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人课外阅读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稻草人课外阅读范文

稻草人课外阅读资料

叶圣陶爷爷曾说——(课件出示: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 。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 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A:这声音里仿佛说:“我的主人,你不要去呀!你不要以为田里的一切事情都很好,天大的祸事已经在田里留下种子了。一旦发作起来,就要不可收拾,那时候,你就要流干了眼泪,揉碎了心;趁着现在赶早扑灭,还来得及。这,就在这一棵上,你看这棵稻子的叶尖啊!他靠着扇子的声音反复表示这个警告的意思;可是老妇人哪里懂得,她一步一步地走远了。他急得要命,还在使劲摇动扇子,直到主人的背影都望不见了,他才知道这警告是无效了。

B:这时候稻草人更加伤心了。他可怜那个病孩子,渴到那样,想一口茶喝都办不到;病到那样,还不能跟母亲一起睡觉。他又可怜那个渔妇,在这寒冷的深夜里打算明天的粥,所以不得不硬着心肠把生病的孩子扔下不管。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被褥,给孩子一些温暖;又恨不得夺下小肉虫的赃物,给渔妇煮粥吃。如果他能走,他一定立刻照着他的心愿做;但是不幸,他的身体跟树木一个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

C:听见鲫鱼这样恳切的哀求,稻草人非常心酸;但是他只能用力摇动自己的头。他的意思是说:“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意救那个捕你的妇人和她的孩子,还有你、妇人、孩子以外的一切受苦受难的。可是我跟树木一样,定在泥上里,连半步也不能自由移动,我怎么能照我的心愿做呢!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哪!”

D:稻草人非常心惊,想这又是一件惨痛的事情让他遇见了。她要寻死呢!他着急,想救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又摇起扇子来,想叫醒那个睡得很沉的渔妇。但是办不到,那渔妇跟死的一样,一动也不动。他恨自己,不该象树木一样,定在泥土里,连半步也不能动。见死不救不是罪恶吗?自己就正在犯着这种罪恶。这真是比死还难受的痛苦哇!

从这些句段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怎样的稻草人?

师总结:稻草人目睹了这一件件的悲剧后,内心是焦急的、心痛的、充满了无限的同情,更多的却又是无可奈何啊!稻草人可以看做是作者自喻,表达了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以及对受苦受累的劳动人民的同情。

第二篇:《稻草人》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稻草人》课外阅读指导

一.教材简介:

本文是一篇童话,通过稻草人前后的心理活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 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b. 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 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 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 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a. 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 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 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 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 “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第三篇:课外阅读 课外些 再课外些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0日作者:杨树亚

在一个区课改基地学校工作汇报会上,曾聆听一个课改基地学校实施课外阅读情况的汇报。该学校从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课外阅读条件的创设、课外阅读书籍的推荐、课外阅读水平的评价,直至讲到“如何根据胆汁质、抑郁质等不同气质学生的特点,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其思考可谓深刻,其部署可谓周密。如此深刻、周密的课外阅读活动,其“成果”当然也是不可估量的。但是,聆听着如此完美的课外阅读汇报,我不由想到了“遥远”---这样的课外阅读距离我们是多么遥远;想到了“缥缈”---这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实施起来将是如何的劳心劳神;更想到了“高不可攀”---如此的课外阅读就如海市蜃楼一般难以企及。

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课外阅读已经不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盲区,也不再是老师们语文教学所遗忘的角落。课外阅读已经和课内阅读一样,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但是,在这番如火如荼的课外阅读“热”中,却需要我们的“冷”思考,需要我们撩开课外阅读的面纱,还学生以最本真的课外阅读生活。

课外阅读:本应是学生思想与性灵的跑马场。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同理推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水平,取决于其个体的阅读水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门单纯传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有人文情怀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奠基。

因此,作为语文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应该是学生思想与性灵的跑马场,是学生精神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食粮”。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所关注的不应该只是学生语文知识的构建,更应该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尤其是要激发孩子一生的精神向往。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不应只在课堂内、学校中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其丰富的阅读体验去获得,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所以,有人说课外阅读是在为孩子的人生着底色,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

因此,作为学校,尤其是一名语文老师,实施课外阅读的终极意义应该是通过我们的引导,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成为其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直至让阅读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一切的课外阅读行为应该抛弃浮华与功利,没有过多的压力与约束;应该是发自学生心底的兴趣与期待,没有太多的烦躁和势利;这样的阅读应该多一丝恬淡与惬意,多一份豁达与悠然。

课外阅读:是谁动了学生这块学习的“奶酪”?

课外阅读本应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块奶酪。但曾几何时,当我们的语文学习只关注课堂40分钟,只追求试卷100分的短视价值时,课外阅读的确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盲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被“遗忘的角落”。

拨开一切繁华,我们不难发现,课外阅读就像一艘偏离航向危险的航船,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我们深思的现象:课外阅读的展示越来越“精致”,精致得白璧无瑕,精致得成为了表演---我们看到的只是结果的呈现,而不是阅读过程中原本鲜活的生命的律动;课外阅读的推荐读物似乎已经成为了学生的第二本语文书,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课外阅读课从“广积粮”变成了“深挖洞”---我们看到的只是埋头做课外阅读题的学生,学生的脸上丝毫看不到课外阅读时的幸福与惬意;课外阅读的评价越来越追求“外显性”,学生的读书笔记要求越来越“刚性化”,读书笔记逐渐沦为学生习作的“低级仓储室”„„如此种种现象,使我们愈加感觉到课外阅读已经沦为一种工具,沦为学校包装的工具,沦为学生应试的工具,沦为个人展示的工具。于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却在不断下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更在快速减少。

近年来,南京市教研室在全市小学生中大力实施“振兴阅读”的行动。此活动切中时弊地问诊当前的语文教学,给原本沉闷的40分钟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搅活了课改大潮中小学语文这一潭春水。

活动中,南京市教研室始终站准自己的位置,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不断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目录---他们坚决不越“雷池”半步,因为他们深知,振兴阅读是“点灯”的事业,灯光下,需要学生自己去“踽踽前行”。但是,毋庸讳言,当“振兴阅读”这一活动继续向基层推进时,因为好大喜功,因为急功近利,个别学校的课外阅读已经开始在“雷池”中舞蹈,甚至逼着学生“戴着脚镣舞蹈”。

面对如此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动了学生课外阅读这份奶酪?

课外阅读:书本是船,兴趣是帆。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本身的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2002年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曾经说过:“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对课外阅读充满浓厚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最实际,也是最有效的动力。

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才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不同于学生40分钟的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因为有教师的监督,因为有时间的禁锢,因为有同学之间激发的竞争,因此,即使学生对文章内容兴致不高,最后也会把一篇文章比较透彻地理解--

-毕竟,学生是需要考试的。但是,课外阅读不同,它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时间的控制,更没有考试的制约,因此,很难想象如果学生对一本书籍没有兴趣,课外阅读的质量会如何?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当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时要注意激发其兴趣;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出现偏差时要注意适时地调控;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出现懈怠时要采取措施使之保持。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对于能不时体验到成功的事情,人们从事此事的内驱力会更强;对于陌生、新奇的事物,人们的好奇心、探究欲也会很强;让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交流,更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就是心理学中关于成就感、探究欲与向师性的基本道理。我们不妨尝试着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努力培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007年11月,在南京市召开的名特教师课外阅读指导课观摩活动中,本人应邀向学生推荐阅读瑞典作家、号称“童话外婆”的林格伦的作品《淘气包埃米尔》。我深知,“推荐阅读”既不等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全程”,更不是“教师直接的阅读”,“推荐阅读”只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前奏”。因此,我给自己确定了第一个目标,也是我这节推荐阅读课最重要的一个目标: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淘气包埃米尔》一书的兴趣和欲望。课堂上,我展示图片、设计幽默、制造悬念、抖出“包袱”,努力带领学生走进此书,走近主人公埃米尔,竭力调动学生阅读此书兴趣。我的目标就是,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学生的心中还惦记着这本书,还惦记着主人公埃米尔,唯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去读这本书。如果能这样,我的推荐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事实也证明了我的这些想法。

实施课外阅读,除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要给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即“书本是船,兴趣是帆”。当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浓郁的兴趣时,学生还需要“有书可读”。我们不妨用蜜蜂打个比方:把一群蜜蜂放养在高楼林立的闹市,再勤劳的蜜蜂也会因无花可采而碌碌无为。同样,把一群蜜蜂放在百花盛开的鲜花丛中,再懒惰的蜜蜂也能够习得采花的本领。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样如此。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时时处于可阅读状态,随时可以接触到值得阅读的书籍。为此,许多老师在班级里设立了图书角,许多学校不断地加大图书馆的藏书量,不断地完善阅览室的阅读环境。甚至,很多学校将阅览室变为阅读超市,让学生的进出更加自由、便捷。课外阅读:广泛地读,别为了收获。

同样是一则关于蜜蜂的启示。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统计: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蜜蜂之所以能酿造味道浓郁的甜蜜,是因为它的博采。读书更是如此,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我们不妨来看几组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64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55本;美国的全民阅读计划正在进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但是,在2006年的“世界阅读日”上,媒体也公布了一组数据:我国国民的读书热情和个人藏书量5年来持续走低,保持阅读习惯的“阅读人口”目前只占总人口的5%!再从《课标》规定来看:9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达400万字,若按每本书10万字来计算,9年间就是40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不足5本。如此的数据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实施课外阅读的关键不是想方设法地“规范”课外阅读过程,而是如何激其趣,让学生能主动地、更广泛地阅读。如果一味地“要求”,急迫地想收获、想“展示成果”,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有趣、广泛、适合是小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基本标准。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书他们会更感兴趣,而有了兴趣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并能化为自觉自愿的阅读行动。

鲁迅先生在他的一封信里,曾这样告诉青年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专看文学书,也不好。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作为一名老师,要指导我们的学生博览群书,只有厚积,才能勃发。

课外阅读尤其应该少一些“功利性阅读”。“功利性阅读”追求立竿见影的阅读效果,常常希望昨天的阅读在今天就会取得成果,甚至常常用一份试卷来检测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效果。陆游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是否应该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不要让学生刚刚萌发的课外阅读兴趣昙花一现地夭折在摇篮之中。我们宁愿让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在主动积极的阅读中,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也不愿在课外阅读开始之际,因为“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等无形的重压,而让学生的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之中。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广泛地读”,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今天的阅读,明天无法收获,更不可能收获。“只问耕耘,不谈收获”应该是我们组织课外阅读过程中时时秉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课外阅读:少一些枷锁,多一些信马由缰。

理想的阅读境界应该是宽松的,没有太多的精神压力和负担。过去,我们总认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越严格越好,结合课外阅读,学生要作相应的摘抄,要及时地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想。这是我们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显性行为。我们常常以为,如果提出的要求不够细致、不够严格,学生就不会认真地读书。但是事实却又让我们常常懊恼,课外阅读的过程愈加规范了,学生阅读的枷锁也就多了。于是,学生读书的热情减退了,课外阅读量减少了,课外阅读也就成为了一个挂在嘴上的时髦的“空镜子”。

课外阅读亟需少一些“制度性阅读”。许多事情的大规模推广,常常需要一系列制度的配套进行。课外阅读似乎也是如此。但是,当我们课外阅读的制度愈加周密之时,也常常是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愈加低落之时。因此,课外阅读,我更愿意少一点制度的约束。

课外阅读还需少一些“集体性阅读”。今天,我们向学生推荐瑞典作家林格伦的作品《淘气包埃米尔》,但我们不能希望一个班级的孩子明天都读这本书。如果那样,可能就是一种功利性的,甚至是商业性的行为了。而这种行为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对于埃米尔这个人物形象,肯定有人喜欢有人愁。因此,当我们整班地规定学生阅读某一本书的时候,在为一部分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的同时,可能又打消了另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当然,“少一些枷锁”的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阅读,更不是“乱点鸳鸯谱式”的阅读。阅读方法是完成阅读任务的途径和手段,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教师把好的阅读材料推荐给了学生,还可以适当地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阅读,使学生真正做到能自主地阅读,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接受熏陶,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

结语:让课外阅读少一些功利性阅读,少一些制度性阅读,少一些集体性阅读;让课外阅读课外些,再课外些,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课外”阅读。阅读是船,兴趣是帆,老师,请不要把你的“叮咛”装满学生课外阅读的“舱”。

第四篇:11.课外阅读数目与阅读笔记

课外阅读书目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伊索寓言》、《格林童话》 《鲁滨逊飘流记》、《格列佛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读者》 、、《给我三天光明》 《福尔摩斯侦探集》、《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 、《史记》、《青年文摘》、《安徒生童话》。

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人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处英风透胆寒。我钦佩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是那个乱世的英雄。他们那歃血为盟的情义,一醉方休的气概,让人钦佩;他们的足智多谋,仗义疏财让人钦佩;他们那不拘小节的侠义豪情,忍辱负重的英雄气焰也让人钦佩;而他们的义重情深、忠心不二更让人钦佩!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竭尽全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21世纪,其实有很多的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只是能够做到“义”的人就少了罢。我们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时,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天蒸蒸日上的中国。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的“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从而开始了一场紧张的生存大挑战。种种的不幸与困难并没有压倒鲁滨孙,反而使他更加坚强。上苍给予鲁滨孙的困难,对于他也更具有挑战性!他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勤奋劳动,把小岛经营得井井有条。鲁滨孙教会了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只有勇敢才能生存,只有实干才能让我们摆脱困境。我也要学习他的精神,在逆境中锻炼了自己,培养自己,在人生的航海中,勇敢前进,永不言弃!

第五篇:课外阅读反思

教育教学论文

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反思

新区千秋学校

二〇〇九年六月四日

电话 13525214805 电子邮箱 qqxxlqy@126.com

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反思

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抱着几本教科书当“圣经”,不能把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在学生面前打开知识的天窗——课外书籍,让他们在书海中遨游,在实践中去感悟、去体验、去积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课外阅读,相对课内阅读而言,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最佳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45万字,优秀诗文背诵不得少于16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所学课文全部加起来不过几十万字,远远达不到《课标》的要求。目前,在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在他们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一个乖孩子。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习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

二、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较小: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和日记。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

三、学生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既是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 “要我读”为“我要读”。

具体对策是:

一、培养兴趣 让学生渴望读

1、树立榜样激兴趣。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在人的行动中是最具活力的主观因素。对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开展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为主。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向上心理。平时,老师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或以自身为榜样,或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

2、展示成果稳兴趣。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可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可以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也可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还可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教师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3、发挥网络提兴趣。多媒体网络中的阅读资源具有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迷人的语音、绚丽的色彩等特点,往往能很快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视听效果,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声、像、文”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阅读能够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在网上阅读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开心、有趣,这比起传统的文字阅读要鲜活得多!例如:学习《巨人的花园》一文,让学生从“Baidu”等搜索引擎中以“王尔德”为关键词搜集大量的有关王尔德及其童话的资料。学习《鸟的天堂》一文,可让学生从中国环境资源网中阅读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和公益宣传广告片,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学们可在网上亲眼目睹天然动物保护区——鸟的天堂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美丽场景;由于网络系统所独有的视听形象,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阅读兴趣得到全面培养,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挖掘书源 让学生有书读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读,有“许多花”来“酿蜜”。

1、动员家长。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选择读物要做到:①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阅读材料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②符合儿童年龄特点。③阅读面要广。科普类、童话类、小说类、作文选、散文类等健康的有益身心的皆可涉及。总之,家长要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教师推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读物推荐。如上完了《丑小鸭》,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新的跨越》,明确了消息的写法,可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明确报道的写法,为习作《写板报稿》打下基础。

三、指导方法 让学生学会读

达尔文说过,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莫过于学习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如同拿到了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显而易见,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课外阅读的方法,无异于沙漠中之遇"圣"水。然而农村小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首先教师要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式和方法。常用的阅读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学生可根据阅读内容选择性使用。常用的阅读方法: (1)、摘录法。随时摘录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佳句、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等。(2)、圈画法。对文章中精彩的片断和发人深思的语段进行圈画批注。(3)、剪贴法。读报时,将印象较深的文章剪下来加以归类整理,组成剪贴本。(4)、制卡法。把在阅报栏、书店、图书馆所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卡片上。(5)、笔记法。将对一文、一书的内容、看法、感想等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不管是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内学习与心理认知水平,为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物,还是学生家长推荐的阅读资料,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好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可行的读书计划。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这些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当学生学会了制定阅读计划,学会了规划阅读时间,掌握了阅读方法,能够勤做读书笔记后,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些阅读的素养将使他们终生受用。

二零零九年六月四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档案部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初中生写作素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