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雨工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2022-09-08

集雨工程研究参考文献

[1]刘聪.小型水源集雨工程典型设计[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9,(08):59-61.

[2]赵珂,贾玲萍,申艳琴,陈作雁,刘刚,安兴才.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中部干旱山区村集雨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项目[Z].项目立项编号:1503FCMA002.鉴定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鉴定日期:2018-09-14

[3]曹娟玲.“121”集雨节灌工程和引洮工程:陇中地区水资源的时空调配措施[J].甘肃高师学报,2018,(02):122-125.

[4]袁自如.陇南市武都区集雨节灌工程发展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18):101-102.

[5]刘明辉.承德市集雨工程建设工作回顾[J].河北水利,2016,(02):46.

[6]李亚伟,杨旸,王金霞.集雨灌溉工程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5,(16):383-386.

[7]王亚辉.黄骅市集雨工程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0):274.

[8]曲寿飞.居民小区集雨工程数学模型[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2):14-18.

[9]何康.西吉县集雨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建议[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37):213+210.

[10]郭晓辉,王秀茹,王希.基于SCS-CN和GIS的潜在集雨工程位置确定[J].湖南农业科学,2014,(17):48-52.

[11]石博.喀斯特山区坡面集雨技术与示范研究[D].导师:蔡运龙;熊康宁;王恒松.贵州师范大学,2014.

[12]张国珍,杨仕超,杨公博,巩师俞,王家福.西北村镇集雨的饮用水处理工程实践[J].中国给水排水,2013,(06):64-68.

[13]董杨,李昌兵,雷孝章,吕宗强.川中丘陵区小流域集雨利用工程设计研究——以李子溪流域为例[J].人民长江,2012,(18):85-88.

[14]郭燕红.莲花池公园山体集雨与节水灌溉工程及效果[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2):23-27.

[15]黎似勤,吴海峰,饶月辉.南方丘陵地果园集雨沤肥半机械化施肥工程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1,(01):162-165.

[16]贾文忠.关于建设城市集雨工程的研究与建议[A].中国气象学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2010:61-64.

[17]吴国峻.临夏州干旱山区集雨节灌工程[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4):11-12.

[18]樊恒辉,高建恩,娄宗科,何武全,吴普特,孙胜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种利用土壤固化剂加固土修建集雨工程集流面的施工及其养护方法[Z].项目立项编号.鉴定单位.鉴定日期:

[19]李善学.清水河县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发展潜力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9,(06):75-76.

[20]朱天赐,纪生疆,徐飙.闽南丘陵山地主要经济作物需水特性与集雨灌溉工程建设研究初探[A].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福建省农业工程学会,2009:13-19.

集雨工程研究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宋建祝,王龙泉.山区集雨聚水工程保增收[J].中国民兵,2009,(11):55.

[22]武晓辉,范迪峰,安银平.鲁山县集雨工程建设的做法与经验[J].中国水土保持,2009,(11):62-63.

[23]朱天赐,纪生疆,徐飙.闽南丘陵山地主要经济作物需水特性与集雨灌溉工程建设研究初探[J].中国热带农业,2009,(05):48-51.

[24]仇俊德.对建设集雨灌溉工程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9,(16):64-65.

[25]林立群,朱天赐,纪生疆,徐飙.闽南丘陵山地主要经济作物需水特性与集雨灌溉工程建设研究初探[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1231-1240.

[26]翟尚丽,魏建敏.新密市实施集雨节灌工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08):72-73.

[27]张杰华,董长虹,吴殿成,赵明研,赵柏良.千山区小型集雨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2):103-105.

[28]郎旭东,王金刚,许宝明,李英明,吴伟伟,贾凤英,李荷芝,任建德,邓安利,李玉刚.晋中市水利局.旱垣地高效集雨灌溉成套技术研究与集成[Z].项目立项编号.鉴定单位:山西省科学技术厅.鉴定日期:2009-05-27

[29]杨方.彭阳县农村集雨节灌工程管理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09):96-97.

[30]郭丽.集雨工程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资源的有效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56-57.

[31]田光忠.昌平区集雨工程的典型范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06):24-27.

[32]王曰海,程保军,赵坤.集雨节灌工程前景的探究[J].地下水,2008,(05):110+122.

[33]王晓平.集雨饮水工程水质污染途径及应对措施[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8,(09):18+22.

[34]苏保国.山丘区集雨饮水工程过滤池设计[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08):73-75+79.

[35]陈玉慧.兰州市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4):30-31.

[36]徐晓红.集雨节灌工程利用模式及经济可行性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1):30-33.

[37]梁志宸.河南省山丘区集雨节灌工程模式及经济评价[J].节水灌溉,2007,(04):63-64+66.

[38]徐鹏,王龙.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中集雨场用地的法律登记问题刍议[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05):92-93.

[39]王跃邦,许晓鸿,戴全厚,刘明义,杨献坤,张黎辉,张显双,张瑜,孙玥,孙传生,刘艳军,李秋梅,王永丰,王大中,常晓东,张军海,王艳,冯立民,田力生,罗丽丽,房淑琴,李永林,张征,郑银哲,苏晓光.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贵州大学林学院.吉林省土石山区集雨造林工程技术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20020418.鉴定单位:吉林省科技厅.鉴定日期:2006-12-21

[40]陈克森,逄勇,史波.集雨灌溉工程规划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判[J].人民黄河,2006,(10):51-52+65.

集雨工程研究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徐建新,商崇菊,曹玉升,高峰.集雨节灌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6,(04):24-27.

[42]李明周,安明伟.集雨节灌工程实用性分析[J].河南水利,2006,(07):18.

[43]来元盛.乐都县集雨利用水窖工程特点、作用与效益[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04):237-238.

[44]魏文密,徐洁,刘建平,李万斌,刘学军,杨凌波,何治富.宁夏彭阳县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成效与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02):28-31+40.

[45]徐洁,辛鹏科,刘建平,王维宝,杨万平,刘学军.彭阳县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模式与集雨节灌工程类型[J].中国水土保持,2006,(03):31-33.

[46]陈耀文,刘学军,蒋正文,张立红,刘胜利,袁治伟,虎维军.宁南山区集雨节灌工程建设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J].水土保持通报,2006,(01):94-96.

[47]杨根红,范伟杰,石志远.浅谈山丘区集雨节灌工程建设与管理[J].河南水利,2006,(02):2.

[48]徐洁,张晓霞,李淑玲,李万兵,高立强,杨桂荣,刘学军.宁夏彭阳县集雨节灌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研究与实践[J].陕西农业科学,2006,(01):39-41.

[49]蒋立,梁志宸,路振广,杨宝中,杨秋贵,张小敏,冯跃华,冯卫,张玉顺,潘国强,韦颜学,焦志生,赵明勤,孙根山,马新霞.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山丘区集雨节灌工程综合技术研究[Z].项目立项编号.鉴定单位:河南省科技厅.鉴定日期:2005-12-19

[50]董永鸿.集雨工程在定西市的推广应用[J].甘肃农业,2005,(11):111.

[51]李中原.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用水与半湿润极缺水区集雨节灌工程[A].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世界银行.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世界银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05:381-388.

[52]徐建月.城市集雨工程——防水技术又一用武之地[J].中国建筑防水,2005,(09):4-6.

[53]焦为民,耿珍,李晓东.三门峡市集雨工程调查与思考[J].河南水利,2005,(05):42.

[54]于明.关于小型集雨工程建设和小流域"四荒"治理实行零转让的探讨[J].水利天地,2005,(05):23-24.

[55]李茂稳,宋秀清,刘素英,李秀华,田金华,任运超,武兰春,田宇清,胡学云,陈志学.承德市水务局,河北省水利技术试验推广中心.冀北山区山地集雨节灌工程模式的研究与示范[Z].项目立项编号.鉴定单位.鉴定日期:2005-04-08

[56]陈耀文,蒋正文,刘学军,刘胜利,袁治伟.集雨节灌工程投资管理机制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12):32-33.

[57]阳放,郎旭东.建集雨灌溉工程 促山区经济发展[J].节水灌溉,2004,(06):53-54.

[58]黎乃顺.成都市天回山灌区集雨节灌工程最优规划及效益分析[D].导师:舒仲英;吴斌.四川大学,2005.

[59]卜庆杰,朱振田,刘志江.集雨工程中双向真空泵提水灌溉试验研究[J].河北水利,2004,(11):44-45.

[60]于法稳,王晓平.集雨工程是解决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J].中国水利,2004,(21):33-36.

[61]王继全.集雨工程在三峡库区的推广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10):4-5.

[62]李明科.昔阳县集雨灌溉工程建设的经验和体会[J].山西水利,2004,(04):41-42.

[63]李全英.发展集雨工程促进山丘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4,(04):22-24.

[64]董保军,闫连喜,刘铁山.岸坡式蓄水池在山区集雨工程中的应用[J].河南水利,2004,(04):34.

[65]张志成.对集雨节灌工程中集流面施工的几点认识[J].甘肃科技,2003,(11):105.

[66]刘学军.宁南山区集雨节灌工程效益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03,(06):57-59.

[67]杨建荣.微型集雨工程及节水灌溉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3,(11):22.

[68]苏嵌森.土工合成材料在集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03,(05):11-13+45.

[69]李真龙.旱井集雨节水工程技术[J].山西农业,2003,(08):29-30.

[70]张兴元.我国干旱地区城市实施集雨绿化工程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164-167.

[71]郭淑萍,焦慧远,何小道.集雨微灌技术的应用——记登封市宣化镇集雨微灌工程[J].河南水利,2003,(02):47.

[72]王玉太,于英武,王笃玉,王平.山东省集雨节灌工程发展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03):23-24.

[73]姜泽民.集雨工程应走向城镇[J].甘肃理论学刊,2003,(01):56-60.

[74].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半干旱丘陵山区“112”集雨节水灌溉工程试验示范与推广[Z].项目立项编号.鉴定单位.鉴定日期:

[75]张兴元.我国干旱地区在城市中实施集雨工程势在必行[J].城市发展研究,2002,(06):22-25.

[76]张兴元.干旱地区城市宜实施集雨工程[J].城市问题,2002,(06):36-39.

[77]李怀有,赵安成,脱中平,白文瑷.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中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关于集雨节灌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人民政府.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02:73-74.

[78]蓝俊康,蓝艳红.集雨工程的水质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2,(08):23-25.

[79]胡安焱,贺屹,于延凤.渭北旱塬集雨工程类型及可行性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08):17-18.

[80]李全宝.斗旱魔蓄集天上雨 补水源洪水资源化——保定市大力实施集雨工程回顾[J].河北水利,2002,(03):22-23.

[81]徐雁,李彦彬.西南岩溶山区集雨工程——水柜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水土保持,2002,(05):23-26.

[82]周家富.我省集雨节灌工程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设成就[J].四川水利,2002,(02):11-13.

[83]马文林.宁夏南部山区集雨节水灌溉工程[J].水资源保护,2002,(01):39-41.

[84]武永智,王翠莲,杨尚文,张钰,张贵丽.黄土丘陵区集雨节水灌溉工程的若干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2):134-135.

[85]杨尚文,张钰,武永智,张贵丽,曹存维.集雨节水灌溉工程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S2):149-150.

[86]王翠莲.集雨节水灌溉工程是干旱山区兴水治旱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水利,2001,(04):56-57.

[87]陈锦志.地头水柜集雨节灌工程规划和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节水灌溉,2001,(05):21-22.

[88]向双,邹金龙,刘世全.四川盆地丘陵坡地集雨蓄水工程效益分析——以中江县富兴镇为例[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03):249-251+262.

[89]李小慧.新密市探索兴建集雨自压节灌工程的调查[J].河南水利,2001,(04):25.

[9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关于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集雨利用工程2001—2003年实施方案的通知[J].青海政报,2001,(06):60-61.

[91]沈焕珍,张广峰.几种集雨灌溉工程的蓄水设计与建设要点[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1,(02):47-48.

[92]张绪成,何宝林,高世铭.集雨造林工程应用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1,(02):125-128.

[93]杨建锋.发展集雨节灌 深化水利富民──考察甘肃发展集雨工程的几点启示[J].北京水利,2001,(02):19-21+24-46.

[94]马孝义,娄宗科,李援农,李坤.陕西省集雨节灌工程发展模式与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2000,(05):42-45.

[95]马文林,崔文慧.宁南山区集雨微灌工程实践[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0,(09):11-12.

[96]徐崇锋.开发利用雨水资源 发展集雨节灌工程[J].防汛与抗旱,2000,(02):26-28.

[97]卢鹏,马静.发展微集雨节灌工程前景广阔[J].河南水利,2000,(02):31.

[98]张文聪.集雨微灌工程是加快山丘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J].中国水土保持,2000,(04):16-17+48.

[99]侯琼,王麟春.自然降水集雨工程——旱作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J].内蒙古气象,1998,(02):38-40.

[100]吕从中.我国西部旱农区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集雨”工程[J].陕西气象,1996,(05):13-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统计信息企业制度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保险监管制度管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