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情感练习题

2022-07-26

第一篇:情绪与情感练习题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复习稿、练习与参考答案)

第七章

教学要求:

情绪与情感

1、了解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情绪情感与认知

的关系;表情的分类;情绪和情感的种类;情感的品质。

2、掌握焦虑对学习的影响;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青少年良好情感品质的培养。

一、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情绪情感

思考:人为什么会产生喜、乐?而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怒和哀?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概念的关键词: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态度体验) 思考:什么是幸福?(根据情绪情感概念谈一谈对幸福的理解。)

(二)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区别: ① 情绪是与机体的生理或物质性需要能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较低级,人和动物共有;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较高级,人所特有。

② 情绪可由对事物单纯的感觉或知觉所直接引起,易随情景变化,不稳定;情感则是由于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2013-3-3023:37:53 1 起,不易随情景变化,较稳定。

③ 情绪易冲动,外显性强;情感不易冲动,较深沉而含蓄。

思考:愤怒——恨 喜欢——爱

分别属于哪种心理现象?

2、联系: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和内容,而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举例说明。

(三) 情绪情感与认知

没有认识,情绪与情感就无从产生;反过来,情绪与情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四) 表情

情绪与情感发生时有其外部表现,这就是表情。人的表情极其丰富,主要分为三种:

1、 面部表情

2、 身体姿势或动作表情

3、 言语表情

教师可通过观察人的表情,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举例说明。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 情绪的种类 1. 心境

一种强度较小,持续时间长的情绪状态。

2013-3-3023:37:53 2 喜、怒、哀、惧各种情绪都以心境的形式表现。其具有弥散性。 2. 激情

一种强度较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状态。 狂喜、暴怒、激烈的悲痛、极度的恐惧都是激情状态。

激情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能催人向上,而消极的激情却对人产生不良影响。 3. 应激

由意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应激能使人的身体受到紧急动员,以应付突发事件,但时间过长,对人的心身健康十分不利。

(二) 情感的种类 1. 道德感

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号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 理智感

是指人认识事物和探索真理的需要是否相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牛顿的故事

3. 美感

对客观事物或艺术作品是否符合审美要求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有主观性、时代性。

举例说明。

2013-3-3023:37:53 3

三、情绪理论

(一) 詹姆士—兰格理论

(二) 坎农—博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三) 认知生理结合情绪理论

(四) 认知—评价情绪理论

(五) 动机—分化理论

第二节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一、 情绪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1、 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情绪情感对学习有阻碍作用。(泽尔勒的实验)

2、 所学习的材料的情绪与学习者情绪一致时,记忆效果较好。(情景一致效应)

二、 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所谓焦虑是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它是由于个体受到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或内疚感增加,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状态。

焦虑的分类:

2013-3-3023:37:53 4

1、 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按焦虑的性质分)

正常焦虑是指客观情景对个体自尊心可能构成威胁而引起的焦虑。

过敏性焦虑是指个体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引起的焦虑。

2、 现实性焦虑、道德性焦虑和神经性过敏性焦虑(按焦虑的根源分)

现实性焦虑是由于感受到环境中真实的危害和害怕这种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焦虑。

道德性焦虑是指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与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或情绪反应。

神经过敏性焦虑是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的焦虑,一般是由心理——社会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引起的。(应注意早期——童年的影响)

思考:以下现象分别属于哪一种焦虑?

① 学生因没有复习好而对考试没有把握所产生的焦虑。

② 一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某次考试考得不好,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因此以后对所有的事情都产生焦虑,担心自己做不好。

③ 一些侵华日本兵回国后寝食不安,后来华谢罪,以求良心的安宁。

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焦虑程度与知识学习

2013-3-3023:37:53 5 程度适当的焦虑,对知识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程度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则对知识的掌握有不良影响。(神经过敏性焦虑的焦虑适当程度难以把握,教师应对其加以关注,尽力减少学生这种焦虑)

(2)焦虑与学习难度

不十分复杂的学习,高焦虑具有促进作用;比较复杂的学习,高焦虑反而具有消极作用,尤其对于神经过敏性焦虑者影响更大。

(3)焦虑与学习能力

中等程度的焦虑对一般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高焦虑只对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有积极作用。

(4)焦虑的作用与持续时间

短暂的焦虑对学习影响不十分明显,而长期的焦虑则会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及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5) 焦虑的作用与个体年龄

年龄小的学生(小学生),焦虑对其易产生不良的影响,而年龄较大的学生(中学生)焦虑积极影响增大。

(6)考试焦虑与学习

一般来说,考试焦虑越高,其学业成绩越差(年龄小,能力差的学生尤甚),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考试焦虑的这种消极影响不十分明显。

总的来说,对于大多数学生,中等程度的焦虑较为适宜。

2013-3-3023:37:53 6

三、 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

(一) 教师要保持高涨的情绪

(二) 教师要热爱学生

(三) 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四) 教师要注意控制学生的课堂情绪

(五) 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考试焦虑 1. 学会觉察个人消极的自我意识 2. 养成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第三节 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情感的品质

(一)倾向性

倾向性是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由什么性质的事物所引起,经常指向于什么事物。

例:胸有大志者的情感选择

(二)深刻性

指一个人的情感与其生活联系的普遍性和深入程度。

(三)稳定性

指情感的稳定与持久程度。

例:一些人交友是酒肉之交,一些人交友却是患难与共。(深刻性、稳定性)

2013-3-3023:37:53 7

(四)效果性

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对他的行为的效能,也即是说一个人的情感对他的行为是否有推动作用。

例:化悲痛为力量,在逆境中奋起。

二、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 充满热情,富有朝气

(二) 明显的两极性

(三) 不断深刻

(四) 逐渐稳定

(1) 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 (2) 逐步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

(五) 爱的萌动

四、 青少年良好情感品质的培养

(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立远大志向

(二) 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人生阅历

(三) 进行情绪知识学习,掌握控制和调节技术

1. 努力从学习和个人成长中获得满足,增加愉快的情绪

体验

2. 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 理智引导,让情绪有适当表现的机会 ① 情感升华

2013-3-3023:37:53 8 ② 自我暗示 ③ 请人疏导 ④ 自我宣泄

结合以上观点,举例说明。

复习与思考:

1、按本章教学要求复习。

2、思考本章课后练习第

1、

2、

3、4 、5题。 做一做:

一、填空题

1.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________ 前提 基础 ________ 。 2.道德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使人们把___道德概念 _____转化为___道德行为_____的中间环节。

3. _______情绪 情感______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4.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以____需要 ____为中介。

5.人的情绪依据其发生的强弱、持续性和紧张度可把它分为__激情 心境 应激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状态。

6.社会性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情感。主要包括_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

7.__应激_____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情感状态。 8.激情是一种迅速、猛烈爆发而__时间短暂 ______的情感和情绪状态。

9.情绪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状态,带有__情景______性。

10.人的道德感的产生、发展,是与人们的道德认识、__道德信念______和世界观分不开的。

11.微弱而持久但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是___心境__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反之划“×”。)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 )

2013-3-3023:37:53

9 2.情绪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 ( ) 3.我们在欣赏一部艺术品时,能得到欣赏的快感,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道德感。 ( ) 4.茅屋土阶,也能乐在其中;家财万贯,却忧愁不断。这是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情绪情感表现。 (√ ) 5.情感是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和简单

的体验,并带有无条件反射性质。 ( ) 6.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情绪和情感的好坏并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 ) 7. 一般情况下,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学习效率。 (√ ) 8.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焦虑能产生高的学习效率。 (√ ) 9.情感的深刻性与情感的强烈性有必然联系,强烈的情感一定是深刻的情感。 ( ) 10.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反过来,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 √ )

三、单项选择题

1.身体各部分的姿态,例如愤怒时身体直立,挺胸握拳;高兴 时手舞足蹈等,是指哪一种表情 ( )。

A.面部 B.身段 C.语调 D.口部

2.当一个人遇到喜欢的人时表示出欢喜,遇到不喜欢的人表示出讨厌,这表现的是一种( )。

A.情绪 B.心境 C.激情 D.情感

3.在突然到来的危险面前,我们能及时做出反应,并采取措施化险为夷,这在平时是办不到。这种情绪状态是 ( )。 A.激情 B.热情 C.心境 D.应激

4.有时人在暴怒时拍案而起,暴跳如雷,这是属于 ( )。 A.心境 B.激情 C.热情 D.应激

5.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这种情感是属于人的( )。 A.道德感 B.激情感 C.热情感 D.好感

6.青年学生充满了求知欲,常常带着疑问,富于想象,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情感是属于人的 ( )。

2013-3-3023:37:53 10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好感 7.友谊、爱情、责任感等属于( )。 A.情感 B. 情绪 C. 情操 D. 激情 8.理智感和道德感属于人的 ( )。 A.情感 B. 情绪 C. 情操 D. 激情

9.“动力定型是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基础”,这是( ) 提出 来的。

A.达尔 B.比奈 C.巴甫洛夫 D.马斯洛 10.暴怒、狂喜、恐惧、绝望,都属于 ( )。 A.激情的表现 B.心境的表现 C.应激的表现 D.热情的表现

四、简答题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什么?

2.情绪、情感分别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3. 教学中如何利用情绪情感的动力与调节功能?

五、案例分析

当前学校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逐步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张老师是一位教学认真、治学严谨的老师,一贯强调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认为只有严格地教,刻苦地学,才是师生之道。对目前教学中的这种变化感到困惑,他不清楚为什么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情感因素,教师又该如何具体操作。 Q:请你运用所学的情感规律的知识去帮助张老师,让他了解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2.现在公安部门侦破案件采用了科技手段——测谎仪,并使用测谎仪成功地破获了一系列大案、要案,它的神奇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它的测试内容包括皮电反应、脑电波、呼吸、脉搏、血压及声音等的变化。

Q:请你运用所学的有关情绪规律说明测谎仪工作的基本原理,其效能主要与情绪的那些特征密切相关?

六、论述题

1.焦虑对学习有何影响?如何培养学生适当的焦虑水平?

2.情感的品质有哪几种?针对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特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2013-3-3023:37:53 11 情感品质?

3.在教学中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做一做”参考答案

一、 填空题

1.前提 基础 2.道德概念 道德行为 3.情绪 情感 4.需要 5.激情 心境 应激 6.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 7.应激 8.时间短暂

9.情景 10.道德信念 11.心境

二、判断题

1.√ 2.× 3.× 4. √ 5. × 6. × 7. √ 8. √ 9. ×10. √

三、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B 5.A 6.C 7.A 8.A 9.C 10. A

四、简答题

1、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什么?(答案参见教材或讲授稿)

2、情绪、情感分别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答案参考教材,自主组织) 3.教学中如何利用情绪情感的动力与调节功能?(答案参考教材,自主组织)

五、案例分析

(以下只是每题的主要观点,做题应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1、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⑴情绪情感对认知、操作等学习活动的动力与调节功能(积极面):调动注意 、激发兴趣、活跃思维

⑵做法: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情绪背景-―愉悦; 对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乐学;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情感性处理――陶冶;师生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 2.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⑴情绪的生理特性即随情绪发生的相应的内部生理变化,有很多是主体难以控制的。

⑵紧张情绪――生理反应 紧张情绪与交感神经系统机能密切相关,表现为呼吸、血液循环、消化、内外分泌系统以及脑电、皮电反应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难以控制的情绪反应,能够以微小的变化反映在测谎仪上。

2013-3-3023:37:53 12

六、论述题

1. 焦虑对学习效率有何影响?如何培养学生适当的焦虑水平?

2. 情感的品质有哪几种?针对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特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3.在教学中如何调节学生的情绪? (以上题目答案可参考教材,自主组织)

2013-3-3023:37:53 13

第二篇: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根据我国古代传统和国外资料,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情绪情感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原始情绪

人的情绪情感是较为复杂的,自古以来许多学者试图对情绪情感进行分类。根据《礼记》记载,情绪可分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即“七情”;到了近代,西方学者常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最基本的情绪形式或原始的情绪。

(一)快乐

快乐是指人们盼望的目的达到后,或者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高考时取得了好成绩,买了一件自己喜爱的衣服,都会产生快乐的体验。快乐可以有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不同的程度之别,快乐的程度取决于愿望满足的意外程度。目的突然出乎意料地实现会引起极大的快乐。

(二)愤怒

愤怒是人们在实现某种目的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愿望不能够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程度可以有不满、生气、愤怒、暴怒几种。一般来说,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都会产生一定的不满情绪,但不一定会发怒。如果人们意识到这种挫折是由于他人的恶意中伤造成的,那么,怒气就会油然而生。特别是当人的自尊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侮辱时,往往会产生激烈的愤怒情绪,甚至勃然大怒。愤怒是一种不良情绪,它会破坏人的心理、生理平衡,从而诱发各种疾病。因此容易发怒的人,一般体质都欠佳。

(三)悲哀

悲哀一般是与所热爱事物丧失和希望破灭有关的情绪体验。如亲人去世、升学考试失意都属这种情况。悲哀也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等程度的不同,悲哀的强度决定于个人所失去事物的价值。由悲哀引起的紧张的释放就是哭泣,通过哭泣,人们的悲哀就会得到缓解。哭不仅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心理保护措施。当人遭遇到极大的委屈或亲友亡故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哭起来。

(四)恐惧

恐惧是人们面临危险的情景,或预感到某种潜在的威胁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它往往是人们无力摆脱困境时的表现。如大难临头,又无路可走时,人们的恐惧心理就会油然而生。一个人夜间单独行走,本无危险,但想象到某种可能的危险也会产生恐惧。恐惧可分为程度不同的怕、惧怕、惊恐和恐怖几种。人在恐惧时,脸色苍白,反应迟钝,有时还会浑身发抖。“心惊肉跳”就是形容人在恐惧时的精神状态。可见恐惧也是一种消极情绪。恐惧有常态和变态之分。对陌生的东西产生恐惧乃常态恐惧,如原始人害怕雷电。变态恐惧则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人的恐惧心理大多都是后天习得的。

在上述四种基本情绪形式的基础上,又能派生出许多情绪,组成各种复合的形式。与对他人评价有关的如爱慕、厌恶、怨恨;与对自我评价有关的如谦虚、自卑、悔恨等,都包含着快乐、愤怒、悲哀、恐惧等因素。

二、情绪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情绪分为激情、心境、应激和挫折四种情绪状态:

(一)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等。

激情具有冲动性,发生时强度很大。在激情状态下,机体内部伴随有强烈的生理变化,并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如狂喜时手舞足蹈;暴怒时面红耳赤。激情还具有爆发性,发生的速度很快,持续的时间很短暂,一旦离开引起激情的具体情境,会很快冷静下来或转化为心境。

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首先,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突发事件可以引起激情。如重大的喜讯、亲人的亡故等。其次,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的兴奋与抑制也容易引起激情,如对某种痛苦忍耐过久,抑制过度,一旦爆发出来,就会成为十分强烈的、难以控制的激情。此外,激情的发生还和一个人的修养程度有关。那种缺乏教养、不讲礼貌或患有歇斯底里症的人,可以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引起激情的爆发。 激情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激情常常能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力,成为激励人行为的强大动力。而消极的激情则会使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作出一些鲁莽的行为,甚至铸成千古之恨。当然消极的激情也并非不可控制,事实证明,人能意识到自己的激情状态,并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控制激情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尽量避开引起激情的环境刺激。其次是转移注意力,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再次是合理地有节制地发泄。此外,还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由发怒转为发奋。如生活中遭到挫折时,受到他人讽刺嘲笑,心中不平时,要化愤怒为力量,变压力为动力,发奋图强,做生活的强者。当然,控制激情最根本的方法还在于加强思想修养。

(二)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如心情舒畅或忧郁寡欢,兴高采烈或无精打彩等。

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体验,而是由一定的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内对各种事物态度的体验。一个人的某种心境一旦发生,常常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使自己的一切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着人的全部行为表现。例如在舒畅的心境下,会觉得事事顺心,处处快乐。在悲伤心境中,一切都令人烦恼。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说的就是对于同一件事,不同心境的人体验是不相同的。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第一,激情的余波。激情过后往往会转为心境。如狂喜过后,心情舒畅;暴怒过后,闷闷不乐。第二,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社会地位的变迁、经济条件的变化、工作和学习的顺利与受挫、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等都会引起不同的心境。第三,人际关系。一个人与家人、邻里、同事关系融洽,就会有愉快的心境。相反,家庭关系紧张、邻里关系不和、同事之间矛盾重重者,心情就抑郁苦闷。第四,自然环境变化。冬天寒冷,雨雪纷纷,道路泥泞,心境容易抑郁;夏日炎热,心境容易烦燥;春光明媚,秋高气爽,心境就快乐、舒畅。环境清静优美,使人舒畅;环境嘈杂,会使人厌烦。第五,生理状况。身体健康,情绪饱满;疲劳、失眠、疾病,会使人情绪低落。

除上述原因外,每个人还有自己独特的比较稳定的心境。有的人乐观,有的人多愁善感。决定人心境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信念。乐观主义者即使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仍然能保持乐观的心境。

心境对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境能使人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益于健康。不良的心境则会使人消极颓废,降低工作效率,有损于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培养积极心境,防止消极心境。

(三)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变时,必须迅速而及时地作出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应付紧急情况,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例如,正在行驶的汽车突然遇到障碍物,司机紧急刹车;还有突然发生的火灾、地震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所产生的特别紧张的情绪状态就是应激状态。

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急中生智。此时,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可使个体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调动全身力量迅速而及时地作出决定,解决当前的紧急问题。在这种应激状态下,人的思路清晰,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动作有力,能够化险为夷,做出平时做不到的事情。另一种是惊慌失措。应激所造成的高度紧张情绪,使个体行为失调,思维混乱,分析判断能力减弱,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甚至会使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失调,出现暂时休克现象。实践证明,人的应激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而提高。通过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提高意志的果断性,增强动作的灵活性,加强技能的熟练性,提高在意外情境下迅速决断的能力,这样遇到突发事件,就能镇定自若,当机立断,摆脱困境,转危为安。由于应激状态中会出现一系列激烈的生理反应,若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则会破坏人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使人抵抗力降低,易受疾病侵袭。

(四)挫折

挫折是指在实现社会目的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目标活动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目的不能实现,需要和愿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的一生都可能遇到挫折,正如古人所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十八九。挫折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许多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挫折对一个人来说,有利也有弊。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见识,“吃一堑,长一智”。“自古雄才多磨难,历来纨绔少伟男”,人的才能和智慧是在与挫折作斗争中增长和发展的。挫折也会造成人的心理创伤,使人感受到心理压力,产生心理失调,甚至形成“心因性疾病”。

引起挫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自然的原因。这是指需要受到自然环境或物理作用的阻碍。如恶劣的气候、强烈的噪音、火灾等引起的挫折。二是社会的原因。这是指需要受到社会习惯、传统或人为因素的阻碍。如人际关系紧张引起的挫折。三是经济原因。这是由于收入不高,个人的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阻碍。四是生理原因。如想当歌唱家又没有好嗓子。五是期望水平过高。如对自己的期望超过了能力所及的范围,通过努力未能实现而产生的失败感。

个体遭受挫折后,必然会有所表现,以解脱挫折带来的烦恼,减少内心的冲突与不安,缓解挫折情绪,取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这种自我心理保护措施称为心理防卫机制。心理防卫机制主要有积极的、消极的和妥协的三种形式。

积极的自我防卫形式,是对挫折的理智性对抗行为,主要有升华和补偿。升华是指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动机或欲望加以改变,并以较高境界表现出来,以求符合社会标准的要求。如某人因舆论原因遭受爱情挫折时,他可以转向写诗、写小说或绘画等,抒发自己被压抑的情感,这就是升华。补偿是指个体在某种活动中遭受挫折,从另一种活动中谋求成功,以弥补失去的自信与自尊。如肢残学生体育上失意,而在文化课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以此补偿可减轻消极情绪的压力。

消极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是一种非理智的对抗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行为。当个体受挫后常会引起愤怒情绪,从而表现出攻击行为。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直接攻击是指攻击目标直接指向造成障碍的对象。如受到他人无故谴责时,你可能“以牙还牙”、“反唇相讥”来对付无故谴责你的人。也可能把愤怒情绪发泄到其他人或物上去,迁怒于人或物称为转向攻击。还有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自卑悲观者,经常把攻击对象转向自己,责备自己无能、不争气等。

妥协的心理自我防卫形式,是一种采取折衷的办法对待其所遭到的挫折,消除心理上不平衡的形式。主要有合理化和逃避。合理化是心理自我防卫机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个体由于挫折使预定目标无法实现时,为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安,找出种种借口或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解。其表现形式有“酸葡萄”反应和“甜柠檬”反应。“酸葡萄”反应是借否定不能达到的目标的优点,夸大其缺点以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防卫手段。如某生考试成绩差,就说自己重能力不重分数。“甜柠檬”反应是借夸大既得利益的好处,否定其缺欠,以减轻未能实现目标的痛苦。如丢了钱,就说失财免灾,以此安慰自己。逃避是指受挫后回避现实,避开原来挫折情境的妥协行为。“眼不见心不烦”就是逃避的表现。

三、社会情感

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情感按其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生活在社会上,在与周围的人交往中掌握社会道德标准,并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人类根据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认为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就会产生肯定性情感,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就会产生否定性情感。例如,对别人大公无私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对别人的损人利己行为产生愤怒、蔑视的情感;自己尽到了社会责任感到心情舒畅;未尽到责任则感到内疚惭愧等,都属于道德感。

道德感具有社会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集团或民族,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不同的人们对这些标准和规范又有着不同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不同的道德需要,因而也就有着不同的道德感。例如在婚姻观上,封建社会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合理的,男女自己作主谈情说爱则是伤风败俗;现代人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感的内容非常丰富。道德感在社会情感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对人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探求和热爱真理的需要相联系的。

理智感的表现多种多样。它体现出人对自己智力活动过程与结果的态度。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疑虑感;百思不解时的焦虑不安与苦闷;获得结论时的喜悦、陶醉与自信;以及对真理的维护与热爱和对偏见、谬误的鄙视与痛恨等,都属于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它又成为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动力。任何学习活动、科学发明、艺术创造都与理智感分不开。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维,并获得克服困难的力量。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三)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人对浩瀚的大海、蔚蓝的天空、秀美的田园、漂亮的容貌、名胜古迹、艺术珍品等表示的赞美、喜爱等都是美感的表现。

美感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美感具有直觉性,就是它总是在接触事物时立即直接发生的。因此,物体的外表形式对美感有很大的影响,物体的形状、颜色及声音、气味方面的特点在美感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美感也依赖于事物的内容,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内容。苍蝇的外形和蜜蜂相似,前者往往使人产生厌恶之感,而后者则可以使人产生美感。对于人来说,仪表是给人以美感的重要条件,但更重要的是心灵美,那些人格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即使身残貌丑也会受到人们的敬佩和赞赏。

美感具有社会性。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人们的审美标准各不相同,因而也就有不同的美感。例如,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认为弱不禁风的窈窕淑女是美;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认为袒胸露背、放荡不羁是美;而我们则认为健康、大方、自然、协调是美。

美感具有个体性。对于同一客观对象,不同的人可以产生不同的美感,有人觉得美,有人觉得不美。当然人类也有共同的美感,鲜艳的花卉、秀丽的风景、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诗歌、雄伟的建筑,任何人都认为是美的。桂林的山水、西湖的风光、八达岭的长城、北京的故宫,常常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这说明虽然人们的生活地域不同、种族各异,但人们的审美观点存在着相同之处。

第三篇:普心整理 情绪与情感

一.1.情绪与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体的愿望和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方式

2.生理唤醒: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

3.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4.激情:强烈的爆发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产生的情感体验

5.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6.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再评价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主观体验

7.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8.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鉴赏或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9.皮革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感的直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语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语言的效应

10.表情:再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姿态语调表情 二.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侧重生理(人与动物都有)情感只是人特有的。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绪受情感控制。

2)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情绪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情绪受情感控制。 区别:反映对象不同,有意性不同(认知易控制,情绪不易控制),外在表现不同 2,功能:适应动机,组织功能,动机功能,社会功能。

3,维度: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两极性:两种对立状态①动力性:增力或减力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②激动性③强度④紧张和轻松⑤复杂性

4,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爆发性,冲动性)

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5,①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再评价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产生的主观体验

②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③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鉴赏或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6.表情的种类:1.面部表情: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2.姿态表情: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3.语调表情4.感觉反馈

三.2.各种情绪理论:A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B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C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第四篇: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事物对人会有某种意义,因而人对这些事物也就会产生某种态度。这种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内心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例如,体育竞赛中取得优胜使人兴奋和愉快,亲人故去使人痛苦和悲伤,遇到蛮不讲理的人引起激动和愤慨,自然灾害可能引起震惊和恐惧,所有这些喜、怒、哀、乐、悲、恐、惊等,都是人的具有某种独特色彩的内心体验,这些体验是以人的不同态度为转移

的。因此,情绪和情感也可以说是人对周围现实和对自己的独特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有人把它们统称为感情(affection)。人们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感情发生的过程,也包括由此产生的种种体验,因此用单一的感情概念难以全面表达这种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在当代心理学中,人们分别采用个体情绪和情感来更确切地表达感情的不同方面。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手舞足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愤怒时暴跳如雷。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往往随着情景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美的欣赏等。作为一种体验和感

受,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又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心理学主要

研究感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情绪这一概念。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一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

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

提高人的活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它是由一些重要的事件引起的,如突如其来的地震会引起人们极度的恐惧。平静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

条件。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在情绪的强弱之间还有各种不同的强度,如在微愠到狂怒之间还有愤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大怒和暴怒等。情绪强度的大小

决定于情绪事件对于个体意义的大小。

4.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人们情绪的紧张程度决定于面对情境的紧迫性,个体心理的准备状态以及应变能力。如果情境比较复杂,个体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变能力比较差,人们往往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措。如果情境不太紧急,个体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应变能力比较强,人就不会

紧张,而会觉得比较轻松自如。

社会行为特性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第五篇:自闭症儿童的情绪与情感问题分析

自闭症儿童的情绪常常像汹涌跌宕的激流,他们的情感世界又如同没有绿洲的荒漠。面对自闭症儿童情绪、情感的奇异组合,我们怎么办?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人际关系可能会很敏感,终有一天他们会期待理解和友谊。但是,他们的主观愿望和他们构建友谊的能力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这就会导致他们在高级情感沟通方面的挫折。如果能及时给予帮助,可以指导他们修正一些行为,减少一些挫折,但是,能否从根本上修补他们的情感动机缺陷,还是未知。能否在与同龄人的情感交往中做到协调互动,心领神会,还是未知。从世界上现有的文献看,孤独症患者摘取人类心灵桂冠上的“情感明珠”,是十分艰难的。

情感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特有障碍之一,我们可以依据心理科学关于情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展给予教育干预。当然,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孤独症孩子都实现相同的目标,但是,无论孩子能力的高低,无论障碍的多少,都是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的。促进孤独症儿童正常的情感需要出现,并一定程度地学会情感交流,享受到情感交流的乐趣,这是可行的,也是我们情感教育的目标追求。

肉体之上的“高级建筑”

谈情感发育问题,首先应该谈情绪,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情绪是人对环境刺激产生的激越的心理状态和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是社会化、稳定化、复杂化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反应。情绪带有情景性,而情感带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心理学家们对情绪的分类具有许多争议,我们将其分为简单情绪和复杂情绪。比如说,愉快、高兴、愤怒、恐惧,这些都属于简单情绪。简单人和动物都会有。像骄傲、自豪、羞愧、内疚、轻蔑、尴尬、懊悔部属杂情绪,复杂情绪则是人类特有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发展停留在简单碱谣上,社会化程度很低,缺乏高级的复杂情绪。

一般常人的情绪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变态与失常现象,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界足以引起情感反应的刺激麻木不仁,引起情感丧失,对亲人不关心、不体贴,久别重逢甚至生离死别也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冷漠,内心体验贫乏;另一方面是情绪暴躁,喜怒无常,缺乏同情心。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许多具体怪异行为源于情感障碍。

情绪的产生是脑神经多种部位的整合活动,主要涉及下丘脑、网状系统和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以及额叶皮层。心理学家认为:下丘脑的信号影响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围两方面的冲动,向下传导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递则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动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被主体体验到。美国医学家鲁克推断: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是这个系统活动失常的结果。他们认为病人低沉、淡漠,对一切无兴趣,内心体验极为贫乏,麻木不仁,甚至医生告诉他“你的母亲死了”,病人仍然无动于衷,这些现象的产生可能和网状系统的减弱和损伤有关。专家研究还发现,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在情绪控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赋予感觉经验以情绪意义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外有一个医学案例:一个年轻人因病切除了杏仁核,从此对人完全失去兴趣,宁可离群索居,对亲朋好友一概不识,面对亲人的悲痛无动于衷。总之,情绪、情感发展有其重要的脑神经学方面的生理机制。

正常儿童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

正常儿童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依恋,第二阶段为移情,第三个阶段为友谊。

依恋发生在婴儿期,是指婴儿用微笑、目光和行动,亲近、追随他的父母和看护人,从而和父母、看护人建立特殊的依赖关系。婴儿在对依恋对象亲近、追随时,同时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拒绝。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将依恋的形成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3个月。新生儿对所有人都做出相同的反应,并没有对特定的人形成特殊的情绪反应。

2.依恋建立期,3个月~1岁。婴儿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积极的情绪反应,能从周围的人群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接近。

3.依恋关系明确期,1周岁~2周岁。婴儿发展了接近看护人的能力,

开始将父母和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此出发探索环境。当他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婴儿以反抗、紧握、惶恐等表现对待与亲人分离,并且以拒绝情绪对待陌生人。

4.两岁半以后,婴儿开始明白看护人的愿望、情感、意见,学会根据看护人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建立更丰富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示对父母和看护人的亲昵。

移情,心理学上的一般意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相互作用,当一方感知到另一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由于对别人情绪的察觉而导致自己情绪的唤起。这是一种把自己置于另一人的位置上去体验的能力。设身处地地识别和体验别人的情感,这是人际交往中同情与助人行为的前提。在移情中,最主要的情感表现是同情心,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与痛苦所产生的感情共鸣,并对其产生关心、安慰、支持、帮助的行为的感情。

移情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

因为它需要认知发展的支持,

需要有察觉、

理解别人情绪变化的能力,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别人情感的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幼儿期正处于认知中心化。阶段, 孤独症儿童极端

“以自我为中心”,给移情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因而,发展情感沟通,必须让孩子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体验他人的情感,

摆脱自我中心。

友谊是更高级的情感关系,友谊是两个个体之间以平等互利为前提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友谊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依靠亲密情感支持的关系,一般友谊还是持久稳定的关系。12岁的儿童认为,“友谊”可以交流秘密,可以分享情感,“友谊”可以期望对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建立和维系友谊,是人特有的高级的社会行为。

激流与荒漠的奇异组合

孤独症儿童的情绪特点表现为:

第一,情绪体验简单,高级情绪出现很晚,而且浅表、短暂。 第二,情绪不宜控制,爆发频繁,表达方式简单。 第三,情绪程度激烈。

第四,情绪并非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情,具有弥散性。 第五,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大多数是短暂的应激反应,不能转化为持久的心境和情感。

第六,大多数情绪由低级的生理功能引起,和心理感受无关。

情感是由情绪的提升转化而形成的。情感是稳定的、具有社会内涵的、长久持续的心理体验和态度。情感指向特定的人和事件,它是我们对他人或者事件的心理倾向、态度。情感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性质。

情感需要和情感表达是人特有的高层次的心理能力,是人的精神世界里潜在的与生俱来的一种特质,当人的生理、心理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潜在的特质就会显现,变成一种现实的需要和能力,这种需要和能力并不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遗传使人们天生具有情感基因,如同大脑里刻录了“情感程序”,所以,不管是否受过教育;人都会有自发的情感需要和体验,都会具有表达情感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是否能发展出正常的情感呢? 其生物可能性存在吗?事实证明,孤独症儿童不是完全没有情感

“细胞”而是有“带缺陷的情感细胞”,

这是孤独症儿童情感教育的生理基础。孤独症儿童的正常情感如同他们的其他能力一样,

很难生成,需要经过特别的教育、

培养和塑造。

情感建立和维系的本质是:以物质为载体,以双方心理互动为过程,以感受为目的,在同一层面上达到精神的共鸣、共享。由于这个特点,使情感交流不像工具性交流那样一切都是有形可见的。心理感受注重的是心领神会,更高级的感受实质上是不可言传的。

从情感建立和维系的特点上分析,孤独症儿童的障碍主要表现为:

第一,动机不足。了解他人,将人作为自己的认知对象,根据人的表情、动作等外部条件,进而体察、识别、推断他人的内在感受,从而根据这一判断来调整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距离,这是人的心理需要之一。但是,孤独症儿童缺乏这一心理需要,他们的高级情感需要极其微弱。除了遗传因素之外,有一个因素不可以忽视,即情感沟通兴趣的欠缺,这和孤独症儿童后天的经历与处境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情感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的,人们追求情感分享,一定是在情感沟通中得到了正面的强化。但是,孤独症儿童在与人交流中,所得到的指责、命令、冷落、排斥等负面的感受多于正面的感受,这使得他们本能地疏远他人,失去了情感交往的兴趣。

第二,严重的自我中心化。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是情感沟通建立的基础,恰好孤独症儿童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即使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能有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他们在理解语言上仍然会有障碍,他们一般多从字面上理解,无法了解深层的含义,更听不懂言外之意。他们在语言互动上,可以维持对话,但是内容多以表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主,对别人的反应并不在意,总是使用自己习惯的话回答别人。他们的举止不会顾虑到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反应。

第三,不能体察心理活动。孤独症孩子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无法解读别人的情绪。孤独症儿童自身的情绪异于常人,再加上他们语言的有限性,使得别人很难理解他们的情绪。由于失去了与常人共同的情绪体验,由于存在表达上的障碍,他们和常人之间没有情绪共鸣,即使他们感受到了对方的情绪,也无法与自己的感受连接,更难以进行情感分享。

孤独症青少年会试图去建立和别人的情感沟通,但是,当对方不能获得平等的情绪表达和情感满足时, 交流往往就会中断。如果对方只出于责任或者利益来维系与孤独症儿童的情感交往关系,那么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交流。

第四,缺乏情感调节能力。情感性交往的维持需要大脑中具有一种“调节机制”。情感交往中,同伴间有高度的弹性与多样性、变化性,为了成功互动,每个人必须过滤自己脑海里的信息、感觉,以便及时向对方传递自己的信息,所以,几乎是无时无刻要做好瞬时判断,要不停地作主观评价,然后根据互动对象之间的共鸣深度做出再次评估,决定是否继续沟通。

情感性交往没有特定的目的来引导双方的行为,没有可预测性。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双方共同构建的沟通系统不至于混乱呢?情感沟通的双方需要感受对方微妙的情绪变化,时刻根据对方的情绪决定自己的做法、自己的反应。这个过程就是“情感协调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双方会共同努力,即使在出现误解、困惑的情况下,也能共同承受,化解障碍,维持交往。

孤独症患者的神经缺陷,使他们无法把握这样的沟通系统,没有这种调控机制,经验分享难以发展起来。没有感情的。参与,虽然孩子可以成功融入社交模式,但是,仍然缺少了重要的东西——交往动机和快乐体验。有很多高功能孤独症孩子有很好的行为习惯,少部分孩子能表达情绪, 还能理解别人的情绪,但是仍旧不足以和别人建立友谊关系。

一个孤独症孩子具有表达自己情绪和读懂别人情绪的能力,能够维持自己和同伴的友谊,能够体验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并在交往中和同伴形成情感共鸣,调整自己和同伴的心理距离,这是一个孩子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孩子康复程度的高级指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县纠风工作总结下一篇:气象灾害防御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