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哲学构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2022-09-02

社会哲学构建研究参考文献

[1]吴辉.马克思社会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自觉——“社会事实”何以成为马克思社会存在论的中介概念[J].哲学动态,2021,(06):27-37.

[2]赵苏鑫.波兰尼兄弟社会哲学的和解是否可能?[D].导师:郁振华.华东师范大学,2021.

[3]葛彬超,王立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哲学范式中的人学取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54-59.

[4]林筠.由是枝裕和电影空间透视日本电影的底层意识[J].电影文学,2019,(17):102-104.

[5]李坤.改革开放4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现状、困境及反思[J].理论导刊,2019,(08):109-115.

[6]高远.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科幻画报,2019,(06):169-170.

[7]石海兵,王苗.范式转换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定位[J].高校辅导员,2018,(05):29-35.

[8]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18,(07):4-21+204.

[9]宜东东.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建构新论——基于社会哲学层面的一种考察[J].长江丛刊,2018,(17):153.

[10].论点摘编[J].学术交流,2018,(01):188-191.

[11]刘洋,刘文斌.动画审美的人文情怀与诗意追求[J].中国文艺评论,2017,(12):43-52.

[12]薛凯,赵本义.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逻辑[J].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9-25.

[13]杜红艳.构建批判的社会哲学——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谈起[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25-30.

[14]肖琳.塞尔意向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48-53.

[15]徐建龙.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创新[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111-115.

[16]潘为高.学科信息分化及脑态分化——信态、脑态理论(Ⅰ)[J].大众科技,2017,(08):140-143.

[17]梁满仓.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1-11.

[18]赵纪河.社会危机论[D].导师:贾高建.中共中央党校,2017.

[19]程仙平.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机理与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3):67-71.

[20]宋铁毅.走向实践:实践人道主义的逻辑起点与对异化概念的理解——马尔科维奇实践人道主义思想理论意义述评[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02):7-10.

社会哲学构建研究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张波,姚颂平,季浏.秩序与德性:先秦射箭竞赛的历史文化解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01):68-74.

[22]陈子冰,桑志坚,刘文霞.人的问题:杜威教育哲学的逻辑基点[J].教育学报,2016,(05):32-36.

[23]李成保,李鹏飞.新时期社会交往评价问题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72-76.

[24]黄海良.我国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剖析[J].民营科技,2016,(05):261+263.

[25]唐龙尧,程仙平,沈芬.终身学习在“两富”社会中的意涵与路径[J].杭州研究,2015,(04):10-18.

[26]李三虎.中国技术哲学:历史、现状和趋势(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5-16.

[27]唐魁玉.走向学术史的生活方式研究——王雅林教授学术历程探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45-51.

[28]陈丽如.浅谈高校辅导员管理智慧的提升[J].科技展望,2015,(18):191.

[29]李三虎.中国技术哲学:历史、现状和趋势(上)[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15-26.

[30]王婧漪.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35):221+223.

[31]杨东柱.论转型期中国社会资本的构建[J].社科纵横,2014,(09):65-68.

[32]齐振舆.信息方式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D].导师:朝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33]徐雨飞.中国政治哲学中的“天道仁礼”与中国外交战略[J].当代亚太,2014,(01):124-153+158.

[34]周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演进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2):37+39.

[35]于兆伟.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赤子(中旬),2013,(11):363-364.

[36]杨韵.健全社会的体育诉求:基于弗洛姆社会哲学的体育社会功能探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1):21-25.

[37]王樊.试析宗教哲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J].现代商业,2013,(31):280-281.

[38]李杰善.金融方式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D].导师:朝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39]胡为雄.国内发展哲学研究(1985—2012)[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05):41-46+92.

[40]孟宁.传播方式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D].导师:朝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社会哲学构建研究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沈佳强.海洋社会哲学的构建条件与研究范式[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02):36-39+56.

[42]范萍.社群之和谐[J].湘潮(下半月),2012,(11):79-80.

[43]李悦琳.我国新时期以安全生产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2,(18):236+238.

[44]刘田甜.浅谈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7):27-28.

[45]李联华.现象学哲学对传统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刍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2):58-59.

[46]吴建清.哲学视阈中的话语分析与社会建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01-106+120.

[47]陈雪梅.浅论构建和谐社会及其哲学基础[J].新西部(理论版),2012,(10):5+7.

[48]胡忠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D].导师:赵新居.新疆大学,2012.

[49]多米尼克·L·拉索萨,王哲平,陈璐.大众传播理论课程中的多样性[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2):82-89.

[50]赵安民,董秀玲.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2,(01):18-20.

[51]马陇平.论和谐精神与法的价值实现的内在统一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1,(06):149-151.

[52]魏军.关于中学生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辽宁教育,2011,(12):17-21.

[53]许晓霞.试析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才智,2011,(23):203-204.

[54]宋梅.个体化与公民社会——重返公共领域的现代性反思[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30-32.

[55]张永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1,(08):72-75.

[56]李红革.论马克思主义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原理的思想集成[J].求索,2011,(07):98-100.

[57]张春梅,邵龙宝.中西融合 刚柔并济 多维度构建大学生健全人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7):92-95.

[58]岳江勇.社会哲学视野下的社会稳定问题研究[D].导师:赵本义.西北大学,2011.

[59]吴书林.建设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54-57.

[60]冯晓飞.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5):1+11.

[61]卢月辉.矛盾对立统一——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中国城市经济,2011,(03):181-182.

[62]王智慧.范式转换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22-126.

[63]王智慧.范式转换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创生[J].传承,2010,(18):42-47+49.

[64]张奎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域[J].黑河学院学报,2010,(01):5-9.

[65]李小海.“辩证统一”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7+10.

[66]熊晓玲.塞尔的社会实在建构论探析[D].导师:胡瑞娜.山西大学,2010.

[67]刘占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和谐社会的哲学本体与哲学价值再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85-86.

[68]丁爱云.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J].学理论,2010,(06):5-6.

[69]王佳.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闽江学院学报,2010,(01):33-38.

[70]杨术友.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宜春学院学报,2010,(01):14-15.

[71]杨晨.殖民色彩 本土情怀——20世纪初叶上海《申报》广告图画中的审美趣味分析[J].美术向导,2010,(01):78-80.

[72]王祖友.后现代交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解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04):116-117+114.

[73]金栋.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23):248.

[74]吴根友.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构建面临的时代问题与可能回答(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9,(03):139-150.

[75]郑茹月,董艳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基础初探[J].法制与社会,2009,(19):248.

[76]杨晓捷.关于和谐社会剥削问题的哲学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6):36-37.

[77]马红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研究[D].导师:张套锁.河北大学,2009.

[78]张羽佳.对构建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的新思考——评易小明的《文化差异与社会和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267.

[79]余品华.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斗争哲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9,(02):40-45.

[80]徐卫军,刘灵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基石的科学内涵与发展分析[J].网络财富,2009,(02):168-170.

[81]邹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01):24-26.

[82]申雁飞.和谐社会和唯物史观[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12):217-218.

[83]王学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意蕴[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05):46-48.

[84]邱淑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0-12.

[85]胡雪海,单连春.论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新型生活方式的建构[J].安徽农业科学,2008,(16):6984-6985.

[86]田雪莲.谈和谐社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基础[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03):70-73.

[87]王福敏,王国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192.

[88]董立刚.刍议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法[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3-5+30.

[89]丘有阳.和谐社会的中西哲学基础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10-13.

[90]宫敏燕.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社科纵横,2007,(11):16-17+20.

[91]何关银.关于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实现路径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76-81.

[92]邹瑄.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D].导师:姜建成.苏州大学,2007.

[93]黄枬森.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哲学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5-13.

[94].瞭望[J].教育,2007,(26):11.

[95]胡正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探讨[J].湖湘论坛,2006,(05):33-34.

[96]霍芳霞.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哲学基础[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04):9-12.

[97]胡正东,周晓阳.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6-18.

[98]郑晓云.浅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54-58.

[99]杨岚,陈晏清.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构建[J].学术研究,2000,(02):5-12.

[100]梁自洁.大力开展社会哲学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1991,(04):75-7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民间端鼓戏文化艺术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