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品位加强学校班级管理

2022-09-14

在小学管理中, 班级文化对加强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提升班级文化品位,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 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利于提升学校整体形象。为此, 提升班级文化品位, 加强学校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制定明确的班级文化管理目标

实施班级文化管理目标, 首先要确定一个加强班级文化管理的理念。这是班级体现一种希望、一种积极向上、一种刻苦求知的精神状态和管理的内涵, 能使班级成员受到激励并砺志成材。比如, 将班级分别命名为“格物致知班”, “笃信博学班”, “学雷锋先锋班”等, 以此激励学生端正求知态度, 避免在学习中不求甚解。用以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克服困难, 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指引、也是奋斗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由学生共同体组成的班级, 也应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比如在学习上, 除了认真实践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外, 还要科学安排时间, 组织同学们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 一些有利于思想健康成长进步的校园文化活动知识, 把班级建成学习型小组, 创新型集体, 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得到进一步升华。

二、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 还是悬挂图片标语, 或是利用墙报, 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 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 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 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 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学校从改革过去教室内张贴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班规班训的传统做法, 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己的“豪言壮语”, 不少学生还将下一学习阶段的奋斗目标勇敢地上了墙, 让学生深感自信心时刻伴随身边。

三、加强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因此, 根据校纪校规,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由班干部牵头, 经过全体同学的讨论之后制定和实施了学习、纪律、卫生、班风标准, 并依照标准量化每位学生的日常表现, 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 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 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同时, 我们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 不仅注意了制度本身的科学完善, 还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制度, 赋予班级制度以文化色彩。如:在我们的班级制度条文中, 重点突出了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 赋予规章制度以灵魂, 使之真正实现具体规定与培养目标的和谐统一。这样才有助于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与激励作用的共同发挥。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一个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靠说教说出来的, 而是要用各种活动带出来的。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各班级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比如, 组织学生唱革命歌曲, 举办故事会, 健康向上的游戏和体育活动。让学生快乐生活, 健康成长。我们还针对班集体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 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 这对班级的每个成员都有熏陶、感染和约束作用, 对集体也是一种“凝聚力”。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坚韧、自信、勤奋、向上、诚实的心理和道德素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经历和体验, 要想把规范的道德准则变成学生的道德行为是不可能的。因此,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组织各班主任不仅要在班内弘扬正气, 交给学生真善美的标准, 而且还要创设更多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认识、参与、体验各种德育活动的“过程”, 在活动中唤醒自己、反思自己, 在活动中丰富、积累自己的道德素养, 在活动中感悟, 领会运用。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多了, 老师讲的“大道理”在实际中就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学生自己的见解也得到了相互印证, 获得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认识, 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活动”应成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和手段。针对小学生的特点, 学校建立图书角, 知识竞赛、书法绘画竞赛等活动, 激励学生养成读课外书的好习惯。组织有目的的班级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明道理、长才干。

通过加强班级文化管理, 让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相得益彰,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 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使班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班集体的积极情感。一个健康向上, 而又充满个性的班级风气已经形成, 一个舒适, 充满爱心, 能激发出人学习兴趣, 催人奋进的班集体组织, 学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措施下一篇:产品时尚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