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扬帆奋进

2022-07-22

第一篇:领航中国扬帆奋进

领航中国扬帆奋进

领航中国 扬帆奋进 ——献给中国共产党90华诞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1年07月01日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

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1921年-2011年,当中国共产党迎来90华诞,中华民族的发展经历了怎样浩大与壮丽的历史空间?!

90年前,军阀混战,列强肆虐,古老的中国身处苦难的深渊。上海法租界内13位中国革命者的秘密会议,犹如闪烁的启明星,点亮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希望。

90年后,大国崛起,拥抱世界,走过90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如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发。13亿中国人簇拥在镰刀锤头图案的光辉旗帜下,踏上新的征程。

时间是一条驶向未来的船。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扬帆奋进,奔向新的地平线!

彪炳千秋的历史丰碑——90年,从救亡图存到强国富民,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不懈奋斗

2011年,清明节,上海龙华烈士陵园。83岁的恽希仲抚摸着父亲恽代英墓碑上的名字和照片。

父亲牺牲时,恽希仲只有两岁。

生命最后时刻,36岁的恽代英面对行刑队的长枪,巍然挺立,拒不下跪。

那是中国人只能跪着求生的年代。有多少中国人想努力改变这种屈辱的生存,却壮志难酬。

“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这是起草于1920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印着这些文字的纸张已经发黄,如今静静躺在北京西郊的中央档案馆里。但这行字,当年写在历史黑暗的天幕上,如惊雷滚滚,风云激荡。

父亲牺牲12年后,恽希仲和家人徒步8个月来到延安。

生前,恽代英始终在憧憬一个新的中国,他说:“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他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恽代英当初给儿子取名“希仲”,希望儿子成年后有管仲之才,为新的中国努力奋斗。可他没有看到儿子长大成才,并成为新中国的无线电通讯专家。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恽代英牺牲80周年之际,苍颜白发的儿子站在永远年轻的父亲墓前,深情地告诉他,今日中国,足以告慰您经受的苦难与牺牲。

“丹心纵死还如铁,碧血长埋未化磷”。9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着“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创造了光辉业绩,作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选择的地点,总是意味深长。

距上海108公里,就是嘉兴南湖。

这是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那艘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红船近旁,就是著名的烟雨楼——1751年至1784年,乾隆六巡江南,八次登临烟雨楼。

那时的中国——1801年,人口达到3亿,占世界人口的35.5%;1820年,GDP占世界总量的28.7%,同今天美国占世界的比重相当……

然而,就在这位皇帝悠游山水之际,他所统治的看似强盛的大清帝国,却因为闭关锁国痛失历史机遇,潜伏着衰落的危机。

1782年,英国人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开启了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康乾盛世后,中国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近百年时间里,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次次侵略战争,侵占中国领土上百万平方公里,一次更甚一次的巨额赔款更是榨尽了中国。

在被八国联军占领首都、阅兵紫禁城的奇耻大辱中,中国迎来了20世纪。

历史向20世纪的中国提出两个重大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然而,古老中国已如朽木,要什么样的霹雳雷火,才能唤来甘霖、催发新芽?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面对深重的民族危难,一代代中国人一次次奋起抗争。一个梦想覆盖所有主题,这就是创建“新的中国”。

“救中国的贫弱,使全国人民同享安乐的幸福,不再作列强侵略的俎上肉。”辛亥革命翌年,解除了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乘丝网船游览嘉兴南湖,登上烟雨楼,并在嘉兴发表长篇演讲。听众云集,热泪盈眶。

孙中山逝世时,带着无尽遗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两个月后,爆发了列强逞凶的“五卅事件”——孙中山耗尽一生创立的民国政府尽管号称了“共和”,却未能让中国赢得比清政府更多的尊严……

二十世纪,风云际会,虽然阴霾沉沉,可改造旧中国的梦想,始终在无数志士仁人心中涌动。

孙中山离开南湖9年后,在一艘丝网船上,毛泽东和他的同志们共同缔造了中国共产党。这艘船从此被赋予了历史的使命,征服惊涛骇浪,冲破时代迷雾,驰向新纪元。

多少奋斗,多少牺牲,万千劫难,百折不回,终于迎来了那翻天覆地的伟大时刻。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欢声雷动中开始。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宋庆龄凝视着广场上的孙中山画像,心潮澎湃:“孙中山的努力终于结了果实,而且这果实显得这样美丽……”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巍巍丰碑,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一个人口占人类四分之一的大国,从此独立自主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当年,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这样想像“新中国”的壮盛繁荣:“中国维新成功,诸友邦均遣使前来庆贺。”想像力超人的梁启超没有想到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手中诞生。令梁启超更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儿子梁思成、儿媳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的老师们,集体创作了新中国的国徽。

国徽设计任务完成后,设计者每人获得800斤小米的奖励。他们把这笔奖励全部捐给了抗美援朝前线,保卫新生的共和国。

还有谁能比饱受屈辱的人更渴盼尊严?!还有谁能比屡遭蹂躏的民族更渴盼挺直脊梁?!

中国共产党用28年时间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梦想,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如何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梦想?

在连火柴都被叫作“洋火”的基础上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那是另一种浴血冲锋——

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为27美元,不及印度的一半,仅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在经济最发达的上海,一万多家私营工厂中,能够开工的仅有四分之一……

“共产党政权维持不了三个月”——国民党当局如此叫嚣;

“共产党军事打100分,经济是0分”——上海的资本家如此断言;

“中国人口太多,中国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而垮台。国民党如此,共产党最终也将如此”——美国国务院如此妄言……

质疑与嘲讽,都被风吹雨打去。

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发出的豪迈誓言。

在全面恢复经济到大规模工业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气概,实现一个个突破,填补了一项项空白,撑起年轻共和国的脊梁——

1956年7月,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出厂,结束了中国“一辆汽车也不能造”的历史;1963年,大庆油田建成,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东方巨响”震惊世界。

“在几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深刻而伟大的社会变革。由此建起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的经验和启示,为以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长远的基础。”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

然而,“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并没有成熟的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之路充满了艰辛、曲折,也出现过失误。

“杀出一条血路来!”

“中国巨变的种子是在1978年种下的,那是30年中央计划经济与30年追赶西方之间的关键转折点。”美联社报道中的这颗“种子”,正是中国共产党把握世界潮流作出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

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巨变的种子产生了裂变效应。

对于这一巨变,历史老人作出了如此注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近10%的年均增速快速发展,这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绝无仅有。在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下转第4版)

21世纪前后的十余年间,中国人百年前萌生的梦想相继实现: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8年,百年奥运梦圆;2010年,百年世博梦圆。

一个甲子,中国走过资本主义国家300年的工业化道路。东方大国,崛起于世界东方。

美国学者罗伯特〃库恩在对中国20多个省份40多个城市进行调研后写道,在人类的历史上,以前从未有过如此之多的人口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过上这样水准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与他们漫长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时代相比,中国人都更开心、更自由、更有创造活力。

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这一命题以来,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以贯之地紧紧抓住和体现这个主题,薪火相传、接力推进。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90年前,梁启超撰文纪念辛亥革命:“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但是,历史证明,中国最伟大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华大地“换了人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功业彪炳史册,光照千秋!

第二篇:砥砺前行七十载,扬帆奋进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姚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砥砺前行七十载扬帆奋进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姚安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一、引言

姚安县位于楚雄州西北部,地处北纬25°13′~25°45′,东经100°56′~101°34′,县人民政府驻地栋川镇,海拔1870米。东邻牟定县、南连南华县,西与大理州祥云县接壤,北接大姚县。南(华)永(仁)公路穿境而过,广(通)大(理)铁路在县境有弥兴镇小苴火车站。县境东西横距64千米,南北纵距48.5千米,国土面积1699平方千米。距州府楚雄市城区78千米,距省会昆明市城区243千米。2018年末,姚安县辖栋川、光禄、前场、弥兴、太平官屯6镇和适中、左门、大河口3乡。全县共64个村民委员会,13个社区,1205个村(居)民小组。辖区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6%。

二、70年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姚安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促进民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70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新中国诞生时,我县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我县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26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元。经过长期努力,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0.08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51.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201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44倍,年均增长7.3%,期间1988年突破1亿元、达到1.33亿元;

2005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45亿元;

2010年突破20亿元、达到20.47亿元;

2014年突破30亿元、达到32.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73元增加到2018年的24920元。

——70年来,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1952年的86:8:6演进为2018年的30.8:22.2:47.0,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了55.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调了14.2和4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类型由1952年的“一二三型”转变为2018年的“三一二型”,第三产业已成为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正向着合理化方向发展。

——70年来,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建国初期,我县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县农业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2年1625万元跃升到2018年27.65亿元,按可比接计算,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96倍,年均增长7.8%,期间1988年突破1亿元、达到1.14亿元;

2008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72亿元;

2013年突破20亿元,达到22.02亿元;

2018年突破25亿元,达到27.66亿元。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37600吨,增加到2018年的105553吨,是1952年的2.8倍,年均增长1.4%。油料产量由1952年的70吨,增加到2018年的7322吨,是1952年的104.6倍,年均增长6.9%。肉类产量由1952年的1136吨,增加到2018年的23773吨,是1952年的20.9倍,年均增长4.4%。

——70年来,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解放初期,全县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整体水平较低。1952年全县仅有工业生产企业1户,工业总产值146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5年突破1亿元,达到1.05亿元;

2007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26亿元;

2010年突破20亿元,达到20.47亿元;

2012年突破30亿元,达到39.90亿元;

2013年突破40亿元,达到45.66亿元,2015年突破50亿元,达到55.19亿元。2018年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户,工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达到20.68亿元。经过70年发展,姚安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工业体系不断完善,对全县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70年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投资规模持续扩大。195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62万元;

2000年突破1亿元、达到1.73亿元;

2009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46亿元;

2013年突破20亿元、达到24.43亿元;

2013年突破30亿元、达到33.04亿元;

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4.57亿元,增幅达31.2%,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动能,对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县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5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8元,由于人口增长快,积累和消费关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仅为102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780元,比2004年增长3.92倍。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70元,比1952年增长388.2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加。1952年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万元,1979年突破100万元、达到100万元,1987年突破1000万元、达到1130万元,1995年突破1亿元、达到1.26亿元,2009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93亿元,2013年突破20亿元、达到24.94亿元,2016年突破30亿元、达到31.68亿元,2018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46.52亿元,是1952年的93040倍,年均增长17.76%。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1952年0.41元跃升至2018年的22064元,是1952年的53814倍,年均增长16.84%。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年由上升至2018年的16.75亿元,是1952年的835倍,年均增长10.1%,期间1978年突破1千万元、达到1154万元,1997年突破1亿元、达到1.15亿元,2014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45亿元,2018年达到16.75亿元。201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1885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9357元。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18年末,全县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65.8辆、108.5台,人均住房面积达47.1平方米;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41.4辆、105.2台,人均住房面积达44.7平方米;

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由2004年的4.36下降至2018年3.11。

——70年来,财政实力大幅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建国初期,我县财政十分困难。1952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3万元,1978年增加到293万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1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00万元。进入新世纪后,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1年达到1.05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14亿元,是1952年的2415倍,年均增长11.77%。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70年来,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1952年城镇人口仅有0.98万人;

1978年突破2万人、达到2.69万人;

2018年达到5.41万人,比1952年增加4.43万人,是1952年的5.5倍,年均增长2.4%。城镇化水平由1952年的0.8%上升到2018年的39.92%,提高了39.1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5.7个百分点。

——70年来,教育设施不断改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姚安县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44.6%,专任教师473人,其中,小学455人,普通中学18人;

在校学生1.4万人,小学1.35万人,普通中学0.0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义务教育得到不断完善,2005学龄儿童入学率首次达到95.5%,后续一直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到2018年,全县学龄儿童毛入学率99.97%;

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38.76%;

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113.2%;

高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76.2%。残疾儿童入学率96.6%。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100%和100%。全县拥有高中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初中9所、小学70所、幼儿园82所,拥有教职员工2265人(含幼儿园),专任教师1775人(含幼儿园),在校生(含幼儿园)20455人。

——70年来,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建国初期,全县有卫生机构1个,卫生机构床位20张,卫生机构技术人员36人,其中医生2人。改革开放以来,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建立健全。2018年末,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10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1个,私立医院2个,村卫生室9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卫生技术人员95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69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083张,其中:县级医院782张,乡镇卫生院301张。

——70年来,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初期,我县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随着人口较快增长,农民温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农村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交通、通信明显改善。到目前为止,姚安县路网总里程2216.1公里,其中国道1条46.49公里,省道2条97.9公里,县道19条192.2公里,乡道89条455.8公里,专用公路4条14.3公里,村道697条1409.5公里。全县共有二级公路(南永公路)37.5公里,三级公路52.7公里,四级公路678.3公里,等外公路1447.6公里。全县9个乡镇均实现通油路,77个村委会全部通硬化路面,全县所有自然村全部通路,其中已硬化1606.7公里,基本形成了以两条省道为主干,县乡公路为骨架,遍布乡村的农村公路为联络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网络。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末,实现了全县77村(居)委会1205个村民小组通自来水、通公路、通电话,电视信号覆盖率达100%。

——70年来,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为2020年建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姚安县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特别是近年来,姚安县深入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扎实开展“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和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减贫成效十分明显,到2017年末全县实现脱贫出列贫困村4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493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末的14.56%下降到2017年末的1.2%。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我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开拓奋进,攻坚克难,努力促进姚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创造新辉煌!

第三篇:扬帆奋进正当时

扬帆奋进正当时--登封市推进城镇化进程纪实

一条条宽敞整洁的街道阡陌相交;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广场星罗棋布;一幢幢巍峨高耸的楼房拔地而起;一片片叠青铺翠的绿地悄然呈现……。这是近几年迅猛推进的城镇化进程给登封市布下的道道风景。

翻开近几年来登封城市建设的日历,城市建设的发展轨迹跃然眼前。

年来,登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省、市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长远抓规划、近期抓建管、发展抓改革”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旅游名城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载体,充分发挥自身旅游和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城镇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累计投资20多亿元,新建改造市区道路29条,建设完成了垃圾中转站、公厕、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公园、街头游园绿地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备,功能不断齐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由7平方公里扩展到13.2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城市环境大为改观。1998年,登封市被命名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1999年,被命名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0年,一举夺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2002年,被授予“河南人居环境奖获奖城市”,城市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

规划:描绘大蓝图

“登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我国中西部第一个县级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更是郑州、河南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近几年来,每一个登封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当历史的书页翻到新世纪元年,城镇化浪潮席卷五州大地之时,勤劳朴实的登封人民并没有沉浸在昔日的功劳薄上沾沾自喜,而是冷净思考,重新审视自己,以更加挑剔的目光寻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城市规划水平不高,缺乏特色、缺乏亮点;城市规模过小,基础设施建设仍很滞后;经营城市理念不强,城市建设资金异常匮乏;管理体制不顺,制度不严,市容市貌不净不亮不美……。与先进地区和周边兄弟县市的迅猛发展相比仍有差距,稍一疏忽就会被远远甩在后面。

看似风平浪静的登封正在酝酿着一次更深刻的革命,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达成共识:经济要发展,基础在城建,以重点工程建设为牵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扩容提质,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旅游名城。市委书记张学军、市长陈松林明确提出:加快登封中心城市建设是提高城市档次和品位,增强中心城市吸引力、辐射力的当务之急,要在全市上下努力营造一种大抓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创设一流的城市环境,为城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打造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

与此同时,结合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调整、完善工作快速启动,目前已基本修编完成。城市建设发展思路逐步清晰,蓝图已经绘就:以旅游产业发展为重点,突出嵩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特色,注重风景区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将登封建设成为山峻景奥、空气清新、生态和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经济发达、文化独特的一流旅游名城。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规划控制区范围扩大到340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人口规模24万人。城市用地总体布局仍为分散组团式。具体特征为“三个组团,三个中心,三条动线,一个绿环”。各类专业规划相继编制完善。同时,注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突出山水园林城市风貌,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市区部分区域、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也正在紧张的论证编制之中,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在规划实施上,严格依据总体规划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类建设项目选址建设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加大城市规划执法监察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全面推行规划公示制度,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注重近远期结合,集中紧凑建设,保证了规划建设的科学、规范、有序发展。

建设:促进大发展

199

6、1997年是登封向国家卫生城市目标昂首挺进的关键之年。在万众瞩目、万民同心的艰苦奋战中,市区八纵八横16条主干道、45条次干道、1000余条背街小巷及垃圾中转站、公厕、污水处厂、垃圾填埋场、公园、游园绿地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拉开了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经过近两年的日夜奋战和不懈努力,市区长达90多公里的主次干道面貌焕然一新,道路变得宽敞整洁了,四季碧绿的灌木、叠青铺翠的花草点缀其间。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的挂冠戴在了满身汗水的登封人民头上。

初尝胜果的登封人民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城市建设

第四篇:扬帆奋进 决战高考 再创辉煌

扬帆奋进

决战高考

再创辉煌

彭泽县教研室

年复一年的复习备考工作,无疑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今年,是新高考的第一年。如何组织好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是社会各界包括学校、家庭、广大考生普遍关注的事情,为迎接2011年高考,为圆满完成高考既定目标任务,参照外县和以往的备考经验,结合本县今年具体情况,我代表教研室谈谈2011届高考复习备考工作意见。

一、回顾过去,我们要发扬传统,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再接再厉

近几年在尖子生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在“五改六”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县高考成绩还趋平稳发展态势,二本上线率略有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归功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归功于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拼搏、团结协作、因地制宜、科学备考的实干精神。在短短的几年中,我县培养出了一批肯吃苦,敢挑战,愿奉献的优秀教师。同时我们还建立起了高考信息网这一重要渠道,使我们能够及时掌握有关高考的最新信息,这些都是我们复习备考的宝贵财富,我们要趁热打铁,继续发扬传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今年高考再上新台阶。

二、分析形势,我们要实事求是,着眼现实,增强忧患意识

1、教师搭配基本合理,老中青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本届高三教师是学校精心挑选出来的,虽不敢说是精兵强将,但他们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识大体顾大局的群体意识,有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老教师功底扎实,经验丰富,中青年教师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思想先进,锐气十足。所以说,我们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希望全体高三教师认清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加强业务学习,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形成合力,为2011年高考最大限度地释放我们的能量。

2、学生基础差层次不齐,基数过大,总体优势不强,我县2011届共50个教学班,其中择优班5个,重点班6个,补习班8个。学生总数2895人,其中应届生2506人,补习生389人;文科852人,理科1948人,三校生46人,少年班49人。本届学生初中升高中考试前100名只招来68名,补习生二本以上文理共有15名,三本上线只有219人。从今年高三一模考试情况来看,应届生:整体基础较差,偏科现象较为严重,尖子生不多,吃苦精神不足,时间观念不强,没有紧迫感、危机感;补习生:大部分学生有弱科,基础不扎实。

展望2011年高考,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我们全体高三师生必须认清形势,立足现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抓好复习,争取今年高考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确保进步,我们要明确目标,夯实责任,健全组织机构

通过对本届学生的认真分析,确定了今年高考升学的目标为:一本133人(应届103人,历届30人),二本334人(应届166人,历届168人);三本512人(应届377人,历届135人),专科1276人(应届1201人,历届75人),(不含体艺类)。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班主任、科任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现状,从实际出发,提出努力方向,严格要求学生,扎扎实实抓基础,通过90余天的复习,使学生人人有进步,个个有收获。学生必须树立理想,增强信心,埋头苦学,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走马观花,要抓住

二、三轮复习,打好基础,绝不能再出现“夹生饭”现象。

我们将指标分解到各学校,各学校应分解到各班,各班要落实到学生,并将名单印发给科任教师。我们要齐抓共管,争取在县、校复习备考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完成任务。复习备考领导小组对高三复习备考全权负责,确保高三复习备考顺利进行和今年高考任务圆满完成。

四、强化过程,我们要抓纲务本,求真务实,营造浓厚和谐的复习备考氛围

1、高三各科任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搞清高考模式,掌握高考对知识、能力的要求,了解高考的命题原则和特点。吃透《考试大纲》后,再认真研究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中找出共性,也就是出现频率高的重点知识;找出趋势,也就是高考改革方向;找出变化,也就是相同知识是如何以不同的题型呈现的。通过对高考试题和考纲的对比研究,通过解读高考要求的宗旨,来指导我们的复习备考。

2、高三复习必须以教材为本。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具体体现,在复习中任何资料都无法代替教材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复习过程中不能机械地重复教材,要深钻、要读透、要活用,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在梳理知识、整理思路、总结规律、分析因果、归纳特征、比较异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从而完成书本知识由“厚”到“薄”的消化提炼过程。我们要坚持低起点、小步走、高要求,实现“双基”过关。

3、通过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动员,形成“三方”配合,营造一个积极、刻苦、竞争、有序、高效、和谐的复习环境。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集思广益,

总结以往高三复习备考的得失,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多与知名学校联系,搭建起高考信息桥梁,获取高考信息,明确备考方向,优化备考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五、复习备考的具体措施

1、整体部署,科学安排,宏观划分复习阶段。

从今天开始,高考又已进入倒计时,从我们对高三调研情况知,各学科上课进度不一,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一轮复习接近尾声,而语文、英语、政治仍在一轮复习中,所以我们必须全盘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各学科教师要调整好复习进度,不能各自为阵,更不能打无目的之仗,杜绝走到哪算到哪的作法。分析我县学生实际,依据全国各地多年来高三复习备考经验,科学划分了三个复习阶段:

①从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中旬为第一轮复习时间(补习班可提前,进度慢的学科可延至3月下旬)。这一轮复习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高考复习要做的事很多,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千头万绪抓根本,也就是抓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和方法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大纲的主要要求。“库深水质好”,抓好基础才能胸有成竹,所以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将基本概念、规律、方法、技巧落在实处,认真阅读教材,对概念规律进行深入理解,准确掌握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规律、方法和技艺“烂熟于心”,任何时候都能快速准确地反映出来。二是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能力的细化与组合,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高考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思维过程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那种认为学生基础差谈不上抓能力培养或者只注重能力培养而忽视基础的做法都是不对的。把基础认为“容易”,把能力等同于“难”是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片面理解。高考试题中有许多基础题,但都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即便是难题,最终也要归结到课本上的知识。因此,在狠抓基础的同时,必须渗透能力的培养。三是以教材为根本,合理使用资料,一轮复习一定要依教材为根本,适当的资料是必要的,但任何资料都代替代不了教材,所以我们不能抛开教材而简单地将资料搬到课堂上。教师要精心收集信息,多搜集资料,要勤于动脑动手,一把剪刀、一瓶浆糊,一定要剪切、粘贴出高质量的训练题、考试题。

②从2011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第二轮复习时间。这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化零为整,把一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连成线、结成网、形成体,使知识更

加系统化并提高运用整合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专题讲座,辨析各知识块内知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形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二轮复习期间要加强文综、理综的考试训练。二轮复习要达到能力训练步步提高,专题训练层层落实,综合训练融会贯通的目标。在二轮复习时,根据学科特点,可举办一些高质量的知识讲座,进行专题复习。

③2011年5月中旬到6月初为第三轮复习时间。这一轮复习是强化训练、模拟训练阶段。主要进行学科内综合和学科间综合的强化模拟训练,并密切关注高考相关信息及走向,并给学生一周自由复习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第

一、二轮所复习的内容,对照《考试大纲》查漏补缺。同时指导学生规范做题程序,工整书写,准确解题,最后进行一次仿真模拟,让学生提早适应高考,调整状态满怀信心地迎接高考。

2、落实目标与职责,加强管理与监督

工作不论大小、轻重,重在落实。今年的复习备考工作,我们要将目标任务落到学校我,学校就将其分解到各班,责任落实到各科任教师、各位负责人;我们要强化管理意识,充分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群体作用,努力营造“紧张、有序、科学、高效”的氛围。

为了切实将复习备考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实行教育局领导蹲校、学校领导包班制度。领导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备考情况,监督教育教学工作,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及时解决备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保证检查到位

除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检查外,进入复习备考的非常时期,我们又制定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教学管理方面:(1)教师一定要备实用教案,一定要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决定高考复习成败的关键。可以说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切准高考知识点,所以教师一定要吃透《考试大纲》,要知道考什么,怎样考,要明确教什么?怎样教?只有这样,我们的复习才能达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为此,高三各备课组长必须组织好集体备课活动,统一上课进度,统一考试分析。坚决杜绝无教案上课现象,对教师上课情况坚持听课和评教相结合,进行双向考核,对存在问题的教师,我们及时反馈,要求改进。(2)合理利用早晚自习。我们要坚持好学生多练,普通学生多讲的

原则,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讲、练、考结合,充分利用早晚自习时间。(3)不折不扣完成周练、月考。

教育管理方面:(1)班主任全程跟班,这一点我们高三班主任已经做得很好了,希望继续保持。(2)班主任、年级组严格管理,确保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入复习备考的关键时期,对那些不思学习,无视纪律,影响他人的学生,我们决不姑息迁就,希望家长加强教育和管理,学生严于律己,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3)合理安排座位,四人一组,按语、数、外、综合强弱搭配组成互助小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4、实施培优促中补差工作,促进全面进步,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于我县学生入学基础差,成绩呈金字塔形,所以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施培优一本,确保二本,狠抓三本,提升专科的战略。班主任、科任教师要摸清每个学生每个科目的实际水平,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出措施,并与家长联系,增强学生信心,克服困难,提高成绩。我们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一定要形成苦教、苦学的局面,正如我们教师提出的:我们要拼时间、拼精神、拼成绩。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相信通过高三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过程是扎实的,结果就是必须的” 。我们培优补差的思路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就是年级将有弱科的学生集中起来,聘请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式的学法指导,每周一次,分散就是科任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收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以便及时调整复习备考方法。①我们要充分利用各校多媒体的优势,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勤于并善于搜索各种高考网络信息;②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高考研讨会,参会人员要认真学习,勤于笔记,回来后将最新最准的信息传给高三师生;③多与知名学校联手,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6、加强思想教育,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抓备考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并能为实现理想而去努力、去拼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当中。繁重的学习和激烈的竞争会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干脆走极端——放弃。班主任、科任老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适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活动,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走上健康向上的复习备考之路。

7、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减少干扰。进入高考倒计时,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科任教师、班主任沟通,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的实力,给孩子定适当的目标,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放任自流;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百依百顺。家长要从饮食到作息、从学习到考试全方位帮助支持孩子,家长更应了解有关高考方面的知识,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还要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拥有一个轻松、积极、良好的心态,绝不能让孩子分心、操心。同时,希望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我们,减少干扰,家和才能万事兴。

8、重视术科教学,百花齐放,多渠道培养人才。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多培养体、音、美专业人才也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各班要认真对待报考音、体、美考试的特长生。科任老师、班主任、年级组要积极配合,对于特长生,制定辅导计划、安排训练。术科学生多为文化课成绩不突出的学生,所以术科老师要与文化课老师交流,齐抓共管,不能各自为阵。从近两年高考看,术科考生的专业达线率较高,遗憾的是文化课成绩太差而被拒之大学门外。术科考生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要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而被卡住。 各位领导、同志们,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义无反顾地向前走,我们要精诚团结,发场“三拼”精神;绝不能当墙上芦苇,山间竹笋。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眼高手低,只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苦战三个月,迎接我们的定是胜利和光明,“怕苦,你会苦一辈子;不怕苦,你将苦半辈子”。相信这句话能引起家长、老师、同学们的共鸣!

第五篇:经验交流:扬帆奋进的广电事业

扬帆奋进的*广电事业

近几年,*市广播电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市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贴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对接长珠闽,建设新*”发展战略和“一条主线六个

重点”工作部署,主动服务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围绕*的“*”总体工作目标,以坚定的政治敏感抓宣传,以紧迫的产业意识抓事业,以顽强的创新精神抓改革,以严谨的法制观念抓管理,以强烈的人本思想抓队伍,经过广电系统000余名干部职工的齐心协力和努力拼搏,取得了新闻宣传出精品上大台、事业建设总投入、有线电视用户发展、节目传送套数、经营创收总量等工作成倍或成几倍翻番的瞩目成就,构建起了全市广播与电视并重、内宣与外宣同步、有线与无线并举、数字与模拟共存、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各项工作实现了开创性、突破性、跨越式的发展,在全省名列前列。

1、以坚定的政治敏感抓宣传,始终把宣传创优作为广播电视工作的中心任务,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水平。

全市各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阶段的工作部署,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坚持把“三贴近”作为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宣传的重要原则和切入点,狠抓新闻宣传改革和精品力作生产,着力打造精品频率频道、名牌栏目节目。按照频率频道专业化、品牌化、个性化的要求,不断强化新闻立台、品牌立台的意识,加大广播电视频率频道、栏目节目的创优力度,加强栏目节目的选题策划和内容包装,找准栏目节目定位,做“精”节目,做“优”栏目,使栏目节目更显特色,更具社会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推出了《*热线》、《*在线》、《*服务台》、《*纵横》、《*播报》等一批新颖别致、赏心悦目且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栏目和精品节目;“十五”期间,出精品上大台实现了成几倍翻番,有件作品在全国获奖,件在全省获奖,*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连年被省局评为“创三好”先进单位。

在外宣上,各级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单位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着眼打造*品牌,着力树好*形象,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在省台和中央台的用稿档次。其中,200年,广播和电视实现了上中央台播出*新闻条、上省台播出*新闻0余条的好成绩,比一个中小省份一年上中央台的条数还多,是2000的倍多。特别是以“”、“”为主要内容与目标彰显*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宣传报道,有效地调动了全市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干劲,宣传和展示了*改革开放、蓬勃发展的良好形象,为全市“三个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推动作用,成为引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主旋律,营造了全市加快发展发的浓厚舆论氛围,为加快*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2、以紧迫的产业意识抓事业,始终把加快广电事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近几年,我们始终把加快事业产业发展作为提升广播电视整体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广电功能和地位的重点来抓,通过狠抓创收、厉行节约、盘活资产,千方百计激活资金来源,事业建设先后投入亿千多万元,比年市局成立至000年的年间投入总和还多。先后两轮高效完成了国家和省定的0个行政村与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任务,被评为全国、全省、全市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单位;建设了市至县(市)和大部分乡(镇)的广电光缆干线网,全市广电网络线路总长达到000多公里;完成了城区广电网数字化升级改造;全市有线电视总用户达0多万户,传送电视节目基本套数由原来的0多套增加到现在的近0套,实现了几倍翻番;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广播电视制作播出数字化;建起了市至县(市)广播电视新闻回传网;投入000余万元建起了多功能广电中心大楼,竖起了*广电的新标志。在产业经营上,积极推进“广告、网络、内容”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不断挖掘潜力,改进服务,拓宽创收渠道,通过精办节目,做优栏目,整合网络,灵活运用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经营连年大幅上升,市局经营创收总量由200年的00万元上升到200年的000余万元,平均每年以24左右的速度增长,有效地提升了广播电视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以顽强的创新精神抓改革,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探索广电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子。

全市各级广播电视部门以勇于改革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主动适应市场竞争,不断探索广播电视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路子,积极谋求科学、高效、竞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以频率频道、节目栏目资源整合和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由试点向全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廉洁诚信书承诺书下一篇:领军人才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