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造型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2022-10-13

石窟造型艺术参考文献

[1]马建国.麦积山石窟佛像雕塑及绘画人文感原因的探究[J].对联,2022,(16):21-23.

[2]刘晓曦.遗世传神之美——论安岳石窟造像艺术成就[J].艺术工作,2022,(03):23-27.

[3]张月杨.万安禅院石窟立佛“扁平化”造型语言研究[D].导师:张琨.西安美术学院,2022.

[4]周孟圆.从艺术品到石窟寺古迹——1913—1914年龙门石窟事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意义[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06):35-44.

[5]嫣文.对话:龙门石窟艺术[J].检察风云,2021,(21):92-94.

[6]安婕.敦煌壁画造型艺术语言研究——以北魏时期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1,(17):18-19.

[7]杨建宏.豫西中小石窟的调查和造像艺术研究——以水泉石窟为例[J].美与时代(下),2021,(08):62-64.

[8]叶庆庆.龟兹石窟壁画的艺术风格研究[D].导师:戴清泉.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

[9]刘晓曦.以形写神——论钟山石窟造像再现之美[J].当代美术家,2021,(03):48-51.

[10]刘晓曦.中国传统寺观造型艺术[J].当代美术家,2021,(01):95.

[11]孟令强.论北齐时期青州龙兴寺佛立像的造型特征与审美意蕴[D].导师:李平.山东大学,2020.

[12]吕昕.石窟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研究[D].导师:高亮.郑州轻工业大学,2020.

[13]余思颖,王天祥.大足石刻家具造型艺术活化路径探析——基于文化遗产视角[J].艺术教育,2020,(03):195-198.

[14]史旻.庆阳市北石窟寺群的佛教造型题材与风格[J].艺术评鉴,2019,(17):185-186.

[15]余思颖.大足石刻家具艺术与活化研究[D].导师:王天祥.四川美术学院,2019.

[16]李艳.响堂山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研究[J].艺术教育,2019,(02):160-161.

[17]尹雁华.浅谈大理剑川石钟寺石窟的造型艺术特点及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212.

[18]徐英.佛教东渐对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绘画艺术的影响——以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石窟壁画为例[J].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2018,(02):189-208.

[19]靳艳,林尚斌.龟兹石窟中的古印度及古希腊文化因素[J].档案,2018,(11):22-26.

[20]刘竹.玉石材料课程授课总结[J].天工,2018,(08):146.

石窟造型艺术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王珂.“大巧若拙”在奉先寺佛像造像手法中的表现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11):57-58.

[22]朱宛月.对云冈石窟中二佛并坐的造像观念及造像美学形式的分析[J].西部皮革,2018,(18):124+139.

[23]罗娜.佛教文化对中国陶瓷的影响探究[J].陶瓷研究,2018,(04):105-106.

[24]徐甜甜.天龙山北朝石窟艺术研究[D].导师:赵慧.太原理工大学,2018.

[25]董秋雨.巴蜀石窟婴孩形象艺术研究[D].导师:龙红.重庆大学,2018.

[26]朱士峰.四川马渡乡摩崖石窟造像艺术风格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04):49-50.

[27]李静.试论龟兹乐舞研究系克孜尔石窟价值所在[J].艺术科技,2017,(07):198.

[28]闫德朋.北魏云冈飞天雕塑造型形式探究[D].导师:李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7.

[29]袁运生.自序[J].美术研究,2017,(03):5.

[30]冀德强.当代钧瓷佛造像艺术的应用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7,(03):30-36.

[31]朱正山.中国佛教石窟影视艺术传播研究[D].导师:徐兆寿;狄多华.西北师范大学,2017.

[32]段牛斗.美术遗产数字化三题[J].美术观察,2017,(03):24-25.

[33]李美燕.云冈石窟流失海外之“菩萨抚琴”雕像考[J].艺术百家,2017,(02):156-160.

[34]宋世霁.大足北山石刻世俗化研究[D].导师:王天祥.四川美术学院,2017.

[35]张乃翥,张成渝.龙门石窟北朝造像中装饰雕刻的艺术格调[J].石窟寺研究,2017,(00):304-346.

[36]祁岩.云冈石窟中忍冬纹装饰图案的应用与创新研究[D].导师:孙超.天津科技大学,2017.

[37]莫翔麟.从大足石窟看宋代石刻造型艺术[J].艺术品鉴,2016,(11):336.

[38]范绿涵.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艺术特征简析[J].艺术品鉴,2016,(04):149.

[39]李聿骐.北朝石窟中弟子像法服初探[J].石窟寺研究,2015,(00):147-181+452.

[40]霍旭初.龟兹佛教艺术研究与图像学[J].新疆艺术(汉文),2016,(01):19-27.

石窟造型艺术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阳艳华.克孜尔壁画“屈铁盘丝式”线条的视觉艺术解读[J].装饰,2015,(12):138-139.

[42]骆韬颖.浅析大足石刻与吴哥石窟雕刻的造型艺术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5,(19):32+34.

[43]李卓.油画系2012级中国传统文化考察报告[J].美苑,2015,(05):106-109.

[44]李黎,李明海.安岳石刻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传承[J].城市地理,2015,(12):243.

[45]蹇奕.安岳石窟佛像服饰特征研究[D].导师:袁恩培.重庆大学,2015.

[46]吴云.安岳石窟观音像的造型艺术及价值意义研究[D].导师:袁恩培.重庆大学,2015.

[47]刘艳青.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礼佛图研究[D].导师:黄丽珉.西北师范大学,2015.

[48]赵彦龙.论麦积山雕塑语言在当代公共艺术中的运用[D].导师:杨奇瑞;孔令伟;于小平;沈烈毅;张海军.中国美术学院,2015.

[49]曾倩.敦煌石窟唐代壁画乐舞造型图式研究[D].导师:刘曙光.西南大学,2015.

[50]袁恩培,吴云.安岳石窟观音造像造型艺术探析[J].大舞台,2015,(02):249-250.

[51]王超英.洛阳龙门石窟造像对唐三彩造型设计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01):80-82+126.

[52]潘沛.微笑的神韵——浅析麦积山石窟世俗化佛像(后秦—北周)造型艺术的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5,(01):69+140.

[53]王梦彤.对敦煌壁画创作的艺术特点的分析和探讨[J].中国包装工业,2014,(20):42-43.

[54]朱唯践.中国古代佛教窟龛造像的本土化演变及与民族造型艺术传统的结合[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97-100.

[55]史文瑶.唐代四川安岳石窟中的《药师变》和《药师经变》研究[D].导师:阮荣春.华东师范大学,2014.

[56]王珂莉.子长县钟山石窟3号窟雕塑艺术特色研究[D].导师:牟运道.西安美术学院,2014.

[57]李聿骐.北朝石窟中弟子像法服初探[D].导师:邱忠鸣.北京服装学院,2013.

[58]李福顺.让石窟活起来——二十四史与美术史关系研究之二[J].艺术百家,2013,(06):140-144+108.

[59]刘云.隋唐时期敦煌壁画造型探究与应用[J].黑龙江史志,2013,(21):89-90.

[60]王海涛,王婧.宋代石窟舞蹈形象研究——大足石刻的典型性舞蹈造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60-165.

[61]徐艺.敦煌北朝彩塑造型语言研究[D].导师:罗世平;袁运生.中央美术学院,2013.

[62]高一丹.巴蜀佛教石窟群艺术风格研究[D].导师:龙红.重庆大学,2013.

[63]李鸿宇.超越与入世——中国佛教舞蹈的审美精神[J].东方论坛,2013,(02):81-86.

[64]陈鸣宇.克孜尔千佛洞第17石窟壁画的人物造型艺术研究[D].导师:王赞.中国美术学院,2013.

[65]牛耕田.浅析北石窟寺北魏165窟造型艺术[J].丝绸之路,2012,(14):49-51.

[66]刘金明.龟兹石窟图案艺术研究[A].新疆龟兹学会.龟兹学研究(第四辑)[C].:新疆龟兹学会,2012:375-391.

[67]左丹.敦煌壁画空间型制特征研究[D].导师:刘曙光.西南大学,2012.

[68]林伟.佛教“法身”概念的另一种解读方式——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的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1-147.

[69]马世长.敦煌莫高窟魏窟佛像比例实测报告[J].石窟寺研究,2011,(00):1-4+6+5+7-17.

[70]林辉,龚浩.盛唐风范 民族精髓——浅析巴中石窟佛帐艺术特征[J].中国美术,2011,(06):121-122.

[71]郑亚萍.安定区博物馆馆藏唐代敦煌写经简述[J].丝绸之路,2011,(12):23-24.

[72]龙莉.大足石刻花卉鸟兽造型艺术研究[D].导师:黄静.西南大学,2011.

[73]霍俊杰.蒙古族首饰造型艺术从传统到时尚的嬗变[D].导师:门小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74]黄祥塬.对云岗石窟造型艺术形式美的再探讨[D].导师:邓旭.重庆师范大学,2010.

[75]章生,戴江.剑川石宝山石钟寺石窟造型艺术[J].今日民族,2009,(07):31-34.

[76]林蓝.论线[J].美术观察,2008,(09):70-73.

[77]苏玲玲.天龙山与响堂山同期石窟的比较分析[J].文物世界,2008,(05):77-80.

[78]张公者.中国画在20世纪——郎绍君访谈[J].中国书画,2008,(06):68-75.

[79]李光明.北魏佛教石窟中的飞天艺术[J].佛教文化,2008,(02):85-89.

[80]牛耕田.炳灵寺和麦积山石窟壁画色彩与造型艺术研究[D].导师:周大正.西北民族大学,2007.

[81]孙兵.龙门石窟渗水病害机理分析及防渗材料试验研究[D].导师:方云.中国地质大学,2006.

[82].为了文明的永续[J].重庆与世界,2005,(05):2-3.

[83]魏召.中国石窟、寺观壁画形式语言的研究及对当代重彩画创作的影响[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04):41-44.

[84]段一鸣.麦积山石窟雕塑造型再认识[J].美术,2005,(01):123-127.

[85]程乃莲.汉代画像砖石欣赏[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01):31-32.

[86]王其全.传统木雕花板图案及其文化寓意[J].浙江工艺美术,2002,(02):35-40+32-33.

[87]谢康友,文青.我国的四大石窟[J].乡镇企业科技,2001,(05):39.

[88]李静杰.定光佛授记本生图考补[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02):67-72.

[89]普慧.佛教造型艺术释略[J].民族艺术,2000,(03):173-188.

[90]娄婕.试论敦煌石窟艺术的空间构成[J].敦煌研究,1999,(04):164-173.

[91]卫琪.龙门石窟艺术特色刍议[J].洛阳大学学报,1998,(01):22-25.

[92]张明远.龙山石窟考察报告[J].文物,1996,(11):55-68+54+99+1.

[93]梁素清.人体美的基本特征[J].美术观察,1996,(02):46-50.

[94]王纪月.此时无声胜有声——麦积山石窟《菩萨与弟子》塑像[J].文史知识,1995,(02):122-124.

[95]汪海清.佛像造型艺术纵横谈[J].浙江工艺美术,1994,(02):42-44.

[96]王进玉.敦煌彩塑的修复技术[J].甘肃科技情报,1994,(01):38-39.

[97]梁尉英.敦煌研究院编撰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敦煌艺术大观》将于近期面世[J].敦煌研究,1992,(04):116-120.

[98]王鲁豫.中国古代陵园雕刻的创作意念[J].新美术,1988,(02):51-55+17.

[99]李已生.宝顶山石窟寺[J].美术研究,1985,(04):80-82+2.

[100]梅珞.世界报刊漫画史(续)[J].国际新闻界,1985,(01):63-6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型农村水利改革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平面媒体之互联网论文参考文献

热门文章

石窟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