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论文

2022-05-03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2007年7月,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受危机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持续性下跌。为补充市场流动性,防止危机升级,美国等国家的中央银行多次向本国的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受次牵连出现危机,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却总体保持健康稳定。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论文 篇1:

金融市场开放视角下的我国资本市场改革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提高资本市场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保驾护航。在2018年4月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央行行长易纲随后在分论坛上阐述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扩大开放也是倒逼改革的重要抓手,在金融开放进程中不断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和基本制度建设,建立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现代化资本市场,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

随着中英沪伦通发行上市、中日ETF的开放互通,近年来,我国推出一系列有利于资本“走出去”的举措,扩大开放的水平和质量,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也愈发明显。但从全球环境来看,单边主义现象仍然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设置了重重障碍。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始终坚持开放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证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如大幅放宽证券期货和基金公司的外资准入限制,力促期货品种国际化、A股正式纳入MSCI指数且比例逐步提升、中外合资上市计划的启动、取消QFII额度限制等等,都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成长与不断走向成熟。在此进程中,增加有效供给、完善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本文从金融开放视角出发,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与开放进程,探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应对方案。

二、金融市场开放视角下我国资本市场改革面临的瓶颈

(一)资本市场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只有加速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将引导资金投向那些能够增加有效供给的领域,我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包容性才能不断增强,才能与国际成熟市场通行规则进一步接轨。近年来,围绕“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一目标,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资本市场中每一模块、每一层次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不同板块市场分割降低了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发行、退市制度尚未真正建立,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等,导致价值投资氛围不强、投资回报率不高,新兴市场交易不活跃,抑制了资本市场融资功能。这就要求我国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培育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切实加强资本市场的诚信建设,使资本市场成为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助推器。

(二)风险防范能力亟待提高

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意味着风险防控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开放进程中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密切,对市场环境、政策法规、资金流动等都会带来显著影响,增加潜在风险。例如,放开QFII额度限制,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与顺周期性将显著增强,对汇率与资本市场稳定性造成较大的潜在冲击。国际上比较成熟资本市场,一般都拥有完善的法制体系、公开透明的市场化运作与国际化的资源配置,不仅风险防范能力强,而且拥有很强的风险化解和自我调节能力。与之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防范水平较为有限,制度体系建设不充分,违法违规成本过低,法治的震慑作用和刚性约束亟待加强;资本市场风险评估能力有限,对于市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判断分析,挖掘出其潜在的市场风险因子,风险资源及数据的更新速度慢,对不同金融机构、不同领域行业的风险预估水平有限,后期的风险修补与调控未能及时推进等等。这就要求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做法,补齐风险防范短板,采取各种措施加固风险防范体系,实时监控市场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应对方案,科学、全面地预防風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和降低风险,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真正成为一个“有韧性”的市场。

(三)资本市场监管力度不足

监管能力的提升是资本市场扩大开放的基石和“缓冲器”。近年来,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强化依法全面从严监管,严厉打击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及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维护了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但伴随资本市场活动日趋专业化、复杂化,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手法不断翻新,隐蔽性、传染性明显上升,要求资本市场监管应当具有专业性,以便灵活及时应对资本市场瞬息万变的复杂形势。而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监管仍显不足,缺乏专业灵活的决策机制和优秀的专业人才,监管的智能化、科技化运用不充分,相关行业协会规模普遍偏小,自律功能严重不足,制约了资本市场发展活力。

三、金融开放视角下推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市场是资金配置的平台以及各种筹融资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提升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突破点。要借鉴国外资本市场发展经验,以更大的包容性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分散风险、价格发现、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势,加快推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鼓励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全面支持新技术的推行、新产业的上市、新业态的形成和新模式的推出。要改善投融资环境,鼓励发展直接融资,支持诸如企业年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等业务的发展,充分整合调动资金,并将资金投入国家政策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在资本管理领域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提升运作效率和投资者体验,以此推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二)增强资本市场风险化解能力,提高资本市场“韧性”

提高改革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在推出之时考虑到市场的承受力和投资者诉求,关键领域的改革加大调查研究力度,从全盘进行考量、有节奏有步骤地加以实施,避免由于处置风险而导致的风险,持续推进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市场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市场主体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取向符合风险防控的内在要求,并加大投资者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改善资本市场生态,引导上市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质量效益为基石,持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提高市场活跃度,引进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的“韧性”。

(三)推动基础性改革,完善资本市场监管

从资本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建设,为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奠定制度基础。资本市场制度改革要把好三道关口。第一,要抓好入口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完善股票发行审核机制,健全市场定价系统,为各大上市公司股票的发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督管理,筛选符合要求的企业允许其上市;券商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以长远的、宏观的眼光来选择优质的资源,保证股票的上市发行质量,要抓牢市场准入关,以提高上市公司的水平为目标,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提供支撑。第二,要把好出口关,即退市制度。修改并完善针对上市公司的退市规则和退市制度,如科创板的退市标准设定要与上市标准相契合,保证其经营的可持续性,增加资本的流动性;还应制定与退市标准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对违规情节绝不姑息纵容,严把退市关,建立进出有序、吐故纳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机制,以优胜劣汰的竞争性市场规则维系我国资本市场良性循环,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第三,加强监管工作,建立上市监管、交易监管、退市监管等全过程的监管体系,优化每一个监管环节,充分利用现代化监管科技,不断创新监管模式,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提高监管的专业化和技术化监管水平,严格进行市场监管工作,补足制度短板,提升交易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减少监管盲区和真空地带,减少、降低、控制市场风险,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合理、合规的发展。

(责任编辑    刘西顺;校对   XS)

作者:张彦峰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论文 篇2:

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看我国金融市场开放

摘要:2007年7月,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受危机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持续性下跌。为补充市场流动性,防止危机升级,美国等国家的中央银行多次向本国的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受次牵连出现危机,但我国的金融市场却总体保持健康稳定。为解释这一现象,文章首先考察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成因和风险传导,然后对我国金融市场在这次危机中的表现进行分析,最后就我国如何推动金融市场开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风险传导;金融市场开放

一、 前言

2007年7月,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攀升,美国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受危机影响,美国、日本、欧盟和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出现了持续性下跌,2007年7月17日~2007年8月17日,美国证交所指数、东京日经指数和法国巴黎CAC40指数分别下跌了9.44%、16.16%和12.06%,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尼、马来西亚、韩国和菲律宾的股票市场指数也出现了8%~23%的跌幅。为缓解紧张局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改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指责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态度,从2007年8月9日开始通过中央银行多次向本国的金融市场注入了巨额资金,截止2007年8月31日,注资总额已达8 522.52亿美元。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受此牵连出现了严重危机,但我国的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依然持续增长,总体保持了健康稳定。

中外金融市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的不同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资本管制是我国金融市场在此次危机中表现良好的主要原因,因此呼吁中国应该长期坚持这一政策。但根据中国加入WTO时的协议规定,中国将最终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因此,我国必须慎重考虑如何进行金融制度改革,从而保证我国金融市场开放不仅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巩固和加强我国的金融安全。

二、 美国次级抵押危机成因与风险传导

1. 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抵押贷款是美国的贷款机构发放的一种房屋抵押贷款,与之相对的还有优质抵押贷款和ALT—A抵押贷款。在美国,居民的信用等级决定了其房屋抵押贷款种类和利率水平,贷款机构主要根据由Equifax、Experian及TransUnion等三大信用记录公司提供的居民信用评级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其中,信用等级高于660分、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称作优质抵押贷款(Prime Mortgage);而信用等级在620~660之间和信用等级高于660分而缺乏收入证明、债务负担较重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称作ALT-A抵押贷款(Alternative—A mortgage),其利率水平比优质抵押贷款的利率高1%~2%;信用等级低于620分的借款人的住房抵押贷款被称为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其利率水平比优质抵押贷款利率高2%~3%。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主要采取“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贷款机构在发放抵押贷款后,先将抵押贷款转化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后出售给投资银行,然后投资银行再把把它们重新分割包装,转化为次级债务抵押证券(CDO)债券后出售给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投资者。通过“资产证券化”,贷款机构成功地将风险转移,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也承担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

2.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成因。从2001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刺激美国的房价一路走高,据美国联邦房屋监察局(OFHEO)统计,美国的房价增长率在2001年~2005年间始终高于7.41%,其中在2004年和2005年高达11.76%和12.95%。受房价高涨影响,美国居民增加了对房贷资金的需求。考虑到房产抵押贷款以房屋作为抵押品,一旦借款人出现还款问题,借款人可以通过出售房产或者将房产进行再抵押融资偿还贷款,美国的贷款机构增加房屋抵押贷款,由于次级抵押贷款门槛较低,更是受到了市场的追捧,次级抵押贷款占全部房产抵押贷款的比重从2001年的5%大幅跃升至2006年的20%以上。

然而,由于美国的银行信贷监管部门疏于监督,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充斥大量不规范行为。许多贷款机构肆意降低标准,仅凭客户提供的收入申明就发放贷款,甚至还有机构发放零首付的全额贷款。2004年以后,由于房产抵押贷款市场总体规模减小,美国贷款机构纷纷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不计后果地推出了许多高风险的贷款,从而埋下了爆发危机的种子。

2004年7月~2007年8月,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由盛转衰。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统计,2006年美国空置房屋210万套,比上年增长了34%,空置率为2.7%,创造了美国40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外,美国的房价增长率从2006年1季度的12.38%迅速跌落到了2007年2季度的3.19%。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美国许多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据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MBA)的报告显示,美国2007年第2季度的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为14.82%,刷新了4年来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的记录。贷款违约率的持续上升导致美国的贷款机构纷纷倒闭,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愈演愈烈。

3.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风险传导。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不仅严重影响其国内经济,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蔓延和传播,对它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风险的内部传导。此次危机不仅造成刺激抵押贷款机构的严重损失,还对美国的银行系统、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产生了强烈冲击。

①美国的银行系统损失严重。很多银行发放给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融资难以收回,拥有次级抵押贷款部门的银行损失更为惨重,财务状况日益恶化。为此,各家银行纷纷停止对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融资,并争相出售次级抵押贷款部门的资产。这些应急措施虽一定程度阻止了危机在美国银行间的传染,但却引发银行系统的流动性不足和信用紧缩。

②美国的股市受到牵连,出现了大范围的市场恐慌。2007年3月13日,由于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公布的2006年第4季度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升至4年来最高水平,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纽约证交所综合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当日收盘价分别比前日下跌了1.97%、2.15%、2.13%和2.04%。此外,在2007年7月18日~8月8日期间,美国的股票市场多次出现所有指数跌幅均超过1%的严重情况。

③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到美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在房价高涨时期,美国居民纷纷将抵押房产再融资进行超前消费,从而支持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个人储蓄率长期较低,消费信贷是美国居民购买力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爆发,美国信贷市场出现萎缩,结果造成美国的经济增长缺乏依托。据国际购物中心理事会报告,美国的零售活动从2007年2月开始就出现停滞,这种趋势还将继续。

(2)风险的国际传导。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不仅在其国内传导,而且通过不同渠道向外传播。

①危机造成了大量投资于美国次级债务抵押证券的国际投资者严重亏损,致使金融危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蔓延开来。由于美国次级债务抵押证券具有较高的票面利率,且穆迪公司、标准普尔等国际权威信用评级公司一直给予这些产品较高信用评级,因此许多国际投资者大量购买了该产品。但是,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次级债务抵押证券急剧贬值,许多国际投资者遭受了很大损失。此外,由于国际投资者以金融机构为主,市场影响力巨大,其资产受损的消息直接导致各国股市大跌。例如,法国巴黎银行旗下的3只基金受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损失惨重,为此该银行从2007年8月9日开始暂停对这些基金资产净值的计算、申购和赎回,结果导致了巴黎CAC40指数在8月9日和10日连续下跌2.17%和3.13%。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也多次出现类似事件。

②危机使得国际投资者改变投资组合,并牵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严重损失。为避免危机带来的更大损失,国际投资者纷纷改变投资组合,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抛售其高风险的资产,这动摇了当地投资者的市场信心。由于示范效应,许多当地投资者也争先恐后地抛售各种风险资产,致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出现了非正常下跌。例如,印度股市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者,但在美国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后,印度股市出现严重的资本外流,据印度证券管理委员会的统计,8月份(截止22日)外国机构投资者在印度股市净卖出股票855.8亿卢比(约20.9亿美元),印度孟买敏感指数从7月31日的15 551点迅速跌至8月21日的13 989点,累计跌幅超过10%,可谓是损失惨重。

③危机还通过汇率和国际贸易渠道向外传播。美国有许多贸易伙伴国,其中许多国家对美国的出口长期保持顺差,它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进口需求。由于危机影响,美元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出现贬值,导致美国居民减少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同比减少了7%。随着美国减少进口需求,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面临遭受打击,这些国家的股票市场纷纷出现大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美国在亚太地区有许多贸易伙伴,2007年8月16日,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亚太地区股市普遍出现大跌,其中韩国首尔指数下跌6.93%,是近五年来最大的单日跌幅。

三、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我国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也曾导致我国的金融市场一度出现波动,但总体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一直相对稳定,所受影响甚微。

1. 我国金融市场的表现。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中,我国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表现不尽相同。受危机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出现短期下挫,2007年8月6日~17日期间,我国银行间拆借与债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减少,其中债券市场的成交量下降了21.65%。同期,我国的银行间质押回购利率出现下跌,银行间1日、7日、14日和21日的回购利率的跌幅分别达到了9.76%、2.22%、13.41%和9.27%。我国股票市场在此危机影响下也曾出现剧烈振荡,其中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杂2007年8月1日分别下跌了3.81%和3.82%,且在2007年8月15日~17日期间连续3天下跌。但总体而言,此次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不大。8月1日~8月17日,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累计上涨8.28%和4.45%;2007年8月底,我国A股和B股市场的总市值达到了23.31万亿元,比7月底提高了17.02%。另外,8月份我国沪、深两市开户数达到892.42万,创造了单月新开户最多的历史记录。在此次危机中,我国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持续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显示,2007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6.96%,增速同比提高了1.46%,其中对居民贷款的增幅超过了对非金融性公司和其它部门。由于此次危机对我国汇率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我国金融市场在此次危机中表现良好,市场平稳运行。

2. 我国金融市场表现的主要原因。在此次危机中,我国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我国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市场不完全开放之外,我国金融机构对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涉足不深,我国吸引了大量外资也是原因所在。

(1)我国实行资本项目管制,市场资金不能自由进出我国,因此我国的金融市场不会因短期内大规模资本外流而骤然出现流动性不足。另外,我国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较少受到外部市场冲击,而且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并未形成规模,所以国外的金融风险难以在我国金融市场传播。

(2)我国对国内金融机构投资境外金融衍生品的管制较严,目前只有工行等少数几家银行具有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投资的资格,且投资额受到限制。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2007年的中期财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6月底,三家银行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投资总额不过118.91亿美元,占其总投资和总资产的比例均很小,此次危机不会影响它们的正常运营。

(3)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和中央银行连续加息,外资加快了进入我国的速度,并在美国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期间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入我国。截止2007年9月底,我国新增外汇储备3 673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亿美元的水平。外资的进入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使我国金融市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肆虐全球之时能够依然保持繁荣。

四、 对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思考

综上所述,由于美联储低利率政策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和美国市场监管不力导致的信贷市场混乱,最终酿成了此次危机,并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到其它国家,使许多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卷入了此次危机。由于我国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市场不完全开放,对此次危机起到了有效的隔离作用,我国金融市场因此而平稳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为了迅速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我国必须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为实现以上目标,我国需要逐步放松资本管制、加大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然而,当前的国际金融制度并不健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国际资本无序流动频频冲击各国的金融市场,使金融风险向世界范围大规模传播,严重威胁了世界各国的金融安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为避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审慎对待金融市场开放,采取必要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我国的金融安全。首先我们应该有序推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目前我国已经开放了国内银行市场,同时,其它金融领域的开发步伐也在加快,但是,国内外批评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缓慢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对于这种批评,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该理性看待,不要因外部压力,置潜在的溶奉献于不顾,盲目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我们绝不能忘记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特别是给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带来的危害。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必须遵循“以我为主、量力而为,有序推进”的原则,在开放国内金融机构金融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国外金融机构。通过这种措施,使我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能够迅速增强,使它们能够有序和积极主动地迎接国际同行的市场竞争,在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保持它们的主导地位。

为了保证国内金融市场的有序开放,捍卫我国的金融安全,必须加强我国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建立我国的金融防火墙。健全的金融市场制度是金融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正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市场缺乏监管,因此贷款机构才会无视市场风险滥放贷款,最终酿成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为建立我国的金融防火墙,首先要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为金融业公平竞争提供法律保障。其次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措施,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强化金融动态监管,有效地控制和缓释金融风险。其三要推进跨行业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商业银行、证券机构和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使之适应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其四要加快金融风险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公司和其它类似机构,提高我国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Brian H.Boyer,Tomomi Kumagai and Kathy Yuan,How Do Crises Spread?Evidence from Accessible and Inaccessible Stock Indices.The Journal of Finace,2006:957-1003.

2.Fasika Haile and Susan Pozo.Currency crisis contag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transmission channel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7,(7):1-17.

3.Sumit Agarwal and Calvin T.Ho.Comparing the prime and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s.Chiago Fed Letter,2007:8.

4.余永定.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与宏观经济管理.国际经济评论,2007,(3).

5.梅新育.美国次级房贷风潮的根源与影响.新理财,2007,(4).

作者简介:任荣,南京大学商学院金融与保险学专业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8-02-19。

作者:任 荣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论文 篇3:

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与弊

【摘 要】 本文着重探讨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与弊,以深化认识,增进开放进程。

【关键词】 金融市场 对外开放 利 弊

1.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履行的义务。入世后,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从战略发展的角度来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既可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巨大收益,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升我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国际竞争中,我国金融业既存在优势,也有差距,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有利方面

2.1利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国际化的接轨

中国金融业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是我国加入WTO的必然结果。金融开放引入的外来竞争将促进我国以巴塞尔协议为准绳,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和竞争秩序。这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和改进内控制度与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经营效益,推进监管的全程化、规范化,形成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的金融监管体系,保证监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并使金融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为主逐步向间接调控为主过渡。

2.2利于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

2.2.1金融开放,外资大量涌入,成为引领我国金融机构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领路人”。在国内已获取成功的金融机构也积极涉足于国际金融市场,带动国内金融业务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促进我国金融机构人才成长、技术进步和业务全球化;使我国金融机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

2.2.2金融开放有利于我国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要求我国创造条件放松利率管制,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有利于刺激金融创新和促进金融机构改善经营和管理,强化成本效益观念;同时,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空间和弹性,预防和控制资本非正常流动造成的经济动荡。

2.2.3金融开放有利于我国外汇体制的改革。逐步实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

2.2.4金融开放有利于金融机构体制改革。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相继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及上市工作,且多数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合作者,构建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框架,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竞争手段、运行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2.3利于我国金融业取长补短,引进资金

金融开放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学习国外的先进经营技术、融资工具和管理手段,引进国外资金,推动我国金融业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以及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

2.4利于我国金融竞争机制的强化,注入动力,刺激创新

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为之注入了改革的动力,刺激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健全金融体系市场竞争机制,改善我国金融机构整体经营状况,促进金融市场发育健全,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更多地发挥作用;同时,可引导部分国内资源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寻求更高的投资收益。

3.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不利方面

外资不断涌入和金融国际化的加速发展,使我国金融业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3.1金融体系面临系统性风险

我国的金融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相对封闭的经济环境下建立的,且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受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制约,我国金融业在总体上体现出相对脆弱性,抵抗风险的能力及竞争力都较低,较快的对外开放进程会使我国金融体系暴露于系统性风险之下。

3.1.1国际经验欠缺,国际资源利用不足。由于我国金融体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国内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几乎处于隔离状态,国内金融业大多且长期局限于国内经营。我国金融业缺乏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高级人才;国际经验欠缺,缺乏拥有广泛国际服务网络的客户关系,国际资源利用不足。

3.1.2货币政策压力剧增。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外资金融机构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一方面,使国内货币政策调控对象增多,调控难度加大;第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降低,对外依赖程度不断增大,在更大程度上受国际市场制约;第三,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有所削弱,调控效率下降;第四,随着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货币政策调控的间接性进一步增强。

3.2利益争夺和竞争加剧

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对外进行金融扩张,在金融开放的形势下,大量外资进出和介入我国金融业,既带来了资金、技术,也渗透出新的理念和技巧,同时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容量,加剧了利益的争夺和竞争。

3.2.1我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金融业之间竞争地位存在差异。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享有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机制、良好的国际信誉和完善的结算方式,他们可以凭借其成熟的金融工具,迅速抢占我国金融业的市场份额,处于优势竞争地位。而我国因传统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实力不足、技术欠缺、手段单一,处于劣势竞争地位。

3.2.2金融开放对国内金融业经营模式和监管体制带来挑战。我国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和“分业监管”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专司货币政策,由银监会、证监会及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业、证券业及保险业。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尚未打破,监管的方式相对僵化,监管效率也较低下。而在国内金融市场中,“混业经营”模式已运行成熟,例如国外银行被形象地称为“金融百货公司”, 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证券于一身,可全方位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我国金融开放后,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模式的国际潮流必然对我国金融模式和监管体制带来挑战。

3.2.3金融开放将带来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源争夺。在开放的背景下,国际金融机构将充分展开对我国市场和资源的争夺,对国内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形成全面挑战。一是可能引起优质资源和高端客户部分外流;二是高级人才的流失。金融业的主要投入和成本之一是人,随着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规模和发展领域的不断拓展,他们可凭借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丰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优秀人才,致使我国高级人才流失,并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下降。

3.3经营风险显著提高

由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差异,外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及我国资金投资海外市场均蕴含了较大的经营风险。作为规制市场的政府和参与市场的微观主体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经济现象并作出不同反应。政府追求宏观经济的稳定,而金融机构追求利益的实现。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力量的双重影响下,金融开放使得金融机构经营风险显著提高。

但是,不论挑战多么严峻,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还将不断加快。今后,我国应进一步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增强金融监管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技术,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深化认识,增进开放。

参考文献:

[1]唐震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顶点财经网,2008-3-25.

[2][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无忧论文网,2010-08-02.

[3]尚福林.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N] .上海证券报,2003-11-10.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沈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许可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历史文化的古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