学法、知法、守法,理性表达个人诉求、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产学合作教育范文下一篇:才艺大赛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