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学品德教育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校德育教学品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古语有云: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所以,一个人的品德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至关重要。但是,体育课程囿于單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很难像其他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品德教育。

学校德育教学品德教育论文 篇1:

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尽管造成当前边远地区社会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地理环境的因素,也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边远地区由于教育发展水平较低而导致的人的素质不高。因此,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教育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的今天,要促进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腾飞,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就必须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并使其得到优先的发展。而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德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就成为一件很自然的事了。我们可以这样讲,加强边远地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当前边远地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推动边远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由当前边远地区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和特点所决定的。同时,加强边远地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还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大事。但在边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社会发展速度缓慢,当地政府往往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对教育,尤其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种倾向削弱了学校德育工作。因此,转变观念,提高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边远地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而且这也是边远地区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一、充分挖掘当地德育资源,丰富学校德育的内容和途径

近年来,随着学校德育重要性的日益显露及对学校德育研究的逐步深人,人们开始认识到学校德育的另一些特点,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寓它性”。所谓学校德育工作的寓它性是指学校德育的实施除了通过其独自完整的体系(如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和学校里专门组织的德育活动)外,它还广泛地包含和渗透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其它活动中,并通过这些活动表现出来。要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就应该寻找更多的载体来丰富学校德育的途径、方法和内容。而在这点上边远地区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优势。在云南省,无论在自然环境、风景名胜、人文景观上,还是在民风、民俗、文化历史传统和生活习惯中都蕴藏着异常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它渗透在云南各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另外,云南也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省内有许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基地。如“一二·一”纪念馆、昆明陆军讲武堂、西山聂耳墓、寻甸红军长征驻地等。所有这些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和德育基地就构成了云南省独有的宝贵的德育资源。由于这些德育资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渗透性和亲和性等特点,它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思想感情。有意识地注意并充分挖掘当地的德育资源,赋予新意,加以改革,以此丰富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不失为在边远地区加强学生品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充分利用民族和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亲和性”

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民族和宗教问题是我们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难以回避的两大因素。过去在我们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认为民族的就是落后的、宗教的就是封建迷信,应该统统摒除,全盘否定。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愚昧的偏见。任何一个民族生生不息,都必定有一整套道德标准和道德力量来维系。而在其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另外,就是对于宗教信仰,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待。一些宗教教规作为一定的道德规范对人的行为有一定进步意义(如伊斯兰教禁烟酒)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各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和宗教信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的资源。如一些民族团结、凝聚力强;一些民族民风淳朴,嫉恶如仇;一些民族尊老爱幼,乐善好施;一些民族有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和互帮互助的思想;一些民族有耿直憨厚,礼貌热情的习惯;一些民族有爱洁净的卫生习惯等,加之还有众多的富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民风民俗活动。如果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能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就能缩小学校德育要求与学生思想品德之间的距离,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亲和性”,从而起到提高德育有效性的作用。利用民族和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边远地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条有效途径。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构建一体化的学校德育网络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地,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环境影响是复杂多样的,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和道德的影响,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但若以这种环境影响的来源作为考察对象的话,我们又可以把它分为三个方面,即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取得实效的关键是使这三个方面的影响性质相同,方向一致,构建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当前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学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三方面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地方增多了,造成了德育工作的困难。有的教师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形象地列举了这样一个公式:“5+2=0",其含义是指学生一个星期在学校里受到五天正面教育的效果被两个双休日在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所抵消。尽管这个公式夸大了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具有片面性,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影响在相互离散、相互抵消却是事实。因此,在边远地区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需要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加以控制和改造,并最终形成一种教育的合力。在云南省,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在许多学校,为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开设了“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等;为了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开设了“社区学校”和“社区委员会”等,这些作法对克服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相互离散,从而形成一种德育合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四、在边远地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针对云南的特点,根据云南的实际,我们认为在边远地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毗邻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国,紧靠世界毒品最大产地之一的“金三角”。近年来,由于受国际上毒品价格上扬,利润巨大的刺激,毒品走私日益猖獗,吸毒人数也大幅度上升。而云南省作为毒品过境的一个必然通道,深受毒品的危害。尽管党政十分重视禁毒工作,并对贩卖和吸食毒品的行为实施极其严厉的打击和处罚,但毋庸讳言,在云南省毒品走私现象远未到根本控制和肃清的地步,禁毒工作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经过调查统计发现,吸毒的高危群体是青少年,受害最深的也是青少年。吸毒不仅严重摧残了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而且还会诱发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吸贩毒品,不仅只是一个毒品问题,还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正在威胁局部地区的社会治安、经济建设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给社会、家庭和学校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在边远地区,尤其在云南,教育学生认识毒品的危害,从而自觉地抵制毒品就成为学校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加强对学生进行毒品预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设置一定的课程来作用和影响学生的,而学校的教育目标也主要是通过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这里,如果从学生素质的构成要素出发,我们就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现行的课程体系有缺陷,这个缺陷就是没有开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也就使得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它往往因学校领导的更替和个人的好恶而兴废,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也容易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个问题。一般来讲,学生在思想品德和知识、能力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具有外显性,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在学校教育中,人们对德育、智育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受认识的局限,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思想品德问题来对待,其结果必然是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上的被忽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针对性,效果也欠佳。而缺乏心理辅导的教育是难以称得,上是素质教育的。

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还具有现实性。当代,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尤其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的转折时期,社会矛盾冲突和人们心理矛盾冲突大量增加,并尖锐化。这种社会背景对身心正在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尚未成熟,处于课业负担重压之下的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心理疾患和行为偏常较之过去也大量增多了,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诸如学习焦虑、挫折感、自卑、多疑、交往障碍、社会适应差等问题日趋严重,这已被诸多调查统计所证实。

另外,在边远地区加强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其极强的针对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一般都住在边远地区的山区农村、贫困地区和高寒山区。至今,许多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仍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交换方式是物物交换,商品经济、市场观念、竞争意识等十分淡薄,他们目光短浅、思想狭隘保守落后。因此,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对其心理冲击更迅猛,反映出来的心理问题更突出。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盲目的民族自尊心与深刻自卑感的心理矛盾,自主独立意识与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的矛盾,自我控制欲望与自我控制能力差的矛盾及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意识的冲突等矛盾。有人把民族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概括为:自傲性与自卑性;独立性与盲目性:怀疑性与虚伪性;嫉妒性与报复性等。

因此,在边远地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基础。在云南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许多中学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师大附中、玉溪一中、昆明八中等都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其中师大附中专门成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与有关高校合作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测试,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并合作编写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套共三本,由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正式出版,这套教材现已在全省十多所学校试用。这些探索都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

(三)、加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问卷调查和学校领导、班主任座谈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普遍反映,现在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弊端是,学校德育的内容和要求与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尚有不少差距,在边远落后地区更是如此。因此,在边远地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应该克服不切实际的高、大、空的教育,将教育的起点降低,从最细微处做起,从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人手。在边远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强调养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民族聚居地区,长期以来,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和风俗习惯,其中有不少是落后、消极的。如由于受本民族粗放豪爽,以善饮为荣的影响,一些民族学生从小就抽烟喝酒,日久成瘾;又如农村卫生条件差,一些民族养成了许多不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受其影响,一些民族学生经常喝生水,不注意个人卫生,甚至有的学生在宿舍走道和楼梯口大小便;而有些民族早婚早恋习俗不仅影响了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也带来了诸多思想品德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边远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的形势更趋复杂,黄、赌、毒有泛滥成灾之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教育,使他们洁身自好,远离毒品,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已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内务、卫生、礼仪和饮食起居等方面进行文明、健康的规范和严格的管理,并逐渐达到养成的目的,从而使民族学生逐步走向健康和文明。这同样是边远地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客观要求。

(四)、加强对学生进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教育

在云南省,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宗教信仰。一些民族学生由于全民信教,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在边远地区,宗教对学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宗教宣扬神灵的存在、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的思想,它本身从整体上讲是唯心的,不科学的,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并影响学生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确立。因此,在边远地区(尤其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德育工作中,要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来抵制和削弱宗教对学生思想的消极影响,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表明,由于大部分学生信仰宗教是受本民族全民信教的影响,他们对宗教并没有多少深刻的理解,他们同样也乐意接受科学和新观点。因此在尊重其宗教信仰的同时,加强唯物论、无神论的科学理论与知识的教育,削弱宗教对他们思想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学校德育教学品德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摘要:古语有云: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所以,一个人的品德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至关重要。但是,体育课程囿于單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很难像其他文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品德教育。因此,体育教师要时刻将体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表现在日常的教学中,使得体育中的教学规则与教学设计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并与时俱进,始终坚持把品德教育融会贯通于平时体育教学活动当中去,从而使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熏陶并受益于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真正而全面的人材。

关键词:体育教学  品德教育  创新模式

众所众知,品德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品德教育是人一生当中接受教育的基础,优良的品德教育对人材的培养至关重要,甚至优先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容。但是,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品德教育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现如今,如何提高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比重,以及如何在体育教育中开展品德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一、品德教育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扮演有重要角色

1.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学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占据有颇为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宣传优秀先进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主线,也是主流方式,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现象显示接受程度普遍不高,并且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也有所欠佳,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呈现的形式较为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对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的形式或方法进行探索并创新,尝试采用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更灵活多样、活泼有趣的教学形式。在体育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极其重视开展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其教学过程中加大力度开展品德教育。

2.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对培养学生立德树人有着重要作用。

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离不开品德教育,评价一个学生的优秀与否也不能仅仅依靠成绩的优劣。品德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成材标准而言,既是基本点也是最低要求。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品德教育,体育教师可以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团结合作等方面去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也可以通过增强他们对良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同感的方式为以后学生的知行合一提供夯实的理论根基。

二、品德教育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的社会现状

面对着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高中考、高考中体育成绩的分值与比重的大环境、大背景,在相对有限的体育教学中,学校或者老师往往一味的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或体育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现存的应试教育出现的本末倒置现象,不仅对于素质教育的普及与推广不利,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三、品德教育在日常体育教学中缺失的主要原因

1.现在大多学校或者体育教师只为单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使用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从而使得教学目的与品德教育之间的紧密联割裂了。

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模式,既不利于体育教师开展德育教育,也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无法让学生享受这一教学过程。体育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体育素质能力,而目前大多学校或者体育教师仅仅单纯地把体育课程视为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方式,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的初衷被严重扭曲。体育教学原本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能得到全方位发展,要想如愿以偿的实现这一理想目的,与品德教育的支撑息息相关。品德教育既可以作为这一切教学目的之基础,也可作为教学目的之前提。

2.学校或者体育教师对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严重被忽视。

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学校或者老师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甚至有时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和检查,这样不仅导致未能真真正正关心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去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再者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数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一周只有2节课,还要要求体育教师既要很好地完成基本的体育教学任务,又要很好地去开展品德教育,即便体育教师力求两全其美,恐怕也是力不从心。

3.体育教师在德育教育的教学能力不足。

在体育教师的培养方面,国家行政教育管理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对体育教师只在体育专业课程、体育专业技巧等专业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地学习与培养,而对品德教育的学习与培养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未能形成系统地学习与培养,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能致使体育教师对于自身对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再一方面会因为他们自身缺乏在品德教育知识方面专业系统的学习,从而使得自己对学生开展品德教育的能力不够。

四、提升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改进措施

1.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把品德教育潜移默化到日常体育教学当中。

体育教学应以实现学生德育为价值取向,体育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德育要贯通融汇在体育教学中,以德育激发并带动体育教学,从而使体育教学与德育相辅相成并得到良好的发展。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体育教师要丰富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体育特别是德育的浓厚兴趣,在体育教学中提高许学生学习品德教育知识的兴致。体育教师也应将枯燥乏味的专业教学知识、体育比赛融合在体育游戏的设计和规则上比如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勇敢果断、不怕失败、服从指挥等德育内容相结合,将品德教育以体育游戏和游戏的形式进行,易于学生接受,使学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掌握德育的相关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2.提高对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在制度设计方面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课程和教学模式。首先,体育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德育工作中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其次,将德育纳入师范院校体育教师的学习和培训中,旨在提高他们在德育方面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最后,为确保体育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要安排足够的体育教学时间,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和保证。

在实践中,为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学校以及体育教师要组织安排更多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活动或者比赛,力求通过游戏、活动或者比赛等形式进行德育,从而使德育不再单一、枯燥,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德育知识。

3.提高体育教师在品德教育的教学能力。

为了让体育教师更好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品德教育,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对提高体育教师在品德教育的教学能力责任重大,也是大势所迫、势在必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财物精力去指导、帮助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开展对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高等师范院校可以安排一些资力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政治教师对体育教师开展专业品德教育培训;学校要树立不仅仅只有文化课程才能开展品德教育的意识,在教学任务中开展品德教育是各个教学科目老师的责任。在体育课程开展品德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必要性,学校一方面要给予体育教师更多的教学时间,保证体育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去开展品德教育。学校要组织关于品德教育的各种活动,调动各科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包括比赛、竞赛的在内的一些形式来加强体育教师德育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使得完美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与品德教育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的,是相辅相成的,这两者都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的手段之一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并且这一举措对学生在形成有关体育方面的良好品德素质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重点在于如何在体育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陆洋.初中篮球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策略[J].当代教学论从,2020(6).

[2]孙德明.基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下的体育品德课时目标制定策略[J].体育教学,2020(5).

[3]尹志华.论核心素养下体育精神与体育品德的关系[J].体育教学,2019(10).

[4]赖惜治.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品德教育实践与探索[J].教育管理,2020(16).

[5]錢连华.初中体育篮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攻守意识[J].新课程(中),2018(12).

[6]李.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篮球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青年,2017(16).

[7]罗伟文.初中体育篮球教学开展组织上课策略探究[J].体育风尚,2018(6).

[8]余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

作者:毕艳兵

学校德育教学品德教育论文 篇3:

关于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认清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积极转变德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德育内容;开展多种活动,拓宽德育途径,促使农村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有效途径

近年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思想品德教育在新时期中小学阶段愈显重要。但是,目前農村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1. 教师德育理念相对落后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多数依赖教师,但是在当前的农村学校,大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不够到位,尤其是对德育内容的认识存在片面性。新时代德育内容可谓是丰富多样的,它不仅仅指单方面的道德层面的教育,还包括学生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承受力等。但有些教师德育观念相对陈旧,在部分教师眼里,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一切。倘若学生的成绩比较优秀,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些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骄傲自负,不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2. 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有些农村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家庭教育出现缺位现象。大部分家长在孩子很小时就离开家到城市务工,孩子的照料任务就落在爷爷奶奶身上。而爷爷奶奶只能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显得力不从心,这样就形成了教育上的“空档”,使部分孩子慢慢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其次,家庭教育出现越位现象。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欠妥,教育方法存在简单粗暴的现象。另外,部分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对教育的认识较为肤浅,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尽量满足,溺爱孩子。这些孩子心理脆弱,遭遇困难和挫折容易一蹶不振。

3. 不良社会风气对学生产生误导

农村环境相对闭塞,文化娱乐活动有限。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长期存在,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学生来说,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尚浅,容易模仿、学习,导致思想观念产生偏差。

4. 学校德育方式与途径单一

在农村学校,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片面地认为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依靠德育课程来实施,而未能意识到各个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只是进行纯理论灌输,未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典型事例展开。学生面对枯燥乏味的德育知识,兴趣不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

二、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

1. 转变德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渊博的学识,更注重学生是否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要考虑学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及各种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德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用崭新的德育教学模式开展德育工作,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不但要教好书,更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

2. 联系生活实际,丰富德育内容

课程在不断改革,信息在不断更新,但是现行的德育教材内容的更新有延迟性。有些农村学校德育教材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该立足学校实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德育素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使德育教材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在思想品德教育课上,教师就不会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展开教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德育教育。另外,学校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情编写系统的德育教材,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择中国历史上有关德育的名人小故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思想得到熏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

3. 开展多种活动,拓宽德育途径

教师要积极拓宽德育教学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德育工作。首先,可以开展主题班会课,或者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或者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其次,可以举办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演讲比赛,或者名人故事会,又或者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束语

总之,农村学校教师一定要认清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不断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采用多种教育手段,紧随时代发展潮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经验,不断探寻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方法。

注:邸承花为本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陈亲泉. 对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 甘肃教育,2019(16).

[2]崔建梅.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德育,2019(2).

[3]巩艳萍. 对初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革新,2017(1).

[4]陈丽英. 农村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7).

作者:邱丰海 邸承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