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一、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性(一)审计职业化是由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技术性、道德性很强的工作。它不是任由一般普通公务员所能胜任的。它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崇高的道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

第一篇:审计职业化论文范文

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职业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改革实践和探索。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后,国家审计的使命、定位、环境、要求等均发生深刻变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和素质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普通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胜任能力,这就要求对审计工作的职业化建设进行实质性探索并加以完善。审计职业化建设作为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保障,已成为审计发展的趋势。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要求“着力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审计人员职业保障制度,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审计机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经济、法律、管理等工作背景。招录审计人员可加试审计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部分专业性强的职位可实行聘任制。”

以上两份纲领性文件都明确提出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这在中国审计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由此可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当前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体制的必然要求。随着审计事业的加速发展和审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已成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仅就审计职业化的概念、意义与推进措施,谈谈个人的几点初浅看法。

一、审计职业化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1.审计职业化的概念就是审计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国家以制度的形式,规范国家审计机关人员的职业标准、职业责任、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待遇、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

2.审计职业化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特有的审计职业状态。包括审计职业专门的知识结构、特殊的技能方法、特定的社会地位、独特的思维模式等;二是完备的职业制度体系。包括职业准入制度、资格考试制度、职业等级制度、职业激励制度、职业教育制度、职业道德制度、执法责任制度等。

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重大部署,既是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紧迫需要,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意义非常重大。

二、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1.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需要。在法治社会中,审计人员作为国家公权力的行使者,承担着保护国家财产、维护人民利益、伸张公平正义,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成为正义的象征、公平的化身和良法的守护神,理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需要特殊的职业要求。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是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就无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也就不能适应社会对审计监督的需求,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完善中国现代审计制度的内在要求。审计职业化的推进过程,实质上就是审计人员管理制度现代化的改革过程。审计职业化制度是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计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审计监督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治理的成败效果,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与审计监督作用地位相适应的审计职业制度。即符合审计特点的审计职业管理制度、审计职业任职资格制度、审计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审计职业保障制度等,有计划地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化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

3.审计职业化建设是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必然选择。

对于审计机关来说,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就是要减少政府干预和部门羁绊,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就是要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国家利益的捍卫者,贯彻落实这些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审计职业化制度在内的各项审计制度,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激励和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精湛、勇于担当、坚持原则、依法履责的审计铁军。

4.审计职业化建设是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国家对审计监督的依赖度与关注度在日益提高,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已不能够适应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审计方式方法创新。特别是绩效审计、生态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联网审计等现代审计概念的出现,不仅需要在审计方式方法上勇于创新,而且需要更多的专业审计人才承担此重任。审计署提出,要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积极推进联网跟踪审计。要实现这一目标,急需培养和造就一批具备职业化能力的专业审计人才队伍。

三、推进审计职业化的具体措施

1.必须尽快落实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政策。

当前,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上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对下级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业务指导工作,却不能给予下级审计机关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审计经费、干部提拔等方面更多的直接支持。地方审计机关作为地方政府组成部门,人财物完全在地方政府掌控之中,这使得地方审计机关不得不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干扰,职业化建设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当地政府领导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经常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要查处被审单位财政收支中违法违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维护地方利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审计机关逐渐显现地方政府“内审部门”的特征,在监督同级政府行为方面难于有大的作为,究其原因还是现行管理体制限制了地方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因此,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首先就要启动地方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尽快落实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的政策,扫除地方审计机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的体制障碍。

2.建立严格的审计职业准入制度,优化审计人员的职业资质。

建立全国统一的审计职业化标准,根据审计业务所涉及的知识结构与实务技能的需要,分门别类设置若干系列的审计职业标准,严格把好审计职业准入关,基层审计机关新招录公务员,坚持凡进必考,分类招录。应届毕业生报考条件为:第一,大学本科学历,第二,专业与审计工作相关。社会在职人员报考条件为:第一,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30周岁以下,第二,取得与审计工作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通过调入方式进入审计机关担任副职领导职务及以下的人员条件为:第一,调入前就是公务员,35周岁以下,第二,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第三,具有5年以上从事与审计工作相关的财经、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经历。

3.建立审计职业等级划分制度,在岗审计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提高广大审计人员职业待遇,确保审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审计职业工作,要建立完善审计职业等级划分制度,这是审计职业保障的重要举措,在岗审计人员可以实行分类管理,具体分为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和审计综合管理类公务员。审计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等级可分为审计员、助理审计师、审计师、高级审计师和审计专家五个等级,对取得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其它专业技术资格的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上述等级,划分相应的技术职业等级。可以探索建立技术职务序列和行政职务序列并行的工资制度,这无疑会激励和增强广大审计人员干好审计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从而进一步推动审计职业化建设,专业技术职务与行政级别挂钩,如审计专家可确定为正副司局级审计员,高级审计师可确定为正副县处级审计员,审计师可确定为正科级审计员,助理审计师可确定为副科级审计员,审计员可确定为科员。

4.建立审计项目审计组长负责制,强化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审计项目审计组长负责制,重新定义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组长的权限和责任。取消审计项目中分设组长与主审的状况,审计项目业务质量由审计组长负总责,组长行政权与业务权和部门负责人完全一致,审计项目由组长直接向审计机关负责,减少组长来自所在部门和审计组内的各种阻力,增强审计组长对审计项目的使命感。审计项目出现质量问题,首先追究组长责任,改变以往审计项目审计责任归属不清的局面,将审计风险责任改由组长直接承担,明确审计组长执法主体责任,促其积极履行组长职责,正确行使组长职权。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组长对审计组成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拥有审核权,在项目实施方法与技巧上有决定权,突出审计组长在审计业务工作中的主导性。严格审计组长任职资格考试考核制度,对审计组长给予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设立组长任职级别和岗位津贴,实现权、责、利三者相统一的审计组长负责制。

5.建立审计职业培训制度,保持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

建立审计职业培训制度,要以战略的眼光审视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分析现有审计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计划、培训科目、培训方案和培训目标。审计职业培训制度是伴随审计人员职业生涯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旨在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要侧重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在职培训和专门的业务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尽可能做到业务培训与项目审计实践相结合,审计什么项目,培训什么内容,以提高实战能力为主,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开展专题培训和审计业务经验交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总之,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中办发[2015]58号)的规定,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是提升审计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举措,基层审计机关职业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分类科学、权责一致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机制,重新构建基层审计机关管理体制和机制,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纪律严、作风优、业务精的审计铁军,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期盼。

作者:饶志荣 郭自元

第二篇:对审计职业化的思考

一、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性

(一)审计职业化是由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

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技术性、道德性很强的工作。它不是任由一般普通公务员所能胜任的。它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工作技能、崇高的道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国际社会普遍对审计人员设置了不同的执业资质门槛和从业范围标准。如英国的特许会计师公会,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都对审计人员的资质条件利和执业标准进行了设定。当然这些标准主要是针对社会审计而言的,但是它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人的执业资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审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会是一条必由之路。

1.审计工作的政策性。审计工作的政策性是勿容置疑的,无论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或是国家审计,政策性都是其执业的基本准绳。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进行,因此,遵守法律就是最高的政策。合法性是一切审计的前提。当然在法律之下还有许多具体的政策规定。无论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或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既就是封闭的自然经济体都存在着大量的具有规范性的政策,这些都是审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不能充分地、全面地掌握了解政策,就搞不好审计工作。而且政策执行情况审计成为当代审计的一种发展趋势。

2.审计工作的技术性。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传统的会计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还必须具备工程的、法律的知识和技术。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在信息化的条件下,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从有形到无形,从现实到虚拟,各种工具和手段层出不穷,加大了经济风险和控制难度,原有的计量和报告准则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对审计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做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要掌握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大,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而且现代审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由过去的审计财务向审计业务方向转变。从某种程度讲。现在的知识要求已经超出了审计人员的正常的承载能力。因此审计的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细,必须要有专业化的审计人员组合才能完成审计工作任务。

3.审计的道德性。从某种程度讲,审计工作是面向社会服务的。它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审计工作是向委托负责,但是它的社会影响面是巨大的。客观、公正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准则,它在道德層面的要求是与法官相同的。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譬如诚实、公平、敬业等职业要求。诚实,就是要求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如实反映查出的问题和结果;公平。就是按照社会的一般价值原则,对被审计事项作出判断;敬业,就是要恪尽职守,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二是良好的心理素质。譬如谦和、正义、无私。谦和,就是要求审计人员以平和的心态从事审计工作,不卑不亢,摆正位置;正义,就是要求审计人员要维护社会正义,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无私,就是要求审计人员不为个人利益所动,维护职业利益。

(二)审计职业化是内在经济规律所决定的

审计能从会计职业中分化出来。是有一定的经济原因的。其一,审计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劳动,审计的价值应在其交换中得到体现。其二,审计是社会经济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尤其市场经济条件下。审计是中介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要素市场。尽管目前还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管理性的审计组织,如国家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但掩盖不了审计的商品性特征。审计人员也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其三,审计是经济人,无论是审计组织或审计人员,都是经济人,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社会审计自不必说,它是以服务收费为前提的。就是国家审计或者内部审计,也存在着经费和人员待遇的问题。它虽然不以部门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但是审计人员的待遇和经费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话,要保持一支高效、廉洁的审计队伍是不可能的,因此审计工作必须遵从价值规律。

二、审计职业化的基本路径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审计组织,使其成为审计市场的主要载体。社会审计组织。不能狭义地理解为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包括专业的咨询机构、评估机构。甚至可以设立个人的审计工作室,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社会审计机构。首先要对社会审计组织进行整合。社会审计组织不仅承担会计鉴证业务,还承担着工程咨询、价值鉴定、政策咨询(如发展规划)等诸多业务,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概念单一,不利于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拓展。其次,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分类分级执业的管理制度。对初步进入审计市场的审计组织要进行执业限制,然后分期考核晋级,违规的要清除。三是加强监管。目前,我国社会审计市场的混乱主要是监管不到位造成的。重审批,轻管理。中注协作为行业自律组织,不可能实现监管。对社会审计组织的监管职责,理应回归到国家审计机关。

第二,实行严格的执业资质制度。保障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准。所有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备具相应的执业资质条件,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需要配置相应的专业资质人员。当然执业资质不能仅限于会计资质,工程、经济、法律、评估等都可以做为执业资质条件。譬如,工程预决算审计,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工程造价的相应资质,不能是财务人员。从事什么业务具备什么资质,以保证审计能力与审计项目相匹配。

第三,实现审计人员与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审计机构可以将审计人员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审计管理人员,包括机构负责人、计划、监督、总务等人员。另一类为审计业务人员,其地位相对独立。无论是国家审计机构或是社会审计组织,国家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从政治上、经济上保障其独立性。对审计业务人员实行聘任制,可一事一聘,也可一个期间一聘,根据其资质条件和工作能力确定待遇,其工资水平应是同区域平均工资的3—4倍。审计人员与审计机构实现双向选择,以充分体现审计人员的劳动价值。

第四,重新构造国家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职能职责。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私有企业和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除外)的职能、职责要调整,要回归到管理者的角色,主要职责是审计管理。职能是制定审计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年度审计项目实施,监督和控制审计质量,监管审计市场。这样一方面可以大量裁减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的人员编制,释放市场空间,让审计这一市场要素回归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加速推进审计市场发展,通过竞争,促进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的大幅度提高。

总之,审计职业化是由审计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将是我国审计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安康市审计局)

作者:李家国

第三篇:环境审计职业化文献综述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的观念不断增强,环境审计也不断发展,大量的环境审计研究也方兴正艾。目前,学者们对环境审计的研究集中在基本理论、审计主体、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等方面,而对环境审计职业化鲜有涉及。本文从环境审计职业化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环境审计职业化构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审计;现状;职业化路径;环境审计能力框架

一、引言

我国的经济发展付出了大量的代价,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面对环境问题的加剧,各界开展了相关研究探寻环境保护措施,随着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审计也应发挥其相应的监督治理作用。随之在我国兴起了环境审计,其以独立监督、评价等职能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环境保护观念不断深入,学者对环境审计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拓宽与加深,对环境审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环境审计政策选择、环境绩效和成本等达成了基本认识,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环境审计也面临着新的课题,譬如如何推进环境审计职业化问题。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明确“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要求“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可见环境审计下一步研究的中心将在环境审计职业化。因此本文从环境审计职业化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环境审计职业化构建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梳理

1.环境审计

不同的学者对于环境审计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如Tomlinson( 汤姆林森)等认为环境审计是草案复核或审计、决策点审计、执行审计、绩效审计、项目影响审计、预测技术审计、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程序审计的总和,共同构成环境审计;Lightbody(莱特博迪)从广义角度讨论了环境审计的含义,他认为环境审计整体环境评的价与复核;Natu(纳特)等学者则从其他角度对环境审计的定义进行阐述,他认为环境审计是对公司、机构和政府的管理系统、政策、实务进行的系统、定期评估,其目的在于确定组织是怎样影响环境以及消耗资源的。从现有文献来看,不同学者对于环境审计的认知有所差异,但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环境审计定义成环境管理环体系中的管理工具。

2.环境审计职业化

推进环境审计职业化,首先应厘清职业化的含义。赵曙明认为,职业化是严格的职业资质、规范的高等教育和专业的人员配置、后续培训与行业协会等;Hual认为职业化是一个过程,其内涵是指某一职业发展成熟为职业化的动态经历。刘恋认为审计职业化就是将审计组织、审计资格、审计业务、审计程序、审计证据、审计结果、审计评价等一系列工作“按职业化标准要求形成一种职业特征”。环境审计职业化包含三大主体:审计运行环境、审计资源管理、审计业务控制。审计运行环境,就是环境审计职业化的制度建设,包括法律法规体系、管理制度体系、经济保障体系等。审计资源管理,就是环境审计职业组织体系和人力资源的建设,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财力资源管理制度、审计成果资源管理等。审计业务控制,就是环境审计职业化的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审计资质管理、业务标准管理、内部监督审查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

国外理论界对环境审计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集中在环境审计的基本理论与主体、公司环境审计政策选择与成本效益、规则与立法等等方面,呈现出视角多元化、方法复杂化、重视微观个体、偏向实务等特点。在环境审计现状方面:穆尔认为,环境审计职业化缺乏的原因是由于缺少环境审计的公认准则,注册会计师从业风险大;莱特博迪则认为,环境审计职业化缺乏的原因是从业人员能力和市场的缺乏;Stanwick( 斯坦尼克) 等认为环境审计的收益巨大,是公司获得实际的好处,一定程度上回有益于环境审计的发展。在推进环境审计职业化方面:Tomlinson( 汤姆林森)认为环境审计应该更专业化、职业化,强调对环境审计师的教育和资格认证,环境审计的主体也将包括环境科学、工程、管理、和职业的会计师;Bae(贝尔)认为随着环境审计的不断发展,应成立相应的职业化组织,并在行业发展中起到领导性的作用;Black(布莱克)认为随着环境审计的发展,应该注重环境审计职业组织和执业人员的能力建设,保证环境审计的有效性;莱特博迪则认为,会计师可以利用其专业技能来推进审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Frid提出采用问卷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环境审计技术,提高其环境审计能力;加拿大环境审计协会则提出了注册环境可持续预测管理审计师的技能与知识框架。

2.国内文献

我国环境审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环境审计的许多方面均有涉及,主要集中在环境审计的基础理论、宏观政府环境审计、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的研究等等方面,呈现出我国环境审计独有的特点:视角单一,偏向基础理论,概念解释和介绍性文章偏多、偏向规范研究、重视宏观视角,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总体来说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还处于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杨树滋、王德升(2002)认为要更新环境审计的方式与方法,指出审计方式应该把直接、单独审计和同期的、联合的、协作审计相结合;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1997)认为环境审计必须结合环境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环境费用效果分析方法;孟凡利(1998)认为我国环境审计应该借鉴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在环境审计中的规划中全方位的考虑环境审计因素、构建环境审计人员的能力框架体系;孙菊生等人(1998)充分分析加拿大与美国的环境审计概况,强调了会计职业界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在环境审计新时期,国内学者不断地改善环境审计研究的方法,如浙江省审计学会课题组通过对太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的调查研究,认为我国水污染综合治理环境审计工作的整个系统尚不十分健全。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张艳、张娟:《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评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

[2]耿建新、牛红军:《关于制定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建议和设想》[J].《审计研究》2007年第4期。

[3].Thompson D,Wilson M J.Environmental audit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4,18( 4) : 605-615.

作者:张宣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共教育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与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