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二说课稿

2022-07-31

第一篇:生物必修二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整理版)(本站推荐)

2我与地坛

教材分析:

在《我与地坛》这篇散文中,史铁生用恳切、优美的文字,记述了自己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文章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自己残疾后,地坛成为了自己栖居的精神家园,地坛荒芜而不衰败,它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史铁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徜徉于其间,观察、聆听、感受、思索,终于感悟到了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使作家参透了生死,也明白了应该怎样活,地坛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二是以地坛为背景,写了与地坛相关的人物—自己的母亲,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在认知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但在理解生命的高度上、面对困难的勇气上还需要有更为理性的思考同时,母爱总是毫不张扬的,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子女往往忽略了这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只有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2、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3、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教学重点:史铁生对生命以及苦难的感悟

教学难点: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文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与指导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图片)有这么一个人,他最爱的体育运动是田径,他最喜欢和最羡慕的人是超级田径巨星刘易斯,最想做的事是和刘易斯赛跑,他对刘易斯说:“你的跑鞋我的梦”可现实中,他却在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瘫痪了双腿,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可是,他并没有沉沦下去,他潜心读书,他致力写作,成了一个顽强的向不幸命运抗争的人,他一直在跑,与刘易斯的迅跑没什么两样他就是史铁生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史铁生,走进他的《我与地坛》,来感悟史铁生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 展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三、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文章的标题是《我与地坛》,但作者仅仅写了我和地坛吗? (明确:还写了母亲)

现在请同学们迅速从文中找出一个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过渡段 (明确: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四、深入探究: (引:“我”当年为什么要独自跑到地坛去?“我”又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让我们来探究文本,找到答案)

(一)合作探究:第一部分,“我”与“地坛”(板书) l “我”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来到地坛的?

明确:①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②失魂落魄

③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l 地坛是怎样给作者以启示的呢?(找出文中有关地坛的景物描写,诵读、赏析)

?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朗读略明确: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但园中的老柏树却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也就是说,地坛虽然荒芜破旧,但却仍然透露着一种生命的活力所以,“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实际上就是地坛给自己的生命的暗示

?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思考:作者笔下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等事物有着怎样的共同特点?)

朗读略明确:地坛中的小昆虫和草木虽然卑微,但却能自得其乐的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都在无言诉说着生命的顽强和美丽,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地坛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自己也应该像那些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珍爱生命虽然残废,但不能颓废

?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 1

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齐读,看都写了地坛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朗读略六个譬如

明确:灿烂的落日,高歌的雨燕,留痕的冬雪,激起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的骤雨,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的落叶

引导:祭坛石门的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黑的古柏,让他看到了园子里的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骤雨让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早霜到来,似乎满目凄凉,但他看到的是落叶之美这些东西都蕴含着一种生命的激情,一种生命的永恒这些景物本身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解读作者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索这些景物,他会感悟到什么呢?换句话说,作为已经残疾了的自己,应该怎样去活?那就是:要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l小结:在我与地坛这一部分中,作者是怎样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一座废弃的古园,一个残废的青年;古园荒芜冷落,青年失魂落魄;古园荒芜但不衰败,青年感悟古园,珍爱生命;古园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不能改变,青年双腿残废,勇敢的面对生活,精神不变总之,是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走了出来,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

(二)合作探究:第二部分“我”与“母亲”(板书) 读文章第二部分,感悟、理解母亲对自己的爱 l作者到底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明确: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自己不在家时,母亲那种心神不定、坐卧难宁的“痛苦”与“惊恐”母亲的想法和举动,正是母亲对儿子的爱的体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

l 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的?母亲对待苦难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找出关键句子,进行揣摩) 明确:(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希望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她是一位注定活的最苦的母亲,更是一位意志坚韧的母亲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射门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韧的生活下去而这正是为作者怎样活递了一把钥匙

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在最后一段有一句形象的表述,请集体朗诵: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总结讨论:

纵观全文,作者写了“地坛”与“母亲”,“地坛”与“母亲”有什么联系?

明确:当作者失去了行走能力的时候,他来到地坛,地坛的勃勃生机给了他生命的启迪;当他失去了母亲的时候,他依然来到了地坛,在地坛中,他追怀着母亲的足迹,追索着母亲给他的启示母亲是伟大的,地坛和母亲一样伟大

五、拓展延伸:(任选其中一个小题)

(一)、史铁生以一个截瘫病人登上文学圣坛,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对每一个人都是很大的激励以“咀嚼苦难”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展示自己对苦难的态度

例子:

咀嚼苦难,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对于音乐家来说,双耳失聪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但贝多芬却能对命运说“不”这个生活在苦难之中的人,将苦难的果实连汁吞下,咀嚼耳聋的痛楚,不畏众人的嘲讽,用发自灵魂的声音讲述了音乐的真谛,用心灵谱写了永恒的经典

“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咀嚼苦难,我们才能走向成功对于君主来说,断送江山意味着什么?死亡吗?但至少对勾践来说不是在吴国的监狱中,在夫差的皮鞭下,他卧薪尝胆,一面咀嚼着苦难,一面勾画着复国的蓝图,于是,越国灭吴不再是遥远的神话

(二)、以“感悟母爱”为话题,写一个片段

例如:

没有历史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波浪滔天,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母爱是天涯游子的最终归宿,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于是,在儿女的笑声泪影中便融入了母爱的缠绵

2最后的常春藤叶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短篇小说,作者是著名的短篇小说之王欧·亨利。现在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珍爱生命”这个专题由两个板块组成:“精神支柱”和“生命之歌”。围绕“珍爱生命”这一主题选入了《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鸟啼》四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体会自然生命的伟大,敬畏生命,善待生灵,热爱生活,

本专题学习的方式是文本研习。单元教学总目标是:1.学生通过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2.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从小说自身看,在这篇小说中,作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特别是老画家贝尔曼舍己救人的品德。教材将这篇小说放在“精神支柱”这个板块,希望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启示学生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步入高中阶段,心理比较躁动,对人生对未来还没有很多生活的历练,处于情感的模糊期,尚未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急需从情感上加以引导,促使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同时,从语文教学上来说,这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小说,学生对小说的文体特征等还不是十分熟悉。因此,我制定了课前预习,设计了预习提示。

鉴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目标。

三、目标确立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⑵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⑵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分析主人公形象。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建立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本文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学法。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学案导学法。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整体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动起来,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思路。

3.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尽快抓住关键,来激趣、启迪、点拨。 4.问题激趣法。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二)学法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 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动情导入,以情感人。(2分钟) 深情导入后明确教学目标。

设计依据:感受季节的伤感,在伤感中产生好奇,激起学生的学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二)检查预习,步入新课。(6分钟)

检查字词。有关作家的文化常识,小说的基本常识,引入新课。 夯实基础,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分析文章架桥铺路。

(三)整体感知,合作讨论。(10分钟) 问题的设计:

1.故事的主要情节。

2.小说三要素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的体现。

设置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概述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小说的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为下面进一步探究疑难张本。

(四)深入文本,讨论探究。(20分钟) 1.谁是本文的主人公?

2.为什么最后一片藤叶能救琼珊?

3.结局在情理之中吗?符合生活逻辑吗?你的依据是什么?(总结欧·亨利式结尾)

设置这一环节,是根据学生课前预习的疑问集中分析探讨,由学生设疑也由学生解疑,老师作相关的提示,引导学生分析疑难。

(五)交流心得,情感升华(5分钟)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受?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几幅图片,学生思考交流。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知能情意相融合,实现语文课堂功能的升华。

(六)拓展延伸,作业巩固。(课后)

1.老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叶子的?发挥你的想像,写200字左右的场面描写。

2.比较阅读《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体会欧·亨利结尾的妙处。

这两项作业是开放性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读写思用相结合,打通课堂内外,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情感共鸣。(2分钟)

课堂小结:爱是这个世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守望,共同的期盼,共同的血液。爱的伟大,人性的光辉,随着这篇永不凋零的藤叶将永远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辉。

(八)板书设计

(一)小说三要素

人物

琼珊、苏艾、贝尔曼(主人公)

社会环境

环境

自然环境

情节

(二)欧·亨利式结尾

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认知、策略、动力三个系统相互融合,同步运转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运用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状态,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和接受能力,寻找好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

六、时间安排

(一)动情导入,以情感人。(2分钟)

(二)检查预习,步入新课。(6分钟)

(三)整体感知,合作讨论。(10分钟)

(四)深入文本,讨论探究。(20分钟)

(五)交流心得,情感升华。(5分钟)

(六)拓展延伸,作业巩固。(课后)

(七)课堂小结,情感共鸣。(2分钟)

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说设计意图:

语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文化方方面面的思想,它不能脱离所表达的内容孤立存在,其中就兼顾生命教育的的传统,古典时期的语文甚至是为即在生命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已经确立的昌明的人文精神,新课标更是把语文的性质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种前提下,提升“人”的生存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这是一篇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好作品,我将本文看作语文教学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相整合的典范性文本。学习本文能使学生了解海伦·凯勒的精神源泉,那就是她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的渴望,对生活的赞美,对人类的友善情感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

名著导读其实就是解决两大任务,一是激趣,这是根本任务;二是导法,

包括猜测阅读。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通过活动体验残疾人的痛苦,通过品味重点语句,体会对光明的渴望之情和对生命的珍爱之

2、引导学生把课内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中去。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深刻领悟书本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奋斗观。

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而如何领悟书本蕴含的人生哲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奋斗观则是我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曾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注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使教师、学生、文本形成真正的对话?在导法上我有两大指向,一是指向内容情节,二是语言形式。学生学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主理解,培养学生自主研究、探究文本的能力。

教学时,我先不急着向学生推荐文本,而是组织大家玩“蒙眼贴鼻子”的游戏,让大家深刻体会失去光明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大的不方便,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然后出示一个片段,和学生一起分享海伦给我们描绘的优美的景色,在孩子们还陶醉在美景中时,我向学生提问:“假如我告诉你,给我们描绘这幅美景图的是一个又盲又聋的聋哑女孩,你们相信吗?”一下子教室里的热闹起来,孩子们有的表示惊讶,有的表示怀疑,有的表示佩服。就在大家的议论中,我把海伦.凯勒这个人物介绍给大家,大家更疑惑了:一个又聋又哑的女孩,是怎么成为一个出色的教育家和作家的呢?那些优美的文字她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在学生疑惑不解之时,我再把大家引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中,通过学习文中的几个片段,让大家感悟到作者身上那种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在教师、教材、学生之间形成情感的共鸣。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联想,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过程

3、教学第一模块:假如给我三天健康

(8分钟)

(1)教师:一个失去光明的人的世界,我也许难以想象的,但是,我却理解另外一种痛苦——身体残疾,失去行动的自由。在走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之前,也许同学们会想,假如给我三天健康,我会去做些什么呢?

(2)多媒体演示第一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作为一个残疾教师,我的人生体验,或许能够给学生更真实、亲切、可信的感受。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边交流的过程。课堂要以教材蕴含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渠道,流向学生心里,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也就是在这个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阐释,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4、教学第二模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4分钟)

(1)教师:同大家一起分享了对我来说无比愉悦的三天恢复健康的快乐时光,下面让我们陪同海伦·凯勒进入她想象中的光明世界。

(2)多媒体演示第二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本模块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清楚作者想象中三天的活动内容,二是这些想象如何真实得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第一个问题重点考察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这是高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第二个问题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是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对前面三篇课文学习情况的一个检阅。)

5、教学第三模块: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10分钟)

(1)教师:我们在高中第二册课本里,还学习了另外一篇残疾作者的作品,就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我已经布置了大家将这篇文章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照阅读。接下来希望大家说说看,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他将会如何度过?

(2)多媒体演示第三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也许有人说,你已经说了“假如给我三天健康”这个模块,这第三模块的设计是否多余?我的想法是,这两篇文章不仅作者的遭遇相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如何正确面对生命中出现的不幸这样一个现实问题。《我与地坛》记述了作者面对厄运的心灵觉醒和奋进过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们明白了如何在不幸中用真情拥抱生活。两者对比阅读、思考,无疑会给学生更多的启迪。)

6、教学第四模块: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10分钟)

(1)我们都希望人生的道路上一番风顺,可是,有的时候,在灾难的来临却是突如其来的。假如,我们仅仅是假如,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你们将如何面对呢?

(2)多媒体演示第四模块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这一模块和上一模块的都是检阅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但是作用却不一样,前者在上面已经说了,而在这一环节中,我想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何面对苦难这样一个严肃的话题,既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健康,完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7、小结全文(2分钟)

教师:同学们,我们从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中,从史铁生面对地坛的思考中,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看到的是光明的内心,坚强的意志,对生活无比的热爱,他们的人生之路更应该是一曲高昂的《命运交响曲》。

(设计思路:师生在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结束教学。)

(五)作业设计:将《假如让我失去三天光明》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假 如 给 我 三 天 健

现实中的

我和你

珍惜拥有

假 如 给 我 三 天 光

联想

想象

假如给史铁生三天健康

假如让你失去三天光明

作品中的她和他

热爱生命

2鸟啼

一、说教材:

(一)专题要求:

《鸟啼》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生命之歌”板块中的一篇文章。本专题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对生命价值作深层思考,启示学生珍爱生命。

(二)文章特点:

《鸟啼》是英国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劳伦斯的一篇散文。该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向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劳伦斯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鸟儿啭鸣的目的指向是生命的欲望:创造新生而不是沉湎于死亡,鸟啼这一动物的本能行为由此获得了意义上的升华。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二、说学情: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其他三篇文章的学习,他们对“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但学生平时阅读比较多的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对哲理性散文了解甚少,更缺乏鉴赏这类散文的能力。面对这样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他们理解上还有一定难度,对“珍爱生命”内涵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质疑、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自主的阅读、鉴赏并体悟散文的能力。

1.朗读感受

本文是散文中的名篇,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

2.质疑探究

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学生朗读后肯定有许多疑惑,在课堂中让学生大胆提问,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课堂上要重点探讨的问题,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组织教学。

3.设疑讨论

对于本文,其重点在于感悟赏析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理解作者的生死观,从而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该贯穿始终。

四、说教学程序: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重点:体悟、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难点: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研究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准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包括作家作品、生字生词、熟读课文、质疑),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实施:

一、导入:

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他绝望得曾想要放弃一切,是地坛接纳了他,他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与地坛的交流中,领悟了生与死,感人至深。今天,劳伦斯又带着一篇生命的赞歌来到了我们面前,这就是鸟啼。(板书课题)

二、新授

(一)整体把握:

1.那么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散文,从中领略那生命的激情。(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朗读课文)

2.学生质疑: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同学们读完后有不懂的地方请尽管提出来。(学生自由提问)

3.出示学习目标: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请大家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对本文的理解而预设的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描写、抒情、议论的内容;

(2)通过文本研习,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通过讨论探究,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4.本文的题目是“鸟啼”,那本文通过鸟啼主要揭示了什么哲理呢?大家能不能找出全文的文眼呢?

明确:15段的“向死而生”。

(二)文本研习:

1.“向死而生”的含义是: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的生活。作者在本文要展示自己的生死观。生与死本是极其抽象的概念,但为什么本文读来却并未有这样的感觉?作者又为什么用“鸟啼”作题目呢?

明确:因为劳伦斯巧妙地将小鸟拟人化,并将鸟啼作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死的哀痛、生的萌动。

鸟啼,历来我们就不陌生,中国传统诗词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更多了一分震撼。请大家听课文1—5段的示范朗读,看看劳伦斯笔下的鸟啼有何特点。(友情提示:注意描写鸟儿啼叫的形容词)

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

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天了。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现出鸟儿?的啼鸣。

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小结:由划线短语我们可以看出,鸟啼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活力。

思考: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啼叫的?

2.鸟啼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面对着向死而生的鸟儿,作者得到了启发,于是文章的后半部分充满了议论与抒情。请大家跳读文章6—15段,找找你最喜欢或你最受感动的一些抒情议论句,读一读,悟一悟。(友情

提示:注意那些能体现向死而生的语句)

(三)拓展延伸

那么,珍爱生命仅仅是活着吗?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也展示了自己的生死观: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是的,该怎样活着呢,即人怎样活才更有意义。其实许多名人对这个问题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仆屡起。 ——拿破仑

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峻峰?的人。 ——雨 果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 德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教师点拨:在挫折面前永不言败的生命是有意义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勇敢的活着也是有意义的;关爱他人,奉献社会,那样的生命更是有意义的。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呢,不妨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回)

大组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点、点拨,并作适当补充:

小结:他们毫无疑问是热爱生命的,而且这种爱已经超越了“活着就好”的层次。他们中有的人还活着,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们的生命都是流光溢彩的。

自然界中万物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植物中的草,在石缝中顽强的生长,创造生命的奇迹,动物中的蚂蚁,在火海中惨烈的求生,展示生命的悲壮。

作为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热爱生命,展示自己生命的精彩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四)总结:我们一直沉浸在热爱生命的氛围中,这令我想起了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诗,就把诗的其中两节作为我们今天这堂课的总结吧。

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那上面仍会刻着:热爱生命。

(五)作业

1.摘录本专题文中关于珍爱生命的警句,搜集几则古今中外名人关于珍爱生命的论述,与同学交流并讨论其意义。

板书设计:

劳伦斯

(1-5)鸟啼的场景

鸟尸

啼叫

(6-15)生与死的思考

向死

而生

2一个人的遭遇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所说的篇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现就教材,学生,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主要通过描写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四十几岁的男人家破人亡,内心受到巨大创伤,再现战争的残酷本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探讨,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能说出战争对人类的摧残,从而正视战争,珍视和平

二、说学生1.学生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有一定认识2.学生以前接触过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三、说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并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提升人生境界”,并结合本课自身特点,我想本课可以有很多目标:如(1)把握小说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探究人物内心;(4)揣摩人物语言;(5)鉴赏细节描写„„

但本课的目标是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生成,可能是我预想中的2个或3个,也可能不在我的预想内总之,我的想法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去充分体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法学法

1、课前要求: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依据: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中:师生共同确立本课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体验学习过程 依据:充分调动学生,在交流、合作、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依据:本文篇幅较长,只有了解了故事情节,才能完成课堂中的合作、讨论、互动活动;同时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有利于为学生减负,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2.导入课文 采用“移情法”,观看图片使学生对战争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小说情景中 具体操作:人们都说“水火无情”,但我还想跟同学说战争也同样是无情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几组镜头(播放)镜头里的画面可以说让我们触目惊心,战争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肖洛霍夫一起走进一个在战争中饱经灾难的人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读后感受

在请学生谈自己读后感受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思考对题目的理解以及小说在写法上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地方 补充:学生在交流感受时可能会谈到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太悲惨了,也可能谈到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还可能谈到有关小说题目的问题等等,总之,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本课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假想可能呈现的课堂 4.探讨问题

(一)(1) 索科洛夫在战争中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依据: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把握小说情节,为交流互动作铺垫 (1)

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遭遇?(2)

通过什么方式表现这个主题?

(二)如学生在交流中对小说题目有相关阐述,可以引入探讨

(1)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是谁?依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比较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两人遭遇的异同依据:联系角度,比较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分析能力

说明:鼓励学生深入分析,积极参与

(相同:家人死于战争,无家可归,心灵遭受巨大创伤„„

不同:索——死去的是妻子、儿女,凡——死去的是父母;索——四十几岁有劳动能力,凡——幼小的孩子无劳动能力;索——知道家人已亡、家在哪里,凡——不确切知道家人已亡,不知道家在哪里,苦苦找寻父亲、认为还活着的;索——可暂居在朋友那里,凡——流落街头;索——深感战争的残酷,凡——不明确战争的残酷,把索误认作自己的父亲,很开心„„) (3)谁的遭遇更悲惨?

通过比较分析,很多学生会认为凡尼亚的遭遇更悲惨,战争中幼小的孩子遭遇着家破人亡、流落街头的命运,却无法认识到自己的不幸,这也是这篇小说能让人泪雨纷飞的原因之一吧 (4)“一个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不是一个人? 这时回到原问题,“一个人”指谁?学生可能根据凡尼亚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悲惨些,认为“一个人”应指凡尼亚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并不需要明确的答案,更不能限制学生思维,只需让学生认识到尽管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但作者却选取了两个人的遭遇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这就体现了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选取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来刻画,用两个不同家庭的悲惨遭遇,从不同角度展示战争给苏联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带来了灾难,给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善良的人们谁不为之泣下,谁不会控诉战争呢?到此达到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境界 (5)比较迁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索科洛夫与《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主人公的遭遇有什么不同,由此加深学生对小说人物典型意义的理解

补充说明,当然,如果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生成不是以上两个目标,就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服务于学生 5.课堂小结

本课为生成性课堂,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围绕学生活动效果进行小结按照课堂设想,可小结如下:通过我们思考、合作、探讨,在互动中感知了小说情节,领悟了小说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了很好的探究 6.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战争的资料,进一步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创作三条以上反对战争的标语,要求:文字简明,有艺术性

2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学生平时读到的反战作品一般是从正义阵营方面写的,而本课却是从敌对阵营的一个可怜的学生战士的角度来揭示战争的罪恶的。这会给学生阅读造成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本文又多是主人公的独白,不少地方的描写是反复的,因此,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冷静分析人物形象,充分认识人物的悲剧性,并根据课文语境,分析造成这种悲剧的个人和社会的原因。这些可以按小说三要素进行分析。然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继续纵深思考:面对思想统治,人民如何面对?如何避免战争?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关心时事、关心世界发展、关心民情的热情。

教学重点

如何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有理有据地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并分析造成悲剧的原因,分析标题的深刻用意。 教学难点

对造成社会悲剧的原因思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伤兵图片、战争废墟图片、资料卡片、练习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

2.掌握本文注重心理独白、悬念丛生、反复描写等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学生通过学习探究,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揭露和批判德国法西斯的滔天罪行,并思考造成人物和社会悲剧的深层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揭露和批判战争罪行,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信念;加强关心政治、民情和时事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忍饥买书》的故事。书店还没有开门,一个瘦小的孩子已经等在书店门口了,他是前联邦德国一个小镇上伯尔木匠家的第八个孩子。他是这个书店的常客。每天一放学,他便往书店跑。节假日,做完父亲交给他的活,他几乎整天泡在书店里。可他只看不买。书店里的店员都认识他了,知道他家里很穷,买不起书,也从不阻止他,让他尽情地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一来新书,书店里的店员还会向他介绍。父亲专门给当地的教堂雕刻一些手工艺品,而这个小孩每天都要给教堂送一次雕像,再把钱带回来供一家人吃用。每次父亲都要留给他一点零钱,让他第二天上学时在路上买面包吃。他十分爱惜他那少得可怜的钱。他每天买一个最小的面包吃,把省下来的钱很小心地放到一个铁罐里,再把铁罐藏在一个别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他决定存了足够数量的钱以后,就去买一本他最喜爱的书。然而,小伯尔的这个计划不得不改变了。星期一在学校时,老师宣布为了让同学们开阔视野,多阅读一些课外书,要在同学中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这下他可着急了,他连一本自己的课外书也没有。他铁罐里存的那点钱还不够买一本书呢!怎么办?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一阵阵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扑鼻孔,他使劲地咽着口水,转身跑开了。就这样坚持了三天,他终于存够了买一本新书的钱。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晚上他把新书放在枕头底下,美美地睡着了。这个小男孩名叫海因里希·伯尔。长大以后,爱书的小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197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小说,名叫《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推进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课题名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并配以伤兵图。】

师 揭露战争的危害,控诉战争的罪行,我们阅读的作品多是从战争正义方受害者的角度来写的,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则恰恰相反,它讲述的是敌对阵营中的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的小伤兵的悲惨遭遇——战争不仅有害于人民,同样,也有害于战争发动者及其追随者„„

师 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是——(众生:人物、情节、环境)。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进行具体的环境描写,多侧面地反映丰富、广阔、深刻的社会生活。课前大家都看了这篇文章,虽然稍长点,但是这几个要素还是很清晰的。我们先来分析环境描写。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性格。下面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到能够体现环境描写的句子。

【多媒体课件显示战火废墟图。】 【学生快速阅读。】 课堂小结

同学们,引导思想崇拜的人,等同恶魔,一旦崇拜者与被崇拜者因为崇拜而迷失方向,必将引发难以预见的、持久的灾难,希特勒和法西斯就是这样的恶魔!《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滑稽的缩影,是悲哀的明证,真是命运的捉弄酿成的悲惨,而这种悲剧又不止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我们从这篇文章里,能否感受到不幸,体会到悲哀和愚昧? 布置作业

师 好,看看今天的课后作业。

【多媒体课件显示:以“伊拉克战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师 “伊拉克战后”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谈、内容空洞的泥淖——这也是写话题作文时常犯的毛病。那么,怎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如何就一个广泛的话题写出一篇生动具体、感人至深的文章?这就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写作角度。我略作提示,仅作抛砖引玉。大家看过三毛写过的《哭泣的骆驼》吧?(有学生表示没看过。)很值得一看,写了战争中人们的苦难。所以,可假设自己是复活的三毛,去了伊拉克,通过三毛的眼睛描写伊拉克人民的痛苦生活。我们还可选取几幅印象深刻的图片来写伊拉克人民的凄惨。如一个老人坐在废墟中那一幅,还有两个小男孩向美军讨水和食物那一幅等,这样的图片可不少呢。当然,你还可以就一幅照片拓展成一个故事,还可以仿照下篇文章《安妮日记》的形式,假设自己是一个伊拉克儿童,另写几则日记。甚至,你还可以一个美军士兵的身份来写。角度很多,关键是自己要开动大脑,运用脑筋!期待大家写出好的作品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犯下了滔天罪行。今天,日本一些高层不仅不彻底反省历史,反而篡改历史,并接二连三地向我国挑衅。但是,也有一些日本侵华老兵,不断到中国来道歉谢罪。请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并在每则资料前写上导语,然后汇集成册,当然别忘了写上序。全班同学之间互相交换阅读,平时多交流一下阅读心得。

2安妮日记

本课是本专题“和平的祈祷”第二板块“黑暗中的心迹”的唯一一篇学习材料。本文采用直表心迹的日记体。作者是十几岁的女孩子安妮,安妮对生命和战争作了较深刻的思考。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和平教育和生命教育的极佳材料。本课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当然,课堂上还要有大语文的视野,增加学习和阅读容量,强化学生的知情意识。所有这些,都要力避教师的满堂灌,而是重在引导和激励。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安妮对战争理解的语句,加深对战争的认识,联系现实,坚定和平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安妮照片、二战相关图片、资料卡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刻了解德国纳粹给人类造成的灾难。2.深入领会安妮思考的语句,学习日记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3.能够联系个人和周围生活实际,加深对和平与生命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安妮照片和二战图片。】

师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地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一个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安妮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安妮日记》中节选的九则日记。 推进新课

多媒体课件显示“我来介绍”,并配以《安妮日记》封面。】

师 对安妮,同学们知道多少呢?有的同学课前搜集了不少关于安妮或《安妮日记》的资料,奉献出来,资源共享,对不对?

板 书: 信念坚定。 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当新鲜的空气与自由的活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当生活的舒适与物质的享受已经成为我们理直气壮的要求,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发生在二战时的平常故事:一群犹太人,告别了富裕的生活,躲藏在阁楼里,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到来的自由?我们又怎么能理解一个犹太小女孩,在这般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乐观、感性地写着她的日记?然而,我们必须去探询一个个答案,虽然我们的一些答案有时显得是那么稚嫩;我们还要去领悟这些答案背后所蕴藏的意义,给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带来的价值。好,来看今天的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师 课下给同学们发一篇阅读材料《少女日记里的战争》,来加深对战争和生命的理解,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战争与孩子——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把这二者联系在一起更为可怕的事情了。童年本应当充满欢声笑语,孩子本应当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可是,在战争期间度过童年的孩子却是受伤的小鸟。当我们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生活时,不要忘记曾有过并就在这一刻还有着太多的不幸的孩子。所以,希望向学生推荐以下有关儿童与战争题材的影片,看一两部,如果条件允许就集体看一部,然后全班互相交流一下。 《鸡毛信》(小海娃)、《小兵张嘎》(小嘎子)、《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刘胡兰》、《红樱桃》(罗小蛮),《幼儿园》(著名诗人叶甫图申科编导)、《没有战争的20天》(根据西蒙诺夫小说改编)、《早来的鹤》(根据艾特玛托夫作品改编)、《伊万的童年》(红军小侦察员伊万)、《自己去看》(改编自白俄罗斯作家阿列西)。

2图片两组

本课的教材设计独具匠心。模块名称叫“历史画外音”,目的就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体验图片内容和情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并用较流畅的口语和准确的书面文字来表达历史的“画外音”。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看图说话(包括说个人感受、介绍图片)。这和一个人的说明能力是有很大联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其概括和说明能力,特别是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二是撰写解说词。如何用文艺性的语言得体而有意味地书面表达,并能声情并茂地解说,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很好的训练方式。三是联系文学作品和现实实际。在鉴赏图片时,不失时机地融入古诗词、现代诗歌,让学生配乐朗读,紧扣语文的本质;战争仍在进行,战争的素材信手拈来,学生平时关心也较多,教师要精选来让学生体验,与图片相映衬,坚定学生追求和平的信念。四是要给学生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绽放。教师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电影中见过。因此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这几幅照片,那样学生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专题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教师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翔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处发出和平的呼唤。 教学重点

紧扣语文本性,开展多种学习方式,不断加深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情感体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睡莲》曲、图片、资料卡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2.了解照片的时代背景。

3.以合理的顺序、充分的想象来介绍课文图片,并能用文艺性的语言来撰写解说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谈个人感觉;介绍照片,解说照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儿童、对妇女、对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危害。

2.通过照片鉴赏、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和平歌曲的学唱等形式,增强情感体验,坚定和平信念。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抓取一瞬间,塑造典型,向课外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凄婉的《睡莲》曲子,并配以“战争”这两个醒目的大字。】

师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人类,这一太阳系里最伟大星球上的最伟大的物种,自从步入文明时代的入口处之后,就是以这种姿态走到今天的——一只脚伴着和平的鼓点踏在耕耘播种的农田里,另一只脚伴着冲锋的号角踏在肉林骨莽的战场上;一只手高举站满和平鸽的橄榄枝,另一只手则高擎着沾满殷红鲜血的利剑。《战争的未来》一文中有一段著名的分析,大意是:从公元前1496年到公元1861年,中间跃达3357年的时间里,只有227年的和平岁月,而充满战争的时间却有3130年之久;说得更明确一些,每有一年的和平,就有13年的战争,和平与战争的时间比为1∶13。而在1861年之后直到今天,又发生了多少战争,叫人难以统计。人类的最大敌人,不是别的,正是人类自己,战争无一例外都是人为的,一只长矛,一次可杀一人;一发炮弹,一次可杀一群人;一团毒气,一次可窒息百余人;一颗原子弹,一次可摧毁一座中等城市;还有氢弹呢!还有正在研制的更可怕的武器呢!迄今,战争已吞噬了35.4亿人的生命,消耗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绕地球一周的金带。在这样的浩浩战争史中,无辜的弱势群体,比如儿童,比如妇女,又将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啊!今天,我们就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照片来深味这浓黑的悲凉,来共同祈求和平。 推进新课

【多媒体显示第一个图片“上海火车南站废墟中的男孩”。】

师 作为二十世纪最惨痛的人祸,德、日等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带给世界的苦难和破坏是空前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战时的一切在人们的记忆中正日渐模糊。只有那些凝固了历史的传世照片,至今仍向人展示着一个个真实的瞬间。这张照片,时代背景是淞沪会战,地点是上海火车南站。我想请同学们谈谈看了这幅照片后的感受。谁先来说一下?

师 面对着这样一幅照片,我只能无语凝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来控诉这场卑鄙的屠杀!

多媒体课件显示诗歌《失火的乐园》:

我丢失了自己的布娃娃/我再也找不到她/妈妈/你可听见这首歌/破碎的音符拒绝承载纯真的微笑/积木搭建起快乐的家/在轰鸣中摧毁/小熊小猫嬉戏的童话森林/在烈火中焚烧/连同我的身体/我的信念/妈妈/我看到你含泪的眼睛/一夜间烙刻着苍老的记忆/再也不能抚摸你晶莹的泪花/再也不能吟唱儿时的歌谣/妈妈/原谅我/地球已变成人间的屠场/而我的心呀/只愿跟着自由飞翔 【师生一起朗读。】

【多媒体课件显示第三幅照片“爸爸,别去!”】

师 大家看了这幅图片,肯定有自己的感受,有些话要一吐为快。别急,我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看图。首先呢,看图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中间到四周;或从人到景,从景到人。其次,你要边看边想,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一件什么事物,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细看画面,了解事情发生的环境、地点,从景物和人物的衣着还可以分析出事情发生的时间;细看人物的穿戴和身材,想一想人物的身份、年龄和职业;细看人物的动作,想一想他们在干什么,是怎样干的;细看人物的表情,想一想人物的思想感情。然后想一想整幅图画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作者画这幅画的目的是什么。也许再学会从一幅图的内容,想象出以前会怎么样,以后会发生什么变化,那就更好了。看图方法,简要地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顺序观察,合理想象。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杜甫诗《兵车行》内容: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播放第二组两幅图片。】

师 正义总归要战胜邪恶,胜利总属于人民!奔向幸福,奔向和平,让我们来掌舵!让我们一起为儿童,为家人,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整个世界,一起歌唱《和平之歌》。 【多媒体课件显示】

《和平之歌》歌词,并播放歌曲(歌手:谭咏麟),歌词如下:大地正饥饿战火风中散播/大战不断人民流泪变江河/过去已错过记忆中多战祸/炮声一过血成河/奔向幸福奔向和平让我掌舵 绝望变希望歌声风中远播/没法想象为何人类这么傻/错过再要错永不终止战祸/清风不禁叹奈何/火已尽熄风要轻诵和平之歌 大地愿望变歌心中的希冀没法阻/处处也有共鸣一起唱和/力量是在你心莫再将心反锁/同期待和平声调协和 风正在唱高唱和平这首歌/要世上重见真情/山正和应一片和平愉快声/透发着人性的挚诚心相应 大地已安静彼此真心照应/热爱生命全球人类见温情/以爱引发爱爱心比火更盛/晚间一过见黎明/风正在吹起劲奏着和平之声 愿望是用这歌将心中的爱唤醒/叫那冷却热情今天更盛/以这最暖的歌化开心中的冰/以至真的心歌颂和平 风正在唱高唱和平这首歌/要世上重见真情/山正和应一片和平愉快声/透发着人性的挚诚/透发着人性的挚诚/心相应

师 同学们,今天这个话题很沉重。我们现在说话的时候,在世界的某些地方还回荡着枪声。请允许我以胡锦涛总书记说过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学习,那就是“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富有哲理的教科书,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是为了珍视和平,开创未来”。 课堂小结

师 同学们,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战争史。在浩如烟海的战争史册中,无辜的儿童、柔弱的妇女面临的是屠杀和不幸。今天,当我们再次揭开历史的眼睛——历史照片时,我们介绍照片,解说照片,观察、分析图片,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对儿童、对妇女、对整个人类的灾难性危害,同时来共同祈求和平,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好,来看看今天的作业。 布置作业

师 瞬间,是摄影的精髓;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影像要捕捉到转瞬即逝的美妙刹那,那只能在“快门眨眼”的瞬间迅速完成。因此要“抢时间”,也就是“抢距离”“抢角度”。这是对摄影者知识信息的收集、发现、积累、筛选、阐释、运用和大胆创造的潜在能力的考验,是对情绪的感受、识别、积累、激励、调控和顿悟的反应状态的考验。如何摄取出具有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的瞬间,需要不断学习、思考、尝试。如果你有相机,请你也抓取一些典型瞬间,把自己的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的更具有价值。如果自己没有,几个同学可以合用一台。期待着大家有好的作品诞生,有没有信心? 板书设计

2六国论

开场白: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篇目是《六国论》

一、说教材

《六国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赏析示例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即古代散文结构虽散,但是内在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是前后贯通的在鉴赏古代散文时,要注意把握其思想感情的脉络《六国论》是宋代散文,结构严谨,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借古讽今,是议论文的好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

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苏洵其人其作

能力目标:

1、提高文言文诵读能力;

2、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2、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培养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确定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出示战国征战图片以及六国、北宋地图,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兴趣,了解时代背景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引导学生分4组研读课文,互相质疑、析疑,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讲析法和点拨法由于课堂时间及学生的精力有限,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字、词、句式,学生很难准确地掌握,因此在教学中点拨或者扼要得讲析也是很必要的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文言文工具书来了解课文大意、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竞赛,大约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课文,具体任务包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重点实词虚词释义;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翻译课文;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锻炼了表达能力,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体现出了团队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李世民在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学习苏洵的散文《六国论》

(二)苏洵简介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回答,教师补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眉山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大器晚成的苏洵,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 16

到京城,以所著文章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三)时代背景(略)

出示战国地图,北宋地图,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介绍战国风云及北宋国情,教师补充

1、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北宋建国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败多胜少,致使北宋每年要向契丹西夏大量纳银、纳绢这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

2、请4个小组的同学合作,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整体把握便于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散文的主旨)

(五)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

1、重点实词虚词释义;

2、总结本段中的特殊句式;

3、翻译课文;

4、回答其他组同学的质疑(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调控课堂的速度,并应在教室适时走动,来调动全班同学的参与热情对于疑难问题,教师集中点拨、讲解)<, o:p>

(六)赏析课文,突破难点

探究

1、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了哪些对比的语句? 比较因割地贿赂造成的双方的土地变化(对比) 诸侯赂秦

情形(祖先和子孙对比) 结果(“有限”与“无餍”对比)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探究

2、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国赵国为什么灭亡?. 齐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不能独完 赵

洎牧以谗诛

探究

3、第五段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写作意图?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七)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六、说板书

六国论

苏洵

中心论点

分论点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总

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突出中心论点,便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突出教学重点 强调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解决难点板书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理解文章内容)

2阿房宫赋

唐诗在古代文坛中独领风骚,唐朝散文也有一些流传千古的名作,今天我的说课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

一、 分析教材 。

1、

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为晚唐文赋,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2、教学目标和确立的依据:

德育目标: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深度的写作特色。

本课作者极尽铺陈秦始皇的奢侈和残暴,在结尾处点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讽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训,这篇文章是指向统治者的。学生从中学到的是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

3、教材重点、难点:

①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何在?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② 本文的结构层次

二、 说教法。

《阿房宫赋》在现行教材是讲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取讨论法、发现法、联想法。用讨论法是为了培养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学习课文,内容主要采取诵读法,

三、 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背诵时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语:引出本文 ,讲文体特点及古今赋的区别

(二用课件展示课题《阿房宫赋》让学生背诵全文(课前已做过预习)

(二)

课文背诵小测试。这是一个强化过程,学后马上检测,(用课件显示强化内容)

(四)由学生讨论总结主要内容: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来历,阿房宫的外在形势,阿房宫的建筑,突出阿房宫的雄心壮观。 第二段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灭亡,揭露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作者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课件设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段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画表述秦朝的灭亡,第四段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五)迁移练习。

采用联想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说出杜牧的诗。《过华清宫》《秋夕》《江南春》《清明》《泊秦淮》等。提问学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课件放动画)

(六)布置作业。(课件结尾)

板书

阿房宫赋 建筑

生活

灭亡

教训 雄伟

奢侈

残暴

2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这是高中语文大纲的要求。根据大纲要求和课文内容,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 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确立重点为:

1. 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

2. 用典的贴切自然 。

确定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先学后教:课前精心设计预习思考题,把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通过练习的形式让学生掌握,避免浪费课堂时间;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词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2、课堂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因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设计的问题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阿鲁威的《怀古》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3、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化展示相关内容,扩大信息量,加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师生互动。

三、说教学过程

1、 引入课题后结合练习介绍作者生平;

2、 听录音后分析词的上阕,理解写景特点及作用;

3、 分析词的下阕,理解写景、怀古、抒怀三者的完美结合;

4、 学生背诵本词;

5、 和杜牧的《赤壁》作比较;

6、 布置作业。

四、说师生互动

课堂上,教师只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和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领会词的相关内容,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并不给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以肯定。

附:课前预习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预习练习题

一、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在诗词阅读中更要如此,请查阅有关资料,完成以下练习,了解苏轼的生平:

1、苏轼( 1036 一 1101),字 ,号 ,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2、苏轼才华横溢,在许多方面都有所建树,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是“ ”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 ”;与 并称 “欧苏”;它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 并称“苏黄”;他的词开北宋 之先河,和 并称“ ” ;他擅长行书、楷书,与 、

、 并称“宋四家”;他又善画竹,主张绘画要达到“神似”。

3、苏轼的思想非常复杂且充满矛盾。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由此可见,苏轼深受 、 、 三家思想的影响。

二、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请在阅读本词后试着完成以下几道题:

2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的: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3、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用典的意义。

2、 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或者由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1、作者: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 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

2、背景: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侘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侘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四、分析词的上片:

1 、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

①分两层。

"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 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舞谢歌台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 "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

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

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 在当时韩宅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思考:

A、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B、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C、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④同学朗读上片。

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调、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在分析中边读边指导背诵)

六、归纳全词

1、 用典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B、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C、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昔对照,不堪回首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E、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2)、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掉书袋" 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京口怀古 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总结思想内容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 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板书: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下阕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21

2荷塘月色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荷塘月色》。下面我就按我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 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妙,从而主动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3、制定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三、 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因此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说学法 :

1、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

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设想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授课中我始终贯穿了“朗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初读感受画面美;;二读领略语言美;三读体会情感美;四读投入学生生命体验。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依靠“文本”本身来说话,让学生自己来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这就足够了。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播放《荷塘月色》Flash影片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提问: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怎么样?

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很高兴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儿开放是写什么?写景。

你们看到花儿开放,很开心是写什么?写情。 写景是为了什么?抒情。

(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

情语”。(板书)

(三)、诵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引导学生诵读第四五段。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22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 (3)教师适时的范读一部分。“美读吟诵”是“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诵读的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师的诵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来,使听课的学生在情绪上达到一个高潮。

韩军老师认为诵读有三不在:不在普通话,不在音色美,不在声音大,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程翔老师认为“读书要有一种生命的投入”

(4)再次动情朗读。 听完范读后, 竞读交流:分组竞赛,各组推举优秀者在班上朗读表演。通过多形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仔细品读,体验感情美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四五段,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段,带着感情来读。

(五)、诵读品味,领悟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多媒体出示问题:第四五段都写了哪些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第四段有哪些演员上场?第五段是给演员制造气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找出四五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写荷塘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3、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4、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动态呢?是为了表现什么?(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确:毛泽东在他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词“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叶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会产生什么样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写月光突出了动态还是静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6、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获得了宁静。作者对眼前美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7、荷塘的一动一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师板书)

荷塘——动态美——追求自由

月色——静态美——暂获平静,陶醉其中

一切景语

情语

(六)、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忧愁

假如你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看到国民党疯狂屠杀共产党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可是那时共产党的力量很小,随时都可能被杀。那你还要参加共产党。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避,不参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语言象投枪,象匕首,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他从荷塘月色中获得喜悦,他的喜悦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悦中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学以致用,活用鉴赏方法

品读赏析第四五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分析两个写景片段。 (多媒体展示材料)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jǐ)。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选自《西游记》,大家猜猜长老是谁?思考一下这段景物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中大家能听到些什么声响?什么发出的?可以断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纷杂声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再看下一个材料(多媒体展示)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哪句是林黛玉的诗,哪句是史湘云的?为什么?

两人身世相似,都是自小没了双亲,为什么她们笔下会有如此不同的景物?两人性格不同。 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可以写出感人至深的景。 景中必须有情,才会感人。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八、作业:任选校园中一景,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

23

2金岳霖先生

一、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语感,发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四篇散文均为写人记事的佳作。它们大体上分两类:一是写悲惨、忧伤之事,表哀悼、悲愤或怀念之情;一是写伟人名人之事,表赞美、颂扬之情。《金岳霖先生》这一篇文章属于后一种,并且是一篇自读课,文中主要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示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对于自读课文,我个人认为应着重抓其一点深入探究。因此我让学生经过充分预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找出并体会细节描写对于表现金岳霖先生个性的作用,从而领悟到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无穷魅力。但我认为光体会还是不够的,还应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熟悉的某个老师或同学为对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锻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三、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课改基础,思维较为活跃,在教师的引导和调动下,善于观察和思考,已经初步具备鉴赏能力,但多数学生在鉴赏过程,仅停留于表层,非常浮泛。所以本课在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养成咀嚼涵咏的习惯,尤其是要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感悟细节之美,迅速的领会并运用于实际写作。

四、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说明

教学目标:1.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2.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3.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教学重点: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解决本文重点。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语言的体会,指导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进行写作。

3、运用现代化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增加课堂容量。

六、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猜谜) 同学们,我们来猜一个谜,请看屏幕:

“尖嘴瘦腮,金睛火眼,手举金棒,声响如钟,金棒身毛随心应变,刀枪斧剑无法伤身。” 这是谁,根据是什么?

(设计说明:以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导入语:以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深入人心为出发点,引入著名作家汪曾祺写的名篇《金岳霖先生》。(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也为下文介绍人物个性奠定基础。)

2、下面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通过同学们充分的预习,文中有哪一处或几处文字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让你够目不忘。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3、从上面这些材料中可看出金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说明:这个问题采取分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板书展示,再由学生点评,然后根据学生所写得出问题的答案。遵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同学们对金岳霖先生已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也对他做了较中肯的评价,其实汪曾祺已经在文章中给我们做了一定的概括。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以用来概括金岳霖先生特点的话?

(设计说明:在整体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概括金岳霖先生特点。进一步深入文本,寻找文本依据,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5、可以说,金岳霖先生的形象刻画的如此成功,让我们一看就能记住他,就忘不了他,这得力于作者的细致刻画,或许你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些让你们记忆如此深刻的文字,就是文学上所谓的细节描写。那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6、经典回眸

a.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背影》

b.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 24

多了。’直起身又看着豆,自己摇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群孩子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

(设计说明:学生上台演示,深入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个性的作用)

7、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设计说明:问题

5、

6、7是一个整体,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思维拓展,知识扩充,由课内到课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细节描写的作用。)

8、今天,我们通过对《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的学习,体会到了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无穷魅力。但是光体会还是不够的,现在我们就进行实战演练。请大家以熟悉的某个老师或同学为对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个性特征。

(设计说明:指名两三个学生上台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所写,和大家交流,其他学生点评,师点拨。“学以致用”,本环节把学习文本和写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锻练学生的实践能力,突破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充分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9、总结细节写作的注意点。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结合课文76页“写人要凸显个性”的指导,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从练习二或练习三中任选一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

(设计说明:打破教材的框架,实现以教材为本而非单纯的教教材,不过分依赖教材。设计弹性选择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25

2亡人逸事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孙犁在晚年对亡妻的悼念之作,朴实的笔调中饱含对亡妻的深情,是“悼亡文学”中的佳作。作者通过对真实的生活细节的回忆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少埋怨,多劳累,而用情极深的妻子形象,也透露出作者深深的愧疚之情。 根据教材安排,本文是第四板块“慢慢走,欣赏啊”的一篇选教课程,是属于“活动体验”专题。根据《课程标准》和本板块的专题解说,对本文的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品味和研读,重在对本文真挚情感的体悟,在思辩和讨论中完成活动体验。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已经接触过散文,所以知道一些散文的基础。本文关键要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审读能力和审美能力。而细节描写是高中第一次集中讲到,所以作为重点去突破。使学生培养起更良好的学习的散文的兴趣和方法。作为高一的学生,要理解作者深藏的感情有点困难,可以采取同学间讨论,类文赏析,师生间的相互置疑设问等引导方法来设置情境。

(三)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 1)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学会借鉴运用。

( 2)品味并理解作品朴实语言中所流露的真情。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细节描写的妙处。

(2)品味语言,感悟真情。

(3)引申拓展,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念亡妻的凄恻之情,收获感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教学难点

(1) 在“不太使人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和自责与深挚的、极度的思念。 (2)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习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人记事类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深藏的感情。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江城子》(录音)

(二)概括内容

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亡妻人生的四个阶段。(读课文,小组讨论)

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三)活动体验(体验细节之美)

师:写了哪些“亡人”的逸事?这些“逸事”表现了“亡人”的什么样的性格? (小组讨论,一组一段)

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26

细节4: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劳 细节5: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 细节6: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易于满足 追问: 第一部分:“天作之合”的横批到处有,为什么作者影象特别深? 第二部分:问:“盯”换成“瞪”可以吗?体现作者妻子是个怎样的人? 问:为什么对这样的小事记到现在? 问:礼教意识重,作者是褒还是贬? 第三部分

问:这样运用对比来写,和就直接写妻子一直是勤劳的,那样效果有什么不同? 第四部分

问:为什么闭上“眼睛”,说“还”向我提起这样一件小事?是第一次说这件事情吗? 师:这真是一位少抱怨、多劳累的妻子啊!也正因如此,作者的内心才越觉得— ——愧疚与不安。 师:(生齐读)“我们结婚四十年。。。。。。” 师(小结):所以,苦不是苦,是情爱的风景。学会欣赏人生吧!这样有爱的苦也是甜的。此处看是平淡,确实恩爱到了及至,这也是本文我们的难点,理解平淡的文字后,极度的思念之情!就象作者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文字,我也写不下去了。”可见用情之深。

一篇《亡人逸事》短短两千多字,没有肝肠寸断的感情喷涌,没有如泣如诉的哀婉,但平平淡淡的叙述中分明可以感到欲哭无泪的沉甸甸的 悲哀。 作者所说的:“不太感伤的断片”原来却是最伤感的文字!

(四)细节模写(课堂练习)

师:这里说了这么多“亡人”的小事,这些小事就是运用了“细节描写”

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叫做细节描写。 1.如何写好细节:

(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2.结合生活体验,作文训练。(三分钟)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可能会淡忘故去的亲人,曾经的老师和朋友„„但是也许他(她)的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将长久留在你脑海中,并永远鲜亮。

请打开记忆的闸门,寻找你记忆最深的细节。

(五)盘点收获:今天你学了什么?(总结) 1.了解作家夫妇的真爱挚情

2.学习细节艺术,能欣赏,会使用

3.懂得欣赏人生。——苦不是苦,是情爱的风景。

(六)补充作者及诗作介绍

作者:孙犁(1913-2003),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受到称赏。因自成风格而被称为“荷花淀派”开创者,作品风格清新平淡

(七)拓展延伸(听录音,感受情感) 巴金《怀念萧珊》(节选)

(八)课后练习 阅读《金岳霖先生》,从中找出几个传神的细节描写,把你的鉴赏心得写下来。

27

2祝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 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 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 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介绍怎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28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 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

社会环境:群众的反应鲁四老爷的书房

暗示: 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群众的淡薄、冷漠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

人物 环境

逃 抓

撞 嘲笑

捐 不承认

问 说不清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情节设置是否有力表现了人物 性格?

情节 内容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倒叙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

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作业布置

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拘定论)

导语“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29

2边城

一 说教材: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是高中小说学习的起始点,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的表现了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是以人物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祝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特别是三要素中人物里的肖像描写和对话描写,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教师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沈从文及作品特点. 2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和学习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特别是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二) 能力目标:

1学习小说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方法. 2通过分析小说环境 心理和对话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 美读课文,提高学生对含蓄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 德育目标: 感悟真 善 美,亲情与爱情. 教学重点:

1理解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形象 2通过翠翠的情感变化来理解爷爷对翠翠在感情上的呵护 教学难点:

理解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把握翠翠形象以及小说所蕴涵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二 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我也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根据情况采用了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 此外适当的预习作业也能让课堂讨论不流于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具体做法如下: 1提问法

讲解时让学生在预习后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划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并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理解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此外仔细观察和揣摩这些词语之间的内在关联。

2、指导颂读法和讨论法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p21页祖孙两的对话,让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段对话是如何展现人物性格的,体现了爷爷对翠翠哪方面的疼爱与呵护,并结合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线让学生总结爷爷对翠翠的爱体现在哪几方面。在留了预习作业的基础上完成的,这样可以避免走形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不同观点可以碰撞和交流)

3、教师点拨(注意发现学生问题并及时解决) 比如通过批改预习作业我发现学生们对翠翠的“凄凉”和“哭”的理解不太好,所以我就要着重启发讲解。 三 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激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根据以上依据,学法如下:

1反复揣摩,合作研究,感悟提升。

我们知道,评价、鉴赏能力是语文诸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对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在小说的评价、鉴赏中,理解关键词语对理解文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小说中让学生通过美读体会情感,反复揣摩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再加上适当的有效的讨论。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篇小说的抒情特色,又能够通过翠翠情感变化所勾勒的故事情节中体现的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来把握小说对人情美 人性美的歌颂。让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这篇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美读课文(包括分角色朗读主要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鲜明地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所以抓对话理解对把握人物感情和性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开头让女生美读,有助于学生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

30

3 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四、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分为以下教学环节:

(一) 导入新课(创设意境)

1 播放一些湘西风情的图片,使学生对小说中刻画的独特而美丽的景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给学生以充分的美感享受。

2 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风格,介绍《边城》的写作背景,给出“边城”的解题(从时间、文化上考虑)。 理论依据: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是激趣的第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一)

介绍整个小说的情节

这篇课文是节选的,知道整个故事情节有助于把握情节之间的联系和理解文意。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课文,概括各节的具体内容.因为这篇小说属于节奏比较缓慢的抒情小说,让学生熟悉情节是理解课文内蕴关键。

(四)分析人物形象 1 翠翠形象

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翠翠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仔细观察和揣摩这些词语及其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其实构成了一条翠翠感情变化的线索,让学生结合作者写作风格和课文背景理解这些情感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凄凉”—“胡思乱想”—“哭起来”—“神往倾心”—

“顶美顶甜”—“吃了一惊”—“沉默”—“吹不好”—“柔软” 设问让学生揣摩情感:

1 翠翠为什么心中有些“凄凉”?(抓凄凉的含义:寂寞冷落)

2翠翠为什么“胡思乱想”想离开祖父,想让祖父着急呢? 3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哭起来”的原因吗?

4翠翠为什么会听母亲的爱情故事听的“神往倾心”,会觉得是“顶美顶甜”的梦呢?(“虎耳草”的寓意?) 5翠翠“吃了一惊”,“吹不好”芦管说明了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理清了翠翠心理变化的这条线,这其实是纯情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变清晰的过程。 通观全文总结翠翠的形象: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其关怀备至。对于爱情羞涩又真挚,后来傩送出走她又矢志不渝的在等心上人回来。是一个理想化、纯美化的形象。 2 爷爷形象

小说以翠翠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翠翠的情感变化离不开爷爷,表面上看,祖孙两在生活上相依为命,互相照顾,其实更重要的是爷爷在精神上感情上非常理解呵护翠翠。文章中有多处体现,让学生找出来: 1 讲翠翠父母的故事——告诉翠翠应该怎样去爱

2 去城里打听却不告诉翠翠——给她余地,不影响翠翠的选择

3第三节对话——爷爷十分尊重翠翠的感情,把提亲的事当笑话讲。(这部分找学生分角色读去体会,老师点拨) 4 翠翠心乱了,吹不好芦管,爷爷给她吹,吹的她心都软了。——理解翠翠的心 5 当傩送出走,翠翠确不知情,翠翠让爷爷唱歌,爷爷唱的事傩送唱的歌翠翠就又摘了一把“虎耳草”。——心疼翠翠,其实是一种复杂的感情。

我们通过翠翠的这条感情线索,看到了爷爷对翠翠在爱情上那么无微不至的呵护,生怕有一点点对孙女的影响,这种来自心灵的爱护是那么的让人感动。 爷爷形象总结:

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勤劳,善良,对孙女爱怜备至,特别是为翠翠爱情,默默的操心担忧,对其心灵呵护倍至。 3 天保傩送兄弟

两个人都深爱着翠翠,他们的爱情“决斗”方式确是最淳朴的唱歌,当天保知道自己歌比不过,翠翠喜欢的是傩送时,自己选择了孤独的离开,成全两对有情人,但他最后却死于意外,而傩送因为哥哥的死内疚,也选择了离开。

(五)主题:

全文通过细腻入微的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和情感变化来展现了纯真女翠翠的爱情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翠翠的情感变化这条红线一头是爷爷对翠翠爱情心灵上的呵护,另一头是线索所关联的情节勾勒出的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作者在貌似不经意中,谱写了一曲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好诗篇。 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放映了电影《边城》,这样能更好的去体会人物的情感,并真正去理解小说的主题。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些学生观看完后感动的流了泪。 板书见课件

31

2林黛玉进贾府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教学重难点是鉴赏古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构成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分别选自《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警世通言》,均属中国古典小说,故拟重点说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②《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表现艺术。

〔二〕教学目标

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A、知识教育点

1、 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B、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C、德育渗透点

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二、说教法及依据

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 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小说单元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亦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 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视野当阔为重点。

2、直观展示法:

第一,红楼梦人物众多,错综复杂,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人物性格征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贾府建筑的规模即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是引导学生读小说的主要线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到本文的三个课时中,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仿写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要设计“仿写法”: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概说教学程序

本课题共设三课时, 各课时教学要点为:

课前预习:1.课前组织学生利用课件的“影视欣赏”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

贾府》; 2.自读《红楼梦》前五回内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32

1.单元阅读导言;2.结合课前预习简介曹雪芹和《红楼梦》;3.研习贾府这一典型环境: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人物形象重点是王熙凤和林黛玉的性格;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利用第二课时所学知识赏析贾宝玉的形象;2.分析众多人物出唱的方式及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3.探究宝黛爱情的悲剧根源。 本说课内容侧重第二课时展开。

五、教学过程

(一)、引言: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我们与学生一起来欣赏王熙凤、林黛玉。

(二)、人物形象赏析

可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1、林黛玉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提示: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进贾府,是怎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引导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练习点评。

归纳: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刑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他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总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 33

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2、王熙凤 (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分析)

提示: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本部分就王熙凤其言、其行、其貌分析其性格,以引导学生领悟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鉴赏人物的技巧。

1)其言:

①“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既写出她性格的泼辣放肆,又显示她受到贾母的宠爱,故而地位非同一般。同时,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更显她的泼辣及贾母对她的宠爱。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处处迎逢讨好。既称赞了黛玉的美,又没忘讨贾母的欢心,同时又没有忘记博得“三春”的高兴。(一箭三雕,巧舌如簧)

③“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过来。”

——回王夫人话: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 2)其行:

“笑”——“携”——“打谅”——“用帕拭泪”——“转悲为喜”——“有忙携” ——“亲为捧茶捧果”

——善于逢场作戏,为博得他人高兴,不惜用一切手段。 3)其貌:

参见教材43页“头上戴着„„丹唇未启笑先闻。”

——极力铺陈其服饰,既显示出她的华贵、得势和珠光宝气,也暗示她的贪婪和俗气。而“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更写出了她的美丽背后的狡黠和叼钻。

分析总结: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三)、课堂小结: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用其言、行、貌为刻画其性格服务,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板书设计

黛玉:众人眼中:孤弱、多病、懂礼

凤姐眼中:容貌标志、气派不凡

宝玉眼中:美丽、多情、极富神韵

生活中:自尊、小心、谨慎——寄人篱下的自卑与无奈

——多角度、多层次塑造人物 凤姐:其言——泼辣放肆

逢迎讨好

巧舌如簧

随风使舵

其行——逢场作戏

其貌——华贵与俗气、得势与贪婪

狡黠与刁钻

——用人物之言、行、貌塑造人物

(四)、布置作业:

1、从下列命题中写一段文字。要求:写一个人;安排适当的场合让人物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①我的老师

②我的同学

③我的亲属 ④我的邻居

六、设计说明

《林》是小说《红》的第一次总亮相,其间不仅是有重要人物的纷纷亮相,就连故事展开的主要场所也是首次亮相。如何让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物有次序地、适时地出场,曹雪芹做了精心安排。结合单元家学重点,可知如何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此设计旨在通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以引导学生领悟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从而引导学生领悟鉴赏人物的技巧。故本设计重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和鉴赏人物的技巧。学以致用,一则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鉴赏人物,所以设计了“鉴赏宝玉形象”这一练习;二则能将笔下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所以设计了作文练习。此外,《红》名列四大名著之首,代表了古典小说的辉煌顶峰,所以教学本课不仅要让学生学懂此文,还要激起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所以本设计不单重知识性,也注重趣味性。

34

第二篇: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蛋白质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

一、 说教材

第一,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必修1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我计划利用2课时来完成。 第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2、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学生

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介绍甲烷的结构式,从甲烷的分子式进行推导分析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反应。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三、说教法

本节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分析图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疑。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动画过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第三,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及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利用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

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 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呢?从我们人体生理方面出发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参考: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学生也可能得出关于法制、道德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及具体形象性操作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与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共同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上;不同点:R基不同)

总结得出:由于R基的不同,构成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在生物体中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介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在人体内有的氨基酸是没有办法在人体细胞内合成的,如赖氨酸、色氨酸等,但是它又是构成蛋白质必不缺少的,所以要对这类没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要有一定量的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成千上万,那么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Flash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提问:我们的左右手分别代表什么? 参考:一个是氨基,一个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 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参考:水、肽键。

提问: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链呢?

7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12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 参考:n-1,n-1,n-m。

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目。 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

结合学案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 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得出结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虽然只有20种,但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种类以及排列顺序不同,就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

,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举例说明蛋白质具体哪些功能?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 第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一节中主要的知识点 第八,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六、说作业设计

我印发了本节课的学案。学案既包括主干知识的网络图,也包括基础题和一般提升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七、说板书(略) 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点也较难理解的情况,重视利用“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要更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教学拓展的空间。综合来看,要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才能活跃,这样才能接收新知识,让他们有不断深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三篇: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说课稿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细胞膜的成分和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两个方面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种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能为学生学习动物和植物的新陈代谢作好铺垫,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实际水平,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目标:

(1)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识别生物图的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依据科学实验史料构建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让学生参与生命问题的探讨与结果分析。

(2) 通过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育学生热爱科学。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因为这是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和关键。 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体会细胞膜对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因为以上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不易理解。

二、说学情

中专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较高的思维积极性,他们不愿意被动接受学习,而是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亲自去探究,这符合青少年心里发展的特点。但其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低,需要老师在授课时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从而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知识水平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本节选择:

1、指导读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提问设疑法:制造悬念,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做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引导讨论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

4、讲练结合:及时巩固每个知识点十分有利。

四、说学法

教与学双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强调教而忽视了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过程,一节课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特点、处年龄特点与本地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下面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1、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学生只有会说,才将新知识加以消化,加以巩固。说是学生参与教学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改的要求。

2、引导学生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练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一条途径,也是消化本节内容的关键。适当安排一些练习,让学生消化并学会迁移和应用,这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就是要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事例,因为导言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悬念。本节课采用设疑的方法提出问题。

引言:有位专家这样说:“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现在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精巧!”,同学们认为他说的对吗?(自由发言)

提问:我们学校的校园与校外环境是以什么作为界限呢?(自由发言)

师: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有结构使细胞和外界隔绝开来,那就是细胞膜。

2、认定目标,引导探究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意注意。

3、设计计问题,指导自学

问题:(1)同学们懂得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吗? (2)光学显微镜下能不能看见细胞膜? (3)如何确定细胞膜的存在? (4)怎样获得细胞膜?

(5)细胞膜在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6)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有何区别? (7)植物细胞壁由什么组成?有什么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导讨论、分析并回答,最后教师纠正、精讲点拨。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基本的生物学研究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4、 归纳总结,引导迁移 师生共同完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脂质(约50%)、蛋白质(约40%)、和糖类(约2%-10%),磷脂最丰富。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割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5、 达标测评,反馈纠正

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会获得成果的喜悦。

6、 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必须简明扼要,脉络清晰,既要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要突出重难点目标。

第四篇: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说课稿

单县一中 李香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敬请批评指正!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课时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十个方面来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了伴性遗传的概念、人类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4个教学知识点.本节是以初中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通过对人类红绿色盲症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分析讨论,进一步明确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三、设计理念

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及课前预习案

(2)搜集查阅有关人类红绿色盲的资料。

七、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我市大班额、课时紧的情况下,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具体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情趣教学方法。 (2)培养思维,强化训练,倡导合作共学的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分组讨论法

2、说学法

学习指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因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倾听故事 引起关注

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 激发兴趣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问题探讨 导入新课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

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 自主探究 合作讨论

1、资料对比 突出关键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 色体的不同。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介绍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 有,或Y有X没有。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2、资料分析 确认位置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其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结构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

形成结论:参考答案:(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X染色体。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

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3、继续探索 挖掘根源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女 性 男 性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表现型 正常 正常[携带者] 色盲 正常 色盲

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三] 师生互动 总结归纳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 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3)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3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交叉遗传(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 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

(7) 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归纳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遗传(3)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四]深化理解 拓展运用

1、问题探索 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2、回归实践 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读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

[五]小结知识 回馈聚焦

小结知识:可引导学生完成

(1) 伴性遗传概念 (2) 伴性遗传特点 (3) 实践中的意义

[六]课堂练习 当堂反馈(略) [七]作业布置 学习继续

色盲调查:调查周围有色盲或其它遗传病的人及其家系。

九、板书设计

第3节 伴性遗传

1、伴性遗传的概念

2、人类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3、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4、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照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时间把握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

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 检测

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实验说课稿

探究的开始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1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 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断待测样液来自的生物材料。 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认同生命是物质性这一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通过对有机物的检测,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认同生物的物质性。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在编排上先安排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分子有机物的感性认识,再来学习蛋白质等知识,利于学生接受。

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1、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多,方法多,应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2、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细胞内脂肪的染色。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种类;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徒手切片和临时装片的制作。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检测实验充满兴趣,如果单纯上成一个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但同时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实验方法和过程还很陌生,所以也不适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本实验设计力求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技能上得到训练。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实验设计为按教师预定的方法,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和分析、交流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差异,以达到共同提高。

3(1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3(2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3(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置疑,讲出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实验室制备四种生物组织的提取液作为待测样液,学生在未知情况下任选其中一种检测其中有机物的种类,尝试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并据此推测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此时告知生物材料有马铃薯、豆浆、猪肝和梨)。之后分组介绍实验现象及结果。

1(1学生分组检测不同的待测样液,共享实验结果,提高课堂效率。 1(2每个学生都练习使用了四种试剂,选择的待测样液不同,实验现象和结果就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分析,推断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之于每组学生用一种试剂检测不同生物材料,学生更感兴趣,而且也更符合以生物为研究主体的学科特点。

1(3各组展示实验结果,全班同学对比不同生物材料在同一试剂处理后的异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1(4各组同学报告实验中与自己预测不同,或与大家的实验不同的现象,共同找出原因,让学生学会反思。

2(教学方法

分组探究实验,合作学习。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利用数码显微镜拍下花生子叶细胞内的脂肪照片,以突破显微镜下 观察这一难点。 4(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目标达成 导入

创设问题情景:今天你吃了什么, 提问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原理

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教师示范及多媒体课件演示 掌握实验原理及颜色反应现象 实验过程

1(每组同学任取A、B、C、D四种待测样液中的一种,等量置于5支洁净试管并编号

1、

2、

3、

4、5号。依次加入蒸馏水、斐林试剂、苏丹III染液、双缩脲试剂、碘液。

2(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本组所选的待测样液编号为 液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加入试剂 蒸馏水 斐林试剂 苏丹III染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实验现象

待测样液所含有机物

推测待测样液来自何种生物材料 学生实验并记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推测

告诉学生实验室准备的4种待测材料是:马铃薯、豆浆、猪肝和梨的组织样液,请同学们判断自己所选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做出判断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交流、展示实验结果

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实验现象及推测结果。 小组汇报,交流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学习检测脂肪的第二种方法

练习花生子叶的徒手切片,染色、制片后观察 显微镜观察

提高显微镜使用技能 讨论

今天检测的生物材料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 对你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 (五)教学评价

本实验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探究,课堂容量大,但教学秩序井然,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学有所获。

二(教学反思

1(把握探究尺度,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根据学生实际,由于还不具备设计实验所需的“对照原则”,“单因 子变量原则”等知识,所以没有安排学生完全自主探究,而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打好基础,利于将来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2(正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所选的待测样液加碘液后变蓝,说明其中有淀粉,应该是马铃薯;但加入斐林试剂有砖红色沉淀出现,那就应该是梨,到底是什么呢,(马铃薯中的淀粉分解出还原糖)。又如肝脏研磨液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出现的紫色和示范的紫色不同,为什么,(肝脏研磨液的原色影响)。还有肝脏研磨液中应该有脂肪,为什么加苏丹III染液后,看不到显色,(从液面漂浮的一层可观察到)。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

学生不提的问题教师提:有同学的待测样液加入斐林试剂后加热变黑了,为什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成分相似但作用不同,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课后寻找答案,使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

不应回避的问题:有些同学不敢记录真是的实验现象,总是想改成“标准答案”,我告诉学生实验现象只有真假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合理地分析结果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些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让它在课堂上一闪而过就很可惜,抓住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体验探究过程,共享实验结果

这次实验,每位同学都学习使用了四种试剂,两种检测脂肪的方法。由于不指定实验材料,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对材料进行筛选,尝试设计实验,这就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突出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并通过小组汇报共享实验结果,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4(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教师演示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原理及颜色反应现象,利用数码显微镜拍下花生子叶细胞内脂肪被染色的照片,帮助学生辨认显微镜下的图像,突破了指导学生显微镜下观察这一教学难点,取得较好效果。

5(个性化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言、置疑都及时肯定和评价,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肯定的同时适当补充修正,使学生学会用生物学的科学名词准确表达。

(本文所述是我在探究教学中的初步尝试,不妥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水文地质实习报告下一篇:水务安全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