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教育活动小学德育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五心教育活动小学德育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指向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等问题,阐述小学德育文化场域构建的基本理念及基本模式,提出构建德育文化场域的路径:立足书香文化场域,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开辟活动文化场域,增强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课程文化场域,提升小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

五心教育活动小学德育论文 篇1: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实践策略分析

摘 要:基于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的开展的实践策略。首先分析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开展的实践意义,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其次分析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开展的实践有效策略,通过改变模式,丰富教育内容;构建平台,实现信息传递;开展活动,宣传德育重点等实践途径。最后分析出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科技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促进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德育;实践策略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数字化。而学校的教育也在不断地朝着信息化发展,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已经进入小学的德育教育中,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因此,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改善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从而促进了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开展的实践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中增添一些现代元素,彰显时代性。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多方面地对其进行感知,强化学生的有效记忆。同时,相对比传统的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更加将教学内容多元化,为学生呈现出声情并茂的视频、图像、声音等资料,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更好开展。并且,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空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德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小学德育与其他学科不同,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人格等多方面进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因此,长期的教育会使小学阶段的学生难以接受,并不愿意配合,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德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德育中体会到乐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且,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德育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第一,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都知道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培养大批可以为社做贡献之人。所以对于教育而言,其内容、方式需要和时代发展同步进行,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传统教育技术无法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所以自然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打开了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海量的网络世界里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而在这样的世界里学习,其资源也可以得到快速的传播。这也符合教育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最终需求。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提升了现代化的程度进程。在当前的现代化教育手段下,教学发生了根本变化。可以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的教学手段以及方式变得多样。让原来的无趣的德育学习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变得更有生命力。而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也被循循善诱讲述替代。二是运用信息网络开展的小学德育式教学,提升了现代化的教学程度。运用网络可以让德育教学的经度、纬度得到拓展,讓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多元改变,这也和当前教育发展相适应。

三、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德育阶段的教学在目标设定方面有些脱离实际。目前部分小学的德育教师,在教学目标拟定方面喜欢“高大上”,这看似没错,但实际与小学生的发展阶段完全不符。因为这种脱离了实际情况的目标设定,方式是不正确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他们在理解能力以及自律性方面等较为薄弱。所以作为小学德育教师,要学会的就是“接地气”,在目标设定方面需要以学生的实际为基础,以生活为根本。同时,有的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其教学过程太简单了,这样就陷入了一种教学误区:认为德育越简单越能让学生更好掌握。而不知道德育其实是培养学生的品质,并非是理论知识可以替代的,更不能只是说一说事实或讲一讲道理那么简单。这其实对于德育教育是一种误解。而在这种不正确理论的引导下,教师所开展的德育简单而又平淡,完全未能对于实践操作。最后一点就是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太单一,采用单一的教学法,教师和学生双方本来需要有互动的都一笔带过,未能让学生主动尝试解决问题。且小学德育教学内容有着极强的单一性,每一个学生其心理素质以及接受能力完全不一样,部分教师常常忽略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事实。在开展有关德育教学中,所讲解的内容不具有阶段性,常常是“一刀切”的方式,这样教学的内容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失去了自我。

四、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开展的实践有效策略

(一)改变模式,丰富教育内容

中国是一个历经了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下,对小学德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教育需求。因此,小学德育工作要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教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技性。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德育测评结果。首先,教师可以建立一个专用微信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以便教师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方案。其次,教师可以利用LED显示屏宣传德育知识,让学生从观念上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当对学生进行孝敬家长、尊重他人教育时,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教育宣传片或者故事动画,比如孔融让梨,让学生明白应该有自己对事情独立的观点和主张,并要最大限度地正确求同存异,这是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从而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课件,定期对学生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

(二)构建平台,实现信息传递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在学习和生活上都需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因此,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的互相传递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促使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

首先,教师作为德育工作开展的引导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现代的沟通工具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使学生能够逐渐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次,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并且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在家行为和态度,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家长沟通QQ群,定期发布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以及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情况,让家长能够了解到对学生的德育要求,通过家校共育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

比如,某位学生的学习不认真,具有较强的反抗心理,受不了一点批评和冤枉。教师就可以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到家长对其的教育以打骂为主,使学生养成了固执偏激的性格。因此,教师要指导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对他的关爱,并在家劳动要让家长给予适当的鼓励,在校期间教师可以让其观看一些宽容的小故事,明白生气对身心造成的伤害。从而使学生能够改变其性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三)開展活动,宣传德育重点

小学德育工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明确德育宣传的重点,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例如,以“雷锋精神”为主题。可以为学生播放《雷锋的故事》短片或者电影《雷锋》,引导学生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对自己的消极影响,促使学生能够学习雷锋好精神,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或者开展“感恩”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三八妇女节的来历,知道一些世界著名女性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与劳累,培养学生的感激之心。从而使学生学会关爱,用真情和行动回报父母、回报长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感恩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会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家务,培养学生的正确劳动观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以及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观看火灾逃生的视频,学习自护自救的知识,使学生从小树立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安全教育活动,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并积极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五、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促进小学德育的顺利开展。通过在德育工作中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呈现出声情并茂的视频、图像、声音等资料,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而让学生在德育中体会到乐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并积极地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康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

[2]侯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7(36).

[3]邵振飞,孙丽萍.小学德育教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2).

[4]张健邦.小学德育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践探寻[J].新课程(上),2019(1).

作者简介:

张明珍,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第二小学。

作者:张明珍

五心教育活动小学德育论文 篇2:

小学德育文化场域的构建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指向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等问题,阐述小学德育文化场域构建的基本理念及基本模式,提出构建德育文化场域的路径:立足书香文化场域,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开辟活动文化场域,增强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设计课程文化场域,提升小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

【关键词】小学 德育 文化场域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就如何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近年来,各校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育人方法,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但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指向性不明、针对性和系统性欠缺等问题,“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小学德育工作的成效事关学生的发展方向,事关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事关国家的兴衰与成败。

德育文化场域是指由构成小学德育文化系统的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立体空间。德育文化场域将德育文化隐性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场域中,具有立体性、多维性、全景性等特点,促进了生生、师生、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素养、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困境

(一)德育指向性不明

德育聚焦于“培养什么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规定了小学低、中、高年级各自的德育目标。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小学并没有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而是把其看作学校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学习成绩依然是衡量学生学业成就的首要标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从谈起,由此导致“德智失衡”。

一是德育与学生发展实际的错位。部分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不能很好地理解深层次的德育内涵,没有从学生的年龄、心理与心智特点等方面科学地提出各阶段的德育要求,导致“小孩说大人话”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是德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的错位。部分德育工作者缺乏将德育目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能力,不是将德育隐性渗透到书香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等场域当中,而是试图将深奥、抽象的德育理论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总之,德育指向性不明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易使德育工作偏离方向,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二)德育缺乏针对性

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提高立德树人实效性的关键。然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仍沿用“一对多”的育人模式,这一模式在满足德育规模化要求的同时,也带来了忽视小学生身心发展差异的弊端。

一是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小学德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有的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并没有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进行话语转换。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发展的限制,不能真正弄清楚这些内容的理论内涵、价值意义,以致出现了“囫囵吞枣”的现象。此外,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是德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当前小学德育方法仍以讲授式为主,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显性灌输,导致小学生无法对教育内容产生感同身受的理解和认识,以致难以结合自身实际与德育内容形成情感共鸣。

显然,德育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会导致小学生对德育的接受程度降低,不利于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培育。

(三)德育缺乏系统性

德育系统性是指在层次分明的德育整体中,各个德育要素具有一定的秩序和清晰的逻辑关系。德育具有系统性能推动德育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德育工作的有效运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德育工作者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存在碎片化、非集中化等问题,忽视了德育内容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其二,德育队伍缺乏系统性。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主要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及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以及日常德育活动进行,其他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并未被调动起来。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往往是孤立、分散的,缺乏系统的交流和合作,同时由于部分德育工作者未获得系统的德育培训,对先进的德育理论和科学的德育规律缺乏系统的认识,以致全员育人的合力并未真正形成。

其三,德育路径缺乏系统性。德育路径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德育工作较零散、杂乱,立体化德育氛围不够,缺乏一个指向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德育文化场域”。

总之,德育缺乏系统性这一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小学德育合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小学德育的实效。

二、構建小学德育文化场域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模式

(一)构建小学德育文化场域的基本理念

小学德育文化场域构建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学生生活,通过理论引导和环境熏陶,不断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作为一所有18年“读经典,诵经典”文化传统的书香校园,在建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校本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其德育文化场域的构建遵循如下基本理念:以“全人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校书香文化为引领,多角度挖掘、多力量整合、多场域联动,全面构建德育文化场域,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局面,确保人人参与、个个担当、处处渗透、润德无声,有效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小学德育文化场域构建的基本模式

构建德育文化场域,应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及样态,充分整合各类德育文化场域,注重显性与隐形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形成强大的思政合力,培育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学生。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以“三维一体”模式构建德育文化场域,以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向,以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的立体空间为主要任务,以不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书香文化场域、活动文化场域、课程文化场域为主要内容。书香文化场域的构建,主要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活动文化场域的构建,主要是增强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文化场域的构建,主要是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这三个场域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渗透、交融的整体。教学实践中,学校应从整体性出发,促进各场域间整合融通,汇聚力量,切实发挥小学德育文化场域的育人作用。

三、小学德育文化场域构建的基本路径

(一)立足书香文化场域,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

书香文化场域既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吸收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营养。营造向上、向善的书香文化场域,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共同的精神宝库,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个人情感。

南宁市衡阳路小学立足本校书香文化场域,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七大行动”。一是“开学第一课”,组织师生观看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通过组织学生写观后感和举办心得交流会等形式,使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二是上好国学课,研究国学课程“五步教学法”,不断开发、完善国学校本教材,弘扬儒雅文化。三是办好新生“开笔礼”仪式,通过“朱砂开启读书智”“击鼓鸣志小少年”“学业进步落笔尖”“茶敬亲师谢恩情”“殷殷期盼送红蛋”“状元桥上步青云”等仪式活动,帮助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是举办“读书节”活动,通过国学知识测试、经典诗文诵读、经典沙龙论坛、讲经典故事比赛、新诗创编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读经典、诵古韵、品诗风。五是举办“吟诵节”活动,引导学生在吟诵中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六是举办“祭孔节”活动,每年在孔子诞辰日,全校师生诵读孔子名句,把中国礼乐精髓和仁爱精神等传承并发扬光大。七是举办“志学节”活动,通过六年成长回顾、向父母鞠躬、向老师献花、经典诗文节目展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踏上新的学习旅程。

(二)开辟活动文化场域,增强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辟活动文化场域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活动文化为主要内容,寓德育于生动、丰富的活动当中,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实时交互,不断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首先,要开辟行为活动文化场域。学校将德育隐性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和创造,使小学生在感悟道德之美的过程中涵养美好德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上,师生实行“立—礼—起—坐”的文雅答礼;在列队出操时,让小学生做到“快、静、齐”,并积极践行《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毕恭敬”;开展“日行一礼”,让每个孩子都谨记“不学礼,无以立”。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系统评价,评出习惯养成“模范班”“示范班”“文明星”“孝顺星”“博学星”“勤劳星”等,使学生做到“读经典,规言行”。

其次,要开辟节日活动文化场域。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以“爱与感恩”为主线的情感教育活动,使学生品味人性的美好。如在端午节时,可以开展亲子共同动手包粽子、端午节主题班会、观看赛龙舟、读《离骚》经典名段系列活动,引领小学生了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开辟融合活动文化场域,播撒仁爱有礼的生命之花。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德育资源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德育活动的形态、载体和途径,引导学生在融合活动文化场域中深度体验,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如组织亲子阅读、爱绿护绿、国防知识进家庭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三)构建课程文化场域,提升小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学校应构建课程文化场域,积极研发德育校本课程,在课程文化场域的构建中实现“课课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目标,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一是晨会课程的设计。在每周一的晨会活动中,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上台展演,通过“传唱爱国歌曲”“英雄在我心中”“我的家風故事”“小小百家讲坛”“小小传承人”“主题校园剧展演”等形式,引导学生以情境演绎的方式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二是心理成长课程的设计。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宣传渠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等进行分析和指导。三是书香社团课程的设计。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社团课程的过程中成长。学校设计小学剪纸、机器人等36项社团课程,以“走班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社团课程的过程中成长。四是全员运动课程的设计。要积极培养小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通过全员运动课程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如从2015年起,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开展“全员运动会课程”,配备了50余组体育器材,设计了50套标准方案和500例快乐体育训练,形成“车轮滚滚”“寻找足迹”“夺冠高手”“抬小猪”等经典项目,使小学生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磨炼了意志,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五是价值认同课程的设计。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到科技馆、规划馆、博物馆、南宁孔庙等开展主题教育,帮助小学生理解并遵守公共空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初步形成集体思想和组织观念。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要找准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困境和突破口,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德育文化场域基于全场域整合、全主体共生和全过程融通思维,将德育隐性渗透到书香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等场域中,有效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周小李.整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高校德育理念研究述评[J].现代大学教育,2011(3).

[3]潘娜.对话育人: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6).

(责编 秦越霞)

作者:朱剑梅

五心教育活动小学德育论文 篇3:

凸显“五育融合”的学生多元化评价探究

摘   要

新时代,面临教育领域出现的“五唯”问题,教育评价改革的推进势在必行。多元化教育评价是基于教育的本体价值及社会价值,立足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提出一种以多元思维进行的教育评价。新时代对学生的多元化评价要以教育价值需求为准则、以全面发展目标为核心、以五育融合内容为重点、以多维数据过程为基础。由此实践路径才能够对学生进行真正的多元化评价。

关键词

学生评价  五育融合  多元化评价  教育价值  多维数据  全面发展

教育是具有时代性的行为动词,不同时代其价值具备多样性。新时代“立德树人”是社会大背景,“五育融合”是教育理念及追求,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此。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决克服“五唯”问题,其长期存在于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中,唯分数、唯升学是应试教育的负面结果,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是教育领域中教师进行考核评价的负面现象[1]。针对这一现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在于探究先进的评价模式及其实践路径。

一、多元化评价以教育价值需求为准则

教育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人是类的存在物,离不开社会环境,教育价值在于“教育的个体价值”及“教育的社会价值”相结合,缺一不可。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教育的过程中要考虑现代人的需求及人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人的基本素质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在认知范畴之内得到“自由”;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国家、社会、文化的需求,通过对人的五育融合教育培养出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有素质的人才,从而由人对社会的影响造就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然而有学者提出,以成绩为基础、以分数为主参照的考试是现今教育评价实然性的主要构成,分数成为教育各方利益相关者竞相追逐的目标,而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被淹没在成绩、分数之中[2]。这样的评价方式使教育成为单一的应试教育,而“多元化”评价则是关注教育个体价值及社会价值的评价方式。

要使多元化评价以教育价值为指导,须横向贯穿教育价值精神、纵向开展教育价值活动。首先,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的主体要认可当前所倡导的教育价值,理解五育融合的理念及价值。彰显主体的教育价值,可通过对主体开设相关教育价值讲座,增强主体的专业素养,使主体认可五育融合的教育价值,如此而来,教育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教育。其次,对于教师评价主体需要更新其教育理想追求,使其把教育作为一项自我价值实现的事业来进行,提升教师主体的教育需求层次,减少教师主体的功利化需求。總的来说,主体的需求层次会影响其行为方式,多元化评价的要求之一就是提高有关教育者对教育价值追求的需要层次。再次,要想做实多元化评价,需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培养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评价,并且在评价过程中要随时把握住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考虑社会发展价值。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教育价值落实的基本形式,落实教育价值要伴随教育活动始终。最后,教育价值本身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名词,新时代,进行多元化评价的过程中,要凸显五育融合理论精神,使多元化评价充满时代生命力。

二、多元化评价以全面发展目标为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指示为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及要求[3]。“全面发展”目标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落实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教育意蕴,并且要健全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机制,同时要平衡五育各方的全面均衡发展。审视当前教育评价实践,对学生的评价并没有关注于学生的五育融合发展,而是过于注重学生单一化的智育发展评价。教育评价被教育权利者拿捏、追逐、最终以“分数”方式呈现,教育自身成为附属于分数评价的途径,久而久之教育为了评价,评价成了教育的目的。

如何才能够使教育评价目标导向全面发展,成就人的“全面发展”呢?首先,重塑教育思想是关键的一步。多元化教育评价是生命价值思想基础的评价模式,所以,在进行教育评价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更新落后的教育思想,时刻以生命价值的思想为基础。其次,分析当前教育问题,可知“唯分数”现状的产生实则是对“人才观”的误读所引起的部分错误的学生观及教学观。所以第二步是对人才观的重新定义。当前社会并非是为少数人服务的精英社会,而是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的目标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只有拥有和谐、稳定、人人乐居其位的社会才能够达成目标。所以笔者对人才的理解,是人能够践行道德、积极生活、热爱生命、明确自我价值,亦能接受平凡。最终社会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状态。再次,怎样才能把人才观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这个问题关系到文化的创新及发展。教育来源于文化的传承,但不仅仅止于继承;文化的创新是继承符合普遍性价值的文化同时创造符合时代的新的文化。教育评价改革必定基于某些思想文化进行改革,想要群体由心认同就得唤起藏于本心的优秀传统育人文化,倡导以“传统+创新”思想模式对教育思想进行更新,才能把人才观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最终导向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教育评价目标要导向“全面发展”,不仅仅需要对教育思想的创新及重塑、对人才观的审视及定义、对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还包括教育评价机制要体现出“全面发展”的目标。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在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定过程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以五育融合为教育形式,以生命价值为追求,多元化地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这样,教育评价改革才能走向多元化。

三、多元化评价以“五育融合”内容为重点

五育融合是什么?有学者从“五育”及“融合”两词语分别进行研究。从主体及内容来讲解“五育”,认为“五育”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要有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五育”的内容不仅注重德智体美劳各自学科内容上所体现的“善”“真”“健”“美”和“实”,更注重“五育”之间的相互交叉,互相渗透;“融合”不是简单并列或补齐拉平,而是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聚集、渗透,生成新的有机整体[4]。评价内容落实了“五育融合”是评价目标指向全面发展的体现,“五育融合”的评价内容正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所提出的,同时还体现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多元化评价的内容指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导致对学生进行分数至上的评价,一线教师并非不知道“五育融合”与全面培养人的教育意蕴,“唯分数”的评价指标使他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导致教师不能不考虑短期利益的得失,从而使教育行为只关注学生分数的涨幅[5]。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多元化评价把“五育融合”纳入评价内容之中,使评价主体在制定评价指标时皆要由此制定。

由系统观探究,教育评价自身就是一个分工明确、结构完整的系统,其中主要包含着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这四方面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也就是说,评价内容要落实“五育融合”,需要各个部分共同渗透。首先,多元化评价的目标导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导向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对学生各育进行培养,而是要以全局观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融合发展。比如学校内的学科教学有意识融合五育,高品质学校建设要考虑五育,校本课程要融合实践弥补五育发展,这就为落实评价内容指明了方向。其次,要做到“五育融合”需要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仅应该只考虑班主任、同学、科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应该扩大范围考虑家长、同伴、社区工作者对学生的评价。不同的主体对学生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多元化评价正是寓意着以全纬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只有“多元主体”才能关注“多元文化”,才能做到“五育融合”。再次,评价内容如何设计也是关键的一步,对评价内容设计应包括“五育”纬度的分体评价内容及“五育融合”的总体评价内容;同时,“五育”评价内容的设计形式要继承传统的学科考核形式,还应创新加上学生总体评价。总体评价不是对智育的否定,而是融合五育的学段要求重新进行纬度的探究,既能够保持评价对应试的作用,又能够发挥教育价值,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完善的、科学的评价。最后,评价方式应该结合量化及质性的方式。评价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理性、感性的思考,对其的评价不应该是一个冰冷的数字,应该以量化为辅,以质性为主进行评价,“五育融合”的评价内容是对评价对象时代性的把握,做好五育均衡发展,才能够成为时代所需的人才。多元化评价落实“五育融合”的评价内容是当前“立德树人”下的必经之路,想要转向多元化评价必须重视“五育融合”的内容导向。

四、多元化评价以多维数据过程为基础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也将考虑其信息化,进行教育数据的整合,使教育评价的过程科学化,才能培养五育融合发展的学生。在教育领域中所提及的教育“多维数据”的渗透是贯穿整个评价过程之中的。有学者从教育主体来划分教育数据,其包括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等不同层级机构采取的教育数据;从纵向时间来划分教育数据,涵盖了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以及进入职场的整个学习生涯过程中所累积的教育数据资源[6]。这样的教育数据具有综合性、长期性、连续性,能够分析学生的成长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进行对学生更全面的评价。教育评价改革基于教育数据的分析制定出对应的评价标准是立足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的方案;对学生的评价是基于学生长期的教育数据所得出的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更为全面及有效。目前,国内对教育数据的收集才起“星星之火”,大多数的教育部门有收集部分教育数据的习惯,却没有对其进行信息化处理,数据的收集仅仅为保存而失去其促进教育的意义。同时,国内的相关部门并未有明确的分工体系,也未有完整的专业团队,教育数据的整合对教育评价改革的影响微乎甚微。针对此现状,多元化评价应如何做到以“多维数据”贯穿整个教育系统呢?

教育数据体系研究中要把多维数据贯穿于教育领域,需要对整个教育数据治理体系进行分析。经分析比对认为,美国肯塔基州构建教育数据治理体系的经验能够为我国整合教育数据提供借鉴。其中,美国此州教育数据治理体系中治理人员划分为“四级联动”主体,明确分工,相互融合;对待教育数据的生命历程,确立数据使用的“六环串联”客体领域;针对其运行机制,形成政策引导、多方协同、技术支持、资金保障、反馈强化的“五位一体”机制[7]。于此,教育改革通过这样的体系化、全方位、技术化、各领域协同化的教育数据治理体系将会有實实在在的证据支持。教育数据整合首先需要中央政府先发文引导,在思想上为教育数据的收集提供支持。其次,针对国情设置对应的教育数据收集部门,并且赋予数据部门特有的数据收集权利,能够使用信息收集工具去各部门获取对应的资料;同时,由于对教育数据的分析是一个交叉于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技术,部门人员设置必须要有进行思想指导的专业教育学学者,也需要提供技术支持的统计类学者、信息技术类学者,才能够做到多方技术协同对教育数据进行分析。再次,中央政府还得对此部门进行必要的资金支持,对运行流程、设施配备进行资金预算。除了资源的供给,还得对教育数据部门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职前培训、职中发展培训、收集教育资源培训等,以提升数据收集的有效性。最后,当教育数据收集之后需有专业人士对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出可行的教育建议,并且对教育建议的运行进行跟踪反馈,观察其是否合理。只有这样系统地整合教育数据,才能够进行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改革,并且使教育改革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才不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样政策无法落实的情况,这是“多元化”评价走向成功的必要过程,是促进人“五育融合”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静,李森.五唯教育评价的反思与突破[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2):59-64.

[2] 刘志军,徐彬.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教育研究,2019(05):10-17.

[3]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EB/OL].(2018-09-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

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4] 宁本涛.“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05):1-5.

[5] 吴遵民,蒋贵友.从松散联结到制度耦合:五育”融合理念落实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德育,2021(01):31-35.

[6] 但金凤,王正青.数据驱动教学变革:美国教师运用教育数据的教学实践与支持机制[J].电化教育研究,2020(10):122-128.

[7] 王正青,但金凤.如何构建教育数据治理体系:美国肯塔基州的成功经验[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01):77-86.

【责任编辑  孙晓雯】

作者:谢璐宇 田夏彪 黄云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辅导员生命教育论文下一篇:煤矿企业班组安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