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2022-09-13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知活动的过程。良好的思维品质能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 且终身受益。初中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不定型时期, 加强思维品质的培养和锻炼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方面。

1 培养科学的想象能力, 强化形象思维, 增加思维的深刻性

重视包括化学实验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发展微观和空间想象力。对于初中生来说, 其化学思维的深刻性往往受到思维具有离散性所影响, 从而对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实验操作与手段的本质理解呈孤立、间断的状态或停留在机械记忆的水平上, 影响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 应把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并挖掘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对立统一关系, 使学生形成“多则择优, 优则达快”的思维方式。化学启蒙中微观粒子及其运动、变化的教学主要靠学生的微观和空间想象力。在教学中, 结合分子、原子、离子等的特点, 可辅以教材中的分子、原子照片, 或运用演示或电化教学手段, 对电解水、氧化汞分解、氯化钠和氯化氢等的形成过程进行观察, 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 教师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在实验中思考问题, 培养其思维能力。

实验是化学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手段, 要充分利用实验, 使学生学会在观察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思维品质, 使之成为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极为有益的基本素质。

1.1 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

观察实验一般应包括,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颜色、状态, 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焰、声、色、放热、沉淀、气味等变化、反应的剧烈程度等。例如: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 观察到的现象应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银白色的铁片表面附着了一层红色的铜, 另外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而不少同学只注意到了铁片变为红色而忽视了溶液颜色的变化, 就属于不全面, 进而在分析反应实质时, 就不能很深刻。

1.2 正确记录和用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注意“光”和“焰”、“烟”和“雾”等的区

别。例如:锌和稀硫酸反应, 正确的实验现象描述为:试管内有大量气泡产生, 锌粒逐渐变小, 用手握试管感到有些发烫。错误的描述说成“试管内有氢气产生”。很明显, 眼睛只能看到气泡, 至于气泡是什么气体, 眼睛是分辨不出的。

1.3 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

化学实验现象五彩缤纷, 多种多样, 有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明显, 有些转瞬即逝, 而有些隐蔽不易察觉, 观察时应注意抓住变化的本质现象。例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反应剧烈而放热, 熄灭后生成了白色固体。这一系列的实验现象, 重点应是生成了有别于镁的白色固体, 说明镁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才是判断物质变化的本质现象。

1.4 力求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每次实验后要将观察到的现象综合分析, 通过对比、推理、判断, 得出结论, 以求对事物深入了解和认识。正是在此过程中才加强了对概念、原理、定律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增强独立阅读能力, 训练逻辑思维, 强化思维的逻辑性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 造成他们在认识问题过程中存在混乱现象, 即思维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还反映在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化学概念及知识间的因果关系, 造成多步推理的困难。

作为描述性为主的初中化学, 很有必要以理论为指导, 以反应规律为线索, 加强推理教学, 增强化学知识的条理性、规律性。同时, 教师要时刻注意正确引导, 进行归纳总结, 做到触类旁通。在“无序”变“有序”的过程中, 督促学生复习和理解重点知识, 记忆有关结论, 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按类型精选有关习题进行有目的练习, 使所学的知识由“无序”到“有序”, 由“会”到“活”, 由“活”到“用”。教师宜有意识地使学生通过阅读 (包括阅读文字、图片、模型、课件、习题等) 体会化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和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 在感知中正确分析, 形成知识结构,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跟思考问题相结合,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除了对概念、原理和一些规律性内容的阅读加强训练, 在做练习题时, 需要求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表面信息和隐含信息、关键词语, 联系书本内容, 最后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防止学生对作业题走马观花、一知半解, 要达到深刻理解, 以一当十, 让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在解答题目时, 要求学生反复仔细阅读题目, 思考时要条理清楚, 推理准确, 有因有果, 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其中, 运用逆向思维是培养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尤其要求学生掌握住扎实的基础知识, 并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 随机应变, 及时调整思路, 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遇到难题时, 善于发散思维, 又善于集中思维, 在思维的速度和效率上不是循序渐进, 而是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 以最快的速度攻克未知, 即既具备严谨性, 又要敏捷和灵活。

3 发展丰富的联想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提高思维敏捷性

联想能使片段的、孤立的想象结合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使混乱的想象转化为有序的想象。在联想中, 学生把自己的有限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 加以利用, 大大拓展创新思路。教师应善于发现和运用素材, 适时地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发展求同和求异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因思维定势缘故, 思考问题方法总受某种“模式”的束缚, 而极大影响了思维的敏捷性。如, 我们讲到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时, 学生容易接受“原子分子物质”这种模式, 而对于原子、离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却认识不足, 由于知识面掌握不全, 就谈不上敏捷性。因此, 我们引导学生将零碎的化学知识联系成一个整体, 使他们学会知识迁移的能力, 是克服思维定势的一个方法。同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关于“p H”部分的教学, 课本上介绍的内容虽不多, 但对于生产生活却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 若只局限于教师枯燥地讲授教材, 就不如事先布置研究对象, 让学生搜集跟p H有关的信息。学生通过读书、看报、广播、看影视、互联网、实地参观考察等各种手段接触相关内容, 再加之课堂上亲自参与不同浓度溶液p H的测定、比较, 通过他们的积极思维就会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 一切的教学设计, 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能力。不管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 教师都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思维品质进行科学培养,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思维敏锐、知识充沛、能力增强, 成为新世纪的栋梁和希望。

摘要: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在新课程条件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维的王国。”

关键词:思维品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新思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下一篇:化工工艺设计中安全危险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