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文化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2-09-11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也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学校是传播文化教书育人的场所, 文化传播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职责, 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 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有力而有效的渠道。

1 对新时期校园文化和和谐校园的认识

1.1 对校园文化的认识

1.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 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 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 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 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培养良好的校风, 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 校园文化的特征

(1) 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 学校领导的作用, 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2) 渗透性。校园文化, 象和熙的春风一样, 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 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 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3) 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 不是一代人, 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 而且代代相传, 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

任何一种校园文化, 一经形成之后, 必然传承下去, 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 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 永生的。

1.3.3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的功能, 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 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

(1) 促进性。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 不完全来自课堂, 课堂之外的活动, 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2) 塑造性。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 诸如体育竞技比赛、登山、游泳对训练体能、增强体质的好处自不待言, 其中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3) 进取性。再次, 通过各种各样的文艺、体育、军训、理论探讨, 学术报告, 造成一种生机勃勃, 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 受这种精神的熏陶,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 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 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1.2 对和谐校园的认识

1.2.1 和谐校园内涵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也是一个多元互动。合作互助、理性人本的社会。而和谐校园则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 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 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 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1.2.2 和谐校园的内容

(1) 人的和谐。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 人的和谐与否, 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的人, 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 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 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

领导班子的和谐并不是领导班子没有矛盾、不允许产生矛盾, 也不是班子内部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意见, 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这就是说, 领导班子的和谐, 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

(2) 事的和谐。和谐校园建设需要抓事业, 树正气。事业发展兴旺, 师生心气很足, 正气蔚然成风, 这极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如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萎缩萧条, 前景堪忧, 前途无望, 家长投诉多, 社会意见大, 上级追究严, 肯定是人心惶惶, 人心思散。连生存和发展都成问题的学校, 肯定是无和谐可言的。

(3) 物的和谐。和谐的人际关系、干事办事的良好氛围, 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这里的物既指显性的客观物资条件, 又包含隐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措施。物的和谐既表现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配置的和谐、教职员工福利待遇的和谐, 更表现为学校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和谐。

相比显性的物的和谐, 隐性的物的和谐显得更为重要。学校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特别是奖优罚劣的机制的健全和谐, 是维系校园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如学校各岗位的“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奖教奖优条例”、“教职工考核评比条例”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善, 直接关系到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的成效。

(4) 情的和谐。情的和谐应该是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教职工情的和谐、学生情的和谐的内在动力。在校园三大主流人群里, 领导干部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职工的“情”, 而教职工也因其工作性质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学生的“情”。由此, 领导干部情的和谐最为关键, 教职工情的和谐最为重要。

1.2.3 和谐校园的特征

(1) 科学性。科学是和谐校园之基石。所谓“科学”, 指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 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根本。

(2) 民主性。民主是和谐校园之根本。所谓“民主”, 指校园内的所有人与人的关系都应当是平等、尊重的, 尤其是师生关系的调整, 使人格得到健康发展。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

(3) 人文性。人文是和谐校园之灵魂。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所谓“人文”指的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

(4) 开放性。“开放”是和谐校园之源泉。现代教育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 反映现代科技的发展, 打破单一的课程观、禁锢的教材观、机械的学习观, 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有机结合与多维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力得到激发,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 校园文化和校园建设的关系分析

2.1 校园文化和校园建设的关系

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校园文化和和谐校园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2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先进文化是每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自身文化和谐所必不可少的文化引领和精神支撑。落后的校园文化是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潮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 它腐蚀人的理想和信念, 涣散集体的凝聚力, 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利于形成团结、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其次, 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热爱母校、集体主义、唯实创新、乐于助人等理念, 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必将提升人的境界, 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 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最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基础与保障。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前校园文化中也出现了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宿舍文化等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 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青睐。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因为校园文化是对校园建设的魂和核心, 因而, 和谐校园建设, 离不开和谐的校园文化。笔者根据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认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是由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所决定的, 因而, 和谐校园文化需具备以下特征。

(1) 先进性。只有先进的校园文化才能推动校园和谐, 而落后的校园文化则是校园不稳定的潜在隐患。因而, 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正确的价值观甄别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从本质上把握校园文化的实质特征, 来有效的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2) 科学性。所谓“科学性”, 指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教学, 使校园生活有张有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它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

(3) 人文性。正如笔者前面提到的观点, 教育的真谛是人文关怀、心灵沟通、生命互动、精神感召。“人文性”是和谐校园文化文化的核心内涵。

(4) 开放性。在整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 教育也需要开放。现在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价值观, 实现课内与课外、家庭与学校、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的互动教育模式。和谐的的校园文化具有开放性, 它是激发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方面。

3 建设和谐校园应如何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3.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打造学校和谐领导力文化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校园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规律和价值体系。领导力是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领导力文化,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和核心。

3.2 发掘校园历史文化, 增强校园文化人文性

和谐校园文化具有人文性, 而加快发掘校园历史文化, 是建设具有人文性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3.3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增强校园文化的科学性

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外显文化, 对精神文化建设起着有力的护航作用。

随着教育的发展, 学校在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人性管理、民主管理, 加强了校本教研、教学评价、团队建设等十多项制度建设, 通过培训指导、监督检查、评估考核, 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我们也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之中, 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 完善领导体制, 创新工作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 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这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不可缺失的一环, 也是“人本”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3.4 强化教科研文化建设, 增强校园文化的开放性

提升教育实力是校园建设的根本, 科研是学校对外展现的一个窗口。因而, 强化教科研文化建设, 既是提升教育实力的重要手段, 又是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开展教育科研, 对引发学校变革, 生成学校自主发展力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是学校发展的理论支撑, 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的可靠保证。随着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 教育科研已成为教师们的一种内在需求, 科研文化建设也成为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精神文化, 她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 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 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活动, 呈现着学校的办学形象。

3.5 倾心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这是一种学校育人取向文化, 是一种以树立品牌为方向、以特色理念构建起来的学校独有的个体文化。一个学校没有特色、没有品牌, 则会导致学校育人取向文化的缺失。、要用独有的教育理念来张扬学校的个性, 在独有的教育理念下强化内在特色文化建设。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3.6 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

首先要增强“师德”意识,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关系。其次加强对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从领导班子到教师到学生都应该做到文明礼貌, 营造积极向上、人心思进、团结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党总支和团支部要认真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 使师生焕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 结语

总之,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 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实现教学与教研、理论与实践、制度与管理、人与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和谐可以凝聚人心, 和谐可以团结力量, 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 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始终用和谐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 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 使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

摘要: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对教育新发展的历史要求, 是教育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是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激发校园活力的力量源泉, 是实现校园安定的重要保障。学校是传播文化教书育人的场所, 文化传播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职责, 文化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 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有力而有效的渠道。

关键词:和谐社会,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李于雄.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M].北京:中国林业教育出版社, 2006 (3) .

[2] 陈露晓.创建和谐校园:学校安全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3] 施洪甲.凝练办学特色建设和谐校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 戴跃侬.和谐校园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做好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探讨下一篇:高职建筑CAD微课的设计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