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策略——以《新课程标准》为例

2022-09-13

1 注重数学实验

与理化生一样, 数学教学也同样需要试验。数学试验是数学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 它对激发课堂气氛, 活跃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 发掘其探索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讲授“异面直线”概念时, 叫学生拿出两根木棒, 让他们摆弄出各种位置关系。在摆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位置关系, 两根木棒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更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通过以上实验,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异面直线的概念。

这样将静态的知识通过实验转化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同时也体现了数学这一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 备课纵横兼顾

备课是教师学习、分析、研究和处理教材的过程, 是教学全过程的基础, 备课是否充分, 对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备课时当然要遵循那些数学方法书上提到的尽人皆知的真理。此外,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备记忆方法。学习数学基础知识 (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等等) , 从掌握到运用, 必然要经过记忆过程——把知识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之中, 只有储存得当, 记忆深刻, 才能运用自如。对于某些容易遗忘、混淆的数学基本知识, 教师有责任设想出一种方法认真帮助学生记忆。倘若方法巧妙, 就能使学生终生不忘,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这样的知识链使学生对数列有了一定的认识:它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这样下面研究数列时, 就可以通过类比学习, 用研究函数的方法来研究数列。同时, 也不难发现数列、函数、映射它们实质上都是一种对应这一本质, 加强了学生对这四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把握。

(2) 重视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趣闻。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头就明确提出, 现代的数学教学必须体现数学文化价值。适当地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趣闻, 诸如祖冲之求圆周率π, 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现二项式系数的规律得出“杨辉三角形”比外国数学家巴斯卡发现这规律要早得多, 哥德巴赫猜想, 数域的扩充……, 这些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实际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3 巧妙提问, 适时点拨

提问, 不仅包括教师指向学生学的提问, 也包括学生指向教师教的发问, 提问不但可以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 培养学习兴趣。及时了解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 而且可以使学生将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启迪思维。因为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 更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前者是从短期的实效性着手, 后者是从长期的实效性考虑, 而提问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统一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当学生对于疑问久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要给予提示, 善于点拨。既要“点”出问题的关键, “拨”动学生的思维;又要“点”出思维的起点, “拨”正思维的方向。点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拨是为了疏导学生科学思维。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点拨, 排除了学生解题中的障碍, 真正帮助学生从困境中走出来。

通过巧妙设问、适时点拨, 使问题逐步走向纵深, 加大了教材的利用率, 提高了学生解分式不等式的能力, 及思维的严密性。

4 有指导地再发现, 感受成功喜悦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应该返璞归真, 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要讲逻辑推理, 更要讲道理, 启发学生自己再发现前人已得到的成果, 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 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 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 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比如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可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自己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进而推出其通项公式。又如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时, 可引导学生根据图象特征自己总结其相应的性质。

将归纳出的性质再与课本对照, 发展完全正确,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其思维、表达、实践等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另外, 既使知识内容比较简单, 但对学生来说, 是他们自己发现的, 自己完成的, 其效果远远超过了老师的讲解。

5 注重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

新教材设置了实习作业与研究性学习课题。实习作业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通过实习作业的教学, 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交流, 在带有实际背景的数学应用中, 会遇到一些数学以外的问题, 如分析问题中的各种因素, 判断这些因素的关系及需要程度, 设计数据收集的方法, 评析结果的可靠程度等。这些问题的处理是培养学生实践的一种契机。实习作业中提供的具体数学背景, 也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手段。研究性学习课题, 具有探究性和应用性特点。它既是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 又对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具有较好的训练价值。它与实习作业有共同之处, 但“研究性学习课题”突出了探究性, 而“实习作业”则实践性更强。它们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一基本理念。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 与实际生活有关, 数学是有用的, 我要用数学, 我能用数学。以数学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学好数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总之, 要提高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效益, 必须对传统的教学习惯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细致的研读, 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 尊重认知规律, 尊重个性差异, 时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脉搏, 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以为了将来有更大的发展为归宿, 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乐于合作的状态中,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摘要:尽管素质教育大力提倡, 新课标已经实施, 但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机械的三部曲,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互动形式单调, 内容贫乏, 学生的学习仍是一种“复制型”的被动学习, 没有尽可能的参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另一种现象, 在新课标教学中, 由于对新课标理念理解不够, 把创设情境变成故事会, 把交流合作变成讨论会, 把现代信息技术变成了小黑板, 以上不良现象严重地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益, 违背了数学教学理念, 阻碍了学生数学观的形成, 对于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 靠一个个课时的日积月累而获, 因此, 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就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下面是关于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我校数学课题组的一些经验及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纵横兼顾,审视

参考文献

[1] 傅春道.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2] 洪秀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学研究, 2002:12~14.

[3]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4] 罗新兵, 罗增儒.课堂问题变式浅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5 (3) :5~7.

[5] 王芳.文化观念下数学文本的课堂诠释[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5 (4) :11~13.

[6] 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社, 20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影响下一篇:浅析公路网规划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