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文综历史

2022-07-03

第一篇:北京高考文综历史

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历史)卷(大全)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解析】“为扭转这一局面”即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宋初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宋初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设枢密院,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施行将兵法,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天文学(《授时历》);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明清小说(《西游记》);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宰相制度;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城市的繁荣(扬州)

【解析】《授时历》只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西游记》只是明代文学成就之一,不能代表整个明代文学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从全国范围看,唐代宰相大部分来自北方,这说明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故C项正确;扬州只是南宋城市之一,扬州城市繁荣不能代表南宋整个城市化水平,故D项错误。【答案】C

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考点】“师夷长技”思想——《海国图志》

【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一、选择题

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 表性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楚辞(《离骚》) 图8

【解析】依据“韩赵魏”信息可知图片所示为战国时期,①是燕国,②是齐国,③是秦国,④是楚国,《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所著,故A项错误;《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孟子所著,故B项错误;《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荀子所著,故C项错误;《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著,故D项正确。【答案】D 13.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数学(《九章算术》);罗马法

【解析】题干限定词是“东汉”、“大秦”(当时的古罗马帝国),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故A项错误;《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罗马帝国发展了罗马法,故B项正确;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但日心说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故C项错误;《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代表作,《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故D项错误。【答案】B 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设知州)

第1页(共5页)

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 17.图9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

②人物的发型

③照明手段

④饮食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故①错误;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②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

图9 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③正确;风俗画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将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B项错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 19.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制度

【解析】“文革”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这一“重大改革”意在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体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故A项正确;1995年中国开始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A

2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意大利企业家阿格涅利提出,欧洲要想和平、强大,就必须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超越邦联阶段,建立联邦制的“欧洲合众国”。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美国历史事实是(

) ①邦联政治结构松散,无力平息社会动荡 ②联邦剥夺了各州的自主权,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邦联没有统一的关税,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 ④联邦统一发行货币,促进了经济的有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 【解析】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松散的邦联,国家不掌握军队,无力平息社会动荡,故①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保留一定的自治权,故②错误;邦联制下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故③正确;邦联制下各州都可以发行货币,各行其是,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拥有经济大权,统一发行钱币,有利于经济的有序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1.图10是法国1789年的一幅漫画。画中三人分别代表贵族、平民和教士。结合所学判断,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愿是(

)

A.第三等级反对制定新宪法

B.三个等级联合废除君主制 C.三个等级合力制定新宪法

D.三个等级修改拿破仑法典 【考点】法国大革命

【解析】画中平民是第三等级代表之一,参

图10

第2页(共5页)

与新宪法的“打造”,说明第三等级中的平民并不反对制定新宪法,故A项错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制,故B项错误;满足中三个等级联合“打造”新宪法,合力制定新宪法,故C项正确;拿破仑法典是1804年拿破仑称帝后制定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 22.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

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

B.②③

【考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凯末尔

【解析】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巩固了自身的封建统治,凯末尔改革废除哈里发制度,确立共和制,故①错误;阿里改革为了对外扩张,进行军事改革,凯末尔改革没有涉及,故②错误;阿里改革大力发展官办工厂,初步建立了埃及的民族工业,凯末尔改革采取苏联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将资金集中用于工业化建设,故③正确;阿里创办各类学校,聘请外国专家,还选派青年去欧洲留学,凯末尔着手文字改革,都涉及教育改革,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C.③④

D.①④

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图16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17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

示意图

(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

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兴起与发展(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 【解析】二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美苏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在政治上的表现,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在经济上的表现,为了反击“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巩固东欧阵地,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B项正确;北约组织是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表现,不符合题中美苏经济上的对抗,故C项错误;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在1949年1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B

图18 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

图19 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对中国商品 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分)

(2)阅读图16至图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

二、非选择题

第3页(共5页)

【考点】(1)西周的分封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体用之争;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三民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解析】(1)材料一提到西周时期的“天”,古希腊的主神宙斯,罗马的众神,反映出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周王认为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古希腊认为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古罗马认为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反映出各文明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西周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反映出各文明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解读方式一:分别描述四个阶段世界洲际贸易的概况,图16反映出1400年前,新航路开辟前各大洲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图17反映的是1400—1800年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开始后,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范围拓展;图18反映出19—20世纪,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图19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解读方式二:从世界贸易的范围、发展速度,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贸易中心的变化等三个方面,结合四幅图从总体上分析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

(3)“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学习西方的“器物”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推动近代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和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中国共产党把马列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共同: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2)示例1:公元1400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

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

1400~1800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将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20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和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

示例2: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

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20世纪90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学习: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掀起洋务运动,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建立同盟会,提出革命纲领,领导武装起义,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斗争,建立并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果: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

第4页(共5页)

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开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40.(24分)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得出这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据材料 “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反映出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第二小问工党政府宣布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以立法的形式干预国家经济生活。

【答案】(2)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英国经济凋敝、人们生活困苦;工党的政治主张赢得社会广泛支持。

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8分) 【考点】(1)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内迁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分布不合理;“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归纳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可得出先迁往武汉,后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答案】(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

41.(18分)维护和平、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8分) 【考点】(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英国“福利国家” 【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第5页(共5页)方式:以法律形式推行社会保障;实行国家干预。

第二篇:2009年北京市高考文综试卷历史部分

2009年高考文综试题(北京卷)历史部分答案及全解全析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学习历史的场所回答

12、13题 12. 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 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 【考点定位】考查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13. 北京孔庙(见图7)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元朝”、“进士”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进士”是科举制内容之一。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B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C项是明朝坚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故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民族融合内容。W.w.w.k.s.5.u.c.o.m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民族和睦有多种方式。回答

14、15题。

14. 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匈奴”、“两汉”、“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中原的冶铁、凿井技术传给西域,而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桃等经济作物传入中原,这些经济文化交流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B项所述属于军事斗争,排除。C项指出塞蒙古高原,排除。D项出使欧洲,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政府对边疆的治理。

15. 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①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②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③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④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其中的“因俗而治”就是当今提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中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派遣流官代替土官,排除。④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正确选项为A。 【考点定位】考查古代民族自治制度。

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回答

16、17题。

16.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外语、化学、物理”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同文馆以传授近代自然科学为主,替代以往的经书。A项所述符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排除。B项内容为维新派主张,排除。D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排除。C项是同文馆的目的。故正确选项为C。 【考点定位】考查洋务运动知识

17. 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早期维新派”、“商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商战”,这里指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A、C项为加强国防军事力量,排除。D项涉及的民生,排除。B项强调经济比军事的重要性,排除。正确选项为B。 【考点定位】考查早期维新派的主张。

中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回答

18、19题。

18. 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

A.《辛丑条约》 B.《凡尔赛和约》 C.《开罗宣言》 D.《波茨坦公告》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一战后”、“战胜国”、“中国蒙受屈辱”等有效信息限定词。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召开了巴黎和会。A项发生1901年,排除。C项签署于1943年,排除。D项签署于1945年,排除。一些列不平等条约的通称《凡尔赛和约》,正确选项为B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19 图8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图8 A.① B.② C.③ ④.D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等有效信息限定词。①项史实是1933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但不符于抗战时期,排除。②项是国民党29军夺回宛平的史实,排除。③项是1938年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排除。④项是朱德等领导一一五师平型关伏击日军的史实。故D项是正确选项。 【考点定位】考查抗日战争。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回答20-23题。

20.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近代欧洲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二者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反对宗教神权,强调三权分立 B. 反对封建制度,倡导人民主权 C. 反对蒙昧迷信,推崇人的理性 D.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二者的共同点”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在人文主义的领域的进一步发展。A、B、C项分别为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和伏尔泰的主张,排除。人文主义的内容包括:自由、科学、理性、追求幸福等。正确答案为C。

【考点定位】考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知识。

21.在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国实行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其中属于法国的是 A. 通过立法确立小农土地所有制 B. 允许农奴通过赎买获得“份地” C. 圈占土地建立资本主义农牧场 D. 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地税改革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近代社会转型”、“土地制度”、“法国”等有效信息限定词。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颁布土地法令,“土地小块出售”等。B项为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排除。C项为英国圈地运动,排除。D项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政策,排除正确选项为A。

【考点定位】考查法国大革命知识

22.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19世纪上半期英国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是 A. 清教徒受到迫害 B.童工现象开始出现

C. 广大农民丧失土地 D.产业工人相对贫困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社会问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A、B、C项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之前,排除。正确选项为D。

【考点定位】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3.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了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依据的是

A. 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 B. 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 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 D. 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答案】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1918年和1945年的失败”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前者所述为德意志统一,后者为德国一战、二战的失败。德意志统一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走上了武装侵略的道路。B项为德意志统一的作用,排除。C项是统一的具体政策,排除。D项与德意志统一不紧密,排除。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考查德国统一。

37.(36分)研究历史上货币流通的现象,可以加深我们队时代和社会的认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现象之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明代中叶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1)说明“丝—银”贸易出现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社会经济条件。(6分)简述明、清时期两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中对使用白银的规定。(4分)

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 (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

历史现象之三:1盎司黄金35美元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34年,美国政府1盎司黄金的价格固定为35美元。1944年,美、英、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71年,美国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933年和1973年美元两次贬值的背景。(10分)

历史现象之四:美元与中国货币

1948年1月至8月,1美元同中国法币比价从17.8万元升至1108.8万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有所调整,1美元同人民币比价从2.8元曾升至8.27元,近年来又回落至7.0元以下。

(4)结合所学,分别说明上述两个时期中国货币兑换美元汇率变动的社会条件。(8分)

【答案】(1)国际: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联系加强;国内:明中期以后,手工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出口。

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征税;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2)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任命林则徐主持禁烟。

(3)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实施新政,调整财政金融政策,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放缓,贸易出现逆差,黄金和外汇储备出现大幅度下降。 (4)1948年: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物价暴涨,法币急剧贬值。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汇率随市场发生变化。

【解析】回答第(1)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明中叶”、“欧洲各国与中国贸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回答明清赋税制度的内容。第(2)问,解题注意关键词“林则徐奏稿”“ 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 致之 偷漏出洋之弊”。总结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考查美国1929年和197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以所学知识为主。第(4)问,这里的“社会条件”主要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和改革开放后新时期经济状况。重点考查所学知识的扎实程度。 【考点定位】考查古今中外货币流通的变化以及应对措施。

39.(8分,历史部分)区域合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在增进各国经济互惠与文化交流、促进区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我们)决心以根本利益的融合替代各民族间古老的对抗,用创建一个经济共同的方式,为在长期以来被血腥的冲突分割的各族之间建立一个广泛而自主的共同体打下根基,并为建设能够指出未来各族共同命运的具体机构奠定基础。”

——摘自《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前言》 (3)概况上述材料的核心思想。(2分)简述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6分) 【答案】(3)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

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冷战后成为“一超多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区域合作”、“共同体”等有效信息限定词。指出材料的主张。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欧共体成立的作用,以所学知识为主。 【考点定位】考查欧洲经济一体化知识

40.(16分,历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图15)。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3)读图16,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8分)

【答案】:(2)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3)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解析】回答第(2)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问题围绕内外因展开回答,以所学知识为主。第(3)问,按年份顺序回答开放格局的形成,但要具体一些,防止过于笼统。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外交和对外开放知识。

W.w.w.k.s.5.u.c.o.m

第三篇:2018年高考文综政治北京卷

24.每年三四月间,居庸关长城附近山花盛放。市郊铁路S2线列车穿行于花海中,被称为“开往春大的列车”,吸引了大量踏青的游客,游客的涌入给森林消防和轨道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封山禁入措施,但效果不理想,于是转变思路,变堵为疏,着手规划建设花海列车观景平台,这一做法:

①履行了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有利于建立良好市场秩序 ②自觉运用矛盾观点,创造条件,将风险点转化为共赢点 ③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④有利于开发该线路的经济价值,说明文化的力量来自于经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 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26.万古奔腾的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多位艺术家深入长江流域采风,创作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该作品雄浑磅礴、风光万千,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长江万里图》的创作:

①体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②说明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③体现了创作者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文化自信 ④说明客观真实是评价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7.“窗含西的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④窗的设计体现了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关于建立“京津翼地区城乡中小学图书流动机制”的建议通过对京津冀地区中小学生图书占有情况的调研,本研究小组发现三地的人均图书占有数量和种类存在差距。为此,我们建议建立“京津冀地区城乡中小学图书流动机制”。鼓励市民捐赠闲置图书,免费借阅,让图书在城乡.地区之间流动。具体方案如下:…… 某校中学生提出的图书流动机制建议:

①可以扩大学生阅读量,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发挥市场在优化图书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③着眼整体,共享文化资源,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④体现了中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担当社会责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米面粮油,外卖帮你能搬又能扛:感冒发烧,外卖代买常用药:上门烧菜、上门洗车,人与服务的距离被大大拉近。”如今,这类服务随处可见,被趣称为“懒人经济”。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①社会分工细化,满足多样化需求

②扩大相关服务交易规模,促进就业 ③增如享受资料支出,助长非理性消费

④增加相关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价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0.近年来,北京打响蓝天保卫战,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①清洁空气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需要政府干预 ②政府干预提高了排放者所承担的成本 ③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和自然界自净能力增强

④空气产权难以界定清晰,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如图13所示,航空公司通常会给预订时间早的机票较大折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机票折扣的目的在于乘客数量的最大化 B.机票价格的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C.预订机票早的乘客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D.航空公司预收机票款获得的投资收益高

32.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越出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这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

A.强化人民币支付职能,弱化贮藏职能

B.减少国内货币供给,降低物价水平 C.提高国内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效果

D.增加境外人民币需求,利于扩大进口 33.“群众家门口的事群众说了算”,北京某街道办事处开发了一款手机小程序,居民有什么意见建议,都可以在上面畅所欲言,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对居民意见实时查看和归类,为街道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依据。该街道办事处的做法:

A.激发社区活力,保障居民决策权有效行使 B.创新社区参与途径,利于满足群众的诉求 C.提供了交流平台,保证居民有效行使质询权 D.扩大了公民权利,利于意见表达和集中民智

34.云梦秦简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其中的《为吏之道》记载了“吏有五善”,一日忠信敬上,二日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为吏之道》的“五善:

①说明权力的行使应审慎、谦抑

②说明公职人员应注重道德修养

③说明自律是有效制约权力的关键

④对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下列描述中,符合该国政治体制运作规则的是:

A.法国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总统和内阁集体辞职 B.法国议会通过一项重大外交政策,交由总理内阁实施 C.英国首相宣布解散议会,提前举行议会大选 D.英国脱欧进程中的重大决议由英国首相决定

38.(34分)“湖平两岸闲,风正一帆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变化的生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体人民致力同心,共同奋斗,,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舌尖上的美好生活:吃得更营养、更健康、更有文化,绿色食品成为就餐时尚。 家居里的美好生活:更加注重环保和艺术品位,智能家居,个性定制进入百姓生活。

休闲中的关好生活:健身、阅读、培训充电渐成潮流,博物馆、刷场门前的队伍变长了,亲子游、毕业游、定制游深受欢迎。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1)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变化的生活”与“不变的初心”之间的关系。(10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不一样的速度。

(2)读图17,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这些“不一样的速度”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12分)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深化改革,步伐更快,措施更实。 “最多跑一次”“网上一次办理”,让群众办事更加方便。“数据用得活、服务更暖心”。大数据帮助政府实现精准治理。“农村大病保险”“健康扶贫工程”持续发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患化、使捷化持续推进。

破解企业办证难题,避免“公章旅行”,“多评合

一、多审合

一、多图联审”破除企业投资障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建立政府与新业态之间的良性互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跨境电商、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着手建设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平台,有效遏制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省、市、县三级政府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政府法律顾问在政府决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3)结合材料,说明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应该如何为?(12分)

39.(10分)交换:各自把自己的给对方。

——《汉语大词典》

交换的历史由来已久,《诗经·卫风》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记载了古老的物物交换。每个人有不同的技能和禀赋,每一块土地有各自的特色和资源,交换就从这种多样性而来,稻作地区的人们用粮食换取来自草原的骏马,东方的丝绸绢帛换取来自西方的钟表。在驼铃悠扬的古丝绸之路上,伴随着货物交换的还有阿拉伯数字、青花瓷技艺和茶文化。“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思维碰撞中“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 在全球化时代,交换愈加频繁便捷,红酒、纺织品、汽车、机械装备等数以万计的货物在各国海关进出,国际媒体间定期交换报道内容,国家首脑会晤交换对国际事务的意见……

实物、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交换每天都在发生,从哲学角度阐述,交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41.(26分)坭兴陶、宜兴陶、建水陶和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随着全域旅游的兴起,“坭兴陶文化”成为广西钦洲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品牌之一。 图19 钦州市旅游资源分布及对外交通示意图

(2)从所有制变化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宜兴紫砂壶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第四篇:高考文综历史应试技巧

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平时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而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则可以让考生锦上添花。2009年高考在即,笔者试结合文综考试中的历史学科谈谈应注意的应试技巧,以期帮助广大莘莘学子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用好开考铃响前的5分钟

做好标准答案纸上的两写(姓名、准考证号码),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然后浏览试卷,了解卷面长度、宽度,卷面的题型、类别,知识的分布结构、分值的设置等。了解试题的难易情况,大致确定答题的顺序,尽管不能动笔答题,但是应该抓紧时间思考做题。

二、考试答题进行中

1.先易后难,遇难先跳,难题暂时储存、搁置。如对选择题按序操作时,将能直接作出正确判断的题目在试卷上勾出,将存有疑惑的题目暂时搁置,在题号前做明显标记,等把容易题目做完后再回过头来做。至于答题卡答案的涂写,可边做边涂,也可以做完后统一涂,也可放在面临主观题、难题时进行。这样既利用时间段的“空闲”,又不耽误对主观题的思索。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涂写时都要特别注意对应题号,否则会造成连锁反应,错误一串,损失惨重。

2.合理把握时间。考试时既要注意答题的准确度,又要注意速度,凡是会做的题目力求一遍做对(当然审题千万要认真),且要相信第一感觉、第一判断。因为第一次进行选择时,大脑此前没有接收相关的信息,也没有前摄抑制,所受干扰相对要小一些;同时,第一次选择通常是相当审慎地作出的,其正确率较高。有科学统计,凡将第一判断推翻的,其中近55%是将对的改为错的,30%是将错的仍改为错的,只有15%是讲错的改为对的。因此凡是已作出判断的题目,要作改动时,一定要慎重,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没有十分把握千万别改。选择题一般在40~45分钟内完成,对较难的题目暂时搁置,等一轮做完后再加以处理,千万不要死盯住不放。若处理不当,不但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对答题的信心产生重大冲击,以致影响全卷的顺利完成。也就是遇到难题时,要运用难题暂时储存原则。一般考试遇到难题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畏惧,从而产生压抑,进而影响到对其他题目的解答;另一种是不服气,激发起大脑皮层的应激性反应,下决心不解出来誓不罢休,则越想越糊涂,越糊涂越不服气,情绪大受影响。难题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此前从未见识过的,一类是曾经会做,却又一时遗忘了的,特别是对后一类,大多数学生会一股劲儿苦思冥想,以致耽误了许多宝贵时间。此时自我提示一下,这个题目我能够想起来,只是在某个方面还未理通,然后继续做下面的题目。往往过不了多久,脑海中似火花一闪,难题已想出破解方案了。凡是从未见识过的难题,在最初的读题、审题时即已能分辨出来,在一定时间内解得出来则罢,倘5~8分钟仍无从下手,则再耗时间已属徒劳,不如放弃。而凡是暂时忘记了的,均属大脑神经暂时性中断,此时强制自己搜肠刮肚去想,只会增加脑细胞的受压抑程度,反而更加想不起来,不如县放松地去做其他题目。因为减少了许多无谓的抑制而会更趋于科学合理,往往会有令人惊奇的突发性“灵感”,如果到交卷时也没有“灵感”光顾,你也不要遗憾,因为你没有为之耗费太多的时间,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做其他题目也是有益的。宁可放弃某个难题(把握不大的题),也要留点时间检查全卷。

3.细心审题,规范作答。审题是解题关键,题意审错,全盘皆输。审题时务求一字一句理解题意,必须搞清楚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做什么。审题时要注意抓住关键字,即题眼。特别是似曾相识的题目更要引起高度注意,切记不要先入为主而不注重题目。对于叙述长的材料型选择题或阅读理解题,可以先看题目要求(或问题),再看题目或材料,以避免思维混

乱、阅读时无针对性。答题时一定要按题目要求作答,特别要注意选择题的要求,属选是选非,还是选同选异。看是符合题目当前要求还是所学一般原则、规律等。做历史问答题时也一样,首先要审清题意,问什么答什么。审清题目的中心词和限制语所包含的内容,限制语主要包括时间、空间、主体及答题方式要求等四大类内容,作用是限定制约中心词。其次,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思考构造提纲。用数字列纲,纲之间余下空间,在纲后列上目,再在目后填充史料来加以说明,以充分体现史论结合,并且运用序号分解和段落化原则,既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利于作答,思路清晰,不易混淆或遗漏答案要点,又可以把所答内容层次化、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等,而利于评卷老师理解作答者的意图。退一步讲,这样从宏观到微观分析书写的好处还在于,即使未完成全题也能取得分数的最大值。另外,主观题作答时,可以渗透公式化原则。如经济发展与否的原因条件等。如果面临的是新内容,就要注意临场根据教材或材料相关内容借用并推理,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也可采用框架化办法,框架化是学习教材时形成的一种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归纳方法,如世界史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三大进步潮流→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第三次科技革命等。在作答时,对印象不深的内容,可以按内容的排列加以回忆推理。一般来说,背景、结果往往是前后章节的内容,当问到某点,可以向前向后适当扩展。评卷所遵循的原则是只对正确答案给分,而对错误答案不扣分的原则,如把握不大,那就全部答上,摆开地摊让评卷老师挑选。对于分析题,如教材没有相应的叙述,可借用同类内容的分析方式或比较方式,特别对于材料表格题,应在忠于提问的基础上回忆教材相关内容,与教材挂钩,重视迁移,因为答案要点往往是教材的观点或知识。此外,格式化是指做题书写的规范性,因为主观题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忌史料堆砌而缺乏观点,要做到史论的有机结合。观点往往是恒定的(如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分析、实事求是等)。论证、说明只能依靠多角度的转换、层次的扩展来完成。同时也要注意知识点的到位性,使用直观、明确、科学化的语言,遣词用句尽可能多地借用教材,体现历史的学科性,尽量用历史语言,不用文学语言。还要注意逻辑性及时间性,同一阶段有时间先后顺序,或先因后果,或总分结构,或并列结构,回答时,叙述要注重历史的过程性,如“从„„到„„”“由„„到„„”等。要注意概括性和说明性特点,达到史论结合,前后呼应,紧扣主题,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逻辑严谨。

4.心态要平衡。①充满自信。平时复习充分了,考试并没有什么可怕的。②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中的一切。不要在意监考老师走动、外面声响、别人提前交卷等,要遇“难”不惊,遇“易”不骄。

三、用好考试结束前15分钟

这是一个明确的检查时间段。监考教师会明确提醒,这时,应把手中题暂时放下,对全卷的余题作一审视。综合评估15分钟的利用值,以获取单位时间的最大分值及效益。若时间实在来不及,也尽量不留空白,变换角度思考,或采用猜题或采用提纲式答题、列要点勾画框架等方法。

另外,检查试卷有无遗漏;填涂是否失误或错位;对心有疑虑的题目或暂时搁置的题目,作最后定夺处理。如时间足够,可全面检查;若不够,可重点检查。当然,在检查时,凡是已作出判断的题目,要作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审查时发现第一次看错题时搞错了或者当时的判断肯定错了,而另一个答案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可以作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别改。

总之,勤奋苦读、基础扎实是高考成功的前提条件,懂得解题技巧,讲究有效的应试心理也是高考取胜的必要条件,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第五篇:2010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

2012届高三历史 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六

时政热点专题

第27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经济发展

知识梳理

一、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中国古代:①战国时期,通过变法封建制度,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一 些统治者实行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一定时期内经济文化的繁荣。如贞观之治。

2.中国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使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成为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如工矿企业开展的民主改革。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政治建设,调动了各方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积极性。如拨乱反正,平反冤案。同时,政治思想建设保障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如四项基本原则。③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

3.世界史:①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或创造条件。如资产阶级革命。②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推动着政治建设的发展。如工业革命推动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主阶级革命与改革的进行。③重视道德教育,是新加坡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协调发展

1.城乡协调发展:①古代城市发展与农业发展关系。如: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与农村市镇兴起、农业种植专业区域形成的关系。②近代通商口岸附近地区,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较迅速。而自然经济的解体,又为这些地区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乡镇企业的兴起。⑤西方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与农来的关系,及工业革命后近代城市的兴起。

2.区域协调发展:涉及西部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问题。①明确西部落后、老工业基地形成与衰退、中部相对落后的历史原因。②世界其他国家区域发展的相关事实,如美国的西进运动与西部开发。

3.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对外交往,相互促进。古代后期,闭关锁国导致经济发展落后。②近代被迫开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的目的、原则、格局、成就等。④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崛起,与相关的对外经济战略。⑤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两种趋势,使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

三、可持续发展

13

1.中国古代,人口增长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及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2.“大跃进”运动对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3.近代以来,以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情况,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一些资源利用所还来的环境问题。

4.当今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5.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及行动。

重点解读

一、工业与农业的关系

从总体而言,工业发展以农业为基础。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农业(农民)为工业化作出牺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工业化的实现,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条件。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协调两者的关系特别重要,没有农业的必要奉献,或对农业的过度牺牲,都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例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二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况下启动的,落后的传统农业对工业化造成极大制约,这种制约突出现表在农产品供给短缺的制约和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制约两种形式。因此随着中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对农业发展要求就变得十分强烈。

——据孙代尧:〈20世纪50年代中国急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工业化背景分析〉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新中国“一五”和“二五”计划期间,在农业方面开展了哪些运动? (4)1978年后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二、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适应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意识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到阻碍作用。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在重要位臵,使之不断地适应、促进社会经济的

13

发展。

[例2]一般认为,英国在

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谇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第28讲 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

知识梳理

一、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建设

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①“二大”依据中国的社会性质,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②“三大”面对当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③秋收起义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④华北事变后,面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现实,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⑤延安整风,把反对主观主义、党八股(教条主义)作为重要内容。⑥社会主义道路。“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⑦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实行改革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成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⑨党的历史上所犯的一些“左”的或“右”的错误,其根源就是脱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着手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形成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②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党把领导工农运动作为中心工作。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充分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得的人民战争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开辟敌后战场,并在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⑤解放战争时期,继续坚持人民战争路线,并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通过农村的土地改革,与工矿企业的生

13

产改革等措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⑦1951年“三反”运动,1957年整风运动,都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整风的重点。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依靠人民群众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维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①中国共产党能够正视自已的错误与过失,多次纠正“左”的或“右”的错误,并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②许多党员与党的领导干部,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同一切脱离党的原则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如“二月抗争”。③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延安整风的基本方法。④1957年整风运动,毛泽东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公式。

二、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

1.1949年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特别提出了“两个务必”。 2.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倡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把各个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作为学习的榜样。

4.近年来,把反腐倡廉摆到突出位臵,严肃查处一批又一批的大案要案。 5.当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两个务必”。

重点解读

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采取科学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而要做好这一切都必须有良好的党风作为保证,拒腐防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例1]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北戴河会议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二、反腐败与廉政建设

腐败是影响一个党、一个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

13

前夕,就认识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建国后,开展“三反”运动及对刘青山、张子善的处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腐改的决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任务更为艰巨。近年来,党加大了反腐工作的力度,查处了一些大案要案,并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一手抓惩治,一手抓预防,使廉政建设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例2]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很重视严惩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堕落分子。下图反映的运动的作用不包括

A.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 B.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 C.肃清了反革命残余势力 D.纠正了官僚主义作风

第29讲 北京与北京奥运

知识梳理

一、古代北京的历史变迁

1.战国时,北京称蓟,战国七雄之一,燕国的都城。 2.隋朝时,北京称涿郡,是大运河的北端。 3.唐朝时,北京称范阳,安史之乱爆发地。 4.五代十国时期,北京称幽州。

5.辽时,升幽州为南京,北京开始再次成为都城。

6.金时,把都城迁至今北京,迁都前称燕京,迁都后改名中都。 7.元朝,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元朝时,大都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8.明朝,攻下元大都后,改大都为北平。“靖难之役”后,改北平为北京,并开始营建北京城。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

9.李自成起义军,1644年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0.1644年,清军进占北京。不久,清朝顺治帝迁都北京。 11.明清时期,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二、近代北京的变迁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1858年的《天津长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城,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2.戊戌变法时期,北京是维新派活动的中心,强学会、保国会等组织相继成立,还有《中外纪闻》等报刊创办。

13

3.1900年,义和团控制北京线,6月中旬义和团与爱国清军包围西什库教学和东郊民巷使馆区,并发动猛烈进攻。

4.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司令部,统治北京城。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5.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规定: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沿线要地。北京处在列强的控制之下。

6.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后,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7.新文化运动时,北京是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也迁到北京。

8.1919年,北京学生发起“五四”爱国运动。

9.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创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10.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为召开国民会议,实现中国统一而努力,国民会议运动兴起。1928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

11.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际,张作霖在北京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李大钊被捕就义。

12、1935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掀起一“一二〃九运动”。

13.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攻占北平。 14.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15.1949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1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

17.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此后,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的许多重大外交活动也多在北京举行。北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重点解读

一、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

今北京从辽开始,作为政治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元、明、清连续三个统一王朝,都把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知名度也得到提升,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13

[例1]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 ,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自《金大国志》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二、北京奥运会举办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科技奥运:就是汇集全国科技创新成果,推了一届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人文奥运:就是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深和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

[例2]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红色手柄使用了一种表面触感接近于人体成肤的橡胶皮革漆。当运动员手持“祥云”时,他感受到将不再是冷冰冰的金属质感,而是仿佛与另一只手紧紧相握。这种设计思想体现出的北京奥运理念是

A.世纪奥运 B.绿色奥运 C.人文奥运 D.数字奥运

第30讲 海峡两岸交往与国共两党关系

知识梳理

一、古代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

1.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亮直率军至夷州(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大陆人大规模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

2.元朝时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台湾)的管辖,大大密切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这是中国政府对台湾进行行政管辖的开始。

3.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

13

湾。郑成功祖孙三代在台泫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4.1683年,清廷命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之战后,郑克 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5.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近代台湾与祖国共命运

1.第一次鸦片战期间,英国侵略者曾进犯台湾。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开台湾的淡水、台湾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4.1895年,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5.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回台湾主权。 6.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

7.1950年,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三、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与努力

1.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的变化,为实行和平统一祖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三通”。同时,中国政府命令解放军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3.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国共两党举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

4.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在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了这一伟大构想,获得大会通过。

5.海峡两岸的交流: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被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6.影响和平统一进程的因素: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重点解读

一、台湾企盼统一与“一国两制”的构想

台湾人民与大陆血脉相连,感情深厚,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得到了台湾人民的大力协助。在近代列强侵略台湾时,台湾人民与官军奋力抗击外国侵

13

略军,大陆沿海人民也给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战争以大力支持。尤其是台湾被日本割占后,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的反割台斗争,表达了台湾人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时刻盼望着两岸统一,1980年以来,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台湾人民的统一愿望及为之而付出的努力,是遏制台独、促进统一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符合海峡两岸的实际,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台湾人民的基本利益,得到了台湾人民的认可,有利于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由于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阻碍和平统一,力图使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

[例1]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诀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二、国共两党在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关系

国共两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政党,都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国共两党通过自己的活动,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其次,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与国民党有过两次合作,都取得了重大成果。第三,国共两党的奋斗目标有致之处,如都追求中国的独、富强、统一,都反对封建的专制制度与土地制度等。

[例2]《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9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在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A.国共损弃前嫌再度合作 B.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C.国民党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D.呼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31讲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与实践

13

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及其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

1.孔子提倡“仁”,并将其解释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理念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就是强调和平与友好交往。

2.大量事实证明,汉朝政府重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注意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如:汉光武帝赐给倭国(日本)国王“汉委奴国王”金印;相继开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沟通汉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之间的联系;西域都护不仅是一个对西域的管理机构,还负责保护商旅往来;甘英还为直接与大秦建立联系作出了努力。

由于汉朝广泛开展与国家的和平友好交往,使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3.唐朝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时,一方面中华文化广泛向外传播,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也大量吸收域文化,从而使文化更加繁荣。

4.郑和下西洋,被称“和平”大航海,郑和下西洋期间倡导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心理。

二、新中国为构建和谐世界所做的努力

1.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议,打破了出现的僵局,推动了会议进展,终于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3.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一方针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仍具有重要意义。

4.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政府抓住机遇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使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有利于改变“冷战”格局下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态势,促进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交往、共处。

5.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这一理论有利于促进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和合作,有利于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6.新时期,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

13

7.新时期,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8.我国利用“一国两制”的方针,圆满地解决了中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这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范例。

9.当今,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点解读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这不仅在外交上受到孤立,而且严重影响着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把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作为改变美国不利处境的一种战略选择,这为结束中美为抗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中国领导人抓住了这一机遇,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也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和平时期交往、共处开辟了道路。

[例1] 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二、中国主张世界“共同繁荣”

中国正在为自身的发展进行着不懈努力,中国也希望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会给中国的持续发展带来机遇。同时,只有“共同繁荣”,才能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和谐。因此,“共同繁荣”是中国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期盼。

[例2]右图为欧盟驻华使团设计的一张题为“祝欧盟生日快乐”的贺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A.今年正逢欧盟成立50周年大庆 B.招财进宝是民间祈福的一种习俗 C.用中国民俗表达对欧盟繁荣的期盼 D.欧盟的生日恰好是中国农历金猪年

第32讲 大国崛起的历史思考

13

知识梳理

一、近代大国崛起的典例

1.英国:英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并非最早,但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早完成工业革命,一度成为“世界工厂”。

2.美国: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相继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法国、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3.德国:德国在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的增长仅次于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战、二战之后,德国又两度从战争废墟中站立起来,成为世界强国。

4.日本:日本是亚洲唯一摆脱西方殖民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20世纪初,日本完成工业革命,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成为世界强国。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5.俄国: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9节纪末20世纪初,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苏联:十月革命前,俄国始终落后于英、法等国,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影响大国崛起的主要因素

1.政治因素: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如资产阶段革命或改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苏联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2.经济运行模式及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首先,经济运行模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使农业经营方式适应了资本主义时代发展的需要,法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约着法国经济的发展。其次,经济运行模式还要适合各自的国情,如19世纪后半期日本经济的发展,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相比,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三,一些具体的经济政策直接以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如美国的《宅地法》,促进了西部开发,并对美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了带动作用。第四,任何经济运行模式或经济政策,都是与特定的情境相适应的,因此,必须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

3.国际环境:国际环境曾为一些国家的崛起提供了机遇,如新航路的开辟,将英国由欧洲的边缘,推到了国际商路和贸易中心的位臵,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

13

易与掠夺少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的发展,则是利用了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集型产业的机遇。

4.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学技术,是所有大国崛起的共同因素。

重点解读

一、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

在特定时间段,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比可突出探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原因的意义,也更有利于得了一些较为深刻的认识。

[例1]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请回答:

(1)英、德、日、中四国人均GDP呈现何种趋势?

(2)自1700年至1913年英、德、日三国人均GDP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与1913年相比,1950年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为何增加不多? (4)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于英、德、日三国,原因是什么?

二、具体分析个别国家崛起的原因

大国的崛起,有其共同性的原因,但又有各自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对每个国家具体原因的分析,才能掌握其共性的原因,进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例2]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上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

(2)普法战争后,德国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国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实现方式,并概括推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素。

(3)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崛起。请问崛起过程中俄国在内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4)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级励志经典语录下一篇:保洁人员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