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域下如何培养青年大学生法治意识

2022-09-14

一、法治意识的概念

( 一) 法治意识的概念及辨析

要培养法治意识, 首先要了解法治意识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曾提出: “法治应当优先于一人之治。”“法治应包含两层含义, 已成立的法律获得了普遍的服从, 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制定得很好得良好的法律。”在这里不难看出, 法治首先要求是良法, 其次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我们在法治社会建设中提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就是要到达这样的一种境界, 让良法深入人心, 得到普遍的遵守, 成为人们心中的敬畏。

法治与法制, 一字之差, 截然不同。法治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它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1], 法治的内涵, 在于它强调的是一种管理方式, 它反对人治, 反对将法律当作统治的工具, 相反的, 法治强调的是任何国家机关和个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人民主权和法律的统治[2]。对于国家机关, 我们强调法律保留的作用, 法无授权即禁止; 对于公民, 我们强调法律优先的作用, 法无禁止即自由。然而, 法制, 是一种制度, 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而建立的一套法律规范, 并依据此种法律规范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我们国家不缺少法制建设, 缺少的是法治建设, 有制度却缺少法治, 究其原因, 在于公民对于法律缺乏信仰与敬畏之心, 缺少身体力行。

( 二) 法治意识的现实语境

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的党中央, 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提出全民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推进司法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形成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 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 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 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3]可以说, 此时, 我们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了与关乎国家富强、民族未来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 可以看出党中央建设法治国家的信心与决心。

二、青年学生当前法治意识现状及问题

法治社会的建设, 离不开青年大学生, 他们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能否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乎民族未来大计。但是, 从现阶段来看, 大学生自身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渴望公平正义, 但是缺乏法律知识。

从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 95% 的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合法利益是否能够得到保障, 是否充分享有合法权利, 也希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通过法律寻求帮助。但是, 一方面, 许多学生, 不清楚自身享有何种权利 ( 比如如何保障自己的劳动权利) , 另一方面, 在遇到一些问题 ( 比如买到价格不是很贵假商品) , 考虑到寻求法律的途径获得帮助, 很麻烦或者认为没必要, 而选择和店主私下解决; 有的学生在遇到上述问题的时候, 不知道如何寻求法律帮助, 选择忍耐。90%的学生愿意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 但是很排斥开会或者讲座, 喜欢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

第二、对于法治意识有着模糊的概念。

从问卷调查来看, 全部被调查者都知道法治意识, 都提倡建设法治社会, 认为建设法治国家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有着非凡的意义。但是, 受访者中, 没有人能准确表达法治意识的真正含义, 对于法治建设的概念模糊不清, 对于建设法治社会与自身有何相关认识不明, 更谈不上如何从自身做起, 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力量了。

三、对于培养青年学生法治意识的几点建议

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将问题落到实处, 这才是本次调查的核心意义所在。我认为我们要从家庭、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 通盘考虑, 形成体系。

第一、关注家风建设, 普法要接地气。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 是家庭文化的集中体现,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以后, 都是最先受到家庭的影响, 随着不断成长, 后来才慢慢步入社会, 家风本身也是一种规范, 但是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但是, 对人的教化作用却是深刻的。所以说, 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人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能遵守家规的人, 必然也会尊重法律。老子说“治国若烹小鲜”, 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也要从细微处落实, 这就是要抓住家风教育、重视家庭教育, 让遵守法律的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深入人心。

第二、社会普法教育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 因此, 我们也更应该学会通过多种方式来传播法律, 普及法律, 而不是单纯依靠有限的、传统的媒介。近些年, 微信的迅猛发展, 从最初只是用微信聊天, 发展到微商、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许多名人、大咖办起了公众号, 与粉丝互动; 央视新闻、最高人民法院等用户也设立公众号, 鼓励人们关注相应的公众号, 并每天推出自己的相关信息。但是, 对于通过接收新媒体信息的我们, 也要学会明辨真伪, 对于新信息不能偏听偏信, 盲目转发, 意气用事。

第三、抓住学校教育这根主线。

青年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除了平时上课以外,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上与课余时间, 具体说来, 我们要抓住思想品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这样的公共课, 在课上普法, 不一定要讲教材上的东西,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讲一些实际案例, 让同学们把抽象的法律具体化, 深入化, 达到融会贯通。在课余时间, 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关于法律的辩论赛, 组织同学们自己组建模拟法庭, 来处理一些生活中的纠纷, 让同学们更深切地体会法律的作用。在课余时间, 我们可以成立一些法律学习小组或者定时组织一些同学为身边的同学普法, 帮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 形成良好的普法的氛围。

第四、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建设。

首先, 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 提升人文法律素质。大学生就业难, 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让许多刚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 开始找各种兼职, 四处赚钱, 考试不求掌握技能, 但求不挂科, 从来都是考前不睡觉, 平时不看书。长此一来, 整个校园都会弥漫一种急功近利的市侩思想, 这样是不利于大学生法治思想的培养的。我们不能只把法律当作工具, 把学会一些条文, 考过一些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反地, 我们应该静下心来, 多读一些关于法律的相关书籍, 多思考立法背后的相关理念, 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法律、更好地学习法律、更好地践行法律。

其次, 培养法律情感, 以身作则, 坚持尊法守法。法律情感是人们对法律敬畏, 对法律自觉遵守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 思维活跃, 主观意识强, 逻辑思维不成体系, 为人处事常以自己为中心, 很难形成法律情感, 大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 坚持以法律为做事的底线, 看到社会上或者周围的同学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 要自觉抵制违法行为。

最后, 坚持法律信仰。“国无常强, 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青年大学生要坚守法律信仰, 不做被动的服法者, 而是要做坚定的奉法者。在生活中, 学习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逐步成长成一个有坚定法治信念的有为大学生。

摘要: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所谓“法治”, 首先要强调良法;其次, 要强调全民守法。只有这样, 我们的法治社会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青年大学生是一群有着专业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 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任, 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法治意识, 这是一件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大事:青年大学生在校的时候可以带动周围的学生学法、懂法, 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未来参加工作, 流向社会的各个角落, 也能够通过自身的行动带动更多的人来尊法、守法。这不仅有利于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 也有利于构建文明家风、崇法、守法的社会新风。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意识,青年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孟书广, 张迪.公民法治意识形成的机制及启示[Z].人民论坛, 2013.

[2] 同义程, 梁莹.公民参与态度与公民法治意识之成果[J].社会科学, 2009.

[3]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属腐蚀防护有机涂料的研究进展下一篇:德宏州冬马铃薯施肥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