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惘上一句

2022-11-02

第一篇:学而不思则惘上一句

学而不思则惘 思而不学则殆

—— 2012年春训心得体会

几千年前,孔子就告诉天下人学思结合的治学之道: 学而不思则惘(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而不学则怠(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11年8月,我从教育系统进入人社局工作,时光荏苒,我在各级领导及各位同事真诚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下,逐渐完成了思想和角色的转变,熟悉了工作环境,学习了新的工作方法。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在新的岗位我坚持向老同志学习、向新同事学习,我更珍惜每一个脱岗培训学习的机会。

2012年1月31日至2月6日,我参加了县人社局党组精心安排组织的“2012年春季学习周”活动。一周的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颇丰。不论是县纪委望健华主任的《认清形势、坚定信念,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报告、党校刘克华老师关于我国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解读、聂蓉老师的《弘扬母语、传承文明》普通话训练、张勇科长的《调研文章的基本写作技巧》,还是付局长关于“学以致用、学以养人”的总结发言,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人社新兵,我常常反思自己的工作方法,思考成败得失,让平时的经验、思考的结论,在学习中得到升华。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只有不断的学习,及时的反思,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和步伐。

同时,我也明白,学习是手段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务实的工作、创新的勇气和行动,作为一名人社新人,一切都是新的,我更要自强不息,加倍努力,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成效来换取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认可、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尊重。

本次学习周,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感想:

一、 快乐生活每一天,健康工作每一年

有一个电视娱乐节目的口号这样说: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呢?工作和生活其实都是快乐的事情,保持快乐的心境,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规范,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工作和生活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常怀律己之心、宽容之心是快乐的基础,真诚待人,磊落行事,用信任交换信任,用快乐交换快乐。每天告诉自己要记得微笑,笑是人类最美丽的表情,这是我理解的“笑对人生”。健康的身体是工作生活的快乐之源,见微知著,健康的身体也是好好工作的本钱,多关注一下养生之道,多吃水果蔬菜,饮食搭配合理,适时适量地运动锻炼,科学地养生,我们就有充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

二、善学乐学学到老、学以致用养身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用到老”。实践证明,停止学习就是拒绝进步,放松学习就是放弃机遇。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对我而言,加强学习,不仅要加强理论业务学习,通过读书和浏览人社网站等途径学习社保和就业方面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做读书笔记,及时总结和反思工作体会和心得,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同时还要学习各科有益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在网络时代依然要与书为伴,多读书、读好书,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来追求、当成一种品格来培养、当成一种习惯来养成、当成一种幸福来享受,真正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乐,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立足本职勤学习,爱岗敬业会办事

爱岗敬业会办事在我理解首先要非常热爱你现在所做的工作,然后是用心做好每项日常工作,最后就是注重提升工作的品质。2011年8月中旬我进入就业局培训中心工作,协助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因为对人社工作的热爱,我不懂的就虚心向分管领导和同事请教,尽快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服从领导安排,尽心尽力完成各项任务,无论是下企业、做调查还是整理台账,都认真细致,熟悉了业务,提升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我也耐心地向前来咨询的人民群众讲解城乡居民保险和失业职工办证方面的程序和流程,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一样来关心和爱护,立志做个会办事的人社人。

古人云:凡事必做于细,大事必做于小。我相信只要我们在点滴工作中不断的提炼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就定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

四、天工人巧日争新,创先争优高标准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世界是发展的,发展运动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树立创新意识就是为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创新不但需要付出艰苦的思想劳作,更是一种身体力行的探索和尝试。增强创新能力,就要在工作中发扬争先创优精神,有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思想,各方面都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积极研究工作新思路,寻求工作新方法,凡是对工作有利的,就大胆地想、积极地试、认真地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从外部引进,用各种学习的手段借鉴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开创工作新局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会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反

3 思自己的不足与成功,不惘不怠,在学习中提高业务和综合素养,勤奋工作,给力人社工作的建设,与各位同仁携手前行。

第二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以《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为例谈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山师附中 田雪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于各科教学,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对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重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变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素质教育模式。

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诉求。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体、满堂灌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引导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了,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突出的特色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体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首先从“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入手的)。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已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课堂教学已被重新定义成了是一个“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师也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转变成为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时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的研究总结就是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出路和通道。

教师对新课程由陌生到接受到消化,是一个反复和递进的过程,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学识,还要时时注重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

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方式的设计、完善、升华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反思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中针对教学设计评估教学功效,发现教学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案的最优化和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教学反思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性质,不过这种研究并不等同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而是主要针对教学的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研究。而且,教学反思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上。

接下来我就《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与成长。去年11月为了迎接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省会城市协作体的召开,应济南市教研室的安排,我接受了《五四爱国运动》一课(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17课)的授课任务。

刚拿到课题,我就陷入困惑当中。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但是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相当熟悉,并且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最后增加了五四精神。面对这样一节课,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设计思路并作为新授课来处理,学生会感到乏味。所以如何将这节课设计的合理并符合新课改精神成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此,我曾对教学方式进行多次修改,不断反思与探索。最后我根据教材特点,按照史实的发展脉络,发掘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三个环节:寻源五

四、图说五

四、感悟五

四、弘扬五四。这样的设计在视觉上避免了老套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按照新课程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要求,我对这四个部分的教学方式又做了各有侧重的处理:第一环节“寻源五四”,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我引用影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影片《我的1919》(顾公使对山东问题的阐述部分)来体验历史,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影片中顾公使雄辩的口才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大家油然而起的敬佩正体现了对学生潜在的情感教育。“寻源五四”环节的最后是比较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让学生在表述新中国外交地位的提升中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旧中国外交的屈辱激起当时学生的爱国激情,从而引发了五四风暴,引入第二环节。整个环节的处理比较合理,但有一个问题仍困扰着我,就影片内容进行设问这一过程中,关于“山东问题的由来”这一问题,起初只是让学生来回答,然后直接进入下一问题。但实际上,这样的处理方法有些太抽象,学生很难形象得理解日本对山东的侵略野心。后来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四幅图,“蝎子政策”、“德国和日本的占领青岛时在信号山上留下的雕刻”、“二十一条”、“《时报》刊载的反对二十一条的血书”,再通过对这四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以加深理解,特别是最后的血书,更是让学生产生了共鸣。

第二环节“图说五四”,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处理是将学生事先搜集的五四运动相关图片分成三组,分别对应运动的两个阶段及初步的胜利,然后让学生组织语言来简单描述运动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体验资料搜集的情趣又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其间还穿插了“五四运动在济南”环节,让学生体会地方史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最后展示这一环节的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来回顾。这种设计简单新颖,通过温故以达到知新的目的。但是整个过程却显的肤浅,没有深度。为此我参考了大量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教学案例,如下的设计吸引了我:在五四运动过程的总结中,设问:“五四运动两个阶段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这个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最后的重点落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即符合课标重点,又一语中的。

第三环节“感悟五四”,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在起初的设计中,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我是让学生看书得出结论,对于五四精神,则让学生搜集图片并将图排列组合成四组(分别体现爱国、民主、科学、进步),让学生看图结合教材总结,然后讨论在和平年代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讨论结束后让学生重温入团宣誓,最后用江泽民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时的一段话来高度概括五四精神,结束课程。这种设计方式后来遭到很多老师的置疑:首先,五四运动的意义及精神是这节课的重点,可是处理的却相当简单仓促,成为薄弱环节,并且出示的四组图片无疑桎梏了学生的思路;其次,重温入团宣誓是画蛇添足之笔,把高中生当作初中生来对待,使这节课看似做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再一次陷入迷茫。反思后的我决定用材料情景法来处理:运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阐释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通过分析“新”姿态的表现得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水到渠成了。讲解五四精神则是出示了两段陈独秀和李大钊的资料,通过对他们观点的分析来总结概括五四精神,然后通过五四精神引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整个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环环相扣。

第四环节“弘扬五四”,在后来的设计中我将它从“感悟五四”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部分来处理,以突出情感教育。在整个设计中,除了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外,我还注重了自1919年至今五四精神的弘扬。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我采用了影片的形式(如中共诞生、抗日战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四五运动、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的风貌),来展现出五四精神一直是鞭策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动力,中国是一个少年的中国。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终极目标——情感升华。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来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可能存在些许的不妥。总起来说,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教师都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独立思考的习惯、探究问题的方法,“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思维和空间呢?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让教学反思贯穿于我们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三篇:读书的座右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 不会叹气。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理 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 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 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 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四篇:因困而不学 愿学而不困

——浅谈转化数学课堂上“学困生”的策略

摘 要:本文在探索了学困生的成因基础上总结出了放飞学困生失落的自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分层设置梯度练习、搭建合作展示平台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关键词:高段数学 学困生 成因与转化策略

学生个体存在各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学习上有“强势群体”和 “学困生”之分,故如何转化学习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问题,由于数学的学科性强、逻辑性严密就更容易形成学困生。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关住学困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学困生知识基础差、动手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接受能力不高的学困局面,进一步缩小与优秀学生的差距,让每个学生沐浴数学的灿烂阳光,使每个孩子畅游于数学海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大胆地进行了一些尝试,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本文现在就从如何关注数学课堂上的“学困生”问题,作一探讨:

一、分析学困生病因,对症下药为提高数学成绩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馈效果以及出现的的学困原因,经过我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

1、学困生是由于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看书不懂,答题不会,容易产生怕数学,烦数学的情绪。越不想学,成绩就越差,越差就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滋生了自卑和应付心理,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涂改分数,欺骗教师和家长的行为时有出现。

2、学困生是由于易受外界因素(例如单亲家庭、城镇贫困家庭、留守儿童等情况)的影响,情绪状态不够稳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参与意识不强,胆小怯于表达,惰于动手动脑、敷衍应付,加之老师和家长关注不够,基础不牢,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学习成绩下落。

查找学困生病因,预测学困生的发展,对症下药,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学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用爱心放飞学困生失落的自信为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爱默生又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因此,转化数学学困生首要的工作用爱心放飞学困生失落的自信。学困生在集体中,往往有自卑感、孤独感,缺乏自信。如果老师再冷眼相待会使他们“困”上加困。只有数学教师让学困生真正感到春风拂面,从而为情所感,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大投入,转变态度。为此,数学教师必须真诚的关爱学生,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参加他们喜爱的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使这些学生真正感受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信任。当学困生在学习上出现错误时,要放低要求,尽量宽容他们,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不要急功近利,循序渐进、谆谆诱导、耐心辅导,逐步提高。

如我了解到班内“学困生”之中有几位普通话较好,回答问题声音响亮,有读例题的机会就让他们充分展示,并及时给予表扬。作业书写较好的几个,就把一些简单练习的板演机会让给他们,这样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增强。在课堂上对“学困生”给予关爱,还体现在课堂评价上,要充分挖掘、捕捉他们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点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现在每年的教师节,我总能受到这些孩子的祝福短信。由此,我深有体会,谁在学困生的心里用爱种下自信的种子,谁就能为他们铺设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情境,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改变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

(1)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激发学困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例如我给学生讲的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是一个自认为是不受欢迎的人,被别人认为是 “怪人” 的人。但是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来推算。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而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

( 2)在新课引入中,应尽量让学困生在动手实践探究知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

例如在六年级的“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让学困生先把书后面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先做出来,然后每小组准备好沙子。上课时,让学困生自己利用手中的这些东西找找这两种立体图形的关系,很快学生就发现,用圆锥装满沙子,需要三次才能把圆柱装满,从而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自己动手,加深了印象,再也没有学生出现求圆锥体积时忘记乘三分之一的事情了。

四、分层设置练习,布置弹性作业

分层教学让每个学困生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设计阶梯形练习,弹性划分作业,照顾学困生。适量基础题让学困生完成,其他学生可布置稍难的作业,“优等生”可额外布置一些星号题。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学困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学困生”由于成绩落后,反应较慢,往往在探究活动中经常出错,经常没有成效,作业完成情况也常常是不如人意。这样,在教学中我就对学生的探究任务作了改进。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数量的练习,使“学困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如在“梯形面积计算”一课中,当学生试图用两张完全一样的梯形纸片做寻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操作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提出高要求的目标——“怎样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也可以提出低要求的目标——“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梯形向平行四边形转化是第一目标,梯形向多种图形转化是更高层次的目标。对于学困生只要求达到“怎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行了。

六、搭建自主合作学习平台,给“学困生”展示舞台。

现在的课堂上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构建知识。头脑灵活、乐于动手、性格外向、学习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就会如鱼得水,课堂真正成了他们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天堂,然而学困生则无法真正参与其中,缺失探究和实践。

既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又为使学困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我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分成四人小组,实行“组长轮流制”,即每节数学课更换一位组长。小组内讨论时各抒已见,互相倾听,全班汇报交流时则以组长为主要代表,其他组员适当补充。长此以往,一种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自立学习的氛围就形成了,避免了因组长固定,组内成员轻视“学困生”而导致“学困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现象,使他们由被动地“扮演角色”到主动地“进入角色”,由“配角”变成“主角”,锻炼了“学困生”的能力。

又如口算时,比一比,哪位学困生算得既对又快,扮演、笔算、做作业时,比一比哪位学困生书写认真、工整规范,并举办优秀作业和进步作业展评活动,让学困生产生上进的心理,使他们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也有参展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天生我才必有用”,现在的“学困生”可能只是暂时的。因此,教师要用教师的满腔的师爱和娴熟的教学技艺让学困生放飞失落的自信,采取适当可行的转化策略以情为导,授之以渔,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走出数学学习的困境,让数学的种子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茁壮成长。

第五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学而》篇的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第二个字是“时”,指 “时常、经常”。第三个字是“习”, 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两个概念,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 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是“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整个这一句的意思是: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开篇的这句话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去体会、思考、印证,当有所收获、有所领悟的时候,那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看到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高兴的事。这一句的字强调的是学习的乐趣。孔子强调了“朋”与学的关系,学习和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不断砥砺、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并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不是要学给别人看的。况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从学习中又能获得无穷尽的乐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时,其所带来的不悦与所得自学习中的乐趣相比,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要生气,不如把时间及精力花在学习上,以求得更大的快乐。这一句孔子强调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告诉我们一个有真学问而且彻悟了人生真谛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同学们,解读到这里,大家对此章是不是有了初步的理解。此章大意是:孔子说:“你学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又时常去印证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这难道还不值得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成德的君子了吗?”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解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行的人。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一起要学习的是论语第一章《学而》篇的第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先学习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四个字,

第一个是“学”,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读书学习的意思,但是学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很宽泛的,《论语》中的“学”不仅仅是指要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艺,还要学习待人处事的道理。

第二个字是“时”,指 “时常、经常”。 第三个字是“习”, 现在我们一般把“学习”作为一个词理解,在过去学和习是分开来讲的。这句中的“习”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复习功课、这里引申为“实习”、“实践”;

第四个字是“说”,(同学们不要读成说,)这是一个通假字, 是喜悦的“悦”的通假字,高兴,开心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在实践中应用,这不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也就是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朋:朋友,不是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的知已。这一句的意思是,有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这一句孔子要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乐趣。就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学习的,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就是能和你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人,这样的朋友来了,你怎会不高兴。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同学们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这一句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一个有真学问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同学们,前面我们对这三句的字、词、句进行了解读,下面我们把这三句话整体进行解读。孔子说:“把学到的知识不断的在实践中应用,不是很愉快吗?有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相聚,共同研究学问,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 ”

希望通过今天的解读,同学们能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消防工程材料报验表下一篇:现代生物制药工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