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022-09-13

1 我国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长期以来, 在高考指挥棒下, 家长和教师过份追求文化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 进入高校后, 学校一般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 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大学生智商高而情商低的现象很普遍, 他们常常处理不好与他人的相处、交流、沟通, 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笔者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明明想关心帮助他人, 但却常常词不达意而弄巧成拙引起误会, 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 通过连续多年对用人单位在学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会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大学生的能力是各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 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 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因素, 因而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了求职路上的“拦路虎”, 这让许多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都渴望补上“人际交往能力偏弱”这一课。

2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及其内容构成

2.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 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2 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构成

1) 人际感受能力。指对他人的感情、动机、需要、思想等内心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感知能力, 以及对自己言行影响他人程度的感受能力。

2) 事记忆力。是记忆与交往对象及其交往活动相关的一切信息的能力。包括记忆交往对象个体特征, 以及交往情景、交往内容等能力。

3) 人际表达理解力。一方面是指一个人是否能够把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并让他人也能够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是指准确理解他人的表达的能力, 即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的能力。

4) 人际想像力。是指能从对方的地位、处境、立场思考问题, 评价对方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

5) 风度和表达力。指与人交际的举止、做派、谈吐、风度, 以及真挚、友善、富于感染力的情感表达, 是人际交往的外在表现。

6) 合作能力与协调能力。这是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表现, 是人际融合、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必要能力。

3 体育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

3.1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人际交往能力的核心是合作和交往, 体育活动内容具有实践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它可以创设一种易于相互交流的、信息畅通的特殊的人文环境, 集体性项目的学习和竞赛, 让大学生们提高了人际想象力, 学会了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学会了宽容理解、尊重信任、公平竞争、团结协作, 使参与其中大学生们拥有了豁达的气度, 平等、自主表达意愿的权利和更多的人际交流的机会, 提高了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和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

3.2 完善自我意识, 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个人对自己能力、知识、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认知。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到行为指导和调控作用。体育活动的直观性和激烈的竞争对抗性, 要求大学生们在体力、智力、情感和行为高度参与的情况下, 克服心理障碍, 以坚强的意志去克服疲劳、疼痛、失败等困难, 体验痛苦与欢乐、成功与失败、公正与偏袒, 在培养他们勇敢顽强、谦虚谨慎等坚强意志品质,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同时, 他们也有许多机会发现自己在体力、技术技能、意志情绪、人际表达理解力、人际感受能力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和自己个性中的优秀部分, 从而正确认识自己, 不断完善自我。

3.3 提高对社会角色的适应和转换能力

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的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 毕业后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 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 使自己的职业生活顺利和成功, 是摆在每位大学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通过体育运动中体育角色的学习, 学生懂得了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体育运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或在运动中扮演的角色 (如篮球比赛中的中锋、后卫、前锋角色) , 担当了某种体育角色, 就要表现这个角色的特征, 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 有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摘要:我国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偏弱, 体育活动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平等互利、交互相容、诚实守信等特殊的人文环境,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自我意识的完善和人际交往中心理障碍的克服以及社会角色的适应与转换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 吴汉德.大学生就业指导[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在英语教学中提升素质教育下一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有效措施关键要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