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市农业工作总结

2022-08-23

回首每一天的周而复始,你是否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成长经验?工作作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工作是见证我们成长的标志,为自己写一份独有的工作报告吧。让我们在回首自己忙碌岁月的同时,发现自己工作的不足之处,寻找出更好的工作方式,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霸州市农业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霸州市农业工作总结

温州市农业普查数据审核工作要点

各县(市、区)农普办、省级集聚区农普办:

根据《关于加强农业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通知》(浙农普办【2017】8号)文件要求,结合全省数据审核工作要求,现将全市近期数据审核工作要点明确如下,请各地农普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高质量按时完成数据审核工作:

一、时间节点要求

3月25日前,完成省数据处理平台的数据审核修改工作;3月27日前,完成县级审核验收工作(乡级验收时间由各地掌握);3月28日前,完成市级审核验收工作。3月底后新增的国家级数据审核差错修改工作,其完成时间另行通知。

二、数据处理流程

1.查漏补缺工作(重点结合温州市下发的“与农村处的数据比较表”和浙农普办【2017】8号文件的核评重点开展);

2.PDA上报;

3.排重;

4.畸大畸小值校验(部分可以通过审核排除,未列入审核的要通过查询排序发现);

5.省级审核错误修改(审核公式zj开头);

6.国家级审核错误修改(近日审核公式会进行更新和添加);

7.汇总结果评估(省处理平台已经有17张汇总表,以后会陆续增加。核实评估重点同查漏补缺工作); 8.数据逐级验收。

三、具体问题说明

(一)删除和新增

鉴于现在修改都在数据处理平台,如果PDA重新上报会导致平台上的数据被覆盖,现对删除和新增的操作做以下说明

1.删除:目前除了重复的对象可以对比删除外,其他对象,等待国家授权来删除(可能会授权到地市级,到时候统一上报到市里,由市里删除)。

注意:除非所有的修改都在PDA上,否则不能用PDA上删除重新上报的方式来实现删除,会导致平台上的数据被该PDA覆盖。

2.新增:目前平台没有提供新增功能,只能在PDA上新增。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①找一个全新的PDA,安装注册好终端管理及农普采集软件。如果没有全新的PDA,请找一台未录过该普查区的PDA,做好备份(最好将备份上传到市办),然后注销,重新在终端管理注册到相应小区。

②录入新增的对象,确保该对象编码(户编码或者单位编码)和平台上的不重复。

③审核通过后,上报。

(二)关于VPN使用

农普数据处理平台一律不准开放外网。有专线直接接入统计内网的乡镇,无需通过VPN,可以直接连接;没有专线接入统计内网的乡镇,只能通过VPN连接。

鉴于市局VPN服务器的连接数有限,目前同一个账号最多允许4台设备接入(农普数据处理结束之后,会恢复只允许一台),请各地在使用的时候,如果有闲置,请及时断开VPN的连接。

请各地农普办在抓好数据审核工作的同时,及时上报工作进度、工作动态和先进事迹。

温州市农普办

2017年3月20日

第二篇:2011年贺州市农业局团支部工作总结

2011年,市农业局团支部在市团委的指导和关心下,在市农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农业工作实际,以“团结青年、教育青年、管理青年、服务青年”为宗旨,以“思想教育、素质教育、行风建设”为总体目标,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深化“细胞工程”,加强队伍建设。

由于市农业局和下属单位的人员结构老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团的工作,今年市农业局在巩固老团员的基础上,在局党组和党支部的帮助下,充分发挥团组织团结青年的作用,按照市农业局团支部换届工作计划,团支部于4月27日召开团支部全体团员会议进行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潘宏权为团支部书记、马晓为团支部组织委员、黄维成为团支部宣传委员,健全的团组织使我局团委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顺利适应,团组织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积极吸纳所有在农业局工作的青年,打破编制限制,将各类优秀青年充实进团委队伍,为更好地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奠定基础。实现团组织最大范围覆盖青年的目标。

二、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团员生活。

在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92周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激发市农业局青年干部积极、奋发的奉献激情,同时团结全局中年干部职工,增进全局干部团结交流,局团支部组织开展了纪念“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活动主题是通过举办有益文体活动,增进

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热情,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通过组织一场中、青年干部之间的友谊球赛,促进青年干部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同时,激发中青年干部职工的青春活力,以增进全局干部职工的团结和协作。活动在农业局大院篮球场进行。这次活动得到了农业局全体领导班子以及局党支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局党组书记、局长白锡标亲自主持了活动,纪检组长丘少聪、副局长唐坤宁代表农业局中年干部参与了友谊球赛。 通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市农业局职工干部和团员青年的生活,营造了轻松向上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三、积极参与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一日捐”活动。

在团员中间成立党章学习小组,坚持推优入党制度、以党建带动团建、以团建促进党建,密切党团关系。做好党忠实可靠的后备军角色,严格按照“推优”要求,将那些平时表现优秀的青年骨干向党组织推荐,使其能顺利入党。8月17日在市农业局组织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一日捐”活动,活动在本局有序的展开,得到了局党组的大力支持,共筹集到助学金为1200元,以实际行动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出一份力。

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团员青年的政治、业务素质。

11月25日上午,组织青年干部代表认真学习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在会上,潘书记有系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与青年干部代表一起学习了区党委郭声琨书记在十次党代会所作的工作报告,认为,郭书记提出的“富民重在富农民,强桂必须强农村”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作为青年农业工作者,我们应全面深入地学习领会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发扬“爱国、进步、民主、

科学”的“五四精神”,以学习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做好当前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农业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我们青年农业工作者应有的贡献。组织委员马晓、宣传委员黄维成分别在会上作了学习心得体会交流发言。中青年干部代表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与工作生活,畅谈了在对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心得与体会。通过学习与交流,农业局的青年工作者们对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有了新的系统的认识,纷纷表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把党代会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推动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通过抓思想工作和加强业务学习,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明显增强,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认真完成市团委布置、交办的各项工作

对市团委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市农业局团支部均能保质保量、认真及时地完成。做好团内统计、团费收缴和团刊征订工作。由专人负责团内统计和收缴团费,并报送团工委。订阅《中国青年报》1份。

一年来,在市团委和市农业局党组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团支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市团委和市农业局党组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开拓创新,团结奋进,努力把团支部的工作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贺州市“三农”工作做贡献。

贺州市农业局团支部

2011年12月14日

第三篇:苏州市观光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发布时间:2011-8-

21信息来源:

观光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融合农业和旅游业,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休闲活动、接触大自然、回归俭朴生活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希望能在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追求更多观光旅游景点,于是兼具经济、社会、教育、环保、休憩保健和文化传承等以农村旅游、农庄经济、农家乐等为主要形式的观光休闲农业正在我市蓬勃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带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一、我市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

1.形式丰富多样

苏州的休闲观光农业起步于九十年代中期。在短短几年间,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很快赢得了众多市民的青睐。近年来,苏州市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培育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观光休闲农业基地:以森林生态资源为主的旅游观光型基地,如上方山、虞山、穹隆山森林公园等;参与体验型基地,在东、西山果茶区体验采摘新鲜水果、在双山岛垂钓中心体验垂钓的乐趣;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乐型基地,如东山席氏家园,依靠太湖地域特色和独到的资源优势,为人们提供垂钓、观光等,让游客品尝原汁原味的农家菜,体验淳厚的太湖风情;农业科技旅游基地,如吴江市绿乐生态科技园,园内林、花、果和水体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产、学、研和科普有机结合的特色鲜明;渔业观光游基地,相城区阳澄湖镇的“风情渔港”,游客可以乘快艇在湖上兜风,了解捕蟹、吃蟹知识;科普教育型基地,如太仓的现代农业园区,该园区内的现代农业展示馆、花卉园艺馆、恩钿月季公园等场馆均是良好的展示现代农业科技的科普活动场所。

2.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苏州观光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推进,太仓现代农业展示馆、高新区玉屏山生态园等一大批集科技、现代、生态、展示、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基地相继建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苏州市有各类观光休闲农业场所110多家,占地面积97736亩,从业人员7768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057.61万人次,实现直接经营收入超过17亿元。其中,2008年全市新增休闲农业场所20多家,休闲农业在为游客提供吃、住、玩服务的同时,还提供当地特色农产品。2008年全年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主要的农产品产量为:粮食3.32万吨、蔬菜3.63万吨、水果7841吨、茶叶32吨、花卉22.61万盆(株)、牲畜8.35万头、禽24.69万只、水产2.70万吨、林特产1020吨。

3.品质不断提升

2008年“江苏省农家乐专业村” 及“江苏省观光农业园”评选结果显示,我市7个农村项目榜上有名。吴中区东山镇三山岛农家乐专业村、昆山市锦溪镇联湖村、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生态农庄、相城区阳澄湖镇莲花村、相城区阳澄湖镇清水村5个单位被评为2008年江苏省农家乐专业村,太仓市现代农业园区、常熟虞山林场宝岩管理区2个单位被评为2008年江苏省观光农业园。加上2006年我市昆山国家农业示范区大唐生态园、苏州市神园农庄、苏州市相城区生态农业示范园、吴江市新申农庄4个单位被评为首批江苏省观光农业园,江苏常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苏州树山生态村、苏州西山石公村3个单位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农家乐专业村,目前全市共有14个单位被评为江苏省农业观光园和农家乐专业村。

4.服务水平提高

2006年苏州成立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协会,141家企业成为了协会的首批会员单位,这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农业旅游资源搭建了一个有力平台。2007年苏州市人事部门和农林部门举办了为期一周的苏州市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管理培训班。各市、区农林局分管领导、职能科室负责同志、部分乡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分管领导、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近70人参与此次培训。培训专门请来上海、浙江、省内等各地的专家分析苏州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并探讨下一步的走向,为全面提升了苏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打好基础。目前,苏州观光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明显提高。

二、苏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嘉兴、湖州,西靠无锡,北依南通。目前拥有沪宁高速、苏嘉杭高速、沿江高速、苏州绕城高速、苏沪高速、沪苏浙高速6条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和在建的京沪高铁、沪宁城际轨道3条铁路线,横贯境内;312国道、204国道、苏虞张公路、318国道,联通东西南北;建有国家一类口岸港口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等三大港口,并且紧邻上海虹桥和无锡机场,使苏州形成了一个水、陆、空齐全,高速化、网络化、立体化大交通新格局。另外,近年来苏州各地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城郊成环、县乡成网、水陆并进、多种交通方式同时发展的立体型、开放式的大交通框架结构。周边各大城市就近到苏州各市的农村进行休闲游的自驾车程均在30分钟以内。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为乡村之旅提供方便,为我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很好的发展机遇。

2.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这些都成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重要自然资源。适宜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苏州观光休闲农业类型丰富多样:张家港的农场广阔无垠;常熟沙家浜的芦苇荡景色迷人;昆山丹桂园金桂飘香;太仓牡丹园风光旖旎;吴中区东、西山自助果园趣味无限;吴江农家乐农家菜口味独特等等。

3.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2007年,苏州市政府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进一步引导,专门出台了《苏州市乡村旅游区(点)管理办法》,使得苏州乡村旅游有章可循。为了合理调配乡村旅游资源,完善筹资和利益分配机制,打造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苏州市旅游局委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于2006年10月开始编制《苏州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1月23日通过了专家评审,获市政府审批通过。该规划按照现代理念与国际标准开发苏州乡村旅游,以乡村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和江南水乡意境为基础,以乡村的遗产建筑和人文民俗为重点,以吴文化为核心,大力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一系列“绿色度假”产品。

三、苏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只开发不保护现象。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休闲区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 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苏州在发展“休闲农业”时应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开发时应选择生态效益型道路, 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 坚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避免不规划现象。目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基本上是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和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开发过程中,要整体规划、全局考虑,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因地制宜,根据本地条件发展休闲农业。

3.避免层次低、无特色现象。苏州的很多观光休闲农业经济基础不够强,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有些观光休闲农业区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中,要避免无特色的重复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使观光休闲农业升级,增加满足游客健康消费的内容,适合游客口味升级的需要。如旺山生态农庄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将吴越文化融入休闲农业中,在大做传统文化的同时,先后引进了山坡高尔夫、药疗中心等高档的现代化休闲项目,给游客更多的自主选择余地。

四、推动苏州市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观光休闲农业正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最佳结合点 ,它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性功能拓展开来 ,向附加值较高的

二、三产业转移 ,有利于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农业的功能 ,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农村商贸旅游、餐饮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可以说 ,观光休闲农业是一门带动面很广、带动链很长、带动力很强的产业 ,它将成为苏州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我市观光休闲农业要继续提升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统筹,规划先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与农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衔接起来;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与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结合起来,确保规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坚持走观光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因地制宜,挖掘特色。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坚持以农为本,打造观光休闲农业特色。运用我市特有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发展休闲农业,与农业生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农村设备及农村空间等资源联系起来,利用好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将农村风光、农家风情和最有特色的项目如农家菜、农事活动等特色品牌很好地组织起来,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显现每个项目其独特的风貌,让游客获得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新奇感受,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魅力。

3.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根据不同游客的市场需求和乡村旅游类型,策划形式多样的观光休闲农业宣传活动。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户外广告、网络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进行大力宣传,将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树立休闲观光农业品牌,不断提升我市观光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政策引导,加强扶持。政府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休闲农业,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强化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各种资金投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优惠贷款利率,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对开发过程中的农业资源整合、土地流转、工商登记、纳税等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观光休闲农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执 笔:苏统 严国峰

第四篇: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及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汇报

苏州市农业委员会 2012年5月14日

尊敬的市纪委缪书记、王常委、各位领导:

非常欢迎缪书记等各位领导来我委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把苏州市现代农业建设和今年我委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全市现代农业的建设情况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布局规划,不断优化产业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在刚刚发布的2011年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中,苏州市农业基本现代化得分80.46分,列全省第一。

(一)强化“四生”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 我们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并举,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延伸。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把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在发展措施上,注重研究“政策”、狠抓“现代”、突出“生态”、关注“民生”、保护“水稻”五个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 “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努力开创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二)注重“五业”联动,农业产业特色不断凸显 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加快推进优质粮油、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粮食生产逐步稳定,全面加快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水稻在调节气候、涵养水土、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和传承文化的独特功能,规划永久性保护苏州水稻面积100万亩以上,2011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25.6万亩,单产达到611公斤,创出历史新高。全市水产、园艺、林木、畜禽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改善,产销逐步对接,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17万亩,特种水产品与常规鱼的养殖比例约为6:4,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次(常年菜地3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8.4万亩。果茶面积19.5万亩,花木16.7万亩,蚕桑4.8万亩。全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家禽4000万羽、存栏奶牛2.3万头,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5%和99%。到2011年,全市高效农(渔)业面积累计187万亩,设施农业面积35万亩。

(三)突出“四个”转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美化 全市加快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造林绿化逐步从注重扩面增量转向优化整体布局、体现特色风貌,建设重点从“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为主转向“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两点(单位、庭院)一区(生态片林示范区)”发展思路,林业工作从注重植树造林转向绿化建设、资源保护、生态补偿多措并举,资金投入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先后建成一大批体现生态文明特征的绿化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林地、绿地面积达到183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5.03%。太湖、阳澄湖沿线1公里范围森林覆盖率分别为42.6%、20.1%,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率先启动湿地立法工作,实施湿地生态补偿,恢复环太湖、阳澄湖生态湿地6.5万余亩,建成太湖湿地公园等8个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

(四)坚持“三措”并举,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坚持把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在空间上全面拓展,全面提升发展水平。一是推进合作化发展。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转包等形式把土地向合作社和生产大户集中,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田,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张家港、常熟、昆山等市均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农业规模化加快推进,全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80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73.53万亩,占农民承包地面积比重80%,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等“三大合作”组织3043家,入社农户超过30万户,出现了一批流转接近100%的镇、村,昆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了90.1%。二是推进园区化发展。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建成万亩示范区23个、千亩示范区78个,总面积60万亩。三是推进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巴城葡萄、董浜蔬菜、凤凰水蜜桃等一批苏州特色的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坚持发展质量农业,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5%以上,“三品”总数达1600多只。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39家。积极开展现代营销,与超市、宾馆对接,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连续举办葡萄节、蟹文化节、果品交易会、农展会、广场交易会等节庆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五)注重“三大”政策导向,农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一是强化投入政策。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每年安排4000万元农村绿化资金(2010年各级农村绿化投入资金高达40亿元),引进各类民营资本、外资近50亿元。二是强化补贴政策。积极落实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出台了市级稻麦良种购种补贴、稻谷收购价外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支农支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200元/亩,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400元/亩;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偿100元;对地处水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的行政村给予50-100万元的补偿;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三是强化金融政策创新。农业保险累计承保风险63.5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贷款67亿元,建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7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10亿元。同时,全市注重市场运作,苏州和太仓、张家港、吴中等都成立了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开展投融资等创新服务。

下一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以生态优美、生物集聚、产业融合、文化传承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新格局,使现代农业成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标志,使苏州更加彰显“鱼米之乡”的魅力,使城乡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一是产业规模化。更加注重基本农田保护,更加注重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到“十二五”期末, 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90%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高效农(渔)业面积占耕地保有量达到65%以上,50%以上的种养面积亩均效益超过5000元。

二是设施标准化。加快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步伐,提升农业机械装备现代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新增高标准农田60万亩,占比达到75%,新增高标准鱼池30万亩,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到9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其中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全面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

三是生态永续化。“十二五”期间,新增林地绿地30万亩以上,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7%。加强湿地保护、开发与管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面积占耕地面积90%以上,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98%以上。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文化产业,再造“鱼米”新天堂。

四是科技集成化。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生物育种、生物食品、生物制品、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生物科技农业覆盖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强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智能农业等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营销、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到“十二五”期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新型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97%以上。

五是营销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建立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现代营销平台,形成一批年销售超10亿元、超5亿元和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为农业总产值的3.5倍以上,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80%以上。

六是服务社会化。全面推进农业公共服务建设,建立健全镇、村两级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切实提高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等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发展农资经营、种子种苗、施肥用药、农机作业、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2015年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达60%。

七是农民职业化。结合现代农业建设需求,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建立完备农业教育体制,委托农业高等院校、专业技术院校、农业研修教育机构等,培养高素质农业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农业就业条件,吸引回乡就业。建立职业农民管理体系,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经营的准入和农民执证上岗等制度,加快促进农民职业化。到“十二五”期末,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达35%以上,其中本地农民占比达到75%以上。 八是政策高效化。全面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使优惠政策成为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建设农业现代化的具体行动。严格保控制度,对列入耕地“红线”、永久性水稻、蔬菜基地、重要湿地和生态公益林等规划保护范围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对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确需征占农业基地的,必须做到“先补后征、占补平衡”。建立健全长效考核激励和监督机制,将发展现代农业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农村重点工作的考核内容,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二、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发展所需、民心所盼、职责所系。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十一届市纪委二次全会和全市作风效能建设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继续以健全完善惩防体系为总抓手,以提升全委执行力、战斗力为核心,以创建“绿色风”服务品牌为载体,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和作风效能建设,凝聚加快发展的精气神,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在更深层次推进思想解放,在更宽领域优化行政服务,在更高平台创新工作机制,以更高要求强化廉洁自律,确保党风廉政和作风效能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为年度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和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保障。

(一)以构建完善科学高效的惩防体系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实效。一是明确以党员干部和中层干部为重点对象,每年召开1~2次党风廉政建设大会,在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和党委中心组学习活动上,委主要领导每次都要结合上级的要求和当时的实际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二是采取请进来辅导、走出去学习、典型案例解剖、收获体会交流、家属助廉会等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社会诚信教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四大纪律、八项要求”教育,切实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三是不断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既有反面的警示教育,又有正面的模范人物宣传,既有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先进典型,又有本系统身边的模范人物。委系统多次组织了《人民的好儿女》、《巴山红叶》、《道德模范》的学习宣传活动。这几年还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廉洁从政”的党风党纪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是委党政主要领导与直属单位和党组织负责人签订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增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二是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一岗双责”,亲自抓、带头做、负总责,管好班子、管好单位、带好队伍,对分管和负责部门发生的问题逐级负责,把所承担的职能工作任务和党风廉政建设任务落实好、完成好。三是每位党员干部和中层以上干部做到带头学习和遵守《廉政准则》等各项廉洁自律规定,自觉主动地管好自己、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3)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一是加强制度建设,2011年修改完善了《苏州市农委党政议事规则》、《苏州市财政支农项目管理办法》等九项制度,并组织开展制度的学习,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实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勤政廉政报告制度,严格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等;二是加强对人、财、物等重点环节、关键部位的监督,做好干部选拔任用、项目资金的安排、基建项目招投标、大宗设备采购、大型活动举办等都由委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三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工作,畅通信访渠道,一方面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每年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分别听取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年轻同志、一般干部和离退休干部的意见建议。

(4)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机制。一是对全市农林系统近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出现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查找原因和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为进一步完善农林系统惩防体系提供依据;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重大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把立项、实施、验收分段管理的机制进一步优化;三是邀请相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作一次党风廉政建设的专题讲座,增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

(二)以强化意识提升效能推动发展为关键,进一步加强作风效能建设

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核心任务,以深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为抓手,进一步转变作风,创新举措,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引导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努力争当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军与排头兵,确保不发生农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较大森林火灾,力争在全市作风效能建设中争先进位,以作风效能建设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1)不断强化“五种意识”。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一是强化团队意识,在团结协作中体现作风。我们市农委是经过三轮机构改革组建起来的一个部门,人员、机构比较多,担负的责任重大,全委上下一定要以大局为重,自觉维护好班子团结和同志间的团结,真正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二是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在推动发展中比拼作风。对照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六大类21项指标体系,还有不少指标在短时间内难以有效完成,加强实地调查研究,强化政策机制创新,努力赢得率先发展的主动权。三是强化公仆意识,在服务群众中展示作风。要坚持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认真解决关系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困难,以实际行动展示农林人新的风采。四是强化责任意识,在抓落实中检验作风。责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追求。做到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积极主动,扎扎实实推动工作。五是强化效率意识,在能力提升中改进作风。做到政策快落实、项目快推进、矛盾快处理、任务快完成,着力营造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2)切实提升“三大效能”。一是提升服务效能。要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完善服务机制,力求做到“零距离”指导、“零差错”办事、“零利益”服务,真正实现办事提速增效、服务提质创优;二是提升执行效能。严明党的纪律,维护政令畅通,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委党委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确保圆满。三是提升机制健全完善效能。按照重点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把每一阶段、每个时期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逐项分解,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强化调度推进,确保目标实现;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考核评估机制,科学设置考评指标,明确奖惩措施,落实过程中要跟踪问责。

(3)着力推动“三个结合”。一是把作风效能建设与推动工作紧密结合。把加强作风效能建设与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项一项的抓建设、促进度、推落实、出成效。我们把市十一次党代会目标任务中涉及到我们农委的10个方面全部按五年完成的要求,逐项指标分解细化,逐项措施落实到位。年初我们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把2012年的六个方面31项重点工作分解落实到处站。二是要把作风效能建设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高度关注民生,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产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先进适用“四新”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民生重点工程,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在更大范围和层面上共享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果。三是把作风效能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委里去年下发了《创建“绿色风”服务品牌实施意见》和《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实施意见》,今年又要下发《全委作风效能建设“五大行动计划”》,各单位、各部门要把作风效能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这些活动载体为平台,大力开展助企解忧、惠民服务、项目绩效、服务提升、品牌引领等活动,着力在打造群众满意部门、树立干部良好形象上多下真功夫,多出大成效;要积极想方设法,营造氛围,让“争当第

一、争做一流”理念,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共识,做到工作标准再提高,工作节奏再加快、工作力度再加大,负重奋进,干出特色、干出亮点,推动全市农林事业大突破、大跨越、大发展。

(4)重点做好几项工作

第一,全力推进作风效能建设五大行动计划。

(1)助企解忧重点抓转变发展方式。一是多为企业服务,培育标杆型农业企业。在全市范围内选择10家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农业服务等有代表性农业企业,帮助解决企业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问题,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标杆型企业。二是加强行政指导,以执法促守法。对有代表性的生产基地、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开展三次行政指导服务工作。三是推进农业园区特色基地建设。重点落实11.2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7万亩高效设施农业。

(2)惠民服务重点抓落实。一是认真做好中央、省、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机补贴、柴油综合补贴、良种购种补贴、农业保险、能繁母猪补贴、农业生态补偿等政策措施的落实。二是加强苏州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12316服务热线作用,为农民解难事、办好事、做实事。三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做好“政风行风热线”、“中国苏州”网上公众监督栏目的答复。

(3)项目绩效重点抓源头。一是抓好国家、省农业项目的争取、立项。二是抓好项目的实施管理。严格执行财政支农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由不同处室分头组织实施的规定。三是加强对以上重点支农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力争绩效管理项目达到A级水平。

(4)服务提质重点抓行动。一是提升窗口服务效能。结合我委工作实际,水面养殖使用证等7个事项采用集中在现场设点受理——现场审核——窗口发证后统一送达养殖户的流程,延伸窗口服务。二是提升服务现代农业水平。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确保各市(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标按期达标。三是充分发挥农林部门各类专业技术的优势。重点推广50项(个)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新模式。

(5)品牌引领重点抓提升。深入开展“绿色风”服务品牌创建,进一步提升“绿色服务、绿色产品、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的综合水平。一是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和农业综合执法。二是继续办好苏州夏、冬两届农产品交易会。三是全面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组织覆盖全市所有涉农镇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万人。四是积极开展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在全市镇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动物防疫站及其党员中深入开展“农民致富我服务、农民维权我帮助”的主题实践活动,认真落实争创活动的各项措施。

第二,全力做好“12345苏州阳光便民服务”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委成立了领导小组,监察室扎口管理,监察室和信息与产业化处重点负责“寒山闻钟”论坛涉农事项的管理、交办、传递、回复工作,其他处站负责对交办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复意见,纪委、组织人事处等重点负责督查考核,问责追究等工作。 第三,全力组织实施市政府实事工程。一是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和61个乡镇、23个规模种养基地年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市区开设40个地产农产品直供网站,年底前通过开设门店、社区直销店、农贸市场直销点、基地企业专卖店等形式建设40个直供网点;三是农村生态绿化,新增林地、绿地7万亩,目前已完成任务的90%,进展非常快。

第四,深入开展为农服务“三解三促”和机关干部下基层“三访三促”活动。重点在宣传三农政策、了解村情民意、强化服务指导、加快基地建设,促进产销对接、健全组织体系上下功夫,求实效。

第五篇: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2010年实施方案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用化学物质的投入和畜禽废弃物所产生的污染物质,从非特定区域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进入受纳水体,形成的水环境污染。切实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基础,是实施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赣州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行动。现按照《赣州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赣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2010年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为指导,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以集成组装配套技术为手段,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开展环境治理、保护自然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主要内容及目标

1、规范生产行为,从生产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严格执行农田消纳畜禽粪便的环境安全标准(15头猪/公顷耕地),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污染。按畜禽、水产养殖规模与土地承载“消化”粪尿能力相平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区)、水产养殖规模,并划分禁养区、控养区和可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基本达到畜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实施生猪养殖“双百”工程。生猪养殖“双百”工程,即:2010年,全市新增100个标准化猪场,新建100个生态养殖小区。新建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区)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做到主体工程与环保处理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对2010年以前,已建但未达标的规模化生猪养殖场要进行改造,完善其养殖标准化、规范化设施建设。对今后末按要求实施“三同时”的养殖场,减少或取消政府有关扶助(包括有关政策优惠),其排放废弃物超标的,则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2)实施水产健康养殖工程。为了减少渔业污染,大力开展水产健康养殖,计划全市2010年推广水产健康养殖面积20万亩,达到养殖总面积的30%。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促进水体生态修复。科学规划全市水功能区和水资源区,实行水产养殖证制度,合理确定“三网”(网箱、网栏、网围)养殖规模和放养密度,维持大中水面水体生态平衡。严格按照有关养殖标准来规范养殖行为,在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体全面禁止使用化肥、渔用复合肥及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养鱼,池塘也要测水施肥,力争水产养殖水体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2、推广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1)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积极推广干式清粪法、节水饮水技术、雨污分流,改进饲料营养配方等新工艺、新技术,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利用固液分离、污水收集与调节、高效厌氧发酵等技术系统,实现粪污的无害化;固态粪采用脱水、烘干制粒等技术,使之成为有机肥料、鱼用饲料、汽化炉的燃料、食用菌的基料,或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垛堆制成初级有机肥;污水经厌氧发酵、氧化净化,供农作物灌溉利用,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贯彻执行2009年9月4日市政府办《关于印发〈赣州市规模猪场养殖污染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重点推广已示范成功的三种粪污处理及综合利用模式:“猪-沼-果”生态畜牧小区模式、“自然养猪法”生物发酵床模式和工业污水处理模式。2010年6月底前完成年出栏万头以上(含万头)的规模养猪场(户)的集中整治,全面完成50%年出栏1000头-9999头规模养猪场(户)整治。全市推广“自然养猪法”生物发酵床50万平方米,比09年增加20万平方米。 (2)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积极发展绿肥种植,抓好优质绿肥留种。扩大秸秆还田、种植食用菌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商品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重点发展红花草,增加有机肥的比重,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地质量。全年推广应用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80万亩,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果园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0万亩。

(3)实施绿色植保工程。积极推广绿色植保技术,综合应用生态、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方法治理病虫害。推广应用灯光和性诱剂诱杀害虫、巴氏钝绥螨等天敌防治农作物害虫害螨和生物农药替代化学防治等技术;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引导农民科学用药;使用先进施药机械,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建立水稻、果树、蔬菜、茶叶、瓜类、花卉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安全用药示范区。全市绿色防控农作物面积600万亩,防控率比09年提高10个百分点;绿色防控果园面积60万亩。

(4)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工程。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进程。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推行节能减排,从生产终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1)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户用沼气池实行“一池三改”,即每户建一个沼气池、结合改造畜禽栏舍、厕所和厨房,规模畜禽养殖场和农村公厕要兴建大中型沼气工程和净化池等环保设施,积极推广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做好“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家居用能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全市新建户用沼气池2万座以上,沼气工程200处;全市应用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面积达到100万亩。

(2)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按照“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理念,利用工程和生物手段,推广变废为宝的有机肥源等清洁生产方式,使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向肥料、饲料和原料转化;集成配套节水、节肥、减药技术,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配备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实行垃圾分类、建设田间垃圾收集池和回收农膜、集中处理农药瓶;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农村节能新技术;依照村民自治的有关规定,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家园清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

(3)实施循环、生态农业工程。积极推广“猪-沼-果(菜等)”、稻鸭共栖、立体套种、免耕少耕、稻田养鱼、水旱轮作、生态果园、庭院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技术);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进行保护性耕作,改革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做到用地养地和精耕细作相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积极推广乡村清洁、农村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能源高效转化利用、节约型农业、农业资源保护以及农民素质提升、乡村物业服务网络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各地区域主导产业特色明显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和循环农业经济链。

三、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作涉及农业的多行业、多部门,而且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必须强化统一组织领导和分工负责,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并切实做好全程技术跟踪服务等工作,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取得应有的效果。

1、成立工程领导小组,加强统一组织领导。市局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计财、畜牧、粮油、农技、水产、科教、经作、法规、植保、土肥、农村能源、农业环保和果业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市农村环保能源站为牵头单位。各县(市、区)农业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牵头单位。领导小组负责工程的统一组织领导,确定发展目标、规划及实施工作方案,明确和协调相关部门的职责,检查督促工作的进展,及时研究解决工作进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要建立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联席会议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也可召开临时会议,全面、及时和准确地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商和落实下一阶段的工作。

2、层层建立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当地农业部门统一组织各有关业务部门分工负责,层层建立领导与工作责任制,把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业务部门全面负责本行业内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规划、实施和指导、督促等工作。各有关部门间,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必要时应联合组织开展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专项行动。

3、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布局与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各业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进行规划分类,划分出敏感区(入河口、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保护地等)、重点区、潜在区、普通区等区域类型,结合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生态建设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各类区域种、养、加等产业的面源污染防治实行统筹安排,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做好分类指导实施。

4、依法行政,加大监管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职,依法行政,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管力度。

5、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还没有统一的国标,对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监测只是世界的共识。因此,通过此次工程实施,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环境信息统计、田间监测、流域监测、水质监测及风险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监测体系,以便及时、准确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量和贡献率。全市农业环保部门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监控、评估和预报体系及农业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制定有关政策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突出宣传指导,加强技术服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是一项较新、面广、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在实施中,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工具,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知识及先进典型,提高广大群众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意识与技能。尤其重要的是要切实搞好全程技术服务,广泛开展印发有关技术资料、送科技下乡和实地指导等活动,使广大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了解掌握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基本知识。同时在科技服务中要注重科技创新,如结合生态农业建设、“菜篮子”工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畜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节能减排等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成熟可行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并积极引进、推广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新技术、新工艺。

7、统筹安排专项经费。必要的资金投入是保证防治工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各地应根据工作目标要求,争取政府和财政的支持,解决相关项目和工作经费,并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进行。

8、继续推进项目开发。在市生态文明的区域经济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下,09年针对性地开发了20个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项目,涉及全市18个县(市、区),总投资近2亿元。国家重视农村、农业环境和生态问题,2010年,我市要加大力度争取中央项目资金。一要在第一季度完成项目建议书和申报;二要做好跟踪,争取早立项,尽早完成可行性研究;三要做好项目的准备和实施工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班主任外出培训总结下一篇:传承中国古诗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