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中国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2022-08-29

儒学中国哲学参考文献

[1]高一品,丁四新.开放的新儒学:郭齐勇先生的儒学观[J].走进孔子,2022,(04):51-59.

[2]李若晖.论儒学的制度之维与中国哲学之成立[J].孔子研究,2022,(03):5-28+157.

[3]郭佳明.对冯友兰和劳思光荀学观的比较研究[D].导师:柴文华.黑龙江大学,2022.

[4]罗莹.17—18世纪儒学西传欧洲述略[J].国际汉学,2022,(01):8-16+199.

[5]段澜涛.金忠烈和方东美中国传统哲学观解析[D].导师:柴文华.黑龙江大学,2022.

[6]周妍.交流与碰撞:胡适和诸桥辙次围绕《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笔谈研究[J].文献,2021,(06):173-184.

[7]黄玉顺.生活儒学的话语理论——兼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建构问题[J].周易研究,2021,(05):5-23.

[8]马悦.论成中英对传统儒学的诠释[D].导师:伍本霞.湘潭大学,2021.

[9]郭晓丽.早期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论析——以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与宇野哲人《中国哲学概论》为对象[J].衡水学院学报,2021,(03):61-67.

[10]冯达文,冯焕珍.哲学思考永远在路上——冯达文教授学术访谈[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10+216.

[11]武海霞.孟旦对中国哲学的新阐释[D].导师:刘成有.中央民族大学,2021.

[12]曾振宇,张兴.观念儒学与中国哲学自由思想传统——曾振宇教授采访录[J].国际儒学论丛,2020,(01):15-33.

[13]赵苑.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研究[D].导师:樊志辉.上海师范大学,2020.

[14]田辰山.自信来自中国哲学文化本身的源头[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0,(01):57-77.

[15]庞琳.知行合一:汉学家孟旦的中国哲学研究及其践行模式[D].导师:陈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16]胡骄键.生活儒学在现代中国哲学“情理学派”中的地位[J].当代儒学,2019,(02):84-90.

[17]胡骄键.现代中国哲学的情理学派[J].当代儒学,2019,(02):159-184.

[18]程强.论儒学范式的重建——兼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J].宜宾学院学报,2019,(10):34-41.

[19]刘芸暄.论陈寅恪的文化自信思想——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为例[J].理论观察,2018,(09):38-42.

[20]李军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儒学基本问题研究[D].导师:徐伟新.中共中央党校,2018.

儒学中国哲学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苍虹旭.现代性视域中的陈荣捷学术研究[D].导师:赵士林.中央民族大学,2018.

[22]黄玉顺.中国哲学怎样“开新”——评“据本开新”方法论[J].东岳论丛,2018,(04):5-12+191.

[23]高颖.中国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哲学史,2018,(01):16-22.

[24]康宇.中国哲学研究2017年度学术报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122-133.

[25].陈来[J].国际汉学,2017,(02):209.

[26]何晓.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蒙培元学术思想评介[J].当代儒学,2016,(02):257-267.

[27]张新民.儒释之间:唐宋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以儒学的佛化与佛教的儒化为中心[J].文史哲,2016,(06):5-23+162.

[28]余秉颐,Chi Zhen.作为中国哲学“四大主潮”之一的新儒家哲学——方东美评宋明理学[J].孔学堂,2016,(01):67-73+108-118.

[29]陈来,戴兆国.中国哲学的综合创新之路——陈来教授学术访谈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1-7.

[30]刘纪璐.儒学哲学化的契机:以分析哲学为传统中国哲学开生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5-12+47.

[31]刘梁剑,庞士桐.2014年度沪上中国哲学学科发展评议[J].思想与文化,2015,(02):341-351.

[32]何中华.现有儒学史叙事方式的局限——在“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当代儒学,2015,(02):20-25.

[33]王南湜.当代中国的哲学精神构建的前提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5,(10):51-68+204-205.

[34]李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以现代新儒家为中心[J].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5,(00):13-21.

[35]刘宇卫,朱达秋.与中国有着特殊渊缘的俄罗斯汉学家戈洛瓦乔娃[J].国际汉学,2015,(03):102-105+203.

[36]汪锋华.再谈胡适的宋明理学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7-11+87.

[37].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暨周桂钿《秦汉思想研究》新书发布会召开——我刊主编魏彦红教授受邀出席[J].衡水学院学报,2015,(02):2+129.

[38]王韬.周桂钿 宁心劳形好养生[J].中医健康养生,2015,(04):22-25.

[39]张圆圆.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传统借鉴与当代反思——论《明儒学案》的哲学史意义[J].社会科学辑刊,2015,(02):36-40.

[40]李瑞全.当代新儒家之生命诠释学:牟宗三先生之存在呼应之经典诠释[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60-72.

儒学中国哲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庞朴:儒学文化的守望者[J].教育与职业,2015,(04):14.

[42]吴光,Wu Xufang.谈谈中国哲学与“浙学”若干问题[J].孔学堂,2015,(01):18-27+122-137.

[43]林安梧.方法与本体: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反省与思考——从我的“学思历程”说开去[J].当代儒学,2014,(02):204-234.

[44]宋志明.现代语境与新儒学的萌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5-10.

[45].蔡方鹿教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8):241.

[46]陈枫.葛瑞汉的汉学研究[J].华西语文学刊,2014,(01):50-54+283.

[47]黄勇,陈乔见.如何在西方哲学语境中做中国哲学:以儒学研究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3-25+46.

[48]林安梧.我的学思历程: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反省与思考[J].学术界,2014,(07):189-207.

[49]黄玉顺.易学对于中国哲学当代重建的意义——现代新儒家哲学与易学的深度关涉[J].社会科学研究,2014,(03):134-139.

[50]段吉福.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范式转型——以唐君毅道德形上学为中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65-69.

[51]吕锡琛.儒学天人感应论中的生态智慧——兼论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J].哲学动态,2013,(04):12-16.

[52]严春宝.林文庆儒学思想研究[J].哲学动态,2012,(11):33-40.

[53]高秀昌.潜心治学、成就卓著——崔大华先生其人其学及其贡献[J].中州学刊,2012,(06):118-125.

[54]陆信礼,董凯.方克立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论[J].中州学刊,2012,(05):124-128.

[55]陈卫平.突破传统,书写信史——《明儒学案》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历史先导意义[J].人文杂志,2012,(03):19-24.

[56]朱坤容.论和辻哲郎人学伦理学的中国哲学基础[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3):74-79.

[57]蔡方鹿.汉唐儒学基本思想特征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47-54.

[58]林安梧.“后新儒学”与中国哲学之未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3):187-193.

[59]李景林.学术的传承与思想的重建——董子的思想系统及其当代启示意义[J].人文杂志,2010,(03):1-5.

[60]王兴国.当代中国哲学的回省与未来展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22-31.

[61]孙齐鲁.理性与信仰间的精神拔河——冯达文《中国古典哲学略述》述评[J].开放时代,2010,(03):150-158.

[62]宋志明.当代中国哲学往何处去?[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01):5-11+158.

[63]林安梧.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J].求是学刊,2009,(06):5-11.

[64]郭晓丽.钟泰研究[D].导师:郭齐勇.武汉大学,2009.

[65]黄玉顺.符号的诞生——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符号现象学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28-136.

[66]冯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儒学因素[J].理论视野,2008,(12):11-13.

[67]柳东华.唐末儒学思想研究[D].导师:刘学智.陕西师范大学,2008.

[68]景海峰.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J].学术研究,2008,(03):46-52.

[69]黄敦兵,雷海燕.从哲学史学角度看黄宗羲学案体著述的哲学特质[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7,(05):101-105.

[70]夏世华.全球文明对话与儒学复兴——第15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综述[J].社会科学战线,2007,(05):323-324.

[71]钱耕森.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J].现代哲学,2007,(04):69-72.

[72]黄玉顺.论儒学与哲学的关系——对任文利先生批评的回应[J].学术界,2007,(04):112-120.

[73]袁尚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合法性问题——一个“生命儒学”的回应[J].人文论丛,2006,(00):819-827.

[74]THEO A. COPE.儒学中的“诚”及其在心理学和心理分析中的意义[D].导师:申荷永.华南师范大学,2007.

[75]余志明.中国本位与以西律中[D].导师:黄玉顺.四川大学,2007.

[76]徐福来.中国哲学的地域性与普世性学术研讨会综述[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64-69+83.

[77]方朝晖.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与现代中国学术的意义基础[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04):35-41.

[78]陈卫平.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6):1-8.

[79]李承贵.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要[J].安徽大学学报,2006,(02):1-11.

[80]李翔海.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创获——读《全球语境中的儒家论说——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J].孔子研究,2006,(02):123-124.

[81]张志伟.关于海德格尔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的几点思考——对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的批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60-65.

[82]柴文华.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1-6.

[83]路德斌.儒学的认同与转换——"山东省首届中国哲学与文化论坛"纪要[J].哲学研究,2004,(11):93-94.

[84]陈来.张岱年先生的儒学观[J].中国哲学史,2004,(03):5-10.

[85]钱广华.现代经验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555-561+567.

[86]廖小东.董仲舒政治哲学试论[D].导师:王立新.湘潭大学,2003.

[87]劳承万.孔孟儒学的诗学方向[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01):31-36.

[88].儒学的宗教思维与中国哲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2,(04):49.

[89]方朝晖.从儒学的宗教性谈中国哲学的“特点”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57-64.

[90]胡伟希.走向“无我之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基本问题之一[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01):73-75.

[91]向世陵.德国汉学界的中国哲学研究[J].中国哲学史,2001,(02):114-121.

[92].郑家栋谈西方视野中的儒学与中国哲学[J].哲学动态,1999,(03):27-30.

[93]惠琴.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苎返牡浞丁痢断执氯逖в胫泄执穂J].唯实,1998,(Z1):137-139.

[94]陆建华.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嘉应大学学报,1997,(05):5-6.

[95]吴疆.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J].中国哲学史,1995,(05):108-115.

[96]乔亚.文章妙处寄友情──《儒学与现代化》一书在中国哲学界引起反响[J].当代韩国,1995,(02):69-70.

[97]还学文.新儒学百年(续)[J].中国青年研究,1995,(02):10-14.

[98]吴疆.中国哲学现代发展的逻辑线索──论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的三次转折[J].齐鲁学刊,1995,(02):44-51.

[99]韩强.成中英的新儒学思想——本体诠释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03):1-10.

[100]赵吉惠,刘东超.中国哲学的重建——成中英新儒学述评[J].人文杂志,1993,(04):33-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预测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供用电合同管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