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试析论文

2022-04-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试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医疗卫生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对于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试析论文 篇1:

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

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 國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004年以来第16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见下图)。中央一号文件现已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问题的专有名词。笔者试从制定文件的基点、对“三农”工作总体部署的基本思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支撑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哲学解读。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

一、立足本国国情是制定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点

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诠释了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百年奋斗目标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更加聚焦于农村建设,当前经济运行状况与农民百姓的幸福息息相关。因此,中央一号文件立足国情,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1.析历史发展,感悟农业重要性。农业在我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重农固本是安泰之基、治国之要。习总书记讲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只有解决好了中国的吃饭问题,我们才有方方面面的回旋余地。农业的基础地位,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1978年我国因势利导,开始以市场化为取向进行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国情,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新世纪以来,又连续十六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足见农业的重要性。

2.续奋斗目标,推进农村大建设。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做好“三农”工作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农村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党中央根据当前形势,着眼全局,从农村实际状况出发,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方针。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继续推进农村大建设大发展极为重要。

3.促经济增长,增强农民幸福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稳住“三农”,发挥好农业农村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给农民带去安全感与幸福感。我国有近6亿农民,这一庞大数据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农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的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的幸福感。

二、坚持辩证思维是部署“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

中央一号文件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部署中处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在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突破脱贫攻坚工作的重难点;树立“三农”工作的全局观念,补齐农村发展中的短板,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各方面的工作;要有创新意识,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1.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工作重难点。2019年“三农”工作最紧急的任务是打好脱贫攻坚战,这是实施乡村战略的优先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的任务。部署“三农”工作,我们既要立足全局,统筹协调好粮食安全、人居环境、乡村产业、农村改革等诸多方面,更要抓重点,强基础,“牵牛要牵牛鼻子”,要全力以赴攻克脱贫攻坚这一最大的硬任务。脱贫攻坚必须坚持现行的标准“两不愁三保障”,今明两年我们要咬定这一重点,全面排查解决影响实现的突出问题。党中央也要求各级财政优先加大“三区三州”的扶持力度,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2.补齐发展短板,统筹乡村工作。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农村发展工作仍存在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污染治理等薄弱环节,党中央十分重视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的短板工作。这些发展短板的存在,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严重影响“三农”工作的整体效应。因此,我们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加快补齐农村短板工作,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要着眼于农村发展工作的整体性,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协调农村工作,统筹考虑,才能确保各项任务按时按质收官交账。

3.树立创新意识,利用科技保供给。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在“三农”工作的部署中,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树立创新意识,要以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来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等领域自主创新,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夯实农业基础。

三、遵循社会规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要求

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农村发展现状,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四个优先”动真格、见真章。中央明确提出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发展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农村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要实现“优先”二字,需有政策、理念、制度等各方面的保障。

1.推进要素回流,夯实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必须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央一号文件前所未有地强调了一定要让要素回流,颁布有利于吸引各要素进农村的政策,坚决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机制壁垒,同时,完善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政策,引导和支持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发展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和有序汇聚,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农村地区经济实力。

2.树立文明理念,建设和谐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建设和谐美好的乡村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农村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守牢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引导农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村规民约等方式,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有利于建设文明乡风,使农村社会风清气正,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发展。

3.深化農村改革,落实制度保障。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央一号文件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着墨不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尤其是“三块地”(农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宅基地)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还首次提出允许承包土地经营权担保融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农业保护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不断推动农业农村生产发展。

四、树立群众观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支撑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激发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农村治理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与农民共同建设美好乡村,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的政府必然作出的价值选择。

1.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的根本政治保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中央推进“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真正让农民来评判“三农”的各项工作。同时,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村级组织服务能力。

2.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解决“三农”问题中,要充分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要培养造就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的职业农民,让新型的职业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

3.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守的底线,要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落实“四个优先”的要求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的事业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彻底改变“三农”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谋篇布局了今明两年的“三农”工作,思辨处处显现,智慧蕴藏其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决战决胜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在实践中得以实现。

作者:李仙鸿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试析论文 篇2:

试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医疗卫生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对于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成就;挑战

据统计,截至2005年末,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总贫困人口(2365万人)的比重为49.5%。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政策实施的好与坏,是与民族地区贯彻的情况紧密相联的。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同时,遇到的困难比其他地区更多更特殊。特别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医疗卫生,因此,本文从考察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分析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 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现状及其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特别是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习惯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相关医疗政策、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等。这些举措使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以前“生病找巫医”的封建迷信活动越来越少,民族地区的农民对医院也给予了更多的信任。而在在医疗水平和医疗设备上,多数地区也达到了中央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所作的要求,农民看病普遍反映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许多情况表明,疾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贫困又使疾病难以医治。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的任务。从2003年到2007年,国务院连续四次召开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部署工作,积极推进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为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健康的关心,提高农民的受益水平,引导农民踊跃参加,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每人每年补助10元提高到20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10元。从2008年开始新农合制度建设由试点阶段转入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新农合覆盖的县(市、区)要达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80%,2008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县(市、区)。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29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4.87%,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2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2.83%。这些重要政策的提出,主要是为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减小农民看病的经济压力。在以“农民自愿参加”为原则的基础上,我们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民族地区的参合率是很高的,说明民族地区的农民对这一制度也是报着支持的态度,农民的支持才是政策颁布和继续更好的实施下去的根本保证。

2.民族地区疾病预防控制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寄生虫病等重大疾病。对于重大疫情的预防上,民族地区突出了宣传上和疾病防疫机制的力度,在宣传上有的民族地区也利用了本民族的特色和风俗开展了有效的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农民对重大疾病的防疫和基本应对措施有了初步的了解。比如对民族地区儿童实行计划免疫;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咨询服务;地方病重病区根据本地区情况,采取改水、改灶、换粮、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综合性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

3.民族地区妇幼保健工作

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在家自己找人分娩的比率减少,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对优生优育的宣传力度大大加强,使农民的保守生育观念有了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有了明显改观;而且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了一年一次的妇女常规检查,得到了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的支持。

总之,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贯彻落实,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稳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而且,确保了医疗卫生根本的主体——农民,享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农民健康水平整体上有了提高。

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的农村卫生工作曾经取得过世人瞩目的成绩。建国以后初步形成了农村初级保健网,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在“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导方针下,直到7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的创立使农村卫生保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直接冲击了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卫生的人、财、物等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合作医疗纷纷解体,二是城乡卫生资源的配置差距逐渐扩大。

近年来,政府针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效率低下、医疗机构不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及医疗市场结构等出台了一些政策,例如,开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农村卫生“三项建设”、促进和恢复合作医疗,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中也明确了农村医疗卫生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这些政策对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农村医疗卫生、农民健康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农村依旧突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也经常发生。从长远看,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从民族地区农民本身受益的情况来看

虽然农民的健康状况在整体上较以前是有所提高,而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率也几乎是100%。数字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只根据这些,即断言这一次的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将会不同于20年来政府所屡次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的命运,似乎还为时过早——少数地区,参合率已经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农民们开始失去了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信任。那么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发展来说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三个不同时期出台的方案,遭遇到的几乎是同一障碍。如何保持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任感?如何才能让农民从中真正享受到权和利?

2.从政策的实施上来看

近10年来,中国关于医疗卫生改革的政策、方案屡屡出台,但能落实的不多。例如,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共7个方面25条,其核心思想,是为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而要在网络、队伍,体制、制度四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关于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占3条。但3年多来,只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这个属于增量的制度被设计并实施了,其它的方面尤其是“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建设社会化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依法加强农村医药卫生监管”等政策条目基本没有落实,甚至连落实的措施都没有,这就无疑使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3.从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的整体归管上来看

最近两年国家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农民合作医疗大力支持,不断地投入,但是收效甚微。而且在缺乏治理与规管的情况下,投入越多还有可能会越背离政策目标。例如政府近年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直接投资,但是大部分村卫生室已名存实亡,村医成了名副其实的个体户,依靠以药养医的收入维持生活。至于乡镇卫生院,在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市场的状况下,只顾投资房屋设备,不顾农民健康利益,造成运营成本升高,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成本升高,更加重了农民的医疗负担。有关部门只是宣称政府投了多少资金给农村,却未见对这类明显违背政策目的和目标的情况予以纠正。

针对前文分析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发展的主要问题,这里提出几点初步的建议。

第一,要使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要得到农民的信任。农民的权利问题是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医疗卫生工作能否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一些地区的政府担心筹集到的钱不够用,在制度设计上复杂一点,模糊一点,执行起来也可以“灵活”些;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公共政策设计中一种非常典型的思维方式。然而,和完全依赖国家行政权力推行的其他政策不同,合作医疗的基础,是农民的合作与信任。给农民设置门槛,就是给合作医疗的推进设置门槛。因此,在方案的设计上应该更加简明扼要,使农民可以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一目了然,从而增加农民的信任感。哪怕一年只要交10块钱,这10块钱也应该花得明明白白,公平合理——只有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能够让他们信任的政策,才能使合作医疗摆脱“无人合作”的尴尬境地。

第二,界定民族地区政府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对所辖地区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片面地谋求经济增长、谋求政府财力的增长以及乡村面貌的表面光彩上,而对农民真正谋福利、公共卫生服务等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方面却视为不必要的投入。而假如农民的健康状况恶化和长期不能获得起码的医疗健康服务,势必会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创建和谐健康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必须祛除旧的价值观念,转而向服务型政府靠拢,不仅关心经济的增长,也着眼于如何增强民族地区农民的健康和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从而构建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医疗卫生制度因地制宜,在承认地区差异和民族特殊性的基础上,实施不同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比如,发达地区农村可以逐步实施大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广大中部地区,在有条件的乡村推行合作医疗仍不失为一种策略性选择;贫困地区则需要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免费的简易医疗服务和医疗救助。[3]民族地区则在以上基础上,结合民族风俗习惯,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发展得更加完善。比如,通过正确把握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方面,结合民族风俗及特色,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的能动性,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新农村建设医疗卫生工作“以人为本”的一面。

第四,民族地区公共卫生财政调配支出合理化,同时完善资金监管体制。由于政府投入不足,部分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被迫创收,使卫生院、防疫站等把把主要精力都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轻视疾病防疫、保健等方面的公共卫生服务,造成了民族地区卫生安全的隐患,严重制约了公共卫生的顺利开展。但是,也并不是政府加大投入就一定能使农民真正告别“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国家投入巨资,关键要“专款专用”,确保相关资金真正用到农民医疗消费上,千万杜绝部门分割,只争钱、争权、争利,而不承担责任,理顺治理的关系做到“主体明确,权责分明”。

第五,建立基层政府、农民组织与医疗机构三方构成的乡村医疗合办体,增强农民在医疗服务市场上的谈判能力。以乡村医疗合办体所提出的防治结合、大(病)小(病)结合、以互助保险为主干的成套方案,在政府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支持下就可以实现整体购买医疗机构的全套服务,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就可以充分代表参保者的利益与医疗服务提供部门协商,为参加合作医疗者争取最大的利益,实现用需求策略来改变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供方诱导需求格局。同时放开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增强农村医疗服务市场替代性,以竞争机制来抑制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公布05年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监测结果http://www.china.com.cn/people/txt/2006-07/13/content_6274758.htm中国网,2006-07-13.

[2]杨 团 施育晓:治理与规管——试析如何走出医疗卫生改革困境. 第二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之二——医疗卫生政策(学术讨论第二十九期). 2006-10.

[3]张元红 杜志雄: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与筹资.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年13期.

[4]聂华林 张 涛 马草原:中国西部新农村建设概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

作者:姬 晓 段人方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试析论文 篇3:

浅谈如何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质量

摘 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基层医疗单位的管理质量,为基层医疗单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同时也对基层医疗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重点从人员培训、分级管理、强化监督考核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规范化建设,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一、三明市卫生服务现状

三明位于福建中部,全市面积2.29万平方公里,辖12个县(市、区),户籍人口273万人,统计年鉴确定的常住人口251万人。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21个,其中:卫生院123个、村卫生所19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医养结合服务站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6437人,其中,乡镇卫生院2310人,村卫生所2984人(注册乡村医生2799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82人,医养结合服务站171人,社区卫生服务站290人。截止2015年底,三明市201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提高到40元,各级财政已核拨项目补助经费42500万元,全市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235.9万份,电子建档率为94%,适龄儿童全程接种率98.57%,传染病疫情报告率100%,突发公卫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100%。登记管理糖尿病患者5.5万人,糖尿病患者管理率28%,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79%(省定50%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5%,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0.9%;规范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9485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92%,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数21.45万人,各项指标较好地完成省定目标任务。

二、我市公共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雖然我市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县(市、区)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参与和指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动力不足,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解读不到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项目开展情况不很了解。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乡村医生年龄老龄化,不少工作岗位如妇保、儿保和防疫人员等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三是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未按规范要求开展工作,个别单位的健康档案存在不同程度缺漏项、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质量不高。

三、实施任务落实和群众受益的具体措施

1.强化宣传规范化

一是结合实际,采取经常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本县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目的是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减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促使广大群众积极主动的参与。二是以健康教育为手段,真心服务百姓为目的,特别是依托村卫生所(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健康教育和医生上门随访服务,向老百姓提供一些有用的医疗卫生知识,促进沟通,让老百姓明白国家为全县(市、区)居民健立健康档案、让育龄妇女免费服用叶酸片预防神经管畸形、为孕产妇和3岁以下儿童免费体检、为农村孕产妇分娩进行补助等等。这些都是国家为居民免费提供的服务。

2.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化

专业人员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应用质量。为保证培训质量,建立一整套培训机制,确保培训质量。通过业务培训,不断加强提升业务水平。通过邀请省专家专题讲座、公卫工作人员脱产到公共卫生做的好县进修、对口支援等形式,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普及型技能培训,培养适用型人才。每年集中2次对全市公卫办人员和公共卫生协管员分期分批实施全员培训、考核。参加或承办公共卫生领域“名医讲坛”,组织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指导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升项目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每年至少一到二次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地区、市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并在公共卫生工作方面做得好、有典型的县召开现场会,加强各县(市、区)工作交流,促进工作开展。

3.强化指导督查规范化

一是加强指导。指导各县(市、区)卫计局制定了每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计划,提出了总体目标,明确了阶段性目标,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要求,把工作目标逐项分解细化到科室和人。各县(市、区)卫生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签订目标责任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所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为开展项目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强化督查。在县级全面考核基础上,每年3月中下旬,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级复核工作,复核考核组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市级技术指导组抽取9人,组成1个组,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电话随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当场以书面形式告知复核情况,并督促各地对复核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4.各级监督考核规范化

2016年三明市实行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挂钩,制订奖惩制度,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县(市、区)可扣发一定比例的补助资金,扣减资金可用于奖励项目工作成效明显的县(市、区)和单位继续用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形成考核奖惩激励工作机制。

5.探索三明公共卫生服务新模式

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提高服务质量,各地不断探索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如梅列区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助健康小屋全覆盖,小屋以全科医生为技术保障,免费为居民提供自助、便捷的健康体检,指导居民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居民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切实提高居民的保健和自我意识健康管理水平。沙县推行家庭保健员服务模式,县域内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愿意并有能力承担家人健康指导的村居民均可到当地乡镇、街道报名参加家庭保健员免费培训班,以进一步增强群众防病治病意识,提升群众健康生活指导、互助能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尤溪县开展慢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城东、东街等居民小区试点成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组,在全科医生指导下,每两个月在社区举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1次,探索慢性病自我管理,以期达到更好的控制慢性病的目的。永安市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质控员制度,举办了质控员专题培训班,并逐步推广65岁以上老年人入户体检工作。

参考文献:

[1]班玉萍,张亮.试析如何做好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工作质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年10期.

作者:杨碧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强高职院校干部作风建设论文下一篇:油液集中供液系统工程机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