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传播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2022-10-20

经验主义传播学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冯亚凡.溯源与进路:传播学研究中“计算”思维的现象学直观[D].导师:徐明华.华中科技大学,2019.

[2]李悦.约翰·杜伦·彼得斯传播思想研究[D].导师:韩立新;李志军.河北大学,2019.

[3]张妮妮.民俗纪录片对民俗仪式化传播的建构研究[D].导师:丁松虎;姚成得.西北师范大学,2019.

[4]李婷.传统文化类电视综艺对我国国家认同的建构[D].导师:黄益倩.西南财经大学,2019.

[5]郭晴,李平平.新时代我国体育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01):1-9.

[6]甘锋,李晓燕.人文主义传播研究的典范:杜威艺术传播思想的内涵、意义及当代价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1):96-102.

[7]赵丽媛.新自由主义、技术革命与学术公共性:重塑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J].报刊荟萃,2018,(07):117+119.

[8]张放.传播学史视域下媒介研究“民族志转向”之辨及其价值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8,(06):108-117.

[9]雷思.作为方法的传播:克雷格的传播理论研究[D].导师:皮传荣.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10]蒋桐,张义涛.实证研究如何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1):113-115.

[11]王少爽,宁海霖.语料标注的价值与功用解析——《语料库语言学与语言学标注语料库》述评[J].当代外语研究,2017,(03):107-109.

[12]杨静云.洛文塔尔大众文化理论研究[D].导师:韩军.华中师范大学,2017.

[13]张勇军.美国传播学批判研究的语境、范式与影响——解析汉诺·哈特的《传播学批判研究:美国的传播、历史和理论》[J].华中传播研究,2016,(01):195-205.

[14]梁鹏.中国传播学的知识框架及知识地图绘制[D].导师:胡翼青.南京大学,2016.

[15]殷晓蓉.城市冲突研究中的学科交融——以传播“关系”和“意义”为导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121-127.

[16]梁艳芬.伊尼斯传播理论的学术渊源研究[D].导师:刘晗.吉首大学,2016.

[17]徐佳.重新启动的台湾新闻传播学:在两岸、两界、两种理论的交汇之处[J].新闻大学,2015,(05):81-86+152.

[18]朱瑞娟.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的新方向[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39-45.

[19]刘晓洋.问题与方向:中国政府形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学习论坛,2015,(03):44-49.

[20]黄雅兰.被遗忘的奠基人:赫佐格的学术贡献及其在传播学史上的“失踪”[J].国际新闻界,2014,(06):92-104.

[21]张放.媒介效果研究:一个不能被“传播效果研究”代替的术语——基于传播学耶鲁学派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史考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88-94.

[22]陈力丹.“读新闻传播学书”栏目主持人按语[J].青年记者,2013,(31):81.

[23]曹书乐.英国媒体与传播研究:疆域与流派[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00-105.

[24]魏少华.“媒介环境学派”的分歧与当代媒介技术发展路向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178-182.

[25]吴志远.主体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传播学研究论纲[D].导师:芮必峰.安徽大学,2013.

[26]冯艳.麦库姆斯与议程设置理论的建构、发展与应用[D].导师:扔?.上海大学,2013.

[27]张江彩.从“大众”到“商品”:西方传播受众观的基本研究范式透视[J].社会科学家,2013,(04):145-149.

[28]杨荔姣.传播学视角下“中华老字号”重塑研究[D].导师:黄志贵.重庆工商大学,2013.

[29]陈阳阳.政务微博传播理念与互动策略研究[D].导师:曾建雄.暨南大学,2013.

[30]殷晓蓉.从电报的两重世界看“传播”的神秘意蕴——对功能主义传播学研究趋向的思考[J].新闻大学,2012,(02):54-59+53.

[31]周宏刚.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传播学危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5):24-28+110.

[32]李欣人.人的全面发展与传播学的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0):44-47.

[33]张放.网络人际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框架、主导范式与多学科传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61-67.

[34]常凌翀.网络视域下传播学研究方法嬗变新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03-105+129.

[35]纪征.中华老字号品牌传播初探[D].导师:敖依昌.重庆大学,2009.

[36]盖雯雯.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中的政府应对行为研究[D].导师:韩立新.河北大学,2008.

[37]刘弢.网络传播复杂性理论初探[D].导师:王晓玉.华东师范大学,2008.

[38]桂世河.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理论定位新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2):73-76.

[39]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导师:马龙潜.山东大学,2008.

[40]李彬.批判学派在中国:以传播符号学为例[J].新闻大学,2007,(03):68-73.

[41]毛峰.创立传播学的中国学派[J].新闻与写作,2007,(03):28.

[42]米莉.詹姆斯·W·凯瑞传播仪式思想探析[D].导师:陈新民.兰州大学,2007.

[43]杨静.论电视对儿童的涵化作用[D].导师:蔡骐.湖南师范大学,2006.

[44]梅琼林.文化研究视野下的传播研究[J].北方论丛,2005,(05):56-59.

[45]梅琼林.走向传播哲学——提供一个传播学的学科反思视角[J].人文杂志,2005,(02):139-144.

[46]梅琼林.架筑传播学方法论的桥梁——浅析拉扎斯菲尔德的经验主义研究[J].青年记者,2004,(11):63-65.

[47]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导师:刘放桐.复旦大学,2004.

[48]陈力丹.谈谈传播学批判学派[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2):33-38+96.

[49]殷晓蓉.战后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演变及其启示[J].新闻大学,1999,(02):27-3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文护理精细化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煤矿企业安全文化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