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经典蕴文明法治中国谱华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与依法治国建设

2022-12-05

“法令行则国治, 法令驰则国乱”———东汉王符在《潜夫论·述赦》中深刻地揭示了法治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 十八大将“法治”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月4日被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十八届四中全会更吹响了中国法治的号角, 我国法治建设已然进入了“新常态”。

其实, 这些举措所体现的法治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 正如萨维尼所言:“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法治演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自我发展的理性过程”。学习前贤文化经典, 感悟中华文化精髓, 对当下法治建设意义重大。

一、一脉相承、革故鼎新, 立足实践勇攀登

《论语》有云:“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追根溯源, 周礼就是中国法治的源头。伴随着奴隶制的瓦解, 封建制度的建立, “法者, 治之端也;君子者, 法之原也, ”———圣贤荀子主张的“礼法并用”成为了法治新的表现形态。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彩的“百家争鸣”时代, 韩非子“法不阿贵”的思想体现着对特权贵族反叛的精神———这种开始体现平民意志的法律看似更先进性, 可惜其“不务德而务法”的精神却只看到法律的强制性, 却忽视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归根结底, 这种“刑不上大夫”的法治是不健全的, 最终只能恨饮“秦二世而亡”的毒酒。秦汉以后, 法律儒家化备受统治者的推崇。《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 强调“德礼为政教之本, 刑罚为政教之用”, 其“德主刑辅观”也成为了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历史渊源。到了明清之际,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封建法治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黄宗羲曾提出要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企图实现天下人“各得其私, 各得其利”, 这与今天法治社会的治国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并在其基础上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正视不足、引以为戒, 常照明镜促提高

唐·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有云:“以铜为鉴, 可正衣冠;以古为鉴, 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中国法治在建国初期发生过各种错误,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而应该正视不足。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 要避免践踏法治的悲剧重演, 办法就是“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制。”然而,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的法治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同样存在着缺陷, 我们必须常照这面明镜, 才能警钟长鸣。

从2014年11月份开始, 曾轰动全国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杀案” (下文简称“呼格案”) 再次引起了全国的关注。正如张居正所言:“天下之事, 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 在中国法治进程中存在的一桩又一桩冤假错案, 不是因为“无法可依”, 而是因为“执法不严”。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庆幸地是, 我国的依法治国敢于认识错误, 敢于错案必究, 2014年12月15日, “呼格案”再审判决宣告原审被告人呼格吉勒图无罪, 并依法作出国家赔偿。2015年, “呼格案”亦被“两高”写入今年“两会”的工作报告, 并被第三届中国新闻法治建设学术峰会评选为“2014年中国新闻法治十大影响力事件”。近年来, “佘祥林杀妻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被逐渐平反之后, 我们看到了, 敢于纠错才是法治中国, 正视历史才是文明华夏, 只有敢于照照“冤假错案”这面镜子, 依法治国才能真正实现。

三、古为今用、多管齐下, 法治中国谱华章

2015年, 既是改革提升年, 又是法治攻坚年, 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 我们不仅要向“未来”看, 也要适当地向“过去”看, 看看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经验和教训。

“国皆有法, 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古人告诉我们, 所谓“法治”并不体现于普通民众对法律条文有多么深刻的了解, 而是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的精神真正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近年来, 每逢“两会”召开, 最热闹的地方除了北京恐怕就属网络了, “微博问政”成了当下公众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方式, 总理都曾在“两会”期间与网民在线交流。可是在网民监督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 我们有没有想过, 截止到今年6月, 中国网民的人数是3.38亿, 但这并不是所有的网民都有行使监督权的意识, 而且有法治思维的人群大多集中在年轻人。因此, 将法治思维完全融入民众的目标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要让中国法治“更上一层楼”必须在增强公众法治思维上下功夫。

“徒善不足以为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律自古以来就具有局限性, 不是万能的。真正的法治社会, 不能仅仅包含以国家强制力为代表的“法”的部分, 也应该包含以之配套的“德”的部分, 二者共同构成依法治国的体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治中国不仅要有“良法”, 更要有“善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最好体现。

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方略, 无不融入在了古人的治国思想之中, 而这些五千年文化所积淀的文学经典, 正是五千年的文明留给我们的最好的财富。

摘要: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探究我国的依法治国建设, 并将其不断应用于我国法治实践。

关键词:法治思想,依法治国,法治实践

参考文献

[1] 林峰.法令行则国治[N].中华工商时报, 2013-05-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所存在问题及策略下一篇:浅谈建筑机电工程安装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