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工业工程论文

2022-04-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工业工程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为适应我国核电行业的发展要求,需要从整体和全局角度思考核电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模式是符合核电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基于华北电力大学与企业“订单+联合”核电人才培养模式,论述了校企联合培养核电人才的必要性、具体做法及业绩,提出了对联合培养模式的建议。

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工业工程论文 篇1:

“分类指导、多方联动、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车辆专业人才实践探讨

摘 要:为更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通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双师型教学队伍,多层次、个性化学生校内外实践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等措施,提出了一种以“分类指导、多方联动、竞赛护航、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车辆专业人才实践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车辆专业;教学改革;校企深度合作

汽车产业是襄阳市经济支柱,对于创新应用型人才急需巨大,作为我市唯一本科院校,湖北文理学院地处湖北省襄阳市,学校秉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优良校风,坚持与时俱进,现已形成了工科为主、文理支撑、突出应用、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我校车辆工程专业2009年招收本科,同年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11年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专业为“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首批试点专业;建有“数字化虚拟仿真”省级实验教学平台,“汽车零部件制造装备数字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电动汽车测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一大批省级平台。每年招生本科生130名左右,专任教师24名。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对接汽车产业过程中,为解决 “人才需求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课程内容重复现象、理论联系实际不足”、“校内实践资源有限”、“年轻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分类指导、多方联动、竞赛护航、校企深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车辆专业人才实践培养模式。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1. 坚持和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的,构建了学生、老师、雇主;企业、行业、学校;建立校企、校地、校政、校校。强调学生参与度三维度多层次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人才培养协同培养。

2. 探索课程群建设为纽带、以教学工作为主线,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团队建设理念,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

3. 形成政府、行业、区域企业、学校多方联动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通过多方联动,以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践、科研训练、技术攻关、定稿实践等内容丰富的项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类型需要的学生实践需求。

二、改革措施

(一)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主动对接汽车产业人才需求

针对湖北省汽车产业对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的需求,湖北文理学院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和汽车服务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构建“汽车产业链专业集群”。每年召开行业、企业、高校专家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充分听取专家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意见,细分了人才培养方向,并共同开发了多门专业方向课程。形成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支撑区域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有效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二)以“大学生方程式大赛”为主的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考研为主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就业、创新创业、考研”的三分类,“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四合作,并搭建了“学业指导、考研指导、思想指导、创新指导、创业指导”的五服务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到各种大学生竞赛以及老师的科研项目中,增强学生的工程和创新意识。如以车辆专业为核心,积极备战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指定年轻和富有责任的老师担任指导教师,根据组织大赛规则,学院组建了TSD、飞飙、凌远三支车队参加油车组、电车组、baja组的比赛,队员主要来自我校车辆专业为主,该赛事本身创新性就很强,如果学生全程参与制作过程并参赛,可获得相应的课程创新成绩;每年吸引将近20多人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资料搜集、整理,问题提出和分析等方面全面了解科研流程;从报考方向、学校,专业课辅导,以及面试等考研全环节对考研学生进行指导和跟踪,力求做了“精准、精细”。车辆专业(含新能源汽车)考研率连续多年持续高升,由2015年的10%左右提升到了2017年的25%左右,2016年30人,其中985、211学校12人;2017年考研31人,考研率创历史新高,达到26.96%。车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8%,连续多年年位居全校前列,同时车辆专业学生在全校举行的“科技校园”“百生讲坛”“书香校园”等活动中屡创佳绩,位居全校前三。

(三)分类考评、注重过程

针对原来课程考核“重结果轻过程”的方式,将平时成绩由原来25%左右提升到40%~60%,除了常规的考勤、作业、实验成绩外,采用试题库,并加入了课程创新和科研训练考核,鼓励学生通过论文、创新训练、科研项目、企业实践等方式取得相应的实践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及将来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对选择考研的同学,将侧重于对他们论文、专利等科研基础训练;选择就业的同学,侧重于工程训练和创新课题方面训练。实验课则侧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所涉及到各主要仪器设备要求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操作仪器设备的方法、步骤及各个注意事项,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实验。

(四)以课程群建设为纽带、教学科研相长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全面服务襄阳”、 “三进”、“双百”、地方挂职、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活动,教师挂职进企业,企业优秀人员兼职高校,组建校企联合“双师型”教学队伍。车辆专业聘用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产业教授”近20名。专任教师中一年以上企业经验的老师10名,每年寒暑假通过学校“全面服务”活动进企业教师达30人次,构成了 “双师”教师队伍,目前具有行业背景专任教师比例达50%。邀请企业一线经验丰富专家、工程师、管理者来校讲学。从2014年开始,车辆专业举办企业课程专题讲座50次,平均每学期6次。由企业人员开设汽车行业标准和工具类创新学分课程。如汽车检测法规和流程,汽车行业主流了软件cruise、ug、catia等,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培训。

通过对课程群教、授,浓缩、提炼,解决课程门数多、学时多、相互之间重复交叉、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离等问题。如汽车测试类教学团队,将原来6门课284个理论学时、52个实验学时, 336個总学时,梳理成测试硬件、感知执行层、算法决策层三个层次,综合实训和扩展创新实践两个专项实训所组成的192个理论学时,120个实验学时的课程结构。同时要求团队核心人员,近三年至少要承担五门课中的三门及以上课程,这样更加对专业理论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基础,测试平台有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

(五)政府、行业、区域企业、学校多方联动的校企深度合作

由在学校“协同育人”、“三进”、“双百”等活动牵引下,组建了襄阳市机械工程学会、湖北新能源创新标准联盟、襄阳市汽车工程学会,定期召开产学研对接会议。与区域汽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人才协同培养、产学研基地20余个,有效拓展、补充了学校的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实践实训能力。我们根据企业性质结合汽车专业特点,整理分类出以整车额为代表的“协同培养”、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厂的“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学研深度”。通过多方联动,以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践、科研训练、技术攻关、定稿实践等内容丰富的项目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类型需要的学生实践需求。归纳起来,我们的校企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

1. 与东风汽车股份公司、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国家动力电池检测中心为代表的整车及检测企业的“协同培养”为主合作:从2008年起,东风公司、检测中心的多位高级工程师与我院专任教师合作讲授《汽车测试技术》、《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可靠性》等课程,合作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开展了半现场化教学和项目训练式教学等改革,收到了良好效果;参与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累计接待学生认知、课程实践500余人次,提供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6项。

2. 与宇清公司、东风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为代表新能源汽车企业“订单培养”为主合作:我院合作开办“宇清班”采取订单式培养,学生最后一年学业在宇清公司完成,以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替代原培养方案中的部分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由企业和学校教师共同负责指导,企业定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测验考试,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在联合培养协议的基础上,意向签约的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公司完成,毕业实习由企业工程师指导,毕业论文由校企双方合作指导。累计接待学生认知、实践200余人次,提供大学生实践训练项目7项,获得省级科研项目3项。

3.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等为代表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产学研深度”,通过蹲点式服务,订单式项目、促进双方甚至多方的合作共赢,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手法得到扩展,科研接了地气,凝聚了方向,紧跟了前沿。双方签订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创新基地、塑性成形联合工程中心、双百服务点等协议5份,我们车辆系老师从2015年“多学科跨院系了解”、2016年的“传统检测”、2017年“轻量化”及2018年“师生联动、智能检测”为主题连续4年蹲点三环锻造,同时巧妙地结合了湖北省“博士服务团”,团队2015、2017选派两批博士挂职公司,为企业采用订单保姆式服务,团队平均每周都有师生在公司。实现学生、老师、企业的多方共赢。

有近1200名学生在该公司认知实习和实训,从事公司产品相关毕业课题40余个,发表论文5篇,专利15个,软著10个、省级以上竞赛5项。获批2017年校级示范实践教学基地称号。完成59名三环锻造学历提升毕业论文指导。获批襄阳市隆中创新人才项目1个;企业一线技术员工为我校隆中讲坛4次,受众1000余人次,接纳我校机械大类累计12名本科毕业生就职于公司,10名大三学生进行“我选湖北”顶岗实习。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21项,接待学生认知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累计1500余人,直接就业区域汽车30%左右。

教师在转向节检测和增材制造等方面,解决企业难题12项,开展技术培训11场,培训人数600余人次,签订技术开发合同13项,联合申请省市项目4项,获批湖北省校企研发后补助项目9项。申请专利33项,授权专利1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8项;科研经费累计到账410余万元;发表论文30余篇;获襄阳政府津贴1人,青年科技进步奖1人,省级以上奖励2项。

2016年4月,双方联合的“盘式转向节绿色锻造技术研究及应用”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国内领先”,该项目在节能、节材、环保上的优势,为企业每年创造3000余万元产值。“汽车转向节缺陷管理系统V1.01”、“一种润滑油油品检测装置”等多项成果在公司转化,每年为公司节省成本近千万元。

三、改革效果

(一)学生素质突出,受用人单位欢迎与好评

2015年以来,车辆专业本科生表现活跃,参与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5项,公开发表教研、科研论文23篇,参与申获专利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项;获得以大学生方程式为代表的汽车行业和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为代表的省级以上学科奖励12项;参与以国家自科基金、中央引导地方、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区域企业横向技术开发项目35项,协助解决技术难题40项,获得省级科研奖励4项。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竞争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98%以上,考研率在20%以上,湖北三环集团、东风公司、骆驼集团等国有大公司每年均有我优秀毕业生。

(二)教学科研相长,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获行业、同行认可

抱团发展,通过蹲点式服务,订单式项目、促进双方甚至多方的合作共赢,战略伙伴关系:教学内容得到充实、手法得到扩展,科研接了地气,凝聚了方向,紧跟了前沿。

2015年以来,车辆专业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校级改项目10个,国家科研项目5个、省级项目6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 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10篇,科研论文20篇,其中EI/SCI检索8篇。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2部,获得校级奖励9项。科技成果鉴定2 项、成果转化2 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23 项;软著21 项,企业横向项目29 个。获批省教育厅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项。晋升教授、副教授6名,学生参与设计的“一种锻件余热利用装置”软件著作权,成功在企业转化应用,获得好评;多篇车辆专业教研论文公开发表,与企业经济深度融合,应用型汽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同行广泛关注。

四、结束语

本方案涵盖我院车辆工程、车辆工程新能源方向、汽车服務工程3个本科专业,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得到广大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提升了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了一批面向汽车行业、面向地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有效提升了我校汽车类毕业生在省、市周边地区和汽车行业的就业竞争力!希望对其他兄弟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书贤,向立明.邓利军.校企协同下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50):35-36.

[2]向立明,邓利军,王书贤.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7,10:51-53.

[3]吴华伟,聂金泉,景文倩,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汽车测试技术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7(4):183-184.

[4]杨年炯.与专业认证相衔接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16(17):221-222+225.

作者:吴华伟 梅雪晴 聂金泉 丁华锋 张远进

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工业工程论文 篇2:

华北电力大学与企业“订单+联合”核电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为适应我国核电行业的发展要求,需要从整体和全局角度思考核电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模式是符合核电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基于华北电力大学与企业“订单+联合”核电人才培养模式,论述了校企联合培养核电人才的必要性、具体做法及业绩,提出了对联合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订单;联合;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陆道纲(1965-),男,江苏扬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洋(1982-),女,山东临沂人,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北京?102206)

基金项目:本文系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671)、国家级核电“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华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X10073)的研究成果。

21世纪,面对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与资源、能源的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凸显,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与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暖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促使人们再次把目光转向核电。核电是一个清洁能源,但同时也是一个有潜在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并威胁环境安全的能源。为了促使核电的安全、高效发展,对从事核电科研、设计、建造、运行及管理的人才的培训变得十分重要。

在2000年之前,我国采取适度发展核电政策,核电规模和人才规模相对较小。在2004年之后,我国从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与能源形势出发,开始积极发展核电,我国的核电事业进入了更快更新、全面发展的阶段。2006年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核电4000万千瓦这样的目标,面对这一目标,核电人才的培养成为中国核电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也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迅猛扩大,毕业生数量也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在此情况下,也出现了这样一个倾向:一方面,一部分毕业生一时难于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也找不到适合其需要的人才,学和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电力行业高校。该校毕业的学生厚基础、重实践,向电力行业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学校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面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于2004年设置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开始核电技术人才的培养,并于2007年组建核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起步于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依靠“以核养核,滚动发展”的理念,逐步发展成为集核电生产、技术研发、核燃料储存为一体的,由国务院全资监管的特大型核电集团。目前有600万千瓦装机的核电机组在运行,近2000万千瓦核电机组在建,承担了国家核电中长期计划近一半的机组建设任务。面对如此重大的国家核电发展计划和企业发展目标,迫切需要一大批的核电科研、工程建设和运行等方面的人才。

在上述背景下,华北电力大学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集团)为了适应中广核集团核电建设和运营对人才的需要,探寻企业与院校联合培养人才—“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促进高校与央企之间的合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于2005年双方签署核电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华北电力大学与中广核集团连续七年合作开展“订单+联合”模式的核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广核集团培养了近400名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核电人才,探索了一种具有示范意义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华北电力大学已把该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到大唐电力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企业。

本文将把华北电力大学在该方面的具体实践进行回顾与总结,与高等教育同行交流探讨,从而使这样一个模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一、校企联合培养核电人才的必要性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一种权衡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新型模式。[1-6]它是校方在满足企业对于专业性人才渴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绝对优势资源,定向培养毕业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封闭式的培养模式相比,“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彰显了针对性、动态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首先,它在教学内容上,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站在企业需求的高度,有针对性地教学,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使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其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是面向未来市场需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相对静止”的教学体系的弊端,推动了多元化、动态式的教学体系改革,可以让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规律,以企业的用人需要来规范课程设置;[7]再次,近年来,我国“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合作对象也从国内企业拓展到了跨国公司,外延上的拓展凸显了该种机制“开放性”的特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由于具备以上优势特点,因此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合作,最终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

从学校方面来看,第一,“校企联合”培养机制降低了校方组织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提高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就业声誉;第二,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场地等办学条件方面的密切合作,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科研和创新环境。

从企业视角来看,企业可以很大程度地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因此该种机制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大量与基层一线岗位要求高度匹配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可以缩短在市场上“网罗”人才的时间,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第一,“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并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更快地适应企业文化,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第二,可以使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获得良好的就业保障,在踏出校园的那一刻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核电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需要充分考虑其特殊性。第一,核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核电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深厚的专门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高超的专业技能。第二,核电技术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核电厂从研究到设计、建造、运营等,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科与专业,例如: 核物理、核工程、核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结构力学与材料科学、仪表及控制工程等等。第三,核电属于先进工程技术,它广泛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技术,同时还要求极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第四,基于对安全的高度重视,核电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在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注重人与机器的有机结合与完整统一,所以核电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个人修养、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及核安全文化素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订单+联合”培养模式就是通过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企业文化的培养,使学生较快地胜任工作岗位,较早地具备良好的核安全文化与素养,以满足核电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急迫需求。

二、“订单+联合”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

华北电力大学“订单+联合”培养的主要模式俗称为“3+1”的培养模式。“3”是指学生前三年按照华北电力大学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1”是指第四年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进行培养。学生主要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及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学生于大三下学期参加企业的预招聘流程,通过预招聘流程的学生与企业签署用人协议,企业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强地提出课程设置要求,校企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核电人才“订单+联合”培养模式中,第四年的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原则:(1)完成原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学习;(2)采用交叉互补的方式,使学生兼备核、电、动三方面的专业知识。例如,原核工程专业的学生要补修热动、电气的相关知识;原热动、电气等专业的学生要补修核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设置的主干课程主要有发电厂热力系统及汽轮机原理、核电厂电气原理与设备、核电站通用机械设备、核反应堆物理、核反应堆物理热工、核反应堆物理安全、核反应堆物理仪表与控制、核电厂材料与水化学等。

为了使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来,还采取了以下做法:

(1)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

(2)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开展讲座。

(3)赴企业及核电工业部门参观实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接受企业文化及核安全文化的熏陶,具体采取了以下做法:

(1)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上,通过各种活动及规章制度,培养勤奋学习的优良学风、守纪诚信的良好风尚、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乐观开朗的心理素质、优良的社会管理与交流的能力。

(2)为了提前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经常到校与学员进行思想交流,通报企业发展状况,开设企业管理制度、政策法规、岗位管理要求、岗位技术与技能及企业文化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招聘与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将自己看成企业的准员工,增强企业主人公意识。

三、实施“订单+联合”人才培养的业绩

1.参加联合培养的学生规模

华北电力大学与中广核集团从2005年开始实行“订单+联合”培养模式,成为与中广核首批合作培养企业人才的重点高校之一(另一所是上海交通大学)。当年共计招聘48名同学,集中到苏州进行封闭式培养,由我校专业教师负责教学工作。从2006年至今,每年在北京校内定向招收一个联合培养班及在苏州招收一个联合培养班(苏州联合培养班由我校保定校区学生组成)。此外,2010年,中国电力集团投资公司从我校选拔30名学生作为联合培养。2011年,上海电气集团也选拔14名学生作为联合培养。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2.联合培养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状况

在中广核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华北电力大学对联合培养毕业生在中广核集团内的工作状况做了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首先,我校毕业生已经分布在中广核集团下属的各个企业,包括工程公司、运营公司、红沿河分公司、宁德分公司、阳江分公司、台山分公司、防城港分公司等单位;其次,工作岗位遍布该公司的各主要技术部门,包括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维修、安装调试、设备采购等;再次,华电学生专业基础扎实、专业符合度较高、工作上手快、文化特质与企业文化契合度高、工作踏实认真、任劳任怨,所以目前华电毕业生在中广核集团内职业发展稳定。2005年以前入职的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集团中高层管理或技术干部,2005-2006年入职的毕业生在组织内已成为技术骨干或初级管理者,2006-2011年入职的毕业生整体处于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核电业务的特殊性,2009年以后入职的毕业生大部分尚处于培训和学习阶段。

3.联合办学对华北电力大学核学科发展的作用

通过“订单+联合”培养模式,一方面,学校向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在与企业合作办学过程中,获得了企业的经费支持,这些经费促进了华北电力大学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了大学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丰富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促进了华北电力大学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的优化。

四、对联合培养的建议

1.加强学生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等精神的教育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在新形势下还应加强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首先,要加强学生体能训练,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其次,加强学生在艰苦奋斗方面的教育和拓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事业和国家需要的关系,走艰苦创业的成才之路;再次,进一步规范签约流程,加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加强任课教师与企业运行和工程实践参与度

放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培养协议企业的技能需求,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社会与行业需求的通用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培养,让学生成为现代企业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3.加强学校教师科研与企业合作

首先,坚持通过科研来促进人才培养,加强学校教师的整体科研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其次,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相互培训,企业把带队老师安排在企业进行实际的专业操作,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建立相应制度,业余时间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等方面的培训。只有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都具备教学育人的培养理念,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8]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为适应我国核电行业当前蓬勃发展的要求,需要从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思考核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培养模式,高校与企业“订单+联合”模式的核电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无疑是符合核电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核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是新时期下如何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清当前世界能源形势,消除核辐射带来的恐慌以及高效利用好清洁能源为人类造福的一项重要课题,直接关乎到核电发展的未来。核电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核电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将会成为影响中国未来能源发展的瓶颈,因此,创新核电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成为加速我国核电发展的关键。“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是一种权衡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新型模式。它就业导向明确,企业参与程度深,极大地调动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一种产学结合的“高层次形式”,也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赢的机制,是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沈君.基于校企联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132-133.

[2]王东生.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研究[J].教育教学,2011,(1):74-75.

[3]易丽.试论我国校企合作的变式——基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的思与行[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3):23-27.

[4]徐建华.校企合作的历史变迁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7):39-41.

[5]夏建国.校企联合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10-12.

[6]王芙蓉,聂邦军,杨雪梅,等.校企联合培养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4,(3):46-61.

[7]张翔云,谭琦耀,劳传镜.广西区域经济背景下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2011,(12):220-224.

[8]钱鸣.“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

2007,6(3):10-13.

(责任编辑:刘丽娜)

作者:陆道纲?刘洋

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工业工程论文 篇3:

关于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文章根据当前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针对提高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提出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师资培养以及校内实验室的建设等四方面的建议,以帮助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毕业论文 工业工程 论文质量

[作者简介]曹武军(1971- ),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河南郑州450001)

一、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从系统、人本的角度研究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的工程方法,是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性工程专业技术。因此,要求毕业生能够解决工程技术管理、企业经营过程中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部分是体现在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然而,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的毕业论文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毕业论文水平不高,没有达到其应有效果。总体而言,毕业论文有如下的三个问题:

1.论文题目不切实际。工业工程毕业论文的题目应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需求情况,结合学生特长、研究兴趣和实验条件,并参照指导教师能力来商定的。尽量切合实际,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或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然而由于部分教师能力所限,提供的题目不切实际,宏观的多,微观的少;理论阐述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少;题目涉及的知识面过多或过窄。另外,有些学生由于找工作或考研的影响,心情浮躁,选题不当;有的学生选题时缺乏主见,比较盲目。

2.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毕业实习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重要的一环,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接触生产实际、开阔视野、认识社会以适应未来工作的一次极好机会。通过实习,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现实中,实习往往流于形式。部分同学将毕业实习当成形式,积极性差,图于应付,不能从工业工程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实习单位没有主动配合,学生无法接触到生产实际过程,缺少动手机会。因此,学生难以学到实用知识,达不到预期的毕业实习效果和质量。

3.毕业设计要求不严格。工业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实践性很强,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首先,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大学四年中的教学内容之一,与就业关系不大,就业的重要性明显高于毕业论文,因此无法安心进行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到寻找工作,论文质量差也在意料之中。其次,近年来高校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加,造成教师资源相对紧缺,一个老师指导毕业论文人数过多的现象普遍,教师时常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再者,从学校管理层面,对毕业指导老师的工作量设计过低,毕业设计的经费投入不足,也造成了毕业指导老师不愿管、懒得管的局面。

二、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除却社会环境,从学校角度来讲,笔者认为,从学校层面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师资力量不到位。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师一部分并非本专业教师,缺乏对工业工程的培养体系而全面的了解,也未能与其他课程进行相应配合。因此在日常教学,特别是毕业论文阶段,要用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观来进行引导和指导。

2.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够。学校提供毕业论文相关设备条件的充分与否,对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多数院校工业工程专业属新成立专业,实验室建设时间短,学生没有充足的条件进行实践,陈旧的工具和仪器难以满足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和更好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论文的需要,这无疑导致论文缺乏实践依据,论文质量自然难以提高。

3.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校外实习基地仅基于友情而建立,没有从政策层面或法律层面上进行约束和规范。双方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造成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的局面。

三、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提高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提高:

1.毕业论文题目与实际相结合。毕业论文选题要密切联系客观实际,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深入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来获取有价值的选题。这要求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深入各企业中,了解企业,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符合工业工程原理和规律的做法,通过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提出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选题。企业单位的实际课题,任务明确,要求具体,能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

在具体毕业论文指导上,一方面可以实行双导师制,校企联合指导。学校指导老师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进度、毕业设计与专业理论的结合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等方的内容,而企业指导教师由研发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热心教育的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担任,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具体内容的实施和完成,确保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与现场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协助导师参与指导毕业论文。这样本科生不仅可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还可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2.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很强,没有实践教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难以提高。因此,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首当其冲。这可使企业与高校学生长时间接触,便于企业考察和了解学生的工作能力与优势专长,招聘到更为适合的优秀人才。而高校则通过基地实习环节增进对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掌握其人才需求状况,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在校外实习基地设置上,指导教师先和企业有关部门沟通,了解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产问题,学生实习时分配成各团队,每一团队分配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中去实习,收集资料,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毕业实习研究报告。这种方式避免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企业而言,用最小的投入解决了存在的生产经营问题和企业惧怕学生实习的一些弊端,实为“双赢”。

3.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工业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学校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有利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本保障。另外,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学校经费设备的改善,如通过与企业的项目协作,争取企业直接费用支持或设备、测试支持等,又或成立联合实验室等。

4.加大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必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良好的科研背景、教学水平与指导经验直接对学生的学术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完善本校教师的师资结构,除提高教师本身的学历层次外,还要注意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注重引进在生产一线有工作经历的高学历教师;其次,提高毕业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并限制其最高指导学生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毕业指导老师的监督、检查,完善各种毕业论文的规章制度并进行检查,提高毕业指导老师的责任心,健全专业质量监控机制,这些对于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均具有关键作用。

四、总结

提高工业工程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良好的实习环境、师资队伍,更需全社会的参与,尤其是工业企业的通力合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夏守之,郭焱.做好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9(1).

[2]陈亚绒,周宏明,付培红,等.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9).

[3]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4]刘利军.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

作者:曹武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职体育职业素养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