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新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2022-09-10

国际贸易新理论参考文献

[1]曹晶晶,盛湘君,季晓伟.论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的协同创新[J].商业经济,2022,(08):99-102.

[2]李路阳,李一凡.应用平衡思维探究解决问题之道[J].国际融资,2019,(12):8-17.

[3]袁铭祯.中国国家国际权力再分析[D].导师:余南平.华东师范大学,2019.

[4]刘海峰.新媒体环境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研究[J].知识文库,2018,(21):171.

[5]王曼莉.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国家竞争空间与“中等收入陷阱”[D].导师:刘再起.武汉大学,2018.

[6]韩晓.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及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7,(32):104-105.

[7]申琦.全球经济新形势下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6):288+290.

[8]张洪玮,赵蓓蓓.政府在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角色定位[J].人民论坛,2016,(31):122-123.

[9]薛虹.论《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的广义应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24-29+72.

[10]郑小碧.国际贸易反脱媒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范围经济视角[J].经济学家,2016,(06):85-94.

[11]温太璞,赵君然.关于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与分类的若干思考[J].商,2016,(05):86-88.

[12]王海娇.当代新国际贸易理论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5,(23):251-252.

[13]吴男,苗长青.利益集团对国际贸易政策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29):19-20.

[14]张睿.当代新国际贸易理论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178.

[15]李慧敏.论商标平行进口中的权利用尽原则[D].导师:李伟芳.华东政法大学,2014.

[16]胡贤军.中美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关系的协整分析[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4,(02):76-79.

[17]吴钢.人文关系网络对国际贸易网络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D].导师:许和连.湖南大学,2014.

[18]肇金红.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之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J].商场现代化,2013,(18):44-45.

[19]刘弘扬,黄古博.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可行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2,(22):39-41.

[20]邓晓馨.贸易摩擦多主体协调机制理论与实践研究[D].导师:王厚双.辽宁大学,2012.

国际贸易新理论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乌兰,吴高娃.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新”在何处——对保罗·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评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53-55.

[22]王维红.国际贸易网络中金融危机跨国传播研究[D].导师:顾庆良.东华大学,2012.

[23]杨兴寿.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及其理论的影响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1):191-192.

[24]陈文玲.把争取国际经贸中的正当权益作为国家战略[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4-10.

[25]余斌.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质疑[J].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00):106-111.

[26]蔡震.国际贸易新理论对青海对外贸易战略的启示[J].现代商业,2011,(17):179+178.

[27]郝佳宁.公司内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D].导师:温太璞.郑州大学,2011.

[28]余斌.对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质疑[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06):25-29.

[29]余斌.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质疑[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云南财经大学.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云南财经大学: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113-118.

[30]王琪.浅析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9):120-121.

[31]崔凡,屠新泉,樊瑛.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5):139-155+160.

[32]赵梅.国际贸易理论演变的逻辑分析[D].导师:徐光远.云南大学,2010.

[33]李勤昌.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导师:何剑.东北财经大学,2009.

[34]谢有武.如何运用宏观价值调控理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金融危机新思路研讨会”综述[J].学术论坛,2009,(10):145-147.

[35]梁洪杰.产业内贸易行业特征因素经验分析[J].商业时代,2009,(20):36-38.

[36]Clifford A Adams,武书庚,齐广海,李海涛.基于营养的健康小结[J].饲料与畜牧,2009,(07):14-15.

[37]于水群,杨增雄.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31-33.

[38]张晨,汪晶,吴勇,周皖军.基于品牌因素的企业海外战略经济学分析——以奇瑞公司为例[J].价值工程,2009,(05):119-122.

[39]孟俊锋.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研究[D].导师:张东辉.山东大学,2009.

[40]何琼隽.国家竞争战略的政治经济学[D].导师:刘崇仪.西南财经大学,2009.

国际贸易新理论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杨志龙.国际分工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9,(06):158-160.

[42]李增刚.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新经济地理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主要理论述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9,(01):27-32.

[43]张成.浅谈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05):356.

[44]何斌.新古典与自由主义的完美邂逅——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学术简评[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56-57.

[45]吴建强.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战略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8,(12):154-155.

[46]吴意云,朱希伟.从无差异到差异——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论评介[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32-35+126.

[47]李志科.浅析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局限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09):10-13.

[48]郑斌.浅析中国和东盟的产业内贸易[J].时代金融,2008,(07):9-10.

[49]姬大圣.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综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3):57-58.

[50]郭芳,穆洛.论西方国际贸易发展的里程碑——读克鲁格曼经典论文有感[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23-25.

[51]刘纯安,王书军.国际贸易新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创新[J].当代经济,2007,(07):146-148.

[52]杜曙光,孟令美.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进与当代多层次格局[J].齐鲁学刊,2007,(03):146-149.

[53]海闻,赵达.国际生产与贸易格局的新变化[J].国际经济评论,2007,(01):12-14.

[54]张守锋,韩君.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评述[J].社科纵横,2006,(09):60-61.

[55]陈铭,刘仲英.国际贸易的内生化新体系:新兴古典贸易理论[J].经济经纬,2006,(04):40-43.

[56]贺龙德.贸易理论的逻辑[J].开放导报,2006,(03):67-70.

[57]楼芸.北京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D].导师:谢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58]杨杨.对两个里昂惕夫之谜“释谜”的研评[D].导师:薛荣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59]何树全,王晓莹.战后国际贸易原因理论发展综述[J].兰州学刊,2005,(06):103-105.

[60]祝树金,赖明勇.中国进出口贸易市场的混沌特性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5,(03):36-41.

[61]冯晓玲.考纳特模型下的需求偏好相似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02):109-112.

[62]张盛伟.浅论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40-41.

[63]李建春.FDI和出口贸易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研究[D].导师:杨秀苔;张宗益.重庆大学,2005.

[64]陈建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评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4,(12):68-70+67.

[65]顾卫平.国际贸易新理论发展脉络及意义[J].对外经贸实务,2004,(06):27-29.

[66]林彬乐.产业内贸易与规模经济的关系检验:中国的例子[J].企业经济,2004,(06):18-21.

[67]刘海霞.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D].导师:曾国平.重庆大学,2004.

[68]陆露,张欣.政府补贴与国际贸易动态优势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01):23-26.

[69]朱文忠.战略性国际贸易理论评介[J].国际经贸探索,2004,(01):10-13.

[70]程恩富,丁晓钦.构建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兼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3,(09):20-25+73.

[71]俞进.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融合[D].导师:唐海燕.华东师范大学,2003.

[72]张建新.美国的战略性贸易政策[J].美国研究,2003,(01):64-80+4-5.

[73]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01):65-73.

[74]喻春娇.国际贸易理论的验证述评[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4):3-7.

[75]喻春娇.国际贸易理论的验证述评[J].国际经贸探索,2002,(06):5-10.

[76]江春.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产权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14-18.

[77]沈瑶

,翁兆杰.国际贸易新理论中政府作用的定位[J].南开经济研究,2002,(04):3-6.

[78]宣晓伟.《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评介[J].管理世界,2002,(04):151-153.

[79]贺龙德.国际贸易理论新框架与中国外贸发展思路研究[D].导师:朱美娥.江西财经大学,2002.

[80]徐栋,霍俊卿.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启示[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12-16.

[81]陈铭.国际贸易理论新体系:专业化与分工理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11-14.

[82]陈铭.作为专业化与分工结果的国际贸易理论[J].南开经济研究,2001,(01):67-69.

[83]曹靖宇.《国际贸易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建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91-94.

[84]常志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述评[J].思想战线,1999,(06):23-27.

[85]刘厚俊.国际经济学关于国际收支模型的新发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04):27-32.

[86]季杰.国际管理贸易的特点及其对世界经贸的影响[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1998,(10):56-59.

[87]杨海珍,刘宽虎,陈金贤.从利用比较优势到创造比较优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S1):138-140.

[88]王炳才.产业间贸易理论与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1997,(08):26-28+21.

[89]赵玉焕.国际贸易新理论对政府作用的定位[J].经济问题,1996,(09):17-18+29.

[90]赵国胜.国际贸易新理论下我国综合商社的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1996,(04):25-27.

[91]赵英军.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对政府作用的重新定位[J].国际贸易问题,1996,(03):25-28.

[92].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提出[J].宁波经济,1996,(01):45.

[93]邓登.试论我国经贸发展的三个同心圆[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6,(01):18-19+58.

[94]李肖敏,寇志宏,曹恒轩.新编国际贸易与涉外经济系列丛书(一)——《国际贸易》一书评介[J].山西统计,1995,(07):49.

[95]許心禮.研究關貿總協定的一部好書[J].沪港经济,1994,(04):76.

[96]孙明玺.国际贸易的新理论[J].管理科学文摘,1994,(04):16.

[97]熊贤良.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J].南开经济研究,1993,(03):50-57.

[98]陈鸿仪.部门内贸易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世界经济文汇,1989,(02):33-36.

[99]朱刚体.评战后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J].国际贸易问题,1985,(02):24-33.

[100]翟珍.保罗·克鲁格曼谈世界贸易新理论[J].经济学动态,1984,(05):47-5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科技声乐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学校心里教育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