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23-03-09

汇报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时密不可分的,关乎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企业的竞争力。想必很多朋友在汇报写作中,遇到很多难题,应该如何正确开启汇报写作的姿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某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某县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某县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三年来,某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抢抓茶产业发展机遇,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以茶园标准化建设为主线,以清洁化、自动化、规模化加工升级为重点,以质量安全建设为核心,以品牌打造和市场拓展为引领,通过政府推动、基地拉动、大户带动、农户主动和效益驱动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发力,茶叶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优势逐渐形成。

一、茶产业发展情况

(一)茶叶基地发展情况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高标准、高要求打造茶园。2013年末,全县茶园面积※万亩,投产面积※万亩;2016年,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万亩,居全省第四、全市第三,投产面积※万亩,全县※万亩茶园预计2019年全部投产,茶叶产业规模基本形成。

(二)茶叶产量及产值

1、总体情况。2013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4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5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茶叶总产量※吨,总产值※亿元,综合产值超过※亿元,产值产量相较2013年末分别增长※%和※%,产业效益逐步显现。

2、白茶情况。2013年末,全县白茶种植面积※万亩,白茶产量※吨,白茶产值※亿元;2016年全县白茶种植※万亩,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白茶产量※吨,产值※亿元。

(三)茶叶加工发展情况

1、茶叶企业不断增加。2013年底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5年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2016年全县登记注册茶叶企业※家,实现清洁化加工※家,年加工能力※吨左右。

2、加工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末,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链※条。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加工企业标准化厂房面积※平米,清洁化生产线※条,其中:年加工能力※吨以上※家,茶叶加工厂房面积※平米以上※家,年产值※万以上茶叶企业※家。

3、管理水平不断增强。2017年3月底,全县茶叶企业中,拥有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家,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获得QS认证※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家,通过HACCP食品安全认证※家,※家茶叶企业获得茶叶出口资格。

(四)质量安全情况

一是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工作。2015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2016年完成无公害认证※万亩,截至目前,全县茶园完成无公害产地认证※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认证※亩,完成有机茶园认证※万亩。

二是建立和完善某白茶地方标准。制定和完善了地理标志产品《某白茶

加工技术规程》(DB52

1016-2015)、《某白茶》(DB52

835-2015)、《某生态绿茶

综合标准体系》《某生态绿茶

栽培技术》等多个地方标准,同时加强茶叶标准宣贯,为茶叶标准化生产、清洁化加工提供参考。

三是完善茶叶投入品管理制度。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资销售店,对农业投入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供应、统一规范、统一使用,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违禁化肥、农药的销售和使用,建成茶叶农资专卖店(专柜)※个,建立了农资进出台账,规范了农资管理。

四是逐步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建设。通过在企业基地种植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在生产加工环节建立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产品的贮藏、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严把茶叶质量安全关。

(五)茶叶宣传情况

一是持续推进高速公路广告宣传。2014、2015和2016年,我县每年投入高速公路宣传经费※万元,分别在某高速发布※块印有“上善若水、至境唯白”的“某白茶”形象宣传广告。

二是不断扩展宣传方式。每年组织电视媒体报道宣传※次以上,报刊杂志报道宣传※条以上,网络宣传报道※条以上。2016年10月,《某白茶》宣传片亮相央视,在CCTV-1、CCTV-2、CCTV-4、CCTV-7、CCTV-13等央视频道高频次播出,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参加茶事活动宣传推介。某县把参加茶事活动当作品牌宣传的重要方式,三年来,累计牵头组织茶事活动※次,组织参加品茗活动※次,推进茶文化六进活动※次。

(六)品牌建设情况

一是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14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某白茶”品牌价值为※亿元,2015年为※亿,2016年“某白茶”品牌价值超过※亿元。

二是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5年,“某白茶”被指定为“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产品,从斯里兰卡到到马耳他,再到米兰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第一次代表中国茶文化站上世界舞台。2015年9月,由某县人民政府独家授权经营“某白茶”品牌的某茶业有限公司在上海股权委托交易中心成功上市,“某白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是品牌内涵不断丰富。2015年7月,“某白茶及图”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某县历史上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也是全省第六个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

(七)市场拓展及销售情况

(一)大力拓展目标市场。在北京、大连、贵阳、遵义等地建立了专卖店,与“国品某茶”合作在上海、呼和浩特设立代销点;与北京企业合作在首都北京开设了某白茶体验中心。某白茶通过全国不同地区的※家经销商和※个终端销售点将某茶叶销往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重庆等25个省(市、自治区)。

(二)招商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引进某茶叶公司、某县润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某茶业有限公司等※家企业,打造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引进某投资有限公司,建设某白茶古镇,某茶叶经营主体实力逐渐增强。

(三)积极建立销售渠道。2015年6月,某县人民政府与贵茶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某县※家茶叶企业和某茶公司签订茶叶销售合同,某茶叶借助某茶公司经营和销售优势,将某茶叶销往全国各地。通过创建省级出口茶叶示范区,建立了※万亩示范基地,办理了茶叶出口资格,打开了茶叶外销渠道,每年出口茶叶※吨左右,出口创汇※万欧元以上。

(八)产业带动精准扶贫情况

1、全县涉茶贫困户情况。我县※万亩茶园覆盖全县※个乡镇※余个行政村,涉及贫困乡镇※个,贫困村※个,带动茶农※万户近※万人,其中贫困户※万户※万余人,涉及茶园面积※万亩。

2、茶叶企业带动贫困户情况。全县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户,涉及贫困人口※人以上。

3、茶叶助推精准扶贫情况。一是安排茶叶政策、项目、资金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以及社会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茶叶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例如:规划实施的双龙茶旅一体化项目促进了贫困户※户※人增收脱贫;实施建设的某山茶旅一体化扶贫产业路项目覆盖贫困户※户※人,通过项目带动,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授人以渔,提高贫困茶农素质,增强贫困茶农增收致富本领。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茶叶培训※期,培训茶农※人次;三是加强对贫困茶农的金融支持力度,精准识别贷款茶农中的贫困户※户,并对贷款贫困茶农进行贷款贴息,共计贴息※元,有效减轻了贫困茶农负担。

(九)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坚持规模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推动形成茶叶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相互协作、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一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模式,实行茶叶订单生产,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无缝对接;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种植大户和新型农场的扶持引导,着力解决其发展瓶颈和资金困难问题;加强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大户、新型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和联系,实现了产业互补、渠道共建、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三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细分细化,提升了茶叶组织化程度,实现了茶叶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拓宽了茶企、茶农增收渠道,提升了茶叶产业效益。

(十)科技创新、人才支持、金融服务、文化宣传情况

1、科技创新。鼓励支持茶农茶企在生产、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运用,推广机械采制,控制采摘成本。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例如:我县2014年投入※余万元采购茶叶修剪机、采茶机,提高茶青下树率,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2、人才支持。实行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对茶叶技术、生产管理、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先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名,培养茶叶中级职称人才※人。不断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环节实用技术培训,相继开展茶叶培训班※期,培训茶农※人次,进一步加快了茶农职业化进程,不断壮大我县茶叶产业技术队伍。

3、金融服务。努力推进金融扶持茶产业发展,破解茶农茶企融资难的问题。一是国开行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某省分行累计向我县发放茶产业贷款共七个批次※亿元,其中涉及农户※户※亿元,企业※家※亿元。二是农村信用社茶产业贷款情况。2012年至今,某县农村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茶产业贷款※亿元,对某茶业公司等※余家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4、文化宣传。紧紧围绕某白茶“上善若水,至境为白”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通过制作宣传片、茶艺表演、茶事活动等推广某茶品牌、展示某茶文化。先后制作了以某白茶青山绿水白茶为背景的《白茶恋曲》;拍摄了展示某纯美自然生态、优良地质条件、生态某白茶的茶叶宣传片;出版了记录某茶产业发展变迁的《某茶叶志》。

(十一)基地提升情况

1、茶园集中度。2013年末,全县万亩以上乡镇※个,※亩种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截至目前,全县万亩以上茶叶乡镇※,※亩茶叶乡镇※个,万亩以上茶叶村※个,※亩茶叶村※个,※亩以上茶叶种植大户※户,建成※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亩以上连片茶叶基地※个,产业化经营程度极大提高。

2、配套设施。2014年以来,全县建设茶青交易市场※个,安装太阳能频射式杀虫灯※余盏,建成灌溉水池※余口※平方米,完成茶区主公路、机耕道和生产便道建设※余千米,茶园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3、产业链拓展。一是茶旅一体化打造。按照全县※万亩茶园区域分布状况,结合茶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条件,规划打造六个茶旅一体化园区。即: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龙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的某山茶旅一体化园区、位于某镇和某镇交界地的偶洞茶旅一体园区、位于某镇的某茶场茶旅一体化园区。该六个园区分别围绕“茶园八卦图”、“迷宫茶园”、“知青文化”“傣楼”和“山水田园”等特色进行建设和打造。同时,紧密结合生态、人文、养生、休闲、观光等,以全新的视角规划布局,让茶农从单纯的种茶收入增加旅游收入,延长产业链。二是茶叶精深加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精深加工力度,研发新产品和衍生产品,创造条件,着力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茶叶衍生品,推动茶叶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进一步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例如:引进中国500强企业某公司建立某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在某县工业园区建立标准化加工厂※平方米,新建清洁化生产线※条,进行茶叶深加工,延伸茶叶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

某县作为全国重点产茶县,茶产业规模大、基础好、差异化发展优势明显,自2017年以来,短短几年时间,某茶产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但茶产业投入力度不大,发展后劲不足成为制约我县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在基地建设上。茶园老化,产出率低;茶园管理难度大,投入多,茶园水、电、路配套设施不足,导致茶园管护不到位,下树率极其低下,严重影响产量和产值。

(二)在加工升级上。老厂机械设备落后,厂房简陋,布局不合理;新设备成本高,更新迭代快;加工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

(三)在质量安全上。仍然存在对质量安全认识不够的问题,加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投入大,企业质量安全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品牌打造上。“某白茶”公共品牌和周边公共品牌“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遵义红”等在影响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茶叶企业自主优质品牌不多,宣传经费有限。

(五)科技服务上。基地机械化水平不高,生产成本大;茶叶精深加工投入高,茶叶衍生品开发难度大,科技服务茶产业效果不明显。

(六)产业人才上。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高精尖人才缺乏,特别是在茶叶精深加工、检验检测和市场营销等领域,严重制约了茶产业发展。

(七)金融服务上。贷款渠道少,贷款门槛高,融资平台少,.资金流动困难,贷款利息高,企业壮大发展举步为艰。

(八)茶旅一体化打造上。全县多个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打造进度慢,规模不大,打得响、拿得出、吸引人的茶旅一体化农业园区少之又少。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

抓好茶叶基地建设

围绕茶园提质增效,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加强投产茶园管护,把茶园建设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一是以※万亩茶园管护为主线,积极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二是抓好茶园投入品管理,加强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培训。三是抓好生产组织化建设工作,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和质量安全可追朔体系。四是抓好茶叶生产各环节配套服务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大茶园质量标准化管理力度,确保“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做到“扶优扶特,扶优扶强”。着力争取财政、科技、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加大对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和无公害茶叶生产规划等方面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提高公众对上市茶叶的信心,树立自身茶叶品质优良、安全放心的消费形象。

(三)

支持茶叶品牌建设

以“某白茶”为主打品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开设某白茶的专卖店、加盟店、专柜等※个以上,把“某白茶”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同步推进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努力形成公共品牌不断发展,企业自主品牌不断跟进的良好局面。

(四)

完善市场营销网络

一是继续巩固和发展现有销售渠道和模式,积极开辟外销渠道。二是组织企业参加省外各类茶事活动,支持企业开辟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三是加强某绿茶品牌建设及宣传推介,大力开拓大宗绿茶出口市场。四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和支持茶企建立并完善销售渠道网络。五是建立品牌专卖,改善交易环境。六是加强产地市场建设,推进电商全网覆盖。

(五)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运营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雄厚、规模大、带动力强、生态效益好的企业参与某茶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引进企业的带头作用,学习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技术,推广先进做法,攻坚茶叶发展关键环节,破解发展难题。

(六)

抓好质量安全工作

严把质量安全关,扎实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茶叶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茶叶疫病疫情监测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大力推进全面推进QS认证、ISO9000质量认证和HACCP体系认证,不断提升茶叶品质。

第二篇:某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HS因“七山一水一分田”地貌限制,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业生产难以取得较大突破,多年来,我县因势利导,将主要精力用于生态特色农业建设,寻求一二三产融合、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以茶叶、毛竹、中药材、畜禽、渔业、油茶、果蔬等农业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产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有茶叶、毛竹、中药材等各类生态示范基地140多处,生态农业基地达122万余亩,通过农业三品认证78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中华老字号产品1件,中国驰名商标5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5个,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商标示范企业7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超9000元。HS县先后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茶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我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始于2006年左右,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经营数量不断增加,投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县各种不同类型的一二三产融合实体企业已发展到479家,接待能力和直接经济效益都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近两年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大力投资发展一二三产融合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热潮,新增休一二三产融合企业52家,其中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5家,已经建成的太阳船仓花海、太阳九仙尊HS石斛养生基地、太平HS绿斗石斛生态观光园、安徽福康居生态石斛养生园、淮源农庄和衡山镇仙人湖休闲农业示范园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投资规模均超过5000万元。

2、社会经济效益显现。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加快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一是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一二三产融合不仅带动了农产品的直销,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还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业向第三产业延伸。2020年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共接待游客突破10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9亿余元,其中直接销售农产品收入1亿多元,休闲游客人均消费100多元。二是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全县一二三产融合企业吸纳农民直接就业6000余人,带动农民间接就业3万余人,有力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三是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带动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休闲景点和园区的建设,美化了村容村貌,提升了农村环境品质,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3、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已从前初级阶段“一家一户”的农家乐,向以农业庄园、示范园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其模式不断创新。一是以产业为支撑的一二三产融合经营成为发展主流。太平畈石斛养生体验基地、下符桥瓜果采摘园基地、诸佛庵三河合作社茶叶体验观光园、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园、桃源河第一竹海等等,都是以农业产业和特色体验项目为基础发展的休闲旅游点。这些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休闲观光资源,而休闲产业又进一步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增加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经营项目综合化成为一种发展方向。经过近几年探索,全县一二三产融合逐渐改变了原先经营项目单一的弊病。如磨子潭镇堆谷山村农家乐集群,已形成了集农家餐饮、户外烧烤、徒步探险、农事活动参与和客房等项目的综合性休闲场所;落儿岭镇黄茶体验园依托HS大峡谷漂流景区辐射,开发出集茶园观光摄影、摘茶制茶体验、品茶和欣赏茶艺表演等一套完整的茶旅融合项目,每年春季,黄茶体验园接待游客一万余人次,周边茶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三是一二三产融合产业组团式发展有了雏形。如今,HS已经形成了下符桥、太平畈、太阳最美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三大片区组团式发展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

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情况

我县每年给予不低于全年用地指标的10%用地计划,用于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累计475.19亩,有效保障了乡村振兴项目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为农业项目,办理了48个项目设施农用地备案,其中作物种植类10个,总面积34.973公顷,生产设施总面积34.4947公顷,附属设施用地0.4783公顷;畜禽水产养殖类项目38个,总面积13.2378公顷,生产设施用地12.9662公顷,附属设施用地0.2716公顷。

三、存在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一二三产融合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二三产融合理念不强。由于受地方财力以及环境、土地、产权等条件制约,产业融合还存在着政策引导不足、资金投入不够、配套服务不全和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工作重心不同,实践中出现分割管理的情况,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二是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不够。我县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融合发展相对滞后,休闲农业开发水平低,尚未形成规模,大多农旅产品、休闲农业园区及景点内涵单一,形式趋同,还没有一个拿得出、叫得响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拳头产品,离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三是一二三产融合联结不紧。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带动能力不足,目前农村产业融合除采取订单农业、流转承包土地外,真正采取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还很少,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四是一二三产融合配套不足。我县因地处大别山腹地,交通区位相对闭塞,无铁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及景区的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介平台等现代设施都还不完善。

四、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建议

下一步,我们将把全域旅游与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特色农业、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坚持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制定实施意见。

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突出休闲生产生活、绿色生态服务等功能,融入科技、品牌、观光、采摘等旅游要素,制定出台全县一二三产融合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产业融合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突出“点、线”建设。

突出“三线、多点”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三线”主要指在旅游扶贫快速通道最美环线,国省干线公路、茶谷沿线发展“经济林果+经济作物”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果树+药材”、“果树+茶叶”、“果园+养殖”、“草坪+林果”等;“多点”主要是指分布在全县的景区周边和与下但一片、黑诸落一片、佛磨大一片、漫水河一片,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主,重点发展生态种养、特色民宿、度假养生等功能的休闲农庄。

三是培育经营主体。

引导、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拓展产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结合自身生产、销售等经营情况,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融合发展。支持有能力的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发展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带动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

四是树立示范典型。

重点抓好面上的品牌创建推介与点上的典型培育。组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工作,打造一批天蓝、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根据全域旅游的整体布局,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力量建设2-3个省级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园区建设要破除传统观念,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农村风味,选准主导产业,挖掘农耕文化,把旅游元素融入到园区建设中,精心打造主题园区,做到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园一精品,避免千篇一律,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品尝、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可借鉴外地经验高标准打造1个示范性的田园综合体,真正把HS农村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康养旅游度假目的地。通过典型示范,摸索经验,找准发展模式,并着力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营造氛围,扩大宣传,打造品牌,推动发展。

第三篇:某县上半年规模工业发展情况汇报

元至五月,工业战线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举措,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实际,乘势而上,紧抓经济复苏机遇谋发展,全县工业生产延续四季度的回升势头,呈现加快发展态势。元至五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196万元,同比增长80.3%。

其中,5月份完成工业增加值7199万元,同比增长57.7%。展现出“五快五好”的特征。

一、轻、重工业同步发展快,重工业发展好

1至5月,全县轻、重工业加快发展,生产势头整体向好,分别增长60.0%、79.9%。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534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4661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7.9%。重工业发展贡献大,增加值比重高于轻工业95.8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工业增速快,民营经济发展好

1至5月,非公有制工业发展加快,实现增加值24325万元,同比增长56.2%,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70.1个百分点。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658万元,同比增长73.6%;其它经济类型企业实现增加值1958万元,同比增长265.2%。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好,实现工业增加值24616万元,同比增长38.8%,较去年同期增加绝对额8631万元,同比增长68.6%。

三、园区工业发展快,结构调整好

1至5月,经济开发区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144万元,同比增长38.8%,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4%,比上年同期提高6.2个百分点,较去年底提高38.7个百分点。

四、重点行业发展快,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贡献好

1至5月,在规模工业除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三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分别下降54.6%、45.8%、9.1%外,其余行业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贡献突出,实现增加值12363万元,同比增长14倍,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9.1%

五、千万元企业发展快,支柱作用表现好

1至5月,全县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万元的20户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9332万元(现价,下同),同比增长175.5%,增幅较去年底提高61.7个百分点,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1.7%。其中,鸿发矿业有限公司、龙腾矿业有限公司、恒信矿业有限公司、郴州华盛钢铁有限公司、华龙矿业有限公司分别完成总产值8118万元、5918万元、4870万元、4533万元、4352万元,同比增长100.0%、73.9%、422.4%、34.6%、618.5%,5户企业总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2%,支柱作用明显增强。

第四篇:某县农民负担情况汇报

云南省**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全县农民负担从改革前的人均86.56元、亩均负担30.52元降至人均30.32元和亩均10.69元,减负率达64.97%。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新的考验,而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县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减

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牢固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减负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坚持增收与减负两手抓,把国家的减负政策坚决落到实处,有效的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让群众从减负中得到了实惠。下面就我县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县情

**县地处西双版纳州西部,有一个省级口岸——打洛,是通往泰国、缅甸的主要通道,国境线长146.56公里,土地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辖6镇5乡、85个村民委员会、938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傣、哈尼、拉祜、布朗等25个少数民族,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边境为一体的农业县,总人口29.8万人,农业人口25万人,占总人口的83.89%;少数民族人口25.9万人,占总人口的86.91%。全县有耕地面积71万亩,主要经济作物是粮、糖、茶。**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故乡,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是云南蔗糖生产基地县,2007年,完成生产总值23.656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421亿元,支出4.8118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0.0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7.7元。

二、实施减负工作情况

(一)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落实情况

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规定要进一步强化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按照要求,我县及时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一把手”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为成员的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并每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充实,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确保了各项减负政策的落实到位,同时把减负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依据来执行。做到“听、看、问、访、查”相结合,又要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严格按照一个标准、一个口径、一把尺度的要求,民主评议、综合评价,将考核结果与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挂钩,与领导干部的晋升晋级挂钩,以此来推动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开展政策宣传,统一思想认识

以普法宣传为契机,以召开群众会、广播电视宣传等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精神和中央、省、州等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宣传活动。通过宣传,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执法部门、涉农收费部门的法律意识和政策水平,开展对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督办和查处。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营造出良好的政治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农民负担检查及监测网点工作情况

我县每年由县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办公室牵头,成员由县纪委、县委政策研究室、财政局、发改局、农业局、政府法制办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全县农民负担情况进行年度执法检查,然后形成汇总材料上报县委、政府,2004年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了海发[2004]10号文件《关于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的意见》,通过执法检查,未发现擅自设立或变相恢复明令取消的项目,能够按照“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量力而行、群众受益、上限控制、上级监督、使用公开”的原则进行。二oo三年农民负担为1.4%,人均负担21元,亩均负担8.40元;二oo四年农民负担为0.5%,人均负担8.20元,亩均负担3.20元;二oo五年农民负担为0.8%,人均负担14.20元,亩均负担5.60元,二oo六年农民负担为1.04%,人均负担21.3元,亩均负担4.2元,二oo七年农民负担为1.0%,人均负担22.4元,亩均负担2.60元。

为有效做好农民负担监测工作,按照建点的要求,使得此项工作能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网点调查数据,为上级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提供翔实可靠的决策依据,适时掌握农民负担动态,更好地指导农村工作,我县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坝区、山区、半山区八个乡(镇)、24个村委会72户农户作为网点调查乡(镇)村户,自二oo四年底建立以来,已先后出过7期季报、三期半年报、一期年终报,并及时上报县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四)农村集体土地补偿费管理情况(以**镇为例,进行说明)

1、建立健全土地征用费专户管理制度,确保实现资金及时足额兑付。

按照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管理工作,**镇于2005年1月在中国建设银行**县支行开设了土地征用费管理专户,

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对所被征用土地补偿费进行统一存储和兑付。据核算汇总,到目前为止,全镇已对国道214线涉及的景龙、曼贺、曼尾三个村委会的部分村民小组被征用的水田、鱼塘、茶地、甘蔗地等共计1053.85亩土地及果树285棵、竹子929棵共计19890626.95元的土地征用费,通过专户及时、准确的兑付到了农户手中。

2、规

范土地补偿费的专项核算及专项审计制度。

为详细、具体核算土地征用费的收支情况,**镇由农业中心农经办代管并专门设置了“土地征用费”、“土地补偿费”两个相关的科目进行明细核算。首先,将上级拨付的土地征用费直接转入专户;其次,由集体经济组织将需要兑付的土地补偿费花名册及资金使用申请表一并交到农经办;第三,对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全面审核。即对花名册中的户数、面积、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统计情况进行严格审核,与事先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比较,经审核后由领导审批再支取资金。并派出农经相关人员协助村委会和村民小组进行兑付。领取补偿费时需由领款人签字按手印,同时民主理财小组在花名册上签署意见,并签字盖章后作为原始凭证及时通过“土地补偿费”科目进行核算。

3、建立健全土地补偿费的公开制度及民主监督机制。

为防止虚报面积、套取资金等不良现象发生,**镇全面落实将土地补偿费的使用、补偿、管理情况纳入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内容。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将土地补偿费专户管理的收支和分配情况及时以书面和口头结合的形式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对土地补偿费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在财务流程完成后,按照财务公开程序进行公开。

4、确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充分尊重被征地农民的意愿。不得强制扣留农户的土地补偿费,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在征地补偿过程中,**镇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思想入手,认真履行好应尽的职责,确实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使用和监督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五)农村建房、土地收费情况

按照国土籍[1990]第93号文件规定,农村居民生活用地面积在200平方米(含200平方米)以下每宗收取5元(测绘费),200平方米以上每宗地收取10元(测绘费),而我县土地部门在农村办理土地证时按城镇居民住房用地最高标准30元收取。以上收取的土地登记费30元(测绘费)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发办[1993]10号文件规定,已明令取消,但部分乡镇仍在收取。

(六)免征农业税政策落实情况

落实取消农业税的政策。根据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政策要求,在2004年取消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2005年全县免征农业税。

(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全县85个村委会,930个自然村开展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退耕还林补现工作。

1、截止2007年对全县11个乡(镇)、1个农场进行粮食直补,直补资金为761.9万元,补助户数50665户,补助人数239104人;

2、对全县7749户进行退耕还林补现工作,补助金额为784.8308万元;

3、农业生产增资补贴215万元,补贴面积46.78万亩,补贴户数为52264户,共计24万人。

4、村级组织运行资金补助拨付和使用情况。2007年1—10月运转经费开支480.66万元,其中:(1)财政支付村组干部报酬271.41万元;(2)村两委工作经费170万元;(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经费17.28万元;(4)村级治保员、调解员补助及村委会治保调解工作经费21.97万元。

5、其他补助:(1)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助12.225万元;(2)抗震安居补助660万元;(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40.46万元。

(八)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

我县自2008后6月25日由县政府召开了“**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动员会”,宣布正式启动全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县政府领导的安排布置,于2008年6月30日下发了“关于申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通知”,要求各乡(镇)于7月14日前将申报项目上报县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

为更好地开展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申报工作,财政局领导及时协调县农业局、县农委办,抽调了三位同志协助综改办开展此项工作,综改办按照县政府的安排,对各乡镇申报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了全面审核。审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审阶段:首先对各乡镇申报的项目审核其是否符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确定符合申报范围的项目。第二阶段是根据各乡镇实际自然村数,计算出覆盖面比例,在符合申报范围的项目中再进行最后筛选,确定各乡镇的项目数量。第三阶段是根据所确定的项目数量进行全面汇总,汇总表分为“项目汇总表”、“项目分类汇总表”等。

1、项目申报汇总情况。根据县政府的指示,全县按照944个村民小组作为20%覆盖面计算基数,全县覆盖面为189个村民小组,按照中央、省政府的要求,各县(市)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覆盖面必须在20%以上的精神,我县按200个村民小组上报奖补项目,全县财政奖补项目覆盖面已达到21.18%。全县审核初定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200件,共分六个项目类型:其中:①道路硬化建设项目37件,占项目总数的18.5%;②村内文明路建设91件,占项目总数的45.5%;③文化设施18件,占项目总数的9%;④人畜饮水42件,占项目总数的21%;⑤公厕11件,占项目总数的5.5%;⑥垃圾池1件,占项目总数的0.5%。

以上六个项目类型均分为“新建项目、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其中:新建项目89件,在建项目81件,已建项目30件。

2、项目申报投资情况

(1)全县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总投资为4624.4万元。其中:道路硬化投资1044.6万元,占总投资的22.59%;文明路建设投资2682.09万元,占总投资的58%;文化设施建设191.67万元,占总投资的4.93%;人畜饮水602.84万元,占总投资的13.04%;公厕99.2万元,占总投资的2.15%;垃圾池4万元,占总投资的0.09%。(2)分项投资情况。新建项目总投资1963.04万元,占总投资的42.45%;在建项目总投资2171.71万元,占总投资的46.96%;已建项目总投资489.65万元,占总投资的10.59%。

村级“一事一议”项目资金来源总额为2842.33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680万元,占来源总额的36.33%;其他1033.1万元(主要是实物折资、投劳折资等),占来源总额的22.34%;上级补助126.2万元(主要是各部门对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的补助),占来源总额的2.72%;乡镇补助3.03万元(主要是乡镇对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的补助),占总额的0.07%。

(九)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执行情况

在落实农村订阅报刊实行“限额制”后,我县农村集体的报刊征订都是按自愿原则,不搞任务分配或摊派进行征订,多数村对限额制执行情况比较好,村级报刊订阅滥摊派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就目前从全县各村组的征订情况看,都未超过300元。

(十)公示制执行情况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规定,搞好涉农收费项目、价格的检查落实,及时把“**县主要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栏目”,公示到各涉农收费单位及人员相对密集的村组,做到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涉农收费的一些基本情况、村务公开情况、财务公开情况,真正使得项目公开、标准公开、范围公开。

(十一)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执行情况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根据辖区自然村的地理位置、人口、经济状况、民族结构、村间的距离等进行整体规划和重新布点,宜并则并、需增则增。全县2007年撤并学校3所,撤并教学点14个。在调整优化布局任务的同时,积极推行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中央、省、州共下达免教课书、免学杂费、寄宿制生活费290.66万元,享受免学杂费学生人数达47617人,享受免教课书学生人数达23809人。收费标准严格按西发价格[2005]69号文件规定执行,幼儿保育费每学生每月10元、幼儿教育费每学生每月20元,小学住宿费每学生每学期75元(部份乡镇小学校因学生家住地距离学校较远,比如勐遮、勐满等)。代收小学作业本费每学生每学期5元,初中作业本费每学生每学期10元,幼儿伙食费每学生每月60元(乡镇)、县级100元,参保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保险费每学生每年48元。据调查了解,未曾发现向学生收取高额住宿费和统一购买教学辅导材料和学具,也未曾发现向学生乱收费来偿还学校建设的债务和要求学生统一购买校服。

(十二)农业生产性费用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情况

1、农村水电费收缴费情况

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电费负担有所缓解。目前农村用电收费标准分为两类:一是电力公司供电的村寨按总表收取标准为0.45元/度,农民实际摊交0.50—0.70元左右;二是农场电站供电的村寨按总表收取标准为0.50元/度,农民实际摊交0.60元—0.80元度左右,比如打洛的部分村寨,电费收取标准农民还能承受,但是电力设施的维修及改造费用较高,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对此群众有所反映,另外由于管理上的原因,加之至今尚未进行农网改造的地方,要么管理不善,部份存在偷漏电现象;要么线路老化,日长年久未能维修和改造,单位电价有所提高,最高可达1.20元/度,比如勐遮镇曼洪村委会、西定乡曼玛村委会等。

2、农业灌溉用水水费情况

**县农业灌溉用水,分别由多个大大小小的水库供给,用水费由各水库按勐价发[1992]22号文件规定收取,每亩水田一年的生产用水平均收取生产性水费12.00元,勐遮镇最具代表性,个别乡镇至今尚未对农业用水进行收费,比如打洛镇等,工业用水收费按有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3、农机收费情况

根据云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的批准收费项目,经县物价部门核准和备案,依据云价费发[1995]69号和云政办发[2004]88号文件精神,我县收取各种型号拖拉机农机服务费标准为:轮式拖拉机60.00元(台/年);链式拖拉机40.00元(台/年);小型拖拉机30.00元(台/年);其他农业机械10.00元(台/年)。保险费:大拖拉机380元/年;小型拖拉机100元/年;年检30元。费用收取后,其中:县、乡各40%,省、州各10%。目前主要收到的是轮式及小型两类服务费用,其它方面无超标收费情况发生。

4、畜牧产品服务性收费情况

动物防疫及动物产品检疫的收费,我县也严格按照云南省行政事业性收费许可的批准收费项目进行收取服务费用,不存在多收,乱收现象。

5、化肥、种子调拨、进帐、出售等价格情况。

在杂交种子的调销中,统一由县种子公司调拨,销售价格各乡镇与县上统一,杂交水稻每包36元,杂交包谷每包26元,化肥:(1)国产尿素:2006年1662元/吨,2007年2025元/吨,增17.9%;(2)普钙:2006年480元/吨,2007年430元/吨,减11.6%;(3)国产复合肥:2006年1285元/吨,2007年1200元/吨,减7.8%。不存在乱提高销售价的行为。

6、兽医屠宰税收缴情况。

每头猪各种税费共收取45元,其中:检疫费4元,屠宰费20元,工商6元,国税15元;每头牛各种税费共收取50元,其中:检疫费20元,屠宰费4元,工商6元,国税20元。工商和国税均为代收,全额上交各相关部门。

7、婚姻登记收费情况。

通过2004年农民负担年度执法检查,原民政部门下发的海民字[2004]33号文件,收取结婚表格费,结婚表格3份,每份2.00元,计6.00元,离婚表格2份,每份2.00元,计4.00元,这两项表格费在物价部门没有核准收费,现已取消和整改。目前,在本着“结婚、离婚自愿、自由”的原则基础上,我县严格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县物价部门的收费项目所核定的收费标准进行收费,结婚登记工本费9元/对;离婚证工本费10.50元/对。不存在乱收费和搭车收费以及利用职权之便强行收取其它费用等现象。

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落实情况。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效减轻了农民群众看病的负担,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四年累计357137人次得到补偿,补偿金额为974.63万元。农村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的实施,向农民群众传播婚育文化、帮助农民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放弃多生育实现“少生优生、降低全县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脱贫致富”的目的。逐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年累计全县共有4620户,9572人享受到了“奖优免补”政策,资金总投入396.67万元。

三、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村寨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投劳程序还不规范,公开不及时,部分村组有超标现象。

2、相当一部分农村电网现在已经老化,供电部门收费标准虽为0.45元/度,但农户实际平摊下来的电费仍然较高,造成农村用电负担还相对较重。就全县农村范围内不同程度存在隐性负担等矛盾。

3、部份领导干部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减负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上存在松懈、麻痹思想,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仍然薄弱。

4、村组集体债权(历年农户欠集体的提留统筹款)清收困难,并因此而引发了一些群众之间的矛盾。

5、农村土地私下流转严重,流转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多由村(组)两级留底,不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为今后的土地纠纷埋下了隐患。

6、县级财政的压力加大。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使我县可用财力的规模缩减,而相应的刚性支出逐年增加,我县是典型的“吃饭财政”、“保工资、保运转”已经是县乡两级财政工作的重点,“两税”取消后,我县减收达4700多万元,财政的收支矛盾进一步加剧。如农村税费改革前,全县的村、组办公经费、干部补贴主要依靠县乡补助、村提留、乡统筹及集体经济收入。2002年全县的村提留、乡统筹收入达755.23万元,取消乡统筹后,2004年村级的转移支付仅为125万元。可用资金量小,难以安排,致使村委会、村民小组运转困难。

7、村基层组织运转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农业特产税和“三提五统”,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纳入县级财政转移支付,2004年我县在兑付这一部份经费时,相当一部分村小组长就认为补贴低、事情多,不愿干。一些致富门路多、有经济头脑的年轻人不愿进班子。农业税取消后,相应的20%农业税附加也随之取消,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保障难度进一步加大,村级经费不能及时得到保证,单靠基层干部的政治热情是难以持久的,村级组织也势必难以正常运转。

四、今后工作打算

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任重道远,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牢固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

(一)继续深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和各项惠农利民政策。严格按照中央、省、州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折不扣地把减负政策落到实处,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到位,执行不走样。对村集体公益事业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和检查,防止挪用,进一步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以巩固减负工作成果。

(二)全面落实有关减负各项制度。继续落实农民负担预决算、监督卡、财务公开、专项审计等制度,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涉农收费部门工作汇报制、涉农收费和价格公示制、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这些制度的监管作用。

(三)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兼顾农民利益,电力部门应适当分担电损带来的损失,让利于民。

(四)按文件规定取消土地登记30元(测绘费),农村土地证采用5元/本的普通本。

(五)加强农村公示制建设。责成有关部门健全完善、规范农村公示制方式、范围及内容,既宣传贯彻落实政策,又充分提高“公示制”的质量和水平。

(六)规范农村收费项目政策宣传,不准强行服务,强行收费,不准只收费不服务。

第五篇:某县林业生态建设情况汇报

**县地处江西省南部山区,是全省重点林业县,南方重点林区。全县辖18个乡镇,160个行政村,总人口34.68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356万亩(2375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9.8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68.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3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2%。

**县物产丰富,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山区县。**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脐橙面积达25.9万亩,脐橙产业覆盖了80%的农户。**文化底蕴深厚,是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是江西第一个“中国楹联之乡”,境内有中国最大的方形围屋东升围。

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县财政总收入7640万元,本级财政收入治理发愣功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5元。 [文章-http:// 找范文,到]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大力培植森林后备资源,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全县的森林生态得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坚持以资源增长为目标,强化保护,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资源增长为目标,强化保护管理措施,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构建和谐新**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一是严格林木采伐管理。坚持以“限额采伐、全额管理”为重点,严把木材采伐许可的审批关,严禁超范围、超树种、超限额采伐,严禁在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珠防林、阔叶林保护区内设立伐区。加强伐区的检查监督,强化源头管理。改革集体林木采伐生产办法,取消集体林由林业公司独家经营的管理模式,坚决取缔乡、村买卖青山和个人承包生产木材的行为,减少资源浪费。二是强化木材流通管理。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木材运输管理工作监督网络,加大对违法木材运输活动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木材运输行为。三是规范木材加工管理。严把木材加工厂办证审批关,制定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办证程序。坚决取缔生产规模小、加工工艺简陋、资源浪费严重的加工企业。严格按照省林业厅、省经贸委、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开展全省木材(加工)单位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了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监督管理,对经营加工单位实行全面监督,分片管理,统一印发加工台帐,制订生产计划,核定木材消耗量。使木材经营加工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四是积极开展“开源节流,改燃节能”工作。全面关闭柴炭市场,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改燃节能,推广以煤代柴、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无污染燃料,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有效缓解了能源性消耗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减轻了环境污染。

(二)强化封育管护措施。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的封育管护。一是严格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2001年,我县被列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县,实施面积达66.74万亩。为保证我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制订了《**县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管理办法》、《**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定人员、定面积、定责任、定报酬、定奖罚的“五定”责任制及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标原则,择优聘请专职护林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制,签订管护责任状,强化检查监督,严格奖惩,对管护好的乡(镇)、单位予以表彰,对不依照责任状进行管护的乡(镇)、单位予以处罚,并在全县通报批评。二是加强城区风景林的保护管理。制订了城镇绿化规划,印发了《关于对城区风景林及主要公路沿线山场实行封禁的通告》,把县城周边第一层山林规划为城区风景林,实行全封山,进行封闭式培育和保护,配备专职护林员,落实奖惩措施,实行定任务、定山场、定目标、定报酬的岗位责任制度,并定期组织开展造林绿化活动,补植针、阔树种,提高林分质量和自然抗风险能力。三是强化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实行业务考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技能。并成立了林业执法稽查大队,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同时,在全县18个乡(镇)组建了老年护林协会和村级护林协会、禁山会,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民间护林协会组织这一群众性护林组织的护林作用。四是狠抓护林防火工作。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放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强化防火领导责任。采取敲铜锣、播放录音喇叭和防火知识光碟等措施,强化防火宣传教育。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和兼职扑火队伍建设,成立了县森林防火专业扑火队,深入开展知识培训,提高扑救火灾能力,使全县有限森林资源得到切实保护。

(三)严格林地使用管理。一是放活林地使用权。深化林地资源经营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偿流转机制,规范流转程序,打破对林地占而不用、用而不管、荒废林地的管理模式,保障转让、受让双方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投入到搞活林地上来,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二是严格征占用林地管理。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林地使用审批制度,先

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国有林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林地使用权流转有关规定的通知》等文件,专门下发文件规范产业开发(果业、中药材等)征占用林地秩序,要求产业开发必须优先选择荒山、荒地、稀疏林地,并在严格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报经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林业部门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无序开发、乱征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使产业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的道路。三是加强对果园戴帽山的管理。为发挥果园戴帽山保土蓄水、维护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作用,促进全县无公害脐橙产业的发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果园戴帽山管护的通知》,规定凡需开发种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搞好果业开发规划设计,划定等高线,保留总山场1/5-1/3戴帽青山,严禁“剃光头”式开发。同时,按照“谁开发,谁绿化,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强戴帽山的保护管理和造林绿化,落实管护责任,各果业开发户为戴帽山保护管理的责任人,严厉打击“剃光头”开发和破坏果园戴帽山林木的不法行为,从而形成“山顶飘绿带,山腰果飘香”的生态佳境。四是加大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用、破坏林地资源的行为,积极开展清理整顿活动,针对盲目毁林开荒、取土、采石、采矿、修路、建房、侵占生态公益林地等非法征占用林地现象,逐项逐类立案登记,依法从严查处。

(四)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对境内的珍稀野生植物进行造册登记,加强对野生植物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管理,严禁非法采集野生珍稀植物。积极开展“春雷行动”和“飓风行动”等专项整治斗争,对全县非法收购、出售和加工野生动物的窝点进行严厉查处,并将行动过程拍制成电视新闻在社会上反复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警示效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停止了全县所有野生动物经营、加工、销售的许可证发放,并对现有经营加工户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收回证件重新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有效保护了全县野生动植物资源。

二、坚持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

为建设完善森林生态体系,我们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创新营造林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

(一)以社会造林为主体,全面推进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我县在上级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力量,自我启动了防护林工程建设,在全县各乡(镇)、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活动。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争取社会各界捐资赠资,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等植树造林活动。另一方面,深化林业经营管理改革,创新营造林机制,推广桉树、速生杨、杂交竹等新品种,按照“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经营主体,加快“五荒”和疏林地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股份制林场和生态林业庄园,有效调动社会造林积极性,带动公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推动防护林工作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共绿化荒山荒坡10.5万亩,建立水源涵养林12万亩,固堤护岸林4.5万亩,水土保持林9万亩。

(二)以重点工程为纽带,推动造林绿化活动深入开展。重点落实三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一是全面启动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为进一步绿化、美化好东江源头区的生态环境,完善东江源区森林生态保护体系,给香港同胞送上一泓洁净、放心的东江水,自我启动了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珠江防护林造林工程项目。同时,于2001年、2002年实施了国债珠江防护林建设项目工程,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落实“谁造林,谁管理,谁受益”的造林新机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落实经营主体,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造林1.35万亩、封山育林1.95万亩。二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人民群众收入,于2003年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5万亩。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净化水质,按照“户有一蔸竹,村有一个点,乡有一条线”的规划要求,重点以濂江河和镇岗河两条流域沿河两岸为主营造黄竹林基地,在美化绿化村庄环境的同时,护堤固岸、净化水质。三是大力发展商品林基地。通过制订优惠政策,放活商品林的经营管理权,加大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深入开展诚信生态招商,积极引进外商和境内外民营企业、个私业主投资林业产业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商品林基地得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建立以毛竹、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各类商品林基地118.8万亩。

三、坚持以“生态立县”为指针,立足当前,努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

历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在生态保护建设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还不发达,农村能源性消耗仍然是我县森林资源消耗的重点。二是农民整体素质较差,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高,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三是个别乡镇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四是经济发展与源区保护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特别是全面禁伐森林资源、全面关停稀土和其他采矿业,关闭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阻止污染企业进入我县,每年减少财政收入1亿多元。五是由于县财政困难,源区保护与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基础建设工程特别是防护林工程、防火基础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污水治理、防洪工程等基础建设无法实施。

针对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的原则,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生态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

语、生态讲座、送戏下乡等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特别是要加强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及《森林实施条例》等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二)加强护林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新时期生态林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全面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培育一支业务过硬、组织有力、精简高效、廉洁奉公的林业护林队伍。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护林队伍。按照生态林业建设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起“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末尾淘汰”的劳动用工新机制,聘请护林人员充实到护林队伍中来。同时,以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切实做好护林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护林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进一步落实护林责任制,强化奖惩措施,加强巡山护林工作。三是加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各乡(镇)专业扑火队伍和兼职扑火队伍,加强防、扑火知识培训,提高防扑火能力,全面加大森林生态体系保护、防火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三)推进封山育林工程。把封山育林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好抓实。在全面施行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准备从明年开始逐步减少商品性的木材采伐,逐年增加封山育林面积。通过搞好规划设计、资源评估、落实政策措施,带动全县天然林的保护、发展,更有效地保护我县的自然森林资源,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四)突出林政资源管理。首先,重点抓好森林资源监测站建设,加强境内森林资源管理的动态监测,随时掌握资源的消长情况,适时按监测结果调整培育和保护战略。其次,抓住国家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力度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市建立地方性生态公益林的要求,设立县级生态公益林,通过逐年加大面积,使全县公益林面积达到152万亩,占全县山地面积的50%以上。第三,继续实施企业上马先加盖“绿色印章”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抓好污染源的清理整顿工作,严禁创办高污染或耗资源型的企业。进一步加大低消耗、无污染、促进生态建设的生态环保型企业的引进和保护、扶持力度,全面降低森林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第四,按照“谁开发,谁绿化,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抓好果园戴帽山的造林绿化管理,严禁“剃光头”式开发,营造良好的果园生态环境。第五,强化林地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林业用地管理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各种借产业建设破坏林地等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林地资源。

(五)深化林业改革。在全面完成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把林业改革推向森林资源更深层次的改革。重点抓好以集体林业为重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顺畅,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切实减轻林农负担,保护林农的林地、林木产权和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群众发展壮大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此外,进一步深化源头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源头管理责任制和木材采伐公示制,完善基层林业工作站和森林公安派出所的管理方式,转变林业工作站职能,强化伐区检查监督,确保有限森林资源科学利用、永续发展。

(六)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投入。在生态移民、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森林防火及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等基础工程建设上,认真搞好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国债无偿资金的扶持。特别是我县地处南方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很多天然的森林资源,植被比较多样化,森林资源的自然恢复能力强,现只要加以封山育林和进行必要的改造,很快就能成为高产高效的丰产林。为此,建议上级对我县低产林改造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使天然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推动我县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政工作先进个人材料下一篇:描写一连串的好句好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