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2022-11-08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参考文献

[1]夏春华,李阳兵,曾晨岑,张冰,郑骆珊,陈艳,邵景安.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转型及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以奉节县为例[J].生态学报:1-15.

[2]孔凡斌,杨文才,徐彩瑶.环杭州湾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23,(06):1-11.

[3]高许淼,邬明权,贾战海,牛铮,蒋瑜.M-4高速公路Shorkot-Khanewal段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监测分析[J].遥感信息,2022,(03):116-121.

[4]陈洁,姜艳秋.南京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78-84.

[5]闫明涛,乔家君,瞿萌,朱乾坤,韩冬.黄河流域乡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测绘通报,2022,(04):101-105+116.

[6]李芳.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22,(01):56-60.

[7]王奕淇,李国平.基于SD模型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模拟[J].干旱区地理,2022,(03):901-911.

[8]姜钰,杨娅丽.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经济师,2022,(01):134-135.

[9]曲明青.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山西农经,2021,(24):145-146+149.

[10]龚兰兰,郁耀闯,徐秋月,王长燕,韩景卫.2010-2019年宝鸡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4):69-75.

[11]杜新强,何立滢,姚泓钰,任思睿,乔琪庭.近15年来中国北方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22,(06):66-75.

[12]尹文嘉,吕雪贞.广西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估[J].桂海论丛,2021,(06):71-79.

[13]郝梦露,彭守璋.宁南山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J].水土保持通报,2021,(05):319-326+372.

[14]李文启,范晶晶.河南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J].创新科技,2021,(08):55-66.

[15]宋磊,黄凤,吴勇,凌成鹏,李雪菱,溲笱?,窦向阳.“地质生态环境-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分析——以贵州省赤水市为例[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21,(04):24-31+55.

[16]吴艳霞,陈步宇,张磊.黄河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态势及动力因素[J].水土保持通报,2021,(02):240-249.

[17]温煜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12):35-43.

[18]任祁荣,于恩逸.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J].生态学报,2021,(08):2944-2953.

[19]韩丽红,潘玉君,杨冬琪,韩磊.云南旅游产业和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北部湾大学学报,2020,(11):63-70.

[20]辛嵘花.生态环境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J].中国外资,2020,(21):90-91.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任祁荣.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耦合分析[J].生态学报,2021,(08):1-10.

[22]苏胜亮.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21,(02):367-374.

[23]田定慧,邬明权,刘波,牛铮,尹富杰.缅甸蒙育瓦铜矿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遥感监测[J].遥感信息,2020,(05):45-56.

[24]田定慧.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恰那矿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动态监测研究[D].导师:万冉冉;刘波.东华理工大学,2020.

[25]葛娟娟.基于耦合的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研究[D].导师:孜比布拉·司马义.新疆大学,2020.

[26]戴靖怡.旅游型海岛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以山东省长岛县为例[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02):24-31.

[27]潘端.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性研究[D].导师:张恒义.杭州师范大学,2020.

[28]赵永峰,郑慧.内蒙古城市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2020,(02):287-293.

[29]崔冠云,李梅芳,张玉玲.关于我国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动态评价的文献综述[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0,(01):37-39+50.

[30]习丽丽.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特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11):9-13.

[31]祁敖雪,杨庆媛,毕国华,李佳欣.我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2):75-84.

[32]刘刚,罗先德.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J].农村科学实验,2018,(08):107.

[33]赵卫,孙志远.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研究——以平凉市退耕还林工程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8:299-309.

[34]赵永峰,郑慧.乌大张城市化、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14):150-153.

[35]樊媛媛.生态环境—区域灾害—社会经济活动耦合关系研究[D].导师:阎俊爱.山西财经大学,2018.

[36]韦福巍,黄荣娟,朱慧芳.省级区域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研究——以广西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4):116-123.

[37]李影影,赵落涛,任亚文.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演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2017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2017:142.

[38]陈锡才,彭燕梅,潘玉君,李俊华.基于生态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03):50-54.

[39]宋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导师:刘满凤.江西财经大学,2017.

[40]陈媛.基于GM(1,1)模型的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以中山市为例[J].环境与发展,2017,(03):258-260.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李晓.基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研究[D].导师:周介铭.四川师范大学,2017.

[42]王黎平,温家皓.水利工程建设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影响浅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3.

[43]田海燕,李杨帆,薛雄志.填海造地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建议[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10):21-25.

[44]苏麒,刘兆顺,李淑杰,刘璐.长春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性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20):5393-5397.

[45]陈锡才,潘玉君,彭燕梅,周兵.怒江州生态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04):77-81.

[46]刘小燕.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J].南方农业,2016,(13):44-45+56.

[47]刘小波,王胜蓝,周宝同.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04):62-66.

[48]赵永峰,郑慧.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6,(02):59-64.

[49]张明发,王强,曾月娥.厦门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99-108.

[50]卢炎秋.武陵山片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导师:程胜高.中国地质大学,2015.

[51]王宇.辽宁省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导师:张仁陟;汪景宽;陈英.甘肃农业大学,2015.

[52]黄荣娟,韦福巍.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5,(02):9-16.

[53]李文彦,罗海波,潘泊娟,闪中标,王红丹.喀斯特地区农用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关系分析——以遵义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5,(07):1788-1793.

[54]韦福巍,周鸿,黄荣娟.区域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5,(03):24-28.

[55]侯国臣,李金萍.开展林业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深化社会经济发展[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0):48-49.

[56]赵永峰,郑慧.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经济师,2015,(03):195-198.

[57]唐力翔.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2):23-24.

[58]张先起,张宏洋,张玉晗,景占杰,文琳,王利卿,韩立炜,徐存东,王志良,刘慧卿,张英克,李秀丽,王雪柳,彭小飞,王臣博,韩伟伟,张露凝,付晓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082300460030.鉴定单位: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日期:2014-07-03

[59]郭子坤.论我国水权配置的协商治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25-31.

[60]张翔.西宁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31-139.

[61]谈兵.基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D].导师:李永周.武汉科技大学,2013.

[62]王海宁,薛惠锋.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12):234-237.

[63]杨木,奚砚涛,李高金.徐州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2,(02):137-141.

[64]吴人坚.生态环境科普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J].海峡科学,2012,(03):61+68.

[65]渠俊峰,张绍良.基于煤矿区复垦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评价研究[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新疆自然资源学会.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新疆自然资源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322-323.

[66]张志红,樊洪涛,索建村.荒漠化监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03):3+40.

[67]王森.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D].导师:徐明德.太原理工大学,2010.

[68]赵翔,陈吉江,毛洪翔.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09):58-62.

[69]马向东,孙金华,胡震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同进化[J].水科学进展,2009,(04):566-571.

[70]郁晶,陈婷,凌虹.苏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05):130-134.

[71]孙超,唐祖贵,魏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8,(07):74-76.

[72]杨小泊,王润兰,何爱平.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初步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6):100-103+108.

[73]钟淋涓,方国华,国延恒.水资源、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研究[J].水利经济,2007,(03):4-7+81.

[74]结古乃·桑杰.黄河首曲生态环境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藏学,2007,(02):68-75.

[75]许文来,张建强,赵玉强,戴本林,邓瑞雪.成都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灾害学,2007,(01):129-133.

[76]万伟,陈森林,潘红中,李健华.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研究[J].人民黄河,2007,(01):53-55.

[77]许文来,张建强.成都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分析[A].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180-183.

[78]束有鹏.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2):47-51.

[79]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J].古今农业,2006,(02):51-67.

[80]黄宗亮.新疆艾比湖流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导师:来欣;王哲.新疆师范大学,2006.

[81]曹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当代经理人,2006,(05):237-238.

[82]张明富,张颖超.明清社会经济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的力作——读《生态环境与明清社会经济》[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04):100-101.

[83]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5:788-795.

[84]孟兰.试论加强水利建设 促进东乌旗牧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J].内蒙古水利,2004,(02):33-34.

[85]王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变迁——清代中后期至解放前福安县个案剖析[J].历史教学问题,2003,(05):42-45+33.

[86]赵玉田.灾荒、生态环境与明代北方社会经济开发[D].导师:赵毅.东北师范大学,2003.

[87]苗连山.大连市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导师:周道玮.东北师范大学,2002.

[88]郑磊.民国时期关中地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1928—1949)[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3):62-76.

[89]成桂芳,潘军.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J].华东经济管理,2000,(06):79-80.

[90]成桂芳,潘军.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0,(04):38-40.

[91]贺建林.试论移民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以湖南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为例[J].云南环境科学,2000,(03):6-8.

[92]严登华,何岩,邓伟,于振汉,张平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模型研究[J].环境与开发,2000,(03):5-7.

[93]贺建林.水库移民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以湖南省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0,(02):26-29.

[94]王立群,邱俊齐.试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可实现性[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01):106-108.

[95]邱俊齐,温亚力.试论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01):96-98.

[96]李锋.荒漠化监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1997,(01):1-5+62.

[97]常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评价[J].中国统计,1996,(08):27.

[98]李永祺.保持和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04):77-79.

[99]高广生.国土规划在协调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0,(03):4-7.

[100]黎红心,柳茵.越南:人口——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战略[J].南洋资料译丛,1984,(03):70-7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施工企业党建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审美意象理论发展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