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1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本文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及其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湟文化对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河湟地区文化影响下的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对策。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1:

区域文化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区域文化影响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影响民营企业家的核心价值观。青岛市GDP已跻身北方城市三甲,但深受齐鲁文化、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鲁商文化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较杭州、深圳等城市还有较大差距。从历史文化中深入把握影响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因素,对增强有力因素,减少不利因素,进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区域文化   民营经济   青岛

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的活力、竞争力、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民营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然而,同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深圳市、杭州市相比,青岛的民营经济从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现代经济学“路径依赖”观点认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其所在地的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从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中深入把握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对增强有力因素,减少不利因素,进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有积极作用。

1区域文化对民营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1.1区域文化影响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

從民营经济较发达的杭州、深圳看,都具有民营经济发展的传统和氛围。伴随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时期,杭州成为全国经济和商业中心。明清以后民营工商业迅速扩展,而本地的思想家也为发展工商业摇旗呐喊。“经世致用”“义利兼容”“工商皆本”,为杭州沉淀了浓厚的商品经济意识,深入杭州人的血液中。同样,深圳也具有发展民营经济的传统。深圳建城虽晚,但其前身宝安县同样具有悠久的商业发展史。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明代后期,这一区域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趋明显。即便明清闭关锁国,广州也一直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使这一区域具有开放性。

1.2区域文化影响民营企业家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企业家个体特性的角度,创新、冒险、进取、奉献、敬业等是国内研究企业家精神的文献中出现的高频词汇。青岛民营经济的发展已落后于深圳、杭州等城市,而社会普遍认为青岛人的思想观念也远远落后于深圳人、杭州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中,杭州有8名民营企业家榜上有名,深圳有6名民营企业家榜上有名。2018年福布斯中国发布最具创新力的30个城市榜,深圳第一,杭州第九,青岛第21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完成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全球产业链:塑造群网化城市星球》,2018年全球城市竞争力深圳第4名,杭州74名,青岛85名。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未来,民营经济是青岛跃入世界一流城市的掣肘还是引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从文化上改变人的观念意识。

2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底蕴

2.1齐鲁文化

具有明显差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在历史融合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公元前11世纪,西周立国分封,《史记·周本纪》记载:“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姜尚和周公旦为齐鲁大地注入最初的精神因子。青岛在这一时期隶属于即墨,是齐国第二大经济城市。齐文化是典型的海洋文化,尊贤尚功、开放进取、与时变、随势化。而周公带给鲁国的则是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这里人文资源特别深厚,曲阜古称少昊之墟,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淳朴、谦虚、实干、中庸、保守融入鲁人的血液。基于农耕社会的需要,儒家为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忠恕之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随着齐鲁两国的统一,齐鲁文化在不断的博弈、碰撞、磨合中,最后形成了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齐鲁文化。山东人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格:诚实尚义、好客豪爽、朴实厚道、讷于言而敏于行。

2.2鲁商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新一代鲁商将齐鲁文化的一些优良传统运用到自己的经营中,并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始终保持着山东人的品格,从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鲁商文化:讲求商业道德,遵守伦理规范,货真价实,注重信誉,不搞欺诈,诚信经营。然而儒家文化的负面影响又束缚了鲁商博弈商海的手脚。比如:重仕轻商的近官文化,“父母在,不远游”的恋土文化,“克己复礼”的保守文化,以及“温良恭俭让”安于现状的观念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上的保守和滞后势必要困扰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制约青岛民营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

3厚植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文化沃土

3.1增强民众对民营经济的认同,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

鲁商文化中重仕轻商的传统,使得很多企业家在获得必要的财富后千方百计地摆脱商人的形象,从而不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充分发挥和企业的成长。因此,我们必须要培育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企业家能够被社会认可和尊重。应该强化企业家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保持艰苦奋斗精神风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在全社会树立企业家的光荣形象,使企业家这一群体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同。同时,重视鲁商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宣传,根据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特点,灵活宣传方式,发现一批、制作一批、宣传一批优秀企业家的故事及企业家精神,推动社会关注、关心和支持鲁商群体发展,引导社会形成亲商氛围。

3.2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热情,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和引路人,2017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用三个“弘扬”勾勒了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弘扬企业家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家精神中的具体体现;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反映了新时代企业家的职业规范;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浓缩了企业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标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克服鲁商文化中保守观念的束缚,必须在弘扬优秀鲁商文化的同时,着力培育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文化沃土。

应当重视对新一代鲁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发挥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主阵地作用,为新一代鲁商提供企业家精神相关培训,加强共识教育。发挥工商联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新一代鲁商提供交流平台,引导其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文化素质尽显人格魅力,引导新一代鲁商继承和发扬鲁商文化中“取国家之大义、舍一己之小利”的家国情怀;引导新一代鲁商继承和发扬鲁商文化中“崇德重义、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引导新一代鲁商继承和发扬鲁商文化中“闯关东、下江南”的开拓精神。

3.3加强内外交流,促进多元商业文化的融合

开放精神是齐文化的精髓之一,姜尚作为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儒、道、法、兵、纵横诸家都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这足以证明他留给齐国的精神基因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管仲的招商引资也展现了它的开放精神,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带来了货物,也带来了各色文化。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青岛开放精神的一个核心构成。包容性也是新时代鲁商文化的一个特色。这种融合令新时代企业家更有开阔的视野、高度的商业智慧和非凡的市场洞察力。浙江一家媒体评价鲁商“坚韧厚重”,而他们则在商业的江湖中表现的既坚韧又不缺乏锐意,既厚重又不乏轻灵。从这种角度看,文化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词汇,民营经济发展,需要不同地域文化间不断的沟通和融合,最后达到文化上的一致。

参考文献:

1.方映灵.文化创新是深圳成为城市文明典范的关键[N].深圳特区报,2019-09-24(C02)

2.王东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引领[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1)

3.韩丽.鲁商文化解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涂可国.鲁商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陈晔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

摘要: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本文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及其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湟文化对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河湟地区文化影响下的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 文化因素 作用

随着国际和区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日趋深入,区域文化力也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研究区域文化的现实状况,进一步培育并弘扬先进文化,是净化社会风气的必然要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区域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有什么样的经济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类型。畜牧经济阶段滋养了畜牧文化;农业经济时期孕育了农耕文化;工业经济昌盛了工业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文化的发展水平,并深刻影响区域文化的类型与构成、形式和内容。

从上述角度来看,早在六七千年前河湟先民创造的石器时代文化,再加上民和喇家遗址和地处西宁市西郊杨家寨的南凉“虎台遗址”、唃厮啰政权的“青唐城”遗址等古遗址文化,历史上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等诸多民族的先民,在共同发展河湟地区物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实现了自身的繁衍,形成了现今青海6大世居民族既共融共通、相互交融又别具一格、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河湟多元多样民族文化。

河湟地区不仅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齐全共存的宗教圣地,而且也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和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宗教文化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还有民俗民间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文化、企业文化等河湟现代文化,无一例外都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文化建筑的实证。河湟地区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河湟文化新类型的孕育和诞生乃至繁荣昌盛。

(二)区域文化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21世纪,经济和文化出现一体化趋势,文化力日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每个经济活动的主体都要受到区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例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关于商业活动文化背景的阐释,如关于齐国的“其俗宽缓阔达,有先王遗风”,关于邹鲁的“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好礼,地小人众,俭啬”等。可见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在当时已经比较明显了。另外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以旅游文化为补充的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推动着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也对青海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区域文化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已深深融入当今社会经济运行之中并成为经济发展持久的动力。区域经济要形成特色并健康发展,就必须立足文化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在制定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方案时,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把文化经济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坚持两者发展并重,以达到文化带经济,经济促文化,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同时,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必须对传统区域文化进行扬弃,将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鉴于此,大力开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是河湟地区当下必须坚持的发展战略。开发、利用好河湟文化旅游资源,就为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点。所以,河湟区域文化与河湟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也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二)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迅速增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文化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市场的开放性同文化的包容性在本质上是可以融合的,在此基础上引进竞争机制,可以促使文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推陈出新,又能在融合过程中实现文化产品量的增加与质的升级。所以,充分利用地区文化资源,发展教育、文艺、体育、民间工艺、旅游、科技、工艺服务等文化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

根据青海省的统计,青海旅游业近几年增长十分迅猛,1995—2000年5年内旅游收入从1914万元猛增至10个多亿,年均增长约122.92%。旅游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为0.16%,2001年达到4.47%。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8亿元,比上年增长0.3%,200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60亿元,增长26.6%。再从居民消费支出中文化消费所占比重来看,青海省同全国一样,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增长较快。城市住户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1995年为7.9%,2000年达到11.8%,2005年为12.9%,2009年为10.1%。农村住户人均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的支出,1995年为33.70元,比重为3.7%;2001年增至79.38元,比重增长至6.52%。2008年为148.9元,比重为5.0%,2009年为173.8元,占消费支出比重为5.4%。因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文化的繁荣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因此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最终表现为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融通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我国东、中西部省份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其文化在形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中西部省份以农耕文化为主,而东部商业文化比较发达,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中西部省份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和东部省份地理环境的相对开放长期影响的结果。

青海省民族成分复杂,为各民族文化融通提供了先天的条件,伴随着国家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政策,青海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开放与交流已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势头,其必然增进各民族的了解与团结,维护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河湟地区农耕文化发达,从一定意义上说,该地区居民保守有余但进取开放意识不足,通过与中东部省份的文化交流,其商业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必然增强。所以,河湟地区的文化只有通过省内省际文化融通政策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着力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合作。继续办好青洽会、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藏毯国际展览会、唐卡艺术和文化遗产博览会等经贸文化活动,提升青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化同海外和省外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同时加强省外、国外的先进技术、快捷的市场信息和经营机制与青海的文化资源、产业政策优势的密切结合,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腾飞。

其次,加强扶持引导。河湟地区应在拓宽融资渠道、广泛招揽人才方面下功夫,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大力扶持具有河湟民族特色的歌舞、戏剧、曲艺等,为河湟文化走出河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好铺垫。另外对有发展潜力的历史文化遗址和重点旅游景区等要争取多方支持,重点发展,实现旅游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目前,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重要机遇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影响力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只要结合好区域文化,科学规划区域发展,正确处理不同民族文化类型之间的文化冲突与融合,即可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①马清华. 关于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的思考[J].攀登,2011(5)

②段继业. 河湟多元文化的起源、价值与现实[J].青海社会科学,2002(5)

③景晖.青海研究报告,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精品版2005:344—345

④马兴胜. 区域民族经济与区域民族文化的依从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5

⑤胡晓明,肖春晔.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张雪冬,1985年生,河南省杞县人,青海大学社会科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方向。蒋延芹,1984年生,河南洛阳人,青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作者:张雪冬 蒋延芹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基于浙江视野谈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文章首先给出了区域文化的概念。然后论述了区域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要求先进的文化与之相适应。最后,分析了当前人们对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些错误认识。

【关键词】浙江视野 区域文化 经济发展 关系

区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经历数代人长期的公共选择,在从事物质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最终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它是一个地区发展最深厚的底蕴,是激发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一 区域文化影响经济发展

区域文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这种文化背景总是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深层次的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那么区域文化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方式对当地经济发展起作用的,下面将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论述。

1.区域文化通过影响人的素质影响经济发展

区域文化精神影响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企业家和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劳动者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观,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待生产劳动的态度从而影响到工作质量。积极的、勤奋灵活、开放进取的、包容性强的文化背景总是激励着劳动者创新、创业、进取;而消极的、投机取巧的、封闭保守的文化背景会大大削弱劳动者创新进取的积极性。浙江人历来就有“重利” 意识和利用财富数量来衡量人生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职业观”的区域性商业文化,并在日后经商办厂中不断获得正向激励。所以,浙江人在改革开放后率先富起来了。

2.区域文化通过“文化无意识”影响经济发展

“文化无意识”是人类无意识现象中的一种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无意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支配着人的行为,从而不自觉地、间接地履行着意识对行为的支配作用。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言行举止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文化心理、素质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蕴藏于每个人的身上,如果它寄存在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民族群体中,就构成了群体意识,一旦这一群体意识形成,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并自觉和不自觉地注入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的各个环节,“干预”经济建设,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因此,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文化因素对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区域文化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范式是:区域文化-区域经济主体行为-区域经济发展。在文化对区域经济主体的影响分析中,一些专家创造性的提出了“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即根据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和功能不同,把人力资本区分为“知识人力资本”和“观念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而形成的具有某种专业知识的人力资本,它可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来获得与传承,也能够通过文字和图形来外化、传递、保存。 而“观念人力资本”是指由传统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方面的人力资本,它是在特定文化环境和知识传统长期培养和熏陶下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观念人力资本”的代表就是企业家精神,其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先进的、创新的文化,企业家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各经济区域经济创新的能力是大不相同的,进而最终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和水平。

3.区域文化通过决定企业组织形态影响经济发展

不同的区域文化类型往往决定该区域的企业制度和组织形态。在家族文化盛行不衰的文化环境下,个人的社会自发交往能力就很弱,个人的跨家族信任关系很难建立,所以家族主义企业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选择。如在浙中地区,家族文化盛行,这里的大多数企业是一些家族企业,因此,浙中地区的企业较小,发展壮大速度很慢,经济发展也相对缓慢。而在一个具有平等开放合作文化类型的社会中,企业的契约关系不仅稳定而且牢固,合作扩展秩序较容易形成,企业就可以越做越大。

二 经济发展对区域文化提出新要求

一种文化是否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是看其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冒险精神以及对财富的欲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也需要创新,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是创新,当然也包括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需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文化和制度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创新精神和观念对现代经济主体即企业家形成具有长久的基础性影响。

1.发扬与当前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文化

优秀的文化可以促进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如善于吃苦耐劳的人适应能力特别强,在同等条件下可以做出更大的成绩;崇尚忠孝节义的人特别讲诚信,不仅自己不搞坑蒙拐骗,也痛恨他人言而无信、制假贩假;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特别体谅国家,体谅别人,往往能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觉地为国家、企业分担责任;平时尊老爱幼的人大都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致富之后往往不忘乡里邻居,能带领大家一同致富。这些都是当前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继承与发扬,从而积极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2.摒弃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文化

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则会制约经济发展。封建等级观念严重的人往往会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浙江温州人用以致富、闯荡世界的“五把刀子”(即菜刀、剃头刀、剪刀、皮鞋刀、螺丝刀),在这些人眼里是不屑一顾的。他们中不少人宁肯待业、失业,也不愿放下架子,去从事服务性工作。“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人总是“唯官”、“唯上”,重官轻商,从而很难与外来客商及私营企业主真心相处,更谈不上热心为他们服务了。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的人办事往往不循科学规律,而是求神问卜、投机取巧,有的人致富后则买地造坟,求祖宗保佑,他们往往走不出“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败业”的富不过三代的怪圈。总之,这些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越多、越浓厚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文氛围往往就越差,经济发展也越缓慢,应该坚决抛弃这些落后的不

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

3.经济发展要求文化不断创新

经济在快速发展,这要求文化改革创新的步子也要迈得开,从而继续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文化勇于创新,最终先进文化与人的素质相结合,形成了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文化创新融入现代化建设大目标,可带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

三 关于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错误认识

1.“区域文化无用论”的观点

一些地方利用当地风俗文化,很少涉及深层次文化传统观念,通过组织文化节、旅游节等各项活动,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但最终经济增长速度却仍不尽人意,于是得出对经济发展“区域文化无用论”的错误结论。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地方错误的将表面民俗文化认为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可见,这些地区必须认真审视本地区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观念,要认真调研和分析本地区的文化内涵,分析和研究其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优秀文化,同时,要不断学习其它地区的先进理念,特别是学习浙江温州人的那种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敢闯天下的经商精神,不怕脏不怕累的吃苦精神,以打造适合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观念和时代精神。只有这样,一些中西部地区所蕴藏的经济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并逐步缩小与浙江等发达地区在发展上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2.“区域文化变迁缓慢”观

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学浙江模式的过程中,普遍认为文化观念变迁缓慢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快速改变。一般来说,文化变迁作为非正式制度变迁总是缓慢的。但是,也不一定,我们看东北的高失业率城市,存在着依附文化的残余和生存文化的扩展力量,包括女的比男的更勤劳,到各地去打工,不管是打什么工。这种观念的改变,就是文化的改变,而且改变得很快,没有办法时,生存文化就会上升到主流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佑林.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

[2]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新华出版社,2010

[3]应华根.财富浙商-一个关于浙商成长、发展、突围的话题[M].宁波出版社,2004

[4]李伯重等主编.江南的城市工业与地方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何宽 徐士元 樊在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旅游业营销对策网络营销论文下一篇:民法和商法分析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