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中教学的时事政治论文

2022-04-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基于高中教学的时事政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时事政治教育是高中政治教育的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同时也是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时事政治教育对提高高中生政治觉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以及克服高中政治教材的滞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于高中教学的时事政治论文 篇1:

巧用思维导图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摘 要:在高中教学的所有科目中,政治相对来说是比较晦涩、复杂的科目,所以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高中政治这门课,在高中政治这门课上都缺乏激情。而且大部分的政治课都是很枯燥、死板的,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使得整个高中政治教学都处于很被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高中政治课堂,师生之间容易沟通不畅,教师不能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学生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而导致教学综合效率下降。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思维导图开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得到应用。本文就针对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政治;政治教学

引言:在高中政治中引用思维导图,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效率和学生对知识记忆的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而加深对高中政治知识的理解,促进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虽然使用思维导图可以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积极影响,但是思维导图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的。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探索,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让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发挥出最大的积极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含义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的、有效的、用来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实用性工具。思维导图是将图片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然后将各关系层用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并用不同的颜色将各个主体关键词区分开。思维导图是依靠人们记忆、阅读的能力,让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平衡稳定,进而来激发人类左右脑的潜能,扩散人脑的思维。

(二)思维导图的制作

首先,准备几张白纸并在白纸的中间位置画出思维主题,主要是通过能够表明中心意思的字、词和凸显来表示的。然后再在白纸上画出次主题,用来延伸中心思想,无所谓先后顺序,也不指定结构,只要出现重要的地方就及时地用关键字表示出来,并与次主题相连。画完思维导图之后,还要使用不同颜色的笔以阿拉伯数字的形式将每一个次主题都表示出来,使整个思维导图变得直观、清晰。

(三)思维导图的发展

我国对思维导图的使用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记忆障碍,但后来,随着思维导图的发展,在工商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常被用来给员工进行企业培训。虽然使用思维导图有很多优势,但还是没有让思维导图在学校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后来经过当时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研究实践,发现思维导图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合适的。因为思维导图只能帮助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却不能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去记忆,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控制,再加上每一门课程都是有固定的逻辑结构的,所以传统思维导图并不适合应用于学校教育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难,也变得更加难以记忆,所以我国的教育团队不断地对思维导图进行优化,将思维导图优化成了学科思维导图,并成功地应用于全国五百多所学校。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思维导图是可以发散思维的,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用思维导图是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去理解知识的,对提高学生对高中政治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每次在学习新内容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新的专业术语和知识点,同时,学生还需要与之前学过的旧知识进行融合,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画出自己认为的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然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将不同的知识点区分开,让学生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目的。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给学生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外,还需要让学生了解当下的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如果可以在给学生开拓课外热点知识的时候引用思维导图,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当下的时事热点巧妙结合,将课内的知识延展到课外,把课外的知识放到思维导图中,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

在复习高中政治知识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对知识的复习并不仅仅是背诵和掌握,还要对知识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制定一部分内容让学生去复习,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画出思维导图,然后与之前课内、外结合画的综合性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对知识记忆的不足,及时的查漏补缺,然后有针对性的去复习。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时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紧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主要科目为主,对政治这门课投入的时间的精力都是比较少的,而且现在的高中政治课堂要讲的东西特别多,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很多内容,所以让学生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情况下做到复习、学新、巩固这三个任务还是有难度的。在这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里,教师既要给学生讲授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给学生延伸当下热门的时事政治,然后再让学生画一下思维导图,时间真的是特别紧张。所以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绘制出思维导图,进而帮助教师一起更好地完成课堂任务。

(二)绘制思维导图方式落后

受当前教学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是都是靠手工进行操作,再加上学生最开始都不太会画思维导图,所以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很容易浪费时间。除此之外,当教师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很多学生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让思维导图美观上面,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整合,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思维导图不仅不会推动高中政治教学的发展,反而还有可能阻碍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所以,教师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研究,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有效地绘制思维导图。

(三)思维导图效果不佳

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是无法单独使用的,是需要配合其他教学手段共同进行的。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中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掌控课堂的能力,还要求教师要有实际运用的技术;除此之外,思维导图的使用效果还会受学生的影响,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做到及时的预习或者预习的效果不好,那么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就会觉得很困难,从而浪费时间,降低课堂效率。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努力,使思维导图可以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发挥出最佳效果。

四、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这门课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枯燥的,而且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很多,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靠死记硬背,这种方式智能让学生短暂性的记忆,还不利于学生理解政治知识。但是如果学生在记忆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维导图是通过文字、图像、颜色的形式,将一系列的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颜色的不同对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重点,思路清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节课为例,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按劳分配”作为关键词,然后将其他分配方式作为次关键词,在主关键词的下面用其他颜色的笔画出来,在对这些次关键词进行拓展延伸,以便于很好地将这节课的内容组成一個知识框架。这样有利于学生清楚的理解各种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出现混淆,长期以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教师画完思维导图后,还可以让学生自主绘制一个思维导图,通过与教师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让学生加深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新知识的一个巩固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提高创造力,加深理解,开阔思维。

(二)利用思维导图优化板书结构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教师在讲授的时候都是需要写板书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写的板书都是纲目式的,这种板书虽然能够把知识详细地展示出来,但是对于重点内容的展示却并不突出,就会显得没有章法。但是,教师如果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能够巧妙地使用思维导图的话,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了。首先,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词写在黑板的中心位置,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然后,在进行其他知识点的绘制,用其他颜色的粉笔将其他知识点在黑板上围绕关键词展开,这样可以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将重点再次进行突出,然后进行整合。除此之外,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去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掌握知识。

教师在讲《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时候,可以以“政府的职能”为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将政府的职能进行展开,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政府具有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然后再针对这些职能进行展开,在这些职能的下面画出基本的含义和作用,最后教师再以当下热门的时事热点围绕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讲解,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将这节课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完整的展现了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方便学生理解记忆,避免了死记硬背的弊端,还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高中政治的乐趣,变得热爱高中政治。

(三)利用思维导图解答主观题

在现在的高中政治考试中,很多主观题都是围绕当下热门的时事政治进行展开的,可是往往这种题是学生最容易丢分的,学生一旦遇到这种类型的题就会觉得很难,不想看题、做题,找不到关键点。但是,如果学生在做这种类型的题的时候能够使用思维导图的话,就会发现这类题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学生首先需要对题干内容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的地方,然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关键点画出来,然后再围绕关键点展开想象,找到课本上跟关键点相关的地方,进而找到这道题所要考察的知识点,然后写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学生因为考虑不全而出现丢分情况的发生。

结束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是一种直观的、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的一个知识框架。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高中政治中的知识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学生的记忆,推动高中政治教学工作的发展,值得被引入到高中政治中。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大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和优化开度,不断研究新的教学模式,争取将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汪启学.巧用思维导图优化板书设计——从一堂高中政治课板书设计的修改谈起[J].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20, 000(004):99-101.

[2]汪启学. 巧用思维导图 提高课堂实效——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课的运用[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8(3).

[3]乔鹏真.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2019.

[4]李彦辉.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01):1-1.

作者:靳献伟

基于高中教学的时事政治论文 篇2:

基于时事政治的高中政治教学研究

【摘    要】时事政治教育是高中政治教育的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同时也是目前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要求。时事政治教育对提高高中生政治觉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以及克服高中政治教材的滞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时事政治  高中  教学

政治课程的教学应当注重时事政治的教育,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借助更多时事政治话题的探究来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尤其是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借助各种时事政治的分析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1.学科性质决定

社会性、实践性是政治课程的特点。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从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目标取向看,改革中的政治课日益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对能力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如果这些实际的东西,都是老师的灌翰和讲解,学生学习就非常的被动,缺乏活力和激情。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

“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是新时代教学的基本思想。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应该全方位、多角度的体现。新的课程将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时事政治所涉及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关心时事有利于开辟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等,从而打破课堂45分钟内师与生,讲台与课桌间的时空局限,使政治课程由“念经”、“枯燥”而变得丰富多彩。

3.高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社会交往更频繁,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他们的认知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增强。用什么样的方法调动他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政治教师的困惑所在。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时政教学的有效策略

1.课前时政事件讲评

通过课前时事政治事件的讲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在此环节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搜集时政事件相关资料,每节课前做出简短的新闻报道,教师不可对报道范围或者报道内容做出过多限制,报道完毕后由教师从旁指导,全体同学负责该则报道的讲评,根据讲评内容做出总结。应注意在时事讲评中激发学生参与性,要求学生从演讲者的角度来分析时政事件,并随机抽取各小组组员代表上台演讲,以此来激发学生能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其关注时事政治,养成关注时事、分析时事的习惯,通过报纸、新闻等媒体途径收集时政素材,并将这些素材在演讲课堂上灵活运用,其他同学则应分析演讲内容,并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展开论述和分析。以党的十八大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参与时事演讲活动,以十八大报告精神为中心,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出发展开分析,期间通学生各抒己见,深入讨论,课堂氛围极为热烈。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改往日单纯而枯燥的讲解模式,而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引导其参与课堂,鼓励其主动学习、勇于质疑,利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营造课堂活跃、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印象进一步加深,思路也变得开阔。

2.在教学中渗透时政热点问题

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对时政热点和关键问题渗透,改变了简单的教学方法,为其补充时政材料;也可以使用包括多媒体教学工具,各种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政治事件的生动和直观的认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以必修2第三单元第五课《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教学为例,、将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这一时政热点大事引入课堂,不少学生对于“两会”这个词语耳熟能详,但对其具体含义却了解不多。笔者由此在课堂上普及:“两会”并非特定机构名称,而是一个统称,意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者会期大致重合,对于国家运作均具有重要意义。当学生们对“两会”概念有了明确认识后,笔者提出了问题:“两会”中二者的组成有什么不同?各自的职能又是什么?由于笔者在课前已经布置收集“两会”资料的任务,因此学生们有所准备,并纷纷回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民主监督以及政治协商为主要职能”,这些答案均与教材知识点相契合。笔者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不少明星委员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3.课后多组织学生开展时事政治辩论活动

要学好高中政治,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学生要合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后定期组织热点时事政治辩论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中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逐步提高学生分析时事政治的水平和能力,让学生在辩论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比如,教师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章节知识点以后,可以以郭美美事件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正方坚持消费有理,而反方则认为储蓄有道,学生可以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会认识到合理消费和必要储蓄同样重要,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

三、结束语

总之,高中政治教师要想教好政治这门课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政治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会运用政治理论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政治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穿插时事政治。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多方面收集相关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袁忠典.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堂渗透时事政治教学[J].学周刊.2013(01)

[2]陈燕湘.充分发挥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作用[J].西藏教育.2012(08)

[3]袁丽君.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效果[J].现代交际.2014(01)

[4]丁丽霞.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0)

作者:陈梅

基于高中教学的时事政治论文 篇3:

“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反思

摘 要: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互联网+教学”的实施。“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帮助学生学会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紧扣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教学与操作相结合;促进了学习迁移的产生;优化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当前实施“互联网+教学”主要面临硬件设备与软件平台建设、教师的教育理念亟须更新、转变家庭与社会错误的教育观念等问题。促进“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模式;学习迁移;素质教育;先行组织者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以“互联网+”为背景,实施“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2015年黑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课”的评选研究,就是对“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在“优课”评选活动中有一定的亮点出现,同时也看到了不足。保持亮点闪光,弥补不足之处,会促进“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一、以“互联网+”思维审视课堂教学

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的是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其核心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单点突破、颠覆创新”。用这16个字来解读课堂教学的改进,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概括。

(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着重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要让学生在学习前就清楚地知道学习内容、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所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学生,并持续不断地改进教学,以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找准定位、持之以恒

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提倡拿来主义,已有成熟经验在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时,要关注细节,找准定位,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对待新的技术和方法,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多加尝试,很可能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应持续不断地优化

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改进,以量变积累为质变,积持续微创新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颠覆式创新。

二、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互联网+教学”的实施 黑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基本实现了在网络教室中上课,90%的网络教室安装了课堂教学广播系统,能够实现教师对学生计算机的即时监控与管理。大部分学校计算机教室能够连入互联网,具有实施“互联网+教学”的物质基础。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上,我省信息技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室的网络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实验和探索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

(一)微课的探索

黑龙江省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微课大赛,并有多名教师在比赛中获奖,在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中,获奖教师做了微课相关的专题讲座,培训教师学会制作微课,教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微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的探索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参加慕课学习,在系统学习了翻转课堂的课程后,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教师尝试转变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提供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设题库,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网络答题方式获得反馈,同时在累计积分系统、积分排名系统、积分购买个人服装秀系统、积累积分闯关(单元测试)提升军衔系统等的支持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做中学”,将学生创作的作品放在网上展示,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同学的作品开展自评和互评等等。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多年教学实践与不断努力,黑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积累了基于局域网、互联网的大量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验成果。

三、信息技术学科“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信息技术学科注重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利用学科优势进行“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在一系列的探索中,出现了教学的亮点,也显示出了不足之处。下面就以2015年黑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课”的评选研究为基础,谈一下“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体现出的亮点与不足。

(一)实施亮点分析

1“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髓

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较前沿的教育理念,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与陶冶。教师能够创设相应情境,恰当地进行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初中的《给家人的一封信——赞黑河》一课,授课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对家乡的赞美,展示自己家乡的成就,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思想教育,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为首的德育教育。

2“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两个问题会完全相同,但的确有许多问题具有共同的特征。根据结构,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结构良好的问题就是那些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就是那些没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1]。这里的结构不良并不是指这个问题有什么错或有什么不适当,而是指它没有明确的解决途径。学生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多是结构良好的问题。但当要求学生自己选择题目,发表见解,写一篇小议论文的时候,他们就遇到了结构不良问题,因为缺乏明确的、清晰的途径帮助他们选择写作对象,研究写作对象并最终写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互联网+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素材,用以提供各种可能的思路,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这是“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最大亮点之所在。

3“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紧扣社会热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要关注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及时把耳闻目睹的热点话题融入课堂教学中,以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准备精心,以最热点的问题为载体,以修改问题文档为任务。教学设计贴近身边生活,符合当今时事政治,教学过程步骤清晰,环节紧凑。如《走进因特网》一课,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心理,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自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与操作相结合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地教育人,并培养能够满足生活需要的独立个体,不是借助语言,而是借助具体事物与实物的教学,进行实践及经验的学习,形成可立即活用的知识与技能[2]。这种教育观点很早就已经提出,而“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实践着这种教育观。课程《跳动的小丑》,就在课堂中贯穿学生关心的动画题材,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灵活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亲自动手实验,主动地对许多学习问题进行了探究,挖掘了自身动手的潜能,从而展示了他们动手的能力。

5“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促进了学习迁移的产生

学习迁移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迁移是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行为方式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之中,是完整的知识学习的一个环节。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3]。不同的学习材料迁移的过程甚至结果都是不一样的。“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为学习迁移的发生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这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不言而喻的积极意义。

6“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优化了“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学者奥苏泊尔提出来的。奥苏泊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预防干扰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4]。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放在网络背景下,让学生拥有最广阔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先导性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为教师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这也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存在的不足

1对于课堂的生成性内容,教师处理能力不足

信息技术教师在表述知识性内容上很准确,但对于课堂生成性内容,教师处理不充分,暴露出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走进因特网》一课,学生例举浏览器,教师可以拓展知识,说明这些浏览器都是IE内核浏览器,还可以拓展将其放在一起比较;在提问学生如何获得图片的过程中,当学生提到近距离拍摄时,教师不应仅仅委婉地反对,而是应赞扬这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提醒学生信息的获取不仅仅应用网络。授课教师必须掌握相当丰富的课堂教学相关知识,才能在预设的基础上处理生成性知识,完成对学生的指导。

2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分寸感没能把握好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有的教师能够自然融合,信息技术课堂的拓展性延伸中体现出其他的教育内容。有的教师则对这个融合的分寸感把握不够,出现了偏差,如《给家人的一封信——赞黑河》一课,在学生展示完成的作品时,授课教师应将学生展示说明的中心集中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集中在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表达上能实现哪些功能上。在提出活动任务时,就应当明确相应的技术指标,然后在展示作品的评价中,要注意对照任务要求来评价,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关注相应的技术要求和信息表达的实现,信息技术课应该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这样才不会把信息技术课上成美术课、政治课等其他课程。

3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出现脱节状况

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用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作为引课或教学环节,喧宾夺主,出现了引课与教学目标脱节的状况。如《健康快乐动起来》一课,引课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不能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起到实质性作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选择的小游戏不错,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同时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课堂中让学生同时朗读任务要求的意义不大,能让学生准确提炼任务的关键词和关键的内容才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小游戏获得要处理的数据花费时间稍多,最好能尽量缩短这段时间。小组活动中针对信息技术操作的要求应明确。教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课前有预设,课内才能抓住时机进行有效指导。

4教学中没有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中技术的如何应用

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因而技术具有指向具体问题的特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学会技能的操作外,该项技能到底能解决哪些问题,在学习生活中运用这项技术能解决哪些问题和提供哪些便利,也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关注的重点。例如初中的《图表看变化》一课,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图与表的对比,突出在什么时候使用图表来展示数字内容,在除了学会使用Excel的图表这一技能外,还应让学生知道应用图和表在表达与展示的过程中,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什么时候应该选择用表格形式展示,什么时候应该用饼图或者柱形图展示。教学流程的设计应该围绕着为什么选择图形或表格、怎样使用图形或表格展示数据、展示的图形或表格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来设计。

四、当前实施“互联网+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硬件设备与软件平台建设问题

“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需要必要的硬件与软件支撑,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监控的互联网广播系统,教师和学生或小组的交流内容可以方便地在大屏幕和学生终端进行切换。需要线上和线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需要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系统。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亟需更新

“互联网+教学”不是教师使用电子白板、学生学习实现电子化、教室接通互联网就算完成了,教师教育理念没有转变就没有应用互联网的需求,也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让教师掌握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行为的切实转变成为当务之急。当前,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采用认知主义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高阶认知能力的教师就可以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教师的教育理念从整体上看几乎从20世纪50年代横跨150年直到当代。培训教师统一思想成为当前最重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除了理念问题,要实现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还要培养教师熟练应用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转变家庭与社会错误的教育观念

实施教育变革的最大阻力并不是来源于学校,而是来源于家长和社会,来源于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本来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但在社会上、在家长眼中似乎人人都是教育专家,讨论一些似是而非或完全错误的教育观点。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驳斥错误教育观念,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正视“互联网+教学”可能引发的问题

任何技术都会具有两面性,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互联网+教学”理念推行中也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例如2015年11月美国科罗拉多州卡农城高中爆出“集体艳照门”事件。

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在“互联网+教学”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自我教育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让学生认识到他们需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让学生适应彼此的想法,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能够接受批评,乐于助人,并且愿意为整个学习团队负责。在学习中体会他人的感情和思想,体会他人为了发展而付出的努力,并把整个小组当作自我的延伸,最后在学习小组内所有成员能够达成共识,并通过从多种学科和多种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某个领域,使学生们的头脑变得更加开放,学习的欲望增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增强,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Robert J.Sternberg,Wendy M.Willianms.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88—289.

[2][日]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5.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7.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67.

(责任编辑:侯秀梅)

作者:于洋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小型管理下的企业战略论文下一篇:基于读者服务的电子图书论文