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及屈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2022-08-24

楚辞及屈原研究参考文献

[1]王晓俊,杨雪梅,李泠波.澄怀探道 涤故求新——周秉高先生《屈原研究》及其学术创新的启示[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98-101.

[2]湘湘.离骚:遭受忧患[J].十几岁,2021,(36):20.

[3]谭春林.两汉六朝刘安骚评之研究[D].导师:张金梅.湖北民族大学,2021.

[4]洋洋兔.漫话中国——屈原与楚辞[J].童话王国·文学大师班,2020,(09):42-43.

[5]何新文,周昌梅.石声淮先生屈原论述叙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48-54+64.

[6]王晓俊.丹心未泯创新著鹤发尤映求是辉——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周秉高教授的新著《屈原研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2):1-2+8.

[7]郅珊珊.刘梦鹏《屈子章句》研究[D].导师:李笑岩.河北师范大学,2020.

[8]方铭,张鹤.2017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20,(01):20-32.

[9]陈静.论元代科举与《楚辞》[A].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中国屈原学会汨罗屈原文化研究院.中国楚辞学(第三十辑)——二〇一九年湖南汨罗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中国屈原学会汨罗屈原文化研究院:中国屈原学会,2019:104-114.

[10]陈怡良.主题突破 笔意纵横——读许瑞哲《屈原儒道思想探微》[A].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中国屈原学会汨罗屈原文化研究院.中国楚辞学(第三十辑)——二〇一九年湖南汨罗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中国屈原学会汨罗屈原文化研究院:中国屈原学会,2019:235-248.

[11]刘全志.《屈原论稿》的屈原生平研究与创新[J].斯文,2019,(01):239-251.

[12]朱亚妮.周拱辰《离骚草木史》研究[D].导师:董芬芬.西北师范大学,2018.

[13]張樹國.漢初隸變楚辭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材料來源[J].中华文史论丛,2018,(01):61-99+399.

[14]白洁,刘斌.屈原及其《楚辞》中的崇“天”意识[J].美与时代(下),2017,(12):55-57.

[15]刘生良.梁启超的屈原与楚辞研究[A].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楚辞学(第二十七辑)——二〇一七年云南昆明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屈原学会,2017:466-472.

[16]龚红林,周媛.论屈原研究中的四大批评范式[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17-21.

[17]赵敏俐.一次可以载入楚辞研究史的重要会议——“屈原作品篇第研讨会”总结[J].职大学报,2016,(04):6-7.

[18]乔晓培.贺贻孙《骚筏》研究[D].导师:刘生良.陕西师范大学,2016.

[19]文斌,龙岳林.楚辞植物园规划设计[J].建筑与文化,2016,(03):78-79.

[20]方崇婧.屈原诗歌与楚人审美观念研究[D].导师:景遐东;徐柏青.湖北师范学院,2015.

楚辞及屈原研究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肖友芳.王闿运《楚辞释》研究[D].导师:吴广平.湖南科技大学,2015.

[22]华锋.楚辞吟咏研究[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4,(02):63-72.

[23]纪晓建.班固屈原研究创新性探析[A].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中国楚辞学(第二十四辑)--2014年楚辞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中国屈原学会,2014:76-84.

[24]王海远.郭沫若的屈原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00-104+112.

[25]倪珂.评毛庆先生著作:《屈原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J].青年文学家,2014,(24):50-51.

[26]周鹏.梁启超《屈原研究》之研究[D].导师:谢明仁.广西大学,2014.

[27]王东美.出土文献与闻一多冻恰费芯縖D].导师:马世年.西北师范大学,2014.

[28]黄亚军.郭沫若的屈原接受—理论与创作的双重审视[D].导师:王德华.浙江大学,2014.

[29]魏晓艳.《诗经》与《楚辞》异同比较研究[D].导师:王绪霞.河南师范大学,2014.

[30]方铭,胡静.2011年楚辞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13,(03):46-51.

[31]吴冠宇.屈复《楚辞新注》研究[D].导师:谢明仁.广西大学,2013.

[32]范永恒.《楚辞补注》与《楚辞集注》比较研究[D].导师:力之.广西师范大学,2013.

[33]彭丹华,刘红麟.充溢着田野考古的芬芳——刘石林楚辞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2013,(02):52-55+63.

[34]席加宏.一场先秦士人生命观的大交锋——《渔父》主题新解[J].语文教学通讯,2012,(34):29-31.

[35]张中一.屈原及其作品研究需要重新认识[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39-47.

[36]方铭.近三十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J].中国文化研究,2011,(04):194-197.

[37]张淑娟.《楚辞》在俄罗斯的传播[J].俄罗斯文艺,2011,(04):105-108.

[38]赵乖勋.宋代楚辞学[D].导师:熊良智.四川师范大学,2011.

[39]余欢.《卜居》《渔父》之研究[D].导师:力之.广西师范大学,2011.

[40]龚俅.“楚辞”实为“楚”之“赋”辨——“楚辞”辨名之一[J].钦州学院学报,2011,(02):13-17.

楚辞及屈原研究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赵丽丽.从女性形象的塑造看宋玉赋的继承与发展[D].导师:王绪霞.河南师范大学,2011.

[42]龚红林.屈原作品在朝鲜半岛的接受与屈原精神域外文化凝聚力的探讨[J].云梦学刊,2011,(01):38-44.

[43]方铭,余霞.2009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A].中国屈原学会、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中国楚辞学(第十八辑)——2010年江苏南通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屈原学会、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中国屈原学会,2010:291-306.

[44]江立中.异采美:屈原作品的美学特征[J].中国楚辞学,2009,(01):288-300.

[45]毛炳汉.略谈百年来屈原研究的成绩、问题与思考[J].中国楚辞学,2009,(03):134-137.

[46]禹经安.屈原与溆浦研究[J].中国楚辞学,2009,(03):320-343.

[47]彭春艳.考古发现与屈原生年、仕履、流放研究[D].导师:张国安.广西民族大学,2009.

[48]翟满桂.略论屈原《天问》与柳宗元《天对》[J].文学遗产,2009,(02):130-134.

[49]陈培凤.晁补之骚体赋研究[D].导师:李勤印.首都师范大学,2008.

[50]毛炳汉.略谈百年来屈原研究的成绩、问题与思考[A].中国屈原学会、湖南省文化厅、怀化市人民政府.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屈原学会、湖南省文化厅、怀化市人民政府:中国屈原学会,2007:141-144.

[51]禹经安.屈原与溆浦研究[A].中国屈原学会、湖南省文化厅、怀化市人民政府.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屈原学会、湖南省文化厅、怀化市人民政府:中国屈原学会,2007:327-350.

[52]黄建荣.新时代理念与旧传统方法孕育的混血儿——论支伟成《楚辞之研究》的评注特色[J].甘肃社会科学,2007,(05):201-205.

[53]江立中.异采美:屈原作品的美学特征[A].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第十二届中国屈原学会年会暨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屈原学会:中国屈原学会,2007:295-307.

[54]章映.2005年楚辞学研究综述[J].中国楚辞学,2007,(03):303-329.

[55]章映.2005年楚辞学研究综述[A].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十辑)——2007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三)[C].中国屈原学会:中国屈原学会,2007:309-335.

[56]方铭,章映.2005年的屈原研究与楚辞学研究[J].云梦学刊,2007,(01):50-54+138.

[57]钟祥.慧眼独具识幽隐——评赵逵夫先生《屈原与他的时代》[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49-152.

[58]郭海波.浅议民族声乐演唱[J].民族音乐,2006,(01):68-69.

[59]廖群.出土文物与屈原创作的认定[A].《东方丛刊》编辑部.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广西外国文学学会,2005:216-230.

[60].《楚辞考论》[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4,(00):272-273.

[61]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导师:孙逊.上海师范大学,2004.

[62]刘丹妮.对楚辞及屈原文化地位变迁原因的探寻[J].晋阳学刊,2004,(02):38-40.

[63]邵炳军.从《楚辞》研究方法论的历史发展看赵逵夫先生的楚辞研究[J].中国楚辞学,2004,(01):150-170.

[64]黄露生.屈原与楚怀王“成言”的内容及历史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01):92-96.

[65]李青,梅桐生.20世纪90年代的屈原研究[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1):5-9.

[66]张小泉.试论《红楼梦》与《史记》《离骚》的关系[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2,(04):4-7.

[67]褚斌杰.《中国楚辞学》发刊词[J].中国楚辞学,2002,(00):5-8.

[68]钱玉趾.《哀郢》的写作时间及内容新解[J].中国楚辞学,2002,(00):264-284.

[69]王媛.20世纪90年代楚辞研究论著索引(一)[J].中国楚辞学,2002,(00):323+325-356.

[70]褚斌杰.《中国楚辞学》发刊词[A].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中国屈原学会:中国屈原学会,2002:5-8.

[71]钱玉趾.《哀郢》的写作时间及内容新解[A].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中国屈原学会:中国屈原学会,2002:276-296.

[72]王媛.20世纪90年代楚辞研究论著索引(一)[A].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一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中国屈原学会:中国屈原学会,2002:335+337-368.

[73]邵炳军.从《楚辞》研究方法论的历史发展看赵逵夫先生的楚辞研究[A].中国屈原学会.中国楚辞学(第四辑)——2002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中国屈原学会:中国屈原学会,2002:158-178.

[74]周禾.《楚辞》选自“屈原赋之属”考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6):78-80.

[75].卷首语[J].文史知识,2000,(11):1.

[76]褚斌杰.百年屈学[J].文史知识,2000,(11):119-126.

[77]黄震云.2000年楚辞国际学术讨论会成果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7-12.

[78]方铭.20世纪新楚辞学建立的过程考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64-68.

[79]周建忠.关于楚辞研究的对象审视与历史回顾——楚辞研究一百年[J].贵州社会科学,1997,(05):70-75.

[80]赵奎夫.屈原卒年新考[J].贵州社会科学,1996,(02):75-78.

[81]刘蕻.《哀郢》作年与内容考辨[J].中文自学指导,1994,(06):16-18.

[82]张叶芦.《屈原列传》误解辨正[J].浙江师大学报,1993,(04):46-50.

[83]袁伯诚.一篇有创见的楚辞学论文——读《〈哀郢〉考论兼及屈原研究的几个问题》[J].怀化师专学报,1992,(01):78-80.

[84]丁平.《九章·哀郢》众议之我见[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49-52.

[85]陈松青.一部以独创为特征的学术著作——《屈原的思想与文学艺术》读后[J].社会科学战线,1991,(03):322.

[86]易炜.理论的建树与现实的启示——读赵逵夫关于屈赋继承创造问题的一组论文[J].甘肃理论学刊,1990,(03):69-70.

[87]周建忠.旧学根基 新潮气派——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J].云梦学刊,1990,(01):98-103.

[88].作者·编者·读者[J].云梦学刊,1990,(01):104.

[89]翁银陶.《九歌》——楚齐联盟的颂曲[J].江汉论坛,1989,(10):70-74+40.

[90]周建忠.考证翔实 辩析精微——赵逵夫楚辞研究述评[J].社联通讯,1988,(02):45-50.

[91]张来芳.梁启超对屈原和《楚辞》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01):43-47.

[92]赵逵夫.沧海求珠 一睹璀璨——作为楚辞上源的民歌和韵文剖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04):80-85.

[93]张宏洪.一篇有重要突破的楚辞学论文——简评《屈氏先世与句■王熊伯庸》[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03):103-104.

[94]叶幼明.司马迁论屈原[J].岳阳师专学报,1985,(03):10-17.

[95]朱碧莲.论《离骚》中的女媭和“子兰”[J].兰州大学学报,1985,(01):63-68.

[96]李星.一本有益的楚辞教科书 林云铭《楚辞灯》校注余论[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64-70.

[97]书海.湖北省第二次屈原学术讨论会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05):127-128.

[98]黄鹄.廖季平从《楚辞新解》到《楚辞讲义》的变化[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2):56-58+32.

[99]卢文晖.屈原年表[J].辽宁师院学报,1980,(02):25-34.

[100]濬源.离骚解题[J].学术月刊,1958,(03):8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才培养模式园林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我国自动化下电气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热门文章

楚辞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