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任重道远范文

2022-05-30

第一篇:发展任重道远范文

发展港口物流任重道远

港口物流是最近几年才频频出现在学术研讨和各类媒体上的新名词。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突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特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港口资源整合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国港口物流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保税物流园区,目前成为了港口物流最亮点。但是,仍有许多方面还处于传统物流状态,无论是在物流意识上还是在物流硬件设施上,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港口含金量不高,在对地区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上,与发达国家港口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港口物流发展的滞后,国际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

目前,世界主要港口中第二代港口仍是发展的主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网络化,一些大型港口已经开始向第三代港口转型。第三代港口功能定位为“国际物流中心”。向国际化、规模化、系统化发展形成高度整合的“大物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的“增值物流”、打造技术密集型的“智能港”以及发展“虚拟物流链控制中心”是当前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在现代物流理念下,传统港口将成为货物转运、聚集、增值、拼装和配送的中心,并且控制着货物的及时流转。港口质量高低已经不再是仅决定于船只进出的速度、码头处理货物的速度和质量,而是越来越取决于与腹地联系的质量、增值服务的质量,如物流和信息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港口物流业任重道远,应立足实际,抓住机遇,从各方面提升我国港口物流的核心竞争能力。

第二篇:企业内刊发展任重道远

.高庆林:民营企业要自觉地向职工、向消费者,向全社会释放文化信息。企业的内部传媒,就是传达这些信息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

张泽青:民资与出版物合作时首先要把握他们有没有把事业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和能力;其次要把握其发展前景是否乐观,否则不要投资

杨浪: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乃至和其他文化形态凝聚起来的新文化的构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其成长速度不成正比陈湘安:在未来企业刊物的关注上,各个企业,包括管理层可能要对企业的刊物、网络和三网合一的手机平台考虑,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日前,本报受全国工商联宣教委员会委托,举办了“企业内部传媒社会功能与责任”为主题的沙龙活动。本次活动邀请到来自政府、传媒、民营企业家等领域的资深人士,就“如何为中国民营经济舆论宣传的发展,企业与政府、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交流。本届论坛是在“中央16号文件”精神指导下召开的,将为未来中国非公经济社会责任的宣传思路,拓展更广泛的舆论空间,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研究平台。本报正着手在这一领域进行创新型交流、传播实体的建设,努力为中国非公经济发展服务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全国工商联宣教部部长、中华工商时报社社长高庆林:

内刊是传达企业文化信息重要载体

企业内部传媒,全国工商联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这种传媒的平台至今没有受到社会关注,而更多是企业利用这样的平台推广企业文化、传达理念。企业经营二三十年后,逐渐有了好企业坏企业之分,大家提出先行一步的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基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还有道德文化责任。大多数人认为,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微观的经济细胞,很多人没有看到企业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细胞。民营企业的文化责任是否自觉,可能决定着中国以后绝大多数人的道德前提。

企业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质也决定着中国人的主体素质。这个素质不是坐在屋里闭门造车传出来的价值观,而应该是在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有益的核心价值观,这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特别是市场经济中非常有活力的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要自觉地向职工、向消费者、向全社会释放文化信息。企业的内部传媒,就是传达这些信息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

企业内部传媒应该做什么事?肯定是应该向你的职工,向各个领域传达企业内部的管理、政策、规章、制度,但是一定要受到各种来自外部因素和内生因素的约束。比如国家的政策与政治运行。所以企业的传媒也要学习国家政策,要时时掌握这些内容,国家时事动态。同时,企业的运行肯定要受到来自各个方面政策的制约和规范。

实际上在中国,企业的内部传媒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孵化器。很多文化产

业真的产生于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我们初步研究,做文化创意产业,真的很多来源是从小做起来的,而且民营企业老板,一旦在财富积累成功以后,越来越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文化责任,对文化产业兴趣不断增长。

所以,大家别忽视企业的内部传媒,看上去是小报小台小网,也许孕育着很多未来的一些龙头,未来的巨无霸。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未来非常有发展的产业,《中华工商时报》愿意开个头,做一个推展,以后咱们可以延续这个方向,作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

国家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副司长张泽青:

民资投入文化产业须防政策风险

不管是当企业老总还是做企业的内部出版物,都与企业的发展和繁荣分不开。很多老总在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文化情结,不管在商海怎么拼搏,都希望能够有时间、有精力,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愿意做一些文化方面的事业。那么,如果你想做出版,大概需要掌握什么?

中央提倡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特别是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新闻出版总署分管的这块工作,我们鼓励业外资金进入新闻出版领域。所谓的业外资金更多是指国企、民营企业愿意投资新闻出版业的资金,但民营企业和国企的资金进入现在还有一定的门槛。只能介入报纸、杂志、出版社的经营领域,不能介入出版领域。但据我们了解,差不多前十几二十年就有许多企业家投资与报刊业合作,因为资金要找出路。他们认为出版业是来钱比较快的地方,对出版领域不太了解的时候就开始投入了。

但是真正投资报刊业的老板赔本的多,赚钱的少,为什么呢?首先,本身投资时没有选择一个优良产品,升值的潜力不大。其次,对整个报刊业的发展,非业内人士不好把握,盲目投进去以后就亏了。

加入现在各位民营老板还希望与正式出版物合作,我有一个建议。首先就是在与他们合作时一定要把握他们有没有把事业做大、做强的雄心壮志,有没有能力把事业做大、做强,能不能带来丰厚的回报。

其次,就出版物来说,要把握其发展前景是否乐观,如果不乐观就不要投资。近年来传统媒体诸如报纸、杂志等,都受到互联网冲击,业务有一些萎缩。与之合作,必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帮助他们做大、做强,给他加一把力,获得双赢的结局,这样最理想。

目前从政策来说,这个绿灯还没有开,没有发通行证。现在我们知道上海有一个画廊,与杭州一本杂志合作,不要钱把杂志放在画廊里面做展示,是半月刊,下半月做美术的内容,里面没有广告,印刷费等都是画廊老板出,杂志社肯定有回报,不然不会把下半月交给画廊,但是最后的终审权还在杂志社,不然的话内容出现了问题,杂志就彻底毁了。这是我们现在新闻出版业在发展中的新情况。

另外还有一个动向。原来2001年的出版条例,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改了若干稿,赶在两会召开之前提交国务院了。里面加入了对互联网的管理、数字出版物的管理以及业外资

金等内容都已经加入进去了,请大家多多关注。

海南航空(4.60,0.00,0.00%)公司文化集团总监杨浪:

关注企业文化的构造

现在,公共媒体之外的一个媒体,已经非常深地进入我们生活,这就是微博。它以我们媒体人从来没想到过的速度、效率地传播起来。非公共媒体的碎片化以及这种碎片化媒体的舆论影响和穿透力,将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

我觉得企业媒体做得非常好的是《万科小报》。《万科小报》是一个企业内部媒体,是一个文化类的张扬传承的东西,事实上已经具有了非常特殊和另类的媒体作用。我想企业内刊有没有一种规律性的东西?恐怕还是有的。它的定位功能是什么?第一个叫信息沟通交流,这是毫无疑问的,当一个企业的规模达到千人,一定要有一个企业信息平台,管理信息之外的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交流平台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企业是一个现代企业,它的管理方式一定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OA式的企业管理平台,进一步搭建文化类综合性的平台。企业媒体尤其要注意现代信息手段,现在的公共信息服务商已经给企业提供了这些条件,完全可能创造出成本更低、沟通效率更高、包含内容更丰富的新的形态的企业内刊。

我觉得企业文化的构造,是当前中国企业最缺少的、最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中国经济持续二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有长足的成长,从财富的聚敛,到销售网络的建立,到企业社会影响力的渗透等等。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这些最优秀的企业,它们在中国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乃至和其他文化形态凝聚起来的新文化的构建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我觉得其实是很令人汗颜的。

天天在线总裁陈湘安:

企业内刊将与网络移动平台融合

我们做新闻这么多年来,感觉到企业内部传媒对公众的影响力,主要在企业内部运行。这种运行方式都是围绕着企业领导人。有一些很大的企业,他们办的刊物其实就是一些领导人的爱好更多一些。当然是有一些传媒人办的,但是大多数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我感觉到完全是一种自发形态的,不是自觉形态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在现在这种媒体多元化的时代,每个企业的网络都很发达。现在媒体的两大形态,一类形态是过去口口相传的,但是这个层面现在分很多层次,这个层次的多元化媒体的传播,非常缺乏专业性的研究。比如说互联网出来以后,手机的微博等媒体的传播层面有多少个层次,现在已经很难划分了。

我相信,网络是一个大层次,网络给所有的人提供一个发布新闻的平台。以前是博客,现在是微博。最近中宣部也在组织一些关于微博的讨论,各大网站都在研究这个问题,还为微博专门成立了一个媒体研究室。因为微博现在给人们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问题。因为

网络界的发展是不断地扩大传播群,不断地扩大传播来源,传播任何信息的可能性,都是网络系统带来的。网络实际上是技术先导性的新生事物,但是它带来的每一个技术上的进展,都给管理者带来新的问题。实际上它的传播面越来越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已经达到时时传播,而且发布者越来越向个体化发展。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是新闻的源头。

所以这种多元化的情况出现,真正能影响到企业的核心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我看将来的发展方向恐怕是刊物、网络和手机,这三个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企业内刊与企业文化普遍没有意识到宣传社会责任问题,所以这个话题恐怕是一个非常崭新的课题,这方面要走的路还长。我想说,在未来企业刊物的关注上,各个企业,包括管理层可能要对企业的刊物、网络和三网合一的手机平台统筹综合考虑,才会真正发挥作用。

第三篇:任重道远 精诚团结 以学校发展为己任

总务处·戎建挺

从教九年来,责任与热爱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讲台岁月,浸透着我不懈追求的挚爱深情。由于一开始就兼职着行政服务工作,加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如何兼得双份的成就与喜悦,我一直在思考着,努力着„„

一、爱与责任,用师德的高尚完善自己的人格

人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师德则是我们教师的灵魂。我认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教师这一神圣的使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接触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的大厦。教学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形成了“激情、平等、开放、创新”的教学风格。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我始终坚守我的教育理想,我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但平凡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却让我无愧于心。

二、完善机制,全面提升校团委的功能建设

自2004年任职团委书记以来,团委工作坚持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为目标,结合当前形势和我校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全面加强团的建设,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团工作新思想,优化育人环境,强化服务职能。平时活动开展讲究主题,采用系列化。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力量,做到人才资料入库,多评比、多表扬、多挖掘,发挥榜样的力量。通过全体委员的努力,校团委先后被评为慈溪市先进团组织、宁波市先进团组织、宁波市基层团建示范点。在荣誉取得的同时,让我养成了遇事不含糊,办事不拖拉的工作习惯和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的工作态度。懂得学校的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处事严谨、办事稳妥”的宗旨,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三、务实勤奋,力求在后勤工作中闪烁创新的智慧

从团工作转到后勤工作,完全是一种考验,这是务虚到务实的转变。在领导的关心和总务同仁的帮助下,使自己能迅速的进入角色,但还是在摸索着前进。怎样提供更有效的超前服务,怎样具有敏感的前瞻性意识,是一直努力的方向。为了能及时的完成各种工作,习惯了身上带一本笔记本;为了能监督好各项基建维修工作,习惯了多观察多咨询;为了能从失误中得到教训,习惯了把工作经验记在日记上。

在总务处良好工作作风的熏陶下,让我逐渐意识到:动态管理可以带来可观的管理效益。总务管理人员要经常以办公室为轴心,不断地“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绕圈”。要充分地体现总务管理过程是一个可控制的活动过程。在走动中不断地收集工作信息,可减少工作过程中的停滞时间段,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快速的服务。总务管理人员要认真处理“顶雷”与“不居功”的关系。“顶雷”即要敢于直面工作失误,敢于承担部门工作疏漏的责任,对正确意见和良好的建议,要敢于向领导反映。“不居功”是指在荣誉面前要有正确的认识,要做到有功不争、居功不傲。总务管理人员每天都要面对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因而要时常警醒自己要不骄、不躁、不傲。这样,总务管理人员的形象才会通过自己努力塑造出来,人格的魅力才会显现出来。

将来无论在教育工作还是管理工作,本人会继续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在工作中始终勤钻研,善思考,不断开拓创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低碳发展 风生水起 低碳建筑 理应当先 浅谈房地产企业引领低碳住宅 任重而道远

低碳发展 风生水起 低碳建筑 理应当先

浅谈房地产企业引领低碳住宅 任重而道远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不仅取决于国家的经济战略、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环境,更取决于每一位公民的“低碳理念”。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中国现在每年新建的房屋面积占到世界总量的50%,而建筑能耗占到中国全社会能耗总量的40%。

房地产产业的建筑体本身是能耗和排放大户,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建筑占了近50%;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发达国家为30%至40%,我国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要低一些,约为28%,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这一比例将提高。由此可以推断,欲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故,低碳发展,风生水起;低碳建筑,理应当先;作为房地产企业,做到建设节能、低排放的低碳住宅,任重而道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指出,我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特殊阶段,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每年消耗的水泥和钢材分别占全球的42%和35%。全国房屋总面积已超过400亿平方米,今后每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16亿—20亿平方米,到2020年新增建筑面积将达到200多亿平方米。

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生活从生存型向舒适型转变,对建筑面积、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等居住条件

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导致建筑能耗持续刚性上升,并将成为未来20年能耗和排放的主要增长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新建建筑遵循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标准,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自身发展的碳排放瓶颈问题,更能为缓解世界环境压力作出巨大贡献。

好在,随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在各部门的大力倡导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决策者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抑制刚性碳排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好在,从建筑材料到最后的建筑使用与维护,绿色、低碳的理念已被认知并付诸行动;好在,建筑企业迅速响应。由王石、冯仑、张在东三位中国地产领军人物领衔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亮相哥本哈根,并发表了“主动减少碳排放”的企业界宣言;而岁末年初开盘的新房子,卖点既不强调地段,更无须标榜价格优势,售楼员们最热心表达的卖点就是低碳。

比如,墙体没加有污染的防冻剂,保温材料是环保的,内装修材料是绿色的,甚至水是再生水,光是自然光,风是自然风,热量是从地下通过热源泵交换来的等等;有些远郊项目干脆就直接把房子造成木结构的;天然水塘与分户计量取暖,在发达城市出现了“房子必须是低碳的、绿色的才好卖”现象。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从商业楼盘到普通住宅,都已明确高效率节能低排放走向,每一座建筑都将向着“绿色”、“节能”、“低排放”或多或少地努力着。

就此,有业内专家断言,低碳建筑将成为未来中国楼市发展主流。在中国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有为看来,大面积发展绿色建

筑从而实现建筑的低碳化,是阻止碳排放上升、平抑房价的良好策略。

2010年的中国房地产业不应该也不可能继续走土地升值的老路,转型势在必行,资本与低碳技术相结合,将是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

那么,什么是低碳建筑?低碳建筑即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筑。这是一个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要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建设,就要从关注单体建筑节能向关注整个城市建筑节能转变,从关注建设施工阶段节能向两端延伸,即涵盖土地获取、规划、设计、施工、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直到建筑报废阶段的节能。

可见,低碳建筑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参与其中,更需要全社会的人们参与进来,让建筑全生命周期都低排放。

认识到了,从哪里入手?我国正在建筑行业推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建筑能效标准,对公共建筑的节能要求将实行节能65%的更高级别的强制性标准。我国将实现节能目标和节能模式的双跨越,到2020年我国城市的大部分既有建筑都将完成节能改造,绿色建筑的比率将大幅上升。

低碳建筑发展还需要有一套符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标准,同时也应辅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这方面,建设部将联合相关部委,尽快制定出市政配套费减免、公积金和信贷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有消息指出,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的扶植政策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低碳建筑的终极目标是节能与低排放,但这里的“节”与“低”,不一定要使用很多高科技,也不仅仅是环境绿化这么简单,也不等同于造价昂贵,更不是陋简难看。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介绍,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主要是推动五个方面的工作,它包括:继续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加大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改造的面积再上一个台阶;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抓好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一体化成规模应用;加大力度推动建筑节能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

怎样建、谁来建低碳建筑?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可以节省相关的能源投资、提高系统可靠性、保障能源安全、减少贫困、改善当地和房屋的环境质量、提高居住者的工作效率、创造新的商业机会带动就业等。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不仅对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具有重要意义。

住宅及其它建筑体的工厂化、量化生产是低碳建筑的重要路径之一。工厂化或叫产业化,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所流行的一种房屋开发方式,楼梯、墙体、外墙面砖、窗框、卫生间等都可以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拼装。这种产业化建设和工厂化预制配件,使建

筑施工转型为工业生产,使建筑项目在建筑施工周期上大大缩短,对于能源资源消耗、建设成本、人力物力、成本预算、劳动强度的降低都有巨大的好处。

有些房地产企业已意识到工厂造房时代的到来并做先期试水。万科八年前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与实验,他们认定住宅产业化能够成为万科未来发展的原动力。万科高层表示,到2014年,万科集团住宅产业化的比例将达到90%。王石说,住宅产业化比例达到10%意味着将减少10个西湖水的污水排放,减少用电量相当于葛洲坝一个月的发电量,减少森林砍伐相当于9000公顷森林。

然而事实是,到目前为止,尘土飞扬的工地和装修现场仍随处可见,万科的8年探索也只限于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城市的几个试点项目。位于北京的中粮假日风景的两栋楼,预计每平方米造价比常规工程高出400元至500元,而万科表示作为公司的试点项目,这笔费用将由公司承担而不会被分摊到消费者头上。位于上海的金色雅筑已经交付使用,据说,“采用工厂化方式后,施工失误率可降低到0.01%,外墙渗漏率水平为0.01%,精度偏差以毫米算小于0.1%。”但结果事与愿违,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人对新工艺的技术把握不够,最终出现墙面大面积渗水。”

可见,低碳建筑对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从设计规划师、技术员到技术工人,每个层面都对人才提出实实在在的时代要求。随着节能建筑逐步推广普及,今后建筑工程师必须成为能源专家、环保专家和生态专家的综合体。当然,制约低碳节能建筑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成本与技术,比如政策扶持等等。

但无论如何,低碳经济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并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了解,没有绿色低碳内容的项目恐怕就要被市场淘汰,而积极筹划运营开发的低碳项目或将大受欢迎。因为在我国,低碳建筑不仅有政策支持,更有深厚的文化认同。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曾提醒地方官员、房地产开发企业:眼光要放远一些,中国地产市场大有前途。他提醒那些对“土地财政”情有独钟的官员说,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和财政收入,百姓“安居”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繁荣。

此次全国“两会”期间,畸高的房价成为众矢之的。一些委员认为,“土地财政”是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政府只盯着财政收入,房价就难以下降。他主张,改革中国现行土地招投标制度,把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区别对待,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面向中低收入者的保障性住房,不能适用现有“价高者得”的土地招投标制度。 房价过高,百姓需要好几十年才能还清贷款,在厉以宁看来,百姓其它方面的消费能力自然会下降。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供给增大后,百姓负担减轻,可以拉动消费,继而增加税收。“百姓有房后,会装修、购买电器,有利于其它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期,在政府相继出台调控措施后,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观望情绪开始蔓延,房地产企业对政府调控心存顾虑,希望政府收回调控政令。厉以宁提醒房地产企业,要有大局意识,战略眼光,“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一旦启动,每年将有一千多万人进城。这一进程会持续多年, 6

届时的住房需求要比现在大得多,其它国家不会有如此之大的内需市场。”

“核心技术”和“低碳理念”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两根支柱,是建设低碳社会的两条前行的腿。目前全球正逐步进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阶段。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开发,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将带动新一轮低碳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毫无疑问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已成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可以预见,未来10年中,与低碳相关的产业,将呈现发展态势,而与之相关的产业利益链条将会不断地延伸,低碳经济产业将成我国投资者最热衷的投资领域。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是在“西部低碳经济与绿色建筑产业”高峰论坛上说,现在中国是世界上的房地产的王国,要搞好低碳经济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行业协会和房地产企业的社会责任。他还总结出,当今中国发展绿色建筑,需要治疗以下四种“病症”:

一是“肥胖症”,表现为房屋设计、规划不合理,大而无当,浪费严重,应该在紧凑上做文章,减少房屋的碳排放量。

二是小区环境的“高血脂症”,表现为硬多软少,草多树少。硬是地面很多,硬质的东西太多,而裸露的泥土少,这些对吸收二氧化碳不利。

三是“低免疫力症”,表现为建筑材料,尤其是墙体不保温,不隔热。且很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四是“先天发育不全症”,表现为房地产市场大部分是毛坯房、期房,每个业主自己搞装修,互相干扰,破坏结构,浪费资源。目前,

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精装房的比例不到20%。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因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特征,正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共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十分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的讲话就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承诺:到2010年确定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0%的目标。

作为乌鲁木齐市为数不多的国企房地产开发公司—新疆天山建材(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高层表示: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和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在建筑物越来越成为城市碳排放“大头”之际,发展低碳、绿色建筑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构建“绿色建筑”能力也必然是未来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低碳经济时代,房地产企业理应将低碳经济模式作为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指导方向,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在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全面倡导低碳经济理念的环境下,绿色建筑更应该成为房地产产业发展的重要设定方向。(huangkui)

二O一O年三月十六日

第五篇:任重道远

谈语文教师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应发挥的作用

内容提要: 实践证明,要解决学生语文水平难以提高、语文素养难以养成的瓶颈问题,出路在于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量。新课标在阐述语文教育规律时,也强调在实际应用中学语文,尤其提倡多读书,少做题。而这也恰恰是一个难题,如果引导成功,会恰到好处的解决这一问题,但稍有不当,则会造成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两败俱伤。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呢?论文结合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课外阅读教师推荐方法

作为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语文教育的任务到底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可见,语文不仅是语言和文字,更是语言和文学。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对语文教育任务认识不清,将语文的学习束缚于课堂和语文课本之内,将语文学习的任务局限于语文工具的掌握,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热衷于大量字、词、句、篇机械重复的训练,使学生陷入了无边的题海之中,降低了学习的兴趣,造成了学语文不难,但学好语文难,学精语文更是难上加难的现状。这种现状在中学阶段表现更为突出,它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违背了新课程提出的语文学习的总体要求,降低了语文学习效率。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以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呢?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则认为——汝果欲学语文,功夫在语文之外。这功夫包括很多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阅读是知识的吸收、消化、沉淀的过程。中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语文营养不良,阅读太少。实践证明,大量阅读中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又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塑造学生的品格,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引发他们写作的欲望,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但这仅凭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作补充。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合理延伸和补充,它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内所学,还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语文素养。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阅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重视中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已关系到一代人的素养问题,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的问题。 当然,课外阅读不是学生的单方面行为,它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认清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承担起兴趣的激发者、阅读的组织者、读物的推荐者以及方法的指导者的重任,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抓。可以说,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学生定会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并最终取得语文学习的成功。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转变学生观念——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中学生课业负担重,若再增加课外阅读的重任,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会从心底不愿意,或是敷衍了事,这样阅读的目的没达到,学生的时间反而浪费了不少。所以,教师必须起到阅读的形象代言人作用,带头进行大量阅读。有道是:腹有诗书气白华,教师在言谈举止中所体现出的睿智,让学生如沐春风,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除以以身作则外,教师要针对学生求知欲强、渴望新知识的特点,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寻找,刻苦钻研,从而进入乐不思蜀的境

界。这样,他们就能很轻松地总结方法,掌握知识,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但此时还不能说是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的成功。教师还要适时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组织学生阅读后的讨论、交流;组织教师、家长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评价等。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并适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创新性的观点。学生有了展示的平台,定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将会使学生的阅读更深入,兴趣更浓烈。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观念的真正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同时,学生定会面临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的矛盾冲突。此时,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制订阅读的计划,帮助学生游刃有余的解决这一矛盾,确保课内课外两不误,学生才会更坚定课外阅读的决心,捍卫教师转变学生阅读观念的成果。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严格把关。

书海无涯,人生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课外阅读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认真挑选课外读物,保证课外阅读的质量。学生的阅读有了良好的效果,才能推动课外阅读的持续、稳定,深入地开展下去,才能使教师的指导与检测得以统一进行。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严格把关,挑选、推荐课外读物要有原则。

一、坚持健康原则,严把质量关。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到来,让“开卷有益”成为了历史,每天以惊人速度出版的书籍,难免鱼目混珠,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一些不健康的书籍会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引向歧途。对此,语文教师绝不能任凭学生良莠不分,妄加选择,而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引导者的重任,引导学生选择有利身心健康,符合智力发展水平,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书籍来阅读,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修养的目的。

二、要有针对性,范围要广。所选读物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文化程度,年龄特征、思想水平等。要与《课程标准》分阶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相一致,范围可广一些,内容和形式可呈现多样化,使他们有选择的余地,以利于他们扩大知识面,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一般说来,推荐的读物既要以语文和文学方面的书籍为主,又要介绍其他读物;既要尽量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要注意帮助他们克服阅读的片面性与局限性;既要推介思想知识方面的读物,又要推荐学习方面的读物。

三、要把文质兼美的读物推荐给学生。我们把有较强思想意义,内容精,艺术性高的作品称为文质兼美的作品。这类作品,可使学生从正面得到教育和启发,受到艺术的熏陶,获得有用的知识。这正是处于成长时期的学生的精神食粮,会带给他们久旱甘露的享受,甚至影响整个人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苏联和我国青年的人生均有长期的影响,而《鲁滨孙漂流记》则影响着西方青少年的成长。

四、更重要的是,课外读物的推荐更多的可结合课内指定作品。其推荐方式有: (1)课内看节选,课外看全文。这既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理解学习重点,又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如学习《荒岛余生》可让学生先行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学生了解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对课内所学的把握将会更到位。 (2)课内讲教材,课外拓展可同类题材的作品。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学习蒲松龄的《狼》后,课外推荐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体会同样是狼,各有什么不同。 (3)关注同一作者的文章。这有利于学生体会总结作者的写作特色,思想情感。如学习《低船——寄母亲》后,推荐学生诵背《繁星》、《春水》等诗集中的作品,品味冰心小诗婉约典雅,短小精练,充满睿智的特点。

(4)课内读作品,课外读赏析性文章。这有利于学生把握文学评论的方向,提高鉴赏水平。如九年级上册教材《范进中举》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精彩语段,对这个片段的评析性文章比比皆是,可引导学生充分阅读,以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用这些推荐方式,以课内学习推动课外阅读,又以课外阅读丰富课内

学习,两者有机结合,使阅读的效果相得益彰,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当然,教师推荐书目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学生自主选择的健康书籍也是学生的滋补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大胆放手,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潜能,开辟他们的心智,丰富他们的阅读内容。

再次,“授之以法”,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迪卡尔曾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因此,教师此时所扮演的指导者的角色具有特殊的意义。此时若放任自流,那么学生的阅读行为很有可能成为一种盲目的活动,阅读的效果也可见一斑。所以教师应有计划有选择地在方法上加以指导,介绍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帮助扫除阅读障碍,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动笔。在此,笔者着重介绍两种读书方法:

第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所谓速读,顾名思义,就是快速地阅读。它不是单个的字词短语为单位顺序读,而是一下子读完复杂长句,读完整段、整篇文章,了解主要内容。它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快速获取知识,扩大知识视野,还可使学生从浩瀚的资料中检索出相关的内容。而精读则是细细品读,不同于速读的是,精读主要是通过领会关键性词语,揣摩修饰限制成分,理解警策性语句来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精读其实是学思相结合的过程,要透彻地理解语言,就必须多揣摩,反复研读,勾画圈点,多问“为什么”。因此,有人形象地将速读喻为“蜻蜓点水”式阅读,浅尝辄止即可,而将精读喻为“饮茶品酒”式阅读,须熟读精思,品出隽永的韵味方行。

当然,速读和精读并不是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概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阅读角度的不同,以及阅读兴趣的不同,自由选择。同一篇文章可速读也可精读,还可速读与精读相结合:可在速读过程中对某些重点、难点部分适当放慢速度,细细品味,也可在细细品味中,对一些无关痛痒的片段快速掠过。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当快则快,当慢则慢,灵活机动,一遍下来,就有较好地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勤作读书笔记。为使课外阅读达到最佳效果,我们除了要用脑,对作品心领神会之外,还要勤于动笔。古人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生可根据阅读的目的要求,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常见的笔记有四类,按对学生个体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低到高排序,依次是:

摘录笔记——把所阅文章、书籍的好词、好句、好的材料摘抄下来的笔记。这种笔记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低,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阶段用的较多。这种笔记做多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作文时,也可参考、模仿,甚至可直接引用。

提纲笔记——把文章要点归纳记录下来的笔记。它建立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的基础之上,可以大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促进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构思能力的提高,又因熟能生巧而反过来促进概括归纳能力。

评注笔记——对所读书籍疑难之处作记号,做注释,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看法,疑惑等,或是对美句美段写感受、评论。这对学生的要求又更进了一步,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会在深入分析问题,探讨问题以及欣赏美,发现美方面不断得到提高。

心得笔记——简单的说,就是在读过书之后,紧扣原文,用自己的话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感想、意见等。要求有真情实感,要联系个人和社会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广义的讲,读后感也是心得笔记的一种。这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已逐步成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分析能力,能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能够通过文本与作者、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也在

这之中得以体现。

通过“授之以法”,学生丰富了知识积累,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发现了阅读的乐趣所在,更坚定了阅读的信心。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实现了阅读观念的转变,有了可读之书,可用之法,完全可以在课外阅读中获取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课内语文的学习。但切莫心急,阅读是一个逐渐积累渗透的过程,它的效果的呈现,不可能立竿见影。只有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才会逐渐彰显出它的能量,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所以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观念和长期作战、一战到底的准备,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阅读中的作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阅读的最后成功。

参考书目: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范大学

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谈语文教师在中学生课外阅读中应发挥的作用

作者:俞健

单位:书院中学

联系方式:1375702301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防灾减灾职责范文下一篇:翻转课堂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