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

2022-11-06

第一篇: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

美国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带给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奠基阶段,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 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消除贫困、缩小不利人群和主流社会的差距,乃至提升综合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1999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会议报告中就将“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作为早期教育部分的标题。这充分反映了 OECD 成员国已经意识到了在人生早期向幼儿提供教育资助的深远意义: 这是面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为满足每个家庭更加广泛的经济及社会需要的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作为当今国际公认的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美国也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儿童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重大意义。在 1994 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第一编明确规定:“到 2000 年,所有美国儿童都能够做好入学学习的准备”,明确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全美八大教育目标之首,足见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 教育基本上是州和地方的责任。二战后,随着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竞争的加剧,以及教育在国家政治、经济中作用的增大,美国联邦政府改变了不插手教育事务的做法,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随着对学前教育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入,美国联邦政府与国会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白宫于 1970 年和 1981 年两次做出决定,把发展托幼事业作为国家最迫切的需要之一,并先后在联邦一级通过了《儿童保育法》、《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法》、《提前开始法》、《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及《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等成文法来保障学前教育应有的地位及其发展,特别是通过上述立法明确规定并有效地保障了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各项拨款,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投入状况

从美国现实特点来看,联邦政府主要是通过立法拨款的刚性形式承担起对教育的投资责任。鉴于此, 本文着重对美国近些年出台的几部主要的联邦学前教育成文法中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状况予以介绍。

(一)《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1990 年,为促进各州和地方儿童保育服务的开展,特别是提高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早期看护与教育的关注程度,美国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依照该法规定,1996~2002 每个财政联邦政府应对该法授权的儿童保育服务提供10亿美元的拨款, 获得拨款的机构要将其中不少于 4%的部分用于改进和提高儿童保育服务的质量,包括促进家长选择权的活动、为儿童及家长提供相关保育信息的服务等。

随着美国教育改革的开展,迫切需要对该法重新授权, 因此国会在 2005 年提出了 《儿童保育法案》,拨款数额明显增加:联邦政府在该法授权的儿童保育方面的拨款2006 财政为 23 亿美元,是 CCDBG 中规定的2002 年拨款数额的 130%, 此后每年增加 2 亿美元, 2010 年该项拨款额要达到 31 亿美元。

(二)《早期学习机会法》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2000 年颁布的《早期学习机会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儿童早期发展的义务性项目、服务和活动的有效性,提高父母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年幼儿童为入学做好准备等。该法批准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管理该拨款的使用,计划在 200

1、200

2、2003 财政的拨款分别是 7.5 亿美元、10 亿美元和 15 亿美元,并且在2004 和 2005 两个财政分别保证有 15 亿美元的拨款。资金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发展、加强义务性早期学习计划,帮助儿童的父母与照料者、儿童保育机构和教育者提高能力,以便更好地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三)《提前开始法》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美国有许多全国性的学前儿童保育与教育项目,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 1965 年开始实施的提前开始项目。该项目主要针对还未达到义务教育入学年龄( 主要是 3~5 岁) 的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向其提供免费的、广泛的健康、教育、营养、社会和其他特定的服务,以使这些孩子能充分发挥其潜能, 促进其入学准备。基于人们对该项目效果的高度认可,以及项目实施、扩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需要加以规范,1981 年出台了推动与规范该项目的《提前开始法》,此后多次对其修订和重新授权,至2005年又提出《入学准备法案》。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向有资格且被指定的提前开始部门提供经济援助,用于计划、指导、实施和评价提前开始项目。国会批准的提前开始项目拨款 1965 年为 9600 万美元, 1981 年《提前开始法》规定联邦政府对提前开始项目的拨款为10.7 亿美元,以后随着多次修订和重新授权,拨款的额度也不断加大。依2003年修订案要求,2004~2008 年联邦政府应在每个财政保证对该项目有 68.7 亿美元的拨款。2005 年《入学准备法案》计划 2006 财政对该项目的拨款是 68.99亿美元,并保证 2007~2011 财政有如上数额的拨款,这比 1965 年增长 70 多倍。

(四) 《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2002 年正式通过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是基于美国社会这样一种状况而制定的:即美国儿童阅读、数学、科学水平持续下降,K~12 年级教师素质亟待提高、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小布什政府更加意识到教育, 特别是早期教育、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发起全国范围内的教改大潮。在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投入方面,《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中新的“阅读优先”项目合并了原先分散在各种方案中的阅读计划, 该法第 1002 条规定2002 财政拨款 9 亿美元用于“阅读优先”项目, 即在 2001 财政 3 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6 亿美元,其目的在于帮助各州和学区在幼儿园至3 年级发展各种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阅读项目,从而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为促进学龄前儿童早期语言、文字、前阅读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该方面能力的发展,2002 年专门用于“早期阅读优先”项目的拨款为 7500 万美元,此后连续五年( 2003~2007) 联邦政府每年对这两个项目的拨款数额均与上述额度相当。而据美国众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的一份报告表明,2003 财政小布什签入“阅读优先”项目的实际资金比该法规定的还要多,达 10.75 亿美元,这在美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为了帮助打破“贫困——不识字——贫困”的不良循环,NCLB 将早期儿童教育、成人识字或成人基础教育和家长教育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家庭识字项目,命名为“同一起跑线”。为开展这一项目,2002 财政授权拨款数额为 2.6

亿美元, 在随后的五年内( 2003 年—2007 年) 每年各财政均保证有如上数额的财政拨款用于该项目。

此外,为提高幼儿园和小学阅读、数学、科学等教师的素质,促进阅读、数学和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NCLB 为这些方面教师的培训和聘任提供了充裕的资金,2002 财政用于这方面的资金为 3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加了 35%;2003 财政用于该方面的预算更是高达 40 亿美元。事实证明,有了充足的财政投入保障,使美国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进而有力地促进了美国数学、科学和语言教育质量的提高。

近几十年来, 联邦一级专门针对或涉及学前教育的成文法律越来越多, 如 1974 年《教育机会平等法》、1981 年《提前开始法》、1988年《家庭援助法》、1990 年《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1993 年 《全美儿童保护法》、1994 年 《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2000 年《早期学习机会法》、2002 年《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和2005 年《入学准备法案》等等。

如上文所述,美国联邦立法一般是拨款法,拨款问题是其法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随着学前教育立法的不断增多,针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就越来越大。在前文所述的四部成文法中, 也都可见其具体体现。如以《提前开始法》为例,从 1965 年的9600 多万美元拨款,到 1981 年规定拨款 10.7 亿美元, 以后随着多次修订和重新授权,2003 年修订案要求 2004~2008 年联邦政府在每个财政保证68.7 亿美元拨款, 2005 年《入学准备法案》计划并保证 2006- 2011 财政对该项目 68.99 亿美元的拨款, 比 1965 年增长了 70 多倍。再如,《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是相当可观的, 除了培训和聘任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外, 仅“早期阅读优先”项目一项, 在 2002 财政的投入就高达 7500 万美元; 该法规定, 此后连续五年即2003 至 2007, 联邦政府每年对该项目还要有与上述额度相当的拨款, 专用于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前阅读能力的发展。而据美国众议院教育与劳工委员会的报告表明, 近年联邦政府对该项目的实际拨款数额正在逐年递增。仅 2003 财政小布什签入“阅读优先”项目的实际资金达 10.75 亿美元。

几十年对学前教育问题的密切关注与持续不断增加的财政支持, 足以看出美国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要作用和地位的高度重视及对其教育价值的深刻认识,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中美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是在遵循教育规律所形成的经验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的。一方面,美国有较长的立法历史,在立法方面有较多有价值的可借鉴之处,如通过立法保障投入,以保证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等意志的落实;在立法规定的国家财政投入中体现学前教育的公平和公正等。另一方面, 对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需要通过相关立法以保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基本投入,从而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多方面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保护,这些均亟待通过立法予以保证,并更好地确保国家发展学前教育意志的落实。因此,借鉴美国学前教育的立法经验,特别是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立法经验,对我们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0~6 岁的儿童多达 1.3 亿,是世界同龄儿童的五分之一。而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长期以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 1.2~1.3%,这个比例是很低的,与 1.3 亿的学前儿童规模极不相称,从根本上难于支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规模缩减,特别是学前教育质量在不少地区出现严重下降,“十五”期间相关发展目标没有实现,“十一五”期间仍有进

一步下滑的危险。这种状况与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良好学前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同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究其原因,虽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我国幼教经费的严重短缺不无关系,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缺乏基本的财力保障。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不仅是应该的、必须的,而且是迫切需要实现的。

“依法治教”是美国联邦政府保障对本国学前教育投入和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教育事业朝着规范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在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下,我国学前教育也开始走向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但主要是围绕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办园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管理指导等方面展开的, 如《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 1987) 、《幼儿园工作规程》( 1989) 、《加强学前班工作的意见》《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 1995) 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2001 年) 等。但关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方面——学前教育的投入, 至今还没有明确而专门的法律规定。

我国比较集中以法律条款规定有关教育财政问题的是《教育法》,这是我国教育的一部根本大法,在第七章专门规定了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问题( 第 53 条至 66 条) ,但却没有对学前教育投入的明确规定。我国的幼儿教育经费一直以来是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之中的, 没有单独的预算,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相应地,各省、市、县也少有或没有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了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提出的预算建议,由于没有预算单列,所以很难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映,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与供给的脱节,这在根本上使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财力保障,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法律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确定性、公开性的特点,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其预算单列和合理使用,既是美国经验对我们的启示,也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实的迫切需求。

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具有偏向城市,偏向教办园和少数机关园,扶强而不助弱的特点;财政投入的地域之间、幼儿园之间和幼儿之间严重不公平;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从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基本分析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国家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投入不足, 缺乏政策性的倾斜或保障, 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弱势群体和正常儿童之间分配不公。如果不及时地加以规范和引导,这种不均衡将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它将影响一大批儿童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其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学习机会的获得将受到损害,进而导致这些儿童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低下。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更会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国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规划、导向与调控作用, 在保证各地区、各主要方面基本财政供给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对中西部农村及其他贫困、欠发达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对处境不利的弱势儿童群体实施补偿性援助,保障贫困欠发达地区儿童和弱势儿童的基本的学

习机会和受教育权利,充分体现政府的意志,从而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均衡和健康发展。

淄博师专学前教育学院

宋青阳

第二篇:学前教育学之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第一节

西方学前教育的产生以及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者

一、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 英国空想社会注意者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一所,目的是谋求儿童特别是社会下层出生的儿童的生存、健康和幸福,这堪称是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的小城开办了一所幼儿教育机构,专收3-7岁的儿童。1840年,他将此机构命名为“幼儿园”。

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标志这幼儿教育不再仅仅存在于家庭之中,而且还可以存在于家庭之外,它意味着社会组织化的学前教育产生了。

二、对学前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第一个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当属夸美纽斯。

(一)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是捷克注明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当适应自然。他还提出一个理想的学制,这个学制设计从出生的儿童到24岁青年,共分为4级,每级6年。第一级为母育学校,包括儿童生活的头6年;第二级为小学,儿童就学年龄为6-12岁;第三级为拉丁学校,就学年龄为12-18岁;第四级为大学,就学年龄是18-24岁。

这里的母育学校实际上就是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机构,夸美纽斯著有《母育学校》,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的主要代表作是《大教学论》和《母育学校》。

(二)卢梭

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儿》一书中。卢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就是“儿童的发现”。他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卢梭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

卢梭根据儿童的发展将教育分为四段。第一阶段,从从出生到5岁,以身体养护为主;第二阶段为5到12岁,注意体育、经验、感官的教育;第三阶段,从12岁到15岁,注重知识的教育;从第四阶段,从15岁到20岁,着重道德、宗教及情感的教育。

卢梭的教育阶段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与学前儿童是有关联的。卢梭认为儿童特别是年幼儿童进行教育,其首要目的是保护儿童善良的本性,他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

(三)福禄培尔

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他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的小城开办了一所幼儿教育机构,专收3-7岁的儿童。1840年,他将此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拟定了幼儿园游戏和作业的内容和方法。

他认为,幼儿园的任务是发展儿童的体格,锻炼儿童的外部感觉器官,使儿童认识人与自然,并在游戏、娱乐和天真活泼的活动中,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

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福禄培尔认为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他详细论述了儿童游戏的整个体系,并且阐发了游戏在教育上的巨大意义。他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生活的圆圈,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和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其游戏理论相适应,他为幼儿园设计了“恩物”和作业体系。“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福禄培尔的代表作是《人的教育》等。 福禄培尔对学前教育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尽管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第一个建立了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但他没有建立一套幼儿教育理论体系,而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的人(夸美纽斯的《母育学校》也系统论述了学前教育,但是他的学前教育只是学前家庭教育,还不具备包括公共学前教育的完整概念)。

他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建立了游戏的理论体现,制作了一些列的玩具,提出一套作业体系和教育方法,并热情地宣传了幼儿教育思想,培养过不少幼儿园教师。因此,他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杜威

杜威是美国教育家,也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他的名字和“儿童中心论”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病就是把学科作为教育的中心,从外部把外在的教材强加在儿童的身上。去除这一弊病的办法,就是把教育的中心从学科上转移到儿童那里,即儿童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认为,教育应当以儿童的本能、能力为起点,应当让儿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生命力;儿童的本能、能力的生长是通过其经验的不断该组、改造而实现的;儿童本能的生长、发展及经验的改造过程表现为生活社会性的活动就是生活。

他的代表作是《我的教育信条》、《儿童与课程》和《学校与社会》。

(五)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她是意大利第一个女医学博士。

她于1907年开办了“儿童之家”。她对儿童有深刻的认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里完成的“生理胚胎期”,另一个是在母体里尚未完成的“精神胚胎期”。她认为,“精神胚胎期”具有一种生长的本能,它具有一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和鉴别能力,即“有吸收力的心智”。儿童不自觉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物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各种经验与文化印象。即儿童具有一种成长的冲动。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具有成长的敏感期。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是1岁到4岁左右,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两个月到8岁,动作的敏感期约从出生到6岁。

蒙台梭利提出的“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智”、“敏感期”等概念,都说明了儿童有一种自动成长的本能。所以她反对传统教育中将教育任务与儿童的兴趣对立起来的做法,而是精心地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额本恩能够需要,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

蒙台梭利代表作有《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智》等。 第二节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原因

1.清末民族资格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的长驱直入,开始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开始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良。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他开始借鉴西方教育,提出对中国教育的论述。有人认为,梁启超是最早把日本幼儿园制度介绍到中国的旅日学者。

康有为在流亡日本期间,继续修改他的《大同书》,有些篇幅涉及学前教育。在《大同书》里,康有为借鉴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的经验,提倡创设“胎教院”(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等社会学前教育机构。他是最早倡导公共学前教育的人物之一。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二、“癸卯学制”: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

1898年维新变法运动被镇压后,清王朝更是危机四伏。1990年,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式下,于1901年宣布实现“新政”,把教育作为改革“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制定专人制定新学制。管学大臣张百熙在1902年起草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未实行。1903年,清政府又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重新制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颁行。

癸卯学制共分3段7级,其中第一段初等教育13年,含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5年,高等小学4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行的学制,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

根据癸卯学制对蒙养院总的要求,清政府于1903年还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这一章程对蒙养院的教育总之、招生对象、设置范围和地点、科学、教学方法、屋场设备、保教人员、行政管理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章程已经注意到学前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应当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癸卯学制和《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在我国学前教育时尚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现当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一、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到,维新运动不能解决救亡图存的问题。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主张“以夷为师”、“师夷长技以制夷”。蔡元培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文化。

破:蔡元培于1917年开始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学术第一”“教授治校”“讲学自由”“兼容并包”,北大的出现使全国看到光明和希望,于是移风易俗的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行形成。

许多进步人事对旧文化、旧道德进行了激烈的抨击,自然会涉及到旧儿童观和旧教育观的批判。

鲁迅在许多文章中表现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关心。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他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在《狂人日记》里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他在批判儿童观的同时,还在《二十四图孝》等文章里对封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控诉、揭露和批判。

立:另外,一些学者在这一时期把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教育学说分别译介过来,试图以此为理论基础建设新教育。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的实际影响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1919年4月30日,杜威抵达上海,开始了他在中国长达两年加两个多月的讲学和教育调查活动。他到过并作过演讲的省有11个,足迹遍布半个中国。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对当时中国影响多么巨大。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他还主张从做中学。提倡教育应当以儿童为中心,主张从儿童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自身活动作为教育过程的中心。

杜威来华讲学以后,中国学前教育从主要师法日本,变为主要师法欧美。

二、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 在当时的情况下,师法先进国家的幼教思想以及运作方法都是必要的,但是也出现了生搬硬套、食而不化的情况。一些教育家已经认识到生搬硬套带来的弊端。陶行知曾指出,当时的幼稚园有“三种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为了使中国幼稚园教育科学化、中国话,陈鹤琴、张宗麟、张学门、陶行知等人作了种种尝试和探索。

1925年,陈鹤琴、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课程实验,最后产生了“课程中心制”的幼教课程模式,俗称单元教学法。1928年,陈鹤琴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起草了《幼稚园课程标准》。

在中国幼教界,与陈鹤琴齐名的另一位幼儿教育家是张雪门,1926年张雪门拟定了“幼稚园第一季度课程”,1931年开始对“行为课程进行”进行研究。 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等文,批评当时幼稚园的“三种大病”,决定将“外国的”“花钱的”“富贵的”幼稚园办成“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从而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陈鹤琴、张宗麟等加入其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三、新中国的学前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领导人民改造全国儿童教育的政治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获得通过。《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当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民,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中国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不就的1949年12月,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改造旧教育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同时借鉴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根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文化教育政策和方针,首先接管了原国民党统治区的学前教育机构,接受了原来接受外国津贴的教会办学的幼稚园及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等。其次,从幼教机构的服务方向上、教育内容上进行了初步改革。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令颁布了《学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俄日幼儿园,确立了幼儿园教育制度。

注:我国幼儿教育机构名称的变化:

1903年清政府颁发的“癸卯学制”将幼儿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院”。1912-1913年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更名为“蒙养园”。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的“壬戌学制”将“蒙养园”更名为“幼稚园”。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幼稚园”更名为“幼儿园”。

要对解放前的幼稚教育进行根本改造,最终要改造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幼儿教育的改造是在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即苏联的幼教理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苏联的幼教理论与旧中国流行的儿童本位的幼稚教育有较大的差别。它强调教育和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强调系统知识对儿童智能发展的影响,因而“教学”活动被引入幼儿园;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采用分科教学模式。

建国初期,学习社会主义苏联的学前教育制度和理论,这对社会主义学前教育方向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但也混杂着“左”的错误。在学习苏联幼教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门开展对杜威儿童中心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批判。

1958年-1976年,我国还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运动,即“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使我国幼教实践大起大落,直至于崩溃的边缘。例如,心理学被说成“伪科学”、尊重“儿童情趣”的思想被冠以“童心论”而遭到批判。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干扰作用。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的正常化,人的个性得到了一次大解放,儿童和儿童教育也重新获得了解放。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心理学等一度被视为伪科学的学科又得到了成人,西方心理学流派以及教育学说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热”中逐步进入我国,皮亚杰、杜威、蒙台梭利、福禄培尔、科尔伯格等称为学前教育领域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学习和借鉴外国教育学、心理学思想的同时,学前教育理论界还对解放前一批进步的教育家的学前教育学说和实践给予了重新认识和评价。学前教育实践进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的政策不仅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办有公开或内部发行的学前教育刊物。1987年,全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与长沙师范学院还合办了《学前教育研究》,这是一份学前教育的理论刊物,专门为学前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新成果的面世提供舞台。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还对解放以后的学前教育观念和学前教育实践进了反思与改革。南京、北京等地的学者率先对“幼儿园综合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种综合性体现为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三个方面的综合是指教育内容的综合、教育手段的综合、教育过程的综合,三个层次的综合是指主体活动的综合、一日活动的综合、个别活动的综合。综合教育和分科教学模式相比,从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到儿童观和教育观都是不同的,幼儿园综合教育更强调教育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更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成长的需要,因为是一个进步。由于综合教育相有诸多有点,因此,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幼儿园综合教育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有重要影响外,“素质教育”思潮对学前教育也有很重要影响。“素质教育”的思想大致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在反对“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提出的。应试教育的节本内容是间接经验,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强调按照社会对人才的理解而“塑造”年轻一代。。。这些缺陷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由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成人明显不同,学前教育更迫切地需要反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所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学前教育界所欢迎。

素质教育思潮的实质是促进教育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换。从幼儿园的综合教育研究到素质教育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包括学前教育正在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迈进。

第三篇: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学前教育学试题试4卷代号:250

9、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是——----------。

《母育学校》

2.从狭义上来说,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效益,而从广义上来讲学前教育效益是指---。(社会效益)

3.幼儿园内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称为------ 。(环境)

4.早上从儿童入园到第一次有组织的班集体活动开始之前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是----。(来园活动)

5.根据学前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教学活动可以分为---------和表现性教学活动两大类。(体验性教学活动)

6.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区和-----。(家庭)

7.幼儿园与家庭的书面联系中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家园联系本)

8.学前教育实践中,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各育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正确实施各育,防止重此轻彼,坚持------教育质量观(全面发展)

9.学前教育效益就是指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一---(结果)。

10.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突出特色,也是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教育活动)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幼儿园和家庭的个别联系方式包括家庭访问、个别谈话与( D )。 A.家长会

B.家长咨询C.父母育儿橱窗D.家长开放日

2.关于幼小衔接,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A.在小班进行

B.在中班进行C.在大班进行D.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 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C A.欧文

B.杜威C.福禄培尔D.蒙台梭利 4.学前教育阻碍经济、政治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因为其( C )。A.过度教育

B.质量下降C.功能异化D.社会不重视 5.属于教师沟通技巧的是( C )。A.目光直视

B.敢于批评C.语调语速要适当D.语气要一直不变

6.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 A )。A.保育和教育

B.体育和智育C.德育和智育D.保育、教育幼儿及家长服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

2.幼儿园生活活动

幼儿园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除教学、游戏活动以外的一切日常活劫。‘生活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来园、离园、进餐、li垂ltlil.、盥洗、散步、自由活动等。

3.反思日记

反思日记——“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忝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4.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又称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学前教育功能的特点。

答 (1)领先性(2)广泛性; (3)对象性; (4)发展性;(5)延后性。

2.简述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方法。

答 (1)创设优美、整洁的幼儿园物理环境;

(2)以园长为中心,创设幼儿园成人之间和谐的精神环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安全、温暖、相互信任的环境; (4)建立学前儿童之间良好的同伴关系。

3.简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

答 (1)社会要求的提高; (2)生活制度的变化; (3)师生关系的不同;(4)生活环境的变更; (5)教育内容的加深;(6)教学方法的改变。 4.简述幼儿园工作的任务。

(1)不断地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2)努力拓展为家长服务的范围;(3)建立制度化的纺儿园工作运行机制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举例说明如何实现幼儿园与社区的合作。

答案要点:(1)设置社区学前教育基地; (2)成立社区学前儿童早期教育中心;(3)借助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社区学前教育。 2.分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答案要点:

(1)家庭;(2)幼儿园;(3)社区。

六、案例题(共16分)

菜例:

“梧桐树就是梧桐树”,这是我的外甥女甜甜用“就是”造的句。老师用红笔打了一个大叉子。这个句子使我想起了鲁迅的名句“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还有一次我翻看甜甜的图画作业,只见上面画了一个长扁的椭圆。圆是绿色的,周围画着绿色的光芒,画的名字是“太阳”。老师的评语是“画得不像,用色不当,重画。,,太阳在我们眼里不是绿色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断定在孩子眼里不是绿色的呢?我们应该问问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打一个大叉子。

请你用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相关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

(2)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

(3)教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

(4)教师是学前儿童的养护者;

(5)教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者;

(6)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第四篇: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评讲(1)

责任教师

刘琬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1)包括教材第

一、二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涉及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部分在书中均能找到正确答案,并且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有所涉及。下面就这几个案例分析题进行分析评讲。

下面红色和蓝色部分是分析解释,黑色部分是参考答案。

五、案例分析题

1.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学前教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众多教育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致力于其研究与宣传工作,全球学前教育处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阶段。

结合案例,运用学前教育学发展阶段的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第一章 学前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四、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

20世纪中叶以来,学前教育理论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生理学等相邻学科的影响下也有了较大发展,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人了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的新阶段。表现在两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前教育学的发展进人新阶段。

既然是分析题,请注意在这里要阐释一下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为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学前教育学工作者开始逐渐摆脱以往那种以生物学观点解释学前教育的现象,强调儿童的本能或遗传的作用和儿童自发的发展的局限,开始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教育与社会的生产方式密切联系,为学前教育的目的、任务与内容的研究提供了基本观点。

(2)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育学提供了科学基础,提高了学前教育的科学水平。

特别是儿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学科为学前教育理论提

供了科学依据。如心理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研究,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情感和意志的发展的研究,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研究都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当前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展 历史上已有的学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注意:

1.本题联系实际部分,不要受限于“参考答案”。同学们应紧扣消费理论,主动观察和思考,也可组织讨论,同学一起拓宽思路,再来回答这一作业题。

2. 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此题有字数要求。

2.《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试从学前教育功能的角度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第二章 学前教育的功能与效益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功能

一、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参考答案:

回答此问题首先要明确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学前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学前教育功能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决定的,是客观存在于学前教育之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学前教育功能具有多样性。学前教育的结构是复杂的,人和社会是多层次和多方面,所以学前教育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学前教育功能具有方向性,有正负之分。学前教育的正功能是指学前教育的积极作用,负功能是指学前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社会和个体发展所产生的消极作用。

学前教育功能分类。从承受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区分出学前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作用的层次来分,可以区分出基本功能与派生功能。从作用的方向上来分,可以区分出学前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从作用的表现形式上来分,可以区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虽然存在多种学前教育功能的分类方法,但是都涉及学前教育对个体及社会所具有的作用与影响,这两种功能是学前教育的根本功能。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学前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因此,作为人生早期阶段的教育,应努力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有益的

早期经验,为儿童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传递功能,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以及家庭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说,学前教育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两个功能的实现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培养来实现。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评讲(2)

责任教师

刘琬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2)包括教材第

三、

四、五章的内容,这部分涉及的内容包括: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以及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下面就平时作业(2)里的部分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进行分析评讲。

评讲中红色和蓝色部分是分析解释,黑色部分是参考答案。

四、论述题

1.论述你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学前儿童教育总目标

二、幼儿园的任务

参考答案:

1996年我国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我国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学前儿童体育指遵循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学前儿童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前儿童健康水平为目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学前儿童体育关系到未来的过敏体质;学前儿童体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特殊需要;学前儿童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基础。

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学前儿童智育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条件;学前儿童智育是儿童发展尤其是心智发展的需求;学前儿童智育是实施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

学前期道德品质教育也都离不开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的四个基本因素:知、情、意、行。研究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进一步研究这些心理因素的特点和形成。学前儿童德育是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学前儿童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方向和动力保证;学前儿童德育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特殊需求。

学前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第一阶段,对美的现象无意识的反应;第二阶段,能够模仿周围的人表现美感;第三阶段,有意识地感受美、表现美。学前儿童美感表现有下列特点:情绪性;表面性;行动性。学前儿童美育是整个社会审美化的需要;学前儿童美育是符合儿童思维特点的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美育是实施各育的催化剂。

2.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第五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第三节 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三、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参考答案:

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和发展。幼儿园对幼儿实全面发展教育主要是通过游戏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在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中,很重要的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1.提供充分的游戏时间

保证儿童有充分的游戏时间,使促进儿童发展游戏、提高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中应保证儿童每天有足够的游戏时间,并且根据时间的不同组织学前儿童玩不同的游戏。

2.创设必要的游戏场所

游戏场所也是儿童开展游戏的必备条件。固定的场所和设备能吸引并便于学前儿童开展游戏,因此应该在室内和室外都都有固定的游戏场地。

3.提供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玩具

游戏材料、玩具时学前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和支持。要使学前儿童的游戏健康、丰富、生动,必须配备适合、充足的玩具。可供学前儿童游戏的玩具有两大类:成型玩具(专门化玩具)和未成型玩具(非专门化玩具)。

五、案例题

一天,我和梁老师在学前儿童看电视的时候用吹塑纸剪了几片花瓣,然后在火上烧烤后制成了菊花。当薛诗雨、汪佳琦等小朋友看见后觉得很好奇,就走过来看,我和梁老师就叫

她们学着剪花瓣,开始的时候,汪剪得快,但剪得不整齐;薛剪得慢,剪得还算整齐;剪得较好的算是沈佳蕾……自由活动时,夏凡、张译文、刘嘉缘等也要剪,我就让沈做小老师,别看她平时不声不响的,做起小老师来还挺像样的。小朋友将剪好的花片给我之后,我到厨房去烧烤之后布置在墙上,吴哲、关杰等小朋友都说这样的菊花比绉纸做的要好看。

结合案例,说明应该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此题的考核知识点是:第五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第二节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清楚教学活动的内涵,到底什么是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呢? 参考答案: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指幼儿园中为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的教与学的正式活动。

教学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手段。通过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各儿童比较自由的自发学习活动,儿童获得生活的、社会的、自然的、数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形成简单的概念。通过具体形象的教材、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儿童懂得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具体观念。

注意,回答此题要结合案例。

在次案例中,教师通过有计划的手工剪纸活动,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对艺术的兴趣。但类似的教学活动并不一定适合在学前小班进行。

小班儿童刚离开家道幼儿园,年龄小,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适合多运用直观教具和游戏法;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儿童语言的发展,求知欲的增强。

到了中班,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因此在中班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适当运用语言进行讲解,对儿童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有分析,指出好在何处,说明原因。

进入大班后,儿童在知识、技能、语言等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能按照老师的指示完成任务,求知欲和自制力显著增强。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逐渐减少游戏成分,增加语言讲解成分,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注意:此题的考核点为如何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请同学们从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特点入手,进而来分析。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评讲(3)

责任教师

刘琬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3)包括教材第

六、七章的内容,这部分涉及的内容包括:幼儿园环境设计和幼儿园教师。下面就平时作业(3)里的部分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进行分析评讲。

评讲中红色和蓝色部分是分析解释,黑色部分是参考答案。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创设一个学前儿童喜爱的环境。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六章 幼儿园环境设计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设计概述

三、幼儿园良好环境的标准

答案要点:

(1)为幼儿创设安全、卫生、减少干扰的环境; (2)将教育目标蕴含在区域活动的材料中; (3)提供足够的、丰富的、有层次性的材料;

(4)创设开放、多元化的无班界活动区,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2.举例说明幼儿园教师具有哪些角色。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七章 幼儿园教师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师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答案要点:

回答此题前,先要弄清什么是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是指教师在学前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身份,具有社会角色的特征。

1.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

教师扮演的“指导者”角色,具体表现为:(1)引导。对学前儿童遇到的障碍和不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2)指导。指导学前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3)诱导。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动机、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4)教导。教导学前儿童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等优秀品质。

2.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

幼儿园教师的任务是育人,既要开启学前儿童的心智,又要培植他们的心灵。表现在两方面:(1)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儿童道德素质的培养,进行全面教育;(2)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来影响和感染学前儿童,以潜移默化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艺术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教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支持儿童独立自主学习;(2)支持学前儿童合作学习。

4.教师是学前儿童养护者。

“养护者”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教师是学前儿童权利的保障者;(2)教师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设适宜的气氛和环境。

5.教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者。

具体表现在三个层次:(1)反思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2)针对教学实践的问题,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以便做出决策;(3)针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反省教育实践中的价值、伦理等问题。

6.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教师是学前儿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引路人。。学前儿童对社会的认知、态度与情感体验都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完成的。

五、案例题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

(1)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 在幼儿园户外场地的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 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第六章 幼儿园环境设计

第三节 幼儿园物理环境的设计

二、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

参考答案: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环境的布置也通过儿童的双手和大脑,通过儿童思想和双手所布置的环境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也更加爱护。”也就是说,创设环境是幼儿的需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息息相关,而这一环节需要我们老师为孩子提供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鼓励孩子积极投入环境创设之中,大胆的想象与创造,按照自己的意愿创设环境,并学会做环境的主人。

幼儿园户外场地的设计: (1)强调儿童的参与性。 (2)满足儿童的身心需要。

(3)幼儿园中的户外场地的设计,即水泥地,花草地和泥土地。

(4)场地的设计一定要方便,能让儿童充分地活动开来,有利于儿童开展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如果在场地面积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增加户外场地的面积,使学前儿童能充分地享受户外环境。

(5)在设置幼儿园课程时,应该考虑尽可能利用户外条件的资源。如果场地面积比较狭小,则不能仅仅为了美化的作用而设置一些不必要的设施,而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范围。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评讲(4)

责任教师

刘琬

《学前教育学》平时作业(4)包括教材第

八、九章的内容,这部分涉及的内容包括:幼儿园的家庭、社区工作和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下面就平时作业(4)里的部分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进行分析评讲。

评讲中红色和蓝色部分是分析解释,黑色部分是参考答案。

三、论述题

1.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般会面临哪些问题?幼儿园教师应如何帮助解决?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第一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概念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

答案要点:

一、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是启蒙教育,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但没有严格的约束力、规范性,儿童在游戏中便能学到知识,不觉得有压力,也没有评分标准。而小学是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要形式,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儿童必须努力学习,不仅学习感兴趣的,还要学习自己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内容。学校实行升留级制度,为了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成绩以分数衡量,分数的高低会受到周围人们的评价和成人的奖惩。这些都必然会引起儿童情绪上的恐惧、紧张,而使儿童感到压力。

二、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各项活动动静交替,每天上课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时间以游戏为主,午睡两个小时,小学生除早读课外,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午睡也得不到保证。

三、师生关系不同。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全天参加儿童的游戏、散步、观察、娱乐、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对儿童的冷暖、饮食、入厕、卫生等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师生之间往往形成亲密融洽的心理氛围。在小学里,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注意教材进度、批改作业以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较少问讯。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是在课堂上,在集体中,班干部和有特殊

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师生个别接触机会减少。多数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这些都和幼儿教师有显著不同,增加了儿童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感到压抑和生疏。

四、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幼儿园的活动室,都布置得美观生动,桌椅可移动,不少幼儿园还有自然角、图书角、玩具柜及活动区角,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用。而一年级教室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对儿童缺乏吸引力。场地上的运动器械多半是全校合用的,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

五、教学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减少。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教师常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儿童必须勤奋的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为切实解决好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共同付出努力,使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的环境。

2.联系实际论述幼儿园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怎样坚持非小学化的原则。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第二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原则

三、与小学的适应性性二非小学化原则

答案要点:

提升幼儿教师专业化程度,引导家长积极配合。要杜绝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粗暴干涉,有效阻止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必须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幼儿教师最关键的是要有专业素质,而不是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

在幼儿园,孩子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教,包括如何上厕所也要教,这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教育应该淡化语文、数学、英语等具体学科,注重综合性跨学科的课程。幼儿教师要注重技能,如带领孩子开展活动的能力,同时不要忽视教育学、心理学的学术修养。幼儿教师要能够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解决每个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难题。

四、案例分析题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

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答案要点:

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那究竟什么是幼小衔接呢?幼小衔接是指根据学前儿童过渡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德、智、体、美各方面做准备,使学前儿童能够顺利入学,也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可以先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和原则入手来分析此题。

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我国的幼教实践,我们认为有效的衔接工作必须遵循如下四个基本原则:(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的衔接;(3)与小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

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 (1)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需求。

(2)小学教育现状的呼唤,儿童入学适应不良。 (3)现代学前教育使命的要求。

注意:此题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此案例中,两位老师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这样的教育模式会使儿童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入学初感学习轻松,以后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情况,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态度;随着学习难度的加深,“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其实在幼儿园与小学是临近的教育阶段,(1)应注重培养儿童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2)应培养其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其中包括:培养主动性;培养积极性;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规则意识和时间观念;(3)帮助学前儿童做好入学前的学前准备。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丰富其感性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培养儿童的这些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专门性的主题衔接活动等途径来实现。

第五篇:学前教育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哪一阶段?(C)

A. 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2. 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3. 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

A. 胆汁质

B. 多血汁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4.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 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 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 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5. 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D)

A. 视觉

B. 听觉

C. 嗅觉

D. 触觉 6. 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D)

A. 重复

B. 独白

C. 双人或集体独白

D. 命令 7. 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D)

A. 社会性需要

B. 归属和爱的需要

C. 尊重的需要

D. 生理需要 8. 下列哪个不属于亲社会行为?(D)

A. 谦让

B. 帮助

C. 合作

D. 攻击性行为 9. 婴儿最初的笑是(D)

A. 出声的笑

B. 有差别的笑

C. 诱发性的笑

D. 自发性的笑 10. 在哪个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B)

A. 直觉运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 抽象逻辑思维

D. 形式运算思维 11. 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 吉布森和福克

B. 皮亚杰

C. 维果斯基

D. 福禄贝尔 12. “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

A. 维果斯基

B. 皮亚杰

C. 蒙台梭利

D. 福禄贝尔

13. 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机制起作用。(A)

A. 奖励和示范

B. 批评

C. 教育

D. 表扬

14. (A)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A. 道德感

B. 美感

C. 理智感

D. 依恋感 15. “视觉悬崖”试验说明了儿童已有了(A) A. 深度知觉

B. 方位知觉

C. 视觉定位

D. 形状知觉 16. 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

A. 华生

B. 斯金纳

C. 马斯洛

D. 班杜拉 17.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幼儿对其知觉就(B)

A. 越难

B. 越容易

C. 越容易消失

D. 不容易判断

18. 儿童的年龄越( A ),心理发展越快,这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A. 小

B. 接近学前晚期

C. 大

D. 接近于成年

19. 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是谁的思想?(A)

A. 维果斯基

B. 华生

C. 班杜拉

D. 托马斯

20. 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0-2岁的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纯表面和直觉的。B A. 错误

B. 正确

2. 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A A. 错误

B. 正确

3. 4-5岁儿童已经能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B A. 错误

B. 正确

4. 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B A. 错误

B. 正确

5. 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A A. 错误

B. 正确

6. 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睬。A A. 错误

B. 正确

7. 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B A. 错误

B. 正确

8. 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B A. 错误

B. 正确

9. 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为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A A. 错误

B. 正确

10. 在儿童早期发展过程中,依恋是突然发生的。A A. 错误

B. 正确

11. 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B A. 错误

B. 正确

12. 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A A. 错误

B. 正确

13. 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B A. 错误

B. 正确

14. 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B A. 错误

B. 正确

15. 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准备是解释学习的关键。B A. 错误

B. 正确

16. 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B A. 错误 B. 正确

17. 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B A. 错误

B. 正确

18. 儿童在5岁以后才认识到性别的稳定性特征。A A. 错误

B. 正确

19. 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B A. 错误

B. 正确

20. 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B A. 错误

B. 正确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视觉悬崖”装置主要是用于测查婴儿的(A)

A. 深度知觉

B. 形状知觉

C. 方位知觉

D. 大小知觉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 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

B. 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

C. 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D. 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 3. 下面几种记忆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

A. 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

B. 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运动记忆

C. 形象记忆、词语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

D. 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词语记忆 4. 婴儿最初的笑是(D)

A. 出声的笑

B. 有差别的笑

C. 诱发性的笑

D. 自发性的笑 5. 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D)

A. 胆汁质

B. 多血汁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6. 下列哪项不属于自我调控?(D)

A. 自制

B. 自立

C. 自主

D. 自信

7. 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8. 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 反射练习时期

B. 习惯动作时期

C. 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 感知行动时期 9.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

A. 后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前习俗水平

D. 超习俗水平 10. 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C)

A. 感觉的概括性

B. 知觉的概括性

C. 思维的概括性

D. 记忆的概括性 11. 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哪一阶段?(C)

A. 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12. 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B)

A. 马斯洛

B. 托马斯

C. 维果斯基

D. 罗杰斯

13. 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B)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 个性

B. 气质

C. 能力

D. 性质 14. 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D)

A. 社会性需要

B. 归属和爱的需要

C. 尊重的需要

D. 生理需要 15. 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B)

A. 后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前习俗水平

D. 超习俗水平 16. (A)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A. 道德感

B. 美感

C. 理智感

D. 依恋感 17. 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D)

A. 心理活动的速度

B. 心理活动的强度

C. 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 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18. 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A)

A. 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再造想象

D. 幻想

19.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B)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A. 年长同伴

B. 教师

C. 家长

D. 其他同伴

20. 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B)

A. 挫折

B. 榜样

C. 惩罚

D. 强化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办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A A. 错误

B. 正确 2. 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B A. 错误

B. 正确

3. 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B A. 错误

B. 正确

4. 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B A. 错误

B. 正确

5. 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B A. 错误

B. 正确

6. 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B A. 错误

B. 正确

7. 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B A. 错误

B. 正确

8. 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B A. 错误

B. 正确

9. 六七岁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B A. 错误

B. 正确

10. 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B A. 错误

B. 正确

11. 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B A. 错误

B. 正确

12. 稳定性是性格的主要特征。B A. 错误

B. 正确

13.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B A. 错误

B. 正确

14.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A A. 错误

B. 正确

15. 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B A. 错误

B. 正确

16. 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A A. 错误

B. 正确

17.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A A. 错误

B. 正确

18.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中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A A. 错误

B. 正确

19. 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B A. 错误

B. 正确

20. 合作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参与最高的一种游戏。A A. 错误

B. 正确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三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 反射练习时期B. 习惯动作时期 C. 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 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2.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一定年龄阶段”是(D)

A. 0—1岁

B. 1—3岁

C. 3—6岁

D. 0—6岁 3. 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 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 出生后一年 C. 出生起 D. 出生后两年

4. 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想象”活动的是(A)

A. “真香!”

B. “我要吃!”

C. “这是什么?”

D. “这儿有个苹果。” 5. 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

A. 华生

B. 斯金纳

C. 马斯洛

D. 班杜拉

6. 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哪个阶段?(D)

A. 无分化阶段

B. 低分化阶段

C. 依恋形成阶段

D.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7. 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是(B)

A. 学习

B. 游戏

C. 劳动

D. 手工

8. 将“2705”记为“两栖动物”,可记得更牢,这说明(C)

A.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是相互独立的

B. 机械记忆可渗透到意义记忆中

C. 意义记忆可渗透到机械记忆中

D. 机械记忆效果好于意义记忆的效果 9.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

A. 后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前习俗水平

D. 超习俗水平

10. 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11. 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

A. 观察学习

B. 我学习

C. 直接学习

D. 强化学习 12. 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D)

A. 心理活动的速度

B. 心理活动的强度

C. 心理活动的稳定性

D. 心理活动的平衡性

13. 导致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根本的、内在因素是(B) A. 社会文化影响

B. 移情

C. 性别角色认知

D. 同伴相互作用 14. 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为(C)

A. 1岁

B. 2-3岁

C. 4岁

D. 7岁

15. 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 反射练习时期

B. 习惯动作时期

C. 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 感知行动时期 16. 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B)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 个性

B. 气质

C. 能力

D. 性质

17. 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A)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 认知能力

B. 智力

C. 成熟

D. 教养

18. 从学前儿童心理“量变”和“质变”的表现来看,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是(D)

A. 有连续性,就不可能有阶段性

B. 有阶段性就不可能有连续性 C. 绝对对立的

D. 辨证统一的 19. 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 有意记忆

B. 无意记忆

C. 再认记忆

D. 重复记忆 2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A. 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

B. 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

C. 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D. 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B A. 错误

B. 正确

2. 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A A. 错误

B. 正确

3. 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A A. 错误

B. 正确

4. 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B A. 错误

B. 正确

5. 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准备是解释学习的关键。B A. 错误

B. 正确

6. 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B A. 错误

B. 正确

7. 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B A. 错误

B. 正确

8. 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B A. 错误

B. 正确

9. 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A A. 错误

B. 正确

10.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A A. 错误

B. 正确

11.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A A. 错误

B. 正确

12. 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B A. 错误

B. 正确

13. 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A A. 错误

B. 正确

14. 0-2岁的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纯表面和直觉的。B A. 错误

B. 正确

15. 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B A. 错误

B. 正确

16. 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A A. 错误

B. 正确

17. 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B A. 错误

B. 正确

18. 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A A. 错误

B. 正确

19. 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B A. 错误

B. 正确

20. 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B A. 错误

B. 正确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本科补修)模拟试题四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每听到这首歌,就会使我想起过去的一段经历,这是(B)

A. 再认

B. 再现

C. 识记

D. 保持 2. 下列哪项不是自我体验?(D)

A. 自尊

B. 自信

C. 内疚

D. 自立 3. 下面几种记忆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A)

A. 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

B. 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词语记忆、运动记忆

C. 形象记忆、词语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

D. 运动记忆、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词语记忆

4.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

A. 后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前习俗水平

D. 超习俗水平 5. 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C) A. 后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前习俗水平

D. 超习俗水平 6. “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

A. 自我中心

B. 他我中心

C. 自我-他我中心

D. 超越自我中心

7. 有些幼儿看多了电视上的打打杀杀镜头,很容易增加其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在此,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主要是(B)

A. 挫折

B. 榜样

C. 惩罚

D. 强化

8. 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A)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 认知能力

B. 智力

C. 成熟

D. 教养

9.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B)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A. 年长同伴

B. 教师

C. 家长

D. 其他同伴 10. 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 达尔文反射

B. 莫罗反射

C. 巴布金反射

D. 巴宾斯基反射 11.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 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 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 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12. 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

A. 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B. 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

C. 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

D. 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 13. 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D)

A. 胆汁质

B. 多血汁

C. 粘液质

D. 抑郁质

14. 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

A. 早期依恋关系

B. 正常母爱

C. 细心照料

D. 必需的营养

15. 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够根据观察任务,自觉地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B)

A. 持续性延长

B. 目的性加强

C. 细致性增加

D. 概括性提高 16. 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想象”活动的是(A)

A. “真香!”

B. “我要吃!”

C. “这是什么?”

D. “这儿有个苹果。” 17. 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

A. 观察学习

B. 我学习

C. 直接学习

D. 强化学习 18. 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A)

A. 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正常生活条件下观察儿童的外部行为并分析其心理活动。

B. 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并揭示其心理。

C. 通过儿童的家长去了解其心理活动。

D. 通过和儿童的交谈研究其各种心理活动。 19. 与儿童最初的情绪反应相联系的需要是(D) A. 社会性需要

B. 归属和爱的需要

C. 尊重的需要

D. 生理需要 20. 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B)

A. 马斯洛

B. 托马斯

C. 维果斯基

D. 罗杰斯

二、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B A. 错误

B. 正确

2. 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A A. 错误

B. 正确

3. 联合游戏中儿童开始相互合作。A A. 错误

B. 正确

4. 儿童在教师心中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同伴对该儿童的评价。A A. 错误

B. 正确

5. 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A A. 错误

B. 正确

6. 在社会化过程中,同伴的行为是影响儿童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B A. 错误

B. 正确

7. 格塞尔认为,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准备是解释学习的关键。B A. 错误

B. 正确

8.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中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A A. 错误 B. 正确

9. 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A A. 错误

B. 正确

10. 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A A. 错误

B. 正确

11. 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B A. 错误

B. 正确

12. 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A A. 错误

B. 正确

13. 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B A. 错误

B. 正确

14. 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B A. 错误

B. 正确

15. 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B A. 错误

B. 正确

16.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变化或直观的位置移动。A A. 错误

B. 正确

17. 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B A. 错误

B. 正确

18. 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B A. 错误

B. 正确

19.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A A. 错误

B. 正确

20. 4-5岁儿童已经能在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绪情感基础上产生一定的联想。B A. 错误

B. 正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南威尔士大学学费下一篇:学前班语文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