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论文

2022-04-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高等教育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而后分析了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要素构成及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提出了实施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市场交易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型研究

摘要:文章从知识交易的视角出发,将知识共享分为三种:显性交易(市场交易)、隐性交易、以及组合交易,并利用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原理,模拟出基于市场交易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知识、知识交易场所、动力机制、调节机制、执行机制、组织、组织知识仓库等构成。

关键词:市场交易;跨组织;知识共享

一、 引言

从知识管理的范围来分,可将知识管理分为个人知识管理、群体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和跨组织知识管理。

跨组织知识管理是组织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它不仅在组织内部将知识管理完整实施,并且能与外部的学术研究单位、供货商、顾客、竞争者、合作伙伴和中介机构等组织有效交流知识,进而形成一个能创造价值的知识网络。该网络能快速、低成本、高效地获取大量对组织有价值的知识,从而增加组织的竞争能力。

由于组织的边界、工作重点、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知识创新的难度较大,单个组织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增长所需的知识资本显得力不从心和困难重重,因此跨组织知识共享已成为组织的必然选择。

文章作者从知识交易的视角出发,在分析知识市场的基本功能、知识市场交易的几种主要形式的基础上,利用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原理,模拟出基于市场交易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型。

二、 知识共享的分类

从知识交易的视角出发,可以将知识共享分为三种:显性交易、隐性交易、以及组合交易。显性交易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直接的知识交换,通常称为市场交易。在市场交易中,交换利益具体明晰,交换有法律作支撑。隐性交易就是以非货币为媒介的间接的知识交换。隐性交易一般表现为不稳定、不规范和不具法律约束性。隐性交易具有以下特征:(1)隐性交易一般表现为非货币性;(2)隐性交易具有时差性;(3)隐性交易具有互惠性;(4)隐性交易的基础是关系网络。组合交易就是显性交易与隐性交易组合而成的交易。它既包含以货币为媒介的直接的知识交换,也包含以非货币为媒介的间接的知识交换。组合交易的典型就是组织之间合作过程中的知识共享。基于跨组织合作的知识共享具有以下特性:(1)市场交易性;(2)关系网络性。

三、 基于市场交易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型的建立

1. 知识市场功能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具有经济功能,知识产品成为商品,知识商品的形态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1)凝结在实物商品中的知识商品;(2)受知识产权保护的软性知识商品;(3)服务性知识商品。知识商品已成为人类生产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通过知识市场来进行有效配置,以促进知识商品的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知识商品的生产是以满足知识需求为目的,知识需求为知识生产提供动力。知识商品的收益以市场回报为基础。知识商品市场是连结知识商品生产者与需求者的纽带。知识市场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一样都属于要素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知识市场是将知识作为商品进行交换从而成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种交换关系的总和。知识市场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交换功能,配置资源,传递信息,供求平衡等几个方面。

交换功能是知识市场的基本功能。商品是交换行为的最基本客体,市场是与它的客体同时产生的。知识市场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市场。在知识市场上,知识商品通过交换变成生产力和消费对象。知识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

传递信息是知识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来自知识市场的信息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在知识经济形态下,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根据自己独立的意志进行自主决策的,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们必须了解知识商品的分布及供求情况,而价格以其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给知识生产者传递着明确而简单的信息。价格上升表示供不应求,价格下降表示供大于求,这种价格涨落信息的传递,对知识生产者选择生产的知识商品品种与数量十分重要。

配置资源是知识市场的最基本手段。从经济角度来讲,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等有形资源,还包括科学技术、知识、信息、人才等无形资源。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即社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以及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中去,且配置效率较高,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市场供求与价格的相互作用,调节着资源的合理配置。知识市场是配置知识资源的场所。通过供求、竞争、价格的波动和知识这一生产要素的转移,市场机制调节着各种知识生产的比例和知识资源的配置过程。

供求平衡是知识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供求平衡是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知识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着它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高低又引导着知识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的创造、流通主要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在知识市场中,价格是对知识商品生产与消费实施调节的主要杠杆。知识商品价格的涨落,直接决定了组织在知识商品生产中的行为,价格是知识市场中最直接、最主要的调节手段。

2.知识市场交易的主要形式。市场交易的主要形式有:购买知识产品、招聘人才、知识外包和并购。购买知识产品就是在知识市场上购买专利、设计蓝图、应用软件等。招聘才是组织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组织在知识获取的速度上更加快速,缺点是新旧员工间可能会互不兼容。国内很多私营企业,通过高薪方式从大型国有企业挖走其关键技术人才。知识外包,是指通过合约的签订,由承包单位负责研发所需要的知识。如由组织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单位换取研究成果的应用权的产学合作模式、通过签约方式请顾问公司提供咨询服务模式。利用并购进行知识与能力共享,就是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控制与管理这些外部能力,将外部的知识、能力完全内部化,实现对能力的占有和利用。采取并购模式必然会提高组织的管理成本,特别是协调与整合成本,但其好处在于通过内部激励与利益认同,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上的不对称,降低道德风险。通过内部化,可以获得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知识创新者。这样,组织既拥有了隐性知识,也拥有了知识创新的能力,拥有了随着市场变化而快速响应的能力。因此,对于新兴行业中专门程度与隐性程度较高的知识资源,对于发展潜力较大的外部能力,对于那些与组织原有能力体系匹配较理想的能力,采用并购的方式将其内部化是有利的。

3. 基于市场交易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型的建立。在知识市场交易中,赢利、供求、价格和竞争等市场机制对组织之间知识共享具有驱动作用、调节作用和执行作用。基于市场交易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型主要由知识、知识交易场所、动力机制、调节机制、执行机制、组织、组织知识仓库等构成。

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主要由液压油、液压泵、方向阀、节流阀、液压缸、蓄能器等组成。液压油是传递介质;液压泵是动力元件,为整个系统提供动力;方向阀是方向控制元件,控制液压油流动的方向;节流阀是流量控制元件,控制液压油的流量;液压缸是液压执行元件,推动负载做直线往复运动;蓄能器是液压系统中的辅助元件,用于储存能量。

由于跨组织知识市场交易系统与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文章利用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原理构建了基于市场交易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型。该模型假设有三个独立的经济组织:组织A、组织B、组织C,如图1所示。其中液压油相当于知识;油箱1相当于知识交易场所(诸如书店、数字图书馆等),所有准备交易的知识都存放在知识交易场所;变量泵2是动力源,向各组织输送知识,其动力来自各个组织对利润的追求,对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起驱动作用;方向阀3和节流阀4等同于知识市场调节机制,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等对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起调节控制作用,方向阀3控制知识的流向,节流阀4控制知识的流量,组织知识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组织对知识的需求程度和知识的市场价格;液压缸5相当于组织,将知识转换成生产力,推动组织有效运作;蓄能器6相当于组织的知识仓库,组织的各种知识存放在组织的知识仓库中备用。

四、 结束语

作者从知识交易的视角出发,将知识共享分为三种:显性交易(市场交易)、隐性交易、以及组合交易。在分析知识市场的基本功能、知识市场交易的几种主要形式的基础上,利用液压传动与控制系统原理,模拟了基于市场交易的跨组织知识共享模型,该模型主要由知识、知识交易场所、动力机制、调节机制、执行机制、组织、组织知识仓库等构成。

参考文献:

1.林东清著,李东改编.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70-179.

2.桑本谦.隐性的契约与隐性的交易.http://www.gmw.cn/02blqs/2006-

05/07/content_444473.htm,2006.

3.王锦章,仁俊.知识市场配置效率的探索.现代管理科学,2005,(12):14-15.

4.白桦芝.浅论知识市场.森林工程,2002,18(5):27-28.

作者简介:周敏,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李宏,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工程硕士生;占铭,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自动化学院工业工程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7-04-17。

作者:周 敏 李 宏 占 铭

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论文 篇2:

质量视野下的大学教师知识管理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高等教育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而后分析了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要素构成及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提出了实施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大学教师 知识管理 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王会亭,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江苏淮安223300)

一、高等教育知识管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诉求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滑坡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高校及研究者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对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尝试,但由于研究视角和方法论的局限,致使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正如有学者所说:“对任何一个时代问题作出适当的解答,都绝对不能只靠迫切的愿望和渊博的知识,还需要真正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的根本创新。”从知识的视角来审视高等学校的性质和高等教育质量,正是这样一种理论视角的转换。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机构是“控制高深知识和方法的社会机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高等教育活动首先是传授知识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始终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加工材料。因此,如果说高等教育存在固有特性的话,那么高等教育质量首先考虑的要素——即需满足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对知识系统性和高深性的诉求。换言之,无论怎样讨论高等教育质量,都离不开知识这个核心内容,任何一种高等教育活动都必须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来展开,否则高等教育活动的质量便会大打折扣。

一个组织在从质量走向卓越经营的过程中,“知识管理是构建持续改进质量体系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之一:它使员工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它提供了知识库,用来存放对持续改进非常关键的所学经验和其他信息”。与传统的科学管理或全面质量管理范式相比,基于高等教育和知识本身的特殊性,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知识管理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从学习型组织的视角还是从信息型组织的发展趋势看,大学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理想组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可以说大学是未来社会所有组织发展的一种理想类型,理应成为其他社会组织实行知识管理所应效仿的典范。也有学者指出:“大学是最卓越的信息与学术组织,是社会主要的系统知识库,也是未来科学与人文知识的主要贡献者,大学就是为这些使命而设计的。其他类型企业和机构需要特别重视大学,把大学作为它们的基本组织原型,因为探索和传播知识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也是大学能够长期令人满意的原因。”因此,要提升以“高深知识”为核心要素的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对高等教育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所谓高等教育的知识管理是指高校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对高校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传播、扩散、创造,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通共享,发挥高校教职工的集体智慧,提高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及组织绩效,从而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场中提高核心竞争力,有效实现高等学校的战略目标。由于大学教师在高等教育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既是“高深知识”的拥有者,同时又是各种知识活动的运作者。因此,高等教育知识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大学教师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二、大学教师知识管理:内涵释义、要素构成及理论基础

(一)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内涵

大学教师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与拓展,是大学教师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实践中,对专业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创新、评价等过程的管理。具体包括三层含义:(1)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优点和长处,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2)对个人已经获取的各种零散信息进行管理,使其转化为可系统利用的个人知识;(3)对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及他人的思想精华进行加工处理,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进而推陈出新,并构建起个人知识库,以利于个人知识的存储、使用和交流。

(二)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构成要素

Arthur Andersen公司曾将知识管理表示为一个著名的公式:KM=(P+K)S。其中,K(Knowledge)是指组织的知识,P(Person)是组织的成员,“+”是指技术,而S(Share)是分享。这个公式所要表达的是“组织知识的积累,必须通过将人与技术充分结合,而在分享的组织文化下达到乘数的效果。”知识管理的表述公式对分析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要素构成颇有启发意义。

1 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管理的根本性要素。当然,从不同视角可以把大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不同类别。尽管分类不同,但这些专业知识却是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对象和内容,而且大学教师正是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共享和传播、交换和创新来实现知识增值的。

2 知识人员。知识人员是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的主体。由于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分为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人两个层面,因此知识人员也相应地包括大学领导和大学教师个人两类主体。这两类主体由于角色、性质和自身素质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中的行为方式、任务与作用也不尽相同。

3 知识设施。知识设施是指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技术及设备,它是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中的资源性要素。毋庸置疑,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设备作依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管理的手段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当前,计算机技术及各种社会性软件已成为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

4 知识活动。大学教师知识管理是一种主体的活动过程,是主体对对象进行组织和协调,使其规范有序、良好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对高校所有教师的知识或教师本人对自身知识进行管理,内容涉及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和应用等活动。

(三)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

组织或个人要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明晰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至关重要。大学教师知识管理主要建基于知识螺旋理论——SECI模型之上。SECI模型(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化;Combination结合;Internaliza—tion内化)是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光隆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知识创造的完整模型(见图1)。SECI模型认为知识的创造包括以下四个过程@:

1 社会化。即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通过个体之间分享经验达到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

2 外化。即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对话和反

思,让隐性知识“说话和发声”。这一外化过程的实现,通常以隐语、比喻、类比以及讲故事或者图像等手段将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呈现出来,使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得以分享。

3 结合化。即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显性知识向更复杂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转化,个体抽取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网络等实现。

4 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在这一阶段,组织成员个体可以通过组织进行的培训来获得蕴涵于组织中的隐性知识,通过反复地实践使组织中的隐性知识内化为组织成员自身的知识。

三、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策略的择取

(一)组织层面的大学教师知识管理

1 制定合理的知识管理目标。制定适当的知识管理目标,对于提升知识管理能力,顺利实施大学教师知识管理至关重要。大学组织在设定教师知识管理目标时,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一致性原则。即必须使大学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大学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目标相一致。因为大学是教师个人的实践场域和专业发展的归宿,只有当大学组织的知识管理目标与大学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目标相吻合时,大学教师才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大学组织有关知识管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才能确保大学教师的知识管理行为落到实处,进而实现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知识的增值。其二,差异性原则。大学组织要针对新手型教师、适应型教师、成熟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不同发展水平、职业年龄特征、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目标,以增强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 创建积极有效的大学文化与激励机制。一种崇尚创新、团结、开放、民主、学习的组织文化较保守、封闭、单干型的组织文化更有利于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一种积极的大学文化中,知识主体的创造活动能得到同伴和组织的认可和赞同,组织中的不同成员之间可以广泛、平等地交流思想和看法。因此,大学领导在大学教师知识管理中,创建一种宽松和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就显得极其重要。为了使这种文化在知识管理中达到预期效果,建立恰切的、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建立激励机制时,应做到激励与评估考核相结合。对大学教师在知识获取、积累、共享、创新等知识管理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绩效评估,对于考核优异者予以奖励,从而激励教师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3 建立富于凝聚力的学习型组织。大学要加强教师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学习型组织是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间为了实现自我超越,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升自我,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提高教师学习能力、激发教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组织。一般而言,学习型组织具有如下特征:(1)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知识创新性组织,依靠知识的创造、获取和转移创造价值;(2)学习型组织支持个人发展,强调人的价值,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激励和保护;(3)学习型组织强调合作,组织成员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学习;(4)学习型组织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能对环境变化作出迅速反应;(5)传统组织向学习型组织的过渡是一个过程,需要在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组织文化等方面做出持续不断的变革。当然,学习型组织可以由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不同教学水平、不同高校的教师组成,且每个大学教师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学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分享对方的观点,相互帮助,最终促使大学教师在专业上共同发展。

4 构建便捷的大学教师知识库。构建教师知识库是大学组织进行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策略。知识库是知识储存、分享、应用与创造的重要系统平台。大学通过构建教师知识库,可以把共同体成员本来处于自然状态的知识聚合起来,实现有序的存储和分配,使每一位共同体成员都能够方便、快速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当然,知识库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构建的方式。因此,学校应将优秀教师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是结构化或是非结构化的,包括教材、教案、参考资料、个人学习心得、研究论文、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方法、对某个问题独特的解决方法等等,以文件、报告形式外显出来并对其进行电子化,再经系统分类、整理,建成教师知识库,作为支持教师教学或研究之用。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教师知识库的构建,大学组织必须充分调动教师、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信息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方能顺利完成。

(二)个人层面的大学教师知识管理

1 运用多种知识管理工具。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技术在知识管理中应用到的技术主要有:知识发现技术、知识共享技术、文档管理技术、信息查询与检索技术、推理技术、群件技术、中间件技术、联机分析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仓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推拉技术、存贮结构技术、元数据技术、多媒体技术、文本挖掘技术0等。而知识管理工具则是实施上述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是大学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极为便捷高效的手段。所谓知识管理工具,是指实现知识的生成、编码和转移的手段和方法。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来看,知识处理可以分为知识的生成、编码与共享。相应地,知识管理工具也可分为三类:知识的生成、编码和共享工具。当前,比较适合教师使用的有Blog、Wiki、Mybase、PowerKM、Moodle和知识地图等个人管理工具。为了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每位大学教师必须努力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在教育教学中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技术,学会使用各种常见的个人管理工具,把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设计、课件等加以整理和升华,或者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总之,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大学教师可以便捷地获取各种来源的知识,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显性知识在大学教师个体和团体之间的有效管理和利用,为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创造条件。

2 强化教学实践反思。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的自我改造。教学实践反思是大学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次再思考,是大学教师与复杂问题情境有意识的交互。事实上,教学反思的过程也是大学教师对自身知识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通过教学实践反恩,既可使大学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又可使大学教师的显性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进而实现知识的增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关于教学实践反思的重要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当教师以反思行动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学理论与现实问题,并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充分体现和发展反思意识和能力,进而实现专业自主和自身解放,富有刨新性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教师知识就生成于其中。”一般而言,大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分为行

动后的反思、行动中的反思和为行动反思等三种类型。虽然不同类型的教学反思在反思的时机和具体适用情境方面不尽相同,但是在大学教师知识管理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大学教师可通过个人备课、课堂教学、写教后记、建立教学档案、撰写专业日记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3 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大学教师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大学教师的行动研究是一种直接指向实践、重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所研究的问题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中发生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现场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学教师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必须将群体所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知识系统的拓展、延伸和重构。开展行动研究,能使大学教师省察自己学习的教育理论与自己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能不断地应用、修正、更新与活化知识。大学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一般应采取以下四个步骤:(1)制定指导研究过程的计划;(2)收集能深入阐释问题的资料;(3)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解释;(4)付诸行动0。

4 进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又一重要途径。案例研究是大学教师的一种定性研究,是大学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大学教师开展的案例研究,从案例的形成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体现了对教师知识进行管理的行为:其一,案例的撰写是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其二,案例教学活动是知识的分享活动;其三,案例教学是显性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大学教师从事案例研究,对教学案例中的不同类型知识进行反思、提取、转化和总结,不仅是大学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应然之举,更是实现大学教师知识管理极为有效的手段。

5 开展大学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大学教师的行动与其个人过去的生活历史密不可分。大学教师过去所发生的一切生活历史内容,会逐渐发展成为足以支配其日后理念与行为的要素,对其后续的经验选择与重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开展“大学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对大学教师个人知识的来源与形成进行分析,是促成大学教师知识重构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大学教师知识管理的一种必然选择。“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是个人回溯记录的一种重要形式,很像是自传、日记、日志、个人故事小说。但是,它与一般的自传、日记不同,它所研究的应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成长史,是教师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如何形成的历史~。大学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大学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回顾,发现教师自身的人格和认知特性、知识结构、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影响、形成个人专业成长的转折点和关键、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成功案例和教学诀窍。总之,经常进行大学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即对自身教育活动及成长进行回顾的大学教师,能有效管理好自己的知识,会选择与建构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并对其专业成长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注释:

①黄启兵,毛庆亚.高等教育质量的知识解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

②查勒斯G·库博,从质量到卓越经营:一种管理的系统方法[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68

③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④姜建明,马竟飞,试论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⑤野中郁次郎等,创造知识的公司——日本企业如何建立创新动力学的[M],北京: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1999:132

⑥王健,促进教师个人知识共享的学校知识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⑦王润良,郑晓齐.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9)

⑧邵晶晶.教师知识管理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⑨寺久雄.教师的心灵与风貌[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63

⑩刘旭东.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反思与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

⑩黄首晶.行动研究:教育实践者创新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⑥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⑩吴卫东.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5,(2)

⑩姜勇.知识管理:教师专业成长新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9)

⑩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

(责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王会亭

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论文 篇3:

高等教育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应运而生,高等院校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型组织,需要借助知识管理策略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撑。本文是在对高等院校实施知识管理战略的必然性进行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高等院校进行知识管理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真实状况进行了结合,指出在教师间建立起知识交流与共享是切实推进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知识创新则是切实推进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共享

当前信息和知识出现了严重的膨胀性发展,这为高等教育管理层面带来了新的巨大的挑战,为了紧追时代发展的潮流,我们认为高等院校管理理论和实践中需要适当合理的引入知识管理理论,以使高等教育能够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紧追时代发展潮流。

一、为高等院校营造整体团队学习的良好氛围,构建学习型组织,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创新而努力

要对整体团队的建设提高重视程度,支持引导教师间建立起平等的对话模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对话机会。不但要实现教研室、各系的内部交流,更要重视跨系、跨专业、跨学科的联合,只有实现这样的研究,才有利于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互动以及团队间的团结合作只是高等院校活力在一方面的表现,它还表现在多方面的对外开放上。对于对自身有益的信息和知识要善于吸收,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以使其转变为能满足自身发展的资源。同时也要具有输出信息的功能,以为学校建立起一个具有多元和开放性特点的学习系统。美国“硅谷”大学、工业和科研机构密切联合的典例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高等教育知识管理的前提是对教育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组织进行创新

在对高等院校管理组织进行创新时,其主要内容是对管理机构进行改革,使得管理更为高效和经济,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实现管理组织创新为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了组织保障。组织创新的主体并不应仅局限于管理人员层次,应鼓励组织的全体成员参与其中。这既可以使创新系统性的需要得到满足,又可以使得创新阻力得到有效的降低。

三、教师间建立良好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是推动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

在进行高等院校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共享和相互信任应是其中有效的实践,同时它要求文化氛围为其提供支撑。信息技术为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必须的支持,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现代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知识传播的领域进行扩展,促进传播速度的提高是其价值的体现。在高等院校里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和知识库,为知识的获取、转化和共享提供方便,是其操作起来更简单,例如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职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共享,可以借助电子讨论系统,让教职员工将其实践和经验记录下来,并在讨论数据库中进行存储,为教职员工的交流互动提供便利;为切实加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交流和转化,可在intrnet上合理的对网络知识库系统进行应用可;为了很好的推动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进程,可在有效借助现代信息工具的基础上,对员工经验和技巧进行总结;为更利于教职员工可以较快的找到具有某一项隐性知识的人,可以建立起相应的“寻人数据库”和“知识地图”等网络系统,以为其提供方便;为了方便不同地域的人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借助视频技术来打破空间距离带来的阻碍。

四、推进高等院校知识管理,其重要的源泉是知识创新

(一)创新办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发展观念,将教育、产业与市场进行合理的结合。打破原来单纯进行高等院校教育的观念束缚,要将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科学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对高等院校的发展进行与考虑和认识,对高等院校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

(二)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院校教育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样就很好的丰富创新了高等院校教育的手段,使对原本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动态的分析替代了原本静态的理解,而感性的认识则深入到了事物的内部结构,这些都加深了高等院校的知识传授和科研开发深度,并对其进程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很好的促进了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同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高等院校采集、存储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得到了提升,其课程内容的设置得到了有效的丰富,有效的对高等院校知识储备的容量进行了扩充。

(三)创新高等院校培养模式。

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大学毕业后知识出现老化的现象十分严重,毕业后5~6年后,在普通学科知识老化率回达到30%,而在尖端学科甚至会达到50%。这就印证了一个事实,对于人才的衡量,学历并不是主要的标准,更应注重其创造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在高等院校中,对于学习内容学生能否进行自主的选择,是关乎高等院校培养模式能否实现创新的关键。当前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知识积累的速度也在快速的增加,学科领域则呈现出既迅速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获得最好的知识,促进自身潜能的充分发掘,更好的发展知识特性,就要改变旧的齐步走的学年制,要以高等院校学生的能力和精力为依据,对学习的进程进行自主的安排。要本着创新的原则,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融入到社会中接受更多的磨练,使得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增长。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它能更好的与管理实践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知识管理在高等院校中的运用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是必然的选择。当前知识化在各行各业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在高等教育中知识管理将会是一门备受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正花.试论高校对知识的管理[J]. 黄山学院学报. 2006(05)。

[2]范喜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探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4(10)。

[3]韩海燕.浅谈高校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14)。

作者:张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制造业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