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现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2022-09-15

东北现代文学参考文献

[1]刘晓丽.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文学[J].社会科学辑刊,2022,(02):186-193.

[2]教鹤然.哈尔滨经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地方路径[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1,(04):41-53.

[3]朱峰.现代文学中东北民俗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与功能[J].今古文创,2020,(48):32-33.

[4]郑凯丹.现代文学中东北民俗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与功能[J].参花(上),2020,(11):43-44.

[5]王僡蘐.作家专论·文学现象·文学史建构[D].导师:吴景明.东北师范大学,2020.

[6]张梅颖.高山流水忆知己[J].群言,2020,(02):41-42.

[7]张立群.东北现代作家传记写作的现状与问题——兼及一种研究的新角度[J].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01):18-29.

[8]张立群.东北抗日文学文献整理的新收获——张中良谈《1931—1945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J].新文学史料,2019,(03):161-167.

[9]马凤.中国现代文学史视域中的萧红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19,(01):69-74.

[10]教鹤然.哈尔滨作家活动、文学机制与现代文学史变迁[J].励耘学刊,2018,(02):130-142.

[11]韩晓芹.延安东北作家群的多重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认同[J].文艺争鸣,2018,(07):176-181.

[12]王言锋.谈东北现代文学中城市苦闷知识分子形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7,(04):72-74.

[13]王中忱.区域位置、学科建设与一代学人的奋斗——孙中田先生和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08):199-210.

[14]周青民.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开放性思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02):76-79.

[15]冯静.殖民权力场域与东北现代文学话语建构——以《盛京时报》文艺副刊为考察中心[J].社会科学辑刊,2016,(06):174-179.

[16]侯丽,尚侠.大内隆雄的东北现代文学翻译[J].外国问题研究,2016,(03):100-104+120.

[17]王晓恒.《盛京时报》时期穆儒丐创作及思想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42-147.

[18]孙洪菲.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白俄形象[J].名作欣赏,2016,(14):142-145.

[19]刘小语.东北沦陷区《盛京时报》副刊《神皋杂俎》研究[D].导师:谢纳.辽宁大学,2016.

[20]周青民.东北现代文学中民俗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与功能[J].地方文化研究,2016,(01):56-64.

东北现代文学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张丛皞.重返历史现场: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路径——以1945—1949年东北文学再研究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6,(02):133-137.

[22]周青民.东北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D].导师:张福贵.吉林大学,2015.

[23]高云球,王巨川.论旗人作家穆儒丐在东北的翻译文学实践[J].民族文学研究,2015,(05):40-49.

[24]张泉.抗日救亡大潮中的东北作家群的界定问题[J].抗战文化研究,2015,(00):281-293.

[25]陈慧春.试论传统格律诗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的嬗变[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4):44-45+55.

[26]王晓恒.东北现代白话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穆儒丐《香粉夜叉》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7):21-23.

[27]孙晓平.我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之路——逄增玉访谈录[J].创作与评论,2015,(04):13-18.

[28]薛勤.20世纪初东北叙事文学话语的现代形态和意义[J].求是学刊,2015,(01):123-129.

[29]王晓恒.东北现代文坛的翻译之花——论穆儒丐《盛京时报》的文学译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12):118.

[30]晓平,晓乔.评逄增玉《东北现当代文学与文化论稿》[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07):205-208.

[31]春阳.黑土地上的坚守—蔡天心论[D].导师:高翔.沈阳师范大学,2014.

[32]周青民.东北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宏观意识与微观意识[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82-83.

[33]李二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与郭沫若往来书信小考[J].新文学史料,2013,(04):148-154.

[34]李春燕.东北文学之一瞥——吉林现代文学的发展轨迹[J].华夏文化论坛,2012,(02):299-305.

[35]许宁.穿越历史的审美张力——端木蕻良小说审美价值再识[J].名作欣赏,2012,(35):50-52.

[36]李艳葳.东北地区话剧源起新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09):20-28.

[37]佟雪.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D].导师:张文东.东北师范大学,2012.

[38]王晓恒.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穆儒丐研究述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07):67-70.

[39]刘瑞弘,冯静.新旧诗体在东北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博弈与承传——以萧军的诗歌创作路程为例[J].求索,2011,(06):207-209.

[40]刘瑞弘,冯静.传统格律诗在东北现代文学发生期的嬗变——以《盛京时报》为中心[J].江汉论坛,2011,(06):106-109.

东北现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高东妮.东北现代文学的“中国视野”[J].文化学刊,2011,(03):141-143.

[42]范庆超.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D].导师:赵志忠.中央民族大学,2011.

[43]王威.现代传媒对东北现代文学的影响[D].导师:黄也平.吉林大学,2011.

[44]薛勤.清末民初东北叙事文学的现代文类演进和成就[J].社会科学辑刊,2010,(06):219-222.

[45]谢淑玲.东北现代文学的民族风格特征及其审美价值[J].满族研究,2010,(02):96-100+104.

[46]高翔.《新青年》与东北现代文学批评[J].学习与探索,2010,(02):204-209.

[47]薛勤.文类视角下东北现代文学现代性演进[J].求是学刊,2010,(01):107-112.

[48]赵凌河.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厚重积淀与新鲜开拓——读高翔的《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J].学术界,2009,(04):279-283.

[49]金艳.用TRS制作东北现代文学数据库[J].图书馆学刊,2009,(04):64-66.

[50]邓集田.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D].导师:杨扬.华东师范大学,2009.

[51]张思宁.《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的文化哲学思想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9,(02):156-159.

[52]宋剑华,陈丽红.现代文学的“地方味”[J].中国图书评论,2009,(03):120-121.

[53]薛勤.东北现代文论转型初期的现代性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09,(01):120-123.

[54]刘卫英.红高粱土地上的耕耘——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读后感[J].文化学刊,2009,(01):180-181.

[55]刘晓丽.流寓华北的东北作家的“满洲想像”——以《青年文化》杂志“华北文艺特辑”为中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16-120.

[56]包学菊.何以为家—东北沦陷区文学中的家族家庭视界与叙事[D].导师:逄增玉.东北师范大学,2008.

[57]王劲松.殖民异化与文学演进[D].导师:蒋承勇.四川大学,2007.

[58]张子君.刚毅犷野的“山”文化地域情结——论“东北作家群”的创作[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01):31-33.

[59]刘瑞弘.东北现代小说家族母题模式发生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79-82.

[60]郑春凤.对民族主义话语与男性话语的疏离与逆反[D].导师:靳丛林.吉林大学,2005.

[61]郭延红.“生死场”中的生死人生——萧红小说的生命意识[D].导师:张景忠.延边大学,2004.

[62]金昌镐.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D].导师:孙中田.东北师范大学,2003.

[63]薛勤.东北现代文论发生期的成就与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2003,(04):94-99.

[64]高翔.论古丁的文学创造理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39-41.

[65]李楠.历史的回眸与当下的思索——沈卫威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成就[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87-92.

[66].萧军与东北文学研究所简介[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135.

[67]钦鸿.蒋锡金的《鲁迅作品诠释》油印本[J].出版史料,2002,(03):73-75.

[68]张丽.“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D].导师:辜也平.福建师范大学,2002.

[69]李艳.近十余年东北作家群研究述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01):31-33.

[70]高翔,薛勤,刘瑞弘.东北现代文学著述理路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13-18+105.

[71]郅鸿.耕耘现代文学这片沃土——张毓茂教授学术创获论评[J].社会科学辑刊,1998,(05):130-135.

[72]查振科.民族精神的烛照──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03):318-320.

[73]赵凌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光彩的一章——读《东北现代文学史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49-50.

[74]张毓茂.《东北现代文学大系》总序[J].当代作家评论,1997,(06):19-30.

[75]孙玉石.留给下个世纪的一份珍贵的遗产──谈《东北现代文学大系》[J].当代作家评论,1997,(06):30-31.

[76]钱理群.一部地方区域的“文学大系”[J].当代作家评论,1997,(06):32-34.

[77]薛勤.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7,(05):278.

[78]高擎洲,彭定安,王向峰,张大明,钟林斌,孙绍振.中国现代区域文学研究的新创获——《东北现代文学史论》专家笔谈[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4):5-8.

[79]阎志宏.留给下个世纪的珍贵遗产──专家学者盛赞《东北现代文学大系》[J].中国图书评论,1997,(08):6-9.

[80]周兴华.地域文学研究的新开拓——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7,(03):152-153.

[81]逄增玉.心血凝铸的学术之路——孙中田教授的治学、教学生涯及成就[J].社会科学战线,1997,(01):264-271.

[82]白长青.论东北现代文学中的短篇小说创作[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103-109.

[83]马殿超.在抗日烽火中萌生、成长、壮大的东北作家群[J].辽宁税专学报,1995,(04):42-49.

[84]张毓茂,阎志宏.东北现代文学史论[J].社会科学辑刊,1994,(02):137-149.

[85]刘玉萍.开放的时代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觉醒——读《东北沦陷时期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J].社会科学辑刊,1993,(04):147-149.

[86]铁锋,郑丽秋.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与建设者——满族作家儒丐[J].学习与探索,1993,(04):108-112.

[87]孙中田.局部与整体之间——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谈片[J].文艺争鸣,1993,(03):63-67.

[88]王继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思潮与流派介绍(3)[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3,(01):69-71.

[89]王为华.关于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学术交流,1992,(06):108-112.

[90]陶秋竹.《东北现代文学史》疏误[J].社会科学辑刊,1991,(01):157-158.

[91]李妮.秉笔直书独具胆识——评张毓茂教授新著《东北新文学论丛》[J].社会科学辑刊,1990,(05):155-157.

[92]江泽.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东北现代文学史》[J].社会科学辑刊,1990,(02):152-153.

[93]沈卫威.现实的矛盾与理想的冲突——“东北流亡文学”的局限和不足[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02):16-21.

[94]沈已威.试论“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02):295-296.

[95]沈卫威.试论“东北流亡文学”的独立体系和结构形态[J].学习与探索,1987,(06):107-112.

[96]林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新课题——“东北沦陷期文学讨论会预备会”侧记[J].文艺评论,1986,(02):42-44.

[97]何楠.高擎洲教授[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4):2.

[98]张毓茂.要填补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空白——以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为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04):25-30.

[99]方风.《东北现代文学史》编写协作会在沈阳举行[J].社会科学辑刊,1982,(06):10.

[100].《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一辑)出版[J].社会科学辑刊,1980,(03):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信网络安全防控策略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创新课堂教学小学语文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