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伦理观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2022-10-29

生态伦理观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陈鑫,吴先伍.荀子“不夭其生,不绝其长”的生态意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130-136.

[2]钟馥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伦理观的研究[D].导师:杨海洋.西南财经大学,2021.

[3]陈国敏.习近平生态伦理观研究[D].导师:曹顺仙.南京林业大学,2020.

[4]付洪,宋扬.生态伦理视角下完善国家生态治理体系的多维路径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0,(06):46-51.

[5]是丽娜,王国聘.湿地旅游的生态伦理属性及其价值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1):40-50.

[6]是丽娜.基于生态伦理的湿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导师:王国聘.南京林业大学,2018.

[7]胡楚芳.儒家生态思想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1):47-48.

[8]吕雯瑜.“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观及当代价值[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6,(03):60-63.

[9]赵文.论作为科学的生态伦理学的可能性[J].商,2015,(34):121-122.

[10]王莉.生态伦理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1):18-20.

[11]赵东.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伦理思想研究[J].理论研究,2015,(03):77-80.

[12]王玉雪.当代大学生生态伦理观教育研究[D].导师:张渝政.重庆工商大学,2014.

[13]祖国峰,岳上植.生态伦理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2014,(09):42-44.

[14]刘雨森.生态伦理学: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J].金田,2013,(12):127.

[15]杨秦.以可持续观和伦理观出发的生态经济设计[J].求索,2013,(10):107-109.

[16]卜芳.从生态伦理学角度审视PM2.5[J].前沿,2013,(19):196-200.

[17]朱晓琳.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略论[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71-73+77.

[18]张晓璇,武小欣.中国传统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J].青春岁月,2013,(12):433.

[19]毕晋锋.生态哲学视阈下的五台山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D].导师:牛仁亮.山西大学,2013.

[20]王喜英.生态伦理建设对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63-64.

生态伦理观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21]王喜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建设[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19-21.

[22]王颖梅.基于生态伦理学角度的都江堰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1-16.

[23]涂自力.基于生态伦理的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8):138-143.

[24]程广云.生态文明:观念·规范·制度[J].社会科学辑刊,2012,(03):5-10.

[25]马强强,齐艳丽.论生态伦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J].克拉玛依学刊,2012,(01):26-28.

[26]朱建堂,葛晓健.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的适应性创新[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33-38.

[27]石长起.浅谈生态伦理建设在构建和谐青海中的意义[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02):78-79.

[28]王喜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建设研究[D].导师:李育红.西北师范大学,2011.

[29]钱伟.先秦思想家生态伦理及可持续发展思想述评[J].中国西部科技,2011,(02):66-68.

[30]赵永军.试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生态维度[J].西藏发展论坛,2010,(06):38-39.

[31]亢煦.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的教育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20):226.

[32]孙吉信,郭飒飒,王丽娜.从“天人合一”看当代生态旅游发展路向[J].林业经济问题,2010,(03):261-265.

[33]杨志考,赵丽红.企业发展中的生态伦理反思[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260-261+264.

[34]吴黎宏.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儒家生态伦理观[J].社科纵横,2010,(04):21-23.

[35]许增巍.基于新经济生态伦理观的山水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焦作市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02):71-72.

[36]常晓薇.青少年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90-192.

[37]张青兰.存在论之“是”与价值论之“应该”——生态伦理观的新困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6):36-40.

[38]常晓薇.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培育探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6):26-29.

[39]霍功.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探索[J].社会科学家,2009,(07):136-138.

[40]袁晓红.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J].硅谷,2009,(14):192-193.

生态伦理观可持续发展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1]吴黎宏.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及其启示[J].党史文苑,2009,(14):48-49.

[42]范正妍.展示设计中的生态伦理观[J].现代交际,2009,(07):38-39.

[43]武娟妮.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伦理观[D].导师:袁祖社.陕西师范大学,2009.

[44]刘强.幼儿园生态伦理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12):21-24.

[45]张水芳.儒家生态伦理观与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D].导师:董平.浙江大学,2008.

[46]仰和芝.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8,(10):154-158.

[47]史军.儒家生态伦理传统的现代价值剖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134-138.

[48]吴永和,黄利昆,程夏.论环境会计的生态伦理观与会计核算改革[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8,(07):14-15.

[49]杨永华.对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03):41-44.

[50]胡炼.论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的内在关联[J].党政干部论坛,2008,(06):42-44.

[51]李萍.循环经济的生态伦理观审视[D].导师:秦书生.东北大学,2008.

[52]朱磊.可持续发展呼唤生态伦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8,(09):182-183.

[53]朱磊.可持续发展呼唤生态伦理[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8,(03):182-183.

[54]阮全民,朱军平,毕井涛.生态伦理观的嬗变和环境法的发展[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1):38.

[55]李蓬.循环经济的生态哲学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7,(11):73-75.

[56]谢梅红.生态伦理教育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14-115.

[57]张金萍,张金环.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体系[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07):79-80.

[58]尹瑞法.环境伦理对可持续发展实践调控机制的范式探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145-146.

[59]宋五好.试论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教育[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59-61.

[60]马纯红.生态伦理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关于文明生态村建设的伦理思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8-51.

[61]尹瑞法.功能与机制:环境伦理对可持续发展实践的价值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5):22-24.

[62]李春林.试论“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3):3-4.

[63]范岩.能源可持续发展伦理研究[D].导师:徐国盛.成都理工大学,2007.

[64]李璐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33-35.

[65]李承宗.和谐生态伦理的经济学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01):124-127.

[66]李霞,黄晓凌.简论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103-104.

[67]余丽萍.可持续发展与高校生态伦理教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04):94-96.

[68]左小航,刘海涛,张秋菊,郭照江.浅析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05):112-113.

[69]刘凤国.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119-121.

[70]洪少春.技术悲观主义流派积极因素的再认识[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41-44.

[71]史本林.从生态伦理学角度谋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02):183-184+204.

[72]李亚.基于生态伦理观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导师:张子刚.华中科技大学,2005.

[73]葛永林.浅析庄子的生态系统观[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0-12.

[74]刘福森.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持[J].长白学刊,2005,(04):36-40.

[75]穆西安.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J].学习论坛,2005,(05):47-49.

[76]王菁.对西部水电开发的生态伦理学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04):42-44.

[77]陈子彤,吕勇斌,蔡根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J].生态经济,2004,(S1):26-30.

[78]王武瀛,杨太康,铁卫,杨松茂.论科学发展观下的生态伦理观[J].唐都学刊,2004,(06):72-77.

[79]王武瀛,杨松茂,杨太康.用科学发展观去审视生态伦理观[J].经济问题,2004,(11):2-5.

[80]张波.浅议旅游资源开发中的生态伦理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03):10-12.

[81]汤建龙.论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控:生态伦理和可持续发展[D].导师:徐强.南京师范大学,2004.

[82]邵永生.SARS的流行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J].医学与哲学,2004,(05):12-13+22.

[83]袁慧玲.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导师:王树林.江西师范大学,2004.

[84]沙未来.中学生物学教育中生态伦理观教育研究[D].导师:陈继贞.曲阜师范大学,2004.

[85]赵迎欢,陈凡.“SARS”的生态伦理警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83-85.

[86]于海洪.可持续发展理论的STS思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01):88-91.

[87]李建军.后现代生态伦理观对我国西部开发的借鉴意义[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3,(03):39-43.

[88]周兰珍.生态伦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观——现代人与自然关系两大反思之比较[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4-6.

[89]王庆礼,邓红兵.自然资源生态伦理观及其可持续发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2,(07):892-894.

[90]陈赛.从可持续发展观看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26-28+52.

[91]蔡守秋,万劲波,刘澄.环境法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兼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389-394.

[92]刘世玉.西部经济开发战略与生态伦理构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07):42-46.

[93]彭家斌.生态伦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1,(02):39.

[94]韩跃红,张云莲.可持续发展伦理能够取代生态伦理学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0):58-62.

[95]陈国跃.生态伦理的实质──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解读[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03):54-56.

[96]徐晓宗,孟秋菊.论人与自然的和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19-22.

[97]朱淑芳,王京安.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观[J].农业经济问题,1998,(08):26-29.

[98]黄晓众.生态伦理观与可持续发展[J].理论与当代,1998,(04):16-18.

[99]曾建平.试论生态伦理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04):30-33.

[100]张亚雷,顾国维.绿色技术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03):35-3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程施工建筑管理论文参考文献下一篇:交通运输工程学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