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睡的大学生有感

2022-08-25

第一篇:读沉睡的大学生有感

读《沉睡的人鱼之家》有感700字

文/银海区政府办 关清芮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的小说,也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有着他一贯的风格,却是头一次有了对生命的思考。在这本书中,有意外溺水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孩子,有为了爱而奋不顾身陷入疯狂的母亲,有在黑暗中期待光明的器官候捐者,还有的是情理与伦理的交锋。

如何定义死亡?在我国以综合标准说,即"呼吸、心脏、脉搏均告停止且瞳孔放大为自然人自然死亡的标准。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代表人体生命的首要生理特征为呼吸功能,而主宰呼吸功能的中枢神经区域位于脑干,所以,脑干死亡成为了一个新的界定死亡的标准。

但在这本书里,我不禁思索,死亡该如何定义,是脑死亡吗?可书中的母亲却执拗的想留住已经脑死亡的女儿,不惜与全世界对抗。是心脏停跳吗?当母亲手拿刀子在众目睽睽下想刺进女儿的心脏,希望以法律来决判她是死是活时,那种发自灵魂的呐喊,不禁让人为之一颤。

还有那个兜兜转转终于等到了器官捐献的孩子,说到此,我也对我国的器官捐献进行了简要的了解,目前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可以分为三类标准,即心死亡、脑死亡和心脑死亡。而病人如果到脑死亡状态,心脏是可以在医疗器械的维护下,平均可延长20多天的时间。所以,正如书中所写的那般,这个获得了心脏移植的孩子,再一次来到大房子前,虽然一切都不存在了,但是那隐约传来的玫瑰的香气,似乎为他开启了新的玫瑰色的人生。

终于明白为何作者说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了。这种母爱与生命的话题,让人在觉得温情的同时亦会感到沉重。因为从这位母亲的身上,我读到了爱与挣扎,但又从那个等待器官捐献的孩子的身上读到了生命与希望。

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必须守护的事物。"希望我们都能为心底的需要守护的事物勇敢的站起来。

- END -

第二篇:《致还在沉睡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乔布斯发明了智能手机,却让中国人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在玩手机。

上课的时候,清醒没有发呆多,发呆没有睡觉多,睡觉没有玩手机多;下课的时候,自修没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多,看连续剧没有游戏多。如此这般,就业时的失败怎能不比成功多?

不给范围就不会考试,给了范围也只是复印同学准备的答案。你自己即使是老板,你会雇用你自己吗?

付了钱得不到商品是谁都不肯的,而你交了学费,却对那些不给你知识的老师心存感激。基本的买卖都不会,你还配做什么?

上大学填报志愿,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大学毕业找工作了,同样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还有谁能认识你?

学技术不肯动手,学理论不肯动脑。等待你的除了失业还能是什么?你说,你修完了《计算机基础》,但真实水平与小学生大体相当。你的竞争力在哪里? 你说,你修了两年英语,然而,你的水平还没有翻译软件水平高。有哪家用人单位需要你?

你说,你修了《思想修养课》,但你根本就没听。你敢说,除了课堂上睡眠的抗干扰能力得到提升外,在思想修养和道德品德方面,还有哪一点比高中生强?如此德性,怕你都来不及,还会有谁会用你?

你说,你修过《阅读与写作》,但你读的是手机,你写的是微信。对语文,自己都没信心,你还想指望人家对你有信心?

你说你有专业,除了玩手机略显专业外,你能响亮说出你还有什么专业特长吗?不论什么课,对你来讲都变成了手机操作课。拿笔的时间远没有拿手机的时间多,看黑板的时间远没有看手机的时间多,你让谁去相信你是一个有专业的人? 实习要让父母开假证明,评先进要让父母找关系,补办证书要父母跑学校。找工作的时候,你能有一分坦然和自信吗?

双休日你起来吃过早饭吗?连吃饭都不会,还有谁会相信你会干活? 谁也不怀疑你军训的时候叠过被子,但又有谁会相信军训结束后你还叠被子? 唯一投入的是游戏,耗时最多的是游戏,而你的自荐信对此又只字不提。自己做的连自己都不认可,世界上还有谁会认可你?

讲大道理的时候你是老子,伸手要钱的时候你是永远的儿子。你可以欺负你的父母,世界也能任由你欺负吗? 离开了电脑你还能做什么?离开了游戏你还喜欢什么?离开了家你还能到哪里去?离开了父母还有谁会给你送水端饭?对于这些问题,你都找不到答案,你还想找到前程吗?

学无所成,怪学校;考试挂科,怪老师;犯错受罚,怪制度;人际孤独,怪同学;就业困难,怪时代;孤立无援,怪父母。只有责怪,没有反思;只有骂人,没有检讨。如此处事,老板即使是你爹,他敢录用你吗?

图书馆里没有你的人影,运动场上没有你的人影,公益场上更没有你的人影。你退化的不是肌肉,你退化的不是责任感,你退化的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像你这样的人,唯一适合的岗位是看守坟墓。今天,这一古老的职业已消失,你的失业也就成了必然。

存在的价值在于不可替代。责任心、吃苦精神、写作水平、做事能力、专业修养、操作技术、学问素养、与人相处,有哪一方面是你的看家本领?有哪一点是他人不可替代的?农民工都比你强,你不失业谁失业?

第三篇:读《大学的理想》有感

摘 要:纽曼的著作《大学的理想》是一本较早系统阐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书籍。他的大学理想是一种代表自由教育思想的大学理想,具有丰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自由;知识;启示;大学;理想

中图分类号:i106.6 文献标识码:b

一、大学的本质

在《大学的理想》中,纽曼在前言中谈到了他对大学的独到理解和他对大学本质的想法;在绪论(即第一篇)里面,他针对当时大学的教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在第二篇至第四篇中,他阐释神学和知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前四篇演讲都是用来说明这本书的中心论点:知识本身即为目的。在第五篇至第八篇演讲中,他主要论述了知识本身的意义和知识与学习、专业技能的关系。在第九篇演讲中,他谈到了教会对知识的责任,认为教会介入文学很有必要,并且谈到了教会如何弥补文学和科学的不足。最后一篇演讲是关于如何学习文学的内容。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布鲁贝克评价说:“在高等教育哲学领域的所有著述中,影响最为持久者或许当推红衣主教纽曼的《大学的理想》。”[1]由此可见,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大学的理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我十分支持纽曼把大学当做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的观念。在纽曼看来,大学就是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探讨各种学问的地方,大学就是为向学生教授普遍知识而设立的。“理想”多次强调这种普遍性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是与其他学术机构之区别所在。[2]

在阅读《大学的理想》这本书以前,我一直觉得大学是最高的学府,是无数求学者梦寐以求的学习之地,只要上了大学,就可以获得最理想的教育。然而在阅读了《大学的理想》以后,我重新审视了一下现在的大学,我觉得大学不单单是一个能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教育的场所,它更能带给我们对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也许有人会问:“教育和知识有何不一样吗?”我觉得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不一定等于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却包括教育,它们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知识的获得要通过教育的途径,但同时它又不是简单的。纽曼在第一篇演讲中说道:“明智的人,不论观 点、倾向如何,永远都会竭尽所能,这并非他们的行为准则。只要不是直接的职责办不到,我们可能不得不在最好的情况下去做我们一旦做起来又会抱怨甚至反对的事情。我们知道,希望越多实现越少;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实践,否则一无所有;我们也知道,我们势必要接受事与愿违的情况。”我觉得这是富有深刻道理的。我觉得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会这样去做的,更何况是明智的人。大学的教育应该提供的是互相联结的和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没有任何一门知识可以因为它太大或太小,太遥远或太细致,太散漫或太具体而不去关注它。”纽曼的这个观点,我非常认同。在大学里,作为学生的我们应丰富自己的知识,不应只学本专业的知识,我们都有自己想了解、想学的东西,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认真去学。

但纽曼也认为大学里如果没有神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纽曼的这个观点主要是基于他本身的社会身份(即红衣主教),同时也是受古典学院教育的影响。虽然他的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这个观点和个人所受的教育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纽曼在第五篇演讲中提出了“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一观点,而在第

六、

七、八篇演讲中,分别探究了知识与学习、专业技能以及宗教职责的联系。他认为:“大学教育有非常实际、充分的目的,不过,这一目的不可能与知识本身相分离。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就是人类心智的本性。在大学学习中,对于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而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不能因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而把获取知识作为头等大事,而忽略了学习其他的东西。只有知识而忽略掉实践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单单有理论是不行的,还要结合实践。纽曼认识单纯的知识的不断积累不能成为真正的才智扩展。宗教也是如此,宗教只是人们的信仰,并不能把它放在教育中重要的位置,知识是很实际的东西,宗教只是虚幻的存在。确实,文化是由知识积累而成的,风俗习惯是一种知识,建筑是一种知识,艺术是一种知识,等等。正是由这一种种的知识才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二、自由教育

对于纽曼提出的自由教育,我认为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教育上的自由,所谓“自由教育”,它涉及的范围应该更广泛。传授教育是自由的,接受教育也是自由的,教授知识是自由的,获得知识也是自由的。“知识是扩充思想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达到思想扩充的工具,这是不可否认的,应一以贯之,我把它当做第一准则来起步。”[3]纽曼认为“自由教育是智力培养的教育”,这一点我特别赞同,自由教育是对人的智力培养进行教育,让人的智力得以提升,从而更容易地引导人的心灵趋向真理,这是自由教育的一个最真实的出发点。我国现在的教育往往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我国培养创新人才,也使得教育陷入僵化的怪圈。

三、文学与教育

在对文学的阐述中,纽曼提到的文学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文学能激起人的荣誉感,丰富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好奇心。人与文学的关系就像自然与科学的关系,这就意味着阅读面会进一步拓展,并且必须是充满才情的典范之作或者说是一门语言里的经典之作。文学与思想打交道,文学是个性化的,这些都说明了阅读文学作品的必要性。一个人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与情操,通过大量的阅读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我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升自己,掌握更广泛的信息。

同时,纽曼也提到,什么叫获取经验。纽曼认为是久经世故,积极生活,步入社会,旅行游历,与社会各阶层的人打交道。这些说明纽曼并不提倡死读书,而是希望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四、启示

纽曼的思想不仅影响了西方教育,也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以学术成果的多少来评判人才,认为科学研究是评价大学实力强弱、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教学反成了次要指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师评价中权重太大,正因如此,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即“教书育人”并不那么关注,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科学研究上。还有我国的高等教育过度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单一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持久发展。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要想强化高校的教育职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实现大学的本质目的,就要全面进行教育机制、体制的改革,深化大学本质,培养全面型人才,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大学的理想》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应该珍惜时间,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对于知识的学习,应该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逐渐对某些知识形成自己的独到理解,将学问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一种财富。

第四篇:读《我的大学》有感

今天,妈妈和我一起去黄埔书店买了不少书,有《童年》、《在人间》、《母亲》、《我的大学》……其中在这些书里,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大学》这本书。

《我的大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高尔基在上大学的时候,高尔基的父母亲去世了,但高尔基仍然还不断的坚持学习和读书。

想想自己,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还不用功去读书是没办法解决困难的,我们以后到了社会是不会等着你的,只要你差一点儿都是不能工作的,因为你的资格不够,所以是不能工作的。只有我们上课认真听讲,不开小差,遇到不懂的问题能马上告诉老师,让老师帮你解决困难,这样你不断的学习才能有很大的进步。

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要向高尔基这样勤奋好学的精神,使我懂得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从每一分每一秒做起。大家行动起来吧!

第五篇:读《我的大学》有感

读《我的大学》读后感

《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是高尔基作品的三部曲。这三部曲讲述了阿廖沙的一生,他的那段生活,仿佛就是在听一个善良而极端的天才在讲述一个悲惨的童话。可能我现在正身处于大学校园之中,所以使我感触最大的莫过于高尔基的《我的大学》。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的大学》讲述的是阿廖沙在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工役,受过欺凌,侮辱,戏弄,甚至还遭受过陷害和毒打,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辛,认识到了人性的丑恶。但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自暴自弃,相反,他积极面对,正是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我,直达我的灵魂深处。

高尔基三部曲的出版不仅使我们对高尔基的一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们更能使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在沙皇的统治下,人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及当时人们的残酷和冷漠无情。特别是每次当我读完《我的大学》和《在人间》,我都会忍不住对当时的人们的悲惨生活而感到痛心,对于那些残酷的统治者的痛恨以及对当时人们的冷酷无情而感到悲哀。读完这三部曲后,我想每个人都会对现在的幸福生活感到满足和更加珍惜。

在《我的大学》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当时的阿廖沙是多么的渴望能够到大学进行高等的教育。但由于现实的残酷,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在一开始看到阿廖沙的愿望破灭时,我满以为他会放弃那个在那时看来是多么奢侈而不切实际的愿望,老老实实地做社会的底层,一直碌碌无为。但出乎我的意料,他竟将贫民区和码头作为它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包括大学生,初中生以及一些革命者,学到了在正规大学里面永远无法学到的知识,扩展了它的见识面的同时,也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也许,正是阿廖沙的那种坚强以及不畏艰难,勇于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造就了他成就,使他异于其他那些碌碌无为,自暴自弃的人们。

阿廖沙对于他的未来有很清晰的规划他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当下,他脚踏实地,永不放弃,勤奋学习,勤奋思考,持之以恒;对过去,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曾经努力过并为此而争取过。他曾经在书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使我感触良多:“苦难的日子使我变得更加坚强,我不奢求别人的施舍,也不苛刻偶玩好运的降临,愈是艰难,愈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智慧”。是呀,愈是艰难,愈能磨练人的意志,在阿廖沙的身上,我清楚的明白,在任何恶劣的环境,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只要不放弃,就证明我们还有机会,还能实现我们的梦想。但是,一旦我们放弃了,我们就与成功擦身而过,失之交臂了。

少年的高尔基在喀山的那段日子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他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

与阿廖沙相比,同样处于大学中的我们是幸福的。且不说我们有机会就读大学,单是从我们的现在的自由和自由来说,我们就比他们幸福很多。因此,我们更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奋斗,以回报一直对我们怀有期望的家长,老师和朋友们。阿廖沙教会了我永不放弃,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勇于面对艰难,发挥我们大学生的精神,做新社会的新新人类。奋斗吧!为了我们的美好未来,奋斗吧!想阿廖沙所在的黑暗世界,他都尚且能够做到,我们又为何不可呢!

新采1160彭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班幼儿创意美术画下一篇:督导评估档案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