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论文

2022-04-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观点。关键词:科学发展;指导;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论文 篇1: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文章首先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涵,然后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就十八大背景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笔者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大八

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是十八大为党的建设作出的新贡献。科学发展观作为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十六大以来所坚持、所实践、所总结出的新的理论体系,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能够指导中国建设和发展并且还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继续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把科学发展观与指导我国革命实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并列,作为党的又一新的指导思想,必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宝库,并将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小康新胜利而指引前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继承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理念, 不仅是发展, 而且是科学发展; 人、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在一定意义上, 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实际上已经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内化为社会的一部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人与自然, 使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 达到“天人合一”, 实现促进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就是说,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在发展中实现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社会和谐的实现程度,就是人自身发展需求的现实满意度、幸福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使全体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维护,权利都得到保护,价值都得到提升。人不仅是和谐社会的推动者,更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如果离开了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失去了力量源泉,就不能取得胜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表明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居于指导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主线,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治国理政的重大方略。科学发展观是崇尚和谐的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促进社会各个层面的和谐。

三、十八大背景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1)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释放正面能量。

十八大中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一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一直以来,国民素质亟需提高这一课题受到全国、全党、全民的高度重视,我国也不断致力于加强公民道德素质的建设中。然而,我们还是会感觉到:如今的社会存在一些变味的现象——媒体的标题党扭曲造谣,年迈老人的“碰瓷”,公交偷盗的肆意猖狂。民众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撑开了一顶顶保护伞,少了正气,更多的只是为自己着想。我国一直提出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而和谐相处的社会,而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却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希望在十八大引领下的“公民道德素质建设”,能够加强制度完善,健全法律依据,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扬正气感,让人民在安全、互的情况下共创和谐社会。

(2)以科学发展观,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统筹兼顾,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胡锦涛在十八大中提出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新华网.2012

作者:克力木?阿布拉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论文 篇2: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观点。

关键词:科学发展;指导;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发展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观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发展为基础。

发展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经济。社会要和谐,必须以物质基础作保证。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的增加必须依靠发展,因此,“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1]只有发展经济,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二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同时,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才能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文化的发展,必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一切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根本路线和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革命实践证明:只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集中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智慧,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广泛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坚定的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和保持密切的联系,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才能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夺取革命的胜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这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科学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把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奋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一切向人民负责,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是人民群众,必须相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坚持深入群众作调查研究,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采用最好的道理和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必须置身于群众之中,善于启发群众的自觉性,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推广群众的先进经验,纠正群众的错误倾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的一致性,坚持为最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一致性,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坚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建立联系群众的制度,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改进领导方式和作风,反腐倡廉,发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

一是协调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关系。“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经济建设为其它建设提供物质保证,政治建设保证其它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是其它建设的动力,社会建设对其它建设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

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也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农业为人们提供各种生活必须品,要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工业为其它行业提供先进的设备,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优质的产品,工业的发展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其它行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其它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防建设是其它建设的保证,没有巩固的国防,就没有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一切发展都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是协调好生产与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与生活是互相联系的,生产发展才能为生活提供物质保证,没有生产的发展就没有生活的提高;生活的提高,又可以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生产的发展。人的需要源于自然,只有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才能现实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四、统筹兼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

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各种矛盾斗争。要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一是发展上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在城乡发展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在区域发展上,存在着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必须加大西部地区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必须使二者协调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着重发展、轻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必须把二者有机的统一起来,以对外开放促进国内发展,以国内发展扩大对外开放。

二是利益分配上统筹兼顾。“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个人利益是群众眼前的直接的现实利益,集体利益是部分群众的较长远的今后利益,二者必须兼顾,既照顾个人眼前正当的、合法的、合理的利益,以调动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又使群众以后的利益有保证。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局部利益需要照顾,但整体利益更重要,只能在坚持整体利益下,照顾局部利益。必须把全国人民的长远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尽可能照顾群众的当前利益。如果不把长远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群众以后的利益就会受损失;如果不尽可能照顾群众的当前利益,就会打击群众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阻碍生产的发展。

三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世界各国的联系正在加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再自我封闭。科学发展观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根据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国内和国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国内建设中必须参考国际方面的因素,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确定正确的方向,加速自己的发展;在国际交往中,既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又要实现自己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只有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才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构建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科学运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开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31.

(责任编辑/田苗)

作者:廖联奎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论文 篇3: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是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任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先进性建设 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现在核心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在哪?许多学者提供了一些建设思路[1],概括而言,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围绕推进社会公平问题,强调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关系的和谐,关键是协调利益关系,主导力量是国家,重点是调整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特别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目的在于切实保证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创设利益均衡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以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围绕政府的转型,强调体制机制建设。重点是通过政策调整,建立畅顺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的制度安排,以实现利益的均衡。第三种观点认为,强调社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如同建造一座宏伟大厦的系统工程一样,需要三个支撑点把所有工程构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即和谐的经济关系,和谐的政治制度,和谐的民族素质,以实现社会功能的协调。本文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是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有内在统一性,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和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而先进性建设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和谐的基础,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重大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再一次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古往今来,和谐社会就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向往的理想社会,“贵和”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可以说,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但是,由于认识和历史的局限性,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往往流于空想而无法得以完整实现。客观来说,真正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并具体组织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2]进而提出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表明,我们党清醒地把握了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党的历史任务,清醒地把握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不断地深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理想,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内涵。

首先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的科学界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贯彻公平正义,就是要在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维护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和谐共处,共同发展。(3)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人们只有彼此信任,相互帮助,才能够平等相处,合作共事,从而保全个人和家庭的利益,使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化。(4)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源泉。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把充满活力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深化。(6)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安定有序需要建立新的社会管理格局。(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人们善待自然。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地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期间,这个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纵观各国发展的历史.执政党和国家的任何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从而丧失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黄金时期和历史机遇。拉美国家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3]:尽管拉美国家人均GDP超过了3500美元,但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安定,依然任重道远。其中最明显的是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和贫困化现象更加恶化,失业率迅速上升,社会矛盾加剧。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去年年末发布的《2004年拉丁美洲社会报告》称:2004年拉美贫困人口达到2.24亿,占人口比重的43.2%,其中赤贫人口为9800万,占人口的18.9%;拉美地区的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继续保持在10%以上。反映收入分配不公的吉尼系数也达到了创纪录的高水平,在巴西高达0.66,在哥伦比亚和秘鲁分别达到0.61和0.60。报告认为,贫困和失业成为拉美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事实表明: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单靠市场的力量难以解决拉美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失衡的痼疾。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任,构建起稳定的、能够缓解社会矛盾的社会保障机制。

其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集中反映和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和存在的问题。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我们面临着各种不和谐因素的挑战,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悬殊;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差距拉大等等。可以说,目前我国各社会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利益矛盾。我们如果对这些不和谐因素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强有力的措施,必然会损害稳定的发展环境。可见,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党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以及党自身所处的执政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的深刻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提出的,它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了党的先进性与历史现实性和执政主动性的高度统一,同时,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顺应了世界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先进性品格;也是对党所面对的提高党的领高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挑战所做出的历史回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统一性

1、先进性是政党的根本特征和力量所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对党的性质和其先进性的定位。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报告会上强调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4]可见,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是党安身立命之本,还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党要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担负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并明确精炼的表述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如何做到牢牢把握这个指针不动摇?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共产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力量来自于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需要党员先进性来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六条重要原则,向全体党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全体党员不断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意识,按照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加强学习,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党才能够永葆先进性。只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我们才能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

实践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的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也在党,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通过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在新形势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5](P380)而人的关键又集中在共产党员身上。因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始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然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今天,一些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见了。这正如邓小平所讲的那样:”这几年来,我们的一些同志滥用了人民对党的信任,滥用了党的威信,群众是不满意的。“[6] (P301)共产党员一旦失掉了其先进性,”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6] (P368)可见,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

2、先进性建设必须透过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体现

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在这里,提出了考察我们党先进性的标准。在考察检测标准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宗旨。”邓小平同志则一贯主张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江泽民同志也反复告诫全党: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7]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我们党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最宝贵的经验。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做到让群众满意,这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要做到让群众满意,就要认认真真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使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党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清正廉洁,一尘不染;要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满腔热忱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广大党员认真实践党的先进性,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确保,群众的心情才会舒畅,他们对建设小康社会的未来才会充满信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任务十分艰巨,对广大党员提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切实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党的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才能实现。

3、和谐社会是先进性的生动体现

政党是阶级的代表者、领路人。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历史任务、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經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党的先进性的重大考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决定了自己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又决定和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巩固,党的历史任务才能完成,党的先进性才能继续保持。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就能够有效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能够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落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能够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就能够更好地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

从先进性建设的目的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执政的条件下,就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否先进,必须通过其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通过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及其成效来体现、来检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因此,我们必须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4、建构和谐社会的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党自身的执政地位

首先,党的执政基础,首要的就是人民基础。只有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中国共产党才可以执政和执好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旨就是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好人民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这样才能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获得与保持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重要途径。资源的含义很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都有应用,如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资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实践中可以利用的资本和条件。一个政党,只有获得充分的执政资源才可以巩固其执政地位。哈贝马斯认为,建立执政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依据。在于民众“承认一个政治制度的尊严性”[5],如果一个政治制度不能依赖于它的合法性,就不能保持民众对它的忠诚心;而克服合法性危机最主要的策略是在于把经济成就“表现为普遍利益的最大可能的实现”;在于“国家有责任在纲领和规划上把功能失常的副作用限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8]这样,成功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和谐社会,其结果也会必然为中国共产党赢得稳定的执政资源。

三、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首先,党的先进性建设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处于执政地位,只有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才能提高战斗力和领导力,不断增强党的活力,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同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也能带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使广大党员在整个社会中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动各项实际工作的开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没有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执政使命就难以完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不可能的。抓住了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环节,也就抓住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其次,实现党内和谐、党同人民的和谐,党同社会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扬党内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党内和谐、党同人民的和谐,党同社会的和谐,本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发扬党内民主、实现党内和谐,必将调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同社会各方面的和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其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证。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在于执政党。党的地位、任务、使命、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的实践也一再证明,党的正确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又必须以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作保证。当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没有问题、没有斗争的社会,而是一个旧的矛盾和问题不断解决,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的动态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善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整合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过程。既往的改革实践表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这种政治保证是通过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来体现的。必须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更为重要的是,要搞好建章立制的工作,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常抓不懈的机制,为永葆党的先进性提供制度和机制保证。因此,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其状况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唯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领导前提和有力的领导保证。

其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党的先进性最终要通过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党员先进性与党的先进性息息相关,党的先进性从整体上决定了党员的先进性,必然要求党员具有先进性;党员先进性反映着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载体。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否先进,不只是看理论、纲领和路线,同时要看共产党员的行动,从党员身上感受党的先进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体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拓进取,甘于奉献,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努力奋斗。同时,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为广大共产党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黔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综述[N]光明日报,2005年12月13日.

[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9.19.

[3] 吴国平.构建和谐社会:拉美的经验教训[J].南方. 2005(16).

[4] 胡锦涛在中央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2005.1.1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2.19.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11.8。

[8] 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第283页.

责任编辑:丰军

作者:成元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创新能力培养下西方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