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生态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2022-09-20

秸秆还田生态农业参考文献

[1]陈柏旭,周颖,王立刚,王丽英,张彦东.玉米秸秆还田的补偿意愿影响因素及补偿标准研究——基于徐水区319位农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11.

[2]雷红豆.基于二元利益非一致性的农户土地利用亲环境行为研究[D].导师:李世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3]孔丽丽,侯云鹏,李前,尹彩侠,杨建,秦裕波,王蒙,王立春,谢佳贵,刘志全,于雷.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优质肉用羊新品种(品系)选育[Z].项目立项编号:CXGC2018ZY013.鉴定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鉴定日期:2021-11-23

[4]李惠通.覆膜及秸秆还田对旱地冬小麦化肥氮归趋及平衡的影响[D].导师:王林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5]姜兴睿.补贴政策对农户秸秆还田行为的影响研究[D].导师:崔宁波.东北农业大学,2021.

[6]李铁成.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黑土稻作水分利用和碳平衡的影响[D].导师:张忠学.东北农业大学,2021.

[7]李娜.地膜覆盖和施氮肥对关中秸秆还田下夏玉米土壤N_2O排放和土壤质量的影响[D].导师:冯永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8]卢爽.秸秆原质和炭化还田对旱地覆膜玉米生产力与碳排放的影响及机理[D].导师:熊友才.兰州大学,2021.

[9]郭子艳.施氮量和秸秆还田对夏玉米产量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导师:韩清芳;徐永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10]李雨诺.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碳固持及作物生长的影响[D].导师:田霄鸿;师江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1.

[11]张雪冰.土壤侵蚀程度和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D].导师:白娥.东北师范大学,2021.

[12]周秋慧,林风燕,吴聪宇,吴伟珍.浙江庆元县推广多种轮作技术与生态循环种养模式[J].农业工程技术,2021,(05):41+43.

[13]刘媛,程宏波,幸华,陈菁菁,陈影慧.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旱地冬小麦秸秆覆盖栽培增产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18JR3RA173.鉴定单位:甘肃省科技厅.鉴定日期:2020-12-11

[14]张鑫,李菁园,孟凡乔,吴文良,李洪波,胡正江.桓台县冬小麦和夏玉米秸秆长期还田的生态效益分析[J].生态学报,2020,(12):4157-4168.

[15]张刚.太湖地区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综合效应研究[D].导师:俞元春;王德建.南京林业大学,2020.

[16]孙骞.基于DSSAT模型的晋东褐土区旱作农田施肥管理优化[D].导师:王兵.山西大学,2020.

[17]王雷.不同油菜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稻产量的影响[D].导师:李成芳.华中农业大学,2020.

[18]韩玉玲.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D].导师:赵明;展茗;马玮;周宝元.华中农业大学,2020.

[19]马玲.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氮素形态、排放及分配的影响[D].导师:邹洪涛.沈阳农业大学,2020.

[20]杨竣皓.秸秆还田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效应的整合分析[D].导师:王振林;李勇.山东农业大学,2020.

秸秆还田生态农业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李威.秸秆还田对稻虾连作模式水质和土壤环境的动态影响[D].导师:成永旭;李嘉尧.上海海洋大学,2020.

[22]许志远.秸秆还田对稻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生长发育及杂草与作物竞争关系的影响[D].导师:於丙军;李贵.南京农业大学,2020.

[23]刘丽.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D].导师:姜志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

[24]Hagos,Medhn Berhane(孟笑语).长期秸秆还田和化肥施用配合对小麦和玉米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足迹的影响[D].导师:田霄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

[25]程旺大,沈亚强,张红梅,王保君,沈盟,周志明,沈国雄,陈锦其,裘水根.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嘉兴市秀洲区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桐乡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平湖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海盐县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菌渣及稻草主要成分及其生态循环利用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2016.鉴定单位:嘉兴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鉴定日期:2020-04-24

[26]游璟.果菇套作系统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及CO_2排放的影响[D].导师:倪九派.西南大学,2020.

[27]祁迪.玉米丰产增效技术综合效益评价[D].导师:郝庆升.吉林农业大学,2020.

[28]周育臻.紫色土区长期秸秆还田与轮作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D].导师:吴鹏飞.西南民族大学,2020.

[29]马胜兰.秸秆还田对川中丘陵玉麦轮作体系地力特征和氮去向的影响[D].导师:吴鹏飞;唐家良;况福虹.西南民族大学,2020.

[30]李丽娜,闫淋淋,曹凑贵,江洋,汪金平.稻虾共作系统中水稻生长及养分吸收对秸秆还田与投食的响应[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0,(02):8-16.

[31]肖小军,余跑兰,吴艳,肖国滨,刘小三,陈明,雷媛元.江西省红壤研究所.三熟制油菜秸秆还田技术优化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20161BBF60111.鉴定单位:江西省科技厅.鉴定日期:2020-01-09

[32]张奕.秸秆还田生态价值:测算、时空差异及支持政策[D].导师:罗小锋.华中农业大学,2019.

[33]Eunice Essel.长期不同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小麦豌豆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CO_2排放的影响及机制[D].导师:李玲玲.甘肃农业大学,2019.

[34]谢贤鑫.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导师:陈美球.江西农业大学,2019.

[35]宋知远.长三角稻麦轮作农田秸秆还田方式的净减排潜力及推广策略[D].导师:朱利群.南京农业大学,2019.

[36]门云云,田雪峰,夏立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面源污染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8,(35):72-74+164.

[37]高思达.法库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调查[D].导师:陈立双;侯希明.沈阳农业大学,2018.

[38]张军,武均,周冬梅,罗珠珠,齐鹏.甘肃农业大学.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旱作农田土壤机碳氮耦合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1606RJZA076.鉴定单位:甘肃省科技厅.鉴定日期:2018-11-14

[39]任莉,赵旭平,颜金龙.浅谈秸杆还田及在旱作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8,(13):55-57.

[40]郝兴顺,田霄鸿,吴玉红,王旭东,陈浩,来航线,张春辉,黄卫群,刘勇,赵胜利,王薇,蒙天竣,秦宇航,曾宏宽,李小军,曹文元,张建新,屈卫锋.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汉中盆地稻麦油两熟区秸秆还田技术集成与示范[Z].项目立项编号:2015KTCL02-21.鉴定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鉴定日期:2018-07-12

秸秆还田生态农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窦莉洋.秸秆还田对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D].导师:依艳丽;杜国田.沈阳农业大学,2018.

[42]孔云.施肥措施和秸秆还田对潮土农田土壤动物的影响[D].导师:修伟明.沈阳农业大学,2018.

[43]陈建汶.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夏玉米土壤氮素转化特征的影响[D].导师:田秀平;张贵龙.天津农学院,2018.

[44]翟思龙.秸秆还田对稻茬麦田AM真菌的影响及其与N_2O排放的关系[D].导师:孟亚利;杨海水.南京农业大学,2018.

[45]柴凯斌.秸秆还田对稻麦系统作物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导师:李成芳.华中农业大学,2018.

[46]周杏.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研究[D].导师:于书霞.华中农业大学,2018.

[47]王金华.稻虾系统中土壤氮素动态特征与转化规律研究[D].导师:汪金平.华中农业大学,2018.

[48]张亚如.社会网络对农户绿色农业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影响研究[D].导师:张俊飚.华中农业大学,2018.

[49]阿里凯(KASHIF ALI KUBAR).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有机碳特性及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D].导师:黄丽.华中农业大学,2018.

[50]刘鸿飞.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及肥水处理效应[D].导师:张祖建.扬州大学,2018.

[51]张亚丽.青藏高原东部农田土壤质量与土壤碳库研究[D].导师:吕家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2]刘兰清.秸秆还田和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D].导师:任广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3]孟庆坤.成安县农户秸秆还田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导师:杜云良;谈春季.河北工程大学,2018.

[54]黄欣欣,廖文华,刘建玲,贾良良,刘孟朝,杨云马,杨羚.河北省典型土壤磷库状况及对长期施磷和秸秆还田的响应[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06):30-36.

[55]赵鎏.瑞昌市:召开九江市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工作推进会[J].南方农机,2017,(19):13.

[56]毛新平,迟德龙,陈实,任德元,王昕名,宋道福,刁云宵,胡彦春,李金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青冈县农机管理总站;泰来县农机管理总站;肇州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桦南县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巴彦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哈尔滨市双城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黑龙江省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Z].项目立项编号.鉴定单位: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鉴定日期:2017-09-10

[57]郑晓玲.浅谈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民致富之友,2017,(16):238.

[58]刘清华.辽宁省推进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思考和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7,(07):67-68.

[59]梁志军,张洪良,龙光霞,陈季红,邬石根,梁国现,李祖彪,关艳玉,谢柱存,银秋玲,卢一科,纪水养.贺州市土肥工作站.贺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Z].项目立项编号:贺科产1408012.鉴定单位:贺州市科学技术局.鉴定日期:2017-07-06

[60]Stephen Yeboah.不同碳添加对中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D].导师:张仁陟.甘肃农业大学,2017.

[61]张鹏鹏.秸秆管理和施肥措施对绿洲农田土壤碳库及碳循环影响的研究[D].导师:张旺锋.石河子大学,2017.

[62]顾泽海.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库、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导师:朱利群.南京农业大学,2017.

[63]朱敏.麦秸还田方式对川中丘陵紫土物理性状、碳库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导师:孔凡磊;袁继超.四川农业大学,2017.

[64]李硕.秸秆还田与减量施氮对土壤固碳、培肥和农田可持续生产的影响[D].导师:田霄鸿;师江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5]吴发启,田霄鸿,王旭东,来航线,佟小刚,师江澜,朱瑞祥,薛泉宏,闫小丽,韦小敏,张阿凤,杨博,杨雨鑫,张育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原博康机械有限公司;陕西省土肥新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黄土高原农果牧复合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Z].项目立项编号:2012BAD14B11.鉴定单位:国家科学技术部.鉴定日期:2017-03-30

[66]禄兴丽.保护性耕作措施下西北旱作麦玉两熟体系碳平衡及经济效益分析[D].导师:廖允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7]张雪艳,杨冬艳,田蕾,李建设,高艳明,叶林,王晓敏,祁娟霞,刘馨,周海霞,游诗尧.宁夏大学.大豆接种根瘤菌对设施连作土壤氮素高效利用的机制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31101580.鉴定单位:宁夏科技成果管理中心.鉴定日期:2017-01-03

[68]韩晓飞.三峡库区农田土壤无机磷动态变化及其迁移特征[D].导师:谢德体;高明.西南大学,2016.

[69]刘晓俊.河北省生态农业模式研究[D].导师:郝春新.华北理工大学,2016.

[70]彭卫东,杨明,杨卫新.创新秸秆还田模式 服务生态农业建设[J].江苏农机化,2015,(03):7-10.

[71]马守田.秸秆还田下减施氮肥对麦田碳、氮、水利用及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D].导师:邵云.河南师范大学,2015.

[72]徐传忠.夏收作物秸秆还田和高温堆肥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24):111.

[73]吴洁.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秸秆生物炭施用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固碳的影响[D].导师:卞新民.南京农业大学,2014.

[74]黄春.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系统运行效益研究[D].导师:邓良基.四川农业大学,2014.

[75]周立明,徐华侨,冯天玉,陈鹏宇,兰为洋,张凯鑫,张俊,罗习文,施诗,范仕勇,任耀武,何朴,张军,周杰,付明,张正雄,汪耀祥,余志国,徐剑宏,王洪平.湖北省农机局.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示范推广与应用[Z].项目立项编号.鉴定单位:湖北省农业厅_主持.鉴定日期:2014-04-30

[76]王丙文.保护性耕作农田碳循环规律和调控研究[D].导师:李增嘉;宁堂原.山东农业大学,2013.

[77]张前兵.干旱区不同管理措施下绿洲棉田土壤呼吸及碳平衡研究[D].导师:张旺锋.石河子大学,2013.

[78]韩新忠.稻麦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对作物、土壤微生物及碳库的影响[D].导师:卞新民.南京农业大学,2013.

[79]钱海燕,樊哲文,黄国勤,方豫,严玉平,周杨明,杨滨娟,谢冬明,黄灵光,黄齐,黄海琴,谭晦如.江西省遥感信息系统中心,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稻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及机理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2009BNA09300.鉴定单位:江西省科技厅.鉴定日期:2013-02-05

[80]王修宇.农业机械化生态环境效益浅析[J].河北农机,2012,(06):46-47.

[81]秦子鎛,刘子琪,曾庆亚,张爽,梁子晨.玉米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地生态效益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11-9714.

[82]徐静.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D].导师:宋燕平.安徽农业大学,2012.

[83]王舒娟.江苏省农户秸秆综合利用的实证研究[D].导师:张兵.南京农业大学,2012.

[84]梁龙,王大鹏,吴文良,孟凡乔.基于低碳农业的清洁生产与生态补偿——以山东桓台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06):98-102.

[85]赵鹏,马新明,熊淑萍,杜莲珍,杨素勤,卢忠民,袁祖丽,李建设,刘元东,张心玲,彭文博,李春明,王宜伦,汪强,孙彩霞.河南农业大学.麦玉两熟秸秆还田高产高效氮肥施用技术研究与示范[Z].项目立项编号:2006BAD15B01.鉴定单位: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日期:2009-12-14

[86]彭卫东,杨明.江苏淮安 力推秸秆还田建设生态农业[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9-06-15(004).

[87]芮雯奕.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D].导师:张卫建.南京农业大学,2009.

[88]张大伟.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D].导师:卞新民.南京农业大学,2009.

[89]徐为领.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 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8,(16):55-56+101.

[90]刘娣,范丙全,龚明波.秸秆还田技术在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8,(06):404-407.

[91]涂仕华,刘定辉,赵小蓉,蒲波,甘炳成,朱钟麟,孙锡法,陈胜,冯文强,何树林,白瑞贤,秦鱼生,李向?,杨才辉,郭其灵,吴春归,姜心禄,赵燮京,陈尚洪,陈庆瑞,廖鸣兰,李逢雨,胡仕忠,吴婕,周学梅,郭杰贤,陈跃均,王乙舟,雷先林,刘仕刚,申俐俐,李仕培,陈曦,朱波,陈道全,李浩,陈东明等.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生态建设站;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秸杆还田关键技术及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与应用[Z].项目立项编号:05EFN215100253.鉴定单位:四川省科技厅.鉴定日期:2008-05-21

[92]韩宾.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物响应研究[D].导师:李增嘉.山东农业大学,2007.

[93]曹志平,胡诚,叶钟年,吴文良.不同土壤培肥措施对华北高产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05):1486-1493.

[94]姜秀云,贾理珍,冯捷.浅谈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危害和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1):274.

[95]李万良.吉林省雨养农业区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耕作技术研究[D].导师:袁宏印.吉林农业大学,2005.

[96]王立刚,邱建军.华北平原高产粮区土壤碳储量与平衡的模拟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05):27-32.

[97]吴普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种秸秆分解实验研究装置及实验方法[Z].项目立项编号.鉴定单位.鉴定日期:

[98]王志芳.秸秆还田是建立良好农业生态系统重要措施[J].中国农机化,2003,(06):14-16.

[99]孙皓,方鸿国,刘群松.大力推广秸秆还田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J].当代生态农业,1999,(Z2):47-49.

[100]何香乾.实现秸秆还田机械化 保护生态环境 走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道路[J].贵州农机化,1998,(06):17-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主任班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国际贸易环境影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