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是否过时

2022-10-02

第一篇:马克思思想是否过时

马克思在今天是否仍适用

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是否仍然使用

生命科学学院09生乙王妮婷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思想的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曾经是科学的,由于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就完全不适应了,完全“过时”了。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过去的东西,它有利于理解上一个世纪的问题,但不是今天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陈旧的思想武器,无法应付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的问题不能依靠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他们还以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某些失误和挫折为理由,公然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对当代社会主义的指导作用,宣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也已经“过时”。

其实不然,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是我们构建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仍不可或缺,仍有其重要的适用性。

首先,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调整政策内容,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仍适合于当代资本主义弊端的解决。其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仍保持其充沛的生命活力。马克思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果,应当坚定我们对其“适用性”的信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不但适用于中国国情,并且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正是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仍至关重要。要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中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无疑是十分艰巨的。我们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的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所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旧使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第二篇:看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支部: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工人在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马克思始终注视着巴黎公社的革命进程,不仅以参加者的姿态和欢欣鼓舞的心情,对巴黎公社给予了坚决的支持和热情的赞颂,而且立即搜集和研究有关公社活动的资料,对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进行分析与总结。5月28日,公社的最后一批战士在血泊中英勇地倒下,仅过两天,马克思即向国际总委员会宣读了他的著作《法兰西内战》。“这一著作揭示了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并且写得简洁有力而又那样尖锐鲜明,尤其是那样真实,是后来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繁文献都望尘莫及的。” 由于马克思对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天才分析,恩格斯在1891年为该著作所写的导言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叙述了巴黎公社存在的72天中的实际活动,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教训,指出了公社的原则,揭示了公社的实质。巴黎公社的经验、原则和实质是什么呢?迄今为止,人们写了很多文章,作出了多种解释:廉政建设,暴力革命,民主政治,社会公仆原则,廉价政府等等。但他们却往往忽略了马克思的明确说明。“公社——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充满生气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他们组成自己的力量去代替压迫他们的有组织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即被人民群众的压迫者所篡夺的力量)(原为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但被组织起来反对和打击他们)。” 这就是公社的经验、实质和原则之所在。笔者把它概括为人民为主体。人民即人民群众,主体在这里主要指人民在社会中的自主地位与性质。

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的深刻揭示。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予以高度赞扬,称它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重读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包括恩格斯写的导言、两篇宣言、初稿与二稿),把握其中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并与中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进行结合,对于我们做好当前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对当时及其以后的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意大利工人致战败的公社社员的函电中写道:“以史无前例的伟大原则和非凡崇高的事业而使世界为之钦佩的革命,是不可战胜的。普通人民的社会解放是我们时代最迫切的需要;你们的革命揭开了遮盖着未来的帷幕,宣告了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它或迟或早总将胜利,因为公社不是消失在宇宙的彗星,它是太阳,今天落下去,是为了明天重新升起来。” 美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乔治•赫伦在1903年发表演说时指出:“巴黎工人阶级取得胜利的这个短暂时期,仿佛是在一望无际的人类剥削和压迫的沙漠中出现的一片绿洲。” 这表明,巴黎公社的思想对意大利、美国等国家进步人士的影响是巨大的。列宁仔细分析和总结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各种意见,研究他的各种结论当中的全部细节,写出了光辉著作《国家与革命》,并且多次指出工人代表苏维埃与巴黎公社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政府。

公社是在阶级战争的逻辑、生活的绝对必要性和人民群众杰出的历史主动精神的作用下形成的,公社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远比她将来要实现的恢宏理想要更加直接和迫切,但是公社本身的共产主义性质是毫无疑问的。列宁曾说:“实际上,只是从社会主义实现时起,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才会开始出现迅速的、真正的、确实是群众性的即有大多数居民参加然后有全体居民参加的前进运动。” 所以,从人民为主体这一角度来观察公社的存在意义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首先,巴黎公社首创性地探索了社会健康力量的阶级联盟问题,这昭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争取最广大人民的支持。改革开放后,

以下是网站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热门思想汇报: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思想汇报

对四风问题心得体会思想汇报

党员对三严三实心得体会思想汇报

我国出现了六种新兴从业人员在内的新兴阶层,他们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也属于人民范畴,是我们要团结的社会主义建设力量。我们要反对那种认为依靠极少数“社会精英”或个别社会阶层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我们党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社会一切积极的力量团结在工人阶级的政权下,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具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巴黎公社首创性地探索与实行了人民为主体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措施,这提醒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主体地位,维护他们的利益,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不变色。核心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主体地位,我们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但要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我们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不断扩充人民民主。我们要不断深化文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我国农民仍占人民的大多数,目前我们必须重点关注农民的各方面权益。

再次,巴黎公社首创性地探索了防止官僚腐败问题,这提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尽快地建立和完善人民监督机制,以便有效解决颇为严峻的官僚腐败问题。巴黎公社为了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它的主要措施就是在公社体制下建立人民监督的机制,许多政务向社会公开,国家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并可随时罢免,这种制度有利于对国家公职人员实行有效的监督,这对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无疑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人民为主体是巴黎公社的实质和原则,它同样应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原则。然而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旧社会,因此人民的政权也有背弃人民的危险,对此我们应予以警惕。为了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党必须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08年3月18日(3月18日恰好是公社成立的日子)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新一届国家机构工作人员 “要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 。这一讲话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今中国的进一步发扬,马克思伟大的人民主体思想将在21世纪继续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坚定前行。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5-22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概论论文

本学期,通过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思想,改革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与上级政策也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国家、党的历史及当代国际形势的了解。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 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与其他各种思想的撞击过程中,才逐渐显示出真理的火花,他深深地认识到固守传统的观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中国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务实精神,而且逐渐开始与我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 这对于帮 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和深入贯彻学习“三 个代表”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人会说,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全 球化时代了,毛泽东没见过计算机,不知道因特网,毛泽东思想是一 个已经过时的理论了, 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没有了指导的 意义,其实这种的认识是不对的。

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毛泽东的军事理论、阶级理论及国家建设理论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毛泽东思想武装了我们的党,哺育了几代人,将中华民族引上独立、强盛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践,学习毛泽东思想。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 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 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 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其实,除了要学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也是需要了解的。邓小平坚定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把握了时代的机遇,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把我们国家引向富裕、民主、文明的现代社会。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经济政治学, 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在 邓小平理论的知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我国 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充分展现出一个大国的形象。

然后, 根据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 针对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前进的最终目的是由生产力发展 决定的, 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的有机统一。 但是,光有认识是不行的,必须将其运用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建设中来。于是, 在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 发展要求,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 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实践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看房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 这个理论体系必将得到丰富和创造性发展。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同时得到了许多关于自我认识,价值观,还有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启发:首先,书本上的知识让我们了解到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我们国家在思想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历的磨难。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伟人们是如何力挽狂澜的。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我们与伟人之间的区别,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我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样才不愧对于我们“新世纪新中国大学生”的称号。同时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认识到:

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众所周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共产党的 根本方针,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是从中国实际出发, 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所以以后在以后 的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我要客观认识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坚持能让 自己更好,更快发展的原则前提,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向着更高、更 远的目标不断前进!

二、无论一个人的起点在哪里,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目标,肯奋斗,你就可以到达你所向往的终点。终点有时也是起点,高考是你高中的终点,那么大学就是你的新起点。“英雄不论出处”,既然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决定胜负的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三、学会感恩。我一直喜欢一句话:学会感恩才能学会幸福!我们要感恩的人首先是给我们带来生命,辛苦抚养我们的父母。没有他们无私的爱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然后是我们的老师,没有他们兢兢业业的努力,我们的思想就如荒芜的沙漠,没有一点生机。最后当然是让我们摔得鼻青脸肿的挫折,只有经历挫折的人,才会更加珍惜能够成功的机会。他们才会把握现在,把握手中的每分每秒。总而言之,在这除旧迎新的时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

第四篇: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集思想性、科学性和统一性为一体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理论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把推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和实践主题。认真总结和反思以往理论教育的经验教训.并真正贯彻和落实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使理论教育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 理论教育

在马克思的思维和视野范围内,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自己思想的出发点和最高价值追求。伴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愈来愈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为引导人、培养人和塑造人的理论教育工作,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注人到理论教育的理念中,把造就全面和谐而自由发展的人作为理论教育的第一要务和最终目的,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和最高价值定向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是以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问题的科学解答与求证为理论契机,在正确理解“人”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学说的彻底变革.第一次科学地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开创了人类自我认识的新境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尤其是谈到未来的社会形态.他们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年,马克思再次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这些言论在当时尽管只作了理论上的设想和探讨,但所透析出的科学观点与内在思想价值,把人类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层面,使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轴心和最高价值定向。

从社会关系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归结为从“偶然的个人”到“有个性的个人”的升华过程,这一过程在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具体展现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个人毫无独立性可言,人身的依附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是建立在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对物的依赖代替了人的依赖,虽然实现了人对人依赖关系的解放,但物对人的统治和支配却把人全面异化了;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社会关系将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来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类将会在自觉、丰富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进而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中由于人的异化,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而提出的理想目标以及对未来社会形态和社会关系的本质设定。显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关系的历史嫂变过程这一角度人手,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刻的概括和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分析,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两条思维行程的主线: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究竟要发展什么?第二,怎么发展?对此问题的探察与解答,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马克思主义的本意,“捕捉”我们的理论教育工作和实践,并从实质上推动人们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居于核心地位,从属于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它既包含着连续性与阶段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辨证统一,也体现了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契合。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广博的综合概念。从静态的角度看,它体现了未来人类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目标;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一个逐步推进,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应该成为在“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具体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显现,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丰富,人的内在潜能的充分挖掘和人的综合素质的充分提高。它涉及到人的能力、个性、潜能、素质、需要、人格和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要推动这一目标的真正实现,需要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为前提,以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条件,以较高的人的素质为基础。这些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必备的要素。诚然,这些要素是未来社会形态本质规定的外在显现,但其却代表了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努力方向及发展趋势。

依照社会历史发展的演变逻辑,人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社会形态中无法成为现实,主要源于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私有制性质,使得人本身的活动作为一种异己与其相对立的力量而存在,这种力量不是被人所驾驭而是驾驭着人。然而,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着极大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个性已不再受到禁锢。为了使人的主体性能得到更大的尊重和发挥,人们对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极为迫切的要求。如何将人们的这种要求升华为现实的存在,这是理论教育工作所面临和予以解决的一大课题,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使命。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人的全面发展是合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发展趋势的必然。在马克思看来,尽管达到这种境界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但人类的最终解放将成为现实。全面发展的人必然要求自身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而这无疑就把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人和塑造人的理论教育凸现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前沿。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浓厚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意识形态性等具有政治导向、思想教育、理论武装以及社会服务等功能,在性质上兼容政治性与教育性双重属性。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理论教育工作在取得明显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弊端,主要是:(一)在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方面,从国家和社会的本位出发多,强调理论教育保证和服务于政治、经济的功能,漠视了对人主体性的存在与发挥,淡化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念,缺乏对人的关怀,致使理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实效性和时效性,在与时代发展的主题上存在着脱节与偏差;(二)在理论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任务设定方面,过分依赖理论的灌输与说教,忽视对人们参与实践的能力培养,在对人全面发展的审视与思考上,把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看成工具,而不是目的,形成了本末倒置现象。这些请况的存在不仅影响了理论教育的效果和作用,更加使其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也就是说,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教育,是一种把人完全工具化的理论教育,造就出来的人仅是“知识的容器”,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也就会成为畸形化。不可否认,理论教育的目标任务具有阶级性和层次性,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点必然会使理论教育在每一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不尽相同,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也会给理论教育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然而,无论是从社会发展、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从理论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律来看,造就出全面和谐而又自由发展的人才是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

无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自由个性的丰富,还是自身潜力的挖掘、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人们长期进行社会时间的产物。每当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获取了一次胜利,人类自身也就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但人类所从事的时间活动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还应改造主观世界,坚持以主观世界的改造来推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质上既是改造人们主观世界最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又是一种

引导人们获取真知,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手段与过程。马克思精辟地指出:“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通过理论教育,人们能够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储备,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更高的能力去促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链条衔接,从而在现实世界里愈加能驾驭自己的力盘,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不断推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突飞猛进,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互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却产生了对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巨大冲击,一时间人们的认识出现了许多混乱和困惑,这对人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了新的矛盾。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调节人们的功利观与人生观,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蕴涵;如何在深化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使人们在社会多样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现实中不迷失自我,并能做出正确选择;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愈加深人的情况下,适应各种异常激烈的思想文化竞争,提高对腐朽文化的抵制意识和能力等这些鱼待解决的问题,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曾经说过:“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活动,归根结底担负着传载文明、服务人类发展的使命。人们掌握的理论知识多少并非是量裁理论教育实际效果的尺度,而是否通过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和拓展了人们自身发展的内在程度与外在空间,才是衡量理论教育成效的标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应该围绕人来进行,把理论教育的核心理念定位在弘扬人主体性的层面上来,用创新理论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发掘人的智慧与潜能,拓展人的思维空间及范围,以彻底摆脱理论教育目标的空泛和工作思路狭隘意向,更加自觉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是从事理论探索、知识传授、思想引导和实践推动等方面的活动,它的成效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怎样坚持正确的原则,运用恰当的方法,使人们能以理性、求实、创新的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重要现实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理论教育内在规律的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方法和内容来提高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第一,把培养与引导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观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使理论教育造就出“真正意义上的人”。宜传理论、传授知识只是理论教育的手段,通过理论的武装来全面提升人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单凭纯粹的理论灌输和信念的强化不仅会造成理论教育实际效果的弱化,还会阻碍人们自由个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合理的行为规范,先进的劳动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社会实践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坚持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方法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其中把方法教育摆在中心位置,既让人们掌握和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观念,更要塑造和培养人们善于发现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品质,使他们能够在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时代特色,卓有成

效地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从而全面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推进人的发展全面进程。第二,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理论教育的根本方法和原则,不断调整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反差错位,并贯彻落实尊重主体、崇尚个性、健全人格的教育要求,使理论教育真正成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植于实践的学说,其理论价值全部显现在与实践的密切相联之中。离开了与实际情况的结合,它也就丧失了生命的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主张一定要走出“书斋”,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反对脱离现实而进行纯粹抽象的理论思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这一论断既反映出了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的关键所在,也为理论教育提供了一条合理化、科学化的思维进程。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内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持以什么样的方法和原则,直接可以折射出人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单一的填塞理论和抽象说教的方式,只会使理论教育成为人们被动接受知识的僵死过程,使人本质力量的显现受到束缚,人自身的潜能也无法得到应有的挖掘与释放。全面发展的人不仅需要拥有较高的理论素质,更需要具备强烈的实践意识。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结合时代的要求进行教育模式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摈弃形而上学思想的左右,增强理论对现实的说服力和解答力,实现理论向物质力量的转化,它才能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导人们自觉地辨析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并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条件下,实现理论教育的社会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尽管时代风云的变幻,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已不符合当今的实际,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面向未来,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对其的信仰仍为是一种真理性与价值性高度统一的崇高信仰.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全球化、政治文化多元化愈加深人的时代特征下,各种良芬不齐的社会思潮出现,令人们在思想上步人了许多的困境,对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许多影响,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阻碍着人的全面发展进程,理论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理论教育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们信仰追求的特点,了解人们心理和情感变化的走向,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宜传力度,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增强人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与扩张,以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升华.同时,理论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地位注定了它是一项社会的事业,社会各个方面都应是其不可割舍的力量和阵地.为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文明进步所赋予的一切先进科技手段,抢占信息阵地的制高点,整合社会所有的渠道和力量,提高其功能,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提供更为强大的精神支撑。

总之,只要正确看待、理解和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理论教育的主题,只要方法恰当、内容科学、目的明确、机制规范,理论教育就一定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人的全面发展也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个充满人文关怀下不断向新的高峰攀登。

第五篇: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裴轩锐

| 雷锋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一种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是一种“爱憎分明不忘本”具有坚定意志和昂扬斗志的精神;是一种忠于人民忠于党的精神;是一种对人民充满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是一种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建立,有利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去奋斗、去拼搏、去战胜困难。建国后60年的经验证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了这种精神(特别是党和政府的领导层),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而一但失去了这种精神,困难就会接撞而至,并且“不可战胜

雷锋精神是否过时

正方

雷锋精神产生自特殊的年代,人们学雷锋,更多地象是在搞一场运动、完成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由自发变成了命令、由主动变成了被动,学雷锋行动,也离真正的雷锋精神越来越远,成了一种为教条主义的政治服务的形式。在形式主义的支配下,学雷锋就是为了应付一下,就是喊几句政治口号。久而久之,也就使人们对于学雷锋产生了厌恶、怀疑、和逆反心理,进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导致最后,连雷锋精神,都没有人相信了。

应该说,从以前狂热地学雷锋,到怀疑雷锋精神,是一种社会进步,因为他代表了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到了今天,又有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雷锋精神,则标志着我们社会心理的进一步成熟:我们既不能想从前那样的狂热和盲从,也不能就因此而一概否定。剥离那些具有浓厚时代色彩的字眼儿,不难发现,雷锋精神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基本的生活准则和道德标准。

首先,我们抛开雷锋精神的形式主义外壳,就会发现,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爱,爱别人、爱生活、爱工作、爱自己。我们从雷锋生前的照片上,可以看到雷锋那充实、灿烂的微笑,我们的确能从他的笑中,体会到春天般的温暖、体会到他发自内心的快乐。雷锋帮助了别人、温暖了朋友,也快乐了自己。雷锋是个孤儿,从小就得到了乡亲们、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和爱。因此,他的“我把党来比母亲”的感受,是发自肺腑的。他从别人那里得到了宝贵的爱,又把爱回报给社会。他的爱和奉献,是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丰富的情感理由的。

因此,雷锋精神并不过时,或者说,雷锋精神并不是雷锋独创的,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爱,而互助互爱是人类最古老、最美好的情感和精神。雷锋,是一个把爱弘扬光大到一定境界的人。人类永远都需要爱、渴望爱,爱是永远都不会过时的,所以,雷锋精神当然也永远不会过时。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因为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而感动,才会有那么些不认为自己是在学雷锋的中外活雷锋。雷锋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博爱精神没有走,以爱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是永远都不会珉灭的。

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2010年03月05日 08:01:55 来源:新华网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以后,每年的3月5日,都成为全国人民纪念和学习雷锋的日子。47年过去了,面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变,今天的人们还有没有必 要学习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会不会过时呢?答案是雷锋没有过时,时代需要雷锋精神。

雷锋作为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曾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今天的社会虽然在物质层面取得巨大进步,但在精神层面仍需要雷锋精神。

今天,依然有许多“活雷锋”。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等雷锋精神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中继续得到发扬。结人梯救助落水儿童的大学生、机智阻拦飞车抢匪的“抡车男”,以及每年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等,这些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在生活中也普普通通,但在他人有难之时,他们敢于站出来,以自己的行动,实实在在诠释着雷锋精神。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74615名志愿者为各国运动员、教练员提供了优质服务;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以一己微薄之力,撑起了一片充满人间关爱的天空。热心公益、善待他人、奉献社会这些雷锋精神的代名词,在志愿者精神中得到全面体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的这句朴实话语,在这些新时代的“雷锋”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雷锋”虽然有很多,但是还不够。许多丑恶社会现象依然在提醒人们,社会需要更多的“雷锋”。七旬老人摔倒街头无人扶、孕妇公交车上无人让座突然昏厥,以及一些党员干部中饱私囊等社会丑陋现象,让人痛感雷锋精神的缺失。“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等顺口溜,也暴露出一些人在学雷锋时过分强调形式、不注重实质的问题。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法律法规等硬性规范,同样离不开道德的约束。从这个角度来讲,越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越有必要理直气壮地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意义,越有必要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人民时评:雷锋的纯真与善良不只属于一个时代

2010年03月05日 08:46:32 来源:人民日报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47周年纪念日,近半个世纪过去,“雷锋”这个名字仍然如同灿烂朝阳,照耀着人们的心灵。雷锋没有随着一个时代的远去而远离,他始终站在我们的身后,用他清澈的笑容诠释着什么叫纯真与善良。

学习雷锋什么?这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雷锋精神”,你就能得到如下答案——公而忘私、言行一致、艰苦朴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上世纪

五、六十年代,人们是很习惯并接受这样的语言和句式的,而今天,如何让那些关注自我、强调个性化的年轻人,让那些在富豪排行榜、娱乐明星绯闻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理解并接受“雷锋精神”呢?

“雷锋精神”如何能跨越半个世纪屹立于新时代?依靠的恐怕不是每年的“学雷锋日”,纪念日只是一种提醒,惟有用超越历史时空,超越政治、文化的语言来解读“雷锋精神”,释放“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人性光辉,“雷锋精神”才能真正长久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灵。

雷锋是那么善良的一个人,他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互助友爱,所以,他将自己的手套送给在寒风中呵着手取暖的老人,他“好事做了一火车”却不留姓名。

雷锋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精神,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一颗小螺丝钉,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职务岗位,所以,他爱岗敬业、公而忘私。

雷锋是懂得感恩的人,这个从贫穷苦难中走出来的苦孩子,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爱,这是他“时刻准备着为了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一切,直至最宝贵的生命”的思想根源。

我们从人性出发,寻找到“雷锋精神”之源,这些美好的人性,是数千年人类文明演进的根基。当我们除却那些华丽的辞藻和激昂的口号,我们发现,雷锋之所以成为最可爱的人,是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体现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大写的‘人’”,还是“美好的‘人’”。

对美好人性的赞美与坚持,让“雷锋精神”跨越时代。

我们曾经报道过许多外国人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谓之“洋雷锋”,他们没有经历过“雷锋精神”光芒四射的年代,亦不了解雷锋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没有接受过类似的道德说教,更不可能被组织参加一年一度“学雷锋日”活动,他们的见义勇为、义务支教的动力,来自对善良的坚守,对美好的坚持。

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人们仍然不会拒绝对人性美好的追求。正因为此,我们有手拉手组成人链舍己救人的大学生;有超越生命、接力送薪的“信义兄弟”;有7年来利用节假日义务在南京长江大桥巡逻,救助轻生者的普通市民陈思„„

这些雷锋式的人物,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缺乏传奇经历,但他们的纯真与善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怀念雷锋,愿曾经指引着他的纯真与善良,能继续指引我们芸芸众生。

留住雷锋,社会需要雷锋精神

2008年03月06日 08:36:53 来源:中国网

三月曾经是“学习雷锋月”,以后渐渐淡去了,演变为3.5日“学习雷锋日”。在这一天,街头红旗招展。百姓有脸盆破了的,收音机不响的,自行车出了毛病的......总会在街头找到热情的学雷锋年轻人,为他们义务修修补补。尽管“雷锋同志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一年就这么一次感受“春天般温暖”,毕竟还让人感到雷锋还

活在人们心中;尽管学雷锋日,一年就这么一天热闹,尽管街头插的彩旗日渐其少,以至近年“偃旗息鼓”,毕竟人们还能看到学雷锋的身影,雷锋还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笔者生活在一个小县城,每年三月五日也是少不了要到街头看看学雷锋的热闹。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学习雷锋日,笔者照例兴致勃勃想看个热闹。不想,原本惯常街头学雷锋的地段,今天再没有学雷锋、无偿修理服务的学雷锋人。

笔者大疑惑,眼前出现了一串问号:是雷锋已经被人们遗忘,还是“公仆”们已经把雷锋看做是个落伍人物?按照惯例,每年都是由官场有关部门牵头组织学雷锋活动的。今年,他们是否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不需要再学雷锋了?

学习雷锋是45年前,毛泽东同志首先提出来的,并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难道毛泽东思想就涵盖不了学习雷锋精神?在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条件下,邓小平同志也为学习雷锋题了词,“谁想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当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雷锋精神应该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雷锋精神体现着助人为乐、团结和睦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应该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过去学雷锋过程中,我们应该检讨的是,如何才是真正学习雷锋。把学习雷锋简单化,每到学雷锋纪念日前后,就涌到敬老院、社区和大街上集中做好事,那不是学雷锋精神的实质。学雷锋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把学雷锋搞成运动,如同我们搞过的许多品德教育活动,比如“五讲四美”等等。运动,就避免不了一阵风,避免了形式主义,热闹有余,扎实不足。运动式的学习雷锋,就难免有一种强制性,难免有口头上的表面文章,看起来思想觉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是一种虚假。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阵风就可以一举成功、一劳永逸的。精神建设从来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熏陶,是社会主流阶层的无言示范,是每一个时期人们所共仰的英雄模范人格的久远影响。

无庸置疑,雷锋已经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雷锋精神已深入人心。人们赞美雷锋精神,社会需要雷锋精神。我们可以不在3.5日上街学雷锋,但绝不可以抛弃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永驻神州人间,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民族精神。

念好“三字经”,让雷锋精神永不流逝

2010年03月05日 09:22:03 来源:红网

提起雷锋,许多人都能联想到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伴随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茁壮成才,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一生。

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还发表了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题词。每年的3月5日,也成了“法定”的学雷锋日。各地、各部门,也都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学雷锋活动,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到大街上做好人好事、发扬雷锋精神。但是,一些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在“学雷锋”问题上,却形式大于了内容,将“学雷锋”异化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甚至有一部分青年志愿者把宣传学雷锋变成了自我形象广告宣传的机会,引起了市民的不满,也亵渎了雷锋的灵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雷锋”的形式可能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但是再怎么变,雷锋精神不能变,更不能丢。雷锋过去是、今后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但是,怎么学,却很有讲究。笔者认为,要突出三个字。

第一是“真”。雷锋,一个中国人熟悉的名字。40多年过去了,从雷锋生活的那个年代到现在,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有一样没有变,雷锋这个名字及其所代表的高尚精神内涵,始终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围绕这个年轻人的事迹引发的精神生活大讨论,也轰轰烈烈、绵延至今、名扬海外。学雷锋,首先必须突出一个“真”字。必须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必须真正把握并传承雷锋的精神实质。众所周知,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因此,一定要通过学习,将雷锋精神固化到、落实到、践行到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中,而不是做一些表面文章、搞一些虚假活动。

第二是“常”。学雷锋,学的是精神,见的是行动,而且是长期坚持、不懈追求的实际行动。不能光在3月5日,上上街、入入户,做一些不大不小的好事,甚至可能是扰民的麻烦事,解决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甚至可能是添乱。学雷锋,要做到常思、常想、常做、常行。时刻以雷锋的精神内涵对照自己、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虽然,在新的时期,一些人对一些“学雷锋”的事可能有新的理解、新的做法,但是,并不能说明雷锋精神过时了,而是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对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雷锋精神的精髓或者说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会永存也必须永存下去,因为“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也是先进文化的核心,更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见义勇为、大公无私,这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的最高体现。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想着为人民服务,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民之德,始终做到常为民、为常民。不能一曝十寒,更不能虎头蛇尾,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

第三是“实”。就是要求实、踏实、务实。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没有实际效果,坚决不去做、不去行,始终以实际、实用、实效,作为学雷锋活动,乃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并且扎实抓好。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现实、结合实际,进行学习和实践。20世纪60年代,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20世纪80年代,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标志的学雷锋热潮,关注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新时期我们“学雷锋”,就是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发展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今天,我们应该这样来看待雷锋精神。我们弘扬雷锋精神就是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来把大家团结起来,鼓励大家前进。我们学雷锋,应当更注重学习雷锋精神的思想内涵,并将其作为建立新型的现代人际关系,学习高尚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之道的精神源泉,逐步建立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雷锋精神才能更大程度地改观我们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也才能真正万古传承、永不流逝。

应该说,搞一两次“学雷锋”活动,不难;但是要想真正将雷锋精神融化到血液里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每代人去努力和奋斗。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干部,要永远记住雷锋的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也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纪念学雷锋活动的小高潮、中高潮、大高潮。(倪洋军)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47年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席卷神州大地;47年后,神州大地沧桑巨变,“向雷锋同志学习”变得从容而淡定。尽管也有“雷锋叔叔没户口”的戏谑,尽管也有“雷锋是否已经过时”的疑问,但“雷锋精神”始终在不经意处闪耀光芒,这就是雷锋,这便是雷锋精神,他不仅仅属于一个时代,并且不再仅仅属于一个国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煤矿月安全工作总结下一篇:某高校就业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