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2022-09-11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参考文献

[1]俞立平,钟昌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投入产出互动关系研究——兼谈投入要素盲点问题的解决[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166-180.

[2]伍海泉,李天峰,付城.如何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效率?——基于31个省级面板的混合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21,(06):73-82+112.

[3]刘钒,马成龙.“双一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以武汉大学为例[J].社会科学动态,2021,(12):99-104.

[4]闵祥鹏,唐静琰,马永亮,殷佳佳,伊妍雪,王璐.二〇二〇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热词分析报告[J].人文,2021,(01):174-195.

[5]张裕晨,邱均平,赵腾.新时代我国省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与特征分析——基于2009—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统计数据[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08):68-74.

[6]鲁世林.做有精神气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J].中国研究生,2021,(06):6.

[7]逯万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热点与前沿识别:方法与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8.

[8]郭惠芝.2010—2019年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概况分析——基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6):78-82.

[9]王国成.数字世界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20,(06):4-12.

[10]苏君阳.未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J].北京教育(高教),2020,(09):8-10.

[11]沈怀兴,聂仁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性与中西文化差异性[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05):1-10.

[12]唐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研究伦理的风险防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121-129.

[13]孙建群,田晓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基本遵循[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23-31.

[14]张耀铭.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转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20-28+157.

[15]刘硕,赵重阳.马尔库塞著作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1998—2018)数据[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86-91.

[16]纪鸿政.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状态[J].散文百家,2019,(04):194.

[17]李炎.浅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9,(08):19-20.

[18]王甲旬,邱均平.中国省域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评价——基于Bootstrap-DEA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13-125.

[19].《教育科学研究》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J].教育科学研究,2019,(02):56.

[20]吕夏頔,李晓栋.体育故事的述与听——兼论“叙事”何以成为一种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12):9-17.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立项[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8,(03):224.

[22]李岩,张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分析——基于历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5):150-156+160.

[23]苏光耀,程玉春.我国财经类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导刊,2018,(08):65-71.

[24]袁玲,彭召方.近6年我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体育科学门类立项规律研究[J].运动,2018,(16):12-13+78.

[25]孟凯,王东波,白云.马克思著作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1998—2016)数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8):133-145.

[26]关朝阳,周娜娜.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研究综述[J].军事体育学报,2018,(03):50-54.

[27].我校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数再创新高[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07.

[28]张星久.论学术规范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话语”构建[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40-49.

[29]胡公启.江苏文科第一批次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评价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8,(03):52-55.

[30]马费成.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深度融合[J].评价与管理,2018,(02):1-5.

[31]关朝阳,周娜娜.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05):1-2+32.

[32]关朝阳,周娜娜.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综述[J].运动,2018,(09):1-2+62.

[33]郭文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论与质量观及其评价机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8,(11):76-77.

[34]鄢然,袁勤俭.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走向全国”影响因素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01):20-25.

[35]宋堃.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发展探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01):168-169.

[36]郑周林,黄勤.我国翻译研究进展管窥——基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名单(2005-2016)[J].外语与翻译,2017,(04):9-14+98.

[37].我校9项科研成果获2017年度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2+129.

[38]田翼.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探索[J].青春岁月,2017,(13):245.

[39]赵彩会.浅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S1):77-78.

[40]曹叔亮.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发展的实证分析——基于2005—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J].高校教育管理,2016,(04):118-124.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张菊.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分析[D].导师:李明忠.河北大学,2016.

[42]朱广华,陈万明,钱颖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征与转化困境及政策调适[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5,(04):24-27.

[43]姜春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矛盾及其调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12):233-236.

[44]王玉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性图书馆藏书剔除标准简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122-126.

[45]孙正聿,赵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用心于“真”——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先生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4,(12):3-8+169.

[46]曾奕棠,谭春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监督论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76-81.

[47]王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研究[D].导师:谭春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8]余应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管理范式研究[D].导师:张学敏.西南大学,2014.

[49]谭春辉,王乐.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保障体系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14,(01):102-109.

[50]赵润娣.当代评价学领域创新性力作——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理论与实践》[J].图书与情报,2013,(06):133-134.

[51]谭春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程序公正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93-99.

[52]谭春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3,(02):16-23+111.

[53]谭春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监督优化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03):48-52.

[54]王永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经验[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63-69.

[55]王永斌,脱芸.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及其自主性[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02):10-18.

[56]靳洪.湖北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138-140.

[57]王永斌,杨雅琼.30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政策保证[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02):43-48.

[58]吴建华,谭春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国际经验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03):45-50.

[59]田晓明.反思与超越: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D].导师:周川.苏州大学,2012.

[60]张弛,王昊.领袖著作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233-238.

[61]范国睿.走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45-51.

[62]彭旭.地方本科院校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效能的若干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9.

[63]何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J].理论界,2010,(12):103-104.

[64]袁顺波,华薇娜,刘艳华.走向世界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高校科研生产力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27-33.

[65]韦莉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与评价[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03):30-37+111.

[66]倪润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管理机制探讨[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03):22-29.

[67]甘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评估——以贵州大学为例[J].科学决策,2010,(09):80-88.

[68]盖志毅.关于推动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109-112.

[69]王鉴.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J].教育研究,2010,(04):25-29.

[70]金梅.贵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基于CSSCI(2000-2007)数据的分析[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01):41-45.

[71]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及其理论基础[J].情报资料工作,2010,(01):28-33.

[72]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价值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73-77.

[73]陈勇.浅析“头脑风暴”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06):249-250.

[74]刘复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6-28.

[75]朱志敏.文科硕士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授课体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07):28-32.

[76]倪润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的现状与趋势[J].云梦学刊,2008,(03):5-12.

[77]庄怀平.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转换研究[D].导师:陈武元.厦门大学,2008.

[78]倪润安.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弹性评价机制的构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01):84-87.

[79]吴建华,邱均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之国际比较研究(上)[J].评价与管理,2007,(04):21-28.

[80]陈淳,黄宏,杨国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困境与建议[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7,(00):129-134.

[81]金梅,熊爱民.2000~2006贵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5):91-96.

[82]陆宏弟,顾江.海峡两岸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比较研究——基于文献被SSCI、A&HCI收录情况的定量分析[J].现代情报,2007,(05):9-13.

[83]朱少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分析与构建[D].导师:邱均平.武汉大学,2007.

[84]陆宏弟.中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比较——SSCI、A&HCI收录情况的定量分析[J].日本学刊,2007,(01):136-146+160.

[85]陈淳,黄宏,杨国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的困境与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98-199+206.

[86]傅铭.理工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09):85-89.

[87]邱均平,任全娥,谭春晖.国外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06,(04):22-26.

[88]杨建华.增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初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04):92-96.

[89]李燕宁.法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11):138-141.

[90]徐云.略论高校图书馆事业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互动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5,(03):34-37+105.

[91]费斌.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和发展[D].导师:房剑森.华东师范大学,2005.

[92]叶继元.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法”[N].社会科学报,2004-06-10(003).

[93]陈广胜,刘金波.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的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03):363-368.

[94]安璐.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评价[D].导师:邱均平.武汉大学,2004.

[95]陈广胜,王松茂.必须高度重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范与评价体系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3,(02):15-16.

[96]郑晓燕.关于目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84-87+109.

[97]韦铁.广西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1):210-212.

[98]庾光蓉.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23-29.

[99]李承贵.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三大变革走向[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0,(02):24-28.

[100]李承贵.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回眸与检讨[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135-14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壁画艺术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情境模式下设计教学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