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老区油藏高含水期可采储量标定

2022-10-02

1 油藏概况

该区块三工河组油藏属于中低粘度、强非均质的砂岩油藏, 四周受断裂控制的断块圈闭, 断块内发育一条小断层。沉积环境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J1s21顶部泥岩为一套能量较低的湖泊相沉积, 其亚相为滨浅湖, 微相为砂泥坪、河口砂坝和河道间沉积;底部砂体为一套能量较高的三角洲相沉积, 其亚相为三角洲前缘, 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沉积厚度17.0m~35.0m, 在井区内分布稳定, 可以划分2 个砂层组 (J1s21、J1s22) , 主力油层为J1s21。油层孔隙度11.69%, 渗透率11.20m D, 油藏地层温度为102.49℃, 原始地层压力41.84MPa, 饱和压力37.21MPa, 压力系数0.99。

2 开发概况

截至2015 年12 月, 油藏共有油水井59 口, 其中采油井38口, 注水井21口, 采油井开井数13口, 注水井开井数5口, 日产液29吨, 日产油4吨, 日注水81方, 含水86.2%, 年产油0.2085×104t, 累积产油35.2951×104t, 累积注水量14.0644×104m3, 累积注采比2.17;采油速度0.05% , 采出程度10.55% ;地层压力38.2MPa, 原始地层压力保持程度91.3%。

3 可采储量标定

原采用经验公式法标定原油可采储量73.59×104t, 采收率22%;标定溶解气可采储量1.57×108m3, 采收率30.1%。

本次原油可采储量标定, 采用丁型水驱曲线、含水率—累产油关系、水油比—累产油关系曲线[1~2]、指数递减曲线测算, 分别为39.48×104t、37.36×104t、44.92×104t、35.62×104t;采用指数递减曲线测算为35.62×104t。为保持与SEC评估方法一致性, 今后可采储量具有对比性, 本次采用指数递减曲线, 标定石油可采储量为35.62×104t。采用Np~Gp法标定溶解气可采储量为0.99×108m3。

本次标定后, 石油可采储量由原标定的73.59×104t降至2015 年12 月的35.62×104t, 核减38.08×104t, 采收率由22%降至10.6%, 溶解气可采储量由1.57×108m3降至0.99×108m3, 核减0.58×108m3, 采收率由30.1%降至18.9%。

4 可采储量核减原因分析

4.1 储层非均质性强, 含水上升快, 改善难度大

该油藏2004 年在J1s21试油获工业油流, 2006 年以250m井距反七点法注水井网开发。J1s21砂层储层具有很强的层间、层内非均质性, 孔隙度最大值为17.8%, 最小值为2.8%, 平均值为11.69%;渗透率最大值为5000m D, 最小值为0.047m D, 平均值为11.2m D;级差为106382, 突进系数为446, 变异系数为58.4。油藏较深, 隔层不发育且分布不连续, 含水上升快。很难切实有效的缓解油藏剖面矛盾, 再则分注时, 油井大部分已经中含水, 分注进一步降低了油井液量, 减缓层间产吸差异, 但未能有效降低含水, 油藏的剖面仍动用不均, 注入水沿高渗层突进现象依然严重, 油藏含水上升未明显控制。

由于储层非均质性较强, 存在高渗透条带, 注水后沿高渗层突进, 含水上升较快, 降低产能, 导致累产较低。同时, 油藏剖面动用不均, 各层之间产吸能力差异大。

2012 年12 月和2013 年6 月对某井组水井实施调剖试验, 未见明显效果, 调剖效果差。补孔、堵水、隔水、酸化、压裂累计措施22井次, 有效12井次。油藏西南部边底水活跃, 且隔层厚度薄, 油井底水上侵, 含水快速上升现象严重, 2009年至今进行7井次油井补层;2009年8月到2013年5月, 压裂井11口, 有效井数6口, 有效率仅为55%。

4.2 储层敏感性强, 见水后液量下降快, 注得进采不出现象严重

J1s21水敏感性强, 水敏性的渗透率损失率为15.11%~82.04%, 平均为55.01%。目前全区范围内高含水, 油水井渗透率大幅降低, 目前水井正常注水, 但油井出液困难, 液量低, 含水高。从单井无因次渗透率、无因次采液指数、含水变化曲线可以看出, 渗透率、采液情况迅速变差, 含水迅速上升。某评价井2005 年6 月投入开发, 为全区最早投入开发井, 对应三口注水井于2006 年12 月转注, 2007 年底该井产量下降趋势得到控制并缓慢回升, 注水见效明显。 2009年7月见水后液量逐渐降低, 10月停喷转抽, 油水井联通较好, 2010年6月注入水快速突进, 液量进一步降低。见水后液量下降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导致整个油藏开发效果较差。

2006 年底, 水井陆续转注, 2008 年6 月, 排液水井转注完毕。随着油藏开发, 油井有效渗透率和单井产液能力逐年下降, 表皮系数增大, 后期虽进行压裂、酸化解堵措施, 表皮系数降低, 但有效渗透率和产液能力未得到有效恢复。

摘要:本研究针对某老区三工河组 (J1s21) 油藏开发情况, 采用各类方法预测后期生产趋势, 最终得出研究区块合理技术可采储量, 并做核减原因分析。

关键词:老区,储量标定,技术可采储量,核减原因

参考文献

[1] 王树华, 杨凤波, 孙继伟, 唐磊.应用水驱特征曲线法计算可采储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 28 (5) :53~55.

[2] 陈元千, 赵天森.预测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的新方法.中国海上油气.2004, 16 (4) :254~25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路路基压实度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下一篇:ESP教学理论在《海军英语》课程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