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2022-10-27

材料科学与工程参考文献

[1]苟倩,叶金文,刘颖.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重构[J].科技风,2022,(17):56-58.

[2]李盼,薛郑州,刘应敏,许雪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22,(11):206-207+210.

[3]朱圣清,杨菁菁,周仕龙.功能材料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17):218-219.

[4]柳红东,韩涛,胡荣,张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广东化工,2021,(16):263-265.

[5]王晓敏,邱小明,高源,李慧君.本科一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21,(02):78-81.

[6]罗铭,吴双.《材料科学与工程英语》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广州化工,2020,(19):174-175.

[7]凌红,杨坡,冉起超.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0,(12):161-162.

[8]杨雷,袁雪芹,钟煜,张甲甲.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翻译技巧[J].广州化工,2020,(12):159-160+174.

[9]石俊,陈庆春,郑举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课的定位与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137-138.

[10]盛燕萍,陈华鑫,耿九光,何锐,倪磊.面向“一带一路”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4):174-175.

[11]骆昱晖,刘霖,张东恩.《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9,(23):197-198.

[12]何锐,陈华鑫,陈永楠,耿九光,牛冬瑜,李辉.新工科视域下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交叉与融合[J].陕西教育(高教),2019,(09):17-19.

[13]刘文娟,周智华,方建军,肖秋国,刘清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9,(16):141-142+151.

[14]郝一男,郝艳艳,卢振兴,潘艳飞,于晓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山东化工,2019,(15):173-174.

[15]袁伟忠.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认识实习效果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19,(17):60.

[16]刘文娟,宋飞,王琳艳,彭美勋,张欣,刘清泉.浅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展望[J].广州化工,2019,(09):210-211.

[17]宝冬梅,任清伟,王环江,张玉鹏,蔡晓东,高华,曹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9,(02):89-92.

[18]欧利辉,靳俊玲,沈广宇,陈远道,肖安国,张春香.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8):137-138.

[19]董振伟,毛远洋,武玺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合一教学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02):64-67.

[20]胡航,郑明涛,雷炳富,刘应亮,卢其明.应用型人才目标导向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9,(03):207-208.

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李海红.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研究[J].山东化工,2019,(03):124+127.

[22]辛双宇,朱革,王闯,马晋文,李文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信息记录材料,2019,(02):140-141.

[23]王坤,成晓哲,李其松.“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实践探索——以中原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河南教育(高教),2018,(10):86-88.

[24]刘少存,姜秀榕.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龙岩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科技视界,2018,(29):51-52.

[25]白强,肖海连,杜芳林,于立岩,王兆波,王宝祥.虚拟仿真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应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S1):163-164.

[26]严雅.中新两国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9):71-72.

[27]李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现代化,2018,(26):65-66+96.

[28]董振伟,王云克,梁玮,钞春英,李品将.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132-134.

[29]高艺源.陕西高校工学学科建设绩效研究[D].导师:高瑞龙.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0]董振伟,张帅阳,梁玮,钞春英,李品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要素导学研究[J].山东化工,2018,(09):112-113+115.

[31]盛燕萍,陈华鑫,王新刚,陈永楠,熊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人才体系构建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153-154.

[32]叶松,周萘,王海.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04):131-132.

[33]路大勇,张艳.材料科学与工程和药物制剂专业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12):1-4.

[34]段广彬,李金凯,赵蔚琳,赵德刚,刘宗明,张秀芝,付兴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探索[J].山东化工,2017,(23):115+117.

[35]周桂林,陈盛明,李晓丹,王星敏,贺有周,汪松,刘兴燕,李宁.基于重庆市产业优势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7,(21):187-188.

[36]周桂林,陈盛明,李宁,郭威威,汪松,高媛,冯永成.重庆地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分析[J].广东化工,2017,(20):184-185.

[37]罗传红,郭嘉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建设及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236.

[38]徐开蒙,陈太安,康昆勇,郑云武,秦永剑,郑志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开放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7,(09):47-50.

[39]毛潭,杨越,曹雷刚,蒙毅,李弘.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7,(18):1-3.

[40]陈松,朱德贵,楚珑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融入和协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7,(05):106-109.

材料科学与工程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曾启先.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22):141-142.

[42]龙杰灵.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学习对虚拟实验平台的需求[J].科技视界,2017,(13):160.

[43]丁怀平,韩民,刘飞.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08):11-12.

[44]何锐,陈华鑫,盛燕萍.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14):152-153.

[45]徐磊华,陈辉,顾永琴,朱磊,欧雪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改革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7,(01):233-234.

[46]王大鹏,陈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3):78-79.

[47]朱聪旭,铁伟伟,赵红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J].广州化工,2017,(01):154-155.

[48]苗磊.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06):55-58.

[49]朱茂兰,胡志彪,黄田富.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以龙岩学院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6,(06):72-75.

[50]李庆,李长明,李元.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38):6-7.

[51]杨小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双语课程教学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6,(20):185-186.

[52]李瑞锋,陈龙,郑玉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16,(05):122-124.

[53]刘军伟,路大勇,王严东.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优化的思考与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10):40-43.

[54]杨闯.材料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建设[J].中国培训,2016,(18):138.

[55]毛卫国,戴翠英,陈尚达,龚跃球,龙士国,赵瑶香,宋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浅析[J].教学研究,2016,(05):54-57.

[56]郝一男,陈鹏,红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5):396-399.

[57]刘德宝,赵越.中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对比分析[J].模具工业,2016,(08):66-71.

[58]坤燕昌,张万明,焦钰,李萌崛,黄海燕,朱静平,狄玉丽.以“卓越工程师”为契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A].中国体视学学会金相与显微分析分会.第十五届全国金相与显微分析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体视学学会金相与显微分析分会:中国体视学学会,2016:27-33.

[59]张会芳,元敬顺,孙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07):68-69+124.

[60]田松,李力,张兰芳,郭鹏.面向交通土建行业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7):165.

[61]坤燕昌,张万明,焦钰,李萌崛,黄海燕,朱静平,狄玉丽.以“卓越工程师”为契机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98-102.

[62]陈松,朱德贵,楚龙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质量改善途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1):60-63.

[63]柏自奎,王罗新,郭俊,刘晓洪,陶咏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61-62.

[64]于岩.“五模块-五平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6,(02):80-83.

[65]曾冬梅,陈飞,冯文然,张婷,邹敏敏,万汉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04):185-186.

[66]周焕福,邹正光,张发爱,陈秀丽.基于广西特色的地方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为例[J].时代教育,2016,(01):53-54.

[67]柏自奎,王罗新,刘晓洪,郭俊,赵三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29):124-125.

[68]范美强,刘薇,陈达,陈智,陈海潮,唐高,沈杭燕,舒康颖.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北极光,2015,(09):122.

[69]兰艳素,亓昭鹏.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黄山学院学报,2015,(05):127-130.

[70]杜学丽,刘德宝.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J].模具工业,2015,(09):70-73.

[71]郝亚明.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5):59-64.

[72]乐红志,杜庆洋,高巧春,王厚德,魏春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73-74.

[73]崔占奎,张艳鸽,李静.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岗位情况分析[J].广东化工,2015,(11):272+275.

[74]贾阳.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创新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5):268-270.

[75]陈凯,王贺云,贾鑫,吕银,马彦青.浅析3D打印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5,(08):204+209.

[76]宋艳江,彭采宇,羊海棠.读议练课堂模式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156-157.

[77]王严东,路大勇,张钰,张启忠,耿树东,宋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02):67-69.

[78]肖志刚,蒋瑶,尹绍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8-9+19.

[79]周花,任磊,刘兴军,戴李宗,彭栋梁,熊晓鹏.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的5S管理与人才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9):53-56.

[80]李娟,周祥博,张永兴,刘忠良,刘亲壮,朱光平,代凯,李兵.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水热溶剂热法实验教学探讨[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85-88.

[81]赵瑞红,邓安强,樊静波.“材料科学与工程”思想的培养及研究[J].广州化工,2014,(17):193-194.

[82]赵瑞红,邓安强,樊静波.机械类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思想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4,(16):179-181.

[83]路大勇.省属一般工科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与发展方向的研究与思考——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08):9-13.

[84]袁海滨,周爱国,刘豫,马小娥,王雨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方法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82-84.

[85]王玉梅,张永宏.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40-41.

[86]刘晓魁.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与改革探索[J].河南建材,2014,(02):154-156.

[87]沈晓红,肖祖法,任磊,刘兴军,彭栋梁.材料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4,(08):104-106.

[88]牛景轶,金祖权.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船海工程,2014,(01):54-57.

[89]李亮亮,赵玉珍,李正操,林元华,潘伟,闻星火.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2):5-8.

[90]黎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素质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4,(05):113+115.

[91]班朝磊,朱淑芹,王长征.关于高校本科阶段《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4):44+46.

[92]王海,王林江.关于广西区域特征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4,(01):30.

[93]沈晓红,冯祖德,彭栋梁,戴李宗.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6):60-63.

[94]吕燕飞,赵士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比[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10):151.

[95]张晓燕,向嵩,李远会,雷源源,李伟,万明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16-217.

[96]杨文斌,宋剑斌,陈寒娴,张明昕.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69-70.

[97]金亚旭,田玉明,房大庆,柴跃生.材料科学与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3,(06):216-218.

[98]鲁红典,邵国泉,谢劲松.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04):57-60.

[99]徐小燕,李岩,王德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2,(23):162-164.

[100]王迎军,项聪,余其俊,曾幸荣,刘粤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127-13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摊经济管理模式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人才培养下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