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2023-04-09

第一篇:实验心理学试卷及答案

教育学心理学试卷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编辑的话:搜索整理六份教育心理学试卷,并提供参考答案。这对教育心理学复习考试的网友会有帮助的。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教育心理学试卷转自于中国心理学家网:http://psy.net/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教育心理学试卷转自于中国心理学家网:http://psy.net/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二卷)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模仿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育心理学试卷转自于中国心理学家网:http://psy.net/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第三卷)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

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教育心理学试卷转自于中国心理学家网:http://psy.net/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第四卷)

一、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 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 )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教育心理学试卷转自于中国心理学家网:http://psy.net/

三、简答题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五卷)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教育心理学试卷转自于中国心理学家网:http://psy.net/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教育心理学试卷转自于中国心理学家网:http://psy.net/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 B.创造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和教材。

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教育心理学试卷转自于中国心理学家网:http://psy.net/

教育心理学试卷转自于中国心理学家网:http://www.cnpsy.net/

第二篇:生物安全实验室验收考核试卷及答案

单位

实验室

姓名

考核日期

阅卷者

成绩

┈┈┈┈┈┈┈┈┈┈┈┈┈┈┈┈┈┈┈┈┈┈┈┈┈- 河北省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验收

现场考核试卷

一、填空题:(30分,每题2分)

1、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最终目标是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2、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当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层,负责本单位的所有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及程序性文件。这方面的工作可以参照GB19489-2004(E)15190《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一般需要一级防护屏障和二级防护屏障。前者包括各级生物安全柜和个人防护装备。后者则包括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统构成的防护屏障。二级防护的能力取决于实验室分区和室内气压。

4、在存在生物危险因素的场所中,作业人员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

5、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水平可分为4级,I级防护水平要求最低,IV级防护水平要求最高。根据实验室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一般生物安全实验室可分为BSL-

1、BSL-

2、BSL-

3、BSL-4四级,而动物安全实验室则分为ABSL-

1、ABSL-

2、ABSL-3和ABSL-4四级。

6、生物因子是指一切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7、病原体指的是能够引发人和动物、植物疾病的生物因子。

8、危险废物是指具有潜在生物危险、可燃、易燃、腐蚀、有毒、放射和起破坏作用的,对人和环境有害的一切废物。

9、高效空气过滤器是指通常以滤除大于0.3微米微粒为目的,滤除效率符合相关要求的过滤器。其名称的英文缩写是HEPA。

10、依据实验室的安全设计要求,一般可将实验室分为三个区域,即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11、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当依据实验对象、生物危害程度评估、研究内容、设施特点及设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

12、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弃物应被假定含有传染性生物因子,应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

13、安全罩是置于生物医学实验室工作台或仪器设备上的负压排风罩,目的是减少实验室工作者的暴露危险。

14、在抗击“非典”斗争之前的2002年12月,我国颁布了一项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的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该标准的编号为WS233-2002,名称为《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15、危险标志中常见的“Biohazard”一词所对应的中文是生物危害或生物危险。

二、单项及多项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微生物按照其危害程度可以分为 级。 A、3 B、4 C、5 D、6

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区主要依据的是 单位

实验室

姓名

考核日期

阅卷者

成绩

┈┈┈┈┈┈┈┈┈┈┈┈┈┈┈┈┈┈┈┈┈┈┈┈┈

A、房间的面积大小 B、含有病原体的多少 C、受生物因子污染概率的大小 D、房间的通风速度

3、为使人员在灾害发生时能安全撤离,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的安全通道和出口应当标明

A、主要出口路线 B、实验室所属部门 C、方向(东西南北) D、救助电话

4、实验室中配备消防设备目的是

A、局部灭火 B、帮助人员撤离火场 C、整体灭火 D、应付消防部门

5、实验室发生火灾时,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主要责任是 A、组织人员灭火 B、撤离实验室 C、拨打119火警电话 D、组织现场人员安全撤离

6、生物安全I级实验室选址的最低要求是

A、应当特别选址 B、普通建筑物即可 C、需单独在封闭的建筑内D、避开人员密集的场所

7、每个实验室出口处应当设有洗手池,且洗手池应当 A、靠近出口处 B、采用非手动式开关 C、必须使用感应式开关 D、必须使用脚踏式开关

8、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及地面应当

A、表面平整 B、容易清洁 C、耐腐蚀、不渗水 D、地面防滑无缝、不铺地毯

9、实验室中的各种柜橱、试验台应当

A、结构牢固 B、相互之间保持适当距离 C、表面防水 D、表面耐热、耐腐蚀

10、生物安全实验室内操作区域照明的最低要求是

A、避免反光 B、避免强光 C、照度达到100流明 D、推荐使用日光灯

三、判断题:(10分,每题1分;您认为错误的打╳,正确的打∨)

1、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的建造、使用和管理无需参照生物安全Ⅰ级实验室的有关要求。(×)

2、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中工作人员应当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

3、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对违反生物安全规定的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

4、生物安全培训应当从常识教育入手,引导所属人员增强生物安全意识。(√)

5、危险分组不到Ⅱ的微生物,无须按照Ⅱ级生物安全的要求处理。(×)

6、我国以行业标准及国家标准形式颁布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准则是对从事微生物学、生物医学工作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最低要求。(√)

7、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的门要求带锁、可自动关闭,必须还具有可视窗。(√)

8、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内必须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

9、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必须设置通风系统,保证空气不向内循环流动。(×)

10、动物实验室的门必须能够自动锁闭。(√) 单位

实验室

姓名

考核日期

阅卷者

成绩

┈┈┈┈┈┈┈┈┈┈┈┈┈┈┈┈┈┈┈┈┈┈┈┈┈

四、名词解释:

1、生物安全柜(3分)

负压过滤排风柜。防止操作者和环境暴露于实验过程中产生生物气溶胶。

2、定向气流(3分)

在气压低于外环境大气压的实验室中,从污染概率小且相对压力高处向污染概率高且相对压力低处受控制流动的气流。

3、气溶胶(4分)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粒径一般为0.001μm~100μm的固体、液体微小粒子形成的胶溶状态分散体系。

六、简答题:(20分)

题目:简述生物安全Ⅱ级(BSL-2)实验室对个人防护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 BSL-1实验室

1.1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时应穿工作服,戴防护眼镜。 1.2工作人员物上有破损或皮疹时应戴手套

2 BSL-2实验室

首先应当满足BSL-1实验室的要求的基础上,符合下列要求:

2.1在实验室时应穿工作服或者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防护服到实验室外。用过的防护服应当先在实验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

2.2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性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果可能发生了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到实验外。工作结束后方可去除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或重复使用。

2.3戴防护眼镜。当微生物学操作不可能性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且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为了防止感染性材料溅出或雾化危害,必须使用面部保护装置(如护目镜、面罩、个体呼吸防护用吕或其他防溅出的个人防护装备)

七、案例分析题:(共10分)

题目:如果遇到装有培养物等传染物质的容器发生破碎及溅洒的情况,该怎么办?试述您将采取的措施及处理流程。 参考答案:

小玻璃瓶及其他容器等杯传染性物质污染的破碎物品,以及培养物等溅洒的传染性物质,应当用布或纸巾覆盖。尔后,将消毒剂倾倒其上,并放置30分钟。其后即可清理掉布、纸巾及破碎物品。玻璃碎片应当用镊子清理。污染区域就当用消毒剂擦洗。破碎物吕清理时如果使用了簸箕,应当将其进行高压灭菌或用有效的消毒剂浸泡24小时。清理时用过的布、纸巾抹布及拖把,应当将放入污染废弃物容器中。上述骤均应佩戴手套。如果实验室的记录表格、其他印刷品或书面材料遭到污染,在妥善转抄或拷贝后,应当将其弃入污染废弃物容器。

第三篇: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试卷3(共六份试卷)[1]

(第三卷)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 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 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第四篇: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D.说不清楚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1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D.要看情况而定 1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A.主体 B.客体 C.教的主体 D.学的主体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20.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 )。 A.杜威 B.怀特海 C.布鲁纳 D.克伯屈

二、多选题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3.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是指( )。 A.四书 B.文法 C.修辞 D.辩证法 E.论语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6.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

A.以业余为主 B.以自学为主 C.以长期为主 D.以短期为主 E.以国外学习为主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

A.无歧视原则 B.提早自立原则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D.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E.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0.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 A.核心课程 B.融合课程 C.潜在课程 D.活动课程 E.广域课程

三、名词解释

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四、简答题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五、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第二卷)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春秋》 2.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裴斯泰洛齐 D.杜威 3.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 A.生产劳动 B.模仿C.语言 D.动物本能

4.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5.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了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6.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 A.大力加强普通高中教育 B.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C.实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更好衔接D.进一步加强中等专业教育 7.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 )

A.主导地位 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 D.辅助地位

8.教学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哪一条基本规律中(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9.“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10.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杜威所持的观点是(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 D.国家利益论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2.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A.成立了班委会 B.开展了班级工作C.形成了正确舆论 D.确定了班级工作计划

二、境空题

14.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15.教育目的规定了特定社会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16.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 17.教师的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18.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启发式和注入式。

三、简答题

19.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0.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方法是: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与家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四、论述题

21.美育能促进教育目的实现,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

(1)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它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心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特殊的功效。

(2)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3)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可以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体育。

(第三卷)

一、选择题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 A.教育哲学 B.教育心理学C.教育学 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 A.《大学》 B.《中庸》C.《论语》 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 B.不均衡性C.稳定性和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 A.观察力 B.想像力C.思维力 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 A.地方 B.中央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C.实质教育论 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 A.主体性 B.创造性C.间接性 D.示范法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16.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①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②创办业余党校;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④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第四卷)

一、选择题

1.近代教育史上,是下列哪一位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杜威 D.洛克

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 )

A.高难度原则 B.高速度原则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4.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5.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 )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 )

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9.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和最为经常的工作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B.整合各方面教育影响,使其形成正向的合力

C.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D.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上课 B.备课C.课堂练习 D.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1.班级授课制的实施在我国始于( )

A.唐代 B.清末C.民国初期 D.新中国成立

12.哪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13.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

A.观察法 B.问卷法C.谈话法 D.调查法

二、填空题

14.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目的论上持个人本位论主张。

15.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6.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1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8.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句名言可以用来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特点。

三、简答题

19.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②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

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1.教学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视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四、论述题

22.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领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是教育者,他要将国家社会规定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闻道在先,是已知者,而学生是未知者,所以,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文化知识要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智力才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因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

(4)我们既不能片面地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也不能主张儿童中心主义,而要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五卷)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C.皮亚杰 D.布鲁纳

2.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C.教育 D.教师

3.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 )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4.普及义务教育始于(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我国学制沿革史上,借鉴美国教育体制,初次确立了“六·三·三”的学习阶段和年限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6.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 )

A.自觉性 B.独立性C.创造性 D.主动性

7.教材包括( ) A.教科书 B.CAI软件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知与行的矛盾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

A.延展 B.必要补充C.深化 D.变革

10.“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11.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课外教学C.现场教学 D.课堂教学

1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13.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二、填空题

1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5.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思想。

17.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8.一名合格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三、简答题

19.试简述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之间的关系。 A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①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应反映客观的教育规律,但它不等于教育规律。②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B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①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升华和概括。②教育实践经验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的东西,它也可以作为教育学或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我们要善于把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

20.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统率各科教学。

②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等有精湛研究、独特的见解、深厚的功底。

③教师应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因为各学科知识并非孤立的。

④教师应具备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法的知识。

2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①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②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

③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结果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德育过程的结果,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则与社会要求相一致。

四、论述题

2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构成思想品德的因素比较复杂,知、情、意、行各因素本身和各因素之间要通过不断斗争,才能得到发展和统一。

(2)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思想不成熟,其发展也具有双向性,某一阶段出现某些倒退是正常的,这使得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持续的过程。

(3)德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接受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正规教育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的、家庭的多种影响,这些影响中难免会有负向的,因而一个人思想品德提高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

(4)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对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5)据此规律,教育者必须树立“抓反复,反复抓”的德育思想。

(第六卷)

一、选择题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下列说法不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论点是( )

A.教育即生活 B.学校即社会C.做中学 D.生活即教育

3.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比较重视( )

A.军事体操教育 B.政治哲学教育C.天文数学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4.我国首次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 )

A.1911年 B.1912年C.1957年 D.1958年

5.我国颁布实行的壬戌学制是在( )

A.1902年 B.1903年C.1912年 D.1922年

6.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7.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A.连续性特点 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 D.示范性特点

8.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 )

A.教学为主 B.德育为主C.教师为主 D.学生为主

9.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A.知行统一原则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0.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师生共同参加的B.学生自愿选择的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11.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1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

A.连续性 B.创造性C.主体性 D.长期性

1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二、填空题

14.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问题上的两种片面理论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5.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6.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和教材。

17.德育一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18.课外校外教育的形式主要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三、简答题

19.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20.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结构?

(1)必须具备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表现在善于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组织教学,与家庭、社会配合等方面;(2)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启发性,并善于结合姿态、表情、手势,使语言更具表现力;(3)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表现在善于组织和管理班集体,对学生和班级日常工作良好地组织管理方面;(4)具备自我调控能力,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教师能及时分析调整,使工作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1.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四、论述题 22.论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想因素的德育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这一原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德育中的反映。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内部都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矛盾斗争又可以转化,当积极因素居主导地位时,学生品德表现较好;反之,则较差。教育者的责任,则是促使这种矛盾向积极方面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①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②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③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第五篇:09年1月中学教育学、心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学班全部要掌握,小学班红颜色题目不要掌握) 2009年1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学(中学) 试卷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 【 】

A. 宫廷化教育 B.平民化教育 C.正规教育 D. 教育制度

2. 古代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

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 【 】 A. “私塾” B. “太学” C. “私学” D. “乡学”

3. 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始于 【 】

A.《普通教育学》 B.《民本主义与教育》C.《爱弥儿》 D. 《大教学论》

4. 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

A. 巴甫洛夫 B.巴班斯基 C. 皮亚杰 D. 维果茨基

5. 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这些规定指的是 【 】

A. 学生的身份 B. 学生的法律地位 C. 学生的义务 D.教师的义务

6.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 【 】

A. 数量和质量 B. 规模和速度 C. 人才培养和规格 D. 公平与效率

7. 未成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除了受教育权之外,还有 【 】

A. 身心健康权 B. 人身自由权 C. 人格尊严权 D.人身权

8.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 【 】

A. 授受关系 B. 平等关系 C.促进关系 D.交往关系

9.有的人认为人的心灵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这种观点属于 【 】 A.白板说 B.开放式教育 C发生认识论 D多因素作用论

10.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旨在体现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的公约。这个公

约叫做 【 】 A.《学生权利公约》 B.《学生保护公约》 C.《儿童权利公约》 D.《儿童保护公约》 11.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 】 A.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B.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作用 C.教育的作用 D.环境的作用

1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讲的是, 【 】 A.教师的传道者角色 B.教师的授业、解惑者角色 C.教师的示范者角色 D.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13.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了解自己的义务,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

动中未尽义务或违反规定,由此造成的后果则应由 【 】 A.教师负责 B.学校负责 C.家长负责 D学生自负 1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除了强制性和普遍性以外,还有【 】

A.发展性B.地域 C.基础性D.科学性 15.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分别指的是【 】 A.二级课程和三级课程 B.一级课程和三级课程 C.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 D.二级课程和一级课程

16.如果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我们就说这个测验有 【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7.教师要胜任教学工作有一个基础性要求,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

这个要求指的是 【 】

A 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B.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C.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素养 D.教师的人格修养

18.安排课程表除了遵循整体性原则和迁移性原则以外,还应当遵循 【 】 A.灵活性原则 B.稳定性原则 C.生理适宜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19.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

家 【 】 A.埃拉斯莫斯 B.维多里诺 C.拉伯雷 D.蒙田 20.目前社会上存在5+2=0的说法,指的是学生接受5天的学校教育被2天的双休日全部抵消掉了。所以,要求学校德育必须贯彻 【 】 A.导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二、填空题 (本大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 o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要贯彻 的教学原则。 22.教育建立实用功利的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教育的 化。

23.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映了教学过程中 的基本特点。 24.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 。 25.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2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27.马克思主义关于 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8.发生认识论的代表人物是心理学家 。 。

29.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 提出的,其理论核心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班级的目标管理是可行的。

30.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 。 31.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的关系。

32.班级授课制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和不利于 。

3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

程即“ ”的过程。

34.备课内容包括: 、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35.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 。

36.以 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一条认识的捷径,使学生能用最短的

时间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37.形式型教学策略就是以教学 为中心的策略。 38.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 ”是基础,“行”是关键。 39.道德教育的 模式是当代道德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德学说。

40.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 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教育是如何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 4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43.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4.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基本要求有哪些? 45.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0分) 46.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人格特征。

2OO9年1月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教育学(中学)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C 2.D 3.D 4.D 5.B 6.B 7.D 8.A 9.A 10.C 11.A 12.A 13.D 14.C 15.C 16.B 17.B 18.C 19.A 20.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21.循序渐进 22.世俗 2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4.教科书 25.舒尔茨 26.培养人 27.人的全面发展 28.皮亚杰 29.德鲁克 3O.归宿 31.民主平等 32.因材施教 33.从做巾学 34.钻研教材

35.京师同文馆 36.间接 37.组织形式 38.知 39.认知 40.马卡连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分)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2分)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2分) 42.第一,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分) 第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2分) 第三,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2分)

43.第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分) 第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2分) 第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1分) 第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1分)

44.第一,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分)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2分)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6(2分)

45.第一,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

型。(3分) 第二,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3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1 O分)

46.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职业由于 其工作对象、工作的手段、工作的环境的特殊性,因此对教师的个性素质也有特定的要求。 (2分) (1)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或者说适合于教师工作的个性品质包括了 很多内容,如热情慷慨、善于交际、乐于助人、有责任心、仁慈友善、合群合作、公平乐观、耐心周到、有幽默感等。(3分) (2)教师不良的个性品质。主要有:冷漠孤僻、木纳呆滞、悲观生气、主观偏心、过分挑剔、嘲讽学生、无耐心、对学生有敌意、训斥学生等。(3分) 能够联系实际情况展开论述的加2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食药监局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四有教师征文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