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发展论文

2022-05-07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德育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当前新媒体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要开拓网络德育主阵地,就应在新媒体中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分析研判当前德育发展有利条件,让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发展服务,探索构建新的德育理念、内容、载体、途径和队伍,为高校德育发展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高校德育发展论文 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德育发展分析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在深刻认识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自然是高校德育发展的指导思想,高校德育应当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推动高校德育取得新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目标;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因此,新时期高校德育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动高校德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自然是高校德育的指导思想。高校德育应当首先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始,推动高校德育发展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国是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高校德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舞台。高校德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舞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德育首要任务。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之一,大学生的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德育的首要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进行了重要论述,他指出:“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现在在高校学习的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你们和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1]

二、建立新的德育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新的德育目标主要包括基本目标即培养现代化公民和根本目标即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德育的基本目标:培养现代化公民。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现代化素质的公民,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公民,必须具有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因此把学生培养成现代化的公民成为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现代化公民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教育,高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现代化公民。政治教育主要指基本的政治常识教育,主要包括“国家、政府、政党、阶级或阶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公民”等基本现代政治常识的学习与认知;法律教育主要是掌握理解法律的本质、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主要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指作为人应该懂得和遵守基本的伦理文明和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的伦道德包括诚信、友善,日常行为规范主要指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规范等。

2.德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追求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价值要求之一,自然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马克思关于自由与发展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3]“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4]“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价值追求,是高校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指导思想,立足国情,立足高校德育发展现状,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新体系是高校德育发展必然的路径选择。新的高校德育体系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学校家庭社会组成的网络等等。

1.构建有效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是高校德育主要载体,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是高校德育具体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高校德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新的德育目标为前提,积极进行革新。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指导思想,以培养现代化公民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政治、法治、道德”三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体系建构。同时要大力推动课程体系的开放化,逐步摆脱只有德育课程里进行德育的狭隘做法,在高校所有的课程体系中合理地融入德育教育,进一步优化德育课程体系。

2.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优良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德育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走改革开放之路,紧跟世界发展形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建立稳定灵活的师资队伍,要彻底废除由高校老师主讲德育课程的狭隘观念,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由几个固定的专职教师主讲德育课程的简单落后局面,建立一支由校内外、国内外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代表组成的德育队伍,才是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高校应该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深入研究和认真论证、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措施,是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步骤。“改革、开放、民主、科学、专业、以人为本、包容”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因素。

3.建立完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德育网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国家、社会、公民个人都发生了深刻而具体的变化,目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革正在进行,这是高校德育的大的时代背景。高校德育是社会变革中的一部分,推动高校德育发展必须适应国情,建立完善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德育网络是高校德育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国家方面主要指全面贯彻执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治国的总方针,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社会方面主要指建设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学校方面是指学校各部门严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德育氛围;家庭方面主要指家庭成员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的标准要求自己,提升自己。

新时期高校德育发展的根本保证是认真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切实遵循高校德育的基本规律,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公民为基本任务,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大力推动高校德育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3(2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作者:于玉宏

高校德育发展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 要] 当前新媒体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要开拓网络德育主阵地,就应在新媒体中发挥德育主导作用,分析研判当前德育发展有利条件,让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发展服务,探索构建新的德育理念、内容、载体、途径和队伍,为高校德育发展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 键 词] 新媒体;高校德育;发展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新媒体快速发展,大学生成为使用新媒体的重要群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1月公布的调查显示,学生是中国网民中的最大群体,占比25.2%,网络媒体正深刻影响着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发展形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为学生成长服务,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的发展对策。

一、新媒体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提供了高校德育的新载体

新媒体降低了高校德育实体空间的影响力和有效性,但是也为高校德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工作载体,新媒体所创造的德育载体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新媒体传播信息量巨大,涵盖了文字、视频、图片等信息,极大地充实了教育内容,丰富了德育的内容选择。(2)新媒体转变了传统德育的平面化、单一性局面,让教育呈现立体化、多项性发展,突破时空限制,让德育由实体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3)新媒体让高校德育知识和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融合了文字、图画、声音等信息为一体,内容感染力更强,新媒体的开放性特征可以吸引更多学生,便捷性可以提高学生在德育中的参与度。

(二)新媒体提升德育互动性和主体性作用

传统德育活动中互动较少,教师较多采用点名提问或者单个谈话的方式,容易忽略受教育者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使得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新媒体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在虚拟空间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更容易实现平等交流,虚拟空间淡化了社会角色,交往的隐匿性让交流对象更易放下心理包袱,在寬松的虚拟环境中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份可以实现互换,受教育者在吸收了教育者的信息后进行制作传播,既传播了正确的道德观,又加进了个人的思想,极大地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更容易发挥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作用。通过新媒体平台互动,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紧密,更有利于高校开展德育工作。

(三)新媒体增强了高校德育个体实效性

高校德育要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内化”,这是德育工作的第一步,只有将科学正确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主观意识,才可以实现第二部分的道德行为“外化”,高校肩负着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新媒体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道德“内化”,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了自主选择学习道德知识的平台,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时间自主安排,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通过新媒体增强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不同个体之间的区别提出针对性方案,既彰显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又提升了“内化”的速度,使德育效果更加显著。

(四)新媒体促进了高校德育的合力形成

高校德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高校德育合力首先要求学校内部各方面要达成高度一致;其次是要求德育系统内外要素要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德育促进力量。新媒体的开放、便捷条件,促使高校开始尝试德育网站、QQ群、博客等新途径,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过程中,也实现了学校和家庭的直接沟通,方便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宣传德育成果。新媒体的隐匿性、平等性,让家长、学生和教师之间更易于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学生参与德育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虚拟空间让学生和家长打开心扉交流,更易于解决问题,促进德育合力形成。

二、新媒体生态下高校德育对策

(一)架构新的德育理念

高校在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把德育工作放在优先考虑位置,要做到规划优先、实施优先、保障优先,并将德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自觉将德育工作与新媒体结合,要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和学校教育管理相结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尝试开放式教育和树立平等性教育理念,将德育与学生思想状况、社会新媒体发展现状、“90后”学生学习生活特征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媒体给德育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合理运用新媒体对传统德育进行改造创新。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德育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主动适应从“一对多”到“一对一”的个性化德育辅导过程,在坚持课堂教育、德育讲座的同时,要利用新媒体进行“一对一”的网络化道德教育,“90后”学生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显著,德育工作者必须要改变以往的群体性教育理念。

(二)完善新的德育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产生了新的变化,高校要进一步丰富并创新德育内容。面对学生离职率高的现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实际与社会需求接轨,培育学生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和诚信品质。针对“90后”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突出的现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测评、反馈、跟踪机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和危机干预方案。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背景下,加强学生抗压能力教育,培育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失败的优良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和就业观;面对新媒体自身人员混杂,对传播行为的监管不够完善,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举办校园新媒体技能实践比赛,提高学生在网络媒介中的判断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学习正确利用新媒体为个人成长服务。高校肩负着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新媒体中,充实网络德育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打造新的德育载体

新媒体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途径,高校必须在新媒体上建立德育新阵地,有效提升德育的实效性。(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发挥网络德育宣传、引导作用,高校在重视完善传统德育网站的同时,开发网络德育课堂、网络道德学习网站。(2)丰富网络德育活动,让线下活动往网络空间拓展,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征文、道德行为调查、道德知识竞赛、道德微电影比赛、道德微动漫作品征集等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主动接受道德教育。(3)加强官方新媒体的建设,高校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工具,将日常德育内容通过官方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做到内容更新及时、宣传形式多样、紧跟学生需求、互动交流顺畅,打造思想舆论宣传主阵地。(4)加强智能手机终端软件开发使用,当前智能手机已成为学生的必备品,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与网络连接变得更加紧密,高校要利用现有成熟的手机软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改变单一的文字短信形式,让德育课堂、德育活动走进学生手机。

(四)创立新的德育途径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德育必须要走出课堂,注重道德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道德自觉。(1)依托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德育,校園文化活动是高校进行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巩固现有传统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读书会、文艺晚会等活动,还要开展校园微电影、动漫等作品征集比赛,以高雅的格调、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德引导学生。(2)依托优秀校友资源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邀请优秀校友进校园与学生分享学习、工作经验,在学校网站建立优秀校友资源库,经校友同意,将个人邮箱、QQ、微博等账号告知学生,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媒介与优秀毕业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生涯规划,邀请优秀校友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实现“一对一”的帮助指导。(3)依托网络开展“互联网+”的德育课堂,以丰富的网络公开资源充实课堂,放弃“灌输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五)建设新的德育队伍

新媒体环境对德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有优良的新媒体素养和掌握新媒体使用方法。强化网络德育队伍,以思想政治教师、宣传工作人员、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为主体组建专职的工作队伍,动员学校教务、团委、信息中心等部门安排人员组建兼职的工作队伍,同时引进德育研究生充实队伍;强化新媒体业务能力培训,鼓励教师积极使用新媒体与学生沟通,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开通教师个人微博、微信、QQ等账号,提高教师网络工具的使用效率;强化课堂教学的创新,鼓励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网络化,运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尝试使用新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使资源发布、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联通共享。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杜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

[3]熊淑萍.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德育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3(32).

[4]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作者:江国云

高校德育发展论文 篇3:

积极构建网络平台 促进高校德育发展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既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又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随着青年大学生德育工作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加强新形势下的大学德育工作已成为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青年学生的时代特征,利用网络的特点,积极构建德育网络平台,促进高校德育发展。

[关键词]网络 高校 德育

[作者簡介]孙娅彬(1976- ),女,山东济南人,山东英才学院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网络应用。(山东济南250013)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青年能够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全力做好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散播方式产生了剧变,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已经越来越依赖网络这一渠道,网络也是大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载体,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各方面,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的影响。网络给高校教育带来诸多机遇和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德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都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网络平台,使网络逐步成为进行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网络时代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不利影响

网络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的传媒,其信息量大并且传播的速度快,但是由于网络自身所具有的非现实性、自由性、无组织性等特征,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其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这给高等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1.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上网频率很高,每天都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其感兴趣、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同时也会接触到一些品味低下的、不健康的甚至是反动的、色情的负面信息,“拜金主义”“享乐思想”等不健康的思想和倾向在大学生中存在一定市场。调查表明,网络上有大量的色情内容和影像资料,这些不良信息为大学生带来的毒害令人难以想象,也使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下降。

2.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大学生沉迷于网上交流、网上游戏、网上购物,这些网络行为不但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也是造成暴力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由于一些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他们不能正确利用网络提供的便利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实际上,部分学生毫无节制、不分昼夜的“泡”在网上,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交友而不能自拔,造成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纪律松弛,甚至有脱离集体的不良倾向。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结交朋友已成为一些年轻大学生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网上的联系逐步转化为现实中的“网友见面”,因此引发“一夜情”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这个方面看,虚拟的网络为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境内外的不法分子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人群是高等学校的在校生。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有能力和实力创造美好的未来。当前,由于网络中存在着诸多不良信息,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与反攻、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也愈加激烈。如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传播方式的无国际性,极力地向其他国家推行其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殖民时代,列强是靠商品和武器对其他国家民族进行政治文化渗透,网络时代,则演变为靠强大的网络力量传播其罪恶的种子,而且成本低、见效快。发生在新疆的“7·5”暴力事件,就是境外反动势力利用网络纠集、联系境内势力制造的反动事件,网络力量可见一斑。大学生作为网络活动的主要群体之一,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阶段,容易受到网络上传播的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从而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网络造成大学生道德感弱化。大学生极易受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影响,从而造成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感弱化。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并不认为“在网上交流时不说真话是不道德的”,部分大学生认为“在网上可以毫无顾忌的为所欲为”,这是网络的虚拟性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另外,虚拟的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可以使部分大学生人格发生改变。虽然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具有益智和提高社交能力的有利因素,但是当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映射到现实生活中时,会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强烈的冲突,从而会使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不良变化,影响其正常生活秩序,或人格扭曲。而网络真正的危害在于改变了行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对真实世界的看法,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由此引发犯罪行为。如何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成为高校做好德育工作重要而现实的课题。

二、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资源共享性,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平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德育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并提高工作效率。网络能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信息传递到各个角落,实现知识和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高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道德养成教育,把与德育工作有关的大量信息利用多媒体技术放到校园网络平台,扩大学生可利用的信息量,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在网上直接交流。因此,积极构建网络平台对促进高校德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网络丰富了德育的教学方法。网络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相互交流,相互帮助,这样不但可以获得尊重、友情,还能实现自我价值;不但能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还能拓宽德育教育的平台和渠道。高校德育工作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特点和优势改变传统德育方式,对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网络进行教育,增强和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现实性、灵活性、可选择性,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成为教育的主要材料和分析的对象,使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参与感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学生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和热门话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快速地沟通和及时地交流,以便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3.网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把“善”放到最大,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德、推动制度完善。人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恶和不公平现象曝光在网上,这些丑恶现象能迅速被正义的洪流所淹没,但是这些负面信息对思想处于不稳定阶段的大学生仍然有不小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解决这种德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快捷、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基本态度,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具有重要意义。

4.网络为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的沟通交流手段,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利用网络技术可以编辑德育工作内容,把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数据加工成多媒体信息,使以往无趣味、无吸引力的理论说教变为生动活潑、声情并茂的趣味教学。通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达到德育工作中入口、入心、见行动的要求,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到德育工作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为德育工作注入活力。

三、构建德育网络平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1.高校要积极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是以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实践活动,在工作中要求德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网络实践能力和政策水平,可通过网络开展不同方式的社会实践和问卷调查,既能丰富学生的网络知识又能加强德育教育,还可以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调研的能力,也可为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对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道德水平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更好开展,体现高校教育“德育首位”的意识。

2.网络宣传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但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BBS等网络公众交流平台,是校园论坛中的舆论引导,学生可以在论坛里自由地发表言论,与他人进行相对不受限制的思想交流。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这些网上交流平台,善于通过BBS等平台引导学生的言论。网络论坛上舆论形成迅速,焦点问题或事件一旦出现,各种舆论就会蜂拥而至,对立双方都存在情绪化的倾向,舆论经常是个人或群体情绪的表达与问题的反映,德育工作者应随时关注、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并及时反应,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德育网络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路线,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工作网络系统。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希望我们从因特网中接收有益于中国发展的各方面信息,但我们也希望尽可能限制一些不利于我们发展的消息。党和国家对网络的迅速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非常重视。高校德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充分发挥本位优势,使党和政府的声音、马克思主义阵营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在校园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下健全高校的德育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以实现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目标。在德育网络平台上积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高科技手段完善德育教育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研发德育电子书籍,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比如在校园网络信息平台上开展德育竞赛、网络咨询、网上问卷调查、辩论赛等,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又可通过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和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把校园网络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平台,把德育工作的内容融入信息平台的建设中,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变为寓教于乐的网络式教育,充分发挥隐形教育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

4.要搞好高校德育工作,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作保证。这支队伍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理论水平高,还要掌握网络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对于网络信息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辨别力度。因此教师队伍的结构要合理,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除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党政领导和主管学生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外,还要有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德育课教师和从事网络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鼓励德育工作人员和网络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积极寻求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促使工作队伍的成长和更新,完善和发展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网络的发展对当前的德育工作是新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充分重视网络,勇于探索,感于创新,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强化德育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服务。

[参考文献]

[1]仵自连.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之浅见[J].河南教育,2005(2).

[2]孙陶生.互联网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J].湖南教育,2005(11).

[3]黄慧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发展[A].夏季亭.山东英才学院德育工作论文集[C].北京:团结出版社,2009.

[4]曹伯纯.努力开创我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J].当代广西,2005(4).

[5]王左生.把“德育首位”落到实处[J].河南教育,2005(2).

[6]钱远晏.积极探索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实招、硬招、新招[J].河南教育,2005(2).

作者:孙娅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协商民主分析论文下一篇:高校酒店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