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同盟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2022-08-22

国际政治同盟理论参考文献

[1]焦克龙.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逻辑——以新古典现实主义为视角[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2,(04):74-80.

[2]李正阳.民粹主义与地区秩序[D].导师:江瑞平.外交学院,2021.

[3]沈文科.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的选择——基于同盟“纠缠”理论的解释[J].战略决策研究,2021,(05):42-58+99-100.

[4]吴言.“相对剥夺感”与弱盟友选择:冷战后美国东亚同盟体系研究[D].导师:魏玲.外交学院,2021.

[5]熊智钰.冷战时期新西兰与美国的防务关系研究[D].导师:谭树林.南京大学,2021.

[6]Saifur Rahman.1971-1975年孟加拉国的独立及其对南亚政治的深远影响[D].导师:姚远梅.华东师范大学,2021.

[7]邵璐.日俄领土争端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导师:沈海涛.吉林大学,2021.

[8]黄沛韬.美国东亚轴辐体系改革中的台湾环节[D].导师:戴轶.华中师范大学,2021.

[9]孙承.论影响日本国家战略的几个因素[J].日本文论,2020,(01):123-170+213.

[10]程可凡.结伴还是结盟-中俄关系的战略抉择[D].导师:朱锋.南京大学,2021.

[11]张释饶.同盟解体现象的原因探析[D].导师:徐博.吉林大学,2020.

[12]宋珊.冷战后美韩联合军演及其对东北亚安全局势的影响[D].导师:张颖.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

[13]于淼.特朗普政府对日政策调整研究[D].导师:沈海涛.吉林大学,2020.

[14]田园.国际机制理论视角下的日美“2+2会议”[D].导师:刘玉飞.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

[15]李静.谁的责任:中国媒体气候变化的责任归属话语研究——基于《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2010—2018)的气候报道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16-125.

[16]张小庆.美国亚太地区“离岸平衡”战略研究[D].导师:苏浩.外交学院,2019.

[17]程恩富,鲁保林,俞使超.论新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和特性——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基础[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5):49-65+159-160.

[18]吴永德.特朗普执政以来德美经贸纷争分析[D].导师:刘立群.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19]黄金宇.FTA进程中日本农业议题谈判模式研究[D].导师:王厚双.辽宁大学,2018.

[20]李晓亮.国际关系理论在国际关系史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7):84-87.

国际政治同盟理论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郑萌萌.冷战后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国家利益研究[D].导师:赵立新.延边大学,2018.

[22]Kenzhetayeva Malika(梦莉).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导师:许士春.中国矿业大学,2018.

[23]郑重.同盟理论简析[J].现代交际,2018,(06):238+237.

[24]姚媛媛.日本媒体框架下的“一带一路”与TPP[D].导师:吴友富.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25].编者的话[J].当代亚太,2017,(05):1.

[26]房亚鲁.身份与澳大利亚外交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导师:潘于旭.浙江大学,2017.

[27]聂莹莹.斯蒂芬·沃尔特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评析[D].导师:杨素群.山东师范大学,2017.

[28]刘梦琳.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导师:康增奎;吴国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29]王林园.21世纪美菲非对称同盟关系探究[D].导师:苏浩.外交学院,2016.

[30]AFSAH QAZI.东南亚国家联盟对气候变化,人权,恐怖主义问题的应对:理解双轨进程的作用[D].导师:刘德斌;宋鸥.吉林大学,2016.

[31]孙云飞.地区安全公共产品供求关系与东亚安全困境[D].导师:刘昌明.山东大学,2016.

[32]张晓华.日本南海政策研究[D].导师:李国强.云南大学,2016.

[33]李占录.地方竞争与区域化[D].导师:邹吉忠.中央民族大学,2016.

[34]肖影.独联体区域一体化:路径与进展[D].导师:徐坡岭.辽宁大学,2015.

[35]阎国来.欧洲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导师:赵儒煜.吉林大学,2015.

[36]何爽.接触还是对抗:从小布什政府以来美国研究中国及中美关系问题的学者的八本书(报告)分析美国对华政策走向[D].导师:梅仁毅.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37]齐先国.军品贸易与国家安全[D].导师:唐宜红.中央财经大学,2015.

[38]陈伊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困境[D].导师:王创峰.河南大学,2015.

[39]尹昕.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的日美安全合作研究[D].导师:沈海涛.吉林大学,2015.

[40]周昀.非对称双边同盟中的非主导国调整同盟内部关系的动因探析[D].导师:尹继武.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国际政治同盟理论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徐子鹰.从联盟约束角度看美日同盟的走向[D].导师:李海东.外交学院,2014.

[42]吴太行.日本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战略研究[D].导师:周永生.外交学院,2014.

[43]崔越.澳大利亚二战后对外行为逻辑分析[D].导师:苏浩.外交学院,2014.

[44]时伟通.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中苏关系变迁(1956.2-1965.3)[D].导师:梁晓君.外交学院,2014.

[45]梁斐.1942-1943年宋美龄访美与美国对华援助探析[D].导师:金学明.南京大学,2014.

[46]张彬彬.战后美国海运政策与国际海运秩序的演变[D].导师:舒建中.南京大学,2014.

[47]徐尚平.冲突与呼应:美国理想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D].导师:韩永利.武汉大学,2014.

[48]何琼隽.国家利益冲突、多极化与联盟博弈——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逻辑[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3,(02):73-104.

[49]冯莉.对外援助与贸易、投资的关系研究[D].导师:郭继鸣;胡建梅.河北工业大学,2014.

[50]蒋宜宁.层次分析视角下的双边联盟解体根源探析[D].导师:计秋枫.南京大学,2013.

[51]李文娟.新世纪日本海洋战略的调整及对中国的影响[D].导师:张骥.河北师范大学,2013.

[52]刘慧.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研究[D].导师:王军.河北师范大学,2013.

[53]常毅.日本政界对中国的威胁认知及其原因探析[D].导师:刘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54]周建仁.战略分歧、自助能力与同盟解体[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01):67-92+157-158.

[55]王洪岩.一体化研究的政治经济学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253-254.

[56]王敏.中国崛起视角下的权力变迁与东亚安全架构[D].导师:朱锋.山东大学,2012.

[57]肖娴.1949-1966年刘少奇的外交思想和实践研究[D].导师:马启民.陕西师范大学,2012.

[58]顾益民.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关税同盟法律问题研究[D].导师:何力.复旦大学,2012.

[59]郭璇.CAFTA建设对我国发展同东盟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经济影响研究[D].导师:霍伟东.西南财经大学,2012.

[60]张佳宁.美国新霸权主义评析[D].导师:吴蓓.吉林大学,2012.

[61]曹旭冉.“友爱”与制度的碰撞[D].导师:夏维勇.云南大学,2012.

[62]王磊.美日贸易摩擦及谈判的双层博弈[D].导师:臧秀玲.山东大学,2012.

[63]高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导师:吴宇晖.吉林大学,2011.

[64]邵君昱.美国21世纪“重返”东南亚的安全战略分析[D].导师:易金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65]许增伟.新地区主义视角下日本“东亚共同体”构想探析[D].导师:韩玉贵.山东师范大学,2011.

[66]郭贤江.新世纪中日关系“政冷经热”分析[D].导师:赵长峰.华中师范大学,2011.

[67]常进.战后初期驻韩美军的历史考察(1945—1953)[D].导师:吴建华.西南大学,2011.

[68]王日华.中国传统的国家间信任思想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3):100-121+159.

[69]杜亚琼.冷战后印度的俄罗斯观研究[D].导师:李渤.中国政法大学,2011.

[70]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导师:王铮.华东师范大学,2011.

[71]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导师:刘彤.东北师范大学,2010.

[72]曾玩兰.战争同盟研究[D].导师:熊伟民.湖南师范大学,2010.

[73]胡建虎.东北亚安全模式转型——从双边同盟到多边外交[D].导师:甘峰.上海师范大学,2010.

[74]高一格.现实主义视角下的美韩同盟解析[D].导师:谢桂娟.延边大学,2009.

[75]杨伊.国际财政研究[D].导师:蒋经法.江西财经大学,2009.

[76]李咨锟.同盟的经济学分析[D].导师:张景全.吉林大学,2009.

[77]费昭珣.同盟理论视角下的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军事关系[D].导师:曹云华.暨南大学,2009.

[78]代江花.阿诺德·沃尔弗斯国际政治理论初探[D].导师:王存刚.天津师范大学,2009.

[79]马晶.冷战后韩国的东北亚政策研究[D].导师:姜龙范.延边大学,2009.

[80]赵葆珉.制衡时代的到来——单极体系的崩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6-21.

[81]刘力.合作与碰撞[D].导师:苏浩.外交г?,2008.

[82]张晓晶.《论货币同盟形成的条件》简评[J].经济学动态,2008,(03):136.

[83]陈道育.日美同盟的新变化及其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D].导师:何贻纶.福建师范大学,2007.

[84]赵宁.经济民族主义与东亚区域合作[D].导师:江瑞平.外交学院,2007.

[85]刘顺鸿.中美高技术争端分析[D].导师:刘崇仪.西南财经大学,2007.

[86]李雪威.冷战后韩国对朝政策研究[D].导师:王家福.吉林大学,2005.

[87]李晓涛.论战后美日安全同盟对两国贸易的作用[D].导师:汪波.武汉大学,2005.

[88]汪伟民.联盟理论与美国的联盟战略[D].导师:石源华.复旦大学,2005.

[89]郑毅.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D].导师:宝成关.吉林大学,2005.

[90]郭晓琴.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研究[D].导师:张先亮;张家飞.新疆大学,2004.

[91]朱杰进.六方视野中的朝核危机[D].导师:李广一.湘潭大学,2004.

[92]李慧君.论“有事法制”及其在日本防卫体制中的地位和影响[D].导师:沈海涛.吉林大学,2004.

[93]徐莹,刘静.修昔底德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128-131.

[94]李要伟.冷战后美日同盟研究[D].导师:徐万胜.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

[95]鲍玲.21世纪亚太多边安全合作及前景展望[D].导师:陈经恒.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

[96]刘舸.冷战后美国霸权战略与世界格局走向[D].导师:陈经恒.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

[97]李茜.不对称的相互依赖与古巴导弹危机前后的加美军事联盟[D].导师:朱立群.外交学院,2001.

[98]朱玉龙.试析美国的“制度霸权”:从理论上的争论到外交中的揉和[D].导师:张建成.陕西师范大学,2001.

[99]耿协峰.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中对地区主义的不同理论解释述评[J].欧洲,2001,(02):26-35+109.

[100]于铁军.国际政治中的同盟理论:进展与争论[J].欧洲,1999,(05):14-2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科综合化初中历史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大学生孝道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