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为写作之根范文

2022-06-29

第一篇:阅读为写作之根范文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总结以阅读为中心,词语理解写作为两翼的方法尝试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总结:以阅读为中心,词语理解、写作为两翼的方法尝试

在村小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阅读存在着偌大的问题,那就是可读的书少,或者着说很好读书。在全处实行暑假、寒假统一读同一本书的制度下,有的学生才能勉强有本书读。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低,从而造成学生对语文兴趣的低下,词语理解不到位、写作没有积累和激情。

针对村小存在的情况。我反思自己、思考怎样找到学生学语文的切入点。语文是什么?也许这个问题问的有点离谱。因为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什么。也许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缘故。众说纷纭。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语文就是我们民族的母语,那在小学的语文教育过程中,那就需要在母语这个厚重的基础上,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促进母语在学生个体中沉淀下来。从而完成小学语文课标的目标,人文性和工具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阅读为中心,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读一会、多思考一会、多练习一会,让学生在课堂中达成与文本的交流。在此基础,从回答问题和相互交流中让学生表达出读的感受,在练习中尝试积累词语的理解的数量和方法。在练习中让学生多角度完成个体对文本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学生读同一文章,获得的东西不一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引用邓小平的理念,让一部分学生先达到较高水平,然后带动其他学生,形成梯队形式全员前进。

再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写作方面的指导。尽量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托,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优秀写作方法。在准备写作期间,可以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在这方面,学生从没有内容可写,没有感情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况。到有的学生能洋洋洒洒写下千余字的文章,并且能加入自己丰富的情感。如我班的陈苏苏、周淑萍等同学。

虽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相信学生多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语文个体素养的发展。我也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养成的学习语文的习惯,使他受益的。

我的这个想法还在初步酝酿和形成的初期。

第二篇:家风之根在德行

重庆〃铜梁邹童

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表达出中国人慎终追远的观念。古时中国人聚族而居,人口众多,重视家风世泽,能够团结人心,形成良好的家族风气。人们一方面强调继承,向前辈高贤大德学习,保持德行不坠;另一方面,努力做好自己,成为新一代的典范。风,取的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讽上‛意义,即人们以高尚的德行影响教化别人,他人也以此严格自律。

家风不可泛泛而论,因为首先有‚家‛才有‚风‛,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除去家族、姓氏的荣誉来讨论家风,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足以感动人心,教育后人。

东汉杨宝在鹰嘴里救了一只黄雀,梦见黄衣童子回来报恩,以四枚白环相赠,说:‚将使您的子孙如同玉环般高洁清白,做官至三公的高位。‛杨宝不求声名,精心治学,享有令名。儿子、孙子位居三公,其中杨震品德操守十分坚贞,曾有人晚上送十斤黄金给他,并说:‚此时深夜,无人知晓。‛杨震断然拒绝,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送礼的人羞愧而退。杨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四知传家永,三公世泽长‛的对联教训子孙。

北宋范仲淹在僧寺读书十年,家里寄来的书信,凡是写有‚平安‛二字的,都抛进山谷;学有所成,出仕做官,推行‚庆历新政‛,想富国强兵;写下《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君子情怀,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之心;出镇边塞,西夏人闻风而退,传言‚范老夫子胸中有百万甲兵‛;设置义庄义田,周济宗族中困难之人。儿子范纯仁在各地任上均有惠政,曾说:‚我平生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范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生平惟存忠恕、胸怀广具甲兵‛的对联教训子孙。

西汉朝刘向受皇帝任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整理图书,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是后世目录学之祖。儿子刘歆继承父亲的事业,总校群书,提倡古文经学,《周礼》、《左传》、《毛诗》等典籍等以发扬光大,传习不辍。唐朝刘晏天资聪颖,七岁时就被封为‚正字‛之官,主管校对典籍,改正文章。刘氏后人为了纪念先辈的德行,撰有‚唐朝正字,汉室传经‛的对联教训子孙。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受到尊敬,在于道德行为,不在官位爵禄。后人在讲述先人德行故事之时,心中必然充满着对祖上的敬佩之情,他们知道先辈的德行成就,是通过不断进取而获得的,不是侥幸而成,而自己要维护好祖先美好的名声,不能毁在自己的手中。加深对自己姓氏、家族的了解,加强对自己的文化修养,就是在传递‚家风‛。 正因为推崇道德,‚家风‛有一种普适的力量,不独一家一姓,更可以大而化之。颜之推写下《颜民家训》,原本目的是教育颜氏子孙,然而后人从中汲取了许多教训,前人评论说:‚余观《颜氏家训》……,其谊正,其意备,其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足令顽秀并遵,贤愚共晓‛,意即该书义理醇正,语言浅近不俚俗、切要不激烈,足以令大家知晓遵守。

当今,提倡家风,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从事者能正本清源,说明家风的来龙去脉,维护好自己的家风,借鉴别人他姓的家风,发掘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三篇:亲情是幸福之根的抒情散文

自从把孩子交给父母,每个周末多是回到父母身边,带带孩子,让老母亲清闲一下。带小孩是累活,吃喝拉撒你得小心侍候。独生子女,就算出点小问题都心如刀绞。所以,我经常调侃上班可比放假轻松多了。周末常吃住在父母家,按老公的话说,这不仅节省了我们的柴米油盐水电费,而且还能享受与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呵呵,我们喜欢这种生活。父母喜欢儿女绕膝的亲热,儿女喜欢父母喊着自己的乳名的亲切。有了孩子的我们,在父母心目中,我们还是孩子。我们喜欢父亲把我们当成孩子的感觉,那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的纯真岁月。面对自己的孩子,想起曾经的童年,我们就懂得了应该给予孩子什么了。在我们看来,把孩子交给父母,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负担。而母亲却不这样认为。在她看来,淘气的孙子,虽然给添了不少麻烦,但也带来不少快乐。无忌的童语,跳皮的打闹,

有时候,坐在老家的大院里,阳光和煦时,晒晒太阳,伸伸懒腰,看孩子树荫下嬉戏玩耍,真有些怡然自得。去年只结了两个核桃的树子,今年硕果累累。还有梨、葡萄,都给主人以丰收的喜悦。后院,山的峭壁半拥着的青瓦大房前留出了一片空地,母亲早种了一地的小菜,父喜种了树。尤其是果树,樱桃已然熟过,现在挂满果的还有杏子,李子,桃子,梨子,枇杷,核桃,绿荫满园,颇有诗情画意。这座我熟悉的青石大瓦房,不论我走到哪里,它都随影随行,常在我梦中出现。时常在我梦中出现的,还有深爱着我的父母。

第一次远离父母得到广州求学那年我十六岁,在学校天天想家,想得魂不定舍,甚至泪流满面。那个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放假回家,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尽情的听取父母呼唤自己的乳名,在熟悉的环境里,可以像一条鱼,任情欢游。在父母身边,父母就好像枝桠繁茂的大树,我们就像无忧无虑的小鸟,在树枝上任情欢跃、歌唱。

后来工作了,老家对于我,仍然魂牵梦萦。仿佛我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是恋着老家,恋着父母。一有时间就想着回到老家去。

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对于老家、对于父母,那份依恋,侯乎渐渐淡了些。工作中,与同事之间互相探讨、说笑,在一起工作中将友谊酝酿成美酒共饮,让理解、宽容氛围花香扑鼻,让共同的目标在共同努力下飘展欣。走出孤独的青春,有恋人相伴。这时候的我,回到家里,有时还会因为父母管束而心有所怨。但在我最伤心无助时,心里呼唤的,仍然是父母……后来我结婚了,尽管对我的婚事颇有些不满,但他们没说一句话,默默的帮着我准备婚事。当他们觉得有些对不起女儿,让女儿有点委屈时,也只是在我不注意时转身偷偷抹泪。那时的我,性格有些倔强的,婚礼结束,我又离开了父母,外出工作。

我一向觉得,在我和父母之间,感情上都是不善表达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很少给家中打电话。直到自己当上妈妈以后,我的母亲给我的电话多了起来,每次都是絮叨兄长的不理解,父亲的不体贴,我偶尔也会感到厌烦。但内心更大的触动是觉得我那比父亲小十四岁的母亲也老了,她把她的女儿当成最大的依靠了……生下儿子后我就一直是在贵州生活,其间我经常向朋友诉说我自己一个人坐月子时,母亲就只是叫人隔几天送点菜给我,然后,我自己带孩子,带到九个月大。我的目的是想向别人炫耀我有多自强多能干,但给别人的信息却是觉得我很辛酸,没有亲人帮忙。朋友们,我很感谢那段时间的锻炼,我经常回父到母家身边。孩子生病不舒服,大多是母亲四处寻医找药。母亲教会了我很多面对生活的心态,我也更能体谅为人父母的艰辛……

现在,我每个周末几乎是不回自己的小家庭,而是奔到父母身边,这让我又感觉像是回到当女儿的那个时候,不同的是我膝下也有子承欢了。我常带着儿子在院子里玩耍,看着老父亲一会儿打猪菜喂猪,一会儿择菜煮饭,一会儿又去修树搭棚……母亲则下地栽种,烹调美味。平时,两位老人一起背着背箩扛着锄头提着一壶水上山耕种,我心里满满的都是幸福……

以前两个老人老是爱吵,现在偶尔拌拌嘴。这真是少时夫妻老来伴。老父亲身体不错,每周赶集总要和三五好友一起吃狗肉,母亲节俭惯了,为此总爱唠叨两句。父亲又是个爱藏私房钱之人,经常进大钱,支小帐时常向"财政大人"要钱,有时,免不了母亲的一顿“狂轰乱炸”。现在父亲脾气改多了,面对母亲的唠叨,常常是一笑了之。以前的“战火”,就是因为老父火暴脾气,搞得“火星撞地球”似的,动静很大。母亲是个很能吃苦心地非常好的女人,她常说,儿想老娘扁担长,娘想儿来愁断肠。母亲的一生,仿佛是为了我们兄妹在活着。对于母亲,用“忍辱负重”来形容应不为过。我一直不敢想象有一天她离开了我,我会怎么样,我真的很怕……

父母年岁大了,做儿女的能常常伴在身边这是一大幸事,虽然这个物质的社会诱惑太多了,但是,亲情是幸福之根。有了亲情,四季如春。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有意无意之中,我似有所悟。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主题读写计划 传统文化,民族之根

2012年八年级语文寒假主题读写计划:

传统文化,民族之根

【主题透视】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凝聚的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源。作为历史的传承,传统文化已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且不断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在素质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和创造异彩纷呈的传统文化,以此寻根立本、弘扬民族文化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传统文化也逐渐融入了语文课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和写作的重点话题。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传统文化的考查逐步趋热,要求考生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在作文写作中自觉运用这一话题的现象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中考就有贵州毕节(考查夏至)、广西桂林(考查惊蛰)、浙江杭州(考查春节)、山东烟台(考查清明)等省市的现代文阅读考查涉及到这个话题,而吉林省则以“端午的味道”,黑龙江双鸭山以清明、五

一、端午放假期间具体的生活经历或感受作为文题,要求考生写作。

“承继传统文化,体味节日氛围”,面对传统节日文化命题,我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们必须作进一步的探究,用文化的思维去挖掘这一主题,才能在写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名作引路

过年 柯云路

我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的。

到村里不久,就赶上了农历新年,也就是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了。那时的农村还相当穷困,常年不够吃,平日里窝头咸菜能吃饱就是好的。但老话是“穷年不穷节”,再穷的日子,过节不能马虎。

一进腊月,男人们还有一搭没一搭地出工,女人们却早早就忙开了,要拆洗被褥打扫房屋,要为全家老少每一口人都准备出新衣新裤,包括脚上的新鞋。这是一项大工程,平日里要抽空纳好鞋底,要把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拆洗干净,备成新袄新裤的里子。

这还不算,还要蒸馍炸糕,把正月里的主食准备出来。先要一笼笼地蒸馍,蒸好后晾掉水汽,一层层码进缸里,到时随吃随取。糕也一样,山西炸糕用的是黄米,磨成面和好后先要上笼蒸熟,再趁热揉成一团,揉好后揪成一个一个的剂子压扁,可直接炸,也可在里面放上枣泥豆沙之类。炸成金黄色时捞出,一层层压入小一点的缸中,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是随吃随取,但吃前一定得上笼蒸透,否则硬得没法吃。

杀猪杀羊是年前最热闹的时刻,杀好后队里按人头分配。平日农民的饭桌上是见不到肉的,肉领回家后要按照不同的用途分类处置。羊肉可以剁馅包饺子,还可以汆丸子;猪肉的做法就多了,村里一位公认的能人,很得意地教过我,怎样将二斤猪肉做成八个肉菜:扣肉、咕咾肉、过油肉、红烧肉……不一而足。对于当时的农村,谈论谁吃过什么,一种东西怎样吃又怎样做,都是极有吸引力的话题。

记得除夕那天,十几个知青还商量着晚上吃点什么,农民们把我们分别拉到各自的家里,说早就准备好了,一定要去家里吃年夜饭。

我去的这家有四口人,大叔大婶、未出嫁的女儿和小儿子。一进门,炕桌上已摆满凉菜,有拌粉条、土豆丝、炒豆腐等,中间是刚刚点上火的火锅,灶上笼屉里热着蒸馍和炸糕。大叔说我是城里来的“大学生”,坚持把我让到炕桌的“首席”。我坐好后他挨我坐,小儿子才跟着上炕,大婶和女儿一边一个侧在炕沿,并不正经吃,要忙着端菜上饭。就着烫好的酒吃了一阵凉菜,火锅沸腾起来。掀开盖子,锅底铺着白菜,依次层层码放着炸土豆、粉条、肉块、炸豆腐、肉丸子,咕嘟咕嘟地冒着气。这就是当地农民待客最隆重的菜式了。我们边吃边聊,大婶问我家里有几口人,父母现在哪里。我一一回答着,感觉大年夜是如此的亲切温暖。除夕后半夜起,村里零零星星响起鞭炮。那时的农民还很穷,能买百响一挂的小鞭就很不错了。燃放前先将编起的炮捻解开,一个一个地点,孩子们成群结队地从这家放到那家。大年初一,看谁家门前的炮屑多,说明谁家来年的运道好。而这炮屑,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初五之前是不兴扫掉的。

初一走到街上,猛然眼前一亮,但见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喜气洋洋地立在街口,每个人都一身新袄新裤,包括脚上的新鞋。这使得我们这些平日劳动打扮的知青们很是扎眼。当时磕头拜年被当做旧风俗被禁止,人们就在街口互道“过年好”,同时也用目光彼此打量,看谁家的新衣最合体,谁家的花袄最漂亮。从这就能看出谁家的日子过得好,谁家的女人能干。

我从小到大已过过不少年,但那个年让我感觉特别新鲜,也是我至今印象最深的年。那在眼前晃动的新袄新裤,那冒着热气、香气袭人的火锅,都成了我对过年最形象的记忆。 (选自《渤海早报》,有删改)

【赏析】

春节,俗称过年,是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炸年糕,备年货,贴春联,放鞭炮……欢欢喜喜过大年,成了中华民族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文章选取在山西农村过年的经历,按照时间的顺序,展现了农村“年”的习俗,但字里行间充盈着喜庆祥和的气氛,饱含着作者对父老乡亲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的无限怀想之情。

时文精选

用心

爱心

专心 4

清明乡间路 路来森

清明时节,乡村的路变得很特别。

那些路多是一些狭窄的土路,弯弯曲曲地从村头伸向乡野。春已深,土已软,娇嫩的小草浅浅地绿着,空气中氤氲着一种融融的春气。小路上,行人渐多,并不忙碌,他们在做着清明节该做的事情。

清明节的前一天,乡下人叫“一百五”,这个日子里,要做的事是“添土”。乡间小路上,走动着一些肩扛铁锹的男人,他们可能走在不同的小路上,但却是奔向同一个去处——公墓。公墓里葬着他们的先人,那些曾经传递过生命烟火的人们。他们在公墓边上,铲出几锹土,培到自己先人的坟头上,这就叫“添土”。“添土”的意思,大概相当于给已逝的祖辈维修了一下房屋,同时也告诉活着的人们,这个家族,后继有人。第二天的下午,这些男人们还会行走在这条小路上,他们的手中换成了端着的“祭品”,再次来到这个公墓,祭祀自己的先辈。慎终怀远,在清明是表现得最为充分的。这些乡间的小路,这些行走的男人,就构成了一条生命的“河流”,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

清明节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乡间的小路清静而又热闹。大人、孩子,都会通过这一条条小路,赶向田野“踏青”。大人们,大多牵着或者赶着自己家的牲口,比如,一头牛,一群羊。牲口慢吞吞

用心

爱心

专心

5 地走着,人悠悠地跟着,春意冉冉地润着,一条乡间小道,漫溢着一种悠闲的韵致。孩子们总会跟在大人们的后面,他们的手中挥舞着柔软的柳枝,或者口中吹着自制的柳哨,大胆的孩子,或许还会骑到牛背上,唱出一些“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的诗意;一些孩子,跑在前面,早已把一只风筝放起,这便有了一些飞翔的意味。这个清明的早晨,恣意盎然。牲口在路边吃草,草很青、很嫩,这也许是牲口今年里吃下的第一口青草,所以乡下人叫“开青”,意味着从此以后,牲口就能经常吃到青草了。

村口,是乡间路的开端,清明节的村口,常常会搭上几架秋千。清明节荡秋千,自古行之,大多是女人的事情。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真是柔媚、婉约之至。女人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翩然若飞,曼妙而美好。俗语曰:“大清明,小清明,打了秋千不腰疼。”荡秋千,也许就是一种健身之术,女人,因此而变得轻捷、矫健。秋千,荡向高处,或许还寓意着荡得越高生活越美好。

清明节,家乡风俗,已婚的女子回娘家,她们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尚未生育的女子,大多夫妇相随,衣着光鲜,明亮了一条山道;有小孩的女子,又会携儿带女,很容易让人想到那首《回娘家》的民歌:“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乡间的小路,因此而有了一种浪漫的情怀。

清明节的习俗,流淌在一条乡间路上。

用心

爱心

专心 6

(选自2010年4月3日《贵阳日报》)

文题亮相

如玉如盘,是十五的月儿;又甜又圆,是中秋的月饼;吃月饼,赏皓月是中秋的习惯;“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是浓浓的中秋情怀……

请以“中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一类文

爱在中秋 胡馨月

一个节日,一盘圆月,多少情思,多少爱意,在花好月圆时节升腾。

——题记

用心

爱心

专心

爱在故乡

无垠的海面上,浮光耀金,静影沉璧。(间接引用,描绘意境,恰如其分,是亮点。)

张九龄呆呆地站在船头。温柔的月光犹如一块透明的白纱,笼罩着整个海面,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了金黄色。(环境描写优美,有感染力。)但如此的美景却打动不了他抑郁的心情,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那故乡的一隅。月是故乡明,是呀,再怎么着那是故乡呀,那里有爹娘,也有故交和朋友,无论漂泊何处,故乡总是牵动游子的情肠。爱在故乡,唯有故乡,才是游子最向往的港湾。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无眠的夜呀,一盏薄酒,一江清月,怎能泯灭他对故乡的情思?满手的月光,他又怎么能赠送给故乡的亲人?“还寝梦佳期”,也许在梦中才能与亲人欢聚吧。(化用张九龄《望月怀远》的意境,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体现对故乡的爱。)

爱在牵挂

已是半夜三更天,杜甫仰望天幕。深青色的天幕上,晶莹的星星闪烁着动人的光芒,银盘似的月亮镶嵌在满天星斗之间。地上,却是另一番景象:清冷的月光死死地掩盖着一切,空旷的原野,除了沉重

用心

爱心

专心

8 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哀鸣,再也听不到任何的声响。到哪里去找家呀?战争早已让家支离破碎,兄弟离散,不知生死。“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如今,又到中秋节了,兄弟,你在哪里,你的安危,怎能不让人挂念?(以悲凉的氛围写景,意境幽怨空寂。)

月色还是那样惨白,杜甫长长地叹了口气,料想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十五的月呀,你为何这般无情,难道你就如此忍心看着我们叹息、垂泪?(化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写出了对兄弟的牵挂,表现兄弟之爱。)

爱在亲情

我悠闲地躺在沙发里。

还不到晚8点,月亮便早早地出来凑热闹,调皮的月光钻进窗户,把碎金洒了一地。(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我左手拿着奶奶烤的月饼,右手拿着妈妈从商店里买的包装精美的月饼,咬一口,尝一尝,再咬一口,比一比。“看你吃得满脸都是。”妈妈嗔怪着戳我的脑门,把一瓣剥好的橘子又送入我的口中……刚刚吃完一桌丰盛的饭菜,我哪里还咽得下这么多的美食……(抓住细节描写,写出了爱意,写出了幸福。但略显单薄,也是文章的失分点。)

一年明月今宵圆,月儿仍在一如既往地挥洒着银光。朦胧的月光下,还有多少爱的故事发生,谁也说不清。(结尾拓展,深化主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简评】

该文被评为一类文上等,获47分,原因有三:一是文章立意深刻,视角新颖。作品围绕中秋话题,巧妙地化用诗句意境展开情节,依次写出了对故乡、对兄弟、对亲情的爱,紧扣“爱在中秋”这一主题,构思新颖。二是结构新颖。总分总的结构和小标题的设计,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三是文章语言优美。作品大量的环境描写,使文章意境开阔,而恰当的骈散结合和引用等的运用,又使文章语言错落有致,同时增加了文章的底蕴,读来流畅生动,显示出小作者较深厚的语言功底。

二类文

月圆在心头 王 宁

又是一年中秋节。(开门见山入题。)

天渐渐暗了下来,夜空中,一轮明月升起,银白色的月光洒满大地,笼罩着黛色的树丛,粉色的屋顶……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夜晚的黑暗被月色冲洗,天际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家家的灯火,汇聚着浓浓的亲情,在这月色中氤氲、升腾……(环境描写精彩,是该文的闪光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今晚的月亮格外圆,今晚的笑声格外甜,今晚的灯光格外明,今晚的情感格外浓。(连用四个“今晚”,有气势,是得分点。)在这样的夜晚,简单的屋子里,一张暖暖的土炕上,摆着一个圆桌,圆桌上放着圆圆的月饼,圆桌周围围坐着一家子的人,欢笑声溢满整个屋子,感染着宁静的夜晚。(意境恬淡,温馨,语言富有文采。)

院子里,家人正在赏月。坐在板凳上,任皎洁的月光洒在身上,大人们在给孩子讲嫦娥后羿的故事,孩子们吃着月饼,直望着月亮,看他们的架势,好想飞到天上去看看,看那神奇的月宫中能否寻到童年的梦……

时间仿佛定格在这一刻,谁也不愿意打破这美好而又温馨的图景……(过渡自然。)

也许在明天,回家团圆的人们就要各奔东西了,放假的学生又要奔赴学校了,田地里的农活又该忙活了,也许在明天……(视角新颖,别出新意。但不够细致,造成文章略显空洞。)

但是在这团圆的夜里,每个人都不愿去打破这圆满,连倒映在水里的月亮都纹丝不动,风儿也停了。(抓住特征映衬,形象自然。)

中秋的味道是甜的,像月饼一样甜。(与上文衔接不够。)但是也有一些家庭,桌上摆放的月饼却品不出甜蜜的滋味:儿女在外奔波,父母在家孤单。说什么常回家看看,说什么我想有个家,家是什么?家不是房子,而是亲情!有了亲情的温暖,再简陋的房子也叫家。(立意深刻,反思到位,给人启发。)

也许,中秋节的晚上,最重要的是亲情的感悟。亲情如灯,在悄

用心

爱心

专心

11 无声息中照亮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角落。

月亮落下去了,又过了一个中秋……(呼应开头,水到渠成。)

【简评】

这是一篇二类文,其优点是明显的:文章没有随大流单去描绘中秋节甜美的主题,而是在描绘中秋蜜意的同时,透过“明天将各奔东西”和“有些家庭品不出甜蜜”来揭示对生活的反思。立意深刻,别出新意。但文章的欠缺也很明显,即作者对于主题的开掘还仅浮在浅层,没有由此深入开掘,用生动的事例和富有哲理的话语揭示出中秋节这一特定背景下隐含的深意。另外,文章后半部分语言概括,虽有韵味,但表现力不够。总之,文章整体语言生动,构思精巧,特别是景物描写精彩细致,因此获得了41分,是二类文的上等。

三类文

中秋的味道 一 丁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全家人欢聚一堂,感受着快乐的时光。(平淡入题,印象一般,注定了文章不可能是一类文。)

相传中秋节是我国古代为纪念嫦娥而产生形成的,我们现在吃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12 这个小小的月饼,其实背后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此处省略,使文意不清,是失分点。)让我们津津乐道,回味无穷。(与前文衔接不够自然。)

中秋是团圆的象征,中秋之夜的月亮十分圆亮。每到此时,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家举杯畅饮,品尝着生活的甘甜。在外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与家人团聚。在这个温馨的节日里,萦绕在所有人心中的,全都是团圆。(点明中秋的传统,但不够细致。)

古代诗歌中,有很多是描绘圆月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饱含着张九龄与亲人共享美好月色的愿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诗歌,李白独自漂泊,不能与家人团聚,在这个月圆之夜,思乡之情更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词赋,虽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但在这月圆之时,苏轼却能表现出如此的祝愿,让我们读出了他忧伤和豁达的一面。古代交通不便,也没有现代的通讯工具,一到这月圆之时,思乡念亲的情感便涌上心头,所以这类诗词还有很多。读这些诗词,我们品出的是酸涩。(引用诗词,增强文章的底蕴,是本文的亮点。)

今天,我与家人一起过中秋,吃的是母亲用爱做的月饼,吃在嘴里,甜在心里,我被母亲的爱所打动,更能体会幸福的甘甜。是呀,父母劳累了一天,回到家还要给我们做饭,做月饼,难道他们不累吗?是什么支撑他们为我们无私奉献,是什么让他们甘愿付出不图回报?我看这些都是亲情的力量!吃着丰盛的饭菜,品尝着甘甜的月饼,我品出的是生活的温馨和幸福。(回到身边,联系生活,体会今天中秋

用心

爱心

专心

13 的滋味,但情感抒发有些牵强。)

中秋,有辛酸,有快乐,有感动,有美好的祝愿,带给我们很多感受。在这个中秋之夜,我要祝福天下所有的爸爸妈妈万事如意,也祝愿台湾的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与我们共度这美好的佳节。(总结深化,想到台湾,拓展主题,为得分点。但与前文照应不够。)

【简评】

这篇文意尚好的习作以中秋为背景,抒写中秋节日里的复杂味道,语言较为顺畅。此文之所以被列为三类文,原因有三:一是文章选材缺少新意,没有做必要的剪裁,欠缺构思的严谨;二是文章语言缺乏文采,文章除第三段外,其他语言都是叙述性的,缺乏灵气和可读性,造成语言的僵硬;三是文章的展开没有紧紧扣住“味道”这一主题,如第一部分,就没有进一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是粗略涉及,使文章流于肤浅。但该文叙述尚算流畅,病句不多,所以列为三类文,得32分。

真题回放一

题目:感受节日

提示:题目中的“节日”包括国家法定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和国外的、本地的、本民族的、本校的节日。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②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题(观点)明确,有真情实感,尽可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或独特的感受和见解;③正文中如需出现人名、地名、校名,请用××或虚拟名称替代。

(2009年广西桂林中考作文题)

感受节日 桂林一考生

洋溢着五千年民族文化的馨香,散发着勃勃文采精华的气息,闪烁着古国文明的灿烂辉煌……它是节日,它陪伴着小小的你我快乐成长……

每当提及节日,我的心中免不了会有些激动。节日的背后,该有着怎样美丽而神奇的传说,有着怎样丰厚深邃的文化底蕴,有着怎样美好甜蜜的向往与期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伴随着一声声爆竹的炸响,又迎来了一个新春。春节是欢乐祥和的象征,一个春节都向我们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容;每一个春节过去,就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开始……春节到来了,便是我们人生的又一个新陈代谢,又一次除旧布新。生命在成长,世界在变迁,年的远去又重来,就像接力似的又开始了下一段赛程。所以,在春节,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管钱多钱少,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管顺境逆境,感受春节,感悟那份“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激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节日,人们怀着伤感怀着思念为故者上坟,虔诚地祈愿逝者在天国能够过得快乐,也祈盼他们在天有灵,给活着的人以精神的庇荫。感受清明,缅怀那些驻留天国的灵魂!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只为屈原的那纵身一跃,只为那位圣贤的瞬间壮举,便有了这个壮烈的节日。“波涛卷不去,忠魂得永生。”因为不忍见大好河山断送在奸佞之手,却又无力回天,何不一死了之,换个眼不见为净?“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感受端午,感悟满腔忧国忧民的热血无处溅洒的悲怆!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大人说七夕便是年轻情侣约会的时间,并且告诉我们,在七夕那天夜晚,静静地站在葡萄架下,便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你要真听到了,便能成就一生的美好姻缘。真的,感受七夕,感悟人世间爱情的甜蜜。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月圆人团圆,深深勾起客游异地他乡的人们对故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一个漫漫长夜,苏东坡长叹一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唉,故国啊,亲人啊!感受中秋,感悟那思念故国、牵挂亲人的情思。

“逝者如斯”,年年岁岁,去去来来,每一次的感受都有不同,每一次的感受都如诗如画。感受节日的文化,感受节日的温馨,感受

用心

爱心

专心

16 节日的美好,但愿人生天天如节日,岁岁如今天,每一个人都怀揣着同样一个美好甜蜜的梦,在感受中得到更多更美好的实现!

【简评】

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小作者以时间为序,选取一年中五个重大的传统节日,展现不同节日的文化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另外,在结构上,全文采用诗词引领,展现相关节日的文化内涵,既使文章语言灵动,富有文化底蕴,又彰显了考生丰富的文化积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真题回放二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传统佳节。三十夜的年夜饭,大年初一的祝福语,正月十五的闹元宵;送旧迎新的喜炮声,沸腾的龙灯和花灯,洋溢着新春气息的春联和晚会……春节里,处处是喜庆祥和欢乐的海洋。

请从你最熟悉的春节活动中,选择你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用心

爱心

专心 17

(2009年贵州铜仁中考作文题)

迎龙灯 铜仁一考生

早听说过玩龙灯的事了,每年春节到外公家,都盼望看玩龙灯,但都没有亲眼得见。

今年正月初九,我和母亲来到乡下外公家里,终于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亲眼见到了玩龙灯的热闹场面。

外公家住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每年春节都有龙灯奉贺的。但那几年山寨的人家都很穷,所以一到龙灯奉贺的晚上,人们都从家里跑到野外躲避龙灯。不是不喜欢龙灯,是拿不出喜钱。因此,龙灯是不到山寨的。所以我一直没有见到过玩龙灯的热闹场面。今年不同了,山寨的人们富起来了,青年男女,老老少少不等天黑就敲锣打鼓,到山那边迎接龙灯去了。

外公却没有出去,他在忙什么呀,原来外公在准备烟花爆竹呢。

晚上约略八点钟,山那边的锣鼓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急了。这时,外公打开了楼上楼下的电灯,整个庭院灯火通明,几个大红灯笼把外公家点缀得富丽堂皇。

外公早在大门外等候玩龙灯的队伍了。我也非常激动,盼望着龙

用心

爱心

专心 灯快快到来。

大约九点钟,外公回来了,嘴里不断地喊着:“来了,来了,龙灯来了,赶快准备,赶快准备……”

我听了急忙帮着外公把鞭炮、烟花搬到院子,又用一张大方桌,摆起了茶水。还专门设置了香案,外公说是要敬奉龙王的。

九点半,龙灯队伍终于来到外公家。外公点燃了迎接龙灯队伍的鞭炮。个个打着灯笼火把的几百号人的龙灯队伍,把外公家的庭院塞得满满当当的。锣鼓声停,龙灯队伍的领头祝贺外公新年大吉,阖家欢乐!外公高兴得不亦乐乎,忙上香点烛,磕头作揖,与领头一起敬奉龙王。

看那龙头,但见龙眼、龙珠、龙舌、龙须栩栩如生。外公将一根红绸恭恭敬敬地献给龙冠,并许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完毕,外公拿出喜钱交给领队。立刻,锣鼓喧天,围观的乡邻散开了,只见戴黄头巾、穿红衣服的青年小伙摆开阵势,舞着五彩缤纷的龙头、龙身、龙尾,在龙宝的指引下,委婉盘旋,翻腾起伏。口哨声一阵紧似一阵,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时,外公安排的烟花响起,礼花冲天,划破夜空,锣鼓声震荡着山谷,山寨沸腾了,我和人们一样,彻夜难眠……

龙灯一家一家地玩过去了,锣鼓声也越来越远了,外公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他一定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简评】

“正月初九舞龙灯,祭祖泰伯赶庙会。”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总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19 那些极具民族色彩的文化活动。迎龙灯、舞龙灯,便是贵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寨人民节日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小作者以此作为素材来写,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在写法上,小作者通过展现春节期间迎龙灯的场面,运用对比手法,写了外公过去和现在迎龙灯的不同做法,展现了春节期间山寨“欢乐祥和”的气氛和民众朴实、豪爽、热情的性格,侧面显现出山乡巨变。全文以“我”贯穿,前有呼,后有应,结尾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真题回放三

题目:端午的味道

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2010年吉林省中考作文题)

端午的味道 吉林一考生

一位伟大的诗人成就了一个传统节日,一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更深

用心

爱心

专心 20 刻地品味生活。

——题记

自战国时期以来,端午节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如今,端午节已受到世界文化组织的重视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裹挟着历史的风尘走来;端午节,浸润着现实的色彩前行。总览历史,端午的味道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

悲伤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馋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就这样,带着悲怨,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投江自尽。人们带着无限的悲伤和哀痛送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因此而设立了端午节。百姓怀着沉重悲伤的心情向江中投粽子,希望鱼儿不要吃掉屈原的尸体——战国的端午是悲伤的味道。

辛酸

老一辈的人心里对端午的概念大概是充满了辛酸吧!在那个战火

用心

爱心

专心 21 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人们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一顿饱饭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满足了。能在过端午节时吃上一个粽子根本是不可能的,甚至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一个粽子对于人们也只是奢望——曾经的端午是辛酸的味道。

快乐

当代的我们,生活多姿多彩,人们再也不用为吃喝发愁,每一天对我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意义的。现在的端午节,系五彩线、挂葫芦、戴香包……人们尽情享受登山采艾草的乐趣,享受各种各样的粽子的美味,有的还会体验赛龙舟的激情——现在的端午是快乐的味道。

时代在改变,也永远地改变了端午留给人们的味道。时光如流水,却永远冲洗不掉端午留在人们心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永远铭记端午的味道!

【简评】

端午,一个引人怀念的节日。小作者从历史到现实,从端午的起源到端午的风俗,运用悲伤、辛酸、快乐三个小标题领起,写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阶段端午的不同味道,展现了端午节的独特文化魅力。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凸显了今天生活的幸福,主题鲜明,立意独特;小标题的形式,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开篇题记和结尾总结,既点明题旨,又使文章首尾呼应,自然圆合。

22

用心

爱心

专心

爱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

用心

爱心

专心 23 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24

【满分真经】用书信抒发情感,自然;用细节表达主题,深刻。 用心

爱心专心25

第五篇:阅读为习作保驾护航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周宁县实验小学 汤周妹

教材分析: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文质兼美,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从全篇看,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每个自然段也都有相应的中心词或句子;课文语言精美,富有音乐感;文章多处采用排比句,这样的句式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学生在阅读美文,欣赏图片的同时,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能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发现并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深切感受敦煌艺术、历史和文化的灿烂辉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

三、四自然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3.通过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让学生体会“莫高窟是艺术宝库和智慧结晶”。 教学准备:

1.教师:《敦煌》视频、PPT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壁画、飞天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视频《敦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激情谈话:

同学们,在危危沙山之间,有一方圣地,流淌着前人不老的艺术灵感——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让我们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继续走进莫高窟!

2.复习旧知:

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介绍的是莫高窟的哪些艺术呢?——彩塑、壁画、藏经洞(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⑵那些彩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谁能用上节课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板书:精妙绝伦) ⑶齐读词语:这篇课文里的四字词语还很多,咱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词语) 小结:阅读过程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积累,让它融入你的语言仓库,灵活运用,相信你的习作语言会非常丰富。

【设计意图:课文四字词语非常多,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复习旧知,又学以致用。】

二、读悟结合,对话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精妙绝伦的彩塑。这节课,就让我们伴随着动听的驼铃声,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用心去感受莫高窟的壁画。

(一)欣赏“壁画”,悟壁画之“宏伟瑰丽”。 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引“宏伟瑰丽”。

⑴师:课文中有一句话,既是对彩塑的总结,又是对壁画的概括,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用直线画出这句话。

指名回答:(出示:莫高窟不仅有„„壁画。)

⑵请同学们联系全文看一看,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个什么句子?(承上启下 过渡句)

师:是的,这是个过渡句,它把前后两个自然段很自然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是对彩塑的总结,又概括出壁画的特点——宏伟瑰丽,(板书:宏伟瑰丽)

⑶品“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读出宏伟壮观。 ⑷齐读句子。

【设计意图:简单的词语有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壁画的宏伟,培养学生品味词语、个性朗读的能力。】

2.默读第三自然段,悟“宏伟瑰丽”

⑴默读第三自然段,在体现“宏伟瑰丽”的词句上画上“~~”线,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留下思考的痕迹。(出示第三节内容)

⑵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品“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悟“宏伟瑰丽”

①出示句子: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②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壁画的内容——(师生接读:有——有——有——还有——) ③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排比句)作者在这里运用排比句式向我们展现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④欣赏壁画图片:

师述:(出示壁画图片配上音乐,师生引读)壁画的内容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比如我们学过的民间故事《九色鹿》就是壁画的内容,还有五百强盗成佛的故事等等。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比如各种菩萨、握剑天王等;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如:统治阶级的出行,老百姓的驯象图、狩猎图等;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如小桥流水、碧波荡漾等种种田园风光。这些壁画中有人、有神、有佛、有景、有物,真是——丰富多彩

⑤齐读。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丰厚文本,体现壁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体会古迹的丰厚内涵。】

●品“飞天多而美”,悟“宏伟瑰丽” 师:敦煌壁画的绘画时间前后有一千多年,它历史悠久,形式多样,技艺精湛,内容非常丰富,西方学者把敦煌壁画称为“墙壁上的图书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呢?——(生)成百上千的飞天。

①自由朗读,引导发现语言美。

师:飞天是在天空中飞舞的乐神,她能歌善舞,非常美丽,浑身还充满香气。文中是怎么具体描写飞天的?(出示句子:)

A自由朗读,想想这些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读出语言美。 B指名回答。

师小结:句式整齐,语言简洁。 ②引导学生发现“动作”“姿态”美 ③欣赏图片,老师范读。 ④指导朗读,个别美读。 ⑤齐读。 ⑥练习背诵: ⑦小练笔:

A下面请同学们仿照文中的句式也写一写飞天,你可以写这些图片上的内容,也可以大胆想象,就写在书中省略号下面。

B指名交流。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师引读:领略了这些飞天,这些壁画的风采!我们不得不赞叹,读——(课件出示: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表达方式美、韵律美和飞天的动作美、姿态美,意境美;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飞天的美,读中感受壁画的灿烂辉煌;再读写结合,扎实练笔,真正使学生一课一得。】

3.回归整体,总结写法。 ⑴回归整体,齐读第三自然段。

⑵总结写法:作者在描写壁画时,与第二段的写法一样的,先是进行总述,接着进行分述,最后又具体描绘了最引人注目的飞天来写,既有面上的描写,也有点上的细致刻画。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文章的段落结构反复强调,让学生明白“阅读即写作”,让学生扎扎实实学语文,快快乐乐用语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探寻藏经洞,叹藏经洞之“得失”。

(回顾板书)过渡:每一个到莫高窟的人,参观了精妙绝伦的彩塑,欣赏了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定还要去看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1.师生对话,品味辉煌。 ⑴师:藏经洞里究竟藏有什么,让人非去不可呢?(课件出示“藏有?”)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到答案。⑵指名回答。(课件依次出示“经卷、„„)

师小结:可以说小小的洞窟里藏着非常丰富的——!(板书:珍贵文物) ⑶齐读。

2.补充资料,痛心遗憾。 ⑴解读“曾”字。 ⑵解读“掠走”。

⑶补充资料:师: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3.创意设想,激荡情感。

⑴师:同学们,清王朝落后无能,落后就要备受欺凌;但是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藏经洞现在才被发现,才被打开,在如今的中国,这些文物的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你为什么这么说?(会,因为如今的中国发达了,强大了)

⑵齐读第四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对话、品味辉煌,重点体会藏经洞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品读关键字词、补充资料,大致了解文物的被掠是我国文物遗产的重大损失,在倍感痛心遗憾之时,继续通过创意设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激情朗读第四段,明确地位。 (板书:艺术宝库 智慧结晶)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 总结全文。 2.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说不尽对莫高窟的赞美。难怪当代文化名人王永健来到敦煌,会留下这样的话,学生齐读:(课件出示:能够让我们真正领略文化和艺术的地方,一定是敦煌!——王永健)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名言结课!让孩子们带着收获,带着情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四、布置作业,延伸课后。

1、推荐阅读:《敦煌遗书》《游访敦煌莫高窟》《道士塔》;

2、小练笔:用“鲤鱼溪的景点 ,有 ,有 ,有 ,还有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鲤鱼,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注意写出不同鲤鱼的不同姿态。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五、结语:

同学们!阅读为写作保驾护航!老师希望你们能把在这短短的40分钟里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让你的习作就像莫高窟的魅力一样,灿烂辉煌! 【设计意图:课终,老师的激情结语,让孩子们带着收获,带着快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明白阅读为写作保驾护航!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精彩人生。】 板书设计:

18、莫高窟 彩 塑 精妙绝伦

艺术殿堂 壁 画 宏伟瑰丽 智慧结晶

藏经洞

藏品丰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寄语范文下一篇:运动会比赛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