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论文参考文献

2022-10-26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参考文献

[1]马英超.《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之比较——兼论重塑诸葛亮形象的原因与意义[J].名作欣赏,2022,(21):91-93.

[2]张静宇.《三国演义》在日本近世的传播与接受——以《通俗三国志》和《太平记》的交涉为中心[J].华文文学,2021,(06):109-115.

[3]黄吉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无系词判断句的对比研究[J].汉字文化,2020,(14):3-4+98.

[4]谭良啸.刘备并不好哭——解析刘备在《三国志》及裴注与《三国演义》中的哭泣[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3):28-33.

[5]武鹏.吉川英治《三国志》改写研究[D].导师:高文汉.山东大学,2019.

[6]陈立琛.《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曹操与关羽的形象分析[J].西部学刊,2019,(21):125-128.

[7]杜芳.叙事学视角下史学与文学之异同——以“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08):24-25.

[8]彭莹.简析《三国演义》的传播与历史价值以及文学价值——对胡适《三国志演义序》的看法[A].武汉新榕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荆楚学术2019年5月(总第三十一期)[C].武汉新榕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武汉新榕创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78-83.

[9]王太军.三国谋士荀彧的形象演变——以《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为中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02):101-105+119.

[10]唐良鹏.吕布形象演变研究[D].导师:段丽惠.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11]王方领.论关公形象从历史人物到民族崇拜的转变——以《三国志》、《三国演义》为线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85-88.

[12]李林昊.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看正统思想的转向——以曹操、刘备的形象塑造为中心[J].芒种,2018,(04):47-50.

[13]丁梓原.探究《三国志》曹操形象与人物评价[J].散文百家,2018,(01):177.

[14]夏晨阳.浅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J].高考,2018,(02):162.

[15]赵宏欣.从历史真实性角度析《三国演义》《三国志》异同[J].语文建设,2017,(27):20-21.

[16]王燕.19世纪英译《三国演义》资料辑佚与研究——以德庇时《三国志节译文》为中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107-116.

[17]尚丽杰.毛批本《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人物形象比较——以曹操为研究对象[J].时代教育,2017,(14):26-27.

[18]郑栋辉,王彦琳.《三国演义》曹操形象在朝鲜、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转变——以盘索里《赤壁歌》和吉川英治《三国志》为例[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07):10-13.

[19]王玉玺.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三国历史知识传播过程研究[D].导师:雷戈.河北大学,2017.

[20]李文智.《三国演义》与占星术研究[D].导师:郭健.重庆师范大学,2017.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王燕.十九世纪西方人视野中的《三国演义》——以郭实腊的《三国志评论》为中心[J].中国文化研究,2016,(04):155-166.

[22]武鹏,高文汉.吉川英治《三国志》底本问题考究——兼考《通俗三国志》的底本问题[J].学术界,2016,(07):105-113.

[23]陈姝瑾.试论信史小说的创作——以《后汉演义》、《三国演义》、《三国志》比较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02):53-58.

[24]王文博.三国历史故事影像创作方法研究[D].导师:段汴霞;高铁军.河南大学,2016.

[25]张竞丹.《三国演义》女性形象新论[D].导师:贾秀云.山西大学,2016.

[26]毛炜舫.中·韩两国的“三国”文化创意产业比较研究[D].导师:金玉兰.山东大学,2016.

[27]巩秋彤.刘备形象的形成、演变及叙事分析[D].导师:张士闪.山东大学,2016.

[28]王赛.三国故事与日本三国戏[D].导师: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2016.

[29]关四平.元杂剧“三国戏”二题[J].戏曲艺术,2016,(01):45-49+75.

[30]冯天瑜.史传文学与信史的联系与区隔——以“三国”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135-139.

[31]雷勇.“2015·汉中《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109.

[32]徐慧.浅析《秘本三国志》中的女性形象[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16-17.

[33]周欣.三国演义[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中学版,2015,(05):63-64+52.

[34]黄志程,崔红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J].牡丹,2015,(14):54-55.

[35]王双岭.吉川英治《三国志》研究[D].导师:王磊.河南师范大学,2015.

[36]赵一川.《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关羽形象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4):1207-1208.

[37]郑志勇.《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多种艺术形象杂谈[J].参花(上),2015,(02):125+127.

[38]王耀东.《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称谓词对比研究[D].导师:王玉仁.渤海大学,2014.

[39]王道凤.《三国演义》成语在现代韩国的接受研究[D].导师:金玉兰.山东大学,2014.

[40]母秀丹.《三国演义》与《兴武王演义》比较研究[D].导师:金玉兰.山东大学,2014.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石君彦.关于近世日本对三国志接受情况的研究[D].导师:唐权.华东师范大学,2014.

[42]单志鹏.论曹操的人物形象——对比《三国演义》和《三国志》[J].青年文学家,2014,(14):64-65.

[43]张博.多元文化冲突与《三国演义》传统观[D].导师:孟昭连.南开大学,2014.

[44]权夽映.朝鲜时期中国小说评论研究[D].导师:谭帆.华东师范大学,2014.

[45]姜诚.论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的统一—以《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典型人物张飞为例[J].理论界,2013,(07):126-128.

[46]陆芳梅.元杂剧三国戏女性形象研究[D].导师:阙真.广西师范大学,2013.

[47]和海超.《三国志》裴注对《三国演义》成书的影响[D].导师:赵辉.中南民族大学,2013.

[48]桑哲.《三国演义》字频研究[D].导师:单承彬.曲阜师范大学,2013.

[49]尚妤婵.日本动漫中的“三国热”[D].导师:童真.湘潭大学,2013.

[50]杜贵晨.《三国志平话》叙事例议——兼与《三国志》、《三国演义》之比较[J].南都学坛,2013,(01):51-56.

[51]黄晋.《三国演义》在明清时期的传播与影响研究[D].导师:张恩普.东北师范大学,2012.

[52]刘大印.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研究[D].导师:王志民.山东师范大学,2012.

[53]韩霄.三国故事说唱文学研究[D].导师:董国炎.扬州大学,2012.

[54]王鹏程.论《三国演义》对《三国志》的依傍与突破[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1):49-52.

[55]刘熹桁.赵云形象演变的原因与意义探究——以《三国志》、《三国演义》和《见龙卸甲》为蓝本[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1):36-38.

[56]谢立群,张永.论吉川英治《三国志》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13-16+30.

[57]邱少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周瑜形象比较研究[D].导师:李传印.华中科技大学,2011.

[58]张真.在人神之间徜徉:《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关羽形象之比较[J].许昌学院学报,2011,(03):35-40.

[59]杜小琴.论三国故事文艺作品中孙尚香形象的演变[D].导师:谭邦和.华中师范大学,2011.

[60]潘锐.莽猛之表象 智勇乃宿本——浅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张飞”人物形象[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3):63-65.

[61]于耀程.《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来源研究[D].导师:郑铁生.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

[62]雷会生.《春秋》大义与关羽形象的儒雅化、道德化——《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中关羽形象比较[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12-117.

[63]何文.《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之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245-248.

[64]沈伯俊.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1-6.

[65]苏晓辉.随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差异[J].科技信息,2010,(23):178+146.

[66]童李君.弹词与小说的区别——以《三国志玉玺传》与《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为例[J].作家,2010,(10):117-118.

[67]王改萍.试析曹操的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以《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描述为视角[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01):117-119.

[68]郑铁生.谈《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之虚实[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1):16-22.

[69]沈伯俊.论《三国演义》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校注本前言[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1):30-34+133.

[70]高显齐,高青.《三国志》、《三国演义》与《蜀汉风云》[J].文史杂志,2008,(06):62.

[71]李芳瑜.《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历史到小说的真实和加工[J].贵州文史丛刊,2008,(03):91-94.

[72]韩红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关羽人物形象之比较[J].电影评介,2008,(06):105-106.

[73]黄毅.《三国志平话》与元杂剧“三国戏”——《三国演义》形成史研究之一[J].明清小说研究,2007,(04):80-92.

[74]杜建平.《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J].中学政史地(七年级),2007,(11):20-22.

[75]何文.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流变研究[D].导师:贾三强.西北大学,2007.

[76]胡春晖.管窥《三国演义》《三国志》中魏蜀吴创业时期的战略观[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7,(01):74-77+84.

[77]邱岭.试论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以吉川英治《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13-120.

[78]韩保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只能是《三国志》而非《三国演义》[J].文博,2006,(01):31-32.

[79]马宝记.“壮缪”与“义绝”——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演变的实质及其文化内涵[J].中州学刊,2005,(03):231-236.

[80]杨东晨.群雄逐鹿话汉中——《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所述汉中之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58-60.

[81]沈伯俊.《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73-76.

[82].戏说三国演义历史:反三国志[J].电子科技,2003,(13):28.

[83]徐宗文.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85-89.

[84]张志和.再说黄正甫刊本乃《三国志传》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答张宗伟同志[J].明清小说研究,2001,(01):125-136.

[85]张志和.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续考——就教于徐朔方先生[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1):51-53+64.

[86]张宗伟.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非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与张志合先生商榷[J].明清小说研究,1999,(01):149-158.

[87]李伟实.《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的新突破——评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7,(06):281.

[88]李伟实.《三国志演义》版本研究的新突破——评魏安《<三国演义>版本考》[J].零陵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1):55-56.

[89]子凡.比较评论——三国演义ⅡVS三国志[J].电脑,1996,(10):79.

[90]晓章.《三国志》与《三国演义》[J].新闻出版交流,1995,(03):25.

[91]于平.《三国志》、《三国演义》与诸葛亮文化现象[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6):21-23.

[92]马宝记,朱雨生.“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学内涵[J].许昌师专学报,1994,(04):71-74.

[93]傅惠生.论裴松之《三国志注》与《三国演义》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3):10-15+68.

[94]张志合.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90-96.

[95]潘伯俊.《三国誌》与《三国演义》[J].今日四川,1994,(01):46-47.

[96]王立嘉

,赵维江.毛泽东与《三国志》、《三国演义》[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02):76-81+87.

[97]周仿.《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兼评《三国志今注今译》[J].文史杂志,1992,(03):46-47.

[98]李悔吾.历史事实与小说艺术——从《三国志》中的“赤壁之战”到《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3):38-43+53.

[99]宗志.《三国演义》、《三国志》及我国第一部纸抄书[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81,(01):37.

[100]李厚基.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主角——《三国演义》创作方法辨析之一[J].天津师院学报,1980,(04):31-39+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内部审计账务检查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